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

时间:2019-05-12 03: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

第一篇: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

3月31日,北京市金融街。

位于富凯大厦的中国证监会门前依然守候了不少人,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谈着,有的时而跺跺脚、搓搓手,三月里的最后一天,天气依然寒冷。

这些人的手里或者脚边放有相同的白色袋子,袋子外面印有“券商之家荣大财经印务”的字样,里面装着厚厚的材料。金融街上还陆陆续续地有人向富凯大厦的方向走来,或提着荣大的袋子,或拖着拉杆箱,他们大都在西装外面套着一件羽绒服或者大衣,这是证监会要求上报财务自查报告的最后一天。

“这是股市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来记录下,可惜没有昨天的场面壮观。”三个过路的人在证监会门口停下边拍照边笑着说。这天距离证监会要求排队IPO企业财务自查已经过去近3个月,而距离最近的一只新股发行上市已经过去5个月。IPO冰封期的等待

在去年IPO暂停之前,新股的数量便呈现出每月递减的趋势。在“物以稀为贵”的日子里,11月初最后一只新股浙江世宝一上市就成为饥渴市场宠儿,当日开盘暴涨505%,在连续三次被临时停牌的状况下,全天暴涨627%。此后IPO市场便陷入了沉寂。据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仅有10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上市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创下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新低。A股IPO依然交出“白卷”,至此境内新股已经冰封5个月。去年已经过会的“新大地”因涉及涉嫌虚增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财报数据不实等现象而被证监会终止审查;随后,刚上市没多久的“万福生科”因财务数据造假而遭到深交所公开谴责;后“勤上光电”也因涉及造假上市而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琦说,一系列企业为了上市而进行的恶意造假行为暴露了新股发行审核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漏洞,证监会不得不暂停新股发行审核,就发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省。

“券商投行业务去年出现比较大的下滑,这跟IPO暂停有直接关系,以前每年IPO企业有好几百家,今年也就100多家,所以导致投行业务下降严重。”一位券商保荐人对新京报说。券商变相裁员

今年三月份后,证券公司2012年的年报陆续发布,从券商业绩来看,不少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而下滑最严重的莫过于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

海通证券在其年报中称,去年全年公司完成5个IPO项目,受IPO业务放缓等因素影响,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35%。国元证券的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实现营业利润下滑接近9成,“IPO发行审核下半年暂停,局面困难。”国元证券在其年报中写道。

据国元证券统计,沪深两市去年新股发行150家,同比下降45.85%,募集资金995.05亿元,同比下降63.42%。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一级市场发行上市停滞,券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出现明显下滑,全行业盈利水平同比下降近两成。而在IPO停滞的日子里,关于券商在投行部门裁员降薪的传闻此起彼伏,大型券商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均有上榜。中金公司曾被曝投行部门大幅裁员,而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则被传保代降薪。

虽然各大券商均否认裁员,但从年报上透露的信息来看,券商的员工数去年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我们也裁人了,我们部门有变相裁人的情况,有些同事在去年离开。”上述保荐人代表告诉记者。

在新股冰封期间,IPO堰塞湖日益庞大,当1月份证监会要求排队企业自查时,已经有882家企业在排队等待IPO。

“史上最严格的审查”

今年1月8日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要求中介机构对在审企业全面展开财务核查工作。

此次核查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在审企业财务核查工作。核查的目的在于缓解IPO排队拥堵,并挤干在审企业财务数据“水分”。

仍在热议着裁员降薪的投行人士也随之转向忙碌的自查工作。

“自查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我们要到全国各地去走访客户的相关方。”上述保荐人代表说。

一位券商投行部的负责人也表示,突然间工作量就大了很多,过年的时候心里也会惦记着这个事儿。每个客户都要核查,客户的供应商和经销商都要面谈,要做调查,全国各地跑。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此次核查重点包括自我交易、利益交换、关联方、利润虚构、体外资金循环、虚假的互联网交易、少计当期成本费用、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等,以及其他导致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粉饰业绩或财务造假的情况等方面。

“证监会规定的这些内容我们都做过认真地调查,尤其是看有无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投行部的负责人称。

“主要是财务检查,财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销售收入不真实这种情况在绿大地出现过,所以证监会特别重视,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核查。核查销售收入和利润就要对企业的客户挨家走访,比如公司账本上写着售价是10块钱,我们还要实地调查究竟是10块还是9块。”上述保荐人说,这次核查特别严格,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该保荐人透露,3月下旬冲刺赶材料的时候特别累,项目组的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我们的工作通常是阶段性的,以前做项目的时候也会比较辛苦,但这次更累些,时间也比较长。”他说。百余家企业撤单

随着自查工作的开启,不少IPO排队企业陆续撤单。遵义钛业1月10日公告主动要求撤回IPO申请材料。公司同时称已收到证监会相关文件,决定终止对遵义钛业上市申请材料的审查。这是在IPO排队企业自查开启以来,首家主动撤回IPO申请的公司。据4月3日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企业情况表显示,撤单IPO申请的拟上市企业已达到162家,其中仅创业板就有106家。按照当前发行体制,承销费和保荐人费用都是按募集资金比例收费,一般来说,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承销费用,保荐费率最高可以达到10%,最低的也有3%左右。

“终止审查对券商来说会有损失,这是必然的,也没有办法。”上述保荐人士称,撤单的企业集中在创业板。他所在的证券公司撤单数量为2家。

“创业板要求盈利水平一年比一年好,在核查中发现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不少创业板企业去年的业绩比2011年要差,这就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了,所以就得撤材料。”该保荐人士说。

问及撤单企业,所有的投行人士都不愿透露更多信息,一位保荐人士告诉记者,“这对我们来说是耻辱”。

此前证监会要求,在对创业板公司自查时,若创业板IPO公司2012年度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导致不符合发行条件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应尽快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按照对创业板企业的财务规定,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IPO重启预期增强

“核查工作以前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估计以后这是常态的工作了,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意义,这就是以后的正常工作方式。”上述投行人士说。

“今年IPO重启是必然的,问题在于什么时间重启。”上述保荐人士说。

今年3月,A股IPO审核已暂停近5个月,何时重启牵动市场神经。中国证监会2月底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IPO重启尚没有明确时间表。

尽管如此,随着证监会新任主席的上任以及核查工作进入尾声,市场对IPO重启的预期不断增强。

博时基金认为,目前拟IPO企业财务核查的自查截止日期已过,在证监会新主席上任后,市场对于新股发行启动的进程较为敏感。而金友期货在研报中预测,二季度IPO重启的条件已经成熟,预计重启时间窗口在5月份以后。

“今年肯定要重启,但什么时候还不确定,我估计差不多6月份以后吧。自查了两个月,抽查再搞两个月,还要后续补一些材料,这些事情的处理差不多得6月份以后了。”一位投行人士说。不少券商人士称,去年是投行业务的低谷,今年券商投行的业绩会谨慎乐观。但这也取决于IPO何时重启,重启的力度有多大。

“目前证监会是这么安排的,先交上材料检查,然后再分不同的省份抽查。后续我们是否还会跟证监会有沟通,就要看会不会抽查到我们。”上述保荐人士说,近期要好好休息,为新的项目做准备。

“销售收入不真实这种情况在绿大地出现过,所以证监会特别重视,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核查。核查销售收入和利润就要对企业的客户挨家走访,比如公司账本上写着售价是10块钱,我们还要实地调查究竟是10块还是9块。”一位保荐人说。新京报记者李蕾

dksknc 原油日返佣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IPO财务核查风暴

IPO财务核查风暴

2013-03-02 01:04:36来源: 经济观察报

李建国很生气,气却无处发。

他的那家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被保荐人告知先不要提交上市申请了。“一季度报材料是不讲政治啊!”

这家福建的公司向自己的保荐人国信证券询问报材料的时间时,得到的答复是二季度末再说吧。“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先生说。而2月28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IPO开闸没有具体时间表。

蛇年初七,北京一家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就奔波在出差的旅途上了,她用相机拍下每一个到过的火车站和机场,保留了所有交通票根,每一个谈话对象,她都做好了录音。不只是她这样,自从1月8日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以来,拟上市公司,保荐券商,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员工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他们将对拟上市公司的报告期内收入、盈利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粉饰业绩或财务造假等项目逐步自查。

虽然证监会表示不会直接插手拟上市公司财务核查活动,但《经济观察报》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悉,本月之后,证监会将派出百人抽查小组,抽查近60家拟上市公司。这场严厉的财务核查运动只是开始,监管层的检查尚未启动,就有数十家在审企业撤回了材料。有监管层人士向本报透露,这次财务核查预计至少逼退200家企业,而且对发现造假问题的拟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有可能进行处罚。实际上,对目前在审的869家企业而言,如果按照2012年的发行速度,需要5年时间才能全部上市,这还不包括正在准备上报材料的数百家企业。一次核查能出多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验证着众多中介机构在IPO项目上的问题有多大。大限之前

作为一家沿海技术型企业,李建国的公司客户几乎全在海外,国信证券的保代告诉他,你最好现在就按照证监会的财务核查要求准备材料。

今年初开始,李建国就开始和中介机构一起收集代理商和销售商的财务信息,这包括银行流水账单,纳税记录,公司详细股东资料等等。对此,国内的代理商和销售商们均拒绝提供相关材料,“他们说没有这个义务,此外一些企业存在偷漏税问题,更不愿意向我们提供这类信息。”李建国说。而国外的销售商更是完全不能理解李建国的诉求,“外国人根本不搭理我。”李建国称。

为了尽量满足监管层的要求,李建国四处托关系收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资料,“我有朋友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我们有的代理商在这里投保,保险公司会审核他们的资质,手里也有详细的财务数据和股东资料。”

在3月31日前的日子里,在审企业的会计师和券商保代注定是最忙碌的人。根据监管层的要求,财务自查行动主要要上交两份报

告,一份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2

年年审报告,另一份是保代们的自查报告。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王先生和其同事就一直往返于杭州及嘉兴之间,对其负责的一家准IPO企业进行财务上的核查。“真的很辛苦。”王华说,“按照所里的要求,这次对企业的核查力度非常大,开始核查之前就做了详细的计划。”

这最近的一个月里,王先生不仅要重新核对企业的许多原始凭证,还要针对可能影响企业盈利的多项财务处理进行逐一确认,而更让他感到辛苦的是,这一次现场核查代替了案头工作成为了核查过程的主要工作方式。“这次自查很重视现场,尤其是不能出现虚假,所以我们出差的过路费都要整理好,以备监管部门抽查。”王先生说,“我们一些同事出差远的,机票、住所费票据更要保存好。”

据了解,此次核查开始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核查人员的工作要非常细致,哪怕一个公章、一张凭证、一个客户地址及电话都要一一核实。事实上,以往对IPO企业的财务问题,监管的关注重点通常在保荐机构上,而这次会计师事务所也被拉进来,甚至还放在与保荐机构同样重要的地位,让会计师事务所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通常,在一年的11月份,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将来年一季度的计划安排完毕,但由于财务核查计划突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计划安排完全被打乱。为了赶在3月31日之前提交审计报告,很多事务所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不过,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多位会计师也承认,以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准备IPO企业的财务审计尺度还是较松的,与企业的关系很很“暧昧”,“因为企业上市成功与否和审计费用的高低是挂钩的。”王说。

相比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券商,则更是手忙脚乱。虽然有些券商本来想与会计师事务所一同提交报告,但证监会的意思还是坚持分开报,各负其责,这和往常并不一样。在记者获取的齐鲁证券《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核查要点与工作底稿指引》中,核查报告的范围被规定为9大类数百个相关问题。另外,此次大核查中对于自查报告有较为详细的要求,具体核查人员、核查时间、核查方式以及调取相关证据等都需要在核查过程中进行明示,“相关出差核查证明要贴在申报材料底稿上,不能马虎。”齐鲁证券一位保荐代表人告诉《经济观察报》。

中介机构也碰到了一些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一位保荐人前往房管局打印企业的房产证明,单这一项费用就达到了10万元,这笔费用究竟由谁负担?在类似的问题上,已经有拟上市公司和保荐券商发生了矛盾。

报上去就要承担责任

2月27日,证监会通报了绿大地上市造假案的处罚决定,撤销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罚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撤销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保荐代表人保荐代表人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这个时候出来更被视为是为IPO财务大核查的警钟。绿大地在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中,虚增资产和业务收入,这些行为与华泰联合证券、四川天澄门律师事务所及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尽职有着密切关系。

在今年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中,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了现在IPO财务造假有抬头的趋势,加上去年新上市企业业绩下滑情况明显高于前年,因此监管层在大核查这一项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决心。而工作重心则是针对销售收入、利润造假。

据了解,在3月31日自查期限之后,证监会将组织100人左右的核查队伍,组成15个左右的小组,抽查将近60家企业的自查情况。

一位参加了工作会议的券商投行负责人则说,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会上介绍了这次大核查的背景,“在我理解看来,只占社会融资总量2%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IPO),却不断惹出麻烦,这让监管部门有些难堪。”

在监管部门看来,虽然企业本身的问题是主要的,但中介机构没能承担应有的义务也是造成IPO现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中介机构的一些“暧昧”态度更是让监管层很不满。而此次,监管层的高压态势也让很多券商主动要求企业放弃申请,广发证券[16.11-0.06%]的保荐代表人表示,这一次对券商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如果有问题,报上去被否了就没事,但现在只要是报上去了,就要承担责任。

一旦出了问题,会有监管措施或者行政处罚,如果收到警示函,评级、创新和资格都要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涉及法律问题,证监会就会立案调查,保代就麻烦了,甚至会升级到刑事层面。“最麻烦的是,如果一家券商的某个项目被证监会发现问题,那这家券商已经报会的所有项目都将被撤回来,这点非常致命。”北京一家券商的保荐人告诉记者。

由于不知道证监会选取抽查企业的标准,所有拟上市公司的保荐人们都在战战兢兢的揣摩着监管层的意思。比较统一的共识是,证监会将会重点关注农业和消费品行业的拟上市公司。虽然很多保荐人表示已经大体完成了自查,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将自查材料上交证监会,“如果在2月份上交材料,可能会被证监会首批抽查,但是如果在3月31日时申请延期或中止审查,也可能会被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一家北京券商的保荐人说。

不过,虽然抽查还没有开始,但上海、深圳等几个证监局和沪深交易所已经派专人进行督促,让抽查在开始之前就掌握一定的情况。在1月8日会议过后仅仅两天,遵义钛业就主动要求撤回上市材料,随后,近20家企业开始跟随他们的脚步,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

利剑指向信批虚假

2月28日,证监会透露了发行体制改革的五个方向: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细化信披的要求;开展IPO专项核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和发行人的相关行为;完善定价约束机制,会进一步提前预披露时间;继续抑制炒新;打击粉饰业绩等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监管层的操作思路而言,借财务核查之风,重塑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心才是重中之重。去年9月,湖南证监局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万福生科[0.00 0.00%]业绩造假,一些问题甚至可以追溯至其2011年9月登陆创业板之时。而绿大地案的后续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春节前的2月8日,昆明市中级法院重审绿大地上市造假案,实际控制人何学葵的刑期被加重至10年。

一家大的券商投行人士认为,这次高标准的财务核查,标志着监管层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从单纯的业绩成长到信披真实的转变。对此,大部分的中介机构人士表示了欢迎。中信建投证券一位保荐人表示,以前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的财务真实性虽然也有要求,但是没有细化到中介机构应该如何具体操作,而这次的核查活动中,根据证监会的会议要求,各家券商都拿出了相当细致的核查指引,这种按图索骥式的程序化操作指引,十分方便。

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中,许多细节被市场所忽略,从保荐人制度改革以来,证监会已经数次强调了保荐人在企业IPO过程中的责任义务。花旗银行全球并购部一位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在香港和美国,证监机构良好的扮演了裁判角色,他们不会下场干预比分,但是如果中介机构敢于挑战规则,一定会负上责任。目前看来,除了发审委员会的权力外,大陆的IPO流程和海外已经没有大的区别。”

这为未来进一步改革发审制度打下基础,证监会不再扮演保证上市公司业绩的监管机构,而是逐步转变为监管信披真实的路子上来,投资者未来只会有投资判断失误的问题,减少了被虚假上市信息欺骗的圈钱陷阱。

证监会将要进行的后的抽查行动可能不会预先通知拟上市公司。一位地方证监局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我们预计到今年2季度,会有超过400家企业申报上市材料。”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IPO财务核查肯定将会制度化,而这次的抽查行动,监管层预估会在800家拟上市公司中,逼退至少四分之一的公司,“上面的意思是一定要抓典型,严办。而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核查可能会长期化、制度化。”

当然,在核查过程中,也有会计师对财务核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此次核查的部分内容与会计师的执业标准产生了冲突,标准高于年报审计要求,下一步,如何保障审核的一致性,恐怕监管层还需与相关机构共同摸索。

第三篇:券商“裁员”风暴中的华泰样本

券商“裁员”风暴中的华泰样本

■本刊实习记者 韩喆

今年初因报考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过多且集中报名,导致报名系统瘫痪的一幕,显示出作为金融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券商工作的受欢迎程度。但进了券商这座“城”的人,如今感受到的却不是暖阳,而是初秋的一丝凉意。

华泰证券的客户经理王敏(化名)最近就陷入了极度焦虑中,原因是公司出台了新的考核制度,“公司7月份变更了考核制度,过去的很多佣金提成项目不少都被取消了,业绩压力也很大,感觉随时都会失去这份工作”。

面对《红周刊》记者,他为可能丢掉工作而担心,还担心自己的证券生涯可能就此结束。王敏的窘境其实只是券商员工离职(“裁员”)潮下的一个样本。去年至今,券商业绩走了一个过山车行情,裹挟其间的券商员工也从平均工资的金字塔顶端重重跌落。华泰样本

一名华泰证券员工向《红周刊》记者提供了该公司的新考核制度。

新考核制度主要是指华泰证券于今年6月24日印发、7月开始实施的经纪业务部门新版薪酬考核制度,以及随新制度一并下发的三个附件,包括《营销人员基本管理制度(2016年修订)》、《客户经理绩效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证券经纪人绩效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

以上这些文件对客户经理和经纪人的考核做出了重大变动。记者发现,新考核制度对客户经理、经纪人的业绩要求标准大幅提高。比如在新的客户经理考核管理体系中,一类地区初级客户经理累计托管资产须达到300万至8000万,累计有效客户20户,而最高级的首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席客户经理托管资产须累计托管资产须达到6亿元,累计有效客户60户。

这是什么概念呢?王敏告诉记者:“原来累计托管资产8000万就可以成为首席客户经理,现在同样的标准却只能是初级客户经理。我们有一个高级客户经理,如果按照老的制度,7月份的工资可以拿13000元,但按照新的考核制度,他只拿了2000多元,薪水少了80%,而且如果连续两个月完不成任务的30%,就要进入督导名单,再有一个月完不成任务,就只能走人了。”

因此,华泰证券的新考核制度实施后激起内部客户经理、经纪人等经纪业务线员工的强烈质疑。有一位在华泰做了11年的首席客户经理(最高级别)抱怨工资降幅太大,并向记者提供了他的工资单:7月份,他到手工资为2万余元;8月份,他只有5000余元,只有7月的1/4。

实际上,华泰证券在调整经纪人考核制度时,将底薪做了提高处理,但佣金提成下降和业绩门槛提高,导致佣金收入锐减。

王敏介绍说,原来团队长会根据组员业绩拿到3%~7%的提成,最差也有1%的提成,现在团队长和区域经理的管理提成都被取消。另外,在客户经理的考核制度中,有一项新规明确客户经理须每月完成“净新增有效户S”的任务指标,如未完成,客户当月提成比例定为5%。比如高级客户经理,每月首先要开4个净新增的有效户。“以前是开一个户给一个户的提成,开两个户拿两个户的钱,这样按劳分配比较公平,现在是开4个有效户以下,上面封顶最多只能拿5%,不管你有多少客户托管资产,也不管你卖了多少基金。”他说,只有在完成“净新增有效户”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维度的考核标准中,即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资深、首席客户经理来执行基本提成比例,分别为18%、22%、26%、30%、35%。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因条款苛刻,王敏甚至认为这是公司有意赶走经纪人队伍。“从2012年到2016年,公司的政策一直在变动,营销人员的压力也不断加大,根据新的考核办法,定出来的任务我们基本是完不成的。”他说,华泰证券4000多名客户经理都面临着是去是留的抉择。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华泰干了8到10年的老员工,年龄从30多岁到40多岁不等,手中累积的托管资产大多都在1亿元到5亿元。

记者就此致电华泰证券,对方发函给本刊称,此次考核的调整是根据公司财富管理转型战略等要求做出的修订。

对于华泰的转型,一位不愿具名的华泰证券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正在把开户工作向网上转移,提倡网上开户、手机开户,比如未来30万以下资产的客户由公司的手机软件APP“涨乐财富通”和机器人来进行服务,30万-500万的客户由营业部的投资顾问来服务,500万以上的客户则交回总公司的财富管理部门来服务。

华泰证券经纪人考核指标的高标准,真的仅仅是出于转型? “秋风中”的华泰以及券商业

对于华泰证券提高考核标准的做法,早有评论认为,华泰证券意图让经纪业务线上的营销人员无法完成业绩,从而达到“变相裁员”的目的。此外,华泰证券广州和深圳部分营销人员由于不满新考核制度的消息,也在网上快速传播,这让华泰证券陷入了严重的舆论漩涡。

华泰证券在发给本刊的函件中表示,营销考核机制主要体现了奖勤惩懒的正向绩效导向。该制度是在对同业营销队伍建设的调研和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发布执行的。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经济下行及资本市场低迷、市场交易量等影响,今年上半年券商整体业绩惨淡,华泰证券业绩下滑也不是个案。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一位券商研究员也表示,今年整个二级市场交易量缩减了50%,佣金跟去年无法相比,经纪业务对券商业务贡献率占到一半左右,因此券商盈利明显受到负面影响。根据今年券商半年报数据显示,24家上市券商中有20家净利润被“腰斩”。其中华泰证券上半年营业收入73亿元,净利润2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50%、55%。此外,国泰君安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也同比下滑了53%和55%,而中小券商的日子更不好过,山西证券、华龙证券、东方证券等券商业绩下滑更是超过了70%、80%。

宋清辉表示,业绩的大幅下滑,自然需要压缩成本,节支“过冬”,例如降低员工薪酬水平或变相裁员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隐性”裁员的手段在券商中具有普遍性,因为直接裁员会让券商形象受损,以及会受到劳动法的牵制,最终导致裁员成本过高。

作为华泰证券高级客户经理的王敏直言,这就是裁员。他对记者表示,自己在公司已经干了近10年,经历了两个牛市,累计托管资产已经达到了数亿元,名下客户一个月创造的净佣金就达10万元左右。如果自己因为业绩压力离开,以后再创造的价值也跟自己没关系了。

和王敏有一样想法的华泰员工不在少数,据王敏介绍,华泰多地分公司员工代表分别给总公司“上书”,表达了反对新考核制度实施的意见。不过,华泰总公司答复用两种方式解决,第一是员工如离职可获得一倍工资赔偿,第二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客户经理可转为签订代理合同的经纪人,固定为20%的提成,且合同一年一签,社保和公积金等保障也都没有了。

王敏说:“作为客户经理,我们对一倍赔偿不认同,作为较特殊的金融行业,客户经理离职后所留下的客户资源会继续交易为公司创造价值,劳动仲裁的底线就是一倍赔偿,而客户一两个月的交易净佣金就够了。且原来客户经理最高可以有40%的提成,这样一来,我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就算做出天大的业绩来也只能拿20%的提成。”

对于王敏等客户经理的诉求,华泰证券没有对记者做出明确答复,仅表示,公司与营销人员沟通机制畅通,重视一线反馈的业务诉求,考核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实现公司、客户及个人发展的多赢。

显然,华泰客户经理和公司之间目前还是各持己见。进化中的经营模式

华泰正处于“裁员”**当中,对此,其他券商或观察或在等待。

一位券商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二级市场比去年差很多,券商收入下降明显,那么经纪人的提成收入自然会顺势降低,“现在券商传出来的降薪(消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薪”。

该人士表示,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没有降低。但他没有谈及佣金和津贴等其他收入。具体到华泰证券,他表示,“华泰毕竟是大券商,成本支出也高”。言外之意是人员队伍庞大的华泰证券比其他券商更容易受到弱市的影响,缩减成本的冲动也最大。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包括华泰证券在内,众多券商都积极设立C类营业部。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在2012年12月发布的《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息技术指引》,将券商营业部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营业部为一般传统营业部,提供现场交易服务;B类营业部提供部分现场交易服务;C类营业部既不提供现场交易服务也不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房设备,同时办公场地小、人员少,不提供电脑等硬件系统服务。对比A、B类来说,C类营业部成本支出很少。

因此,券商对C类营业部的青睐,意味着之前设立的“重资产”营业部需要在人员等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方面做出整并,一些资深客户经理的利益难免会遭受损失。

与营业部不同,券商的研究部门受当前弱势市场的影响有限。据记者了解,海通、银河和长城证券等券商研究部门都没有出现降薪情况。以上人士介绍说,“研究员要是降薪,呼啦啦走得可快了。即使不降薪,如果奖金发放得少了,券商明星研究员就会跳槽”。这位人士在他所在的公司工作了8年,研究员已经换了三拨。券商“过冬”“裁员”易引发劳资问题

华泰证券的“裁员”**还在发酵,这和今年5月方正证券在内部宣布裁员相比,在形式上不那么激烈,但所受到的质疑依然强烈。

在券商勒紧裤腰带准备“过冬”之时,“裁员”或者变相裁员或许不是一个最佳降本提效的方式。

宋清辉向记者表示,在券商经营业绩集体大滑坡的背景下,不应该把裁员放在增效的“首位”,裁员只会引发劳资问题,且可能会在券商中迅速扩散,如果处理不慎,极易引发被裁员工的不满,使事态雪上加霜。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证券市场不景气,券商相对比较困难是一个现实,但之所以这种事情发生在华泰证券,肯定也有其公司内部管理的原因。严格说来,这是一种劳资关系问题,员工在跟公司的沟通中,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做法。

对于如何化解机构和自己员工之间已经形成的矛盾,宋清辉认为,劳资双方应该坐下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通过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解决。“对于企业来说,维护员工利益,就等于擦亮自身的品牌。华泰证券的未来发展是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长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期稳定发展,员工才是最重要的宝贵财富。”

刘纪鹏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去产能、去库存背景下,很多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从华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经济不稳带来的危害已经出现,并且直接伤害到就业问题,伤害到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收入,此类现象应该引起高层的高度关注。今后此类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劳资纠纷或许会越来越多,应该引起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从法律角度讲,建议通过劳动部门以及各类社会保障渠道来反映基层员工诉求,而今后劳动仲裁部门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6年9月5日

第四篇: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述评

“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综述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掀起了被称为对拟上市公司“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审核重心指向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重点检查虚构交易、现金收付等,力求挤出财务水分,充分披露在审企业的风险;同时,证监会明确要求保荐机构应勤勉尽责,并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上市公司的连带责任。

检查风暴给发行人、中介机构带来巨大压力,16家拟上市企业被终止审查,另有部分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回申报。

该检查风暴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否是公众公司,坚持阳光、正向和规范的业务运作,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真金就不怕火炼;此外,对于拟上市的公司而言,应密切关注、认真学习,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实业务、做好管理、强化内控、规范运作,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一、检查风暴的背景

关于检查风暴的背景,有以下几种说法:

解读

一、解决IPO堰塞湖。至2013年1月末,拟IPO上市待审公司数量达873家,新股“堰塞湖”阴霾笼罩中国股市,股市长期低迷;经过此轮财务核查之后,在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水分将被大大挤出,不少拟过会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回申请,将为IPO“堰塞湖”纾困。实际情况是,自开展检查以来,两市拟上市企业已有16家被终止审查,部分以圈钱为目的的拟IPO“南郭先生”开始陆续选择退出。

解读

二、铁腕整治上市公司造假,对业绩“变脸”监管越来越严格。2012年新上市公司因造假而导致业绩下滑较同期急剧增加,至2013年1月24日,已有27家公司表示确定将出现业绩下滑,最高降幅达91%,有5家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超过50%;2012年上半年,有29%的上市企业业绩下降,6%的企业下降50%以上,而同比2011年上半年,仅有7%业绩下降。

解读

三、审核阵地前移,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认为,此次核查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向在审阶段的延伸,目的就是做实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让发行人说真话,让真实的信息来决定价格。

二、检查风暴的主要措施

1.证监会2012年12月28日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中介机构特别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关联方代为支付成本费用、与利益群体发生交易往来、体外资金支付货款、压低员工薪金、调控期间费用等12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换言之,核查令就是还原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剔除严重粉饰业绩、业绩下滑严重的拟上市企业,为优质企业让道,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要求各保荐机构、会计师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证监会,之后再由证监会抽查,以遏制财务造假。

3.1月29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会计部三部门联合发文,就此次财务核查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了统一答复,并在证监会网站上挂出了《关于首次发行股票公司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相关问题的答复》。

《答复》强调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并堵死可能出现的政策漏洞。要求在3月31日之前新申报的企业也应纳入本次自查范围,新申报企业需同时递交申报材料和自查报告。要求中介机构应对自查事项形成明确、清晰的意见,并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

此前,证监会2012年5月23日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证监会[2012]14号公告)。

三、检查风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据悉,此次核查大类项目多达9个,分别是“内部控制核查”、“财务和财务信息印证情况核查”、“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情况核查”、“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核查”、“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毛利率变动的合理性的核查”、“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核查”、“存货真实性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充分性核查”、“现金收付交易核查”、“其他财务异常信息核查”。

而每个大类项目中分别有细化的核查内容,共计29项核查内容,下又包括117细项工作底稿内容。其中“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情况核查”的项目最多,达16个,甚至细致到连发行人“是否通过压低员工薪金,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都要核查,底稿内容包括:对报告期发行人员工薪酬进行分析,其中固定薪酬部分核查其有无明显下降和人为压低,绩效薪酬考察其与经营业绩是否挂钩,并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当地平均工资进行比较。

为了查清楚发行人是否与客户或供应商有私下利益交换的行为,必须核查发行人的前二十大客户和二十大供应商,逐条核对采购成本、资金流等条目。

对于发行人资金管理,需要检查发行人是否建立了资金授权、批准、审验、责任追究等相关管理制度,自查报告要求提供近三年的银行流水账,核查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针对关联方的核查,不仅限于工商资料,要实地走访、核对工商、税务、银行资料,客户的关键管理人员是否发行人的前员工或者有亲属关系,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关联关系从严对待;另一方面,与客户的业务量同客户自身规模是否相称也要关注;对于交易确认回函,需要仔细检查回函的内容,如回函地址、回函日期等。

下载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