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丘区盐亭县宏观税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
丘区盐亭县宏观税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
陶 荣
今年,在全省丘陵地区国税工作会议上,张崇明局长指出:加快丘区国税事业发展,要努力提高收入贡献水平,不断提高丘区宏观税负,努力保持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努力增加对地方财政和全省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此,本文试图从盐亭丘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以国税收入的宏观税负状况为着眼点,从盐亭的客观经济条件以及经济运行、发展和国税征管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宏观税负偏低的原因,力求探寻提高宏观税负的途径。
一、宏观税负现状
盐亭县是典型的丘区中等农业县,基础条件差,资源贫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特别是工业板块小,总量低,经济发展缓慢。2005年末,总人口60.3万人,幅员面积:1645KM2,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税收规模2866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1.37%,8.1%,5.74%,1.35%;盐亭在全省67个丘区县中,综合经济评价被排为66位。宏观税负:1.03%,占全市平均宏观税负4.39%的23.46%。表一 2005年全市及丘区县宏观税负及弹性系数比较表 单位:万元
区域 税收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 宏观税负% 差距%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差距 全市 211,947 4,829,000 4.39-3.36 0.98-0.47 游仙 8,932 430,000 2.08-1.05 0.91-0.4 三台 9,220 634,000 1.45-0.42 0.53 0.02 梓潼 2,202 203,000 1.08-0.05 0.58 0.07 盐亭 2,866 277,000 1.03 / 0.51 / 表二 2005年全市及丘区县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比较表
单位:亿元
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比重% 差距% 第二产业 比重% 差距% 第三产业 比重% 差距% 全市 482.9 110.58 22.89 +33.09 197.02 40.80-23.78 175.29 36.30-9.3 游仙 43.02 11.74 27.29 +28.69 15.32 35.61-18.59 15.96 37.10-10.1 三台 63.35 27.17 42.88 +13.1 14.44 22.79-5.77 21.72 34.29-7.29 梓潼 20.34 9.72 47.78 +8.2 4.15 20.40-3.38 6.47 31.81-4.81 盐亭 27.74 15.53 55.98 / 4.72 17.02 / 7.49 27.00 / 表三盐亭县工业、商业近三年宏观税负情况表
单位:万元
项目年度 工业 商业
GDP 两税 税负% 弹性系数% 社会消费占零售总额 两税 税负% 弹性系数% 2003 35,047 600 1.71 1.1 75,305 1000 1.32 1.21 2004 38,568 746 2.19 2.4 86,375 1034 1.19 2.3 2005 45,720 1029 2.25 2.05 109,868 1039 0.95 0.018 合计 119335 2375 1.9 / 271,548 3073 1.13 表四 盐亭2005年度税收弹性系数与全省、全市比较
盐亭 全市 差距 全省 差距
2005年弹性系数 1.16 0.68 +0.52 1.34-0.18 以上所列各表中可以看出:
一是盐亭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低。仅占全市的1.35%和5.73%。
二是宏观税负偏低。宏观税负1.03%,低于全市平均值76.6%,绝对额分别比全市、游仙、三台、梓潼低-3.36%、-1.05%、-0.42%、-0.05%;
三是盐亭县经济结构第一产业高于全市平均值及丘区县游仙、三台、梓潼绝对值分别是:+33.09%、+28.69%、+13.1%、+8.2%;第二、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值及游仙、三台、梓潼县绝对值为:-23.78%和-9.3%;-18.59%和10.1%;-5.77%和-7.29;-3.38和-4.81%。
四是盐亭2005年税收弹性系数为1.16%较全市平均值绝对额高0.52%,较全省低0.18%;工业税收弹性系数较高,主要原因是2003年消化超收红字调减基数,2005年石油天然气开采税收增幅大;商业税收弹性系数偏低。原因主要是执行省局67号生猪增值税文件后减收。
二、成因分析
盐亭宏观税负偏低是国税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科学地寻求出路,必须认真深刻地从目前县域经济和征管现状中分析查找原因。
(一)客观方面:经济决定税收。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状况和税收规模直接影响宏观税负,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第一产业比重大影响了宏观税负,与全市第一产业平均值高33.09%,由此带来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为9.18亿,从而影响宏观税负。假如扣除超平均值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的宏观税负为1.54%;较原宏观税负上升0.51%;与丘区县第一产业较高的梓潼县比较仍高8.2%;由此带来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为2.27亿,扣除超平均值部份的宏观税负为1.13%,较原上升0.1%;其次,第二产业比重过低影响宏观税负,与全市平均值比低23.78%,由此低于平均值而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6亿,减少的国税收入为679万元,影响宏观税负为0.25%,与丘区较高的游仙比将减少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减少国税收入531万元,影响宏观税负0.2%;再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影响宏观税负。与全市平均值比较低9.3%,由此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58亿,减少的税额为265.7万元,影响宏观税负0.1%;与丘区较低的梓潼比,也影响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影响税额137万元;根据以上分析,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平均值的差异将影响宏观税负降低0.86%;
2、工业整体税收负担偏低。盐亭近三年工业平均宏观税负为1.9%;2005年为2.05%,与全市宏观税负平均值分别相差:-2.49%和-2.34%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初级加工行业税收贡献极低或为零,影响工业宏观税负。由于政策调整,初级农产品的进销项均按13%进行计算抵扣,且进项含税,销项不含税,从而形成大量留抵税。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0,09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4%;实现增值税仅为47万元,直接影响工业宏观税负降低1.1%;例如盐亭县东方公司2005年产值达3320万元,年应缴税金为零元;二是免税政策形成工业产值无税收,影响工业宏观税负。主要是化肥生产企业生产的化肥产品免税销售额达1841万元;饲料生产企业5户,产值达2761万元,无税可收。三是原材料、燃料运输费涨价,使企业成本不断上升,销价的增幅低于成本的涨幅而影响工业宏观税负。
3、商业税收负担极低。首先,商业经营规模小。由于盐亭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值的52%,绝对额人均低4700元;整体的实力较差,2005年全县批发、零售总额为8.5亿元,仅占全市的3.15%;其次,规模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太少。全县仅有3户规模以上的批零企业,年销售1亿元,仅占全县批零额的11.7%;再次,商业经营中享受税收优惠的比重过大。一是批零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业户有县有25户,经营额达5,200万元;二是全县不达起征点的个体业户达2470户,占全部征管户的79%;经营额全年可达6.7亿元。
(二)主观方面:在分析决定宏观税负的诸多客观经济因素的同时还要从主观征管措施方面查找原因。才能有效将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从目前征管工作现状看,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税收精细化管理深度不够。一是个体税收征管质量尚有潜力。从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情况看税收弹性系数为0.018%,扣除执行省局67号文件对生猪增值税影响250万元,税收弹性也仅为0.9%,与2004年和2003年比较尚有差距。从现实征管看,2005年全县登记个体工商业3125户,达起征点326户;占登记户10.4%。每月个体双定户税收不到10万元,户平税负仅为288元;在不达起征点中,定额在3000-5000元以下的有204户,如果除此部份业户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核定到起征点以上,全年可增加增值
税48.9万元,提升商业宏观税负0.04%;二是规模以下的工业增值税尚有税收潜力可挖。以2005年为例,全部工业总产值为4.57亿,实现税收102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6户,实现产值3.4亿,实现“两税”814万元,税负为2.4%;规模以下的工业产值为1.17亿,实现税收215万元,税负为1.8%,尚有0.6%的潜力可挖,可增收70多万元。三是重点税源管理尚有潜力。以我县重点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为例,2005年的行业税负分别为0.57%,1.58%与全市公布的平均税负预警下限比较尚差0.6%和1%;如果能达全市平均税负水平尚可增收167万元。
(二)资源配置利用欠合理。新的起征点政策和省局67号文件关于加强生猪增值税管理文件出台后,税收逐渐从农村向城区和一些特种行业转移,目前的征管格局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与征管量不相配。以我县负责小规模企业和个体户的县城云溪分局和三个农村分局征管量为例,县城云溪分局有正式职工16人,负责16个乡(镇),征管1977户,税收任务418.3万元,人均征管123.5户,人均组织收入26.14万元,而柏梓、玉龙、八角三个分局共有职工21人,负责20个乡(镇),征管1310户,共组织收入任务392万元,平均每个分局管户436.6户,仅为云溪分局征管量的22%,人均征管62.3户,仅为城区的50%;人均组织收入18.6万元,仅为云溪的71.1%;二是人力配备与收入规模不相匹配。2005年为例全县共有管理人员43人,实现税收收入2866万元,其中:税源管理科6人,完成收入2037万元,占收入的72%,人均组织收入339万元;其余分局37人,完成收入810.3万元,占收入28%。人均组织收入21.9万元,换句话说,12%的管理人员组织72%的收入;88%的管理人员组织28%的收入;且税源管理科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上,无一人是征管能手和专业人才,履行精细管理和纳税评估显得人力不足和力不从心,征管力量显得薄弱,影响管理质量。
(三)数据分析利用效果不佳。一是数据分析利用意识不高,往往就事论事,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利用数据;二是数据分析利用方法不够科学和规范,在对企业或行业的宏观税负分析时,由于对数据的采集、归档、使用方法不同,分析的结果就不同,往住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三是不善于利用数据分析查找原因,原V1.1系统的很多征管数据还是可用的,比如企业申报表与财务报表,以及防伪税控系统的许多数据是可以相互比对利用的,通过相互间的逻辑勾稽关系分析,是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纳税评估进一步证实和查找根源的,但利用的效果欠佳。
三、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有税工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税收贡献最大的就算工业,要提升宏观税负,关键就是发展工业。一是抓支住产业,将现有重点骨干有税工业企业,活性白土、国栋薯业、贝多化工、两河丝绸、绿神丝绸做大做强,实现高速增长;二是抓实搞活中小企业。围绕农业特点抓配套产业链,为骨干企业做好服务,实现以工促农,农工良性互动,确保第一、二产业良性转移,提高工业增值。
(二)大力招商引资,提高农业产品深加工增值水平。根据本县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农业产品原料丰富的特点,一是创造优良的软环境,出台更多的优惠条件,大力招商引资;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充分运用本地劳动力、林业、蚕茧、棉花、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应税工业产值,如:我县也有基础和历史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行业,在我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提高增值额。如东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上亿,长期处于零税负,如将现有初级产品白条肉及附产品向深加工发展,如生产中高档熟食品、制革、制药、箱包等,将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从而无税产值转化为高税负产值。
(三)加速第三产业,推进整体经济发展。一是发展好农业产业服务的服务业。初级产品代购、代储、整理、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会计服务。这些为生产服务的业务,具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税源的增加;二是打造嫘祖旅游文化品牌,“嫘祖”是丝绸之母,中华母亲,应加大开发力度,做到能引得来人,留得住人,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流动人员、增长购买力;另一方面推动旅游产品的发展,增加增值额。三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增强社会购买力。
(四)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征管质量
一是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第一,要进一步细化管理人员岗位、环节、对象、范围的职能职责;并且对管理和评估岗由不同的管理员实施,实现精细管理和纳税评估相互监督制约。第二,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综合业务培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是税收管理员,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税收管理水平。因此,目前应加紧税收管理员税收政策、财务会计和税收软件系统操作的综合培训。第三,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推进“一人管户,双人上岗”和进户审批制;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大小,难易程度不同划分若干等级,通过竞争上岗,实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继续推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精细管理税基,创新评估机制。首先,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对重点税源实行一户多人管理制度,做到管户到各个环节,建立各经营环节的预警监控制度;其次,对评估对象进行合理调配。对日常性的评估问题,由税收管理员在职责范围内实施,对市、县指定的专项评估由征管科分配到管理分局和税源科;对重点行业和连续三个月低、零税负的企业由县局组建评估小组实施。第三,强化督查评估机制。县局每季应对各税收管理部门的评估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了解入库和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督促评估处理意见的落实;第四,建立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制度。对一户或一个行业的纳税评估结束后,通过掌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销售变动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建立一套后续管理办法,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监督控。
三是提高电脑核定定额系统的应用水平。首先,对达起征点和临界业户,通行分析测算和行业典型调查,充分掌握各行业情况,以及定额项目和标准的真实状况;基次,结合县情以丘区县实际进行定额标准的调整和平衡;第三,广泛宣传电脑定额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争取社会和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第四,建立定额信息的公布制度,确保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和纳税人监督。
(五)推进全员征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调整机构,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撤并基层偏远的农村分局,将县局建成像以前税务所一样的征管实体,县局领导直接指挥干部开展征管,将大多数干部从内部行政事务中解托出来从事税收征管,管理的主要力量要放在重点税源管理上。对纳税人,由县局提供一窗式、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二是优化配置征管资源。一方面,县局应客观分类和分区域评估税源级次;另一方面,根据税源分布及评估级次分配征管的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利用效果最佳化。
三是创新农村税收征管方式。收缩农村分局后,对农村税收可实行巡回管理制度,定期到场交换信息;也可实行委托代征,严格审查代征主体,完善合同手续,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充分依*党政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建立新时期农村税收征管的新模式。
(六)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分析利用增值。
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有征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信息的深加工,从中抽取运行规律,并从多角度加以量化分析,再把获得的信息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为此,V2.0运行后,一是建立数据整合制度。如:税征收管理系统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增值利用;车购税征收管理系统和电脑核定定额系统、征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增值利用。二是要建立数据分析利用机制。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征管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申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对查找的疑点和问题,一方面为征管源头堵漏,另一方面可作为评估条源,实现数据分析利用增值。
第二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2010年08月2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1.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财政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花钱可以大手大脚,仍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把钱花到最急需的地方。
高培勇认为,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财政收入总量增加,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提高,这不仅使政府有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要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一直在向民生领域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2.56亿元,增长31.7%。如果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规模。同时,要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稳步推进预算公开,让国家的“账本”更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第三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2010-08-23 07:36:24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314 条 手机看股票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编者
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第四篇: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区当前农村违法用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违法用地,特别是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违法用地乱搭乱建行为居高不下,执法难、难执法的情况未根本好转,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问题,已成为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瓶颈,严重地影响了执法的公平和公正。为此,结合相邻一些县(市)的做法,最近我局对违法用地突出且处理难度较大的部分镇(乡)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农村村民违法用地成因
近年来,中央把“地根”与“银根”当成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闸门,特别是“国六条”和“国八条”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的管理力度,国土系统普遍加强了领导力度,对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的认识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统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村民抢占宅基地新建住宅或扩建房屋的行为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谋生”。因住房确实紧张或因灾害损害,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谋利”。从调查情况看,以“谋利”为目的依然是导致当前农村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土地房产价位攀升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部分村民抢占地盘非法建房,用于出租、出售和搞经营。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地价逐增,要取得用地更加困难,在违法用地得益、合法用地吃亏的思想支配下,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法建设,造成既成事实。以此作为筹码,期望以后在拆迁赔付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同时,相当多的群众土地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认为现在违法用地到处可见,已经法不责众,存在着随大流,见怪不怪的思想。甚至个别村干部,默许甚至指使违法建房。所以一些人敢于违法用地,即使被依法责令停建的情况下,依然实施抢建,直至建成,增加了处罚执行的难度。
二、当前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原因
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的现象,侵害了农民利益,已带来大量土地信访,严重扰乱正常的土地管理和行政管理秩序,增加了违法用地处罚执行的难度,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土地强制执法缺乏法律支撑。要使违法者不敢违法,就必须提高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者得不到利益。但制止难、处理难、执行难的现象仍然是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的顽症,使违法者得不到应有惩处。(1)制止难。《土地管理法》赋予了国土部门执法监察人员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权,但缺乏实施强制执行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不听劝阻的违章者,依照现行的法律,只能宣传教育,明确责任,交代后果,等待事后按法定程序落实处罚措施,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如果违章者继续其违法行为,土地监察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眼巴巴看着其抢建,事后违章建筑已形成。另外在执法过程中,土地执法人员被围攻、辱骂、殴打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执法上的“缺陷”往往给执法工作
带来很大被动,造成有些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久拖而不能解决。(2)处理难。群体性、涉及人数较多等违法用地,是当前我们处理起来最难的案件,既要考虑到法律效果,也要顾及到社会效果,因为一旦强制拆除,当事人往往不惜暴力抗法。从而有时为兼顾后者,往往是回避矛盾,一罚了之或不了了之。(3)执行难。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规定,从作出处罚决定起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3个月时间,而且法院从受理到执行又是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到正式执行,违法建筑也建成,拆之可惜,留之不能,这就给案件的处理带来被动局面。即使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由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程序复杂,社会成本高,法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难以完全适应强拆工作,而且强制执行的费用得不到保障。虽然理论上应由违法者承担,但在实践中,违法者的房屋被拆除了,还要他承担执行费通常是不可行的。
三、当前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遏止违法用地居高不下的势头,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树立执法权威。如果处罚执行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法院失去维护法律天平的尊严,政府失去执法的权威。为此,建议如下:
1、建立联动强制执行协调配合机制。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事关社会和谐和一方平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和多个部
门的职能。我区目前采取的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违法乱建由国土局负责,国有土地上的违法乱建由城市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的执法机制。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法律没有赋予国土部门行政强制拆除权,对农村违法占地建设行为必须申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对违法行为处理程序复杂,时间长,实效性不强。同时对那种农村“未按规划批准”的建设行为,如批2层建3层的违法建设行为,国土部门更没有行政处罚权。因此在目前违法乱建既成事实,涉及面广的情况下,如果每一宗都由国土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显然费时,而且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而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解决实效性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同时,第六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因此,如果从规划执行方面进行违法查处,地方部门甚至乡、镇人民政府即可以直接实施,而不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可以大大提高执行的实效性,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遇到雨季、地震、自然灾害区违法建筑不及时拆除将危机其他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具有积极的作
用。在我市其他区县如峨眉、沙湾等地,对违法乱建行为由政府统一授权城市管理局负责,在处理的实效性上明显较好,因此,建议建立以建设部门或者城市管理局为执行主体,区府法制办、国土、城管、公安、乡镇等部门组成的强制执行协调配合机制,由区政府法制办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2、委托建立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专业性队伍。违法建筑建成后,大部分已在使用,给拆除工作带来难度。委托拆迁公司实施拆除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强拆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有人协调保障,无人动手拆屋的被动局面。
3、加大经费投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需费用,包括行政诉讼费、房屋拆除费、复耕费等费用,确保经费到位是解决处罚执行难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区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
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在法治不断完善的今天,打官司难,尤其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应如何得到切实保护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明确界定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司法部、财政部对《法律援助条例》的贯彻落实,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通知。为弱势群体,特别是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解我区法律援助机构当前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法律援助工作开展的情况,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深深感到我区法律援助中心现有的援助力量与我区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已经处于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
一、我区法律援助中心近年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
根据某某区司法局提供的材料反映,某某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2年8月,现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无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具体的援助案件都由瑞盈、劲峰、金钰三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承办。由于政府投入的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无法满足办案需求,应该支付给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援助办案补贴,也一直都是在打欠条。自成立以来,共受理案件256件,其中刑事案件216件,民事案件40件,免收诉讼代理费60余万元。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人次,解答法律咨询865人次,发放各种法律法规读本和宣传资料1万册,为老弱病残等社会群体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根据某某区法院提供的材料反映,自2005年以来,法院共受理并审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94件,涉及弱势群体的民事案件和执行案件150件。法院除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94件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依法发函给援助中心为其指定了辩护人以外,对涉及弱势群体的民事案件这一块,当事人受到法律援助的状况,却成为一纸空白。而民事案件牵涉到的恰恰又是最贫弱的群体,包括妇女、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等。法院虽然在受理涉及弱势群体的民事案件的入门过程当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给予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和免交,但是,在整个诉讼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群体请不起律师,又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援助,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法院也无法代替当事人去收集一切必要的的证据。由于诉讼技巧的欠缺和举证不力,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请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使法院对弱势群体在诉讼费问题上提供的司法救助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不利于法院公正裁判,无法体现司法为民的精神实质。
我们到各律师事务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律师事务所在2000年——2001年期间,都已经脱钩改制走向市场,成为一个自打鼓、自划船的社会中介机构,原来的国资律师事务所都不复存在。根据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走向市场的律师只是作为法律援助队伍的一支协助力量,倡导的是一种行业奉献。但由于某某区法律援助中心没有配备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所有的援助案件都由原某某区改制出来的三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承办。三家律师事务所现有的执业律师合计只有20来人,本身人力资源不足,又要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生存的压力。而且在办理援助案件的过程当中,不仅拿不到法律援助的办案补贴,还要垫付大量的办案成本费用。因此,办案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流于形式,在开庭时应付了事,直接影响了援助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直接接触了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等几个方面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反映不知道政府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的性质和目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申请得到法律援助。小部分人虽然知道法律援助中心这么个机构,但是因为门槛过高,手续繁琐,而且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不高,而丧失寻求法律援助的信心。在这些弱势群体当中,因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迫切需要得到法律援助的,以农民工为多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国务院在《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这是《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不容分辩,农民工已经成为法律援助对象的特殊弱势群体。我区现有人口为56.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17万人,占总人口的77.9。目前已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多达12万人,占我区农业总人口的27.16,这些农民工,都无奈地游离于城市社会正规组织和制度之外,面临着工资低、生活困苦的种种困境。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全国72.5的农民工工资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拖欠,劳动合同平均签订率为57左右,私营企业签订率仅为30左右,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又得不到必要的法律援助,维权将极为困难。
二、影响某某区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工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