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 现代 科学 技术及其相伴而产生的 教育 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发展。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具有两大作用,即“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感知效果”和“丰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重大变革的新纪元。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相伴而产生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广大教师非常重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够,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为教学服务。为此,笔者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个角度,以《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感知效果
书面语言的不足就在于它基本上是平面的、静态的,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要通过阅读从语表层深入到意蕴层,实现书面语言向内部言语的转化,困难很大。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根据小学生容易感知形象事物的这一特点,通过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化等效果来创设教学情境,变平面的、静态的书面语言为立体的、动态的书面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理解词义是运用词语的前提,也是词语教学的难点;而如何使词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则是让学生理解词义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词义创设教学情境,使词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瀑布”是指: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如果我们根据词义制作课件,展示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情景,变抽象的概念为可见、可闻的具体形象,学生也就不难掌握“瀑布”一词。
(二)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
书面语言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这给小学生感知和理解书面语言带来了困难。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课文中的静态的画面动态化,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情境中去感知、理解和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强化言语形式的教学效果。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用课件显示“红日”、“香炉峰”、“紫烟”和“瀑布”这些视觉形象,再将它们制成动画的效果,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和体会诗中的动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第一句中的“照”和“生”二字描写了红日照射下香炉峰的美丽景色,体现了瀑布的色彩美;第二句中的“挂”字则化动为静,逼真而贴切地描绘了瀑布从高而下的整体形象,饱含着比喻的意味和想象的空间,体现了瀑布的静态美;而三、四句诗人则尽情地描绘瀑布的动态美,一个“飞”字描写了瀑布的奔腾直下、迅疾异常;诗人由“三千尺”的夸张 自然 产生“落九天”的想象,一个“落”字则是语气舒缓而有力量地写出了瀑布飞珠溅沫,好似银河里的群星自天而降!
(三)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小学语文课文,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与语文知识的枯燥性构成了一对矛盾。而使用多媒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则能通过综合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过程。那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使表现言语内容的言语形式产生直观形象的感知效果,使枯燥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趣味化。如上文的课件制作,教师运用图像显示“红日”、“香炉峰”、“紫烟”和“瀑布”这些视觉形象,展示红日照射下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表现瀑布的静态美;运用声音、动画等效果来表现瀑布的动态美,突出瀑布那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这样,以诗入画,使学生在那逼真的画面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自觉地入情入境,完成品词学句、体会意境的思维过程,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读书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课内”这个方面,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容易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一个认知特点,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书面语言。
二、丰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之一,是就课文讲课文,跳不出“书本”,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信息爆炸,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透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供背景资料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背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这首诗的教学,课前播放电视风光片《庐山》,让学生知道:庐山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景观很多,尤其以瀑布闻名于世。学习这首诗意在使学生懂得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 旅游 的观赏价值。课后播放电视风光片《庐山》,让学生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知道庐山的世界性价值:庐山的 历史 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这就从“课文与社会”这个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二)扩大阅读容量
阅读量太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低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学的课文有相同或相通之处”这样两个原则,大量引进课外读物。这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运用学习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给大量引进课外读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首诗的教学,为了进一步理解瀑布那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教师可用课件显示人教版第五册12《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以课文的学习为基础,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学生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作者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选取不同的视角,充分发挥比喻的表达作用,从声音、色彩和形状三个方面描写瀑布的雄伟、鲜明和壮观。
(三)促进读写结合
从“读”学“写”,以“读”促“写”,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习作因素,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习作情境,提供习作材料,促进读写结合。“香炉峰”的来历是这首诗中的想象点,也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材料。我们可以制作课件,显示“香炉峰”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以“‘香炉峰’的来历”为题,写一篇短文。
以上三个方面,是根据多媒体辅助教学承载信息丰富、传递信息便捷的特点,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解”到“运用”,逐步实现书面语言向内部言语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优化学生的感知效果,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环节促进学生智能的 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才能避免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为教学服务。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甘肃省岷县蒲麻镇红崖小学
王春玉
748406 关键词:多媒体
生动
浅显
建构
主动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在语文教学中,同样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它为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提供了方便。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的优势难以估量。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就能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化“枯燥”为“生动”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对于课文中描写的事物由于缺乏对应的画面和合理的想象,也就很难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图。如何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呢?不妨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动感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现场,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正确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次出示四幅画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对应的画面,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直观、形象、具体,学生对“庐山瀑布”的理解就能从“盲人摸象”到“洞察一切”。多媒体,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二、化“艰涩”为“浅显”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有些重难点,采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捞铁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很多学生读这句话时,弄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一位教师通过课件,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第一步,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捞铁牛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第二步,演示动画,使学生看清了水把船自下而上托起,同时又把铁牛从很深的淤泥里从下而上拔起;第三步,演示船牵着铁牛在河边上行走的动态过程。很显然,怀丙捞铁牛时运用了水的浮力这一物理知识,面对这一初中 物理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化艰涩的原理为浅显的画面,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也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三、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妤的老师。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就高;被动学习,学习效率就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这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借助多媒体可以渲染学习氛围、增强语言感染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沉默状态”走向“活跃状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迎合”。这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有这样几个音节:“na”“t i” “du”。一位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依次出现这几个音节,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声母、哪些韵母和哪些声调组成的,然后,分别出现小朋友读书、阿姨吃苹果、爸爸提水三幅画面,让学生快速读出对应的音节,并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答对了,就播放“鼓掌”的音乐;答错了,就提示“加油”的声音。在这个学习音节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直观的音画形式,给学生全新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音节的兴趣。
四、化“记忆”为“建构”
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多,句子长,背诵起来有困难。靠死记硬背花费的时间长,且容易遗忘。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建构内容,从而提高背诵效率。例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视频,让学生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神秘感;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依次呈现“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这四幅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悟,边读边背诵。学完这两段内容,让学生先记忆几分钟,然后再回放刚才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背诵。从当场检测效果来看,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记得快。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记忆后两个自然段。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 快,学生通过观察课件记忆画面,进而背诵课文,多媒体技-r 发挥很好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它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陈清清
工作单位:长沙市宁乡县巷子口镇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摘要: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出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技能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力。农村学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知识面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作用将更加显著。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阅读能力 距离 重难点
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渗入各个领域,也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堂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有效化抽象为具体;启动思维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力。但在农村的一些地区,长久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地理环境,师资建设的影响,教师上课基本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学生也是“填鸭式”地接受,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村的语文教学中是很必要的。今年我们镇的每个学校都配备了移动多媒体,这也为山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多媒体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逐步凸显。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渴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究。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有时候嘴巴都讲干了,收效却甚微,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多媒体技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些文字,一个不动的画面,不能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碰撞,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多媒体教学是用声音、画面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特技效果、艺术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较好运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课堂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先用课件课件呈现一幅圆明园正在烧毁的图片,在图片上出示课题“圆明园的毁灭”,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圆明园的毁灭”这六个大字的每一笔上都腾起着熊熊烈火。这火烧在圆明园里,也烧在学生心里。他们不禁在心里问自己:“圆明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到底有多漂亮?”“是谁烧了圆明园?”“为什么要烧?”“被烧了的圆明园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啊?”有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高涨
了,学习的欲望也变得强烈了。教学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中,先用课件播放桂林的山水,并加上课文的字幕和课文朗读。画面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静静的漓水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还有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让学生感觉就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中。当他们再去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的就不仅仅是课文里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阅读。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扎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而农村孩子得阅读途径是非常少的。有些孩子的书包里,书柜里,除了教科书,几乎找不到一本课外书籍,上网阅读、查资料更是不可能。孩子们所有的知识,几乎都是来自于老师和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为农村的孩子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道窗,为孩子们更为广泛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学习一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知道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生学会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以利用多媒体知道“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而且多媒体信息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数值、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图像,学生在阅读这些信息的时候,也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缩短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将各种文字、声音、图象以及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它还能对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出去旅游时件十分奢侈的事,有些小孩子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长城、桂林山水、赵州桥,这些书里的景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只凭课文里的文字是否真的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丽呢?如果只用平时讲读的方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但如果在教学中用上多媒体课件,我想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中,先用课件播放桂林的山水,并加上课文的字幕和课文朗读。画面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漓江水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还有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让学生感觉就置身于桂林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再如詹天佑、李四光、陈景润等等一些任务,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陌生的,而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些人的一些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在阅读分析文章时,往往会“卡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大量枯燥的文字面前,他们的思维始终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对于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很难理解,教学效果也会与预期相差甚远。多媒体技术运用它形象、直观的功能,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这样难于理解的内容也就容易了。教师在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会碰到一些很难用语言给学生解释的东西,这时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
思维、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把握重点,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教学古诗《草》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影片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
当城市孩子已经对多媒体技术十分熟悉了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对它是既陌生又好奇,所以有条件用上多媒体的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它,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让农村孩子也能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阅尽天下美景,读尽天下美文。
第四篇:高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学校:作者:高志荣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从五方面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雷雨》教学过程为例,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形、色、声、动等方面的优势。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情感。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促进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望庐山瀑布》进行阐述。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作文入门。以《小白兔搬南瓜》《可爱的小动物》阐明观点。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我以《咏柳》进行论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培养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积极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方式,特别易为小学生接受,能够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使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我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伴随着刺眼的闪电,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大雨倾泻而下,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街道上什么都看不清了,一切都笼罩在水雾之中„„慢慢地雷声小了,雨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蝉又在树上唱歌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学生完整的事物映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由于形、声、光、色浑然一体,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内容铺好了道路,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培养情感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 为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促进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十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媒体的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作文入门 说话”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的初步训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儿童从四.五岁到九.十岁,他们的模仿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称之为语言的“习得期”。在这一阶段,“说话”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整个“说话”教学的效果。在十几年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如果在低年级“说话“训练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它的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会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降低“说话”的难度,提高“辩析”的准确性,从而取得其它媒体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既然心中有所想,口中就有话说,纷纷举手发言,这 说明三维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口语交际,为顺利地迈进作文的门槛做了铺垫。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个个言之有序。
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各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说,像这样坚持下去,相信他们不仅愿意写作文,而且一定能写好。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我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只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置宜,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即或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
2、《新课程 新理念》
3、《小学语文教学》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化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倍增。同时,运用多媒体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语文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有很大的提高。”多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弥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由于插图是静止的,学生观察后缺少动态的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利用交互图片,并集播放声音、录像、图片于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使学生身临其境,犹
如荡漾在漓江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缺乏想象的人不会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基础,而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有关事物的表象,然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创造想象。泸定桥险峻的地势,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大都没亲眼见过,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更深切地体会红军夺桥的艰辛,我搜集了有关泸定桥的图片,并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倾泄下来”“震耳欲聋”“心惊胆寒”等,让学生边看图,边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又险,水又急的泸定桥上,使他们形象、直观、深入地感悟到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为后文红军如何奋力“夺天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听音中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可提高朗读水平。如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识字1》是一首诗,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读,学生就很容易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并给今后的朗读打下一定的朗读基础。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狡猾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他们的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读起来惟妙惟肖。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泸定桥的“险”,我出示相关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和敌人说的那句话:“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学生准确地读出了敌人的骄傲和嚣张,从侧面衬托了红军夺桥的不易。
另外,在教学红军如何“飞”,如何与敌军抢时间时,我出示表示时间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以及出示红军雨夜赶路的图片,体会红军当时的困难重重。提出问题: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为什么红军能赶到泸定桥?你觉得他们是一支什么样队伍?
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化解答,明白了红军具有那种不畏艰险,勇敢机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红军战士
五、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花木兰》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花木兰向家人提出替父从军后,父母愁容满面、犹豫不决的场景,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多媒体展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的情景同步出现,学生不仅能感受蚂蚁勤劳工作的场景,更能理解课文语言“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的很通顺、很丰富。我想说的是,教学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总之,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