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
XX省 人 民 政 府
二〇〇八年九月
项目名称:XX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项目组织:XX省人民政府 项目编制单位:
XX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XX省林业厅
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XX省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XX省财政厅 XX省农业厅
XX省以工代赈办公室 XX省水利厅 XX省粮食局 XX省畜牧食品局 XX省扶贫开发办 XX省农机局
目录
概 述...............................................1 第一章 基本情况.......................................9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9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12 第三节
工程区相关项目实施情况......................................................14
第二章 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的必要性...........18 第三章 规划总体思路..................................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21 第二节
遵循的原则..............................................................................21 第三节
规划目标任务..........................................................................23 第四节
规划依据..................................................................................24
第四章 规划方案......................................26
第一节
基本口粮田建设......................................................................26 第二节
农村能源建设..........................................................................28 第三节
生态移民..................................................................................29 第四节
后续产业发展..........................................................................31 第五节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3 第六节
规划缺口解决方案..................................................................35
第五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37
第一节
投资估算..................................................................................37 第二节
资金筹措..................................................................................39 第三节
资金整合..................................................................................39 第四节
效益分析..................................................................................40
第六章 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安排方案......................42 第七章 工作经费安排方案..............................43 第八章 保障措施......................................45 附表
1、XX省分年度退耕还林面积及投资统计表
2、XX省分市(州)退耕还林面积及建设范围统计表
3、XX省项目区退耕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4、XX省项目区退耕农户专项建设需求情况调查汇总表
5、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表
6、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规划表
7、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表
8、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表
9、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规划表
10、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投资估算表
11、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资金筹措表
12、XX省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分级安排汇总表 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单项规划)
一、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专项规划
二、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专项规划
三、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专项规划
四、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五、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方案
概
述
一、规划编制背景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我省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中央的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2006年底,已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263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296.0万亩,涉及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惠及634.4万农户2266.5万农民。工程的实施,为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帮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针对第一轮政策补助陆续到期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直接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这一实际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及时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2007年8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决定对现行政策补助到期的退耕农户继续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其当前生活困难,同时还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
设的一项重大政策。XX省委、省政府对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听取汇报,进行部署。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两次召开全体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省发展改革委、西部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等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各项工作。2007年9月26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会议。2007年10月26日,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的意见》(川府发„2007‟51号),明确了完善退耕还林各项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总体部署和全省工作安排,2007年8月以来,在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国发„2007‟25号、川府发„2007‟51号文件以及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的要求,从工程区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下而上,认真开展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一)开展规划编制试点。去年8月下旬,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择天全、洪雅、朝天等12个有代表性的工程县(区)先期进行规划编制试点,探索规划工作思路和方法。9月上旬,省
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洪雅、安岳县有关部门一道开展摸底调查,解剖麻雀,积累经验,按规划程序形成专项规划范例,指导全省规划编制工作。
(二)制定规划指南和编制提纲。去年10月至11月,在前期试点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级有关部门专家,按照国发„2007‟25号、川府发„2007‟51号以及国家发改委„2007‟3636号、财政部„2007‟327号等文件要求,数易其稿,在征求地方意见和实地对接验证的基础上,制定了《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指南及编制提纲》,明确了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编制原则、内容、标准及有关具体要求等。
(三)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培训。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全省共四期专项规划编制培训班。21个市(州)退耕办负责人,173个县(市、区)发改委、林业、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共6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会解读了国发„2007‟25号文件和省政府贯彻意见精神,讲解了规划指南、编制提纲、规划范例等,明确了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
(四)加强过程督查指导。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由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8个工作组,深入17市29县(市、区)进行督查和指导,帮助解决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共性问题,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进行研究,并及时下发文件予以明确,确保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提高规划质量。
(五)编制县、市(州)级专项规划。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去
年12月下旬至今年3月上旬,173个工程县(市、区)及时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并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编制原则、步骤和方法,在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退耕农户现状和意愿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和可能,结合当地实际,完成县级专项规划。县级规划经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上报市(州)后,各市(州)人民政府分别组织进行了汇总编制。
(六)集中会审县、市(州)两级规划。为确保各市(州)、县(市、区)编制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要求,今年3月中旬,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发改委、西部办、林业厅、农业厅、财政厅、以工代赈办和水利厅等部门专家,对各市(州)、县(市、区)规划进行了集中会审,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七)编制省级专项规划。在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修改完善上报规划后,由省农业厅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省以工代赈办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完成生态移民规划;省林业厅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完成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方案。在各单项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甲级资质的XX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汇总编制了省级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八)严格审核省级规划。一是部门会商。今年4月24日,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以工代赈办等部门,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二是专家审核。4月29日,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内农业、林业、生态、水利、畜牧等方面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评审。三是领导小组审核。7月2日,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进行了审核。四是省政府常务会审议。7月15日,省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省级专项规划方案,同意修改完善后报送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审批。
三、规划主要结果
(一)规划编制范围
按照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范围为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不含只有荒山造林任务的成都市新都区、郫县、温江区3个县区)。
根据我省实际,经省政府请示国务院同意,我省57个民族县及民族待遇县*(以下简称“57个民族县”)的退耕农户将实行全额直补(即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现金形式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这一特殊政策,因此,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范围为除57个民族县外的18个市116个县(市、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对57个民族县,只作专项资金用于对退耕农户全额直补的安排方案。
(二)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核定总额
按照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中央核定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额为109.09亿元。其中,57个民族县33.19亿元,占全省专项资金总额的30.4%;其余的116个项目县75.90亿元,占69.6%。
(三)规划主要结果
我省18个市116个项目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5个项目。
1、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2008~2015年建设基本口粮田489.47万亩,其中坡改梯53.72万亩、培肥地力157.8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77.86万亩。涉及409.04万退耕农户、1564.57万人。二是农村能源建设。规划2008~2015年建户用沼气池75.42万口、太阳灶0.09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81万台,补助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9.21万套。涉及86.58万退耕农户、316.92万人。三是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0年对纳入我省“十一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5市11县(区)6648户退耕农户实行定额补助,涉及26070人。四是后续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退耕农户发展种植项目(包括牧草、中药材、森林蔬菜、特色经果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1554.78万亩;新(改、扩)建牲畜圈舍、蚕房等2871.73万平方米;新增食(药)用菌培殖的耳棒、菌袋8096.20万棒(万袋)。涉及547.89万退耕农户、1892.67万人。五是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规划2008~2010年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造林质量较低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328.94万亩进行补植补造,提高退耕还林质量和成效。
此外,我省现有农民技能培训渠道较多,资金较充足。以2008年为例,全省各类农民技能培训资金达15350万元,其中,中央安排的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资金10350万元,省财政安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万元。因此,本规划未将退耕农民技能培训作为项目建设内容纳入规划。
2、规划投资及资金筹措。按照各建设项目实际投资标准估算,2008~2015年,项目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总投资136.64亿元。在总投资中,拟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75.90亿元,占55.5%;地方安排以及退耕农民自筹和投劳折资60.74亿元,占44.5%。
在拟申请的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75.90亿元中,基本口粮田建设29.44亿元,占38.8%;农村能源建设8.03亿元,占10.6%;生态移民0.33亿元,占0.4%;后续产业发展36.45亿元,占48.0%;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64亿元,占2.2%。
3、整合资金安排。针对本次规划尚未全部解决退耕农户对专项建设实际需求而存在补助资金缺口的问题,2008~2015年,我省拟整合中央、地方有关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后续产业发展等渠道资金23.62亿元。整合后,可全部解决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补助资金缺口问题,基本解决后续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缺口问题。
4、民族地区直补资金。鉴于国家已同意我省民族地区实行将专
项资金用于退耕农户直补这一特殊政策,因此,57个民族县2008~2015年用于退耕农户直补的专项资金总额为33.19亿元。同时,省财政将按照每年每亩退耕地还林30元的标准,同期安排94849万元资金用于直补该区退耕农户。
5、工作经费安排。为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川府发„2007‟51号文件规定,18个市116个项目县(市、区)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2008~2015年退耕还林工作经费26795.2万元,其中:市级4978.7万元,县级21816.5万元。省级财政每年按每亩退耕地还林0.3元的标准安排400万元,用于退耕还林工作。8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四川位于祖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市,南邻云南和贵州省,西接西藏自治区,北界青海、甘肃和陕西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50%。
XX省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地等大地貌单元,处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约占80%,丘陵和平原约占20%。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以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大凉山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四川盆地,四周环山,海拔在1500~3000米之间;自西向东依次为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西部为山地和高原地貌,海拔3000~5000米,其中西北部多为高原,属青藏高原东南缘;西南部以山地地貌为主,为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四川除西北高原的白河、黑河属黄河水系(面积占3.5%)外,其余的均属长江水系。东部嘉陵江、沱江、岷江、涪江等为典型的向心状水系,由盆地边缘山地流向盆地底部,最后汇聚长江而东流。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等多呈南北走向,构成典型的平等状水系。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300多条,年径流量近320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入海口水量的三分之一;水能蕴藏量14269亿千瓦,居全国首位。
四川受地理经纬度、大气环境、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和西南部分别受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6~18℃,年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西部高山则属地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全省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包括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河谷底部为干热、干旱河谷气候。
四川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东部盆地区属黄壤和紫色土,盆地丘陵地区以紫色土为主,川西平原为冲积土,盆地边缘山地以黄壤为主。西部山地高原区土壤以山地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山地灰化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土壤垂直带谱明显。
四川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高等陆生动物近千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全省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林业大省。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278.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464.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27%,活立木总蓄积15.8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均位居全国前列。四川既有莽莽苍苍的天然林,又有郁郁葱葱的人工林。天然林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及西南山地,属于国有林区;人工林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和盆中丘陵区,属于集体林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
2006年底,四川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全省总人口872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51.7万人,占76.3%。国内生产总产值8637.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5.48亿元,占18.5%;第二产业增加值3775.19亿元,占43.7%;第三产业增加值3267.14亿元,占3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46元。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制约,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6年底,全省有绝对贫困人口167万人,低收入人口381.5万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
2006年,全省国土口径耕地面积8868.2万亩,人均1.02亩。粮食总产量325亿公斤,人均占有373公斤,农业人口人均48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
2006年,173个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总人口827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69.0万人,占79.4%;耕地总面积5770.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0亩。粮食总产量319.9亿公斤,人均占有口粮387公斤。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2980元。
2006年,116个项目县(市、区)总人口751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24万人,占78.8%。退耕农户耕地面积计1419.49万亩,其中水田902.54万亩、旱地516.9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退耕农户粮食总产量70.52亿公斤,人均占有口粮373公斤。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2945元。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全省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到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263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4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296.0万亩。中央和省累计投入资金173.39亿元。退耕地还林涉及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634.4万农户2266.5万人。
(二)民族地区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到2006年底,我省57个民族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717.6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04.08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313.58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3%、30.2%和24.2%。涉及86.51万农户、373.83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3.6%、16.5%。中央和省累计投入62.86亿元,占全省工程总投资额的36.3%。
(三)分林种面积情况。按照国家颁布的林种认定标准划分,在全省已完成的1336.4万亩退耕地还林中,生态林1241.30万亩,占92.9%;经济林89.68万亩,占6.7%;草5.42万亩,占0.4%。
全省分年度退耕还林面积及投资情况详见附表1,各市(州)退耕还林面积及建设范围情况详见附表2。
二、工程建设成效
(一)促进了生态安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我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和国土绿化进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4.23%提高到2006年底的30.27%。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得
到有效治理,大幅度减少了进入江河的泥沙量,不仅显著改善了我省生态状况,而且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据省水文总站监测,长江主要支流的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江河泥沙含量平均减少32%~78%。据省生态效益定位监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省累计涵养水源量208.95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2.91亿吨。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政策补助2733元。工程实施还使部分退耕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转向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和劳务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据抽样调查,2006年工程区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退耕还林的贡献率达12.5%,其中高寒地区达25.3%,个别县达50%。
(三)稳定了粮食生产。退耕还林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实现了“树上山、粮下川”;转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耕作习惯,促进了集约化种植。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稳定。2005年全省粮食单产较1998年每亩增加20公斤;2001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2007年达到345亿公斤。
(四)促进了社会和谐。退耕还林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退耕还林是扶贫帮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退耕还林,一些贫困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高寒地区、高半山区农牧民群众从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中直接受益,贫困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农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深切关怀,将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工程区民生问题,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工程区相关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116个工程县(市、区)地处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据摸底调查统计,该区域退耕农户共有耕地面积1419.49万亩,人均0.75亩。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我省加大了该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目前,项目区已建成退耕农户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355.27万亩,人均0.19亩;建有山平塘10.21万座、小型提灌站6.07万座、蓄水池22.84万口、水窖8.91万座、排灌沟渠59243.8千米等微小型水利设施,为项目区粮食生产发挥了较好的基础保障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工程区多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区或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田基础设施较差,耕地质量不高。旱地大多存在“旱、陡、薄、瘦、蚀”,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低,地力较瘦;水田主要位于低山及丘陵区的中、宽谷地带,沟谷长,不同程度地存在水、肥、气、热失调等情况。据统计,项目区退耕农户尚有中低产耕地面积1064.22万亩。
二、农村能源建设
四川是沼气发展的适宜地区之一,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研究和开发最早,建设规模最大。全省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农户达1100多万户,现已建设推广沼气池390万户,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年产沼气14亿立方米,受益农户1400万人。
2003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省级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和藏区一灶一炉温暖工程等,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用能状况,使用替代能源的农户数逐年增加。据摸底调查统计,116个工程县(市、区)已建成退耕农户户用沼气池75.71万口、太阳灶0.41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2.32万台、节柴灶等其他炉灶13.42万台、以电代柴户内设施23.04万套。
三、生态移民
四川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区之一。2001年以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我省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试点范围包括川西北高寒藏区和湿地保护区、攀西彝族聚居区、川南干热河谷区和秦巴革命老区,共涉及14个市(州)85个县(区)。现已累计搬迁贫困农牧民3.4万户16万人,其中涉及17565户退耕户60782人;国家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1亿元。通过搬迁试点,有效地改善了搬迁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和实施区域重点是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规划实施搬迁4.45万户20万人。据摸
底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项目区内已实施搬迁的退耕农户有8449户,涉及3市5县(市)。
四、后续产业发展
自1999年以来,各工程县(市、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和市场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行生态林草、林竹纸、林果药、林茶桑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互利共生、产业配套等开发模式,大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据摸底调查,到2006年底,116个工程县(市、区)退耕农户已累计发展各类种植项目863.07万亩、建成牲畜圈舍、蚕房9031.17万平方米、培殖食(药)用菌13977.97万棒(万袋)等,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区退耕农户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详见附表3。
尽管我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由于资金投入少,农户集约经营程度不高等,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仍处于生态效益培植期,经济效益较低,助农增收的潜力尚未充分体现出来,地方政府和广大退耕农户对发展种植、养殖等后续产业的愿望十分迫切和强烈。
五、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因实施范围广,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均有部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质量暂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特别是2006年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2007年遭遇的特大洪涝,以及200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我省多数工程区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我省各受灾县(市、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和督促退耕农户进行补植补造,确保造林质量达标和成果巩固。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省多年累计补植补造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面积达1141.2万亩(次),其中退耕还林地685.9万亩(次),荒山造林地455.3万亩(次)。补植补造的各类苗木累计达76119.1万株。
第二章
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退耕还林是惠及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拥护支持的民心工程。近年来,退耕还林实行钱粮直补到户,有效改善了广大退耕农户生活状况,特别是解决了高寒地区、偏远山区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扶贫解困作用。据监测,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已成为我省山区大多数退耕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平均占10%~25%,最高的达50%。从全省来看,由于受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工程区多数退耕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增收渠道较单一,对传统农林业生产有较高依赖性,解决长远生计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国家在包括我省在内的退耕还林地区实施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等专项建设,将有利于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实施好这一优厚的惠民政策,也将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其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温暖,增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根本需要
退耕还林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和黄河源头,又是以山地为主的省份,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状况,事关全国生态建设大局,事关全国生态安全。我省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加快了全省国土绿化进程,有效改善了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障了国土生态安全。但由于我省退耕还林存量任务大、涉及范围广、成林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严峻考验。一是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林分稳定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经营措施,增强林分稳定性,发挥综合功能。二是工程区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根本建立。特别是偏远山区、高寒地区一些退耕农户极有可能迫于生计毁林复耕,让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毁于一旦。三是工程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直接影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因此,围绕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长效机制这个根本,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在工程区有针对性地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有效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防止退耕农户因生计困难而毁林复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为保障三峡库区安全和长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
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四川是西部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大多地处山区和高寒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较单一,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三农”问题相对较突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几年来,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扎根农村、惠及农民、服务农业的生态建设工程,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好载体。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专门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专项资金,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等,这些都与农业、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实施专项建设,既有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农村生态状况,推进村容整洁;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还有利于加强工程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农民生态意识和科技意识、推进乡风文明,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规划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发„2007‟25号和川府发„2007‟51号文件精神,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要将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在认真分析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全局矛盾和局部矛盾的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优先和重点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难度大、经济困难的退耕农户。严格按照“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的先后次序,实行集中规划、统筹安排,不从上到下划比例、分项目、切资金。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面开展退耕农户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县
(市、区)为单位,根据其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和退耕农户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专项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具体保障措施,合理安排建设进度,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地编制专项规划。以退耕还林村为单元成片规划,非退耕还林村不纳入规划范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掌握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倾听群众呼声,吸取群众智慧,尊重农户意愿,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制推行,不增加农民负担,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的退耕农户,兼顾公平,做到公开、公正。
四、坚持国家支持和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退耕农户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他们积极投工、投劳、投资,不断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行统筹规划。加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农惠农财政资金、农发资金等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做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等各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工程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则的原则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事关广大退耕农户切身利益,事关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按照中央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的原则,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责。
第三节
规划目标任务
一、总目标
(一)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通过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成果。
(二)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
二、分项目标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2008~2015年,通过实施专项建设和整合资金建设,项目区完成588.87万亩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退耕农户人均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面积达到0.5亩(人均新增0.31亩),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问题,提高退耕还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
(二)农村能源建设。2008~2015年,项目区建成户用沼气池 23
75.42万口、太阳灶0.09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81万台、补助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9.21万套,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烧柴问题。
(三)生态移民。2008~2010年,对已纳入“十一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且农户自愿搬迁的5市11县(区)的6648户退耕农户实行定额补助,促进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四)后续产业发展。2008~2015年,项目区退耕农户发展各类种植项目1554.78万亩,新(改、扩)建牲畜圈舍、蚕房等2871.73万平方米,新增食(药)用菌培殖的耳棒、菌袋8096.20万棒(万袋),带动退耕农户年均增收210元、人均增收61元。
(五)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008~2010年,完成328.9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补植补造,提高退耕还林质量和成效。
第四节
规划依据
1、《退耕还林条例》(2002年12月14日国务院令第367号);
2、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4、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5、XX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的意见》(川府发„2007‟51号);
6、XX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7、农业、水利、林业、畜牧等行业技术标准、规范;
8、《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9、《XX省农田基本建设规划(2006~2020年)》;
10、《XX省“十一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11、《XX省“十一五”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12、《XX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13、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规划;
14、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单项规划成果;
15、XX省18个市(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成果;
16、XX省116个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成果。
第四章
规划方案
第一节
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建设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设与分户建设相结合,以退耕还林村为单位,整村规划、整村推进,优先安排缺粮的退耕乡、村和退耕农户。
结合项目区实际,我省基本口粮田建设布局在川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周山地区,即除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以外的17个市、114个县(市、区)。
二、建设内容
对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宜的耕地,采取坡改梯、培肥地力、中低产田改造与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田间作业道等建设相结合,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
(一)坡改梯。对坡度在10~25°的坡薄耕地和具有耕地开发条件的非耕地实施坡改梯。即通过地型调整、地块平整、土层增厚、地埂筑砌,建设“三沟”(引水沟、排水沟、沿山沟),“三池”(蓄水池、沉沙池、储粪池)等坡面水系,建设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发展集雨节灌设施,建成“平、厚、壤、固、肥”的水平梯地。
(二)培肥地力。采取聚土垄作以及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三)中低产田改造。一是实施田间灌溉渠、排湿渠、排洪渠及
配套建筑物建设;二是实施提灌站、山平塘、石河堰等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及整治维修;三是整治修建田间作业便道。
三、建设规模
(一)农户需求情况
据摸底调查统计,114个项目县(市、区)退耕农户愿意将中低产耕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口粮田并符合建设条件的面积为588.87万亩。
(二)建设规模
根据项目区对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可能性,规划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面积489.47万亩,其中:坡改梯53.72万亩,培肥地力157.8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77.86万亩。规划的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蓄水池、水窖、抗旱井、沉砂池、山粪池、小型提灌站、排灌沟渠、山平塘、田间作业道等微小型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涉及409.04万退耕农户1564.57万人。
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内容及规模详见附表5。
四、进度安排
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期为8年,即2008~2015年。分年度建设规模见表4-1,详见附表5。
基本口粮田建设进度安排表表4-1项 目基本口粮田建设(万亩)坡改梯(万亩)其中培肥地力(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合计489.4753.72157.89277.862008年58.487.0818.9932.412009年62.756.4219.0937.252010年62.116.8118.6436.652011年67.567.1521.7938.622012年66.657.8720.3738.412013年60.786.6821.9732.132014年57.955.8320.2531.882015年53.195.8816.8030.51 27
第二节
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多能并举”的原则,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布局原则为:在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区,对具备自然和供沼原料等条件、有建设沼气池意愿的退耕农户,做到全面规划。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川西南山地区,规划以太阳灶建设为主。在川西高寒地区和部分盆周地区,重点发展高效低排生物质炉,并鼓励以电代柴。
结合项目区实际,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布局在除成都市青白江区、双流县,攀枝花市东区以外的18个市、113个县(市、区)。
二、建设内容
从项目区实际出发,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实行多能互补,加强太阳能、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发展替代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减轻传统农村能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三、建设规模
(一)需求情况
据退耕农户需求调查统计,项目区符合条件且农户愿建沼气池100.96万口,太阳灶1.07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3.66万台,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12.24万套。
(二)建设规模
根据退耕农户意愿调查,结合各地农村能源结构现状和建设的可能性,2008~2015年,规划项目区建户用沼气池75.42万口、太阳灶0.09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81万台,补助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
9.21万套。项目建设涉及86.58万退耕农户316.92万人。
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内容及规模详见附表6。
四、进度安排
规划农村能源建设期为8年,即2008~2015年。分年度建设规模见表4-2,详见附表6。
农村能源建设进度安排表表4-2建设内容户用沼气池(万口)炉灶太阳灶(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万台)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万套)合计75.429231.819.21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7.402370.111.568.755270.101.108.95250.121.249.75280.221.089.36280.281.099.94270.401.1210.56270.301.1010.71240.280.92
第三节
生态移民
一、规划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并已纳入《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十一五”规划》的退耕农户,纳入本次生态移民规划,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促进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水利、水电、交通、城建等工程性移民不纳入规划范围。
二、规划范围
我省“十一五”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和实施区为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上述规划原则,本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与该总体规划相衔接,对泸州、广元、宜宾、达州、巴
中等5市11县(区)需搬迁的退耕农户实行定额补助。
三、建设规模
(一)需求情况
群众自愿搬迁是实施生态移民的前提条件。据农户意愿调查,在项目区内,被纳入全省“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范围,且愿意实施生态移民的退耕农户共有6648户,涉及泸州、广元、宜宾、达州、巴中等5市11个县(市、区)。
(二)建设规模
结合全省“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泸州、广元、宜宾、达州、巴中5市11县(市、区)退耕农户6648户实行专项资金定额补助,涉及26070人。
生态移民规划详见附表7。
四、进度安排
生态移民规划期与“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期相衔接,即2008~2010年。
分年度生态移民进度安排见表4-3,详见附表7。
生态移民进度安排 表4-3项 目退耕农户数(户)人数(人)合计6648260702008年208180312009年220686682010年23619371 30
第四节
后续产业发展
一、规划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充分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区的优势资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突出特色,集中成片、规模经营”的原则,重点扶持规模化经营项目和特色产业带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种植、养殖、菌类培殖等后续产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入,降低其对政策补助的依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全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划布局为:盆周山地区重点发展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森林蔬菜等为主的种植项目以及食(药)用菌培殖等;川南地区重点发展以竹资源、特色经果林等为主的种植项目;川中丘陵区重点发展家畜、家禽等养殖项目以及以特色经果林、特色经济作物等为主的种植项目;攀西地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果林等种植项目。
二、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区实际,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一)种植项目。按照“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避免因不适宜的改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原则,规划在符合建设条件的区域种植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牧草、中药材、森林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果林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
(二)养殖项目。对适宜养殖家畜(猪、牛、羊等)、家禽(鸡、鸭、鹅等)和养蚕等项目的退耕农户,规划新(改、扩)建必需的牲畜圈舍、蚕房等设施。
(三)菌类培殖项目。对条件适宜的退耕农户,规划新增培殖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木耳、银耳、香菇、平菇、块菌等食(药)用菌的耳棒或菌袋。
三、建设规模
(一)农户需求情况
据摸底调查统计,项目区退耕农户对发展后续产业有需求并符合相应建设条件的情况为:一是种植项目。退耕农户愿意种植牧草、森林蔬菜、特色经果林及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并符合建设条件的面积为1928.70万亩。二是养殖项目。退耕农户愿意新(改、扩)建牲畜圈舍、蚕房等并符合建设条件的数量为5843.13万平方米,可养殖家畜、家禽、蚕等11581.82万头(万只、万张)。三是菌类培殖项目。退耕农户愿意培殖食(药)用菌并符合建设条件的数量为13557.86万棒(万袋)。
(二)建设规模
根据项目区实际,按照需求与可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1、种植项目。规划2008~2015年,退耕农户种植牧草、中药材、森林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经果林及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1554.78万亩,涉及退耕农户547.89万户1892.67万人。
2、养殖项目。规划2008~2015年,退耕农户新(改、扩)建牲畜圈舍、蚕床等2871.73万平方米,涉及退耕农户183.79万户660.67万人。
3、菌类培殖项目。规划2008~2015年,新增培殖木耳、银耳、32
香菇、平菇等食(药)用菌的耳棒、菌袋8096.20万棒(万袋),涉及退耕农户7.11万户25.49万人。
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及规模详见附表8。
四、进度安排
规划后续产业发展建设期为8年,即2008~2015年。分年度规划安排见表4-4,详见附表8。
后续产业发展进度安排表表4-4项目种植项目(万亩)养殖项目(万平方米)菌类培殖项目(万棒、万袋)合计1554.782871.738096.202008年177.80362.26880.402009年194.04369.39480.532010年205.64293.10732.862011年194.74294.96477.362012年187.99322.631450.822013年203.89391.421920.442014年197.04374.271222.742015年193.63463.71931.04 第五节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一、规划原则
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造林成活率或保存率较低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与退耕农户增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经济、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进行补植补造,增强林分稳定性,提高林地生产力,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补植补造规模以到2007年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为基数,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这一因素,进行综合测算。规划做到不重复、不循环。
二、补植补造规模
(一)规划需求情况
根据项目区2007年退耕还林县级检查验收结果,在验收的工程造林地总面积1914.74万亩中,因干旱、洪涝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造林质量较低的面积为187.76万亩(其中退耕造林地75.23万亩,荒山造林地112.53万亩),不合格率为9.8%。同时,2008年初春,我省工程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经调查核实,全省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需补植补造面积258.7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30.98万亩,荒山造林地127.75万亩。
根据上述情况,经扣除2007年因灾不合格面积与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损失面积的重叠部分以及可以通过平茬、修剪、林木扶正与培土、林地清理等经营措施恢复森林植被的面积后,项目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规划急需补植补造面积328.9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38.72万亩、荒山造林地190.22万亩。
(二)本次规划结果
规划2008~2010年,项目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补植补造面积328.9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38.72万亩,荒山造林地190.22万亩。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规划详见附表9。
三、进度安排
由于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作具有特殊的时效性,困此,规划集中安排在前三年,即2008~2010年。其中,2008年251.35万亩,占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总面积的76.4%;2009年55.43万亩,占16.9%;2010年22.16万亩,占6.7%。
分年度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规划面积见4-5,详见附表9。
补植补造进度规划表表4-5单位:万亩项 目合 计退耕还林地荒山造林地合计328.94138.72190.222008年251.35107.58143.772009年55.4324.6730.762010年22.166.4715.69 第六节
规划缺口解决方案
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面广量大,任务艰巨,而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补助资金有限,本次规划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尚未全部解决项目区符合建设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实际需求,按照国发„2007‟25号及川府发„2007‟51号文件中有关“统筹整合资金”的要求,我省拟整合中央、地方有关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资金23.62亿元,以集中解决规划缺口部分的补助资金缺额问题。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区具备基本口粮田建设条件的退耕农户需求意愿数为588.87万亩,本规划由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解决489.47万亩(占需建总面积的83.1%),规划缺口面积为99.4万亩(占16.9%)。对建设缺口部分所需的补助资金缺额,拟通过整合中央、省预算内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渠道资金7.2亿元予以解决(其中中央预算内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6.5亿元)。通过资金整合,可全部解决规划缺口部分的补助资金缺额问 35
题。
(二)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村能源建设实际需求量与本次规划量存在一定缺口,其中沼气池建设缺口25.53万口,太阳灶0.98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1.86万台,以电代柴户内用电设施3.03万套。对缺口部分所需的补助资金缺额,拟整合中央国债、省级财政农村沼气池建资金1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内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资金1.8亿元,两项合计2.8亿元,可全部解决规划缺口部分的补助资金缺额问题。
(三)后续产业发展。本次规划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存在一定比例的规划缺口,其中,种植项目的规划缺口比例为19.4%,养殖项目50.9%,菌类培殖项目40.3%。按退耕农户对后续产业建设的需求意愿量以及相应的专项补助标准估算,共需专项补助资金53.6亿元,但本规划专项资金扶持36.5亿元,因此,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补助资金缺额为17.1亿元。拟整合以下渠道资金予以解决。一是中央预算内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及其它涉农产业化项目资金1.99亿元;二是省财政预算内农业、畜牧、林业等产业化项目资金6.8亿元;三是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涉农产业化发展资金4.8亿元。三项共计13.59亿元,可基本解决规划缺口部分的补助资金缺额问题。
第五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标准
(一)单位平均投资标准
根据各建设项目建设材料、施工工艺、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结合工程区实际综合确定单位投资估算标准。
各建设项目的单位投资估算标准详见各单项规划(附件一至五)。
(二)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单位补助标准 参照国家和省现行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等项目建设有关标准,确定本次拟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单位补助标准。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600元/亩,户用沼气池1000元/口,生态移民补助5000元/户,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0元/亩等。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标准由各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统一制定(见附件四)。
二、投资估算
根据各建设项目实际投资标准估算,116个工程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总投资1366428.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758956.1万元。
(一)总投资分项构成
1、基本口粮田建设469059.3万元,占总投资的34.3%;
2、农村能源建设217457.9万元,占15.9%;
3、生态移民30889.4万元,占2.3%;
4、后续产业发展616128.1万元,占45.1%。
5、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2893.8万元,占2.4%。
(二)拟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分项构成
1、基本口粮田建设294427.0万元,占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总资金的38.8%;
2、农村能源建设80242.7万元,占10.6%;
3、生态移民3324.0万元,占0.4%;
4、后续产业发展364540.6万元,占48.0%。
5、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6421.8万元,占2.2%。各单项建设资金估算见表5-1,详见附表10。
分年度投资估算表表5-1 项 目总投资合计其中:专项资金总投资其中:专项资金总投资其中:专项资金总投资生态移民其中:专项资金总投资其中:专项资金总投资其中:专项资金合 计1366428.5758956.1469059.3294427.0217457.980242.730889.43324.0616128.1364540.632893.816421.82008年181763.794907.055933.834916.421945.18127.39744.61040.269005.438280.825134.812542.32009年179655.594890.760604.037789.325065.99339.510250.51103.378192.143886.65543.02772.02010年174341.394888.659439.537251.625870.59519.110894.31180.575921.045829.92216.01107.572361.544094.574739.744571.680071.948397.479954.648747.685881.950732.22011年164076.194854.463869.940453.327844.710306.62012年166626.694875.264342.740334.627544.29969.02013年166024.294862.757247.835907.728704.510557.6 单位:万元2014年165198.094826.755159.134902.930084.311176.22015年168743.194850.852462.532871.230398.711247.4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申请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补助、地方安排资金、项目受益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等方式进行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案为:
在项目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总投资1366428.5万元中,一是申请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758956.1万元,占55.5%;二是省、市、县三级安排资金56916.7万元,占4.2%;三是退耕农户自筹及投劳折资550555.7万元,占40.3%。
分年度项目资金筹措详见附表11。
第三节
资金整合
按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估算,2008~2015年116个项目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缺口部分(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缺额为25.9亿元,同期拟整合中央和地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各有关资金23.62亿元。整合资金渠道主要有:
一是中央预算内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6.50亿元,建设基本口粮田108.3万亩。其中,安排5.73亿元资金用于项目区(116个县)退耕农户95.5万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安排0.77亿元资金用于民族地区(57个县)退耕农户12.8万亩基本口粮田建设。
二是中央国债沼气建设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沼气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
三是中央预算内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2.69亿元;
四是地方安排资金13.43亿元。
第四节
效益分析
国家出台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在退耕还林地区实施专项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民为本、解决民生问题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深切关怀和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我省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规划涉及工程区全部退耕农户,项目覆盖率和退耕农户受益率达到100%。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一、社会效益
(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通过重点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含整合资金建设),项目区退耕农户人均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面积达到0.5亩,粮食亩产提高100公斤,每年新增粮食48947万公斤,将有效提高退耕农户的口粮自给能力,确保区域粮食生产安全。
(二)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针对当前退耕农户存在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各项专项建设。项目建设将一定程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高退耕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增加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起到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作用,建立起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
(三)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40
提高现有耕地及退耕地的生产力,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将进一步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实施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实现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
(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项目实施将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可有效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生计问题,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生态效益
通过专项建设,全省已实施的2697.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将得到有效巩固,进一步发挥森林植被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改善四川生态环境,构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坚实的保障。据估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成林后每年可蓄水200万吨,减少土壤流失8657万吨,吸收二氧化碳3616万吨,释放氧气2662万吨,吸尘2835万吨。
三、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退耕农户后续产业发展、粮食增收、节约燃料费开支等方面。经测算,通过退耕农户发展种植、养殖、菌类培殖等后续产业项目,达产期内项目区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15159.6万元,总产值与实际投入比为1:4.4,带动项目区547.89万退耕农户年户均增收210元、人均增收61元。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带动项目区409.04万退耕农户年人均粮食增收50元;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带动项目区86.58万退耕农户年人均节约燃料费等支出124元。
第六章
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安排方案
民族地区是我省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到2006年,该区已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面积404.08万亩,占全省退耕地还林总面积的30.2%,涉及86.51万退耕农户373.87万人。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已成为该区绝大多数退耕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所占比例平均为25.3%,最高的达50%,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依赖度很高。鉴于这一特殊情况,经省政府请示国务院同意,我省57个民族县的退耕农户将实行全额直补,即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现金形式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同时,根据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中“专项资金可用于高寒少数民族地区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的规定,我省川府发„2007‟51号文件明确了对民族地区退耕农户的补助政策,即“对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县共57个民族县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10元。同时,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原省财政安排用于补贴57个民族县每年每亩退耕地30元的粮食补助资金仍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
根据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我省57个民族县2008~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额为33.19亿元,8年年均4.15亿元。我省将按照财政部财农„2007‟327号文件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拨付程序的有关规定,逐年直补该区退耕农户。同时,省财政同期将安排94849万元资金用于直补民族地区退耕农户。
第七章
工作经费安排方案
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发改农经„2007‟3636号文件的要求,省政府在出台的川府发„2007‟51号文件中,对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作出明确规定,即“各县(市、区)要按照每年每亩退耕地不低于2元的标准制订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并随专项规划上报”。经费安排方案如下:
一、工作经费分级安排
(一)市、县两级工作经费。根据川府发„2007‟51号文件精神,我省21个市(州)173个县(市、区)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实际,合理确定了工作经费补助标准,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制定了经费安排方案,经市(州)、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随专项规划上报。经汇总,2008~2015年,18个市116个县(市、区)由市、县两级财政安排退耕还林工作经费26795.2万元,平均每年安排3349.4万元,每亩退耕还林地每年平均安排2.9元。其中,安排市级工作经费4978.7万元,安排县级工作经费21816.5万元。
(二)省级工作经费。省级财政每年按每亩退耕地还林0.3元的标准安排400万元用于退耕还林工作,8年共安排3200万元。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第一轮政策补助到期的省级阶段验收工作;编制全省专项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和年度作业设计;全省专项建设检查验收、督查指导等;全省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案件查处、开现场会、建档等 43
常规管理工作。
二、工作经费的管理
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落到实处,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把工作经费的落实情况作为年度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各工程县(市、区)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工作经费的使用,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确保经费安全有效运行。
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分级安排情况详见附表12。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事关广大退耕农户切身利益,事关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专项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省政府将继续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州)、县(市、区)”,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负总责,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为确保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逐乡、逐村、逐户狠抓落实。要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发„2007‟25号文件规定,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要继续发挥各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批准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实行“谁牵头规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的部门责任制,各牵头部门对建设进度、质量、成效以及资金使用等负责,确保专项建设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依法管理
各工程市(州)、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国家和省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精神,使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干部和广大退耕农户的理解和拥护,引导退耕农户在感受 45
国家惠民政策关怀的同时,抓住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开辟增收渠道,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大《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复耕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三、强化整合,严格监督
项目区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将各级预算内的基本建设资金、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等各项扶持资金统筹安排,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提高资金综合效益。积极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严格执行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做好有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对专项建设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制度,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截留、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拨付、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退耕还林信访和举报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特别是政府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在工程市(州)、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根
第二篇:贵阳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自查报告
贵阳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自查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2008年、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情况,准确查找问题,切实整改,扎实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并了解2010年项目安排(部署)情况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根据国家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联合检查的通知》(发改西部〔2010〕564号)和省发改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审计厅、省统计局、省林业厅、省粮食局《关于转发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联合检查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10〕744号)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发改、监察、林业等10委(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4个联合检查组,确定了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于2010年5月6日至7日,对我市7个项目工程县进行了综合检查,现将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有无违反国家政策安排退耕还林任务的情况
通过自查,我市2008—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补植补造五大板块建设中,均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等有关规定,安排落实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域内,退耕户受益率均达到相关要求。其中: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中,退耕户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中退耕户覆盖率达到了100%;生态移民工程中退耕户覆盖率达到了100%;后续产业发展工程中退耕户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补植补造工程退耕农户覆盖率达到了100%。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进展及投资完成情况
(一)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情况
2008年除田间便道工程完成总工程的87.3%和种植业完成86.3%外,其余工程都已经全部完成(详见附表一)。
(二)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情况
由于我市去冬今春严重干旱,加上实施方案批复下达时间较晚,部分项目招投标工作还未完成,部分区市县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正在制定培训计划,导致部分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其中: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大部分区市县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农村能源建设省柴节煤灶还在进行集中采购程序,沼气池建设完成了10.3%,碳薪林建设完成了82.7%;生态移民工程完成了49.6%;后续产业发展中各子项进度均达26%以上;补植补造工程完成88.%,(详见附表二)。
通过自查,我市各工程区(县、市)巩固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均在上报的县级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规程的相关规定,按照下达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等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本能按照省发改委、林业厅、省农委和省水利厅《关于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和《关于开阳、修文等87个县(市、区、特区)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批复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但仍然有个别区县没有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有擅自调整建设地点的现象发生。各项目板块建设均按照国家相关工程管理规定,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检查。各项目单位均抽调了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严格质量标准,严格督查验收,并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良种选育等技术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确保了我市巩固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三、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使用情况1、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397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543.5万元,地方配套及投工投劳折资1430万元。完成资金总投入3845.2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97%。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481.8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97.6%,地方配套及投工投劳折资1363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95.3%。
2、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3419.4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544.3万元,地方配套及投工投劳折资768.32万元,县级自筹工程管理费106.87万元。完成资金总投入834.572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24.4%,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48.173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25.5%,地方配套及投工投劳折资186.399万元,占任务计划数的24.3%。
(二)补助资金兑现情况1、2008年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2008我市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兑现面积4.1847万亩,完成政策补助资金527.27万元。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市严格加强检查验收,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及时兑现政策补助资金,兑现方式均采取“一卡通”方式兑现。我市2008政策兑现工作已全面完成,兑现率100%。
2、2009年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2009我市及时下达了兑现资金,要求工程县、市、区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抓紧完成政策补助兑现工作。2009政策补助兑现面积为5.04万亩,兑现补助资金为736.1万元。但在政策兑现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兑现进度:一是特大干旱对退耕还林工程带来
极大损失,部分退耕地块保存率和成活率达不到验收合格标准;二是部分退耕农户对完善政策补助相关规定不理解,不愿意续签完善政策补助退耕还林合同。截止目前,我市2009年兑现完善政策补助资金412万元,兑现率55.97%。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市将加大受灾地块的补植补造力度,进一步宣传退耕还林完善补助政策,争取及时兑现完善政策补助资金。
(三)资金管理情况
通过检查,我市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严格执行财政部等6部委局办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规范核算,封闭运行,检查中没有发现挤占、挪用、截留、克扣等违规使用资金情况。
四、项目管理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明确了发改、林业、财政、农办、农业、水利等各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分工,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进行精心安排部署,并以筑发改[2009]88号文印发了《关于做好贵阳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信息保送工作的通知》,加强了信息报送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报帐制、公示制和涉农资金备案制,确保项目规范运行,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三)健全档案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为此,我市要求要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对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管理,按照项目法人单位有项目总材料,项目实施单位有项目子项材料的原则,分类规范归档,即:综合材料(含各类批复文件、各类上报文件、资金文件、公示材料、备案材料、各阶段总结、单项检查验收资料、县级验收资料、项目总竣工验收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技术资料(含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各子项的技术设计、有关图表等);招投标资料(含招投标所有文件、公告、投标单位材料、最后签订合同等);工程监理材料(含监理公司情况、监理合同、工程监理所有资料等);信息资料(含月报、旬报所有表格、文字材料、简报等);监测资料(含各种统计数据、图片照片、录像资料和各种监测材料等)。
五、项目建设的自查验收和联合复查情况
为了切实抓好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我市发改,林业、财政、农业、水利等市级部门多次组织联合检查组,对我市2008度、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接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建设进展、质量、资金使用及管理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工程县、市、区及时整改。
我市已要求各工程县、市、区对2008巩固成果专项资金建设的竣工项目,及时启动竣工验收相关程序,并将竣工验收报告及时上报,市级相关部门将组织联合复查组,对工程进行复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报省级验收。截止目前,我市工程县、市、区已完成部分建设板块的验收工作。
六、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效益分析
巩固成果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现状,提高退耕农户的收益。
一是通过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使9901亩耕地的肥力、抗旱能力及耕地条件等得到切实改善,提高单产和复产指数,每亩耕地粮食亩产量预计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余公斤,项目区可增加粮食495000多公斤,提高了退耕农户收益。项目区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增加了退耕户收入,比如:清镇市红枫湖镇莲花村、鼠场村发展蔬菜种植,每年每亩比原来增加了7000元收入。
二是通过能源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市将建成沼气池1843口,涉及退耕农户1843户,按修建一个容积为8—10立方米左右来估算,全年产沼气380—450立方米,可解决3—5口人的农户家10—12个月的生活燃料,节煤1500公斤。我市全年将为退耕农户节煤27645吨左右,按每吨500元计,将为退耕农户节约燃料成本138多万元。建成省柴节煤灶5466个,每个比普通回风炉省燃料40%,每年可为退耕农户节约燃料成本160多万元。
三是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使不适宜居住地的退耕户搬迁到了交通、就医、就学等都较为方便的地方,有效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通过加强对退耕农户科学技能培训、经果林种植、退耕还林地块进行补植补造等有效措施、合理规划林种、树种,适地适树,长、中、短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有特色的经果林、速生丰产林、中药材和花卉的生产,大幅提高退耕还林地块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退耕户吃饭、增收等长远生活问题,使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五是通过补植补造项目的实施,使退耕还林造林工程全面达到合格标准,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遏制了工程区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林地生产能力,切实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部门协调不够,认识不到位
部分工程县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对巩固退耕换林成果政策认识不到位,导致建设项目组织松散,工程进度推进活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2、持续干旱,受灾严重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4月,我市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中的补植补造和接续产业种植业建设带来极大损失,2008年、2009年巩固成果补植补造项目受灾11.9万亩,种植业(含薪炭林)受灾0.7万亩,受灾面积达67%以上。
3、项目进展缓慢,效益不能尽快发挥
2009工程建设总体进展缓慢,巩固退耕还林效益不能及时发挥。一是巩固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批复下达时间较晚,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招投标,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等,延缓了工程进度;二是去冬今春连续特大干旱,使季节性强的补植补造、接续产业种植业等建设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影响了工程整体进度。
4、配套资金不足,工作实施难度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专项资金项目是一项惠民政策,从2008年开始连续8年实施,实施年限长,涉及部门多,实施难度大。2008、2009年省下达的计划中,中央专项资金仅安排工程直接费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费,而工程直接费属补助性质,投资标准低,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方案编制费、招投标费、工程监理费、检查验收费等前期费和相关工作经费在中央专项资金未作安排,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解决难度大,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资金管理有待加强,涉农项目资金备案不够完善
检查中发现部分工程区(县、市)在资金拨付方面存在未按进度拨付工程建设资金现象;部分工程县未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黔委厅字〔2008〕68号)文件规定,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备案和公示。
6、工程决算不及时,影响了工程竣工验收
2008年工程大多数子项目都已经完工,但实施单位都没有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项目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进度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只有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并且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实施,才能共同抓实抓好项目建设工作。下步将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强化行政推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监管制度,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根据各部门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加强对应指导和督导监管力度,制定出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排出工作时间表,督促各县、市、区限期完成,并解决好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果。
2、进一步加强资金的规范管理,落实好涉农资金备案工作
严格执行财政部等6部委局办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严防资金的挤占、挪用、截留、克扣等现象,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黔委厅字〔2008〕68号)文件规定,做好涉农资金的备案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
3、调整2010年计划,增加受灾地补植补造任务
建议省级部门将2008年、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的补植补造、接续产业种植业受特大干旱影响造成保存率和成活率较差的地块,纳入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实施内容,重新进行补植,相应调减2010年计划建设任务。
4、明确配套资金比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鉴于该项目实施期长,任务重,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加大地方投入,进一步明确各板块工程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省、地、县配套比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第三篇:[2010]138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2011-06-14
国家发改委 监察部 国土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审计署 国家统计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 发改西部〔2010〕138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等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建设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含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和补植补造等项目。
第三条实施建设项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
(二)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三)坚持中央制定统一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第四条实施建设项目的目标是:
(一)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二)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发展问题。
第五条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编制计划,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编制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和验收。以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统筹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措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9‟93号)要求,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研究解决建设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地方落实建设任务。
第七条在部际联席会议统一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设项目任务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下达建设任务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协调,对生态移民建设项目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稽察。
国土资源部参与基本口粮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
水利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中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工程、坝地、沟滩地建设、退耕还林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专项工程验收。
农业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农民工培训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农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负责补植补造项目以及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发展中林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其他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粮食局负责退耕地区粮食市场的监测和供应,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确保退耕农户口粮需要。
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分别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审计和统计。
第八条建设项目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并督促各县逐乡、逐村、逐户予以落实。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确定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工作,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并将有关制度和部门分工情况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九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并附送当年计划执行情况。
第十条纳入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属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内的项目;
(二)自筹资金基本落实(包括劳务配套);
(三)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一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计划和专项资金预算,在两个月内分解落实本省(区、市)的建设任务,将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到项目县,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备案。
各地在分解下达国家投资计划时,要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省、市、县等各级配套投资比例和数额。
第十二条建设任务计划一经下达,应当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并确保不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类型编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担编制,图、文、表齐全,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等编制和审批程序,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具体制定,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工作经费等保障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对较小项目难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十五条实行建设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县级有关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建设内容和规模等,以村为单元向项目区退耕农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作业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加强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招标投标资料、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项目工程县要按整理成册,分类归档保存,专人负责。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财政部、原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建设项目资金。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支持配合。
第六章验收与管护
第十九条各省(区、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分为自查验收和联合复查。自查验收由县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联合复查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
第二十条检查验收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组织实施;
(三)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四)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有无违规问题;
(五)项目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六)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七)项目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落实。
各类建设项目具体检查验收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建设项目所在乡镇和村组要落实后期管护制度。
第二十二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省(区、市)建设项目分别组织或联合组织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要对退耕还林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各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检查验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照《退耕还林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信息统计与效益监测
第二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加强建设项目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建设项目信息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负责汇总报送。
各省(区、市)应当建立建设项目信息汇总审核制度,明确项目县报送信息的汇总审核要求,各省(区、市)汇总信息须经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审核无误后上报。
第二十五条汇总报送的信息内容包括:
(一)上半年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二)上半年和粮食补助生活费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三)全年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包括项目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等。
上半年信息于每年7月31日前、信息和全年总结于次年2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各部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汇总分析情况及时提供给部际联席会议。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实行效益监测。效益监测分为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退耕农户生活三类。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区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状况、河川径流量、含沙量、降雨量变化、大风(沙尘)天数变化等连续动态变化信息。
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掌握退耕还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退耕农户生活监测,主要了解退耕农户收入、口粮保障、能源消费的信息,掌握退耕农户长远生计解决情况。
第二十七条生态监测依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具体负责监测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定、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各省(区、市)林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水利、农业部门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本省(区、市)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
经济社会发展和退耕农户生活监测由国家统计局监测网负责。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纲
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纲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以下简称国发25号文件)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精神,为做好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大纲。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将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困难退耕农户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
2.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确定 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
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退耕农户的意愿,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5.坚持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各地要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规划期和规划目标(一)规划期
规划期2008—2015年共8年,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二)规划目标
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二)《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 农[2007]327号)。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办、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待发)。
(五)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六)县、退耕还林村的经济社会现状调查资料。
(七)有关行业的规程、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2001-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坡耕地)工程的县(市、区)。规划各项建设内容的安排以村为基本单元,确保覆盖到相当比例的退耕农户,非退耕还林村不纳入规划范围。
五、资金规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要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实际需求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明确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包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国家现有投资渠道安排的资金、地方财政投资、项目受益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等。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规模,以县为单位总额包干。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核查验收各县(市、区)2001-2006年实际退耕地亩数(验收合格面积),按8年每年每亩105元,再增加20%进行计算。
专项补助资金实行县内统筹平衡,项目以村为单元安排 资金,自治区对各县单项投资比例不作硬性规定,各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规划。
规划要列明规划范围内已完成的各项建设内容存量的基本情况,从而提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总需求,并明确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安排的规模,现有投资渠道和地方投资等其他资金安排的规模。
六、规划内容和资金补助标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内容。规划各项建设内容要按以下先后次序安排。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基本口粮田建设要将促进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结合起来,选择水土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地块进行。要把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采取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与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相结合,严禁毁林开垦。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完善小型灌排设施等工程建设。
——对具备基本口粮田建设条件、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足0.5亩的退耕农户,是规划安排的重点,要采取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完善灌排设施等工程措施做好基本口粮田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具备建设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基本口粮田0.5亩以上。
——人均口粮田达到0.5亩(含0.5亩),但耕地粮食年 生产能力低于800kg/亩,对土层薄、田面不平的,进行田面平整、加深耕作层等,部分地块确实需要可适当安排爆破改土、地埂筑砌等土地整理;对土壤贫瘠、肥力差的,应进行土壤培肥(聚土垄作、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等);对无田间灌排设施,引水便利的,应配套建设小型提灌站,完善灌溉渠道;引水不便的,可修建地头水柜(蓄水池)。对坡耕地及山冲田,应截洪沟、排水沟、集雨沟等三沟配套,使之既免受山洪侵蚀,又能集蓄雨水补灌。在小型水利设施灌溉面积中,退耕农户受益面积不低于60%。
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亩600元。(二)农村能源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能等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沼气建设只安排农村户用沼气,引导农户进行“一池三改”,即改圈、改厕、改厨。
─对具备自然和沼气原料等条件、有意愿发展沼气的退耕农户,要重点安排沼气池建设。鼓励养猪的退耕还林农户建设户用沼气池,引导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对非养猪农户,引导发展以秸杆为原材料的农村沼气池建设。尽量利用现有国债和扶贫资金渠道建设农村沼气池项目。
─对不具备沼气建设条件的退耕农户,可规划建设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等。
─对无电网供应照明用电,具备小水电建设条件的退耕农户,可以发展户用微水电。
农村沼气池建设每座补助标准为1400元,省柴节煤灶每座补助300元,户用微水电每户补助1500元。(三)生态移民
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搬迁对象主要包括:一是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二是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规划要与各地制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掌握好生态移民的进度和节奏,确保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要认真做好移民意愿和基本情况调查,科学制定移民安置社区选址建设规划方案以及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并加强对移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跟踪工作,建立健全移民档案,切实关心移民的思想、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努力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置区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草牧场和棚圈、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安置区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必要的生活设施;安置区的学校、卫生室和文化室等必要的社会服务设施;安置区的劳动力培训等涉及群众长期发展的项目和设施。
资金补助标准依据现行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国家补助标准执行。即人均不超过5000元。
(四)后续产业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退耕农户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中药材、特色经济果木林、森林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等;以种植牧草、豆科等植物发展养畜、养蚕、养禽、养鱼等;培殖食用、药用菌类等;现有低产低效经济果木林(竹林)的品种改良、施肥、灌溉等丰产措施。
资金补助标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从严控制。各县安排的资金总量原则上不超过20%。
(五)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根据退耕农户劳动力状况,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输出情况,规划对退耕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明确培训内容、范围、费用、退耕农户受益及劳动力转移情况等。规划要与现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相结合。
资金补助标准,参照现行的同类项目国家补助标准执行。
(六)补植补造
对自然、生物灾害等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成活率较低、保存率未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各地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统一组织的检查验收结果核定补植补造规模,从严控制。退耕还林后续补助兑现要与补植补造成效挂钩。
资金补助仅用于补植补造种苗费支出,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高不超过每亩50元。
七、规划编制程序及有关要求 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本次规划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国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各地要高度重视本次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级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要明确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机 构,按照现有工作职能和分工,确定各单项工程建设组织和管理的牵头部门,提出各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落实规划编制经费。
各部门职责如下:
发展改革部门:自治区发改委是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负责指导审核各市县生态移民规划。各级发改部门要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与扶贫部门做好生态移民单项规划编制工作。
西部开发办:自治区、市西部开发办负责指导和审核各县专项规划,参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财政部门:自治区财政厅负责提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协调市县财政部门安排落实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研究提出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参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林业部门:自治区林业局负责指导和审核各市县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规划,负责各市县专项规划的汇总、审查及全区专项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与财政部门研究提出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方案。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编制县级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单项规划编制工作。
农业、水利、国土部门:自治区农业厅牵头组织水利、国土部门部门指导和审核各市县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参与全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农业局牵头组织水利、国土等部门编制县级基本口粮田建设单项规划,负责编制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
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各级水产畜牧兽医部门要参与农户 接续产业发展单项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扶贫部门:自治区扶贫办负责指导和审核各市县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参与全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县级扶贫部门要与发改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县级生态移民单项规划编制工作。
2.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
各工程县(市、区)要组织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全区退耕还林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地要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对退耕地区、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生活生产用能使用情况、生存条件、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退耕农户拥有土地资源、收入构成、收入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要对退耕还林地区、退耕农户存在的主要困难,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索、社会因素等方面深入进行分析,调查了解退耕农户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并对其所需建设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要在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3.规划编制及上报
县级规划工作小组对各单项建设项目进行筛选和汇总,形成规划草稿报规划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核。领导小组按全县专项资金额度,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需求对项目村、乡(镇)间进行平衡、调整,形成县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上报市政府。
市级政府对县(市、区)上报的规划进行审核,可根据政策要求和各县的实际情况对县(市、区)间进行平衡、调整,由市级人民政府将审核同意的县级规划上报自治区有关 部门。
各单项规划(经市、县平衡后)要同时逐级上报自治区有关部门。
上报成果资料要求:各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单项规划及相关表格(文本及电子文档)。
规划上报时间要求:各市于2008年2月底前将审核同意的县级规划(含专项规划和单项规划)报自治区有关部门。
4.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
各级财政要按照累计退耕还林面积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市县工作经费不落实的专项规划不予纳入自治区专项规划上报国家审批。
附件:1.县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提纲
2.规划编制有关表格
二○○八年一月 日
附件1
县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参考提纲
前言
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目的意义,规划编制的过程等。
一、项目县基本情况(采用2006年数据)
(一)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和植被。2.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土地总面积(万亩,以下同),其中:耕地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占?%;其它用地面积,占?%。在耕地面积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在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
(二)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管辖与人口:全县辖?个镇?个乡?个村委会,2006年末总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占?%,农业人口?万人,占?%。
2.农业生产: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油料、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以下同),粮食单位面积年产量(kg/亩/年),人均粮食拥有量(kg/人/年)。
3.林业生产:主要用材树种(杉木、松木和桉树)面积、蓄积(万立方米,以下同);主要经济林树种面积、年均产量(kg/亩/年)。4.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退耕农户收入渠道说明。
5.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转移数量及输送方向。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一)工程概况
1.退耕还林实施面积,其中退耕地面积,配套荒山荒地面积。退耕还林总投入资金?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累计投入?万元,地方财政资金累计投入?万元。
2.退耕还林涉及乡镇、村委会和退耕农户户数、人口等情况。3.退耕地还林分林种,生态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各检查验收合格面积,合格率。
4.退耕还林实施效果评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说明本县(市、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遇到了那些问题,采取了那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困难、特别是要仔细调查影响到退耕户长远生计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三、规划的依据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历史、生态建设需求、国发[2007]25号、财农[2007]327号、发改农经[2007]3636、桂政办发[2007]号文件精神,说 明本次专项规划的相关背景。
(二)规划必要性
从生态建设、国计民生、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角度阐述本次专项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规划依据
参照国发[2007]25号、发改农经[2007]3636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区)具体情况,列举相关依据。
(四)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结合本县(区)具体情况,提出建设具体目标,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五、规划方案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1.退耕还林村、农户基本口粮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原因
通过对全县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全面摸底调查,分别统计出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足0.5亩的农户户数和人均基本口粮田超过0.5亩的农户户数,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意愿。按乡镇、村委会、农户调查和统计。耕地粮食单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和途径。2.基本口粮田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规模
根据农户基本口粮田调查结果,经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比如,土地平整多少面积,土壤改良多少面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模等。
3.基本口粮田建设布局及安排
要明确建设地点。比如说,土壤改良100亩,60亩布局在A镇,40亩布局在B镇;在A镇中,40亩布局在A1村,20亩布局在A2村;按乡镇、村委会统计。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5.项目实施组织 6.实施效果预测
(二)农村能源建设
1.农村能源建设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退耕农户的沼气池、节柴灶、微水电的建设情况及意向,按乡镇、村委会、农户调查和统计。2.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规模 明确沼气池、节柴灶、微水电等建设规模 3.农村能源建设布局及安排 明确各乡镇、村的安排数量 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5.项目实施组织 6.实施效果预测
(三)生态移民
1.生态移民对象、规模及安排 2.移民安置点的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4.项目实施组织 5.实施效果预测
(四)后续产业发展 1.后续产业扶持的基本思路
根据当地的区域特色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进行市场行情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明确扶持的后续产业的种类。2.后续产业的发展规模
种牧草、中药材、森林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及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的需求量及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低质低效林进行品种改良的需求量及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现有林竹实施施肥、灌水、修枝整形丰产措施等种植业的需求量及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养殖家畜、家禽,养蚕、养鱼等的需求量及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需要培殖食用、药用菌类的数量和涉及的退耕农户、人数。
3.后续产业扶持方式及资金规模
明确各种产业的扶持方式、补助标准,及资金安排。4.项目实施组织 5.效益预测
(五)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1.退耕农民就业现状及培训需求 2.技能培训内容 3.培训资金需求及筹措 4.项目实施组织 5.效益评价
(六)补植补造
1.补植补造面积调查情况
根据各县(区)林业局2007年检查验收结果核定补植补造面积。按乡镇、村委会、农户调查和统计。2.补植补造建设地点及安排 3.补助资金及筹措方案 4.项目实施组织
六、投资总规模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范围
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6大单项的直接建设投资,第二部分是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经费。
工作经费包括两部分,建设单位管理费和勘察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执行,计算表如下:
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控制数费率表单位:万元工程总概算费率(%)1000以下1001-50005001-1000010001-500001.51.210.8算例工程总概算***000建设单位管理费1000*1.5%=1515+(5000-1000)*1.2%=6363+(10000-5000)*1%=113113+(50000-10000)*0.8%=433 勘察设计费按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执行。一般按直接建设投资的5%左右提取。2.主要投资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各单项具体工程的单位投资指标,比如土壤改良200元/亩,坡改梯400元/亩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指标不是补助标准。投资指标是实际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而补助标准可能仅是投资的一部分。3.投资估算结果
根据各单项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指标,分别6大单项计算出直接建设投资和工作经费,最后累计总投资。
(二)资金筹措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原则上不超过自治区分解下达给各县(区)的专项资金总额。2.中央、省、市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支农惠农财政资金、农发资金。
3.地方投资,如有地方配套资金,分别区级、市级和县级列出。4.项目受益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
(三)资金安排
根据规划进度安排,估算每的投资额。
按照表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资金筹措与安排表》进行填写资金筹措和资金安排。
七、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分析
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维持碳平衡等方面说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生态作用。
(二)社会效益分析
从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社会进步等方面说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显著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分析
从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方面说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给退耕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二)资金投入保障
(三)法律政策保障
(四)宣传保障
(五)科技支撑保障
(六)规划设计保障
(七)施工验收保障
(八)资金监督保障
第五篇: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根据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抓紧组织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期自评估工作的通知》(辽发改农经„2013‟781号)文件,对我县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期自评估做出如下报告。
第一章 概况
一、全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情况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东与本溪凤城交界,南与鞍山、岫岩接壤,西邻辽中、台安,北依辽阳市区和灯塔,全县土地面积2820平方公里,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80公里,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山区7个乡镇,19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6%,为丘陵地带;西部平原6个乡镇、中部1个乡镇,面积9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4%。辖14个乡镇。辽阳县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3.7‴,无霜期平均天数为158天,其中地平均146天,丘陵平均160天,平原平均168天。年降水量平均为752.9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30.6小时。
全县国土面积423.3万亩,其中耕地87.38万亩,林业用地237.3万亩,其它用地98.62万亩,粮食总产量34.95万吨,亩产400公斤,人均耕地面积1.8亩,人均产量720公斤。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实施项目涉及农户2775户,8325口人,其 1
中涉及退耕农户2564户,涉及退耕农民7388人。
2012年辽阳县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财政收入
万,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
万元、万元、万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我县2003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任务2万亩,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我县的国土绿化和生态化进程,直补政策深入人心,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情况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长效机制未建立,随着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大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根据国务院国发[2007]25号文件及辽发改农经[2008]3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于2008年编制了《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好此规划可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提高了退耕农户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利于杜绝出现复耕行为,有利于稳定良好的生态建设形势,达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效益的双赢目的,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
规划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村能源建设,投资133.2万元,建设沼气池444个,涉及退耕农户444户,1332口人;二是后续产业发,投资589.64万元,建干鲜果种植基地45768亩;三是补植补造,投资297.31万元,补植补造2.3万亩林地。本规划由辽阳县发改委、辽阳县退耕办牵头,辽阳县退耕办具体编制,辽阳县财政局、林业局、2
农村经济发展局、水利局、扶贫办等有关单位协助完成。
四、退耕农户直接补助情况
2008年至2012年直接补助退耕农户 户数、人、退耕还林面积
亩、补助金额
元。见附表1-2。
五、评估方法和依据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掌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进展、投资、质量、管理和效果,剖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为规划的下阶段实施调整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并对今后相关工作提出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二)对象和内容
时间从2008年至2012年底,范围为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三类项目。评估内容具体包括国家政策落实、建设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验收和质量、项目管理以及建成效果效益等方面,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对规划后期实施以及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三)方法和过程
运用对比的方法,规划实施前后情况和效果对比,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评估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 3
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3、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4、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主要造林树种种苗》(GB6000)。
5、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划分》(NY/T309-1996)。
6、《辽宁省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7、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分县(市、区)投资规模表。8、2001-2006年省发改委、林业厅等部门联合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
9、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0、有关基本口粮田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1、有关农村农源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2、有关林业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创业转移培训的规定、标准、规划。
13、《辽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十一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14、《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第二章 巩固退耕成果专项规划及目标
一、规划前现状和背景
我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完成退耕地还林2万亩;配套荒山造林面积共9.7万亩;工程封山实施2.5万亩。涉及退耕户3932户,14449人。
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我县的国土绿化和生态化进程,直补政策深入人心,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大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根据国务院国发[2007]25号文件及辽发改农经[2008]3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编制此规划。编制好此规划可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提高了退耕农户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利于杜绝出现复耕行为,有利于稳定良好的生态建设形势,达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效益的双赢目的,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要求。
(一)自然地理概况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2°35′04″—123°41′00″,北纬40°42′19″—41°25′22″。东与本溪凤城,南与鞍山岫岩、鞍山,西邻辽中、台安,北依辽阳市区和灯塔,全县土地面积2820平方公里,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80公里,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山区9个乡镇,1908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6%为丘陵地带,西部平原7个乡镇中部2个乡镇。面积9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4%。地势低洼源平原地带。辖18个乡镇。辽阳县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3.7‴,无霜期平均天数为158天,其中地平均146天,丘陵平均160天,平原平均168天。年降水量平均为752.9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30.6小时。东部山地属长白山千山山脉,土壤为棕色 5
森林土;西部平原为太子河、浑河,土壤为草甸土和水稻土。
我县土质肥沃,适于北温带植物生长,乔木树种有油松、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杨、柳、榆、刺槐、柞、椴、胡桃楸、水曲柳等;灌木树种有胡枝子、悬钩子、榛子等;草本植物繁多,主要有羊胡子苔草、蒿草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全县国土面积、耕地、林地及其它用地情况
全县国土面积423.3万亩,其中耕地108万亩,林业用地283803.5公顷,其它用地13979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8亩。
2、行政管辖与人口
全县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2006年末总人口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378人,占13%;农业人口52.1625人,占87%。
3、农业生产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76819公顷,产量37.5万吨,人均粮食拥有量624公斤/人.年。
4、林业生产
主要用材林面积15288.5公顷,蓄积35.7万立方米。其中落叶松面积21283.6公顷,蓄积1523428立方米;油松面积15939.5公顷,蓄积640579立方米,刺槐6740.4公顷,蓄积40464立方米,主要经济林8216.5公顷。年均单产493公斤。其中苹果308.5公顷,梨6624.4公顷,山楂317.4公顷,桃子14.1公顷,杏214公顷,李子106.9公顷,板栗334.4公顷,枣266.3公顷,葡萄6.7公顷,其它40公顷。
5、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退耕农户收入渠道。
地区生产总值814750万元,财政收入20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退耕农户收入除种植粮食、养殖收入及本地打工收入外,国家补助占一定比例。
6、劳动力转移情况
我县地处辽阳、鞍山两市中间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大部分在本地打短工,退耕家户一般都在本地打短工,不向外地转移。
二、规划编制
此规划主要依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3、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4、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主要造林树种种苗》(GB6000)。
5、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划分》(NY/T309-1996)。
6、《辽宁省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7、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分县(市、区)投资规模表。8、2001-2006年省发改委、林业厅等部门联合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
9、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0、有关基本口粮田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1、有关农村农源建设的规程、规定、标准、规划。
12、有关林业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创业转移培训的规定、标准、规划。
13、《辽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十一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14、其它相关规定、规划等。
三、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
(一)农村能源建设
建设退耕农户户用沼气池444个,涉及退耕农户444户,1332口人。
(二)后续产业发展
我县干鲜果规划发展45768亩,品种有榛子、大扁杏、大枣、板栗、南果梨及葡萄等;设施农业规划1423亩,主要以温室为主,栽培对象为蔬菜、花卉、果树。其次,发展少量设施畜牧养殖业、大棚等。
(三)补植补造
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造林面积缺损和造林保存率较低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2.3万亩。
四、规划调整变更及批复
规划没有进行调整,并得到省发改委的批复。
第三章 实施及评价
一、落实国家政策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情况
1、充实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
2、建立工作机构,经县编办批准,成立了县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目前已有4名人员到位工作。
3、落实工作经费,每年县政府都拨专款,用于全县的退耕还林工作。
4、积极编制《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辽阳县退耕还林经营方案》。
二、项目管理及评价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县发改委、县退耕办会同县财政局、县农委、县林业局、县水利局根据《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联合制定了《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颁布实施。
《办法》对《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范围内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和补植补造项目的实施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办法中明确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县级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负总责,并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及乡、村、户。
《办法》明确了各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发展改革部门、退耕办会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部门负责计划编报、审核、下达,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和审批,以及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具体负责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的落实;各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分别由农业部门负责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中设施农业项目、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林业部门负责补植补造项目和后续产业项目中干鲜果种植项目。
《办法》还针对计划申报与下达、项目前期审批、项目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资金管理等专项规划项目实施的具体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并特别要求财政部门要根据建设任务需要,安排巩固退耕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经费,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规范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具体实施部门会同乡镇政府以村为单位,将项目建设规模、内容、标准及受益农户情况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实行合同管理制。每个工程项目,项目法人与工程施工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项目法人严格按施工合同对工程施工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建设规模较大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由县巩固办会同项目法人及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的方式,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和供应商。实行工程监理制。为严把工程质量关,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同时,在工程建设中,让村民参与施工质量的监督,确保群众对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按照“谁 10
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专项资金严格执行专项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了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管理程序建帐、支付和结算,实行帐户封闭运行,项目法人“一支笔”审批制。工程实施中,全面实行部门监管、过程监管和动态即时监管“三结合”,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运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效益发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工程结束后,在项目实施单位竣工决算的基础上,审计部门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全面审计。做到了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审计到项目,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三是加强建设档案管理。项目建设档案,是项目 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设过程、修订经营措施、分析成效、监测和评价建设效果的基本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各行业建设单位对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做到了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为掌握项目建设、修订经营措施、分析成效、效益监测和评价建设效果提供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四是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确保工程长效性。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建立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制,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了管护责任。
三、项目实施及评价
(一)农村能源建设
1.实施过程
国家任务计划下达情况,实施方案等编制、评审、审批情况,实施的主体、实施程序及步骤等。
2.进度
国家2008-2012年任务计划与规划、实施方案之间的对比,完成比例;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分项目类别、分、分市县统计对比,有关表格见附表3-1。
3.投资
投资计划与实施的一致性,完成比例;投资来源、到位、兑付、控制和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包括中央补助资金、省、市、县配套资金,企事业自筹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投入,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分、分市县统计对比,有关表格见附表3-2。
4.工程质量及效果
地方有关部门组织对项目建设的自查验收和联合复查情况,验收完成比例,合格比例,质量达标及效果情况。
沼气池、太阳灶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使用率,减少柴薪使用情况,并分析原因。惠及退耕户和人数以及其他农民户数、人数。
5.评价
有关经验教训、好的做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
(二)后续产业发展 1.实施过程
2008-2012年上级下达我县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任务18743亩,为干 12
鲜果产业基地项目。因2012年计划指标没有下达,截止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13279亩(2008-2011年4年任务)。完成投资265.5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32.79万元,各级配套及农民自筹132.79万元。
后续产业实施主体为退耕还林农户。实施程序和步骤:
一是后续产业项目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苗木、责任“五到乡镇”,各乡镇政府要对工程实施负全责,县退耕办与各乡镇签定退耕还林任务责任书,做到奖罚严明,责任落实。谁完不成任务谁受罚,谁出问题谁负责。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各乡镇要广泛利用专栏、板报、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以生动、形象的事实来宣传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使群众达到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认识到退耕还林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加经济收入的必然选择,使退耕还林还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各乡镇针对各自退耕还林对象进行逐户调查登记。哪些地块适合发展干鲜果产业,调查登记后上报县退耕办。
四是县退耕办根据各乡镇、逐户调查登记情况汇总,制定出全县实施方案,上报县政府、市退耕办审批。
五是县级方案审批后,县退耕办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
六是各乡镇确定树种。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 13
灌。块状、带状、行间混交均可。确定后上报县退耕办。
七是各乡镇对各自工程区域内的地块进行落实。
八是各乡镇以上工作程序上报合格后,再聘请县退耕办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完成后报请上级退耕办审批。
九是种苗落实。在施工前,各乡镇要根据规划的林种和树种将苗木落实到实处。造林前提早准备充足优质壮苗,确保栽植需求。为提高种苗质量标准,退耕还林工程不准使用三级种子和三级苗木,苗木质量要达到(GB-6000-1999)规定。
十是组织施工。施工必须是先整地后栽植,要抓好春季有利时机。十一是检查验收。各乡镇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地组织有关人员逐户、逐块地普查之后,向县退耕领导组提出详实地初查报告。县退耕办组织技术人员依据有关质量标准,结合乡镇初查报告,对退耕还林工程逐地块进行自查,并据结果写出自查报告上报。省、市退耕办根据自查报告进行复查。并据结果写出报告上报国家退耕办,国家退耕办根据省报造进行核查。
十二是检查验收后,将结果张榜公布。
十三是通过一卡通方式,将补贴发放给农户。同时,各乡镇要制定出各自的管护办法和管护责任,特别是造林地块的管护一定要落实到人头。确保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2.进度
2008年规划任务4111亩,计划任务4111亩,实施面积4111亩;2009年规划任务3655亩,计划任务3655亩,实施面积3655亩;2010 14
年规划任务1505亩,计划任务1505亩,实施面积1505亩;2011年规划任务4008亩,计划任务4008亩,实施面积4008亩。2012年规划面积5464亩,计划任务目前还没有下达,所以没有实施,等计划任务下达后实施。
3.投资
因2012年计划任务没有下达,所以只实施2008-2011年4年的计划。2008-2011年计划投资265.58万元,实际投资256.58万元,完成比例100%。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32.79万元,省、市、县配套资金26.5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6.23万元,全部到位,确保了任务的全面实施与完成。
4.工程质量及效果
县退耕办对全县干鲜果项目进行自查验收,验收完成比例100%,合格比率100%,质量全部达标。
惠及退耕农户887户,2661人,其他农户174户,522人,预计到结果期时每亩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400万元。
5.评价
我县积极开展干鲜果产业建设,使全县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遏制、气候状况有所改善,促进了一些地区的干鲜果树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退耕农户栽植的果树规模达不到订单量产的需求,需进一步扩建果树栽植面积。二是部分果树存在品种不适应近年来干旱少雨气候,加之严重缺乏灌溉设施等因素,造成产果量低或果质差等问题,15
需采取换头、嫁接等技术措施,提高产果量和果品档次。三是退耕农户发展以保护地建设为主的设施农业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地方经济尚不发达,缺少必要的资金扶持,广大退耕农户剩余耕地仍处于以往的低效益耕作模式。
(三)补植补造 1.实施过程
2008-2012年上级下达我县补植补造项目(我县补植补造任务集中安排在2008-2010年3年)建设任务29731亩,截止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29731亩。完成投297.3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48.66万元,各级配套及农民自筹148.66万元。
补植补造实施主体为退耕还林农户。实施程序和步骤:
一是补植补造项目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苗木、责任“六到乡镇”,各乡镇政府要对工程实施负全责,县退耕办与各乡镇签定退耕还林任务责任书,做到奖罚严明,责任落实。谁完不成任务谁受罚,谁出问题谁负责。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群众补植补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各乡镇要广泛利用专栏、板报、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以生动、形象的事实来宣传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使群众达到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认识到退耕还林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又 16
是增加经济收入的必然选择,使退耕还林还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各乡镇针对各自退耕还林对象进行逐户调查登记。哪些地块适合造什么树种,调查登记后上报县退耕办。
四是县退耕办根据各乡镇、逐户调查登记情况汇总,制定出全县实施方案,上报县政府、市退耕办审批。
五是县级方案审批后,县退耕办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
六是各乡镇确定树种。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块状、带状、行间混交均可。确定后上报县退耕办。
七是各乡镇对各自工程区域内的地块进行落实。
八是各乡镇以上工作程序上报合格后,再聘请县退耕办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完成后报请上级退耕办审批。
九是种苗落实。在施工前,各乡镇要根据规划的林种和树种将苗木落实到实处。造林前提早准备充足优质壮苗,确保栽植需求。为提高种苗质量标准,退耕还林工程不准使用三级种子和三级苗木,苗木质量要达到(GB-6000-1999)规定。
十是组织施工。施工必须是先整地后栽植,要抓好春季有利时机。十一是检查验收。各乡镇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地组织有关人员逐户、逐块地普查之后,向县退耕领导组提出详实地初查报告。县退耕办组织技术人员依据有关质量标准,结合乡镇初查报告,对退耕还林工程逐地块进行自查,并据结果写出自查报告上报。省、市退耕办根据自查报告进行复查。并据结果写出报告上报国家退耕办,国家退耕办根据省报造进行核查。
十二是检查验收后,将结果张榜公布。
十三是通过一卡通方式,将补贴发放给农户。同时,各乡镇要制定出各自的管护办法和管护责任,特别是造林地块的管护一定要落实到人头。确保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2.进度
2008年规划任务13300亩,计划任务13300亩,实施面积13300亩;2009年规划任务13300亩,计划任务13300亩,实施面积13300亩;2010年规划任务3131亩,计划任务3131亩,实施面积3131亩。
3.投资
2008-2011年计划投资297.31万元,实际投资297.31万元,完成比例100%。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48.66万元,省、市、县配套资金29.7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8.92万元,全部到位,确保了任务的全面实施与完成。
4.工程质量及效果
县退耕办对全县补植补造项目进行自查验收,验收完成比例100%,合格比率100%,质量全部达标。
惠及退耕农户1460户,4380人,补植补造项目的实施,不但使全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尽一步的改善,而且还可以给退耕户带来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5.评价
通过开展补植补造,使全县的退耕林地成活率,保存率达95%以上,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经济效益将会不断的得到体现。可提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新增林地面积29731亩,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有明
显改善,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同时也存在一点问题:
(1)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在林分结构不合理,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纯林、混交林面积结构比仅为90︰10。因此,改善林分结构,是森林经营的一项长期任务。(2)林地生产力较低
由于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以及普遍没开展幼林抚育,使得不少森林的林分质量较差,尤其是杨树林分,普遍存在生产力低下的问题。(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首先表现在林业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小、山区林农集约经营森林意识不强,停留在粗放型状态,或者不投入任其自然生长,或者不遵循规律、不顾及生态环境盲目投入,致使林地生产率低。其次对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由于补偿不足,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经营生态林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提升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难度大。
第四章 效益及评价
一、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的实施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的大发展,社会效益显著。工程实施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了坡耕地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二是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社会稳定。三是使全县的退耕林地成活率,保存率达95%以上,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经济效益将会不断的得到体现。可提
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新增林地面积29731亩,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二、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效益突出。工程累计实施造林16.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2个百分点,通过工程建设,在我县东部山区建起了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在汤河水库周边建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同时新发展干鲜果产业,从而增加了保持水土、经济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改善了我县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缓各种自然灾害,对于振兴我县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被广大群众誉为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耕地产力,农民得到了实惠,工程经济效益明显。在我县已初步建立了以大榛子为主的干果产业基地、以南果梨为主的水果产业基地、以落叶松为主的用材林产业基地、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为调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三峡库区色生态经济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大榛子基地投产面积达3.5万亩, 预计进入成产期后年产值达800万元;南果梨水果产业基地投产面积达5万亩,预计进入成产期后年产值达2400万元;落叶松用材林基地投产面积达4万亩,年产值达100万元;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2万亩,年产值达800万元。退耕户人均增收800元/年〃人,通过农村
能源建设可年节煤535吨、节柴862吨、节电600千瓦时,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一、总体评价
我县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中能够以本县实际为依据,科学编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和效益。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乡镇对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来应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的,现在都转到了部门组织实施,而部门组织和发动群众又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政策制定上如果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就很难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相互间配合不够默契,都是以各自立场为出发点,遇到问题和困难相互推诿。
2、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专项规划实施质量。如,补植补造,国家投资50元/亩,而实际高质量造林需要200元/亩,国家投入占实际投入的1/4,且地方配套资金又不能到位,不足部分完全靠实施农户自筹。有的农户虽然能勉强把树栽下,但是又将面临管护的巨大压力,造起来的林极有可能“返荒”。一旦遇到冰冻、火灾等灾害,便难于重建恢复。
3、重建轻管现象突出
重建轻管现象在林业后续产业建设中尤为突出。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栽轻管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实施专项规划的各家各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有些农户在林木没有受益的情况下,不愿投入过多的管护费用;有些农户劳力外出打工,无力进行管护;有些种植大榛子、梨等经济林树种的农户,管理技术又跟不上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护效果,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
4、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少
退耕还林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从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工程实施及监理、检查验收到兑现等涉及环节多,政策兑现更是长达16年之久,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而国家对地方退耕还林的前期工作经费和科技支撑费比较少,造成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人员少,很多科技服务也跟不上。现在加上专项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重点搞好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
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良好氛围。
2、科学规划建设项目
在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时,由于要限时上报专项规划,时间比较紧,编制的专项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在项目安排及建设规模上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有些项目安排和建设规模不符合实际。因此,建议对专项规划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报省和国家批准后再实施。使专项规划真正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解决退耕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生计问题,以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3、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管理
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省、市、县要把专项规划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纳入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并保证能够及时到位。二是结合项目资金。要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项目的聚集效应。三是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专项规划建设。四是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各项工作能正常运行。五是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资金使用和管理要严格《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007]327号),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4、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计划组织实 23
施。要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招投标、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特别是要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工程建成后,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会同建设单位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工作,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查清原因,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此外,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将科技支撑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积极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等工作。
5、加强建后管护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模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落实责任,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管好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设施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工程运行管护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实施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实施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内容、标准进行公示,以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附表:
1-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情况表 1-2.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统计表
2-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任务对比表
2-2.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投资对比表 3-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农村能源任务对比表 3-2.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农村能源投资对比表 4-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生态移民任务对比表 4-2.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生态移民投资对比表 5-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后续产业及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对比表
5-2.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后续产业及农民技能培训投资对比表
6-1.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补植补造任务对比表 6-2.辽宁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补植补造投资对比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