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

第一篇: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

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

2011年,汉阴县城关一小将打造书香校园列入学校亮点工作长期规划。6年来,坚持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注重阅读与感悟相结合,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书香校园向书香家庭延伸,“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校园蔚然成风。今年将“读书氛围好”纳入“五好学校”创建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再次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内涵。现将我校课外阅读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及教育同仁做一下交流,请批评指正。

一、将“两室一角”建成孩子的精神乐园

目前,学校有阅览室2间,图实室1间。共有图书 3万余册。安排专职及兼职图书管理员2人。每天早晨、中午上课前、下午放学后定时开放,便于学生阅读。

为扩大阅读量,结合学校处于县城地域条件和学生每人家里都有图书的实际情况,各班号召学生把家里的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来,班级对学生带来的书籍登记造册,创建特色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随时在班级借阅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籍。班级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借阅和整理。现在低年级各班有图书人均1本,中高年级有图书人均1.5本。而且,各班的班级图书角布置、设计都有各有特色,图书角成了最吸引孩子的地方。

为了推进班级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让学生读到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课外书籍,2016年秋季,学校投资十余万元,分类别购回万余 册优秀儿童读物,每种书70本左右,使得整本书阅读指导更加深入。

二、多项举措助力课外阅读扎实推进

为明确职责,学校将课外阅读工作开展与“读书氛围好”建设工作相结合,并安排校委会成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有“读书氛围好”实施方案和“书香班级”评比细则。定期检查各班开展情况,检查成绩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时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上学期结合我县开设国学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读国学经典和儿童文学,在教师读书分享会上,效果良好。

为保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果,本学期,阅读课程排进课表,使用部编教材的一、二年级用好书中的“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两个板块。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阅读课0.5至1节,将每周四晨读时间定为经典诵读时间,各班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诗词或国学经典。

为了使教师掌握整本书及绘本阅读指导方法,几年来学校多次邀 请教研室及阅读指导专家来校给教师做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每学期召开课外阅读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交流经验。

在家长会上,引导家长与孩子开展亲自共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师生共读促进阅读课落地开花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一至六年级分层开展阅读活动。

1、三至六年级采用“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共读策略。导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像编导一样将一连串神奇、唯美的画 面剪辑、拼接成精彩的预告片,通过观察封面、介绍作者、了解目录、朗读精彩片段,或讲述中制造一些悬念,或言语上激起一点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阅读欲望,吸引他们积极投入阅读。同时,老师还会知道学生根据书籍的篇幅,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确定自己此后每天的阅读时间及阅读量。导读之后,学生一般都能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一周之后,再上阅读推进课,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老师一般会根据读书内容设计几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检测阅读情况,引导学生谈谈一段时间来的读书收获及感受,如:对人物的评价、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自己的疑惑,以及分享一些读书方法等,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同伴的感受,有利于后阶段读得更好更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观点的触碰,心灵的触动,在分享中大家会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老师把握住这一时机,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整本书全部读完后,再次组织学生主题交流分享,汇报读书收获。学生进一步交流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与感动的故事情节。将书中知识或重要内容进行整合,深化对作品的认识。还可以分享优美语段及最喜欢的写法,交流阅读经验,联系自身谈感想,再写读后感。采用这样的“阅读三部曲”,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把一本书读通读透,防止了学生浅尝辄止,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一、二年级的共读策略主要是“激情诵读,示范阅读,亲子共读”。低年级学生喜欢诵读,老师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或晨诵课,组织他们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既陶冶情操,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能力。针对低年级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 点,结合部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为他们选择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一类的神话或童话故事进行阅读。为了将师生共读向亲自共读延伸,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模拟家长角色和孩子读书,回家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另外,老师经常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为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号召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交给阅读方法,每天填写亲子共读记录卡,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可以在班级群中上传讲故事图片或录音,老师适当的激励,很多家长都愿意开展亲自共读活动。邀请讲的好的爸爸或妈妈进班级来给同学们讲故事,巩固亲子共读活动的持续开展。阅读课上,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讲述书中故事,交流读书经验和感受,起到带动作用,并设置“读书之星”、“故事大王”等奖项,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学生还利用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汇报阅读成果,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动心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思维、语言和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学校的社团、年级组第二课堂开设整本书阅读班、经典诗词诵读班。

四、系列阅读活动创造学生展示平台

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1)各类征文活动。

我们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阅读、写作、参加征文活动,学生们积 极参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有

名学生在各类影视征文中获奖,有

名学生的作品在省级刊物《教子有方》中发表。

(3)“古诗词美文诵读”比赛。

美文朗诵既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对阅读效果的一个呈现。每学期,我们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朗诵比赛,不仅有学生参加,而且老师们也积极参与,激发了孩子们的比赛激情。

(4)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为了展示学生丰富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更大的读书兴趣,巩固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各班在选拔学生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校展示、交流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

(5)手抄报评比活动。

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各年级每月根据本年级的读书主题举办一次手抄报评比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既增强了审美意识,又锻炼了综合能力。

(6)召开读书主题班会

按照学校读书活动方案,每学期都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节活动总结会,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广大师生既学到了读书的好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形成。

五、学生读书能力与习惯双丰收

由于我校积极实施创建“读书氛围好”方案,认真开展各项读书 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在创设书香特色校园上已初具成效:

1、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通过各项读书活动,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净化心灵,启迪人生”。让他们通过读书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2、促进了校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通过创设“读书氛围好”校园,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校园更美了,充满了书香气息。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课堂纪律好转了,学生放学回家有事可做了,同学们能静心学习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日常行为习惯更加规范了。

3、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读书笔记的书写,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提高思想的频率,使学生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总结本校“读书氛围好”创建工作的几点收获之余,还有些不足之处:

1、继续健全读书写作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入“书香班级”创建 活动,从读书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2、大力开展新颖、有趣的读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继续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增加藏书总量和质量,购置富有时代特色的时文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丰富师生的文化内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读书长廊,用来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和读书感言,为展示读书成果提供更好的平台。

城关一小从整体上去创建书香校园,挖掘校园文化蕴含的课程资源,在选择中定位,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内化,发挥读书环境育人的功效,且行走且感悟,将校园文化内化成师生的精神品质,使书香在校园文化中流淌,使阅读润泽学生的心灵,使教育使命像河流一样流向远方。

第二篇: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悠久的节日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劳动最光荣”。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拒绝穿需要系皮带的西裤……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有一位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觉主动地劳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吧——

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干家务活儿就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如对孩子说:“就是这样干,你真聪明,妈妈相信你会越干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听到家长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口头鼓励,家长还可以送孩子日记本,让孩子写“劳动日志”、做孩子爱吃的菜等,让孩子能够记住和回味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儿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家长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来当厨师,你来当服务生,现在请你把饭菜端出去,把碗筷摆放好。”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当一天家,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孩子量入为出,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务。孩子不仅可以换位思考,懂得家长持家的不容易,还能让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识,明白“家庭责任”的含义。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家长可以给上小学的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家长可以引导上中学的孩子,说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听孩子说说班里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舍得让孩子劳动

现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社会、家庭精心照顾的象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处于对孩子的爱护,什么事都帮助着干,护着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仍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孩子享受着“小皇帝(后)”的地位。这个溺爱综合症直接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妨碍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总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磕着,碰着,苦着,累着,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会造成意外。所以时时处处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种全封闭的“真空”中,没有生活的营养,何以健全他们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她也会要求学着洗。这时女孩的妈妈便说:“这是妈妈干的活儿,你还太小,洗不干净,万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么办?”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电器,往往会跃跃欲试。这时男孩的爸爸会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儿,你修不了,回头再电着你,你还是自己玩会儿吧。”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养成“眼中有活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醋、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会洗贴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洗菜、洗碗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

家长以身作则做榜样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整天为了干家务活儿而抱怨“真倒霉,这么累还得洗衣服!”“太烦人了,这么晚还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为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而争吵不休,那么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干家务活儿会有什么乐趣。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怕孩子在劳动中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孩子洗碗时没放稳,碗全摔在地上。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码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具体表现

1.用劳动恐吓孩子。不少家长经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得去扫大街、当工人、买猪肉或者当农民”来恐吓孩子,还无限制地夸大这些岗位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时,家长们带领孩子上街时,经常指着工作中的环卫工作或劳动中的劳改犯们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听话,你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样,无形中造成孩子们对艰苦劳动的恐惧,误导学生们回避和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种,扭曲了学习和劳动的目的。

2.用劳动惩罚孩子。为了教训和惩罚那些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淘气的孩子,家长经常用劳动惩罚他们,无形中误导孩子仇视、敌意和害怕劳动,使他们认为:“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严重地亵渎了劳动。

二、不良后果

1.鄙视劳动。由于受到家长的长期误导和社会上对职业三六九等和贵贱高低的划分,也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谁劳动多了谁就是傻子,谁不劳而获谁就聪明;谁从事艰苦的劳动谁就低贱,谁能诈取他人劳动成果谁就有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的不良意识和品质。

2.恐惧劳动。由于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害怕劳动的种子。他们在没有示意下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也不喜欢劳动。也害怕积极参加劳动后,受到家长指责和埋怨,即“埋怨参加劳动,耽误了学习”。慢慢地他们对劳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无视劳动的习惯和品格。

3.蔑视劳动、责任和义务。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劳动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纽带,在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中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劳动让人学会分担责任和义务。孩子长期对劳动的鄙视和恐惧,必然躲避劳动,形成习惯,对劳动、责任和义务产生了漠然,无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永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生活和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到:为了什么学习?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奴隶。

5.学习误入功利化轨道。在家长们的长期误导下,孩子们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功利、回避繁重劳动和低贱职业、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当一个人一旦实现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后,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后劲,甚至放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其实,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改进生命质量的习惯。但,我们的学习却进入了功利化的轨道,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6.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生们由于缺乏劳动体验,感觉不到他人劳动的辛劳,更感觉不到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贵。所以,经常践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经常埋怨80后和9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经常责备甚至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事实上,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根本没给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机会。

三、改进策略

1.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

2.奖励孩子劳动,让其在劳动中体验光荣和尊重。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合作与交流、分工与协作,体验社会管理和劳动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劳动。

3.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孩子的劳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他(她)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学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在劳动报酬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同时,社会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以劳育德、以劳育智。

4.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等知识)。这样,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位家长讲,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他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可见,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毋庸置疑,对青少年来说,劳动的作用不光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来可真是要“苦”了他们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之外,学校和社会应当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如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组织青少年参加集体劳动及义务劳动等。

第三篇: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

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

申静

每年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也是我最累的时候,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这群整天唧唧喳喳的孩子安静下来,怎样才能让班级的秩序井然,这些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怎样才能成长起来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共读的书有《洋葱头历险记》、《昆虫记》、《伊索寓言》,共读的报刊是《小学生学习报》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总结如下:

一、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主动阅读。因此,我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开始,需要老师巧设“诱饵”。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我都会给孩子们生动地讲童话故事,讲到关键处我会戛然而止,孩子们特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捧着书尽情地读起来。沉浸在故事之中。不时还发出几声咯咯的笑声、几声惊叹……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故事,我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书的种类多又节省开支。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小学生学习报,并且成立播报小组,入选小组员成员有一定的条件,不仅朗读能力强而且品德好、爱学习、团结同学。现在,我们班刚开始看到报纸就哭鼻子的许泽鹏也时常给我讲报纸上有趣的课外知识了。我想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通过各种办法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需求,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家校沟通,取得支持

要说让孩子多读书,我觉得没有一个家长不支持,但是家长往往很头疼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读进去呢。因此,每新接一个班级,我都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和孩子共同读书的方法。如

1、诵读法:让孩子大声的朗读一篇文章,这个一般应用于新课文的预习;

2、讲读法:等孩子读完一段故事,让孩子加动作表演或和家长分角色讲述;

3、讨论法:亲子共读完一本书,就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家长共同交流时,提倡家长为孩子营造其乐融融的读书氛围,在茶余饭后,全家人经常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里倘徉书海,让每个家长认识到这是提高孩子智力,发掘孩子潜力的最优途径。

三、学会阅读、积累好词

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不仅要增大阅读量,还要教给孩子好的阅读方法。在下午的班级共读时间里,有老师的引导读,有指名同学读,有同学们的自由读。在各种形式读之后我会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时圈画出的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在交流之后大家把好词好句写到自己的采集本上。积累下这些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读书效果

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共读了《洋葱头历险记》、《昆虫记》、《伊索寓言》,和洋葱头一起经历了救爸爸的冒险经历,共同感悟了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会在日记中运用书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读过这本书,孩子们自己又读上了《木偶奇遇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同类的书。读过《昆虫记》,孩子们又对动物感兴趣了,课间他们会趴在草丛旁仔细观察一些昆虫,比如:西瓜虫、圣甲虫、蚂蚁等,他们在仔细观察后还写下了观察日记,有皇佳琪、仝航杰、刘邦等同学。高武一丁同学买下了《猫武士》系列丛书四本,里面文字多且没有拼音,可是他会读得因激动而流泪,两眼通红,写下了读书感受。他那么投入、用心地读书让周围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仝航杰同学写下了日记——《为什么因激动而哭》,最后一句写下了自己的反思:难道是因为我读书不用心吗?

通过本学期的共读,吴俊仪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爱上读书了,还在新华书店办理了借书卡,二到三周看一本,并且用一个小本摘抄好词好句,写日记也会用上好词语了;还有我们班的小书虫许欣雨本学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十本书,丰富了想象,她写得日记很有想象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卢坤驰读书习惯好,写得日记用词恰到好处,具体生动。我们班的小书虫还有梁家其、张宁、胡双莹、沈玉昆、郭文哲、梁若飞等,课间经常沉浸在故事中,漫步在书的乐园里。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使其终生受益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我将在新教育的旅途中坚持走下去,努力为孩子一生奠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

第四篇: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身的习惯

一(4)班王陆凝家长 陆少燕

书籍是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伙伴,他们从书中感知世界,认识和了解生活,并受书本的影响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专家认为,阅读是相伴人一生的行为,早期阅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发生在儿童早期的阅读,不仅能影响未来的阅读,而且会影响今后的人生之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因此,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阅读替代枯燥的说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太贪玩,书本对他没有吸引力,其实,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结合自身家庭教育实际谈一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方面体会。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喜欢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由于孩子识字量少,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培养、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孩子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我女儿才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给她订了《启蒙》、《婴儿画报》等杂志,虽然她不识字,但书上漂亮的图画使她很感兴趣,我们经常便指着图,给她讲故事,女儿

大了一点以后,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们便因势利导,鼓励她自己读,于是女儿开始按照我们讲的故事情节,根据图画,连蒙带猜读下面的文字,开始了她的阅读之旅。我们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女儿读书,小孩子总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象“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啦”之类的,对此,我们能回答的就回答,同时告诉她爸爸妈妈是看了书才知道答案的,不能回答的,就鼓励女儿自己到书中找答案,每当女儿从书中找到答案时,我们就及时鼓励她,表扬她,激发她阅读的积极性,让她在阅读中体验成功,产生自信。小孩子本来就是喜欢戴“高帽子”的,受到表扬的女儿读书的热情更高了。日复一日,女儿从阅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到了书本为她展开的一个广博而神奇的世界,她对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二、给孩子多买书,买好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一进超市,就给孩子买形形色色的零食,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一直认为,给孩子买零食,只能满足他一时的欲望,而如果给孩子买一本好书,则可能使孩子受益终身。女儿从小到大,我们基本没给她买过什么零食,而是把钱省下来给女儿订杂志,买书。从她出生几个月到现在,每年都为她订阅几种杂志,平时带女儿上街,大商场可以不去,新华书店必去,到外地出差,也总要去当地新华书店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书,女儿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也往往是书,女儿书架上的书一天天多起来,书的内容也日渐丰富,从起初的带插图的婴幼儿读物,到带注音的儿童读物,直至现在的不带拼音书籍,女儿的阅读能力一天天增强了。给孩子买书,还应注意买适合孩子的书,所谓适合,首先要让孩子爱

读,也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迎合孩子的兴趣,可以让孩子自己到书店挑选爱读的书;其次是内容适合,要让孩子开卷有益。像让小学生废寝忘食的郑渊洁的童话、《草房子》,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而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经典童话,更应该全面地读,多多益善。给孩子买书还要注意不能仅局限于买参考书、童话书、故事书,要让孩子博览群书,儿童科普读物以及指导孩子做手工的书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早期阅读始于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直接取决于他早期的家庭氛围与教育。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容易仿效的榜样,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些父母虽然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认为自已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对读书、学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我很欣赏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为了在家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我和她爸爸一起自学第二专业,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女儿作一个榜样,用自己对书本的热爱来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她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家很少看电视、娱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父母的好学深深感染了孩子,女儿在我们的带动下,也越来越喜欢看书了。休息日,我们经常全家上图书馆读书,一读就是半天,特别是女儿,每次总是流连往返,恨不得把图书馆的书一口气全看完,临走总要借两本回家细读。

四、与孩子共读,交流感受。阅读,不仅仅是读读、看看,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一本书,使孩子受到启发,得到教育,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不应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也不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个父母都能、也必须承担起辅助孩子阅读的责任。因此,虽然我们工作都很忙,自学的功课也很紧张,但我们总是尽量挤出时间和女儿共读一本书,然后与她交流读后感,引导她理解、掌握书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如读了《聊斋故事》与她一起探讨作者写作的目的,读了《皇帝的新装》告诉她做人要诚实,虚假的东西是靠不住的。但要注意与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决不能变味成“智力测验”,一味地问孩子一些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问题,这会极大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精心引导,让孩子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身的习惯。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课外阅读经验交流总结

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课外阅读经验交流总结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为此,我校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增加课外阅读量,以示范为先,指导为线,构建了一个阅读的开放性空间。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也才能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首先,鼓励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必须抓好课内外的过渡,有意识、有系统地做课内外结合。

备课时,我们精心构思,旁征博引,努力挖掘适合课外阅读的材料。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课外去进行阅读。并在学完一个作家的作品后,适时向他们推荐其他作品,从而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其次,开展“书评”,稳定兴趣。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采取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天天说新闻”、“一人一篇演讲”、“故事会”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并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同时,真诚的肯定、恰当的鼓励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兴奋剂。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以外促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注重方法指导,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选择合适读物、创设读书氛围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因此,我们从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努力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创更多丰富的书目供学生挑选。同时,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如班级里设立了小小图书架,学生轮流做图书管理员,早自习规定为阅读时间、集体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同时,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课下阅读交流,学生或诵读好词好句,或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在交流中,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设制了不同的摘录卡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低段学生,我们主要要求他们做好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但要做好摘录笔记,而且要求他们做好提纲笔记,即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同时,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再创作,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心得体会等。

3、将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校内外多彩的生活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综合效应。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

动”“成语连赛”“祖国知识大比武”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如结合我校开展的研究性课题“我与学校、社区共发展”,低段学生积极阅读关于环保、自然方面的书籍;中段学生则认真搜集有关长清风俗民情的资料,高年级学生则寻求如何设计未来的美好蓝图,使学生在了解长清的美丽景色民俗风情的同时,增加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堂之外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浩翰书海,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将携起手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使读书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下载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汉阴县城关一小课外阅读经验交流docx[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