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常用读书方法总结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3、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①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②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③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一、主要读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1、三读法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⑸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第二篇:小学生读书方法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要求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第三篇: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有的是自然科学、百科知识方面的,有的是一篇篇故事书,如童话、寓言、神话、成语等,还有的是大作家写的名著,儿童文学著作等。那怎么样来读这些书呢?怎样让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呢?老师要告诉大家: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就是指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眼到”就是指眼睛要紧盯着书本,不与别人交流;“口到”就是要读出声音来,还要学会把故事复述出来;“耳到”就是指耳朵要听见自己的读书声;“手到”就是指手里拿好一枝笔,旁边准备一本笔记本,要及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那么,怎样把这“五到”结合起来,取得好的读书效果呢?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比如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这类百科知识方面的书,同学们可采用略读加默读的方法,眼睛看书的速度可以快一点,就是抓住知识要点,把知识读懂记牢就可以了。读完后想一想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这样就能把知识记牢了。
读故事类的书,同学们可以每天读一至三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要借助拼音读。比如,有一本《安童生童话》,翻开目录有30个故事,计算一下,如果每天读2则,15天读完。这样有了计划,就要坚持。当然有的小朋友的童话书故事少一点,那么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了。每天读完后,要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任然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讲给同学听。这样就巩固了你读的知识。
读成语故事书,方法与读童话书一样。读完后,我们要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另外,读成语故事,我们要把语文书上每个单元里的成语结合起来,如果你刚好读到了这个成语,可别忘记给同学们听。
这些故事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好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同学们应该把它们认真摘抄在笔记本上。可以这样来写:先写故事的题目,再在下面写好词好句,如果是成语,除了把这个成语写下来,还可以把它的意思也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久,你一定会发现你已经读了很多故事了,积累了很多成语了。还可以把读书卡片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毛毛虫,在每节身体里写一个故事的名字,毛毛虫长得越长,就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还可以做成苹果树,把故事的题目写在苹果里,树上的苹果越多,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如果读作文或诗歌、散文,可以采用“三诵”读书法,即朗诵、默诵、背诵,就是把好的段落背下来,想一想可以用在平时的哪种作文中。对于一些优秀作文,同学们还可以分类读,比如把作文分成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几类来阅读。在阅读同一类作文时,还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如同是写《秋天的校园》的两篇作文,可以阅读后比较叙述的顺序、内容有什么不同,哪一篇写得更好。总之,在阅读作文时,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如开头如何引入,重点部分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一个自然段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又采用什么方法来结尾,来点明中心。
高年级的同学,你们除了读一篇篇故事,还可以尝试着读一整本书。例如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还可以读现代作家写的,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金波的《追踪小绿人》,还有获得国际金奖的《一百条裙子》、《绿野仙踪》、《苹果树上的外婆》等。对于一本书应该怎么读呢?怎么把一本书读透了?读书的方法很重要,同学们可以这样来读:
第一步:细读内容提要、前言、书序和目录。了解这本书的层次、结构及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一章一章地读。每天读一到三章,读完后想想这三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二天看之前先回忆一下前三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能让你读懂故事的内容,弄清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还能锻炼你的记忆力。因为一本书的内容较多,故事中的人物也比较多,为了能读得明白,同学们可以把故事中出现的人名写在纸上,对照着阅读,还可以边读边画阅读地图,这样便于记忆、复述。还可以做人物书签,写写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越到疑难问题,著名作家鲁迅说可以跳过去,先读读后面的,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可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效率。但如果遇到的是不懂的字词,同学们可以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还可以把这些生字新词写在笔记本上加深印象,以后还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复习,如果你能坚持这样边读边记边学习,你的词汇量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第三步:重点章节重点读。对于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可以反复读,或背诵,制成读书卡片,加强语言积累。
第四步:读完整本书后,同学们一定获得了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那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写读后感,还可以制作好书推荐卡,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总之,别忘了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你的读书心得。
第五步: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已拍成电影,如《绿野仙踪》、《哈利波特》等,同学们可以在观看电影后对照着读,相信此时的阅读你一定会发现文字有别于电影的魅力所在。
对于读整本书,老师在这里还要推荐著名作家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读完,求得初步印象,这就好比坐飞机鸟瞰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细嚼慢咽”,注意各章各节各段结构,品味作品的好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从而吸收各种精华。这一方法归纳起来就是: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
同学们,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换句话也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会觉得迷茫,光思考不读书会觉得疑惑很多,这就告诉我们读书要与思考结合起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还要想想平时课堂上的学的知识,还要联系自己的实际,那样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四篇: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读书}个人读书方法总结(看Jun Yang兄的读书文章后有感而写)
看了Jun Yang的文章,我也想写我自己的读书总结了,呵呵。
不过看这个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同的,不要随便“全盘”拿别人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全盘”二字重点,不要全盘接受别人的习惯。我下面所说的也不一定是读到我文章的人所需要的。
我的读书方法,一些是我爸爸培养的,一些是我以后总结的。
1、挑选合适的时间连续阅读。
我也一样不推荐计划阅读。看了Jun Yang的文章,在这一点有些共鸣。
C专家编程的作者Peter Van Der Linden曾经玩笑的解释“什么时候数组与指针相同”这个标题的时候说: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二版(K&R)99页的底部是:
作为函数定义的形式参数,然后翻到第100页,紧接前一句,char s[]和char* s是一样的。
呜呼,真是不幸,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竟然在K&R第二版种被分别印在两页上。
嗯,如果按计划看这样的书,恰巧看到99页,而不看100页,那么100页的关键部位岂不是看不到?呵呵,玩笑。
毕竟连续阅读头脑才有印象。看书不是锻炼,看书不是锻炼记忆力,获取书本知识不能“量化”。
2、快速浏览,然后多看几遍。
这个是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就给我提的,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到现在。他给我说:书你一遍看完就掌握其中重要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掌握之前要有个大概的印象,掌握这个印象的方法就是快速浏览,不要知道某些条目是为什么,需要研究的重点就记下来,第二次看的时候再去仔细看,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第一次要以看完为目的。而真正掌握,是随后的通读,有了第一遍的基础,随着看这本书的次数增加,看书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头脑里早已经知道那些是没有掌握的,已经掌握的就会快速略过,但是会加深印象。此后可以带着实际问题从新来翻阅该书,会有更深的理解。《C++Primer第三版》潘爱民老师翻译的版本,我在2002年购买到现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从最初的花了近3个月的浏览第一遍,到现在的可以花一天就可以通读一遍。期间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
曾经非常非常不待见这种方法,自从亲身使用过好感到确实是好方法。特别是一些技术书籍,尽管你第一遍看的很仔细,你仍然不能记住对你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读多了(可能跟艾宾浩斯曲线有关吧),记住的概念多了,也就更好理解了。
3、学会记忆也要学会忘记。
记住重点,尽量忘记细节。甚至记住哪本书可以找到这个概念就够了,然后忘记它。每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不同的,或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我的习惯是,记住重点,想了解细节再去查。学会记住很难,其实学会忘记也很难。有时候记忆是一种负担,日积月累会很沉重,不用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且书承载的是作者他的想法,看书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无形中也在被作者所“干涉”思想。但模仿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但脱离不了模仿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学会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还是《C++Primer》,前几天我还就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细节,特别对多继承的析构函数作为重点仔细看了一下,有时候一些类似常用的概念,有很多种形式,平时也就用最常用的,那些不常用换言之特殊的概念,能查就可以了。嗯,看了Jun Yang的第二点,他说“知识存储机器”,呵呵有些夸张了。不过也可以理解他这么说,上面我已经提到书本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也是中国常用词语。英语就是read book。很多人都喜欢用嘴去“读”书,或者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这是不太好的一个习惯,读是一种干扰人思维的方式。语言虽然能加深记忆,但会影响思考。
4、不要“太”强迫自己。
不喜欢就不要看,看不进去可以极端的选择干脆不看,或者隔一段时间再看,或者静下心来的时候再看,或者换一本同类的书,按照自己需要的知识点来寻找书籍。曾经和朋友交流过,他说《编译原理》也就是那本经典的“龙书”,虽然他也知道很好,可怎么也看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看《编译原理与实践》,他很容易的就看进去了,之后,他根据掌握的编译原理写了一个汇编语言的代码着色器,可以生成UBB代码和HTML代码。
我为什么要突出不要“太”强迫自己这个“太”呢?有时候也需要强迫一下自己,不能太随性,也得掌握一个度。有时候很重要的概念书籍,看起来是很枯燥的,朋友建议看的书,可能有他受益过的地方。比如我看《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SICP)》,就是那位只能看《编译原理与实践》的朋友推荐我看的,北大裘宗燕老师已经翻译为中文版。经典的SICP是用Lisp描述的,一本古老的介绍functional编程的书。看一点就感觉很乏味,但稍微强迫一下自己,就知道这本书的优异之处。我就是看了求解费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递归,以及递归优化那一章,对我以后写任何语言递归的分析,受益那是一辈子的。比如C++之父写的书,就被公认的哲学味太浓,不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但我就很喜欢看,书本就是这样,因人而宜,就像配偶一样,自然有适合自己的一位。
5、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有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书。
下面是来自:Bejarne Stroustrup在《C++语言的设计与演化》里面有关“引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时候的细节,更多的描述见该书裘宗燕老师翻译的版本第56页和第57页:
引入引用机制主要也是为了支持运算符的重载。Doug McIlroy还记的,有一次我向他解释某个预示了目前运算符重载模式的问题。他用的术语引用挑起了我的思绪,我嘟囔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当我第二天再出现时就带着已经基本完成的目前模式。Doug使我想起了Algol 68。
现在引用机制得到了大家认可,一些崇尚C语言高效,但有些抵制C++的牛人们也称赞了它,这是C++优于C的地方。这里不是讨论语言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再多说了。自从我看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头脑中所记忆的引用的概念就是“为了支持重载运算符而添加的机制”。嗯,现在可以在很多书或者文章里找到解释这个引用字眼,引用也不仅仅只用在“重载运算符”上。不过追根溯源看了重载运算符这里,什么时候该用指针,什么时候该用引用,我自认为写的代码里用的还算合适。中国人非常喜欢对某个知识追根溯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是好事,从源头找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6、做笔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总结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看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思想。我个人不喜欢做笔记,我也不喜欢批注,我就喜欢一遍遍的看书。但记住,这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我父亲40岁之前看书就喜欢做读书笔记,而且很喜欢用没有条格的速写本做笔记,但是现在年龄大了看书多反而不去做笔记,喜欢小批注。喜欢做笔记的人,一般是喜欢把自己想要知道的重点记录下来,可以省却再次阅读书本的时间。或者用纸张记录自己的观点,给自己做自我总结。这是好习惯,但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欢,哈哈:)。我喜欢用我头脑需要的概念在头脑中总结,哪怕挑重点的再把这本书看两遍。以前研究COM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后来逐渐就放弃了。
7、看到好书后不能读死书,更不能信奉为“天书”。看书后不能白看,多多的反思自己,然后有批评的眼光看待这本书,看待自己甚至别人的观点或者代码。很早就感悟到“适度”的重要性,尽量不走极端,包括批评本身。但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走向极端,这时需要适度的修正自己,应用书本的知识。我听到过许多别人的话,比如C/C++已经过时,JAVA才是最先进的,或者C#有多么多么先进,或者UNIX哲学一派,面向对象就是些花哨的东西C语言就足够用了。这类极端的话有些是自己想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受书本的影响。说JAVA先进的,我会问他,你能用JAVA写操作系统嘛?说面向对象花哨的,我会拿出一些C语言很不容易编写的方面给他看,比如3D游戏。听到我的话这些人会闭嘴的,总有长处和短处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8、书面知识是死的,实际应用才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活用参考书。
有些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参考书,通读真的很难。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寻找一些实际的问题看书,会更好的理解。为了工作,我曾经就快速排序做过研究,也和许多朋友交流过。我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了许多算法书籍,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C算法》《编程珠玑》之类的经典著作,也参考了许多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很厚,我只取其中一章而已,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不过里面单独的几章,我看的很仔细。当然,我没看完也没资格给盖茨发简历:)
9、给自己定位,你是否适合从书本获取知识。我有个朋友,他几乎不看技术书,但是他的思维很开阔,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和方法,我只需要和他说一说他随便上网看看资料就够了。他做的系统很耐用,我也不容易挑出毛病。看书反而限制他的思维方式,这点我拍马赶不上,我只能看看书,呵呵。所以说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有看书,朋友们的交流,网络上的论文和资料都是很好的资源。只给自己一个定位,是不是真的适合看书才能增长你的知识。记得以前和tinyfool有过一些交流,此人就是不需要看太多书籍的人。
10、最好能和作者交流一下。现在互联网丰富,我们也可以通过邮件和作者交流了。我研究快速排序的时候,曾经和Julian Bucknall,《Delphi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作者用电子邮件交流过,他给我指出了我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受益匪浅。高山仰止,外加猜测理解,还不如直接去问作者。
最后,就用《论语》里的那句话来总结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赞,其中的几个建议也是我的习惯:)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1、在看新书的时候,就会拿几本一起联合着来看(而不管那其中的某一本书有多经典)。理解->总结->求交集->挑毛病->求证->结论或疑问(算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2、经常重复阅读。就是说,在这次开始读的时候,不是接着上次停掉的地方读,而是多向前覆盖一些,比如:一大段,几页,甚至前面的一整章。有时候还随机地翻开一本书来读,如果一旦发现找不到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就努力补充知识直到满意。
3、先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强大”一些,然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度膨胀,就必须要努力加倍地读书了……百试不爽的办法,呵呵,从小学时就这样干了
我的想法是,有时候换个角度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组织结构,作者是怎么说明某个问题的,这样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说的很对,最近在看《算法导论》,症状基本和你说的差不多,刚开始时雄心勃勃,但过了一阵,效率降低很多,感觉楼主好像在说我,呵呵,开玩笑了。
前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我只读书或者说只在意今天读了多少页,对于习题,做得不多或者做得不好。因为读书的时间相对于做题来说少的多,对于《算法导论》,你一个小时能看不少页,但当中的习题,有的一个小时根本做不完,因为你得思考。所以读书时的成就感大受打击,久而久之,就只看书,不思考了。当然,但我很兴奋的读完一章之后,发现自己的收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所以现在,自己把读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一章,我会不看习题,一口气把它快速读完,这可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之后,我会一节一节的细读、思考和做题,这期间自己的成就感很高(我一看完这一章了,呵呵),不过第二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自己的成就感会降的很低,所以关键还得靠努力。这样用的时间或许很多,但收获也会很多。以上两个阶段,有点像预习、读书和复习。当然,这只针对于好书。一般的书,以增长见识为主。
第五篇:小学生写日记方法总结
【本周精选】小学生写日记方法总结 2015-02-14作文指导报
点击标题下「作文指导报」可快速关注
一、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不要有框框。
有一些同学认为:“写日记,要检查一天的言行,总结一天的思想。”这话有道理,但不完全。
一天结束了,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什么做对了,什么做得不对,把这些记在日记里,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生活太丰富了,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把写日记限定在检查言行、总结思想这个框框里,就太狭窄了,所以思想应当活跃一点。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就可以写;凡是自己做的、玩儿的、吃的,觉得有意思也可以写。有一些“悄悄话”,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就和日记谈谈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还可以把写日记和学习结合起来。看了一篇文章,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报纸上的谚语格言,发人深思,抄在日记本上;一个成语故事,一个科学数据,对学习有帮助,也把它们记在日记本上。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在日记里记录科技活动的情况,也是很有趣的。一架遥控歼击机是怎样诞生的?一只小白兔是怎样长大的?天气预报怎样才能准确?如果每天都记一点新学到的知识,那么你的日记便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日知录”了。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摄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
二、形式要活泼,方法不拘一格。
一些同学写日记,形成了一个公式,先写所见所闻,再写看法和感想,最后联系自己表决心。千篇一律,像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这很不好,写法要因事而异。两个同学,在激烈地争辩,把这个场面写下来,就是一段对话描写;针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在日记本上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把看到的一件小事,有头有尾地写出来,就是一篇记叙文;半导体收音机装好了,写一个使用说明,就是一篇说明文;看完电影写一点感想,就是一则随笔。
有时,也不一定非要成文,一个片断,三言两语的思想火花,也未尝不可。总之,写日记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三、写日记,要写得集中。
日记,最忌讳写流水账。起床、吃饭、上学,然后是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第三节物理、第四节外语,直到晚上睡觉,一一记录。这样的日记,第一,对提高认识能力没有帮助;第二,对积累知识无益;第三,对提高写作能力好处不大。且不说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养成了一种不动脑筋、思想呆板的毛病。流水账式的日记记不得!每天晚上,做完功课,打开日记,先不要动笔,回顾一下一天的生活。这时,白天的情景象演戏一样,一幕幕、一场场在脑海里闪过,就把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那一场抓住。关于我们
《作文指导报》创刊于1985年,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1—0086,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部主管)会报、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会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
【本周精选】怎么写关于春节系列的作文 2015-02-14作文指导报
点击标题下「作文指导报」可快速关注
导 语
羊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包饺子、剪窗花、放鞭炮……这些有趣儿的事情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同学们,快拿起自己的笔,也来写一写春节那点儿事吧!可是,有的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写,别急!别急!小编教你几招。
第一招:交代清楚“六要素”。既然是写事,那就必须把记叙文的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招:选好材料。选择什么材料来写作文呢?1.必须是发生在春节里的事儿。2.一定是春节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儿。3.也可以是春节里最可笑的事儿。4.或者是春节里自己不明白的事儿。5.或者是春节里的风俗习惯。6.总之,就是春节里发生的你最想告诉大家的事儿。
第三招:写好细节。为了把事情写详细,写作文时,要围绕中心,把能体现中心的那些细节写具体,写详细。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第四招:通过几个方面写事儿。有同学又说啦:“上面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我就是写不够老师要求的字数,那该怎么办?”这也不难,我再告诉你几个绝招。1.把标题《春节里的事儿》变成《春节二三事》。我就不信,你写两三件事儿还写不够老师要求的字数? 2.通过几个方面去写。比如《春节里的声音》,你可以写鞭炮声、看春晚、亲友们的交谈、走亲访友的汽车喇叭声等。
说着说着,小编把自己掏心窝子的话都说出来啦!快快写出来跟小编和全国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