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

时间:2019-05-12 23:0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

第一篇: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

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该课题从2008年3月开始申报,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克服研究工作上的重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现在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参与课题研究人员 负 责 人:李戈辉

向坤勇

主要成员:向坤勇 刘祥梅 向坤珍

胡静伟 瓮启兵 胡志锋

课题指导:潢川县教科所、教研室领导和专家

二、研究缘起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学科教学历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课程而言,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近几十年以来各自学科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方针及其进程,并就问题解决、强调应用、加强交流、学习思想方法、培养自信心等进行国际性学术探论,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与课程改革携手走过的今天,转身回望,反思课改历程,有喜也有忧。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师资少、办学条件有限、班额大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在中原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大班额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即使在课改实验区也有不少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尤其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似乎新课程的理念难以落实。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课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大班额教学现状及原因

(1)受大班额制约,教师难以实施课改。课改主阵地是课堂,课改有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课改受益者是千万学生。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中去实践,而课堂班额过大,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人均机会就要减少。这显然与新课改精神相矛盾。

(2)班额过大,影响教师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班额大,学生多,每次设计作业无论是题型还是数量都关系到教师工作负担。如,拓展变化设计多了,教师批改费神;每人多做一题,那么教师批改量就增加不少。所以,大班额教师一般都低要求设计和批改作业,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3)班额过大,学困生相对增加。教师往往因工作负担重、精力有限,而无暇更多地关注到他们。补缺补差不到位,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使学困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上述三个方面,是目前大班额学校在实施课改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在大班额中实施好课改,让大班额学生人人在课改过程中受益即参与教学全过程,合作探究,极力展示我,让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特提出本课题。通过探索实践,促进新课题背景下大班额教学从无模式可循到有模式可循,从旧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解决大班额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矛盾的方法。使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课堂教学中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有被老师同学关注或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4、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大班额课堂纪律与教学的关系;

(2)大班额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方法;(3)教师驾驭大班额的能力与技巧;(4)大班额授课模式与方法;(5)大班额可操作性评价方式。

三、理论依据和教学原则

(一)做好大班额教学的依据

1、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

教育部长周济有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

2、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正如有经验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一个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目标的真谛所在。教育公平的微观层面: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合人的特点。”

4、教育学理论

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现代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将个性发展分为两种情形考虑:(1)教学的个别化,在教学中教师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以达到预期目标。(2)教学的个性化,在活动课程中视学生需求而调整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二)做好大班额教学的原则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发展性原则:立足于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差异,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为每个学生阶段和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民主性原则:承认创造力是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在发展创造力的目标下,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班额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是教师调控纪律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备课时要多动脑筋,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知识设计成符合儿童特点,结合儿童实际生活的趣味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教师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实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研究能力,使自己的实验更具有理性和科学性。

2、调查法。实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质性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数据。

3、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行动,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纠正自己不合理的教学行为。

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出实验结果的优劣,便于总结推广。

(二)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作用

1、教师是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一个大班额课堂,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一堂课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做的教学模式,教师最好管理纪律,但这种教学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所以,在大班额课堂上,要按新课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2、教师是开拓者、创新者。要在大班额课堂上体现新课程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能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大班额课堂纪律的调控;大班额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开拓、创新的智慧。

3、教师是协助者。在组建学习互动小组时,教师要协助学生做好小组对象的结合工作。在自愿的基础上,老师心中要有数,按好中差的层次结合小组,个别人要做好协商工作,使小组成员能凝心聚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所能。

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班额大而放弃课改,更不能因为班额大而降低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大班额,更新观念、勤奋工作、创造条件把大班额的影响降到最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计划为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分为三个阶段。

1、筹备阶段(2008.3—2008.6)

“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课题2008年3月申报,2008年3月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我们全组成员在课题组长的召集下学习有关文献理论,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着手调查、分析实验班课堂教学现状,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8.9—2009.12)本阶段在二年级两个班和四年级一个班共三个实验班中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大班额的座位如何安排合理、科学;大班额课堂纪律怎样科学管理;大班额的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教师怎样做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如,教师尝试分组合作探讨学习模式,半讲解半合作学习模式,看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大班额教学。课题组应加强教师课件、论文、学生成绩测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加以分析和总结。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12—2010.5)完成研究实验任务后,课题组着手做好结题准备工作。(1)课题组对实验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比较、总结;(2)课题组成员写出个人实验报告和结论;(3)汇报展示课;

(4)课题组主要成员写出实验结题报告,申报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探索实践

1、纪律——上好课的保证

一线教师最清楚纪律的重要性,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很难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没法学好,何况不想学不守纪的学生。大班额纪律影响更大,人多不好管理,六七十人的大班一人小声说一句,也是哄声一片,老师怎能上好课。实验老师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建立一个大班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要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关联的,概括地讲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这里的“敬”是上述“三力”的使然,这里的“畏”是学生对老师管理能力的好评判,而不是教师靠打骂学生而产生的结果。实验教师修炼自身内功,提高师德水平,还要做好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座位巧安排。大班额座位的安排不是小事,它能直接影响到课堂纪律。座位除按高矮排序外,还要注意把守纪与不守纪的搭配座位,进而考虑到同桌学习基础的差异,尽量能把学习好些的与学习差的放在同桌,以便于开展合作探讨与互助学习活动。(2)行动听指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难时一定要养成举手的习惯,大班不像小班,大班人多势众容易生乱。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作统一要求,教师或言语或手势做到令行禁止,切不能让老师拍着桌子还停不下来。(3)兴趣是关键。通过对比研究实践,再一次验证,只要老师把课上得有趣,课堂纪律就好管理。好多教师只怨班额大造成课堂纪律差、乱,其实老师课上得吸引不吸引学生,也是造成课堂纪律好与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老师课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就不会乱讲话、开小差做小动作,东戳西捣了。我们课题实验老师多花精力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让本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枯燥的语言也变得有趣味了,这样课堂纪律就得到了保证。

2、合作——照顾大多数

大班额除了显性的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外,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不好解决。这就是一个六七十人的大班,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那是不容易做到的,做不到这一点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经过实验老师反复实践得出: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虽然只是小范围内说一说,展示展示,但比一节课下来没有说一句话,没展示一次要好得多。再者,教师在平时提问时,应该多找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展示锻炼的机会。

3、帮扶——共同提高

大班额学困生也相对增多,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老师要是一一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也是不现实的,要是放手不管,这些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差,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我们实验老师研究后认为结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比老师隔三差五地辅导一下效果好。具体做法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帮扶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在同桌,这样便于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能及时给予辅导。这样做既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好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

4、关注——缩小差异

大班额的学生差异尤其明显,这是不争的现实。我们实验老师经过研究实践认为: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突破以往按统一模式教育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在此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设计层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做法是:(1)关注差异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实验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的乐趣及成功后的喜悦。(2)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大班额的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3)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练习设计上。大班额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差异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4)考虑学生的差异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大班额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大班额教师要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式,这是有效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到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才能认同和接受,进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自潜能的激发。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化解了矛盾,融洽了师生关系

大班额的座位安排最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产生矛盾,处理不好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我们从调查实验中了解到的情况,所以研究实验前,四个实验班首先公平、公正、不怀有私心、不带人情关系地来安排座位,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师生关系融洽、矛盾化解了,教育教学工作就好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的有效模式 经探究实践,实验班老师认为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解决大班额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矛盾的有效做法。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采用,中差生有了参与发言、展示的机会。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也能像小班那样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学方法。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绩。经调查,不少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促进了他们学习,多了发言和讨论机会,改变了以往一堂课下来没有说一句话的状况。

3、关注差异人人得到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大班额教学研究中,我们实验老师花得较多的时间是在研究关注学生差异上。研究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成功的做法是:(1)教学设计关注差异;(2)教学过程考虑到学生差异;(3)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差异;(4)练习设计依据学生差异;(5)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差异。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学生预习要学习的内容,把不懂的问题带到合作小组上讨论、交流,人人有发言、展示的机会。2009年5月在学校开展的“趣味大比拼”的竞赛中,向坤勇、刘祥梅两位老师指导的胡浩、王知雪、赵开胤等同学获二年级组前三名奖项;在2009年10月学校开展的“语文朗读”比赛活动中,向坤珍、胡静伟两位老师分别指导的八年级多名学生获得此荣誉称号。

4、课题研究实践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线的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主阵地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经过二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作用明显,成果突出。它的研究解决了大班额这个特殊条件下所面临的诸多教学实际问题。如通过备课、上课、评课、研讨反思等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水平,尤其是驾驭大班额的教学能力大有提高。研究老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大班额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大班额中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动脑又动口的机会,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大班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研究过程中也不断成长起来:向坤勇、刘祥梅老师分别在2009年10月学校开展的“优质课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向坤勇老师在2008、2009年度两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八、结题反思

1、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我们仅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两个年级三个班中进行了一年的探究实践,其实这项课题可以在全校各学科开展研究。这样做的话,该课题研究对促进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建议学校领导在全校推广此项课题研究成果。

2、该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使参与实验师生收获颇多,特别是学困生在大班额里得到了重视,也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得到了发展。我们选的课题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研究实践证明,大班额确实需要老师进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说明,我们探究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我们也困惑,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在结题时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分析时感到很困难,有做了不少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得到资深专家的引领。

3、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研究,经过我校六位实验老师研究实践,虽然也取得了教学大班额的一些可操作的模式,但大班额的诸多弊病毋庸讳言是难以消除的。我们经过调查分析清醒地认识到大班额的出现、存在、消除是需要时间的,在目前大班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要落实新课标,教师驾驭调控好班纪的能力是关键,否则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总之,大班额是不能长期下去的,希望政府和主管部门尽早地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大班额现象。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现已完成课题实验,即将结题。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以上汇报,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新

《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相关问题的提出,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预计突破的难点,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课题具体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学科教学历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课堂教学而言,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近几十年以来各自课堂教学教育进行全面考察,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方针,并就问题解决、强调课堂效益、加强校校交流、学习教学思想方法、培养自信心等进行国际性学术探论,成为国际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深入思考和研究改革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与课程改革携手走过的今天,转身回望,反思课改历程,有喜也有忧。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师资少、办学条件有限、班额大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在中原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大班额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即使在课改实验区也有不少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似乎新课程的理念难以落实。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大班额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大班额教学现状及原因(1)受大班额制约,教师难以实施课改。课改主阵地是课堂,课改有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课改受益者是千万学生。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中去实践,而课堂班额过大,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人均机会就要减少。这显然与新课改精神相矛盾。

(2)班额过大,影响教师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班额大,学生多,每次设计作业无论是题型还是数量都关系到教师工作负担。如,拓展变化设计多了,教师批改费神;每人多做一题,那么教师批改量就增加不少。所以,大班额教师一般都低要求设计和批改作业,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3)班额过大,学困生相对增加。教师往往因工作负担重、精力有限,而无暇更多地关注到他们。补缺补差不到位,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使学困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上述三个方面,是目前大班额学校在实施课改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在大班额中实施好课改,让大班额学生人人在课改过程中受益即参与教学全过程,合作探究,极力展示自我,让自己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特提出本课题。通过探索实践,促进新课题背景下大班额教学从无模式可循到有模式可循,从旧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

4、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需要。以往那种采用同一教材、统一要求、单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农村中学大班额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5、我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凸显不足:一是办学场所较好、硬件设施足但班级学生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二是生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农民子女多,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好。三是家长家教意识淡薄,学生家长都是以打工、经商为主,大部分忙于生计,对子女的学习无暇顾及,家庭教育重视不够。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要发展,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就必须探索适合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大班额课堂高效教学研究就成了我校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管理、学校管理及教育评价方式等等。

2、国内外教育的最新思想动态。诸如创新、个性教育、和谐课堂、管理方法理论等等。

3、教育家和名师观点。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班级的教育思想及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十大丛书》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决定在我校各学科教师及七、八年级学生中进行研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组为主,七(1)、七(2)、八(3)班、八(4)班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照班。研究者将按照研究计划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等实践活动。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教师教研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3)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研”和“教”的内涵,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解决大班额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矛盾的方法。使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课堂教学中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有被老师同学关注或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1、加强高效课堂教学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形成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3、通过本课题研究,制定出符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制度,为学校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提供参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中老年教师二次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该课题研究,主要期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大班额教师授课模式与方法的改进;

(2)大班额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方法;(3)教师驾驭大班额的能力与技巧,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4)大班额可操作性评价方式。

六、课题研究及应用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2)实践性;(3)普适性;(4)创新性。

2、运用原则

(1)目的性;(2)动态性;(3)功能性;(4)趣味性。

七、研究步骤和措施

1、学习动员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明确实验目的,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查阅文献,了解高效教学方面的理论;调查分析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假期深入学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领会高效教学的精神实质。

2、实验推进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教师培训。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每学期开学做好课题开展的计划,学期末进行课题小结;对高效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案。

确立实验班进行高效教学实验,实验班的统考科目任课老师必须采用高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余各班任课老师也可参与高效教学实验。

(1)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全景式评价,根据学生特点构建学习小组;

(2)实验班级进行高效教学课堂实践,实验领导小组成员分组观课指导。

(3)安排进行高效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听、评课,教研室组织召开阶段性总结会。教师在自己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探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总结实施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讨改进措施,形成可在全校推广的教学模式。

3、课题总结提高、普及推广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课题组教师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推出成功的课例,撰写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高效教学”的成果模式,表彰“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开展“高效教学”优秀课例评比、优秀教学方案设计和论文评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高效教学” 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基础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及参加者中,即有已具备20多年教龄的教师,又有已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近几年的科研工作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论文获奖,又有著作问世。主要参加者中还有一批刚接受了新的教育理论的年轻大学生,他们理念新,储备的知识新,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是课题组的中坚力量。

仁和中学深厚的“老子”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料,层次丰富的学生资源,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完善的保障。

第三篇:大班额背景下活动结题报告

《大班额背景下户外活动开展》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精神,并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在户外游戏活动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户外环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对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可是现在有很多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小,班级多,班额大”,使得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者停留在计划上,很难真正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和运动量。我园开展了“大班额背景下户外活动开展”课题,在研究中,组织教师首先收集信息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对此活动进行调查、实践、研究、行动、分析、总结,促使幼儿能通过有趣的户外游戏中学会合作、互相帮助、增强体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游戏生活。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育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必须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和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户外游戏中,首先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及器械组织幼儿开展锻炼,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总目标:

1.制作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创设活动环境,引导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

2.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的整体功能,使孩子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3.教师通过探索,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各年级研究目标:

小 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在走、爬、钻、跳、滚接等方面得到发展。中 班:通过走、跑、立定跳远、行进跳、助跑跨跳、拍皮球等方面锻炼幼儿的体能,灵活性的运用器材,体现器材的趣味性。

大 班:通过走、跑、跨跳、匍匐爬、跳绳、拍球等方面锻炼幼儿的体能,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

1.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前测、后测与分析和评比活动。

2.如何制作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材料,有效地使用体育材料,突出户外活动的特色。3.如何在户外游戏活动中,体现一物多玩的方法,更加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测评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文献资料法:本课题搜索一些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

统计分析法:对前侧、后侧的幼儿问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前后对比说明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观察法: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并积累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经验总结法:教师将一些成功的优秀户外活动案例进行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组,组织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培训、学习。

2.对本园户外体育活动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幼儿园和家长目前对幼儿进行体育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3.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的具体工作。第二阶段:

1.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具体细化方案,由课题组人员负责执行。2.根据《纲要》中健康领域对各年龄段的不同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交流研究调查结果。

3.有针对性、阶段性的制作、投放各年龄段的体育游戏材料。

4.运用多种形式观察、探索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游戏的方法和措施,并不断改进。5.经验总结与交流,进行阶段性小结。第三阶段:

1.组织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经验交流。收集教师们关于开展课题实践研究的论文。2.优秀活动摄影集,收集有代表性的片段与画面记录幼儿的体育活动情况以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制作的各类体育器械。

3.收集整理教师论文、案例、体育特色活动设计集。

4.进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五)研究过程

2014年6月我园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一是确定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二是组织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三是召开课题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学习讨论《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研究》的相关内容与资料。

2014年7月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幼儿园和家长目前对幼儿进行体育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对幼儿的各项体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经过分析后,小班幼儿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掌握的比较好。在平衡木和触物跳活动中,幼儿虽然很有兴趣,也能积极的参与,但是孩子们在这两个方面技巧的掌握不是很好,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中班的幼儿是本学期刚从小班升上来,对于立定跳远、行进跳、助跑跨跳、拍皮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技巧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助跑跨跳项目中,52%的孩子都能达标,可以看出幼儿的进步。大班幼儿在调查分析后,幼儿的体能训练成绩很平均,技能技巧掌握的还不是很好,需要加强练习。针对分析结果,课题组长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将废旧物品制作出幼儿喜欢的体育器材,并能体现一物多玩,为幼儿提供有趣材料,促进幼儿体能达标。

2014年8月组织教师学习和户外活动相关知识,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与幼儿搜集废旧物品制作体育器械,丰富户外活动材料。

2014年9月—2015年5月是实施阶段。首先,让各年段的幼儿对体育器材进行使用,融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晨间活动、课间活动、体育游戏活动等环节来具体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组织教师使用网络、摘抄等形式,整理收集一些关于体育活动的资料,并能根据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使用情况,我们进行研讨中交流、实践中反思、写出案例分析,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当然还存在这一些不足,通过在一阶段的实施后,我们课题组成员继续探讨交流、实践反思,对各年龄段的体育游戏内容进行修改,提高课题的有效性。为了推动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我们在十月份组织开展了《户外体育游戏评比活动》,各班教师都能充分应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加以改造,加以创新。在本次评比中,小班老师组织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纸团让幼儿赶小猪,把纸团击进废旧的油桶里,用呼啦圈让幼儿练习钻的动作,在练习跑的基础上让幼儿触物跳。中班利用旧报纸卷成纸棒让幼儿走迷宫、跳房子、跳竹竿舞,大班幼儿利用垫子等物品练习跨、跑、钻爬的动作。通过评比看到了教师们创新能力,幼儿的表现能力。通过评比各年龄段的幼儿在体能方面都有不同的提高。如大班幼儿在匍匐爬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动作相对来说比较标准,小班幼儿的触物跳方面,教师为幼儿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性,能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快乐中游戏。各年龄段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组织户外游戏活动,通过教师的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的对幼儿进行后期测评,小班幼儿在触物跳、(74%)及坦克爬(73%)、赶小猪(74%)、滚接球(74%)器材是小班幼喜欢选择的活动器材,也是孩子进步最多的几项户外游戏。孩子们对这些活动感兴趣,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平衡木活动中,幼儿虽然很有兴趣,也能积极的参与,但是个别孩子们在这方面技巧的掌握不是很好,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中班的幼儿对户外器械活动兴趣非常浓烈,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善于动手动脑。从后测中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拍皮球(60%)、跳竹竿(54 %)这两项有难度的活动项目进步非常大,孩子们都掌握了活动的技巧。在立定跳远(73%)、跳呼啦圈(67%)两项活动测评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也进步非常大.从此表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体能训练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技能技巧掌握的已经很好,只有拍皮球(10%)、跳绳(10%)项,有10%左右的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帮助他们练习,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发现各年龄段的孩子在体能和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组织教师针对体育游戏活动,撰写了与课题有关的案例分析、教育随笔、论文。我园陆续、杜进老师的论文以上交于市教科所。

七、课题取得的成果:

1.参加省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光盘刻录参赛活动,我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体现了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自主合作、轻松愉快的进行,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氛围。

2.课题探讨活动中的教研记录资料,组织教师的经验和反思。在研讨、培新、交流中,看到老师对幼儿户外游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体育材料方面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一些适合本年龄幼儿的器材,使幼儿的户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收集教师关于开展课题的“论文”“个案分析”“教育随笔”“优秀教学活动。” 4.幼儿体能测评资料收集。

5.《幼儿园户外体育器械研究和探讨》的结题报告。

第四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GS[2013]GHB1098

人:

朱彦文

工 作 单 位:

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课题组成员: 贾艳萍、郑翀、胡晓玲、李萍、熊文

目 录

一、课题的题目.......................................3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3(一)课题的提出......................................3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4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5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6

四、课题的界定.......................................7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7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8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8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8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9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9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10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10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0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11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12(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12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13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15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16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16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18 【参考文献】........................................19

/ 20

2013年10月我承担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三年来,完成了大量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期间我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积累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已结束,特以此报告总结我们课题组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成果,展现我们课题组研究的轨迹,争取专家的鉴定和验收。

一、课题的题目

本课题题目为《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形成自主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能机械地理解接受文本。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 3 / 20

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我提出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力求构建起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并最终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教育布局中的特殊定位,学校的在读学生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任教的班级,44位学生中有35位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13人是外省的)。学生大多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生活能力等比较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这些孩子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孩子的父母主要以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大部分人是集贸市场和路边市场的小商小贩。工作不稳定,早出晚归,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又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精力去管理教育孩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家庭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平房,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空间。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作业书写不规范,4 / 20

字迹潦草,不注意认真写字的习惯;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听课不善于作笔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作笔记的习惯;作业中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复习的习惯;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中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偏低,厌学情绪很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加强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构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尤显重要。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确立了《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研究。由此,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路子来。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并采取多种

/ 20

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时的心得体会。主要有: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3)培养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4)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5)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理论价值:

⑴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⑵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 20

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⑷通过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四、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相对的是“被动学”和“机械学”。“自主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即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

/ 20

践界的广泛关注,在继承我国古代自主学习思想和借鉴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明确地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有关自主学习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是华东师大的庞国维,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一书中。书中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问题等。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机,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就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五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素养等。

/ 20

研究成果主要有:

1、《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

3、《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厌学、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不工整等现象不断改变,许多学生能够积极提问。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团结合作的关系,资源共享,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

3、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能够自主探究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来获取资料,完成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强化。

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师生的负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 20

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3、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根据我校实际,主要针对我校六年级二班学生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资料,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自主发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3、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

/ 20

问题。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班级、老师、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支持性环境和条件。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利用个案研究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全程分为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自主学能力形成阶段和总结验收阶段三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月)首先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但他们也渴望学好,也想自主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自学及有哪些方法,通过自学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⑴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⑵学习课改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⑶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通过学生自己完成课前预习卡,预习情况评价,预习检测等活动

/ 20

不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并严格要求,慢慢将其变成习惯。

⑴研究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⑵按方案进入实验阶段。

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⑷积累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效果。

3、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⑴课题组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⑵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典型案例,装订成集。⑶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装订论文集。⑷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⑸申请鉴定验收。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将研究的主要策略定位为:系统理论学习——细化研究课题。

1、系统理论学习。

/ 20

课题立项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甘肃教育》、《教育革新》杂志上的相关文章。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明显提升,对学生的指导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学习和研究,朱彦文和贾艳萍老师撰写并发表了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细化研究课题。

研究伊始,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组多次研讨、反复学习、细化课题,合理制定子课题,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预习卡”、“预习评价”、“预习检测”和“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自申报《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后,课题小组力求做到: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状况;做到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为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导学、导语、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策略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20

1、自主读书的能力。

制定出读书细目,利用班级图书角和教学楼内开放式阅览室加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每生每学期至少读5本书。通过读书摘要、读书体会、读后感、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有“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有“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学会查字典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孩子们一旦学会,会受益终身的。一旦和字典交上朋友,身边就会多一位老师。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新华字典》,并对字典使用明确规定,每节语文课上都要查1——2个字词,读准音,理解义。

3、口语表达的能力:每节语文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内容为唐诗宋词、经典篇目的积累诵读。

策略二:构建培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导学、导悟、导练” 的教学策略。

(1)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尝试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触摸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知识。开始时,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因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 20

(2)导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理解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一切教师的教是替代不了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导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当堂练习。

①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我们借助课件动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②练背。背诵是学生积累、吸收课文语言的重要一环。我们采用情景背诵法,让学生看着逼真的动画课件进行配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③练听说。听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课、朗读、复述、答问、讨论、造句、口头说话等,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机会,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

/ 20

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

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潜心钻研理论,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勤于总结和反思,使新的教学理念扎根与心中。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们通过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实验方法的研究,实验对象的分析熟练运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实验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敢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自主学已经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出多样化,课堂质疑的触角延伸到课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遍提升。学生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我们由衷感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被动接受,而是自己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与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20

由于教师运用导学案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使得一大批优秀生脱颖而出。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使学生学会了主动、自主的学习。通过交流,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使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出表现在:

⑴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教师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释放学生能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语文课教学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学而教的意识。一年多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变了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⑵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了他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广阔的语文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成绩。

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 20

通过课题实践,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直接参与课本知识的讲解分析,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结论,而且课外知识的阅读量也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⑷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利用“五步教学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语文转变为主动的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此项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通过五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有效性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

/ 20

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仍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达到最优化,教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课前预习设计的层次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做到既设计出适合每位学生的课前预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学生机械的做题;既让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而又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挖掘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力?这些都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我们课题组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研究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因此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永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4-05-11)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教科所

②顺城区将军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2014-10-26)顺城教育网

③自主教育王明平的博客,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2013-11-09 17)④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⑤刘海红,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初探

(2010-07-18)

/ 20

洪洞县大槐树镇西街小学

/ 20

第五篇: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历史)

粤藏育才基金2014年课题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批准号: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 撰写日期: 年 月 日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历史教研组自2008年7月份至今承担了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本课题组本着“从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教学”的原则,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及学校领导老师的通力配合下,经过两年的实践和实验,已较为圆满完成研究工作,现进行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2004年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课标”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民族和全人类的命运。”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要通过历史学习达成课标提出的要求,仍以“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为立足点,肯定和重视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

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的载体是课程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是依据“课标”进行构建的。在学科体系上遵循以“人类文明进程为中轴线、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和六个可供选择的模块。在编写体例上遵循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时代性的原则,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突出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拓展的格局,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力求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和课标的要求,突出了课程知识的载体性质,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及个性发展始终离不开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但现行教材中却出现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历史结论阐述的重复或模糊不清,甚至模棱两可、立场相左,使老师和学生难以适从,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最初动机。

3、“三维目标”和“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需界定学科课程知识。

在当今的中学教学中出现“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主流版本的有“岳麓版”和“人教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界定学科课程知识;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并体现课标基础性、多样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精神,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既传统又富挑战性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怎样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依托,立足课标、纵揽全局、回归课堂,使师生能“有选择地讲与学、有目的地合作与探究、有收获地追寻历史的本原与魅力”,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持久驱动力。

4、健全课程知识和培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归宿。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一言堂”、“满堂灌”,因为这样的做法仅仅是教学手法的问题,我们 反对的是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对过分追求统一性、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反对过分强调分数的唯一性、忽视技能的可塑性,反对知识的至上性、忽视人性的多样性。我们更反对离开历史事实而无节制开展无谓的探究活动,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使受教育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收获。我们追求的是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突出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掘课程知识中可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和资源,重新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归宿。

二、课题理论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依据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市情、校情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力求探索出重视课程知识教学的可行途径,并为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发展价值服务。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调查研究,总结新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现象、问题。

2、提出和创设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意见和可行的建议。

3、制定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5、全面实施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价值,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历史学科中必修课的不同模块、单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体系。

2、根据不同模块、单元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力求安排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知识教学体系。

3、根据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要求,探索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方式,并在此课程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包括实验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四、课题研究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8.4—2008.7)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教研组组会进行探讨研究,初步拟定《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本课题组的主攻目标,并呈报汕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和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对课题进行分解:什么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教学、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形成本课题的主框架。

3、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认真组织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并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准备。

4、组织调查,修定课题。

通过本校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相关学科在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采用集体讨论和自主选报的方式,确定个人研究方向及主要承担任务,力求充实和完善课题的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9—2010.6)

1、组织调查研究。(2008.9—2008.10)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制作既切合实际又能反映当今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调查问卷,对本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掌握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听取学校及老师们的意见。

2、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2008.10—2009.12)

通过我校有普通班、艺术班的特点施行教学,从中观察、总结当前中学历史对课程知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论证课题开展的必要性及方向。

3、制订修正性意见、评价方案。(2010.1—2010.3)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依据研究目标和分解的课题,从对课程知识教学重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课堂教学新结构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修正性意见和评价方案,力求以具体的目标和评价方案规范、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4、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研究问题。(2010.3—2010.6)

根据制订的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并通过开展组性、校性、区性、市性公开课检验,探索课程知识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观察、座谈交流、反馈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力求从实际出发检验实施意见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5、对反馈情况进行反思研究。(2010.6)

根据实践情况和目标,力求从本课题的总目标出发检验实施的效果,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教学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0.7—2010.9)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专家鉴定结题。

4、课题理性反思。

结合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验证,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题研究、实施加以完善,为新一轮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力求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使命。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界定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历史内涵的事件、人物。具体是指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经济变迁、思想文化成果等承载历史信息的事实。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主流思想的演变等。

通过界定,为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提供了控制深度、广度的标高,逐步形成“高一打基础、拓宽知识面、培植学科情感,高二加深度、分析探究、提升学科素养,高三要全面、知识技能并举、增强综合素质”的系统教学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层级提高、螺旋上升的机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设了有效的循环上升空间。

2、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形成比较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应明确调查的目标及调查对象的心理、年龄、学习特征,为制作问卷、指导填写、撰写报告提供大致的范围,而不会导致调查失效。其次,应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跟踪,在保持调查样本、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依据年级特点增加或变更符合实际的内容,以便于适时、准确、有效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要求作出客观又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评价、指导。最后,运用统计测量、定量定性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对获取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客观、科学撰写调查报告,以利于研究实验。

3、教学论文、学法讲座

理论来自于实践,有效的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共完成12篇较有质量的论文,其中涉及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尤其是“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落实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课堂模式评价、新课标下课程知识教学的思考、新课标下高考历史科复习方法初探、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等论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座谈、观察、纸笔测试等途径了解、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需求,适时开展学法讲座,重点解决好高一的“读与记”、高二的“记与用”、高三的“用与答”,力求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诱导学生学生解决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学习、在同学的合作下自我激励、在实践中得到素质的抬升”。

(二)实践成果

1、举办各类公开课、撰写教学设计

两年来,我们举办的各级公开课有8个,撰写的教学设计有8份,在区、市都获得较高的评价,其中获得省级奖励有1人次、省级交流2人次;市级奖励和交流有5人次。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及评价方案 我们已探索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课堂新模式:(1)教师诱导式

在汲取新课改依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教材“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跳跃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能,致力于建立“知识量分布合理、思维层级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新课堂,具体是遵循教师“信息输出—问题导引—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分析评估”、学生“信息输入、储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辨析—知识储存、应用”的程序,即每节课基本上遵循了“复习巩固—新问题提出、探究—整理巩固”的过程,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2)师生互动式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具体是:教师布置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完成—教师点评、思路整理—师生合作总结。如辛亥革命的成败、洋务运动的评价、儒家思想的历史价值等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便是采用这种模式完成探究的。

(3)生生互动式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仍然应明确“授之以渔”更重要于“授之以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一些专门性问题开展活动课,如“古希腊神话人物与人文精神的萌发、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更、古代民本与近代民主思想”等。具体是:教师提出、分解问题—学生合作选题、定题—搜集、整理资料—模拟采访、辩论、讨论—学生代表、教师点评。

综合上面三种模式,都离不开师生的配合,我们反对哪种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更反对哪种放纵自由的极端行为,我们遵循的是寻找师生合作的最优化途径,充分利用、发掘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以理性、务实、创新的眼光去看待新课标,去品酌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契机与收获的欢欣。

评价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制作,较之传统突出对知识传授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特色: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尤其是突出最难体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突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收获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对教师评价的做法,做到以学论教、评教,更能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3)对教师的评价更具综合性、挑战性,既立足对知识功底的评价,又突出对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手段、主导地位体现的评价,既综合权衡教师的素养,又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片段的评价。

3、自编教学提纲、试题、CAI课件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教学实践,我们已形成一套适合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自编提纲,一套按照考试说明顺序编制的同步测试题,一套可供参考的CAI课件等学科公共资源。

(1)自编教学提纲

①依据“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将岳麓版、人教版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和““通史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两种编写方法,克服了不同版本的差异,有机融合不同版本中课程知识,为教学提供了可以控制的知识范围、难度标尺、大致的能力层次,指导性较强。

②依据学生实际和个体差异,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编制内容、层次、形式不同的提纲,有简纲、表格、网络、细化四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兼顾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为其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行的基本途径,实用性突出。

③依据课程标准和最新考试说明编制符合课标、考纲顺序的提纲,有简单、重点、细化、中西结合四种形式,既适应于平时的教学,也适应于考前指导、复习,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意义重大,可以压缩知识、整理知识、突出考点,应用性高。

(2)自编试题

依据模块和考试说明顺序编制,包括全套同步测试卷、综合检测卷2份,两年来命制的区、市模拟题2份,具有较高参考、应用价值。

(3)CAI课件按照模块顺序进行整理,共有课件237个,对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六、课题价值反思

1、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两年来,本课题组全体老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生的认同,在各级的教学评比中屡有收获。

(1)举办各级公开课共8个,其中区、市级以上2个;撰写教学设计共8份,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有4份;有12篇教学论文区、市两级交流获奖。

(2)谢维江老师先后被评为区、市优秀教师和校、区、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蔡璇娟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林伟江老师获得澄海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二等奖,被评为校十佳青年教师。陈斯亮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历史教研组被评为校先进教研组、汕头市示范教研组,并就教研组的建设参加在深圳市举行的广东省优秀科 组建设研讨交流会。

(3)教研科研氛围进一步浓厚,教研组活动形成制度化、具体化,每4周举行一次活动,安排主讲人,集体讨论协商;备课组进行经常性活动,集体备课、探讨问题。全组教师凝聚力、教研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4)教师在观念转变、角色转换、知识更新、教学手法创新、教学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在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收获,历史科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继续实践和推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学生培养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同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做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2、尚待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不足,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统计理论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学课题组研究课题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组虽然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但仍力不从心、抓襟见肘。

(2)教师的知识储备略显不足,新课标的推行重视了学生的存在和价值的体现,对教师的学识、生活视野、思维视角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进一步开发有利于落实课程知识的课程资源是本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推动本学科其他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如继续探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技术和模式、教师培养方式和机制、相临学科的有机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4.《浅谈高中新课标的特点及基本实施策略 》, 左世友。5.《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王苏,教学研究,2002.6。

(执笔人:谢维江)

下载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大班额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

    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 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 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

    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河北青县职教中心 2010年5月24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西宋集小学课题组 执笔:姚士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 学校:定边二小姓名:刘润梅 一、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是马家堡小学2017年9月立项的校级课题,从立项至今已历时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采用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