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大证券内部人详述乌龙细节 私募称其一箭三雕
光大证券内部人详述乌龙细节 私募称其一箭三雕(全文)
“有私募基金同行说,光大证券是一箭三雕,一是希望低价买入拉高后,再高价卖出银行等权重股;二是利用期指交割日价格波动性较高的特点,逢高沽空股指期货赚取价差;三是围绕乌龙操作事件的50亿元投资进行对冲套利。”
光大证券总部聚集大量媒体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在光大证券上海总部看到,现场聚集大量保安。记者陆陆续续赶到现场。光大证券公关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不清楚上交所及证监会人士何时抵达。(人民网王若宇摄)
【编者按】一场游戏一场梦,一次乌龙一场空。
8月16日,蓝筹股集体骚动,股指期货市场也闻声而起,A股短暂雄起归于平静。当天下午四点后,据证监会证实,上午股指瞬间上涨近6%,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大额买入,而公司则声称为下属部门使用独立套利系统出现问题。
面对那么多长长的上影线,投资者感叹就像梦一场。更后怕的是,该事件显现出,创新大跃进之后,券商等机构填补风控漏洞刻不容缓。16日,数千万投资者先喜后悲,市场深切感受到,没有健全机制的监控,将是多么脆弱。即使有昙花一现的行情,短暂亢奋后仍如同被打鸡血,剩下的是恐惧。(卜坚)
光大证券内部人详述乌龙细节:源起台湾团队测试投资模型
8月16日,星期五,一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因光大证券(601788.SH)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独立套利失误,引发一场轩然大波,足以令市场铭记。
“平淡、焦灼、回落、二次爆发,再回落,归于理性,这4个小时就像一出折子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却直生生的发生了。它来了,排山倒海;它去了,满地残骸。”有业内人士如此感慨。
目前,光大证券相关核查工作仍在进行,未向外界披露结论。当晚,本报拨通涉事部门负责人杨建波了解有关情况,对方声称其本人不在,随即挂断电话。
但经多方调查,本报记者获悉这次乌龙背后数个鲜为人知的细节。
测试台湾团队投资模型
16日下午,光大证券公告称,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似乎表明套利交易乌龙为系统问题所致,不存在人为过失。
而目前有关光大证券乌龙背后的原因有系统问题、技术操纵失误等多个版本的猜测。
知情人士则向本报透露,把买入股票数量由万股误操作成万手,只是导致市场异动的表面原因,其实背后还有更大乌龙,这笔套利交易并不是光大证券的真心操作。
真实的情况是,8月16日上午11时许,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对其内部台湾团队开发的投资模型进行测试。由于忽视了测试环境为实盘交易系统,加之测试时,把拟买入3000万股误搞成3000万手。
“该部门的交易团队成员由来自台湾的人士组成。由于大陆股市和台湾市场每笔股票交易数量单位差异,光大证券原本模拟测试交易变成实盘买卖,实际交易数量被无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乌龙产生的真实原因。
具体情况为,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拟购买3000万股50ETF,每份约1.64元,错下单为3000万手,此举引发ETF基金自动购买成分蓝筹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资金迅速跟进,银行石油等大蓝筹瞬时涨停,指数旋即大涨。
本报记者获悉,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模拟交易测试下单金额230亿,实际成交72亿。涉及股票150多只。这一结论已被公司写进上报证监会的自查报告。
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是撤销原金融衍生品部后成立的,原来的人马部分离职,部分到了公司资产管理部,部分在策略投资部供职。目前,该部负责人杨建波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金融学博士。
他2004年加入光大证券,2005年11月,首批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交易所权证创设等活动,并负责光大证券备兑权证系统的开发及衍生品业务平台的建立,曾在保德信集团接受衍生品业务培训和见习,号称为华人金融经济学者里最早运用GARCH、GJR-GARC、ECM等模型,对中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波动率集群效应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
不过,据透露,杨在光大证券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当初在策略投资部总经理进行群众民意测评时,得分只有45分,后来,公司高层力排众议其才当上部门总经理。
乌龙之殇
尽管光大证券将拟买入3000万股操作成买入3000万手已为众人所知,但对为什么会在实盘交易系统上进行模拟测试多数人还是不甚了了。
“光大证券如此操作,相当于实战演习误将实弹当成空包弹使用。其实际风控水平由此可见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实际交易操作的专业人士指出,“光大证券的乌龙不可能是系统本身参数设计出现大问题,主要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失误”,他透露,该公司策略投资部的套利系统根本没有纳入公司的中央风控系统。
对此,知情人士也向本报记者证实,“套利交易属于高频交易,纳入公司风控系统后交易时需履行内部审核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易效率。”
在这位知情人士看来,策略投资部在实盘交易系统进行投资模型测试,除相关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套利系统缺乏必要的风险监控有关。
本报记者调查过程中,曾有业内人士对光大证券下单金额230亿之说不以为然,认为中信证券(600030.SH)自营规模有300亿,海通证券(600837.SH)有150亿,光大的规模不可能超过海通。
本报记者从光大一位中层人士处获悉,目前券商自营账户并非保证金账户,而是信用账户。光大自营盘实际占用的资本金规模并不大,但考虑到股票质押融资,可动用资金的规模可能在100亿以上。该中层人士强调,“现在监管部门对券商自营账户信用保证金杠杆比率没有明确规定,交易时可任其下单,只要收盘后结算把资金凑齐就行。”
这不仅一语道出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之所以能无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着个案之外,或许整个券商自营投资都存在风险监控盲区。
“乌龙单成交后十分钟左右,引发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资金跟风买进,把大盘推高约2%。T+1交易制度下,买入资金无法当天卖出,如不能及时对冲就会损失很大。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经验。”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据业内人士分析,监管部门应会处罚相关责任人,并很可能对全证券行业量化投资等创新业务进行从严整顿规范。
“这个图这辈子可能就只能看到这一次。”一位投资者将16日的一张股票交易截图发在自己的微博上,并配以了这样的解说词,在这张图上,包括农业银行(601288.SH)、交通银行(601328.SH)、工商银行(601398.SH)等数家银行股以及宝钢股份(600019.SH)、中国联通(600050.SH)、中国铁建(601186.SH)、中国铝业(601600.SH)等十余家大盘蓝筹股在当日上午11时刚过便集体涨停。
而也正在此刻,原本低开且一直在2060点位附近徘徊的大盘指数也突然在11点02分至11点05分,短短几分钟内大涨至2123点,随后不久,更一度上涨到2149点附近,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96%。
面对这突发的始料未及的异动,在当日上午休市之后,各种传言纷至沓来,而其中大部分传言都直接指向了光大证券(601788.SH)的有关交易行为或将是此次“撬动”大盘的始作俑者。
8月16日午间,光大证券的一纸公告也直接证实了上述猜想的可能性,该公告称:今天上午,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除此之外,公司其他经营活动保持正常。
“传闻光大自营盘中突现70亿神秘资金,是有神秘资金走了光大证券的自营通道”、“光大证券的虚拟盘误嫁接实体盘”、“光大证券在买入ETF时下单乌龙出错”,在光大证券承认其对此次大盘异动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之后,对于其所谓的“套利系统时出的问题”也同样引来了市场的揣测,并有消息称光大证券已经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当日的有关交易作废。
“70亿资金自营盘的说法并不属实。”当日中午,光大证券董秘梅健表示,“目前有关事件还在进一步核查中。”而对于有关申请有关交易作废一事,他也加以否认,表示并不存在撤销有关交易申请的说法,因为“该部分钱的确是光大证券自己的钱”。
那么到底是何种交易使得大盘集体暴动呢?是否真的是光大证券有关部门在买入ETF时下单错误呢?
“光大证券当日的有关交易实际上并非是直接买入ETF出现乌龙而导致市场异动的。”8月16日下午,一位光大证券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关交易的基本过程已经查清楚,与有关传言有较大的偏差。
ETF的两个市场
从70亿的自营盘神秘资金的传闻,再到虚拟盘与实体盘的错误对接,以及最后被市场较为认可的ETF交易下单出现数据乌龙,当天光大证券的有关交易标的到底是什么?能足以产生数十只权重股集体涨停的数十年难遇的震撼场面?
“光大证券当日交易的对象的确是与ETF有关,但并不是直接购买的ETF基金。”上述光大证券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光大证券此次交易的对象实际上还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中直接买卖的股票。
据记者了解,此次出现交易问题的是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该部门为光大证券在几年前为做一些风险中性业务设立的。其虽然属于光大证券的自营业务,但其是使用独立的套利系统,与公司的其他自营业务是相互隔离的。
“上午11点,按照有关投资决策,策略投资部门计划在此时进行套利行为,而此次套利的标的是上证50ETF基金。”上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套利的标的为上证50ETF基金,但并不意味着直接购买该ETF基金。“由于ETF拥有两个市场,两个价格,当两个价格出现一定差异时,投资者在价格较低的市场买入,拿到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获取中间的差价,就是套利。”上述有关人士坦言,当有关的ETF在一级市场的净值低于其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就会有很多投资者自发地申购有关的ETF,拿到二级市场卖出。反之亦然。
而对于ETF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物申购和赎回。
ETF的基金管理人每日开市前会根据基金资产净值、投资组合以及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情况,公布“实物申购与赎回”清单,这就是所谓的“一篮子股票档案文件”。投资人可依据清单内容,将成份股票交付ETF的基金管理人而取得“实物申购基数”或其整数倍的ETF,以上流程将创造出新的ETF,使得 ETF在外流通量增加,称之为实物申购。实物赎回则是与之相反的程序,使得 ETF在外流通量减少也就是投资人将“实物申购基数”或其整数倍的ETF转换成实物申购赎回清单的成份股票的流程。
有了实物申购和赎回的行为后,就为ETF的套利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光大证券的有关部门在当日发生的有关交易起始就是为取得ETF实物申购权利而进行的对该ETF指向标的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入行为。”上述有关人士坦言,即此次其计划进行实物申购的为上证50ETF,因有关标的股票的股价近期已经到达一个低点,与ETF在二级市场中的价格形成了套利空间,故其计划在当日买入该ETF指向的“一篮子股票”,以之与基金管理人兑换成有关ETF进行套利。
而在购买上证50ETF的指向标的股票时,光大证券内部的套利系统将根据有关ETF的“一篮子股票”标的组成对应自动生成所需买入股份的量。“打个比方,比如需要购买能兑换成3000万份ETF的股票数为3000万股,那么则只需要在交易系统中输入3000万股股票的量,系统将自动集合分别朝有关标的股票下单,但在下单时,因为股票买卖系统的最小单位为‘手’,即100股,那么此刻则需要下单的数字即为30万。”上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而在当日之所以引发光大证券有关交易事故,就是有关交易员在下单时将3000万份的数量直接输入在了股票买卖系统中,使得有关交易在一瞬间放大了100倍。
虽然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所采用的套利系统为独立系统,但其买入标的股票则同样是采用其自营席位买入。
“显然这么大的买入量必将使得有关标的股票涨停。”上述有关人士坦言,而更巧合的是,此次购买的上证50ETF其标的的“一篮子股票”几乎全部是大盘的权重指标股,于是随着这包括数家银行、大型央企在内的50只权重股的集体大涨,大盘指数被瞬间戏剧性拉高,这便出现了在8月16日当天A股市场数年难得一见的“奇观”。
而在当天晚些时候,在证监会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当日大盘“异动”的真相做出的解释也侧面证实了上述有关说法。
“有关交易异常事件发生后。上交所立即进行了核查,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证监会有关人士在发布会现场如是说。
“财大气粗”只因看好后市
对于光大证券因为一笔“乌龙”交易而使得大盘“异动”的逻辑似乎已经清晰。
“实际上,该事件对于光大证券的实际影响并不大,而就此蒙上的一些行业声誉则损失得更为严重。”北京一家资深投行高层告诉记者,光大证券此次所作的股票买卖行为,实质是为套利ETF而做,而其从股市买入后进行实物申购的行为,就说明ETF的净值和市场价格已经形成了一点的套利空间,也说明光大证券对于指数基金的上涨是持续看多的,而目前有关指数的点位也的确在今年的低点,而即将到来的四季度,则被市场大多数机构抱以乐观态度。
“虽然此次光大证券将30万手股票变成了3000万手,放大了100倍,但该笔投资并不见得会让其亏损,而且其赚钱获利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上述投行高层坦言,据悉此次光大证券的交易共“动用”了近70亿资金。
“放大100倍后依然能成交,这说明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账户资金应该是至少大于此次最终的成交资金的,也就是说仅光大证券一个独立于自营部门之外的自营业务账面资金便达到近百亿之巨。”上海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士提醒记者道,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系统会提醒其资金不够而使得其有关交易员对下单数据进行核查的,但光大证券此次能顺利下单,则说明其账面资金巨大,“即使在刨去融资融券的杠杆效应,其自有资金的数目也至少在30亿之上。”
“它是一个自营业务,用的是公司的钱。”光大证券董秘梅健在其后发表的一则回应中称。
如此这般的话,在一个月前因被“立案”而被撤销其再融资权利的光大证券似乎并不缺钱,而其该次被取消的申请再融资规模也正好约70亿元,正好与光大证券此次的“乌龙”事件的资金相近。
乌龙操作三宗罪:光大证券停牌待几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量化投资私募基金经理王刚(化名)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阴谋论者。
但是,8月16日光大证券自营部门“乌龙操作”事件,令他感觉处处透着诡异。尽管光大证券将乌龙操作事件解释为“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了问题”,但他依然难以相信:一位交易员,竟能拥有动用270亿元下单(其中成交50亿元)的权限?
蹊跷的是,光大证券旗下子公司——光大期货当天新增7023手股指期货9月合约(IF1309)净空单,又恰巧对冲光大证券误操作引发的50亿元股票持仓风险。
更令他捉摸不透的,这起乌龙操作事件为何会出现在股指期货8月合约交割日?
“有私募基金同行说,光大证券是一箭三雕,一是希望低价买入拉高后,再高价卖出银行等权重股;二是利用期指交割日价格波动性较高的特点,逢高沽空股指期货赚取价差;三是围绕乌龙操作事件的50亿元投资进行对冲套利。”他感叹。
事实上,要达成一箭三雕的如意算盘,绝非易事,多为市场猜测。
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证监会对券商权益类投资与净资本的比例有着明确要求,要求券商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
光大证券2012年净资本为131.16亿。这意味着,其自营盘参与股票和股指期货的合计额不得超过131.16亿元。但部分金融市场人士指出,仅这次乌龙操作事件令光大证券最多使用了近57亿元额度(其中7亿元作为期指空单保证金,对冲乌龙操作成交的50亿元股票下跌风险),光大证券自营部门权益类投资能否守住这条监管红线,正变得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证监会对同一家金融机构(或关联公司)同时进行多空操作有着严格监管要求,由于光大期货新增期指空单难以界定属于对冲风险,还是投机套利,能否经过相关部门合规审查,同样是未知数。
不过,记者致电光大证券人士求证时,对方手机一直无法接通。
一家证券公司交易员指出,在发生乌龙操作后,光大证券仍失误操作连连,尤其是发现“错误”买进近50亿A50ETF后,下午开盘就急于通过股指期货卖出空单套保,此举略显操之过急。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不妨先公告再进行对冲操作,避开“法律风险”。
套利吹来的风声?
王刚说自己有个不太好的交易习惯——喜欢在股指期货交割日买入沪深300指数ETF,对冲手里尚未交割的股指期货净空单。这是针对期指交割日期指合约低于沪深300指数的倒挂现象,所进行的风险对冲。
8月16日,他却遭遇一场离奇的黑天鹅事件。上午11点6分起的短短两分钟内,神秘的大额买单直接将上证指数推高近5%,银行、石油石化等大盘蓝筹股瞬间悉数涨停。
“太突然了,根本没缓过神。”他回忆说。短短两分钟的离奇上涨行情,令他需要对冲的股指期货净空单亏损近30万元。10分钟之后,他第一次听到了股指离奇大涨的风声——光大银行量化投资部门一个员工打算通过申购A50ETF换停牌的中国重工,但报单时却多打了“两个0”。
起初,他对此将信将疑。毕竟,券商交易员的任何交易指令都要经过层层风险评估把关。
“一个交易员误多打了两个0,却没有被券商后台部门发现,这是难以想象的事。”他说。然而,围绕光大证券乌龙操作事件的传闻却变得更加“有板有眼”——甚至有人说光大证券量化投资的部门原先打算购买3000万股A50ETF,每份约1.64元,错下单为3000万手,交易金额放大了100倍变成50亿元。这也能解释银行、石油石化等蓝筹股瞬间涨停的原因。
王刚缓过神来的第一件事,是用3分钟开完一个紧急会议,决定马上追涨蓝筹股,并在更高价位卖空股指期货合约套利,“能挽回多少损失,就挽回多少,很多套利盘都在争分夺秒地捕捉套利机会”。
他说,因为套利盘相信,这起突发的乌龙操作事件,必然会引发一些投资机构的股指期货空单遭遇强制止损平仓,而他们的亏损,就是套利盘的利润。
当天上午交易时段的最后20分钟内,他从同行了解到,的确多家投资机构遭遇股指期货净空单保证金比例低于期货公司设定的止损线,被后者强制平仓。其中一条“耸人”传闻,是某家高频交易投资机构,因股指离奇大涨而连续触发众多期指空头头寸的强制止损点位,短短两分钟亏损数百万元。原先股指期货交割日因为投资机构移仓或交割等因素,价格波动性比较高,而乌龙操作事件恰巧又出现在交割日,不排除有人推波助澜放大股指期货价格波动率套利。
先公告后对冲?
值得注意的是,中金所8月16日公布的期指仓单排名显示,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期货持有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309卖单量10194手,比上日激增7023手。
这也给金融市场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光大证券自营部门是否通过光大期货建立期指空单,对冲“乌龙操作事件”引发的股票下跌风险?
事实上,7023手期指空单恰巧对应50亿元的股票下跌风险,与光大证券乌龙操作的50亿元ETF成交量相吻合。
另一方面,此前光大期货在IF1309合约的净空单保持在约3000手。8月以来,光大期货的期指净空单甚至处于减持趋势,最大的单日净多单增加量也不超过1000手。如今近7000手期指空单骤增量,不同寻常。
“目前,还无法判断7000手期指空单是否来自光大证券自营部门套保盘,还是其他客户。”一位期货公司人士指出,一旦这部分期指空单属于前者,光大证券将面临极大的合规监管风险,“这部分期货空单即可以解释为光大证券对冲乌龙操作的股票下跌风险,但也可以被认定是针对乌龙操作的套利盘,并从中获利。”
“但是,证监会对同一家金融机构(或关联公司)同时进行多空操作有着严格监管要求,光大期货建立大量期指空单,是属于代客、风险套保、还是投机套利,需要监管部门调查判定。”上述期货公司人士透露。按《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不具备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只能以对冲风险为目的,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即使有自营资格的券商,监管部门不愿看到他们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用于投机套利。”他认为。
也有市场人士称,如果光大证券在第一时间发公告,再作期货对冲,则可能是另一番局面了。当然,在时点上,哪一种减低风险的方法次优,则难以评估。
有一种说法是,光大证券如果将错就错,将那50亿当是给A股市场吹响了“集结号”,而在2000之上,对冲风险卖掉期货,则不会是如此惊天动地的事了。
当然,从周一交易开始,光大证券持续停牌是无疑的,如何定性、是否影响光大银行在香港IPO,这都是市场颇为关注的。
有市场人士说,监管层给光大证券的处罚可能有:罚金、股票冻结、期货平仓、证券新业务暂停、评级下调等。对于此种说法,尚没有任何官方置评。
翻版东京“乌龙指”:香港机构质疑光大内控虚设
“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刘青云在《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但在实际交易中,券商内部的层层审批制度杜绝了交易员“只手遮天”,即使发生错盘交易,足够的内部风控理论上也可使损失最小化。
8月16日,因为光大证券某交易员的一指失误,内地A股的多只权重股在短时间涨停,带动上证指数在不到30分钟内暴升5.62%。
消息同样震动了一关之隔的香港中环,交易员四处打探内幕消息,合规部门紧急开会查找系统漏洞。结果发现,光大证券的错误源于形同虚设的内部风险控制。而在香港,超过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必须经过四层审批。
市场同样对上海交易所反应迟缓表示惊讶。“高达50亿元的天量买单几分钟内涌入结算系统,交易所应立刻启动应变机制,停牌彻查。”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董事总经理袁军平表示,模拟盘进入实盘交易,同样显示上交所流量监管存在较大漏洞。
防火墙:超过1亿即须四层审批
“很难想象近50亿元的错单交易就经过一个交易员的手发了出去。在香港,错盘交易也偶有发生,但层层审批的风控机制可短时间内把冲击减至最小。”
某券商投资部高级经理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经过2011年中国人寿H股400亿挂单事件后,大部分机构都斥资升级了内部交易系统。新系统下,每个交易员按内部级别设有固定的交易上限。以入职3年的股票交易员为例,出单指令超过100万港元,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要求重新审核,若金额达致1000万元,就须经VP(副总裁)批准;以此类推,一笔上亿元的交易,至少要取得四层批准,交易系统才会向交易所发出对盘指令。
该经理质疑:“50亿元的超大额指令不可能是单笔交易,按程序,这种指令首先就无法通过光大证券内部的合规部门批准。交易金额严重超越了日均交易额,MD(Managing Director)需亲自审核,加上投资总监的双重批准,才可出单。”
此次乌龙出错,实因交易员错误将测试操作的模拟盘加入了实际交易。“光大系”其后大量沽空,试图减少损失。中金所数据显示,光大期货主力合约IR1309持有空单新增7023手,以2286点的收盘点位,每手面值67万元,总金额约47亿元。
袁军平表示,利用实际资金做大额模拟盘广泛运用于新产品的测试中,目的是检验清算、交易和估值是否顺畅。在实际操作中,模拟衍生盘与实际交易盘存在防火墙,内部测试不应该转移到交易系统。
他说:“即使光大证券内部风控缺失,上交所何以忽略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交易流量?既然没有马上停牌,取消交易一说更无从谈起了。”
翻版东京“乌龙指”
在香港、日本和欧美等成熟市场,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乌龙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属2005年的东京证交所400亿日元的“肥指”(fat finger)错单丑闻。
2005年12月8日9点27分,日本瑞穗证券对新上市的JCOM股票发出错误指令,将“以61万日元卖出1股”错误输为“以1日元卖出61万股”,造成股价立刻跌停。该交易员在1分钟后发现了错误,并三次尝试取消,无奈遭东京证交所电脑系统拒绝。有经验的外部交易员和散户怀疑出现“乌龙指”,大量低价买入。瑞穗证券发现错单(等于大量卖空)可能大量成交的危险,只能动用大笔资金全数购入该股票。到9点43分,股价从跌停板57.2万日元飙升至77.2万日元。
其间,散户小手川隆不到10分钟买入7100股,同日在公开市场卖掉1100股,随后由于交易所强制结算,以每股91.2万日元卖掉剩余的6000股,合计净赚20亿日元利润,成为日本一代“股神”。当时公司发行的总股数仅为14,500股。
时任东京交易部门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与当年日本JCOM事件如出一辙,内部风控形同虚设,加上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联手造就了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错单,结算后有可能出现索赔纠纷。
乌龙指催生蓝筹股“暴动” 机构惊魂150分钟
一笔乌龙交易,让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在短短4个小时体验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界。
8月16日11点05分56秒,两市第一大市值股工商银行(601398.SH)触及涨停。数十秒后,农业银行(601288.SH)等数十只个股瞬间冲击涨停。
突然出现的超大笔买单,让机构纷纷猜测各种可能的利好消息,满心期待着大行情来临。然而,机构多方求证后发现,蓝筹股“暴动”只是光大证券(601788.SH)一笔乌龙交易造成,并非由重大利好出台。
“上午第一波上涨,工行为代表的71只个股触及涨停,几乎没有哪个机构想到趁机抛售,都想着是不是有大行情到来。午后,大家弄明白是乌龙事件下达卖出指令时,市场很快就回落了,成交量很小。”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孙健波称,只有少量机构在剧烈波动的市场中获利。
“根本反应不过来”
16日11点,中国石化(600028.SH)成交突变,打破了A股市场的平静。
11点05分31秒,中国石化突然在1秒内出现5笔大单交易,总共成交49035手。随后1分钟,先后出现17笔大单交易,股价则由跌0.44%跳至涨8.67%。
此后,金融股集体异动,纷现大单交易。11点05分56秒,两市第一大市值股工商银行触及涨停,中信证券(600030.SH)等数十只个股也冲击涨停。
“眨眼间,招行、民生等金融股直接打到涨停板。大家都傻眼了,根本反应不过来。”16日盘后,某险资资产管理的投资经理称,自己花了数分钟才消化“大象”瞬间涨停的冲击。随后,投资经理们开始互相打听大盘异动的原因。
“有些人猜要出政策利好,大行情要来了;有人认为是优先股要出台试点方案;少数人觉得国家队进场,有先知先觉的资金跟风买入。”无论是哪方面利好,这批投资经理都觉得行情即将来临,办公室原本低沉的气氛热闹起来。
券商资管等机构同样热情高涨,猜想着新一轮行情的到来。
“11点05分出现这么多资金买入,大家都在猜有哪些重大利好。”深圳某上市券商资管投资经理称,截至11点30分,整个投资部像“沸腾的锅”,投资经理们边搜索主流财经网站的消息,边唧唧喳喳地讨论着市场的大机会。
那边厢,股指期货市场的操盘手们,则更多被蓝筹股突袭搞得颇被动。
“我持有的空单成本是2282点,最低跌到2294点,本来快平盘了。结果一下子逆转100多个点,真是躺着都中枪。”11点20分,广州某私募基金经理根本弄不明白蓝筹股为何会“暴动”,但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主动平掉了当天到期的合约。
这位私募基金经理出手平仓的同时,深圳一位专门投资股指期货的私募老总则盯着电脑,内心不断纠结着是否要主动平仓。
“昨天(8月15日),我们给电脑交易室输入的指令是2450点平仓,今天中午突然拉升,最高冲到2408点,搞得我很紧张。”深圳这位私募采取程序化模式投资期指,他一直犹豫是否要修改设置,提前平仓。
就在其纠结不安时,圈内交流群显示,有机构抱怨设置的平仓点为2350点、2390点,来不及主动做决策,就直接被平掉了。“被泼了一盆冷水”
午盘后是机构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但16日中午,机构投资者纷纷动用人脉打探市场“暴动”的原因。
“11点半前,市场开始传光大证券自营部下错单,成交70亿规模的蓝筹股。但当时不太相信。”11点31分,前述深圳资管部投资经理就给跳槽到光大证券的前同事打电话,求证乌龙指事件真相。
“初步了解到光大证券策略团队在给客户做模拟盘,突然切入实盘交易,且无法取消交易,导致大笔资金买入蓝筹股。”这位投资经理没有了解到细节,但他初步判断这是乌龙事件,市场大涨并无“实质性利好支撑”。
在前述险资资管办公室,各种关于光大证券的消息也在流传。“我们有同事原来在光大工作,他负责打听消息。”13:43,这位同事打听到的消息是“光大证券高层被通知原地待命,交易所要检查”。
15分钟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
“光大证券的问题是衍生品部门量化投资ETF套利产品下单失误。报单时,光大做量化交易的交易员系统出错,多打两个0,他们总共做了30亿,另外的几十亿不知道是跟风还是触发了其他量化或股指期货空投的止损盘。”前述险资投资经理从业内渠道了解到的版本是,光大证券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
从重大政策利好到证实为乌龙事件,前述险资投资经理的直接感受是“被泼了一大盆冷水”。
“这就是利空,说明券商的创新业务还存在内控和风控问题,对市场短期有冲击。”前述险资投资经理在下午2点下达了卖空指令。
但前述深圳上市券商资管的动作更快。“我们中午就在讨论这不是利好,而是利空。午后一开盘,光大证券停牌,我们就下指令卖银行股。”但是,“午后的第二波上涨非常短暂,仅10分钟股价就下来,成交并不多。”
与股票投资者午后情绪降温不同,股指期货投资者的心情却在这段时间逐渐轻松起来。“上午指数最多冲到2408点,一直很担心。好在下午又回落了,总算有惊无险。”前述深圳私募老总感叹账户完好,没有爆仓。
据本报记者了解,还有些运气好的投资者趁着股市大幅波动,赚了一笔。
“上午蓝筹股突然拉起来,我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特点,银行股强势冲击涨停,但截至中午真正封住涨停的只有平安银行。”上海一位私募老总将其走势作为午后操盘的风向标。
“市场都在猜测大行情要来,但我中午吃饭时和朋友讨论,平安是指标股,如能封住涨停,说明做多情绪坚决,行情可能来临。反之则没戏。”13点,平安银行开盘后迅速打开涨停,于是他果断下了数笔期指合约放空。
“放空合约占半仓,赚了近70个点,我见好就收,尾盘平掉赚了20%。”前述上海私募老总说,光大乌龙指让市场空欢喜一场,幸运的是,他借此投机一把,就当是见证“8·16”的收获。
空头新盟主光大七千手悬疑交割日现史上最牛期现套利
生死惊魂。
2013年8月16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1:06,当月合约IF1308突然大幅飙升,2分钟内上涨近70点,早盘最高上冲至2399点。
这一天,正是IF1308合约交割日,18年前的“3·27”逼空阴影似已降临股指期货市场,是谁在疯狂地操纵市场?然而,当日下午光大证券(601788.SH)紧急公告出炉,暴涨竟源于乌龙。
中金所公布的日持仓排名数据显示,光大证券子公司光大期货的席位,当天持空单量飙升7000余手,稳坐期指第一空头的交椅,这是自救还是阴谋?
“3·27”似再次降临
早盘IF1309一度瞬间拔升65个点到2381点的惊魂一幕,仍令人心有余悸。
难道这是多头的血腥围猎,打算让空头在交割日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不禁令人回忆起1995年的“3.27”国债风险事件,那次对决中,中国最优秀的证券公司倒闭。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中国股市已排名全球前列,是谁如此肆无忌惮?
尽管第一次拔升在十几分钟内便回吐大量涨幅,紧接着便迎来一次更大规模上涨,大约11:26,IF1309暴涨至2401.6点。
下午开盘后,期指一泻千里。IF1308合约最终收于2330点,结算价2330.2点。主力合约IF1309收于2286.2点,结算价2302点。
根据中金所的官方回应,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一切正常,系统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客户爆仓等风险案例。本报记者亦联系光大等多家期货公司结算部门,当天并没有发生大的风险事件。
“中金所的保证金是在每日最大波幅上增加2个点,就算大盘涨停也不会爆仓,何况当天期指波幅最大只有4-5个点。数十亿的爆仓实在耸人听闻。”业内人士表示。
16日盘后,上交所发布公告,表示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至此,光大证券全面接受交易结果。然而,这次事件的涟漪却在不断发酵。
“昨天(15日)下的空单触及止损线,中午斩仓了。今天这场人为的‘多空双杀’造成的被动损失,谁来负责呢?恐怕只能打掉牙混血吞。”杭州某投资机构老总表示。
光大疑反手自救
经历了16日上午特级乌龙事件后,中金所公布的数据再次令人们跌碎了眼镜。
根据光大期货的持仓数据,当日IF1309空单暴增7023手,合约价值近48亿元,持有空单高达10194手,一举从前日的第五大空头直接坐上空头第一把交椅。
“假如调查证实真的下错了单,这么巨大的现货持仓要求巨大的套保量,也可以理解。然而,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价格操纵吗?”沪上某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
对此,亦有人将其讽刺为“史上最牛”期现套利。
“从卑鄙的角度看,先用大资金将权重股急速拉升,在乌龙事件消息释放之前就下期指空单接盘,待到市场情绪崩溃再行收割,等到周一抛出现货。如果这样,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市场操纵。”该交易员表示。
假如是交易员“乌龙指”犯错,那么期指空单的进场时机就变得十分敏感。如果套保空单同时跟上尚且说得通,但若是期指空单早有埋伏,恐将是一次为人所不齿的阴谋。
此外,市场人士亦在怀疑光大期货是否提前走漏了母公司乌龙指的消息,并使旗下客户提前做空受益。这或许将成为另一场瓜田李下的“罗生门”。
然而,截至发稿,七千手空单究竟是在怎样情况下进场还不得而知,光大证券尚未就此进行解释。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五款行为之一,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满20万元的,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中包括“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仓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合约,操纵期货交易价格”。
根据《刑法》第182条,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针对光大期货席位的持仓异动,根据中金所收盘后通知,当日交易所所有市场主体没有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都在该所监控之中。这次跨市场操作是否构成违规乃至违法,市场仍拭目以待。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在对原因调查,尚未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