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过去的现在之《催魂铃》教学反思
关于过去的现在之《催魂铃》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构建对话平台,进行有效的散文教学 ——《催魂铃》教学反思 什邡市七一中学 张跃赛课“前状态”11月18日接到赛课通知后,我就面临选课的难题。出于余光中先生作品的喜爱,我也曾考虑过《听听那冷雨》,但该文...构建对话平台,进行有效的散文教学
——《催魂铃》教学反思
什邡市七一中学
张跃 赛课“前状态”
11月18日接到赛课通知后,我就面临选课的难题。出于余光中先生作品的喜爱,我也曾考虑过《听听那冷雨》,但该文出自苏教版教材,而且我在江苏工作时曾执教过该课,担心不符合课外散文的相关要求,只好放弃。最终选定了另一篇余光中散文《催魂铃》的节选部分。《催魂铃》节选自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文较长,文本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基本保持了余光中先生的语言特色,并强化了原文的思想情感内涵。
11月20日进入研读文本阶段。研读得出的结论是,“催魂铃”是电话铃声的一种,作者借以表达对喧嚣快节奏生活的不满和对宁静慢生活的热爱。11月23日写出第一稿设计—— 以上课铃声导入新课
1、给“催魂铃”下一个定义。
2、请你概况作者的观点并联系现实生活作 评价。
3、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品味文中的语言呢?
4、请你品读文章第一节,学习作者幽默典雅的风格,围绕“上课铃声”写一段文字。
这个方案基本按照答题的思路设计,环节生硬互无关系,有明显的高考应试的痕迹。11月25日写出第二稿设计—— 由余光中《乡愁四韵》导入新课 活动一:
1.本文作者针对的是所有的电话铃声吗? 2.请给“催魂铃”下定义。活动二:
1.快速阅读全文,请你结合文本,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2、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看法。活动三:
美文美读,品味文章语言。活动四: 面对喧嚣纷扰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寻求内心的宁静呢?(写一段文字,150字)
这个方案试图使用模块化的教学活动,逐步推进教学。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但,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关注学生不够,课堂学习中学生缺少实“得”。12月3日写出第三稿设计—— 由电话铃声导入
1、余光中先生为什么把电话铃声称为“催魂铃”呢?
2、作者写“催魂铃”的目的是什么?(生成问题)
3、大家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学生自由辩论)
4、余光中先生是怎样写“催魂铃”的呢?
5、请简要分析以“催魂铃”为题的作用。
本方案中,想以意象为突破口解读文本。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文本中“催魂铃”就是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一粒沙”“半瓣花”;文本《催魂铃》是解读同样文本的的“一粒沙”“半瓣花”。但,探究“催魂铃”为题的作用,问题设计过散,游离“意象”的主线,缺少教学深度,教下来觉得心很累,做无用功。
12月7日写出第四稿设计—— 由电话铃声导入
1、余光中先生为什么把电话铃声称为“催魂铃”呢?
2、作者写“催魂铃”的目的是什么?(生成问题)
3、大家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学生自由辩论)
4、余光中先生是怎样写“催魂铃”的呢?
5、请以“催魂铃”为例分析,意象在散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个方案试图用王荣生教授“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应该在散文里”的理念来引领课堂教学重心。但是,课堂容量太大,问题设置太多,设计缺少顺序,致使教学环节混乱,深一脚,浅一脚,回头看凌乱不堪。
其后,再次深入研究文本,发现之前对“催魂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突然而至的打扰宁静的电话铃声”,明显是孤立的。文中不仅写到了电话和书信,还写到了机器、电视、科研活动,一方面体现了散文形式上的“散”,作者思维撒的开;另一方面说明“催魂铃”代表的应该是“破坏了宁静,扼杀了诗意、浪漫、想象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催魂铃”的内涵,渐渐把握住了散文中形与神的奇妙关系。
自此,我想还是做自己擅长的风格。对于导学案的设计,还是用的比较自如。所以还是采用先集中学生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聚焦法,完成对文本的共同研读。
12月10日写出第五稿设计—— 由《封神演义》中的“落魂钟”引入
汇总归纳学生预习中的生成问题,并按照阅读散文的思维流程推进教学,形成what(有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看)的“WWH”模式。
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聚焦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讨论,启发学生探究现象深处的生活态度。
总结:从文本走出来,从读文到学人的价值挖掘。这一稿设计基于学生的问题的搜集,加以整理聚焦,关注学生的共同问题,“以学定教”,环节设置符合思维流程。执教起来就更觉得自然流畅了,教学方案模式大体确定。赛课“在状态”
12月12日晚上,带领高二(14)班同学预习,收集了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了解了学生学习“前状态”。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
1、“催魂铃”是什么?作者怎样写“催魂铃”的呢?(有什么)
2、作者为什么写催魂铃呢?(为什么)
3、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了?(怎么看)其他问题还包括了诸如“作者第七段引用诗歌的作用?”“为什么称刘禹锡为刘十九?” 于是执教的教学方案确定如下:
1、新课导入:由《封神演义》中对落魂钟的描写引入
2、归纳、出示学生生成问题
3、结合学生生成问题,共建对话平台。1探究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2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
3采用辩论的方式,聚焦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讨论。4启发学生探究现象深处的生活态度。
4、如何生活在“散文里”,达成诗意的栖居? 赛课“后状态”
上完课后,自己做了认真的分析总结,这其中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少不足。有心得之处:
1、关注学生的问题与需求,以学定教。
(1)问题前置,以学定教。我认为:问题即需求,需求即切入点,问题即生成点。
(2)以思促教,思维建模。选取学生课前预习生成的问题,聚焦散文阅读的一般思维流程: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看。
2、解读文本,寻求散文的形与神的特点,挖掘文本内核辐射出的人文价值。
“催魂铃”是什么,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本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开掘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催魂铃”应该是“打扰宁静,扼杀诗意、浪漫、想象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样丰富了文章内涵,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3、从文本阅读返照学生,从“散文里”回看到对阅读者的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学生基于自身生活体验,对文本的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可以形成观点上的交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的可取性,我采取了自由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探究现象深处的生活态度。学生的现场表现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不足之处:
1、辩论环节,我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有效抓住学生精彩观点在最高点,特别是正反双方集中于“快捷的通讯手段对生活的便利”,一位女生突然抛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力证本方观点时及时收束总结,略显拖沓。
2、总结时,试图引导学生再深一步思考如何生活在“散文里”,达成诗意的栖居,因为前面的拖沓,时间的原因,显得仓促一些。
3、缺少教学智慧,在促进学生课堂生成方面还应该多多学习。
4、PPT使用不够熟练,展示环节显得仓促。比如:出示学生生成问题的照片时,一闪而过,呈现学生学习“前状态”不够,无法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上的共鸣。
5、课堂驾驭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回首这一个月来,食不香,寝不安,教学设计大大小小改了十几遍,到其他学校借班上课四五次。我有幸得到了德阳市多位知名教师的指点,做了很多种不同但有意义的尝试,让我在不断的尝试中磨砺成长。虽然有的尝试是失败的,担失败的尝试往往比成功的更宝贵。这样的磨砺锻炼让我领悟到,我们应当致力于学生的课堂,致力于学习的教学,致力于人文的追求。
2015年12月13日
第二篇: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运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科学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它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物质科学属理性范畴,具有可重复验证、可证伪的特点,如物理学等;非物质科学属心性范畴,具有难以重复验证或不可重复验证、不可证伪的特点,如社会学等。
中国科学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讲述自己的论据和结论,让读者自行验证此结论是可重复的规律(科学)的过程,被称为科普。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的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第三篇:《梅花魂.》之教学反思
《梅花魂》之教学反思
宣汉县茶河学校向洪春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本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对外祖父关于梅花品格的阐述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此,我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读书外,还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室阅览、向他人了解、回顾以往学过的相关内容的课文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梅花以及历史上有气节人物的资料,使学生在对梅花图的欣赏、梅花诗的感悟、有气节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中走进文本、走近外祖父,初步感受外祖父爱梅、眷恋祖国的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目标,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层设标,力求使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差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分析交流时,我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和自身资源,采用背梅花诗、看梅花图、读梅花句等形式,深入体会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缘由。并运用换字对比体会“她”的含义,从而引入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通过学
生讲述有气节的人物故事,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成功之处: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1、在课后延伸部分,我安排了说话和写话练习,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需要,提供学习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作业方面,我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学生作业分三层,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内容,目的是把“真正实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
课后我经过反思,知道,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外祖父的爱国情怀,听说读写相结合,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但是由于孩子们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听说读写也存在差异,因此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今后我会更加注意的。
第四篇: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过去、现在和未来(本站推荐)
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过去、现在和未来.txt
-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 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过去、现在和未来
站在金圆大厦31层的旋转餐厅,你很容易直观感受到,这个城市为它的“三年大变样”计划做了怎样的功课——显然,某种城市规划理念在这一计划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就是将摩天大楼和灯光,作为最主要的城市符号——很多时候,你不得不留意石家庄,上进,勤勉,但天资一般,却被兄弟们推上了一个老大的位置。石家庄有两家大型纺织厂,都是从天津迁过来的,这两个厂生生为天津在石家庄弄出块“飞地”,天津话顽固地成为石家庄棉
一、棉二厂的通用方言;石家庄饭馆中主打的王牌却是保定菜;白求恩葬在石家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科大学却在长春;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石家庄印制的,现在的石家庄造币厂显然不及它的前身显赫;最新消息证实,石家庄钢铁厂将整体搬迁到沧州的黄骅港„„
石家庄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一般的认识,它当上“老大”的资本是京广线、石太线、石德线在此交汇——就在不久前,石家庄还在为它的这点原始资本忐忑,而现在,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铁路对于石家庄的意义被再次强调——一年后,石家庄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让铁路从地下呼啸而过的城市,如是规划,是样板,更是趋势。
但铁路线未必就是腾飞的惟一动力,它有可能是输油管,但更有可能是抽水机,石家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相当多的中国人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多次过石家庄而不入,只是在疾驰的火车上遥望着一城的灯火,与这座华北重镇擦肩而过。石家庄有个著名的“南三条”,曾经位列中国10大贸易集市的第6位,而它日渐萧条的内因,正是中国交通的日益便利和农村城镇化趋势的加剧。
和很多北方城市一样,石家庄缺水,由五台山下来的滹沱河流到石家庄已成季节性河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家庄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或会受限。最新公布的城市规划说:2010年石家庄市将打造滨河新区起步区核心区、新客站地区、省会文化中心和滹沱河生态区四个标志性区域,“能显著提升省会城市的魅力”。都知道石家庄委屈。作为河北的省会,它与北京、天津为邻,但光芒却被别人抢去,更在唐山、保定这样同门兄弟的激烈竞争下成长。尽管中国的省会城市中,与同门兄弟抗衡的石家庄并非惟一,比如青岛之于济南、厦门之于福州、大连之于沈阳„„但不同的是,那些城市的座次其实在数百年、甚至逾千年前就已经排定,而石家庄的老大地位,只是42年前的一次选择„„
如今的石家庄,再次面临严峻挑战,有困难,却也不乏机会。穿越石家庄
石家庄与火车真是分不开了。“铁路入地”成功之后,石家庄将成为中国第一个铁路从地底下穿过的城市。
撰文:陈培婵 摄影:罗健
七八辆巨型的勾机和推土机在尘土飞扬中轰响。虽然那已经是一片足够宽阔的土地了,但是隔路相望,这些大家伙仍显得步调迟缓,如此高密度的组合让它们连转个身都困难。这些巨型机器行进在火车站东侧的空地上。就在四个月前,其中一辆高3.3米的勾机伸出全长9米的铁臂,重重地砸向胜利大街跨越中山路的地道桥北半幅路面,柏油路被凿了个粉碎。现如今,铁臂正在伸向南半幅。
听说要拆除中山路地道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与地道桥建设的工人赵建新,骑自行车穿越了半个城,来和大桥说声再见。
空地东边,紧邻中山路的一座大楼,晨起还见到工人们在房顶上揭瓦,下午楼就没了—都是为“铁路入地”做最后的准备。一百多年过去之后,这座“由火车拉来的城市”,继续在铁路上做起了文章。
新希望
石家庄与火车真是分不开了。“铁路入地”成功之后,石家庄将成为中国第一个铁路从地下穿过的城市。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距北京283公里。明朝初年,是正定卫的军屯和官庄,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之后,石家庄才成为隶属正定府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今正定)隔滹沱河相望。村庄之小,在清光绪《获鹿县志》中有所描述,“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就是到了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也不足0.1平方公里,仅200户人家,六百余口人。
从小村庄到大城市,转机出现在1903年—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和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施工,在石家庄建了火车站,让石家庄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于是,石家庄成了中国惟一一个因铁路而兴的大城市。
百年来,火车站将这个城市一分为二,西侧城市化早而且快,东侧则是另一番情致。其北边紧临中山路,站在车站门口向西北方向望去,两侧酒店、购物中心林立,一派繁荣。往东北方走上一刻钟,能到石家庄著名的中国南三条市场,继续向东,是另一个购物中心—北国商城。
不只东西差异,火车成就了石家庄,也迅速为其凝结了一个城市内核—以火车站为中心,方圆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省、市行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商业中心、医疗中心以及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中的两个(中国南三条和新华集贸市场)。
每天,火车都从城市的心脏地带呼啸而过,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们,享受繁华之余也要忍受噪音。搬离市中心,你却不得不考虑缺少各种公共资源带来的不便。
对那些巨型机器,石家庄人寄予厚望,铁路入地有5.2公里,之后,新的火车站会南迁。这是一项耗时、耗力、耗财的工程,但随意问起一位石家庄人,多会得到这样的答案:现有的核心区域能解放出来,这是城市新的希望。没有历史的城市?
石家庄人对铁路始终怀有一种情感。
卢汉铁路修建之前,贵州遵义人谢鉴礼担任获鹿县知事,他懂得“车站为交通之枢,商贾云集,工商为繁盛之媒介,富庶之基础”。所以,对卢汉铁路进行勘查的时候,他让绅士葛朝刚、王字润二人重金贿赂铁路工程师,争取把车站建在县城东海山岭之下。果真如此,获鹿县可能就是这一带的中心城市了。
但是,葛、王二人说,铁路来了要破坏风水,这才有了1902年,铁路修到石家庄的事。因为石家庄村子太小,遂以距离不远的振头镇命名为“振头站”。
正太铁路修建的时候,本是冲着历史名城正定来的,可是正定南面就是滹沱河,铁路过河得架桥。当时的法国总工程师为了减少费用,将起点南移,从柳林堡移至振头站。
两条铁路交汇,久而久之,商贾云集,形成了以火车站为城市商业中心的石家庄。棉纺,药业,煤炭,各色小商品,无不依附于铁路。
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赵明信从邯郸市大名县委调到石家庄工作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间,他在石家庄各处搜集资料,写成一本《历史上的石家庄》。“你说石家庄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我就偏要查找它的历史和文化。”
铁路常常被看作是石家庄历史的开端—尽管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但是赵明信担心谬误代代相传,最后对铁路的情感也会消失殆尽。
中山路的过街天桥,路旁的广告灯箱,高楼上的显示屏都在提醒人们,城市建设节奏要加快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而铁路入地,不过是“三年大变样”中的一环。与石家庄解放纪念碑隔着一条狭窄的小路,东侧是正太饭店。绕过成片的垃圾堆,就可以看到这座没有人看管的旧楼。青砖墙,木窗,圆形门,楼道是一色的木地板,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二楼的墙壁上还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不过,我很快就被人赶了出来—这座楼的大门平时都是紧闭的,一家运输公司的工人因进楼 “方便”踢开了门,我才得以顺利闯入。这座与正太铁路同年建成的正太饭店,曾是石家庄最豪华的酒店,接待过孙中山和蒋介石。石家庄铁道办事处的职员张明说,在“铁路入地”的步伐中,人们对这座石家庄现有最早也是惟一的法式小洋楼意见不一,铁道部门要拆掉它,文物局非要保护—它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
追到井陉
“路怎么这么难走呢?”我说。
“南张村附近都是储煤厂,很多从山西过来的煤都要先拉到这里来,再通过中间商找到可以运出去的火车车厢。货车太多了,把柏油路辗成了这样。”
从井陉县微水镇去往南张村的路上,我和高胜龙开起了玩笑,“这简直就是一条煤泥路嘛,随便铲出一铁锹,都可以生起炉火了。” 在石家庄读完大学之后,高胜龙又回到了井陉,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从微水镇汽车站到井陉火车站,从火车站到南张村,从南张村到秦皇古道,高胜龙是我一路的导游。
在河北省境内,正太铁路有两端,东边是石家庄,西边是井陉的南张村,通过南张村连接山西境内的娘子关,直通太原。1896年6月,山西巡抚奏请清政府修建铁路,用以运送煤、铁出境,恰好井陉矿区的煤可以与山西的煤、铁在一条铁路上运输,而连接点就是南张村。上午十点多钟,南张村火车站只有六七个人在等车。车站书记董文生是石家庄人,他说自己每天都从这里乘正太铁路线回家。
“你从这里往西北方向看,连接了一条运煤支线凤山线。1922年,井陉矿区煤的产量越来越大,为了把井陉矿务局三矿上的煤运出去,矿方投资60亿元委托正太铁路监督局代修了这条运煤专线。”
可是,不单是三矿,整个井陉矿区很多年就没有产过煤了,但南张村仍然是煤炭运输的交通枢纽,站上每个月还有运煤任务,董文生说现在“经常完不成任务”。矿区无煤可运,山西省外出的煤却常常沿着凤山线直接送到井陉站—这让他很无奈。
相邻的井陉站要好很多,那里每天要经过十几辆运煤的列车。南张村车站只是少了运量,正太铁路在挖煤、洗煤、储煤、卖煤、运煤整个商业链条上继续给附近的人们提供谋生的机会。
“租用土地,囤积货物,联系厂家,等等,动辄需要几百万的资金,并不是谁都可以参与其中的。可是一旦进入,必定会带来高额回报。”为了迎接镇上正月十七的庙会,微水镇政府放了40万元的花炮,想必政府的税收部分中,煤商们贡献不小。
铁路一端的井陉,生活形态几十年没有大的变化,人们继续分享铁路带来的利益;而铁路另一端的石家庄,轰轰烈烈的“铁路入地”之后,货运线路将从城内外迁,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噪音消失,城市东西差距缩小,核心城区扩大—人们对这段新来的铁路满怀期待,那似乎就是新的生活。
第五篇: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学反思
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习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习。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最后反思的四点都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只能说,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