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2 23: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第一学段(1-2年级)(一)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二)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第二学段(3-4年级)(一)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二)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三)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第三学段(5-6年级)(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二)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三)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二篇: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修订稿

1、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的区别 前言

原来新课标中的“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从现代社会的要求,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作用。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及其当今社会带给语文课程的新挑战,说语文课程再次深度改革的背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说语文课程的三维基础目的、及其作用和地位。课程性质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修订稿“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保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变化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 说语文——说语文课程 ③强调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原来的新课标与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24/261——据不完全统计,下同)

2、新课标修订稿到底修改了什么 ⑴表面上看 ①删去 ②加上 ③修改 ⑵深入分析 ①时代的发展 ②语句的条理 ③追求的变化 ①删去

时代的发展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②加上

时代的发展

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加上: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思路)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课程的基本理念)③修改

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

1、找准学生缺什么 ①从广义而言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学生,其实不仅是学生,包括我们成人,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某一新知识的时候,都是从感知入手的。从感知入手之后,介入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最终达成思维。

感知,是认知发展过程的序曲,它是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也可以理解为“知道”。注意,是方向,学习的方向。记忆,是遗留,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想象,是联系,遗留在大脑皮层那些痕迹相互之间的联系。言语,是工具,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包括后面的思维,均以它作为工具、作为帮手。思维是学习的终极,它是抽象的、理性的,拥有间接性、概括性这一突出特征。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促进认知发展的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受环境刺激,通过同化图式、顺应图式这两种过程,不断形成和发展“平衡——失衡——新平衡”的过程。

这里说的图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固定下来的、留在大脑里的认知结构。它是个性的,不过应该是具体的。这里所说的同化、顺应,指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认知结构的扩充与改组。新认知与旧认知同类,则同化、则扩充。新认知与旧认知不同类,则顺应、则改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图式的扩充、图式的改组,从一个不平衡,走向另外一个平衡;再从一个新的不平衡,走想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②从狭义而言

学生认知发展,面对任意一个新知识点,又拥有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背景之下,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到底缺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的纸,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飞机,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折纸飞机,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画小兔子,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画小兔子,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画小兔子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唱一首儿歌,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唱一首儿歌,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唱这首儿歌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算一道数学题,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算一道数学题,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算这道数学题到底缺少什么?

…… ③广义、狭义之间的关系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六元素,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特征,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及其顺应、平衡……属于广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到底缺什么?属于狭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广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了解学生缺失的背景,是了解学生缺失的基础;狭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具体情况。这两种了解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前,只有深入洞悉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缺失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新课标修订稿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口号才能化为行动!2.想清到底教什么

教师拥有了上面广义、狭义两种对学生的“了解”之后,对于学习者则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学习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不会出现主观臆想,从而,也就为避免——凭教师自己脑门儿一热而设定武断的教学内容——加了一道保险。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则应该深入研究“自己到底教什么”。①遴选主要矛盾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首先需要遴选出主要矛盾。还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折纸飞机”为例:

你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折纸飞机”,你了解了学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了解了学生——应该说是了解了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什么,接下来,你的任务则是深入研究“教——折纸飞机——的什么”:

“折纸飞机”到底使用什么材料,应该采取什么步骤,不同样式的纸飞机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特点,以某一纸飞机为例,它到底需要多大的纸,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折纸飞机时,哪个步骤学生学习起来最为困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之后你会发现,上面诸多“内容”,对于你的学生,并非在一节课、或者说并非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你都需要教给他们。实际上,你面对上面诸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都教给学生。这时,则需要教师进行甄别,则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啦!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教师设计、测算教学内容的时候显得十分关键。

于一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学习它,一定有许多矛盾,那么,教师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只有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你才能牵住牛鼻子。反之,不能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要说你不能牵住牛鼻子,甚至,你所有的动作,不会有一个动作能够真正到位。②切中思维规律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其次需要根据思维规律入手。思维规律何在?思维是“三位一体”的。——想什么,即思维的方向。——怎么想,即思维的方式。——怎么答,即思维的答案。

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十分微妙的过程:先确认方向,再寻找方式,后完成答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教师到底需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才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是有效思维的三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注意下面的“三位一体”:

——想什么: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在“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这三个阶段之中,“怎么想”是一个重点: “怎么想”是分层的:

——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什么样,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是思维过程的主体,务必需要落实。落实过程之中,分层的方式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是教师格外需要关注的问题。

拥有“想什么”、“怎么想”之后,拥有明确的“想什么”、实在的“怎么想”之后,思维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怎么答”,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3.落实课上怎么教

找准学生缺失什么,想清自己要教什么,之后必然要落实到“怎么教”上。教师到底如何落实“怎么教”,有三个的阶段需要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第一个“教”的阶段,是“固化”;第二个“教”的阶段,是“变易”;第三个“教”的阶段,是“生成”。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生成”,指让学生从死知识、变易知识过程之中得到正向心智模式的积淀,力求让学生会学。①固化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

什么叫做“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把“我成功了”写具体?使用“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给出诸如下面这样的知识——

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试想,学生面对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完成不好任务!②变易

可以肯定,学生面对上面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完成任务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随之却一定会出现另外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学生这样回答出来的答案,一定千人一面,一定千篇一律。

于是,“变易”也就到了应该出场的时候。

“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

什么叫做“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比如“固化”的知识是——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那么,“变易的——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则可以是: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作文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绘画决赛得没得最高分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战胜所有对手没有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学游泳一天就学会、还是没有学会就算是我成功了? ……

想想看,学生面对上面这些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写不出形形色色的答案!③生成

“固化”,是“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是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变易”,是“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

因为有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有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达成“生成”这一目的,才能梦想成真。举例:

比如,我们在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固化”和“变易”之后,再让学生去尝试把“我失败了”写具体,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能力,将会自然显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精密设计好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固化、变易,教师只有真正把——固化、变易真正落实,生成——这一目的才能真正达成,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拥有实在的支撑!

结语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语文教师而言,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不仅要知道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之间“删去、加上、修改”的三个区别,而且更应该明了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明了新课标修订稿从“时代发展、语句条理、追求变化”三个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之中,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标修订稿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

“怎么答”有多种多样,可以直接依照“怎么想”的最后一层直接回答,还可以采取修饰、甚至变形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深入论证清楚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教师只有去教学生这个——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实践性、综合性,才能得以落实!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高年级阶段目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四、教学措施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四篇文章中,前两篇是讲读课文,《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他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在现课文的有关画面,加深学生感悟。

2、爱国的故事诗歌名言不胜枚举,可让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增强学生对祖国的里了解。

3、几篇课文都要注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思感悟。

4、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做具体分析,感受其妙处,探究其深意,体会其表达中心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

5、詹天佑 2课时 6 怀念母亲 2课时

7、彩色的翅膀 1课时

8、中华少年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展示二 共5课时 合计11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字写字,能够认写1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舒适、勉强、魁梧、湿淋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过程与方法:

1.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2.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要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2、要学会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四、教学措施

1.学习中可以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读书的时间,能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

2.要学会根据问题情境主动提出问题。

3.要开展有效讨论。讨论前,先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要求自读课文解决。讨论要有理有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必要时再读课文。

4.课后练习要求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摘抄前,先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事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4、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5、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拼读、组词等认读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粗读、范读、齐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加深对地球的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四、教学措施

1、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2、朗读疏通全文,默读了解大意;轻读想象探究,诵读品味内化;利用摘抄法、收集资料法等进行深入学习。

五、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4~5课时,略读课文《鹿和狼的故事》、《青山不老》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听课,喜欢玩小东西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如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二、教材分析

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 常用字。而后是识字,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 之后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 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4、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5、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7、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的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8、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9、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0、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

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王云华 2009.9.6

下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 所谓在情境中作文,就是把 情境引入作文训练全程, 由“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一、填空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Ⅰ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标准(2011年版)测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请将答案工整地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计20分)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 课程。工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一)对课程资源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参加业务学习,了解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