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交大和地方高校实现协同创新 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交大和地方高校实现协同创新 服务上海经济社
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14日
上海理工科类院校“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会议在上海交大举行。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在促进高校改革创新方面、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又有示范性举措。
合作包括高校发展多方面
商报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与四校的此次合作领域广泛深入、合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如与工程技术大学的合作),也有专项合作协议(对某一具体项目的双方包括三方合作),还有实验室共建(如与上海理工)、优质资源共享等,合作的内容也几乎包含了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学科专业建设、教学促进、师资培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等。
上海交大表示,学校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地处上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得益于上海市的大力支持。学校始终把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985高校和上海地方高校合作共建是上海高校改革的一项创举,是实现协同创新,推动上海高校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此次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共建关系,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间合作上了新台阶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为城市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希望高校能抓住契机,始终站在创新前列,成为创新的源泉之地。
他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上,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能帮助上海地方高校发展,积极参与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在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使部市高校之间的合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签约各校表示,希望与交大的全面合作能够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开拓创新的新起点;并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新的开端,通过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与会各方及有关部门均表示,相信此次合作将开创部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对高校校际合作起到示范作用。
来源:上海商报
第二篇:兴仁县委党校创新培训 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兴仁县委党校创新培训
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兴仁县委党校培训工作总结
潘永佩
2011年,兴仁县委党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州党校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州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结合党校工作实际,立足干部教育培训这一重点工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强化管理,为“三化”同步,工业当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扎实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全力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把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强化党校职能的重要手段,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转变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完善讲稿送审、课前试讲、学员评课等管理制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力强化党员干部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本领,切实提高基层干部促特色产业发展的水平。
1、围绕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主体班培训。紧跟中央、省、州、县政策的新变化,更新授课内容,全力抓好三条主线:以“三个建设年”及“四帮四促”活动、“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胡锦涛“七一”讲话为契机,抓红色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理论宣传;以党建扶贫为平台,抓产业化扶贫培训,强村干部素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以提高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抓科级干部培训,促进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进步。全年举办了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干部121人(次);举办全县村干部及致富能人培训班1期,培训干部40人(次);举办百德镇村常委干部扶贫知识培训班1期,培训干部50人(次);举办组工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干部42人(次),全年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干部253人(次),扩大了党校培训的覆盖面。
2、积极开展送教下乡下企业活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流动党校”的作用,主动走出课堂,深入乡镇、企业、社区宣讲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党史知识、特色产业、惠农富农政策等内容,开展理论宣讲2场(次),培训党员干部 150人(次),拓宽了教育培训的范围,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3、积极拓宽办学空间,努力探索党校培训新路子。我们坚持开门办学、经营党校的思路,积极拓展办学空间,谋求党校新发展。积极探索联合办班模式,走开门办学路子,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单位合作、联合办班。与宣传、直属机关党委、工青妇、公安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基层干部班、团妇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妇女干部及致富能人、保安等培训班5期,培训各级干部352人(次),赢得了县委肯定。
二、集中力量办培训,教学管理创新有特色。在去年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特点:
1、培训对象抽调安排妥当。首先党校进行了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培训对象的意见。加强与组织部干部培训股和扶贫中心等单位的对接,确定了全县科级干部培训人员、重点村核桃产业为主的培训人员。然后撰写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对象、内容、时间、方式等,向县委组织部提出办班申请。组织部及时下达文件,抽调培训人员。党校最终组织实施。
2、创新培训内容,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结合县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确定培训内容。培训专题突出部门和行业的特点,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培训内容既注重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工作,又注重贴近学员的需求和当下工作的需要。如干部心态调适,操作性强,符合换届年培训干部需要的特点。工业化发展研究符合我县当下工作需求,对干部工作指导意义特别重大。经过精心挑选内容,为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3、在教师安排上,突出工作的主动性。主动与外聘教师联系。上课学员反响好。如代卫平教授的两次上课,吴家富校长的上课。谭临云部长的重视,从开班到结业全程坚持到底,超过前些年。大部分老师走上了讲台,约占三分之二。效果都比较理想,拓宽范围,提高了档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4、实地考察安排有序。到冷洞村、何应钦故居、核桃育苗基地参观考察。听了讲解,学习了别人成功的经验,更能够触及他们的心灵,朱昌国的讲话比以前更有水平。安排很有效果。核桃苗移载现场学习,学员们感到操作性强,对黑桃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
5、后勤保障有力。后勤保障更体现了党校的强项,井然有序。班主任配合,其它同志工作兢兢业业。谭部长自临食堂和学员一道进餐,大加赞赏,放心食品,吃了放心,象办酒席一样非常有人气!鼓舞了党校职工的士气。开班前做了调研,较之节约,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三篇:加强科技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服务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科技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 服务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者:刘学军 赵延智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4期
第四篇: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_百度重点
2008年11月第33卷第6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HunanUniversityofAm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08v01.33No.6
“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姚春梅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在于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只有立足地方需求,全方位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6—0110—04- “Enterprise—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mproving
LocalUniversity’SScientificInnovationAbilityandSocialServiceAbility
YAOChun—mei(H㈣University of
Arts.andScience,al∞’gde415000,China)
Abstract:Thekeypointof“enterprise—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smarket—orientationandeconomy—
and—society—construction—orientation.Itis
8/1
urgentrequirmentofloc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as weU聃 an
objectiverequirementofeombiningeducationandproduction.educationandsocialeconomyandpracticeIopromote
deeply“enterprise—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tisonlybymeetinglocalrequircmntsandservinglocaleconomic
andsocialdevelopmentthatlocaluniversity
can
improveconsistentlyitsscientificinnovationabilityandsocialservice
ability.
Keywords:localuniversity;“enterprise—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scientificinnovationability;socialserviceability
作为地方高校的湖南文理学院,如何定位与发 展?一直是我们在办学实践中努力探讨的问题。理
论研究与办学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立足地方需求,全方位为所在区域发展服务”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地方,把区域需求作为工作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通过“产学研”结合,打造学科优势与特色,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进学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在于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与优势
(一)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学科优势明显
.湖南文理学院现有涵盖文、理、工、农、史、法、①收稿日期:20嘴一09—15
作者简介:姚春梅(1966一),女,浙江苍南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和高教管理。
万方数据
2008年第6期
姚春梅“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1l
经、管、教9大学科门类在内的38个本科专业,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光学、动物学、机
械设计及理论等,构成了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亮点。学校有3个省级重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地理科 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地理科 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接近1个亿,本科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基本形成i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与专业,特别是生物学、农学、机械、电气、化工等学科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学科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
湖南文理学院现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等2个国家级基地,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基地等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有湖南省高
校产学研示范基地——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发基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生物基础课。
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还有l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依托省级、国家级研究基地(研究所)、工程中心等专业化平台,优化了科技创新环境,为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术水平逐步提高湖南文理学院现有教授80人、副教授225人,硕士、博士460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学术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以及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一大批学科、学术骨干,为
常德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人才与智力 支撑。
二“产学研”合作的初步成效
到目前为止,湖南文理学院已与常德市9个县(市、区)、湖北松滋市以及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常德卷烟厂等20多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在一批地方的主导企业和大、中专院校、中学等建立了近百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实效性进展。
结合地方企业和产业需求,学校与常德市经委i 常德市科技局开展校企产学研项目对接工作取得明
显成效。“全液压压块式垃圾中转站”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获常德市优秀专利奖,该项目已在全市及周边地区环卫系统推广使用。研制开发的“皂市水
库自来水供水P比电气控制系统”、城市供水系统
防冻抗冻技术以及“车桥总成配置数据管理系统”均已投人生产使用;与常德卷烟厂共同开发的“MUF一101多功能微乳胶”(该乳胶产品相关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和研制完成的玻璃钢涂料已投入生
产,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研发的
“湖南省交通规费征收与稽查系统”已应用于全省120多个县(市)级征费所交通规费的征收。
学校开展的常德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滑坡治理和减震减灾研究以及结构构件动静态变形计算理论、结构杆件振动特性分析等研究项目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校与湖南洞庭水殖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洞庭青鲫选育技术”、“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技术”、。淡水珍珠产业关键技术”及“蒙古鲴与翘嘴鲐野生种群驯化与利用关键技术”等系列技术与产品,曾获国家专利技术发明奖金奖、国家专利技术创新奖银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推广,并辐射到全
国的一些主要淡水养殖地区。柑橘长效保鲜剂一
“贮鲜灵”曾获“中国艾迪生杯发明金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扁豆种质资源及湘扁豆1号、2号的选育与推广”曾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学校主持的三叶木通药材培育取得实效,研制的发芽糙米已经投入生产,培育的耐旱抗虫高产杂交棉“湘文一号”品种已成功通过国家棉花品种测试。此外,学校配合常德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石门、澧县开展科技示范、技术培训等,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2007年湖南文理学院被评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红网、湖南经视台相继报道了
湖南文理学院科技特派员侯必新教授的先进事迹。
学校积极配合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文化名城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获得6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研究内容涵盖地域传统与特色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应用研究等多个层面,出版系列专著,打造地方文化精品,扩大地域文化的社会影响。
总之,通过“产学研”合作,湖南文理学院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万方数据
112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 三“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此前的“产学研”合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推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学研”各方主体联手不足,大多依托单一项目开展合作,注重既得利益和短期行为。力量实际上还很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二是“产学研”行政管理各自为政,突出体现为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效率低,“产学研”的投入 和激励机制不明确、不到位。
“产学研”合作涉及科技、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
都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密切合作。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变制约因素为激励因素,共同创新管理、资源配置方式,克服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围绕地方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推进
。产学研”深度结合,是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四深度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与措施“产学研”合作的基点在于结合,难点在于如何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使产、学、研三者真正
达到“无缝连接”,形成巨大合力怛J。
2008年,湖南文理学院和常德市政府签署了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框架性协议,成立了专门的
“产学研”合作领导班子。在市政府引导下,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主力军作用,以多渠道投人为支撑,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经济利益共同体和“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集成双方的优势资
源,在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实现深度结合,提高科
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此,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以提高认识为先导
市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和激励地方企业高度重视并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学校转变思想观
念和办学模式,真正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高
校内部和科研院所上下形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共识,并成为指导湖南文理学院和科研院所发展的指针。
(二)以“产学研”合作团队建设为关键
在深入调研、了解地方企业和产业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智力和学科、专业优势,在农业科技、机械工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与地方
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合作团队,联手攻克企业技
术难题,引进新技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三)以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
为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必须由政府牵头,企业和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主要包括:(1)建立“产学研”组织协调体系,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对接;(2)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统筹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项工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湖南文理学院建立创业创新激励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服务地方的活力与动力,鼓励教师积极
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四)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
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产学研”创新活动的基本支撑单元,包括建立“产学研”科技园、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等。
1.政府引导性投入经费、相关合作企业联合投入研发经费、学校投入部分启动经费,联合建立大学科技园、研究中心和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心。建成体制健全、环境完善、创新人才聚集的科技创新研究平台,为常德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常德主导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以企业投入为主、学校投入为辅,大力融资争取外援,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建设湘西北地区设备一流的“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如,机电一体化精加工与测试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信息分析实验室、新材料分析加工实验室、食品安检与分析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治实验室等。成为开展“产学研”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支撑。
3.引资作为人才基金,通过与名牌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3—5个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服务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
4.政府引导性投入经费,建立本地区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市场交易与推广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等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企业、学校和政府的“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五)以创新合作模式为抓手
设立相应经费支持,切实促进“产学研”由点、线、面的结合向多层次与多维度的深度与广度推进。
1.政府投入经费,建立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定 期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实现专家与工、农零距离接触,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 万方数据
2008年第6期姚春梅。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13 的有效对接。
2.建立主导产业或重点发展领域合作研究专项招标制,通过招标,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团队,实施联合攻关。
3.投资与融资相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 基地,重点引导和组织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主导产 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地方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湘 西北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如茶产业 基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
4.建立“产学研”合作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 “产学研”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
体,推行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共同开发技术产品,形成产业和产业链。
5.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共同组建以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技力量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
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 统合作的转变。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 域,形成高层次的资源优化组合,联合开展产业核心
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六)以多渠道投入为支撑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开展“产 学研”合作创新研究资助。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拨款、项目资助和联合申报项目等形式,形成政府投
入为主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争取省级、国家级立项资助支持的“产学研”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加工制造业、新材料开发以及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领域,设立若干个专题开展合作研究。同时,对联合建立的科技园、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经费支持;对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子以科技启动经费支持;对选派的科技特派员设立科技津贴补助;对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经济利益共同体、战略联盟予以适当的
启动经费支持,全面支撑与保障“产学研”创新活动 的顺利开展。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发展,必须依靠包括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支持系统【3】。只有在
地方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下,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才能取得实效,开创出本地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武贵龙.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8—30.
【2】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奕分析[J].中国高校研究,2008
(9):78—79.
[3]钱佩忠,潘海天.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07—109.
(责任编辑:张文刚)
—+—_.——}—■——+——卜・●——■・■——●——●呻・■—-..・●—-●—一.-—●——■—■——+一_.——●—+—●——卜—●—.+-■—-+—●——●—■——■—■——}—..——●—H卜—●——■—+・■--+・卜■——+一
本刊2007年摘转情况及影响因子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本刊2007年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
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性二次文献摘转文章19篇,在2541种检索期刊中排第461位,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0位。多年来,本刊的年摘转
量在全国同类院校学报排序中稳居前列。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的总被引频次为275,影响因子为0.235。万方数据
“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姚春梅,YAO Chun-mei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刊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33(6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
1.武贵龙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8(202.王自勤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奕分析 2008(09 3.钱佩忠.潘海天 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6(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wlxyxb-shkx200806027.aspx授权使用:长沙理工大学(cslgdx,授权号:3693445f-7436-4910-8109-9ea5015cd2be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3日
第五篇:李成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晋城市城区党校李成慧
【提要】因为有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和红军的被迫长征,才有延安整风运动,才有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这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因为有了十年文革的磨难,才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才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这同样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有了新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这都是我们的优势。然而,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在我们党内和党的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的事项,阻碍着这一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关键词】 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
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党的建设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中国事业的完成,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正如邓小平讲的: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党的领导。而党能否担任起这一历史重任,则在于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亦即党的自身素质。自身素质如何,又来自于党的建设。因此,党的建设对党的事业成败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从党的历史来看,党的建设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三大法宝的核心。不仅如此,其实,党的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中,同样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可以说在我国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环境、要完成的不同任务,党的建设都是一大法宝和核心法宝。
当今,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面对的已不是原来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下的中国,而是在全球一体化、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所从事的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这一背景下党要完成的伟大事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向和发展水平。但是,要成功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配合和协调。其中,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关键。要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下,党的建设状况究竟如何、党能否适应这一变化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值得思考。
二、党的建设状况分析
分析和研究党的建设状况,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就对党的建
1设状况作了一个总体表述,《决定》认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一总体判断是对目前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科学判断,这一总体判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党的建设总体上和我们的新形势、新任务是适应的。总体适应是应该肯定的,否则无法解释我们党为什么能够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并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二是总体适应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这些“不适应、不符合”就是我们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是要我们认真而努力的去研究、去克服、去解决的。它是党的建设所面对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一)“不适应”、“不符合”的表现
1、“不适应、不符合”,二者所指含义是不一样的。这种“不适应、不符合”主要是指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所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情况。“不适应”主要是指我们的方式、方法落后了,没能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比如《决定》讲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现实中,有的是地方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适应,比如我们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但在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这一事件,你怎么解决,怎么依法行事、怎么民主执政。我们发现这一事件经常成为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有的是工作方式不适应,常常以权力的姿态进行活动,以权力的姿态让大家干这个干那个。其实在今天的环境里,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在权力不能到达的范围内,靠党的政策的魅力,靠政策的正确,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以人为本的精神吸引大家,靠着这样的方式来运行。
而“不符合”主要是指它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相悖的,是必须彻底取缔的。比如《决定》讲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人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现实中,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比如,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注重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放弃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因为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如果我的决策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符合,那就要彻底的改变,这不是一般的渐进式改革的问题。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属于既“不适应”又“不符合”的情况。比如《决定》讲的“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等。对于这些,有的是需要改的,有的是需要去掉的问题,它有性质和程度的不同。
2、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可能表现在局部地区。即从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总体部署的整体上看,是“适应”的和“符合”的;但是,也
确实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的状况,亦即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状况。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它不仅不能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无法完成党的事业,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这种情况不解决,党的事业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也一定不能实现。现实中,对全国来讲,那些发展落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民愤强烈的地区,就是“不适应、不符合”的表现,它可能表现在一个省,也可能表现在一个市或一个县。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在局部地区的表现,说明了这些地区党的建设是乏力的,甚至是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这里,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是指因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或者脱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而使党的事业在整体上偏离正确轨道的状况)。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一旦普遍化,将是党和国家以及人们的灾难。
3、这种“不适应”、“不符合”也可能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的具体事项上。比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负责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弄虚作假、言行不
一、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或者是党的信念、宗旨意识不强,对党的事业和前途信心不够或失去信心等。现实中具体表现,如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里没有党、没有人民、没有事业,甚至于走向堕落、腐败。
(二)“不适应、不符合”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不适应、不符合”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在党的整个历史中它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只是有时不严重,有时严重吧了。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两次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与此对应的是两次思想路线的确立。
两次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一次发生在革命时期,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一次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十年文革**。两次思想路线的确立:一次是在延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首次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再次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首先觉醒的毛泽东领导了这场运动。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基本得到了肃清,实现了党的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解决了革命党面临的中心问题,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因此提出并初步实践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取得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他未能解决执政党的中心任务问题。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进行的,这场大讨论梳理了党内各种思想、意识,尤其是“左”的、僵化的思想和意识,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次实现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面貌重新焕发青春。也因此解决了执政党的中心任务问题,领导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提出并实践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提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并开始实践,但还是未能彻底解决。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即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身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在这一环境下的实践活动。
那么,两次严重“不适应、不符合”的根源在哪里呢?上面的分析可以给出答案,根源在于思想路线的缺失和脱离。第一次是未能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第二次是已经有了科学的思想路线,但是脱离了。那么,为什么有了思想路线又会脱离呢?这也是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建国以后的不长时间里我们党就开始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原因:一是,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建设不够。有了思想路线并使其得到贯彻落实,需要党的制度来保证;二是,党和党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当“不适应、不符合”在党内占据主导时,再加上缺乏制度约束,就会导致集权与专制;三是,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够。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就表现为改革创新,当制度和自身素质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僵化,改革创新的精神就会丧失。那么,为什么我们党又能够两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呢?这又是一个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讲,我们党对其性质和宗旨总体上还是适应的、符合的。也就是从党所体现的“三个代表”来看,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上,总体是适应的、符合的;只是在先进性方面,即“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方面,因党的自身素质问题,在形势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下,难以应对而蒙受磨难。一旦三个代表都基本适应和符合,党的生命力就会体现出来。
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要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党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作出的科学论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转型,这一转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有经济体制的转型,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有经济发展阶段和层次的转型,等等;而且这一转型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是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之路;这一转型又是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形势和环境变化之快、矛盾和冲突纷繁复杂令人难以应对;这一转型又发生在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这一转型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作为这一转型可谓艰难多多,转型,怎么转,向哪转,实施的主体是谁,利益怎么协调和调整等等,都是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不符合”事项,虽然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总体上是适应的、符合的,“不适应、不符合”只是局部上的。但是如果党的建设在局部上的“不适应、不符合”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就会影响党在总体上的适应和符合;如果这种“不适应、不符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使党在总体上的适应和符合变为“不适应、不符合”。因此党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状况。
目前的情况看,解决这一状况必须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其实,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就表现为改革创新。亦即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素质改变的要求就是“洗心革面”的、“脱胎换骨”的。正因为有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
和红军的被迫长征,才有延安整风运动,才有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这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正因为有了十年文革的磨难,才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才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这同样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有了新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这都是我们的优势。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些优势还需要贯彻落实。而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就是我们贯彻落实这一优势的巨大障碍。这一障碍可谓“根深蒂固”,正在侵蚀着党的机体。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解决,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彻底改变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状况。
(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为基础。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创新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首先是学习,包括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它不仅仅是看看书、读读报等,主要是对历史的学习,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同时又要学习现代知识、树立现代意识。另外,就是对实践的学习,要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其次是学习能力,这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要有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极强的探索、开拓、创新精神。这里,主动性至关重要。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建国初期党的工作重心能够成功实现由夺取政权向经济建设转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动性。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或者学习能力不强,则党就只能被动地适应,事业就不可能成功。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两个阶级开始淡化,多个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多元化,权力和权利不断分化,有政治权利的要求、经济权利的要求、人权的要求,有生存权利的要求、发展权利的要求等等。这些变化对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提出了挑战,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能够辨别真理、掌握规律,也能够认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转型跨越发展大势,遇到问题可以成功地化解。
2、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党的制度建设为核心。
党的建设涉及诸多内容,比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其中思想建设是基础,决定着党的性质、党的先进性;组织建设是保障,决定着党的活力和战斗力;作风建设决定着党的形象和党的工作方式方法;制度建设是核心、是根本,也是保证,决定着整个党的运作、走向,它与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要敢于树正气、压邪气,要敢于清除、否定和改进那些“不适应、不符合”事项,包括现实中的一些“潜规则”。一个制度建设劣质的政党,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和不幸;一个制度建设优良的政党,是一个国家的幸事。延安整风后,虽然我们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后来还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后,虽然我们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还是出现了那么多的“不适应、不符合”事项。今天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如果没有党的制度建设来保证,也会走向歧途。因此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补齐党的建设这块“短板”。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
作者:晋城市城区党校李成慧
联系电话:0356-3039069(办公室)
(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