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证研究》方案
《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证研究》方案
泉州第十一中学 罗型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优化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
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2.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语文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多边型互动。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
2.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展现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国内主要近五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较单调,多师生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此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开设校内或市级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优化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运用整体优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策略。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高中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这套方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本人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通过课题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能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实材料、文字资料;优化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开课;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学术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社会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认为知识是社会性的,知识的建构得自对学习、理解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性努力,得自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和见识,相互发现弱点,相互纠正,并将自己的理解建筑在与他人理解的调试之上。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3.自我教育理论:包括教师集体的自我教育、成员相互的引领、教师个体的自我教育。自觉主动的把新课程理念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师生互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
2.全方位原则
师生关系互动的重要表现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使师生交往人本化、情感化。使教师从“惟我独尊”状态“居尊下放”,回到学生中间。使学校教育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新格局。
3.创新性原则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学校应为师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师生在和谐、互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科学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3.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新课程课堂的一些元素变化的基本情况。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准备和启动阶段:课题准备、理论学习,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罗型芳)
2.研究实验阶段:制定实施活动计划,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反思、总结研究过程,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收集、整理研究数据与信息,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罗型芳 王玺明 丁芝荣)
3.课题总结阶段: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总结反思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
(负责人:罗型芳)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办学之本,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对如何优化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2.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负责人和成员具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先后开设多堂区教学公开课和研讨课。并多次在区、市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所撰写的论文也先后在区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13年10月,课题负责人罗型芳负责的省级课题《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实证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CGJJ12—110),已于2014年1月结题;本次课题组成员王玺明、丁芝荣两老师都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骨干教师,两位教师具有较高的热情和很深的理论功底支撑教学科研,是实施课题的保证。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进行近八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县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于2008年9月申报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三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旨在使我县数学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目标就是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我县数学教学的实际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改进和应用,探索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落实苏教版教材编排意图的最佳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专业化成长,造就一个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师群体。
现实意义:
1.本课题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2.本课题实验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联系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县实验教师提供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本课题实验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苏教版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定会给教师以启迪,更好地使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给所有学生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四、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
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实践性原则: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2.发展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3.发现教学理论。发现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
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它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走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
5.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6.小学教学“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理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小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分工
1.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 仇小红 联系人:赵文超
2.子课题《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王志娟 联系人:赵文超 3.子课题《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陈佳梅 联系人:葛卫星
4.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课余活动的关系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段立兵 联系人:葛卫星
5.子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实小 负责人:陈月梅 联系人:刘小红
6.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镇中心小学 负责人:史立峰 联系人:刘小红
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市内外的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与同类课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低效的教学方法的摒弃,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都是借助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
区别:
1.研究的背景不同: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实验近八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组织实施者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2.研究重点不同: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课题试图借助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
3.研究对象、范围不同:其他实验研究均在一所学校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选择实验对象的面不广,对不同地区的情况缺乏了解,实验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限制,而本课题实验受主持人职务之便在全县设有实验班级,这样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十、研究周期(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及任务
1.起步阶段(2008.10~2009.3)
(1)组建课题组
(2)撰写课题论证报告、申报立项(3)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5)组织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9.4~2010.2)
(1)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每周一次)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3)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4)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5)邀请新课程专家讲学,上研讨课(6)撰写有关计划、总结、论文等。3.深入阶段(2010.3~2010.7)(1)课题专项研讨
(2)收集信息、整理资料(3)收集教师成果
4.总结阶段(2010.8~2010.10)(1)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编写课题研究论文集(3)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4)编写《有效课堂教学案例》(5)组织鉴定结题 课题组人员分工:
陈今晨 赵吕森 王 通 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工作; 陈 忠 赵文超 负责课题具体研究工作;
葛卫星 刘小红 陈佳梅 仇小红 负责课题指导协调工作;
陈月梅 陈佳梅 仇小红等负责组织协调、整理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史立峰 王志娟 伏芸芸 孙成前 蒋丽 负责收集材料;
段立兵 王志娟 张前侠 孙成前 蒋丽等同志负责实验研究、资料收集、落实课堂教学、撰写笔记、交流汇报。
十一、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
终结性成果: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案论文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
十二、保证措施
1.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现有省特级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4人,省、市优质课教师4人,县优质课教师6人,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2.教研室确定的四所学校都是省级实验小学,各校有图书资料10万多册,报刊杂志100多种,电脑全部联网,便于资料收集。
3.四所学校共计在校生达18000多人,教学班320多个,便于实验研究。
4.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各校都重视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教师参与教科研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5.县教研室做好组织协条工作,确保每校课题研究经费足额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篇: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内容摘要]
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师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这些教学策略包括: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策略;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条件促进多向交流策略;实时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策略。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动,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课标 师生互动
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一、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建立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互动教学奠定基础。[案例1]一位特级教师课始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来说三句话行吗?
师:我是中国人。生:我也是中国人。师生:我们都是中国人。师:我喜欢上数学课。生:我也喜欢上数学课。师生:我们都喜欢上数学课。师:这是你们说的哦!
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教师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重点字“都”的意思也在谈话中解决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尤其要注意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始终做到“目中有人”,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要以一种商量、协商的口吻进行对话。例如,“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学学行吗?”“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你同意吗?”这样的话语使孩子与教师的心拉近了:“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我还是不理解,我还是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
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其次,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教学起点,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积极创设有意义、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案例2]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这里,吴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条件促进多向交流
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推理,此外,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不同,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独特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向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智慧之光不断闪现。
[案例3]在学习了比例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作,8 个人24天完成,现在有12个人需几天完成?
请你用多种方法解答。几分钟后反馈。学生说出一般方法后,教师正要作总结性发言,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做的,不知对不对。” 生:我是用方程来解的。设12人需X天完成。
1÷8÷24=1÷12÷X 这是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这一问题交给同学们进行讨论。几分钟后,一名学生生站起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一项工作看作单位“1”,除以8再除以24是表示一个人的效率,右边也表示一个人的效率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这个同学的答案尽管是一个意外的发现,但这意外之中蕴涵了问题的本质。如果教师当时不给同学们论证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就显得不精彩,一个创造性的火花就被磨灭了。因此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生成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课程意义的过程。
第二,在课堂中适度引入开放题,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维,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水平和解题策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有不同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母亲节快到了,小强来到花店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他看到花店中玫瑰、菊花、百合花的标价分别是:玫瑰3枝12元,菊花4枝20元,百合花3枝21元。小强买了6枝花,你知道花了多少钱?学生在练习中呈现了不同的阶梯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尤其值得注意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题目中的开放因素,这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 34
个性化思维,不同的认知策略,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案例4] 下面是我校教师在“比较”教学中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把5个▲、7个口散乱地放在投影仪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把它们重新整理一下,使同学们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一位女生上来这样摆的:▲▲▲口口口▲▲„„ 教师一看便她停了下来:这样能比较出多少来吗? 大部分学生:不能
于是教师重新请一名同学上来摆,结果与书上的一样。师很满意地表扬了他。教学继续„„
其实,教师只要能够认真关注一下学生,注意挖据题目中的开放因素或者让学生自主交流下去的话,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在课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他学生的摆法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极富创造。像这位女生其实是摆成这样的:▲▲▲口口口▲▲口口
口口;
有的摆成了:口▲口▲口▲口▲口▲
口口;有的摆成了:
„„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互动中切实体验知识的生成性,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圆的周长公式是唯一的,但推导公式的过程可以使开放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猜测、质疑、争论,形成积极、有效、高质的互动,在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得到不断的飞跃。
[案例5] 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等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凡是分母是2或者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马上举手反对:如 的分母含有约数2和5,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紧接着有位同学补充说:因为 的分母里还含有约数3等,所以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是3的倍数,它不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又有同学发表看法:上面这些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都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我猜想,凡是分母能够转化成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刚才这些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能够转化成10、100、1000等数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辩,在争辩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形成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多方面的交流、交往以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实现自身发展。达到有效创新的目的。
三、实时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 赞科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最重要是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现代教学十分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但一味地强调生生互动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吗?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高效互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不断调整互动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一是善于倾听,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随时实时注意引导,注意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教师要发挥参与和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虽然原来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完成,但整堂课激荡着学生的智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学会倾听、思考、与人对话,互动变得更为有效。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生成性的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教师较强的课堂调控捕捉能力,尤其是教师在当好组织者的角色,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组织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一起来倾听,善于“抛绣球”,踢皮球使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互动中来,扩大互动参与的面,提高互动的效益。
其次,师生互动需要深化提高,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的层次,引导梳理,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化,有序化思维探究,例如人民币的付费方式。教师要不断地提出的问题。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整合,促使学生知识的结构化。比如在复习数的概念时,学生发现小数和分数都有一个性质,那么这两个性质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呢?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学论与生活》
杜殿坤译
第四篇:高效课堂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某些课堂效率依旧低下,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泛化(舍本逐末,追求“创新”,忽视了“继承”)。教学层次的低下(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扬而表扬;为作业而作业等现象)。教学活动的外化(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溺爱媒体演示,滥用课件;淡化板书设计等现象)。预设生成中的冲突(教师重视照“案”上课,疏忽课堂生成,缺少有效调控)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目标不清晰,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效和低效教学表现,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教师教的苦,成绩低。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设计上。坚持抓精华,讲精炼,练精要。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最简洁的教学语言,最佳的教学手段,争取最高的教学效益。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效,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之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何谓高效课堂? 其
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
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
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 课堂教学评价的五条标准 一是在教师讲授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内容
(1)探讨如何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借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效果;
(2)探讨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以落实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2、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策略,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2)语文学科重点研究“语文课堂重点研究结合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探索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真正减轻师生负担。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的策略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四、研究对象:小学生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过程和进度计划(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将探讨如何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借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探讨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理论研究、学科教学实践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运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调查研究法: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问题,采取相应的形式,针对性研究。
3、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式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讨,从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经验总结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总结或论文。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探索实践阶段,成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主要开展相关的借鉴、理论学习、交流经验、听课、访谈、请专家指导等这些工作,初步进入探索研究。
2、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1)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设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的研究。
(2)课题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3)听课、观摩、研讨活动。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5)做好研究过程中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
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实际总结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篇:幼儿园家园互动模式研究方案
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家园互动模式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纲要》同时又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当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
教师选择主题活动中互动模式时,应确保家长、幼儿、教师三者有机统一,使教育互动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1、主题活动中的家园互动,就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活动中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运用互动方式,使家庭、幼儿、幼儿园三者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认知、语言、行为等习惯,从而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2、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家长和幼儿都应是家园互动的主体。家庭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互动中让家长参与,家园极易形成最强合力,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挖掘互动潜力。
3、在第二次教改的新形势下,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难以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在主题活动中,家庭的支持对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是否深入有很大的关系。
4、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孩子走向人格的至真、上善、完美。
5、为寻找幼儿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互动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故开展此实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家园主题互动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合理地整合、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2、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运用新的互动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幼儿得到最大的活动乐趣、最充实的知识。
3、家长在主题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好自身资源,参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协助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的实验研究。
4、幼儿在主题互动模式下主动参与活动,迅速增长知识,提高个体动手、语言、交往能力,积极地配合教师、家长教育。
5、寻找主题活动中的家园互动模式,指导家长利用自身资源和主题互动模式来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使得幼儿园、家庭、幼儿三者之间互相协作,达成默契,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如何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时期以及幼儿的不同需求选择符合幼儿特点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模式。
2、教师、家长、幼儿在不同的主题互动模式中所要担当的角色变化、个体作用。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知识结构、习惯及个性,互动过程中能够面向全体幼儿,实施针对性教育,增强教师组织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家长要全面掌握幼儿基本情况,与教师紧密地保持教学互动,在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纽带。
3、教师如何指导、运用家长资源,通过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在主题互动模式下培养幼儿。
4、开展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有机结合为主题内容的研究,挖掘出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大胆展示等的价值,优化家庭与幼儿园的主题互动模式。
5、主题互动模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资源是否能方便取、主题目标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均衡等,要通过不断的研究,使模式更贴近幼儿的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主要思路:幼儿园新课程中幼儿活动以“主题”形式进行,强调操作性、活动性有机地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主题式课程的确可以为孩子、家长和老师提供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我们所要研究的是选择的主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活动形式,需要哪些知识作为铺垫,去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通过哪些形式的家园互动,才能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2、研究过程:
(1)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指导教师针对某一主题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各层次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家教指导,指导家长在主题活动中如何参与活动,如何与孩子交流,以及合理的准备活动材料。
(2)利用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教育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育能力。
(3)对每一名幼儿基本情况、习惯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幼儿的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主题以及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愿望。
(4)在主题活动的前期,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主题活动所需的资料,平时记录孩子对主题活动的感受,发现并及时与老师沟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与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孩子能否主动参与主题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3、主题互动模式:
(1)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通过亲子游戏为孩子和家长们建立平等合作、乐观向上的情感关系,拉近孩子、家长、教师的距离。让亲子游戏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平台,体验到亲情的温馨和亲子游戏的乐趣。同时,让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更好地进行家园沟通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互动。
(2)建好“家园立交桥专栏”。在专栏中,我们时时以新引人,如创新栏目、更新版面、增加互动内容等等。其中“互动内容”主要是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及班级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吸引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好的文章张贴在联系栏中,实现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3)妙用“鸿雁传书”。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传递教育知识文本的优势,让幼儿把幼儿园节录的和主题活动有关的知识、参与方法、教育经验等,带给家长认真阅读,以便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
(4)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①家长开放日是幼儿园向家长展示办园理念、课程特色、教学过程的良好渠道,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缩影,为家长深度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②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生活、活动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情况,参与幼儿教育,更重要的是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促进了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发展。
③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日活动更好地了解家长。一方面,教师可观察家长在开放日的表现,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参与活动,以提高活动质量,实现活动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家长在开放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方式,了解其家庭教育方式,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建议。
(5)个别接触。教师利用家访、幼儿入园、离园空隙时间与家长进行个别、灵活、自由的交流和互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双方都应尽可能灵活巧妙地利用这种非正式化交流的方式,以取得最佳的互动效果。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幼儿主题活动中家园互动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查阅有关评价对象的文献,以获取评价资料。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间的行为。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5)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以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
5、研究时间:2008年3月—2009年6月
6、研究对象:本幼儿园中班的全体幼儿与家长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一个主题活动的互动模式有可能来自教师、幼儿或家长,无论是哪种模式一定要符合幼儿的特点、家长的需求,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观点二: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
观点三:在家园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
观点四:主题活动的互动模式既突出了幼儿活动的主题,同时更加突出了主题活动互动模式的作用,把家长、幼儿、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阶段性成果
1、有关家园主题互动模式等方面的文献研究综述
2、家园合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实验研究报告
3、有关研究音像、资料、图片、活动方案等
4、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培养幼儿的方法与途径等互动模式。
5、指导家长利用主题互动模式培养幼儿的方法与途径
(一)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围绕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进行互动模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使今后的教育更具针对性,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家长辅助作用。尊重幼儿,做幼儿的支持、合作者。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中能够从无目的、不明了逐步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做好各类研究工作,真正使教与研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撰写研究论文,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提升幼儿园办园品位
幼儿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所文化,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受到家长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增强家园教育合力
家长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配合幼儿园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有效地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七、研究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园是淮安市优质园、现代化幼儿园,幼儿基础扎实,兴趣广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研究人员均有多年一线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开展的工作:
收集主题活动中家园互动模式的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论证,培训课题组成员,确定研究重点、分步实施,整理主题活动中家园互动模式的事例,形成主题活动中家园互动模式目标体系及评价体系,进行中期成果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邀请专家组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论证,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三)保障方面: 1.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课题研究制度。幼儿园按课题研究进度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课题 研究,并建立课题组专题研讨制度、课题组定期协作研讨制度、课题组研究月报制度、课题组研究阶段汇报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实施。
2.理论保障
加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及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进一步组织新《纲要》的培训和学习。深入贯彻新《纲要》,扎实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组织保障。围绕本课题研究,由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相关人员进行课题管理与活动指导;幼儿园分别建立课题研究管理网络,课题组组长为严艳,马祥信、张燕萍为副组长,主要负责课题全面管理,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及资金保证、确定实验对象、教师的配置、时间的保证等。课题研究基地幼儿园为城南幼儿园,课题研究实验小组由幼儿园的各年级负责人及科研骨干组成(张涛、时昌丽、罗艳丽、张继敏、谢小梅、胡兆芹等老师),主要具体落实实验计划,积累实验资料,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产生结果的原因,揭示教学规律,确定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等。每学期确定研究重点,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整理归纳研究成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与合力。利用各种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纲要》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家长和社会了解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家园互动模式研究的意义和要求,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确保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4.经费保障
总课题组能确保课题研讨活动等的经费使用,各协作幼儿园每年都有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对教师的研究成果奖励、教师的培训学习及进行课题研究活动等。
执笔:严艳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