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3:1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第一篇: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密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前后联系,做好铺垫

“密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质的质量是上节刚学的新内容,测体积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物体体积公式进行测量。对质量的测量,教学中是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精确测量的。在实际的测量中,对天平的使用步骤相对于其它物理器材来讲,操作稍显繁琐,所花时间较多,为在“密度”教学中演示实验时节省时间,在讲解“质量”一节时,安排了对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提前测量的实验,抽调六名学生分三组同时进行,其它学生观察操作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时评价。待实验完全正确操作后,在书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下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以备下节实验借用此数据,从而为下节教学节约时间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优化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客体(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仁寿县大化镇松林九年制学校 刘纯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月和初级中学 邓开冰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不断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下面就怎样上好概念课进行具体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一)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种方法。

1.实验引入概念 如:在“浮力”概念引入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2.比法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

3.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4.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老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 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没有办法肯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物重与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外,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据此引入“密度”概念。这种方法,引起学生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效甚好。

5.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时,可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场”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6.概念引入新概念 如:从“功→功率”引入“电功→电功率”。7.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抽象出力的物体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做,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易于理解。

8.辑推理引入新概念 如:“磁场”这个概念是由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磁场。这样引入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总之,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个好的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二、概念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深刻理解,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

(一)首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观察事物,做好演示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物构成一幅物理图象,抓住主要的本质特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如:对“电阻”概念的理解时,由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而言,这个比值是个恒量,它表示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它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通过实验可知:当电压U恒定时,R增大,I将减小。说明R可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此时必须用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二)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

(三)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其意义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教学方法,来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知道其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电磁场。

三、概念的深化

概念是发展的,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它是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深化的。

(一)概念的阶段性

有些物理概念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不相同。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深化物理概念。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阶段性十分突出:初中阶段只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分为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热学中的分子力,电磁学中的电场力、磁场力,核物理中的核力,对力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概念的发展性

有些物理概念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注意不要把发展中的概念讲死。如:人们对核力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关于核的本质,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在“核力”概念的教学中,要讲清已经认识到的一些内容,还要讲清其发展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只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社会要想进步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学习物理有很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这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目的。初中物理的学习首先就是概念的学习。本人就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问题对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些感受具体谈谈。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实践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或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速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学科联系,做好铺垫

“速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体的速度是刚学的新内容,测速度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速度公式进行测量。从而为本节教学节约时间。利用以前数学中的许多相关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学习中的新问题。起到知识铺垫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单凭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体影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改进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建立基础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第五篇: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一)光、电、热、力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要素是: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4.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防止和减小噪音的方法:①声源处;②传播过程;③耳边。

5.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的速度是3x108 m/s。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

6.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AO)、法线(ON)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AO)分居法线(ON)两侧,反射角(∠γ)等于入射角(∠i)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2)漫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7.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根据光的反射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求会画反射光路图)

8.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9.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如近视镜。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b、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c、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典型光路图: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10.凸透镜成像规律

11.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成虚像时物距越远,像距越远,像越小。一倍焦距分虚实:F 以内成虚像,F以外成实像。二倍焦距分大小:2F 以内成放大的像,2F以外成缩小的像。12.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1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14.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温度,另一种是国际单位,采用热力学温度。摄氏温度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15.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分度值。

16.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17.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8.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19.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0.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大沸点高,气压小沸点低。22.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23.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液化的例子:云、雨、雾、露的形成;夏天自来水管“冒汗”;冬天在室外说话时的“呵气”;烧开水时的“白气”。

24.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吸热),升华的例子:卫生球的消失;冻衣服晾干;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放热)。凝化的例子:雪、霜、雾淞的形成;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电学部分

25.两种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①两种电荷规定: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提示: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6.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27.导体和绝缘体:

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②提示: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大地、人体、碳(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28.电流:

①电流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②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③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有电源和闭合电路(通路)。

④电源:能够提供持续供电的装置叫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⑤提示:电流的方向除了规定以外,还要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及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等化学电池及发电机。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否则会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源。29.电路:

①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②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③电路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电路图。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④提示:第一,要求会画各种电路元件规定的符号。画电路图的基本要求:导线是直线,弯折处一般成直角;各元件连接紧密,分布合理,无断离;导线交叉连接处要注意打上黑圆点。第二,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要求:把导线的两端接在相应的元件的接线柱上,避免导线交叉;认真检查,电路图和实物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要一致,连实物时,可采用“先干路后支路法”或“先通一路后补充法”均可。30.电流: ①定义: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②单位:安培。1A=1C/s。其它单位有毫安和微安。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③I= Q/t“ I”表示电流,“Q”表示电荷量,“t”表示时间。

④测量仪器:电流表。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最小刻度分别是0.1A和0.02A。用电流表测电流时,要把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线出。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实验及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31.电压:

①作用:电压使电路中产生了电流。电压用符号“ U”表示

②单位:伏特,用“ V”表示。其它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

③常见电压:1节干电池1.5V,铅蓄电池每个2V,家庭电路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④测量仪器:电压表。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3V和0~15V;接0~3V时最小分度为0.1V;接0~15V时最小分度为0.5V。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电源的电压值。⑤实验及结论:串联电路中U=U1+U2,并联电路中U=U1=U2。32.电阻:

①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符号是“ R”

②单位:欧姆。其它单位有兆欧和千欧。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③大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电阻的大小和温度有关。

④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测电阻。

⑤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使用滑动变阻器时要注意阻值范围及最大电流两个重要参数。使用前应将滑片调到电阻最大的位置。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33.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⑴ 欧姆定律:

①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②公式:I=U/R。使用公式时注意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导体(或同一电路)和同一时间的电流、电压、电阻。⑵串联电路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④几个相同的电阻串联时R串=nR,⑤串联分压分式。

34.并联电路的规律: ①I=I1+I2,②U=U1=U2,③R2并联:,⑥并联分流公式:

,④n个相同电阻并联 ⑤两个电阻R1、。

,要求掌握,电路图,连接实物,实验步骤,故障排除等,它35.伏安法测电阻:原理:是电学中重要实验,必须掌握。36.电功:

①定义: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

②单位:除了焦耳外,还有“千瓦时(度)”。1kwh =1 度 =3.6×10 6 J ③计算式:。前二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后二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④测量:电能表。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户消耗电能的度数。

37.电功率:

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内所做的功。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②单位:电功率的单位除了瓦特外,还有“KW”,1KW=1000KW。

③公式:。前二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后二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④测量:用伏安法可测定用电器的电功率,原理P=UI.是电学重要试验,必须掌握。⑤额定功率:铭牌上标出的功率值,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值。(如果一个灯泡上标有“36V25W”,则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6伏,额定功率是25瓦)

⑥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值。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无数个。38.焦耳定律:

①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2Rt,导出公式有Q=UIt和。前式为普遍适用公式,导出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热量的单位是“J”。

③注意问题:电流所做的功全部产生热量,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时有Q=W。电热器属于上述情况。

④在串联电路中,因为通过导体的电流相等。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焦耳定律

,可知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正比,即。⑤在并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相等,通电时间也相等,根据,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⑥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加热的设备,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等都是常见电热器。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

39.电热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电热器主要由发热体和绝缘部分组成。发热体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让电流通过它时发热。绝缘部分的作用是将通电的合金丝和电热器的外壳隔绝起来,防止漏电。使用电热器时,主要应注意工作电压和额定电压是否相同。若工作电压过高,电热器产生的热量过多,电热器可能被烧毁;若工作电压过低,电热器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电热器的绝缘部分性能是否良好,要防止使用时发生触电事故。

40.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火线与地之间的电压是220V。零线是接地的。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它的单位是“度”。

41.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4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三孔插座顶端那孔一定要接地。

43.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4.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电磁 45.磁场

⑴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⑵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⑷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⑸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

⑹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⑺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⑻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46.电流的磁场

⑴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⑵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⑷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⑸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47.电磁继电器

⑴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⑵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弹簧、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48.电动机

⑴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⑵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⑶电动机制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电动机能量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49.电磁感应

⑴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⑵发电机的制作原理:电磁感应。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二)力学部分

50.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1)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5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kg/m3 ,通常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一般不变,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会查密度表。

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密度值。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1L=1dm3 1ml=1cm3 1g/cm3=1000kg/m3。

52.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53.密度的应用:(1)利用公式ρ=m/V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2)利用公式m =ρV求质量。(3)利用公式V =m/ρ求体积。54.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国际主单位是m。

55.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56.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速度的主单位是m/s。

5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器。弹簧测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

58.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要会画力的示意图。

5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60.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N/kg。

61.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F= F1 + F2 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若两力方向相反,则合力为F=∣F1t0);Q放=cm(t0t01)=c2m2(t02-t)。其中t 表示后来温度,t0 表示原来温度。

95.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96.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J/Kg。氢的热值(最大)是1.4 x108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 x108J。

97.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有空隙。)

98.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下载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贵州省习水县温水镇中学唐 滔 摘 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摘要: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只有学生全面地、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才能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创设......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摘 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

    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

    初中物理知识点概念大全(最终定稿)

    初中物理知识点概念大全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浅见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浅见 江苏省淮安市第六中学 周银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不好教,学生普遍感觉不好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5篇材料)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是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而其中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现实的抽象。物理概念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