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3: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

第一篇: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3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4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7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8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9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10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从电影《不可饶恕》看美国人对西部英雄的反思 从女性视角看男权主义下的婚姻秩序——以《苔丝》为例 1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7 谈双关语的翻译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1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21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 22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4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25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27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28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 30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 31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34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 36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 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3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3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4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 宗教文化与翻译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人物分析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88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91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92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93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95 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 96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99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01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 102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03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05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106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09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111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112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13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6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117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18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120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122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2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2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127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128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130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131 侦探小说的发展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13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135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137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39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4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4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44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45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146(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147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149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151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152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 153 文艺复兴及浪漫主义时期希腊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154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15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56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15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58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59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160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

1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2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63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6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65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166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16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8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169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0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171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72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3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

174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17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

176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77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7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79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180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

18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82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83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84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185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

186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187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188 Movie and culture 189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190

191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92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193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194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

195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 196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 197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19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199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 200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第二篇:《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中英文学作品中“乌鸦”的文化意象的比较分析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欢乐合唱团》字幕翻译的汉译策略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沃尔特惠特曼的民主观解读

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迷惘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通过《蝇王》看人性

浅析安吉拉•卡特《魔幻玩具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25 母语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26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 2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3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3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32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33 英语委婉语浅析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5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37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3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40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 41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42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43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46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4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48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49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52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53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女王还是奴隶:女性主义辉映下的珀涅罗珀 55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57 论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59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60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61 中西礼仪对比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65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66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68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69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70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73 中美价值观比较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7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79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8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84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8 浅析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 90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论视觉小说中的西方神话形象重塑——以《命运之夜》系列为例 94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 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96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97 动物成语的英译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10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01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 103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104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05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7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08 不同IT企业官网英译现状调查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111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113 苔丝形象浅析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1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118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19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123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124 探究英语双关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125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 12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127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128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30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132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33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35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136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38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 139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1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42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43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144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145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14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的叙事艺术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149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50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151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152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153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

154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55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56 冯尼格特《哈里森伯格朗》中的反乌托邦 157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15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5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60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161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62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163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64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165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66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 167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68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69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170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171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72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173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74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

17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蕴和影响 176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177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78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

179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180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81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维特 182 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 183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184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185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186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18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188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189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 190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91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92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93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19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95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6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97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198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99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第三篇:《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3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4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6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0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3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4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5 英语文化中身势语的性别差异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18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9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21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23 浅谈英语俚语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25 《简爱》中女性主义之探究 26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28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30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31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3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33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35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7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8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 40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4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44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46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47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49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50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51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5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5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5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58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 59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60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61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62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4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65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66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67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68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0 Unavoidable Tragedy –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71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73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 74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76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7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79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81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83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86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Gua Sha)89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1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语言中性别歧视词汇的语用分析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 94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95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97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 99 浅谈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策略—以屈臣氏为例

从“重要瞬间”体味生命的不可确定性——以《墙上的斑点》为例 101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102 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转化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104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 105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 107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10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 112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13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5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117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18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119

水文化对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2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23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2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128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131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 132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13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主义” 135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13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13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140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1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143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14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 147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48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50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151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52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53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154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55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156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157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158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159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60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161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的主题研究 162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63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164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65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166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67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168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169 简述托马斯哈代和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17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171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 17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73

174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175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76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177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178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179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180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81 从《西风颂》初析雪莱的反传统人格特征 182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83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184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185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86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87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1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9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

190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91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92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重复 19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94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 195 人性,社会结构与格列佛游记 196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

197 女性主义对《绝望主妇》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 198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 199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200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第四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1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文章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xx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xx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xx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2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活在当下,我告诉我自己。

《瓦尔登湖》3

每次抬头仰望天空,我知道这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环境,然而只有在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记忆。

春天,我走在麦田里,广阔的麦地似乎只有在蓝天下才突显的那么翠绿。田间的沟堑里长了一些春风吹过的小白花。麦田很大,我知道,再广阔的麦田,我从这头也可以走到那头,但是我还是只走到了麦田中间,老人说,人走累了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还是停了下来,躺在麦田中间歇了一歇,直到白云吹尽,村烟袅袅,不用田头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进树林里,有人说里面有啄木鸟,于是我走进去一直在寻找,每次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头,似乎一点点的告诉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头,我知道里面不会有宝贝,甚至还有蛇,因为我看到了井口长满了红色的野草莓,大人说,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会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时候也会骗人,后来我吃了一口,也没中毒,但我感觉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会中毒,因为我心里还是害怕,我知道恶毒的事物都会用美好而艳丽的颜色去包裹。于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树林,走回了家,我没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诉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们都说这里站的高,看的远,这里其实就是一座荒山,红褐色的石头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布满了尘土,显的是那样的老气萧瑟,唯一的景色是这里有一片苹果园,不是红彤彤的苹果,结满的是青涩的苹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农说,酸就是要收敛。可是这里却没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场景。我沿着山涧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时间打磨的那么圆润,我听到他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原来他也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现在他却是这个样。

冬天,我哪也没去,就站在雪地里,看那绿皮的火车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驶过,异常耀眼。转那间,看到雪地里一条小动物留下的觅食的足迹,足迹是那么轻,那么浅,可是还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猬在走过。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过了四季,却没走进你的心头里。我开始怀念小学里那颗一到冬天就白发苍苍的乌桕树,开始怀念一到夏天就果实累累的菜园地,开始怀念一到秋天就麦场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乡。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会怀念现在的城市,因为这里是我打拼地方,那里同样有不一样的麦地,不一样的啄木鸟,不一样的山,甚至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大海,但我已经知道他们会是怎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尔登湖》4

翻开这本书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无奈时,如同从书页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会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时节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畅。

生活应质朴,纯粹如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一间木屋,一个暖炉,一块面包,一本书,梭罗对“生活必需品”的诠释是让人惊讶而又羞愧的。那些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的人,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惫不堪,而从未真正享受生活。试问,是否只有追寻闪光灯底下的时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过七荤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尝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虚拟屏幕中的五彩画面才能得到内心的欢愉?把很少的时间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留给工作、阅读、晨跑、陪伴甚至静思。对,如果有空,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树荫下,静静地思考。生命、时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琐事,什么都可以拿来思考。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苇草,与其漫无目的地飘荡,不如把握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时光。把生活过得简短如诗,心宁静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时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台如同大海。当大多数人在拥挤不堪的浅滩上互相推挤时,你驶向了那片更深更广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声游过的蓝尾鱼,听着海鸥拍扇翅膀击出的水花声,对抗一路遇到的暴风与海浪,孤身一人。这是你的选择,选择更有价值的生活,选择与孤独为伴。“我不比湖中放声大笑的潜鸟更孤独,也不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请问那个孤独的湖有什么伴侣呢?在它蔚蓝色的水面上没有忧愁的魔鬼,只有蓝色的天使。”当你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更孤独时,那么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让最单纯的生命接触你的思想,孤独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侣。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价值。当你慢慢意识到时间的缓缓流逝,而不像以前那么急匆匆时,你就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质朴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简单,习惯与孤独作伴让你不惧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会把你抛出轨道。”你知道,但你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简单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勇敢地追寻梦想,而不畏孤独,时间会让你的努力开出智慧和纯洁之花。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那浅浅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做时间的垂钓者,让美好随时间沉淀,纤尘不染。

《瓦尔登湖》5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朋友向我推荐很久,趁着这个难得的长假,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画,就被他朦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梭罗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之久。他独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可以特立独行的丢下一身的名利,回归森林之中,敢于挑战传统思想,实在令人敬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见的动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不知,在网上查询后我才清晰的将梭罗描写的'画面浮现出来。瓦尔登湖,它形成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将返璞归真的美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他在书中写到“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变色的丝绸,还有像青峰宝剑,比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确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空气一样“。笔者描述的场景,令我向往。《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静孤独的书,也是一本智慧的书。它可以使人内心深处得到安宁。正所谓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致无声。梭罗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罗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开启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回归自然后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匆忙而过,有谁读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他远离喧哗,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寻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摒弃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就会多一条后路。这是我读后的真实感受。

《瓦尔登湖》6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富翁纷繁复杂、饱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处的捷径——简约而平淡。

梭罗大概通晓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幅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只需“一年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只需用一颗温润平静的心,体味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同时保有对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无论寒冬初夏,融汇于瓦尔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正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细致把握,对极简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淡化,更由于内心始终坚守的平淡质朴,安适怡然,梭罗最终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而得以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繁杂生活”的迷雾,似乎正笼上每一个“富翁”的心头。君可见,体育健将为功成名就违规服药者有之,荧幕巨星为风光靓丽大造绯闻者有之,曾经的“人民公仆”为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隐于市”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可能为自己的口袋里能够多出几个钱币,而在自己的“职务之便”上绞尽脑汁……

幸而,梭罗也把这样一幅清新自然、宁静质朴的生活画卷,呈现给一个因飞速发展而日趋浮躁的社会,呈现给为了成为“富翁”而迷乱于“追求戈多”的劳苦众生。

幸而,终于有这么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来,平息人们心中的躁动,并将生于繁杂之中的人们引向这样的生活之思:在简约生活面前,该如何在内心的安适、欲望的满足与物质的需求之间完成自己的取舍选择。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7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联,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坚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因此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这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爱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正因爱之深切,因此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因此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8

梭罗说自己也很喜欢交际,所以不是隐者,居住在瓦尔登湖上只是实验一种生活方式,怎样把人对经济的依赖降到最低。

与访客交流需要空间,太近反而无法倾听,谈话保持一定的距离,交流起来才是佳境,宏伟才被显示出来。窃窃私语,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显得人很猥琐。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里是天然的会客厅,人们在那里可以畅所欲言,一两个人时还可以用餐,访客多的时候,就只吃精神食粮。招待访客不必大讲迎接排场,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来取悦访客,这样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后再去拜访的可能性减小。最重要的是有话要说,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灵高贵,越宁静越称心。

距离可以筛选朋友,大老远来拜访的肯定不是因为琐碎的事情,交际减少,才能安下心来去发现和探索未知的东西。一位常年在这里工作的樵夫,生活在这天然的地方,是那么幸福,那么满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没有想过这天然的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他对钱对社会机制的解释,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解释的很好。他对诚实与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间,就像最早的人类开始思考人们的生存机制一样。

由这个樵夫,梭罗想到,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也会生活着人类的天才,尽管没有被发现,他们却在真实地生活着,思想虽未开化,但却深不可测。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这个社会需要公平,需要给任何人机会。

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当时就是很另类的人与事,所以惹来一些人的参观,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穷人、有奴隶,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乱者,有身体残疾而思想活跃者。有来寻欢作乐的,有来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来学谋生的,有来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么能生活下来,有来看看在野外的寝室厨房是怎样的,有来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风险最小也好给自己不再去奋斗找个事做。这些人全都认为梭罗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多数担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险,梭罗觉得他们这是庸人自扰。试想,我们所见所闻的大多不都是他们这些人吗?对死亡极其恐惧,单是恐惧所带来的害处,就让人身心俱疲,疾病渐生。生命何时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胁呢,社会怎样革新却改变不了这一事实,重要的还是在于精神上的勇敢与健康。可能拥有物质越少精神越丰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对此心存不满。

梭罗喜欢的访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渔夫、猎人、诗人、哲人,因为这些真诚的人,抛开世俗社会到野外是来寻求自由的。

《瓦尔登湖》9

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总会有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水横流,有汽车尾气散发的有毒气体,有遍布城市各地的声音嘈杂,还有脚步迅速紧张的上班族们。其实,不仅仅是我列举的这些,这些是远远还不够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惠,一生的好坏取决于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园农村居住的人们,却远离了我们身边这些繁杂事物,静静地享受银针坠地般舒适优雅的生活,并做着安闲惬意的锄地和放牧……

瓦尔登湖此书中的介绍便是如上所述。谁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虽然我们也是过着那种生活,谁又不想体验下别的感受呢?或在静谧到银针坠地般的状态,或在阳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时,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无不使我们欣喜欢悦。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慢慢走进这本书中,领略到梭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本领,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独他强大的内心,都是支撑他在这里生存的动力。我会想:如果我到一片荒凉凄美的无人岛去居住时,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质,我想可能并不会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无法无法求救他人的帮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异国他乡的语言与他人作交谈。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容易,有时候,甚而至于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可见索罗对物质的要求只是能吃饱就行,如此简单的愿望是每人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并积极学习来更容易的掌握。

《瓦尔登湖》10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11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12

结束了一学期忙绿的工作,迎来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隽永的文字入睡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想往,使我想读一本安静的书,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那样的世界是遥远的,但也是真实的。只是我的的心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这世界曾经有那么一块地方竟如此存在过。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过着,既可悲又可怜。然而我们又能怎样呢,这世界上像梭罗那样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数的,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们没有梭罗那样的勇气。但我们决不能失去那颗追求自然的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永远的保存着,不要丢失掉。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瓦尔登湖》13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14

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

《瓦尔登湖》1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 研究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态,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如儒、法、墨、道,尽管各有其独立的体系和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态观方面所具有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所指与能指的一致性[2]。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生态保护思想的研究

正文: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不得不使人类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变得严峻起来了,使人类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而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3]了丰富的精神资源。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4]。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存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都弥散着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息,从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生产劳作、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彻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和合精神及与自然相亲、相融、相谐的态度[5]。

(一)“时中”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

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重“时”“尚”“中”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秉承重“时”“尚”“中”并不意味着“时”与“中”的分离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含蕴、互为诠释即“时”不离“中”,“中”不离“时”,“时中”是也。《易》言“时

[6]中之义甚大”。“时中”是儒家的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时中”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智慧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

所谓“时”其最初含义指自然规律即自然节律的变化。《说文》有云: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凡四时成岁,春夏秋冬。”(《逸周书·周月解》)“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尧典》)故有“天时”、“时制”之说 时是神圣而不可违背又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孔子言“道千乘之国”要“使民以时”若“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孟子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儒家不仅重“时”而且尚“中”,有学者认为中实际上是从时派生出来的“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并且是基本的它代表孔子的自然观[7]。“时中”在儒家文化中多以“中庸”“中道”“中行”“中和”“中正”等词表达,它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方法与态度,更是一种伦理精神和生态智慧。从生态观上来看,儒家“时中”伦理极其重视自然生态的内在和谐性,甚至把它看作是世界本原性的内在规律来认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民胞物与”等所展现出的儒家自然观立足于儒家哲学的整体论和系统论,把人类看着自然界的一部分由此肯定人类与天地万物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生态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赞天地之化育” 它充分估价了人在自然万物中的能“参”地位,将人的作用引向辅天补天之路形成天人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总之,儒家自然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自然观,其精神内核就是“时中”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更为准确说儒家传统文化的自然观是一种“时中”的生态伦理自然观[8]。

(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观

道家生态思想最主要体现在它对自然山水的重构与再生上,自然景色只有在被道家赋予了它们以精神的灵性之后,才能超越它原有的纯粹自然的属性,才拥有了它超自然的价值[9]。“道法自然”,是先秦道家及汉唐以来的道教共同宗奉的中心理念和最高法则,是整个道家、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就是宇宙万物之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物得以生谓之道。”(老子· 第2章)同时“道”是 一切价值的最终根源,其中包括生态价值。在老子看来,“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而进行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既然人产生于这一过程,人的一切行为当然应以这一过程为范本,将“自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的根本含义。“道法自然”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上,则是“无为”。“无为”是指人类按照天地万物 的自然本性所采取的适应行为[10]。而“道法自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类社会的整体观和地球命运的责任感才会同人类本身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现在和未来有着深远的意义[11]。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发展形态中“德性与人相合”始终是“天人合一”的主流形态。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12]。“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13]。“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广义上的“天”指大自然、无限的空间。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还有一种说法是“天”的概念有大、中、小之分。大概念的“天”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包括无限宏观、无限微观。中概念的“天”是指自然界。小概念的“天”是相对地而言的“[1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天”、“人文”与“自然”以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的理念。张载的“天人学说”要求人合天道,顺天道而为,人与天地精神统一,其理想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张载认为人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反映了古代国人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放射出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其蕴涵的生态政治意味给当今人诸多启示,如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品行、作表率”等思想作风,这些是中共党建永不言败的话题,也是先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15]。

(三)“万物一体”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佛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万物一体”,即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佛家认为,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通融”。佛家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心与世界的关系,即“一心二门”。“一心”即宇宙之心,天地之本,是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等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的依据,这一表述带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前者是说心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人世和出世的善因果,它显示出心本性的一面;后者是说人世和出世的一切现象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它显示心表象的一面,这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相通的。

佛家的慈悲在强调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更强调对其他生命体的关怀,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它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佛家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在佛法上,“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家倡导的“慈悲”心怀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诸恶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规定着人与动植物的关系。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为此,佛家要求佛徒素食、放生。佛家把世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万物相辅相成、和谐相处,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循环中。人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有重大现实意义[16]。

(四)《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周易》将天地乾坤看作是人的父母,人与天地是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高度一致的。天地存,则人存;天地灭,则人灭。“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万物正是顺从了天意,在大地上产生了。自然是人类产生的根源所在,我们不可能脱离了自然而存在。“天地之大德日生”.没有万物的自然也不具有任何意义。我们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妄为,自然的存在也需要万物的支持。《周易》试图用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告诉人们自然的重要意义。《周易·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讲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理想状况.也就是天地人同源同构同律的生态复合系统。自然界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人只能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改造利用自然,使之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的随意得去破坏自然.否则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报复.形成灾难性的后果。

《周易》的天人和谐的思想还表现在它提出了“养”的范畴。这一范畴包含了宝贵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还把“养”和“用”联系起来。认为功用的正确和永续的发挥离不开对承载功用的实体的“养”。《周易》中这种关于“养”与“用”的相互依存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的,把这一思想加以引申.就是要处理好资源的“养”和“用”的关系,在资源的增殖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7]。

二、研究意义

通过上述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追溯,不难发现,生态伦理主流思想不仅没有背离早期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所勾勒的基本走向,相反,是在早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基础上的进一步宣扬、遵从、解释、发展和深化。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它起到了源流的作用[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当然,这种生态智慧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我们既要防止片面复古,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生态观念与生态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积极意义,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9]。

农业是古人的主要事业,人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食、衣、住的问题。中国的古代农业(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的经济基础,弗且连续发展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过,这在世界农业史上未曾有过,正如李约瑟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大约公元1400年至1450年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比欧洲总要进步得多”[20]。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教导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不破坏大自然。爱护农业生态环境,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农业生态环境~旦严重破坏,人类就要走向灾难。人类要从每日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反思一下,重温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益。人类要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庸之道精神、厚德载物精神等精神里醒悟,保护我们的家园,纯洁我们的食粮。人类需要碧水蓝天,人类不要污水黑烟;人类需要绿色地球,人类可以少要白色混凝土:人类需要五彩大自然,人类需要金色阳光;人类需要生机世界,人类不要寂静春天[21]。儒家人文主义运动的宗旨,在于以德化之天为依据,重建社会人伦纲常,从而摈弃对天的盲目崇拜。儒家以天德为法,修人德以效天德,因此产生了对于理想人生的道德预设——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在儒家思想中,伦理之天是人类社会道德之原,它是至善完美、自为自适的道德实体,是人的现实行为的法度和示范,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权威督导。天,从而被赋予了完整的道德含义[22]。西方哲学思想对待自然、环境的思想是客体化了的、机械化了的、僵化了的、非人性化了的,使自然和环境失去了生机。与西方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一种主客交融的、有机的、灵活的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环境,所追求的目标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23]。如果人类能够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关系将会是更高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人类将以更高的认识水平和更全面的思维方式对过去进行反思,克服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不良倾向,树立有节制地利用资源的观念,为后代人留下生存与发展机会的观念,从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一个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努力使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良性互补,弃各自之短,取二者之长,利用更加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发达的科学技术,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实现“天人合一”与“天入相分”的真正统一,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从而步入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社会与环境之间(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系统整体的发展和谐、有序、高效,达到持续发展[24]。生态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将促使人们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引发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运用生态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天入合一”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非常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发展建设模式。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给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论支持[25]。从文化生态学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来看,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因此个体对特定文化的承接就是要学会通过特定适应机制去适应外部环境。通过特定适应机制去适应外部环境本身就要求个体能依据特定的方式思考和做事,所以文化的承接意味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因此,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必然要求学校具有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个体真正把传统文化当作自己适应环境的机制,才能真正表现出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校中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就是僵死的文化,是只能让学生去认识的文化,而不是让学生去融入的文化。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现代学校,其实就是要根据传统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改造现代学校中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现代学校具有能与传统文化相依存的生态土壤,最终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能真正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适应机制或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接纳。所以,要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的高效传承,这里需要对现代学校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改造的原则是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现代工业技术确实能更让人掌控自然,但这种掌控有一个界限:不能以限制学生自由精神生活为代价,要为学生留足能自由思想和行为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让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口余清臣

儒家的生态思想,某种意义上正是围绕着伦理德性这一核心展延其生态智慧和构筑其价值体系的,其主张“天人合一 ”从天人的整体观出发,将天道与人道相贯通,解释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一致性,肯定自然与人的统一,提出,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圆融无碍,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教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强调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自然生态道德的相互兼顾和自相协调。与此同时,儒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用人道来养颐天道,把万物的自然成长与天地生命的过程与仁义礼智联系在一起,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6]物者,谓之禽兽草木;爱者,谓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可以看出,这里由亲亲扩及人类,由人类延及禽兽,由禽兽展延至草木等等,是在充分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和规律的基础上,阐扬人类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使道德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的圆融中,将社会、家庭的伦理原则扩展到了自然界,体现出儒家所要维护的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协调,以及对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和自然物行为规范的内在统一,表达出儒家对生命伦理和仁爱精神的推崇,反映了其以人为本宽容和谐的价值取向[27]。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是却包含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的价值。作为人类完整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东方文化对于现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克服具有可能高于,至少是不亚于西方文化的意义。现 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大都寄希望于钻研和发掘东方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祈望从[28]中获得重大的启迪。21世纪中国生态伦理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建构,在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文明成果的同时,发掘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文化资源,将有助于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怀林,彭 熙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研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社科系 重庆理工大学 [2] 刘晓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

[3] 王立平,王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牛文浩《创新》2013年01期

[5] 原丽红,朝克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思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6] 董根洪 儒家真精神“时中”孔子研究 [7] 金景芳 论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历史研究

[8] 李超 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9] 钟晓龙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研究

[10] 王 正,王立平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现代阐释 长春师范学院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研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11] 光善万,徐宜国 “道法自然”与道家生态观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12] 原丽红,朝克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思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3] 郑高花 天人合一”的理论建构生态伦理思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14] 王修智.十道 山东人民出版社

[15] 张卫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政治智慧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 佛家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透析

[17] 李丹《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18] 杨萍,连永,王立云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 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 张文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 哈尔滨学院 [20] 李约瑟 四海之内 上海三联书店

[21] 潘佑找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影响 [22]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

[23] 雷毅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4] 徐惠平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利益博弈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0 [25] 钟晓龙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研究

[2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刘灵芝,张锐戟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文化 [28] 杨汉超 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哲学系

下载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

    摘要: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生态道德观的由来入手,阐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 顾舒畅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和同学们在KTV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里一群人围观我拆信封,逐次掏出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入学须知„„四下里都......

    读《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日记,记载了作者在湖畔安居的两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历数了瓦尔登湖周遭万物百态;这是作者立下的摩西石碑;深深的文字获得了海子早殇时的朝拜。 亨利·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林江彩 2016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的炎热,即使在北方的老家持续高温的天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焦虑、烦躁,担心太阳......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知识集锦 2018.2.2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一】 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瓦尔登湖读后感

    摘要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戴欢/译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3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我们,是不是渴望每天和树林湖水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