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城区打非工作总结
古城区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
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云南省打非督查组: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2010‟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云政办发„2010‟150号)文件和《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江市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丽政办发„2010‟121号)精神,我局从4月起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安全生产法》、《云南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各方主体责任、治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重点,以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突出重点,源头治本,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通过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全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按照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检查要求,结合我区特点,今年我区各部门及时成立以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区长为组长,国土、交通、工商、质监、公安、林业、税务、环保、劳动、文广等监察部门组成的打非领导小组,并制定检查整治方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检查严格整治,全面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大力开展节前节后和重要活动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8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在检查整治中,我区始终把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特种设备等行业的安全专项整治,各专项整治牵头单位都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确了阶段性目标任务,并分步实施。
非煤矿山方面: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城区及周边面上砂石场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确保整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古城区成立了由金光闪区长任组长,和学勇常务副区长、李成和副区长、和红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砂石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于4月19日和5月14日召开了打非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议,会议明确了砂石开采加工区域的规划范围和审批程序,对坝区及面山砂石场整治提出了具体时间和措施要求,并对沿途抛洒和带泥上路的运输车辆提出整治措施。同时制定实施《古城区砂石场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砂石场整治要坚持依法整治和宣传教育相结合;集中整治于长期管理相结合;打击重点与全面治理相结合;“堵”与“疏”相结合的原则。《方案》规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明确了整治时间、步骤和工作要求。把握“支持合法、打击非法、科学开采、保护环境”的总体原则,明确砂石开采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全面开展打非工作,坚决取缔非法采“制”砂石资源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调查摸底,广泛动员。在整治过程中,各部门克服时间短、检查面广、排查线长、清查点多等困难,认真调查取证,严格按照执法程序,一是深入实地调查摸底。4月12日至4月19日,对辖区范围内的砂石资源开采情况和砂石加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调查取证,掌握时机情况。国土、林业、规划、安监、工商等部门相互配合,对城市周边面山可视范围内的砂石场进行全面核查,摸清违法违规事实。二是层层发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4月21日,召开了古城区砂石场整治动员会,4月21、22日,采取逐场召开砂石场业主会议的方式,对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及城市周边砂石场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整治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宣传,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树立砂石属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及“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意识和观念。提高砂石场业主对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业主认识到整治砂石场不仅是政府和群众的要求,是“除隐患、保生态”的长远之计,也是坚持依法行政,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4月21、22日当天,由环保、国土、林业、工商等部门执法人员对各非法开采点、加工厂当场下发法律文书95份,要求于4月22日起全面停止开采,并限期于5月7日前全部清查。
(三)整合力量,联合行动。按照市政府和区政府的统一要求,于4月21、22日,共组织2次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重点为送达法律文书,进行口头警告。一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都由局长亲自带队,亲自指挥。二是实行部门分工责任制。束河、祥和、大研、金山等各街道、各乡,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做好辖区内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辖区内整治秩序。三是执法人员统一行动制。在6次联合执法中,全区共出动国土、林业、环保、公安、监察、建设、规划、工商、水利、安监等19个部门的执法人员680人次,形成强大合力,执法人员深入黄山忠信、中济普济等12个非法采沙场、黄山茨满、祥和、浪子山等50个非法加工场进行集中整治。四是实行预案制。针对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案件,分别制定了相关的工作预案,确保整治顺利推进。
(四)依法行政,强行拆除。在近7各月的整治工作中,对每家企业都遵循停产、断电、拆除设备、设施、设备清场验收等阶段来进行,并且做到停产有法律文书、断电有通知、拆除设备清场有验收单和协议书,严格、规范地运作,于7月26日、28日,9月13日、29日联合区国土、建设、林业、公安、安监、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束河、祥和、大研街道办事处和金山乡政府,集中开展了4次声势浩大的整治非法开采加工砂石专项行动。7月26、27、28日,联合执法组深入到非法采砂点,对7个非法采砂场点、12间简易房、30台打砂机进行了强行拆除,同时进一步做好砂石场、加工场业主和涉及村社群众的宣传教育及引导工作。9月13日,由区环保局牵头,组织规划、国土、水利、建设、林业、市政、安监、公安、黑白水电力公司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街道,集中开展了非法砂石加工场强行拆除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以及装载机、挖机、吊车等拆除工具,分别对束河、大研、金山范围内的13个非法打砂场和砂石加工点进行了强行拆除。为了确保执法过程中不出现热点难点问题,不激化矛盾,联合执法组再次对业主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联合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和工作安排,统一行动,顺利拆除了所有机械和建筑,形成了高压态势,严肃了法纪,切实巩固了整治成果。
制定了《古城区2010年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取缔和关停30多家非法生产和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的采石厂和砂石加工厂。今年8月份、9月份,按照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由金山乡、金安乡政府牵头、联合安监、国土、公安、工商、交警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原金山乡东江村树底废弃铜矿井和金安乡玉河村铜矿井非法私挖滥采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对进入矿井非法私挖滥采的人民群众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收购铜矿和组织非法私挖滥采的商贩及组织者进行严厉打击,炸毁和封堵了10多个废弃铜矿的洞口。
危险化学品方面:制定下发了《古城区2010年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认真开展了元旦、春节、“两会”、“五一”长假、“中秋国庆”长假等节日期间和重点时段的安全大检查,先后检查加油站15座(次),液化气站16家(次),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42家(次),查出隐患240条,督促整改240条,整改率达100%。对符合条件的68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办理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种证)持证、延期、变更、年检手续。取缔一家无证生产再生油小作坊,取缔一家违法冶炼金矿的小作坊
烟花爆竹方面: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等烟花爆竹热销时段,组织召开了市区内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从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并制定下发了《烟花爆竹打非工作方案》、《古城区2010年烟花爆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突出了对烟花爆竹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共检查烟花爆竹从业单位58家/次,取缔非法无证经营摊点40多处,清查烟花爆竹仓库1家/次,查处事故隐患2条,督促整改2条,整改率100%。严格市场监管,安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禁止无安全登记备案和防伪标签的烟花爆竹进入市场,规范了烟花爆竹市场秩序,在烟花爆竹热销时段未发生事故,确保了节日期间和重点时段的安全稳定。
道路交通方面:重点开展了春运、五
一、中秋国庆期间的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交通事故多发安全隐患点段治理、酒后驾车专项整治、黄金周旅游热线专项整治、路面行车秩序专项整治和冬季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对丽宁线、丽永线古城区段以及县、乡、村公路和市区道路交通的安全监管力度。整治期间全区共投入警力1100多人次,出动警车320多辆次,启动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11个,深入客运企业5家,检查客运车辆2231辆次,查处违规客运车辆12辆,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571起。深入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着力加强重点人群的针对性教育,以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运输企业驾驶人和农村群众为重点,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普及安全常识,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珍爱生命、文明出行”、“ 拒绝酒后驾车” “系上安全带、平安无意外”和 “交通安全日”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共印发宣传资料2万份,年画1500份,挂图260套,横幅36条,播放安全警示片10场次,摆放展板65块,出动宣传服务车23辆次,向客运企业发放交通安全知识手册2000本,营造了浓的宣传氛围。有效预防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公众聚集场所方面:全面开展消防安全整治行动,对全区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集中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不间断、多频次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摸底,详细登记造册。截止目前,共检查单位、场所65家,查出一般火灾隐患50多处,责令当场改正48处,责令限期整改3处,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3份,复查单位12家,切实消除了火灾隐患,有效预防了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民用爆炸物品方面:开展了打击收缴非法制贩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制刀具专项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先后印发宣传材料1万余份,张贴通告500余份,悬挂标语横幅130余份,排查涉爆、涉危单位56家,签订危险爆炸物品治安管理责任书52份。
学校安全方面:制定下发了《全区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全区学校预防交通事故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在3月份和7月份不学校开学之际,积极开展了“安全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区直各学校共组织了4次师生自救演练,发放宣传材料8仟多份,开展法制讲座8场次,受教育师生1万多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部分交通参与者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二是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在新、改、扩建工程时,未能做到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足额投入;三是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落实。一些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有的没有岗位操作规程;四是少数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生疏,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四、下一步的打算
针对以上问题,我区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着力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宣传、贯彻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全区企业法定代表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2.结合实际,对挂牌整改项目和新排查出的各类隐患,特别是较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要严格按照“三定”(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时限)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周全的防范措施。对整治难度大和危险程度高的隐患,要专题研究,重点解决。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合力整改,确保每一个查出的事故隐患都能得到有效整改。
3.根据《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实行高危行业企业执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促使企业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对投入不足,欠帐严重、隐患较多的企业,要督促整改,确保劳动安全、卫生基本设施到位。
4.在生产型企业分级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按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5.切实加强节日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值班和事故专报制度,随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使安全生产监管环节不脱节,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松懈,确保节日期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古城区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二篇:打非工作总结
打非工作总结
打非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努力营造全民打非的宣传氛围,严格落实镇、村干部打非网格责任制,注重部门联动,坚持“从严打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打击非法生产的高压态势,并强力打击了非法生产行为,把非法生产行为打死、打绝,为“建设秀美边陲重镇,打造幸福生态家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现将主要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打击非法生产工作中的三个建立和一个开展
1、建立非法生产户短信平台,浓厚打非宣传氛围。将上所有从事过非法生产人员和现阶段正在进行非法生产人员的手机号码全部搜集起来,每周五下午进行一次短信发送,发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打击处理情况实时通报,直接对非法生产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喷写固定宣传标语5处,悬挂宣传横幅30多条,出动宣传车30多车次,召开全镇安全生产和打击非法生产工作大会6次。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我镇打非工作,努力营造全民打非的氛围,收到了较好效果,共接受镇、村干部及群众举报信息30多条,进一步提高了打非行动的成功率。
2、建立非法生产月月报表制度,严格落实镇、村干部网格打非责任制
每月村(社区)及网格干部报送网格镇村干部非法生产情况摸排表、网格非法生产重点监控人员监管登记表、网格非法生产重点场所监控登记表、实行网格化全面严密监管。年初召开了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大会,各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印发了《**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非法生产工作的通知》和《**镇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镇、村干部分网格排查打击非法生产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相关奖惩规定。
3、建立边界乡镇联动机制,打非治违不留死角。与上栗县金山镇、醴陵南桥镇和富里镇建立打非治违联动机制,分清地界,定期召开会议,部署打非治违联合行动,确保边界地区打非治违不留死角。
4、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注重部门联动,精心组织。为了强力有效的打击非法生产,我镇在1月开展烟花爆竹打非“清剿”行动,5月27日-5月29日和10月16日分别组织开展了两次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以及10月30日至2018年2月为期一百天的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百日攻坚”行动,成立**镇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各村(社区)委员会的干部在集中行动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强力打击了非法生产行为,为“建设秀美边陲重镇,打造幸福生态家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打击非法生产工作成效显著
党政领导带队检查125次,排查重点场(住)所共计1579处,通过日常排查打击和集中行动,累计向公安部门移交非法生产人员60人,其中刑拘2人,行政拘留58人,捣毁生产工具106件,生产机械5台,没收销毁非法产品成品620件、半成品385件、引线2万多米。协助市安监局、危爆大队、镇派出所开展行动8次,非法生产直线下降,有效的打击了非法生产。
三、工作不足
虽然前段打非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非法生产明显减少,但并不意味着非法生产已经全部打绝,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差距,仍有非法生产户未被排查到,仍然有非法生产死灰复燃的迹象,非法生产历史久、根除难、隐蔽性强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工作有漏洞的借口,我们要自查自纠,深刻反省工作不足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1、扎扎实实打击非法生产。信息要充足、排查要细致、打击要严格、复查要到位,只讲实效不讲形式,继续扩大打非成效。
2、充分发挥部门联合执法的作用。继续与安监和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坚决将安全隐患大累教不改的非法生产户,移交公安部门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3、继续做好打非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折不扣的兑现举报奖励,切实做好保密工作,深挖危害性大、隐蔽性强的非法生产户。
总之,打非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我镇的安全稳定,关乎**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一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将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
第三篇:交通局打非工作总结
邵武市交通局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总
结
时间:2010-11-23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阅读:663 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责任落实年,“九个强化”、“六个严查”等专项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部署,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有效遏制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交通局结合我市交通安全生产的实际,强化措施,有效开展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并取得明显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按照解决当前交通安全生产领域比较突出的非法违法问题,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权威,切实解决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一岗双责”和交通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和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全市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邵武市交通行业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交通局成立由市交通局季秀丽书记任组长,运管所、地方海事处负责人为副组长,局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安全股,认真组织实施我市交通行业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
二、明确责任,严格问责
此次活动,交通局不但对无证、证照不全等共性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还明确职责,对交通行业具有行业和领域特点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采取“三个一律”进行重点打击:在专项行动中,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同时,要求各责任部门对工作不认真、走过场及工作执行不力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玩忽职守,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依法从重处罚,务求本次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
交通局根据行业特点,明确本次专项行动的重点范围和重点内容,做出详细工作部署,切实抓好抓实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道路交通重点打击擅自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活动、无从业资格证驾驶营运车辆、客运车辆不按核定线路行驶及货运超限运输等;内河水上交通重点打击非法从事渡口渡船运输、内河船员未持船员适任证书航行的及内河船舶未按要求配齐安全设施设备的等;交通工程建设方面重点打击非法分包、转包以及违章作业、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非法从事建筑活动及建设单位干涉施工正常项目建设管理等;危险货物运输方面重点打击未取得危险货物运输许可,擅自从事危险货物运输、非经营性危险货物运输单位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从事危货运输驾驶人员、押运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的及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按要求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车载终端等行为。
在本次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活动中,交通局共出动人员500余人次,检查车辆380辆,交通重点建设工程、渡口码头等12处;查处非法营运12辆(未取得道路货物运输许可7辆,客运许可5辆),处罚12辆;查处汽车轮渡水上运输安全隐患1个,整改到位1个。
总之,交通局高度重视此次安全生产“打非治违”行动,并结合“安全生产年”的各项工作部署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在下一阶段工作中,交通局将继续加大对本行业中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我市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四篇:2008年古城区林业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08年古城区林业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增强行业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巩固政务公开成果,规范政务公开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内容,创新政务公开形式,突出政务公开重点,提高政务公开水平,为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领导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按照区政府、区纪委、区监察局的要求,我局为确保机关各项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迅速成立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和圣军任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为切实提高我局各科室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局党组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各科室将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事要求全部上墙,并安排专人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上是巩固、规范和提高,同时在重点环节上深化、创新和突破,全面提升政务公开的层次和
—1— 水平。为此,我局在规范制度、重要事项公开和公开的形式上作了大胆地探索。
1、规范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促进拓展延伸。我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局领导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宣读了政务公开工作方案,重点强调了干部职工在接待来信来访中、群众办事等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执行市、区及局里制定的各项政务公开工作措施,不允许出现违反政务公开政策文件规定的事件。并将政务公开工作与各科室的年终考核挂钩。向机关干部群众公开了内务,包括机关内部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干部任用等重要事项,增强机关内部事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极大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2、密切联系群众,突出重点,公开重要事项。我局抓住关键部门、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突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重要事项,从内容和形式上重点加以深化。重点公开了十项公开制度,即公开本部门职能中的审批执法收费事项;公开审批执法收费具体职能单位;公开审批执法收费事项的法律政策依据;公开审批执法收费事项的条件;公开审批执法收费程序;公开审批执法收费时限;公开审批执法收费结果;公开审批执法收费工作纪律和廉政制度;公开审批执法收费责任追究办法;公开审批执法
—2— 收费违规违纪投诉举报单位和电话。并将这些重要事项挂上墙向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公开,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勤政为民的目的。
3、加大服务“窗口”建设,务求实效。我局始终把服务“窗口”建设作为加强政风建设、推进和落实政务公开的突出重点。凡是属于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的“窗口”科室,如林政科、木材检查站等都建立和完善了公开办事制度。所有科室配服务公示牌,工作人员一律挂牌上岗、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来我局办事的群众。
4、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开的形式上做文章。除了在政府网络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开林业法律法规政策、行政审批事项外,我局还想方设法利用其他形式和媒介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今年我局利用送科技下乡、《森林法实施条例》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义务植树节等重要时段发送宣传资料,宣传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重要办事公开制度,收到良好效果。
四、政务公开工作打算
1、服务“窗口”在“办证室”的基础上,争取完成林政、种苗、林产、纠调等集中办理,实现“一站式”办公。
1、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
—3—
2、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违规违纪有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
3、加大宣传力度。围绕政务公开工作,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广大群众宣传政务公开工作部署、取得的成效,营造政务公开的良好氛围。
二00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4—
第五篇:丽江古城区十二五规划
丽江市古城区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古城区“十一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古城区旅游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热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依托区内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优越地理位置,坚持“一头两翼三条线,一区两域七重点”的旅游发展战略布局,以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为奋斗目标,通过实施提质增效和品牌带动战略,巩固并大大提升了古城区乃至丽江市在滇西北和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地的地位。
2010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总量达到582.4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18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308.48万美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1万人。先后荣获“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全球人居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一百个小城市之一”、“中国魅力城市”等十余项殊荣。
二、古城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程度低、企业经营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旅游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旅游与城市开放、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格局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业仍以经验式运作管理为主,特别是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建立起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运作与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三是旅游业结构尚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力度不足,产品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程度还不够;四是旅游企业规模小,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专业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交通条件仍然是制约本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问题。大理铁路的建成通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出入丽江的交通条件,但由于昆明—大理之间铁路交通线路的技术标准较低,丽江东进或北上的铁路建设进展较为缓慢,进出丽江的铁路交通条件仍受很大制约。公路交通仍无法满足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自驾游、自助游等新业态、新需求的快速增长,现有大丽二级公路的路况条件和道路沿线的交通保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建设迫在眉睫。航空运输方面,随着丽江口岸机场扩建完成和机场高速的建成通车,能基本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量的需求,但作为口岸机场的配套服务设施的机场宾馆、餐饮服务、空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将无法满足航空驻留、旅客候机中转等服务的需要。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古城区现有的市场内道路交通,医疗卫生设施和水平,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系统的建设尚不完备,距离“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旅游产业的经营方式粗放,旅游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偏低
据统计,目前团队游客在丽江的平均停留天数不足2天,而在古城内的停留时间更是仅有0.6天左右,有限的平均停留时间,不得不造成“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方式和“拉练式”、“赶鸭式”的食、住、行服务接待方式,使游客无法体验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和丰富内涵,直接造成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和旅游产业的整体收益偏低。
(四)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旅游景点、景区数量多,但结构不合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体验类、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的供给比较缺乏。
(五)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景点、景区建设,轻科学规划的倾向,造成现有景区景点建设方案简单、思路单
一、设计粗糙、内涵肤浅、产品质量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
(六)旅游业投资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旅游要素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如低端住宿产品供给严重过剩,而高端住宿产品供应不足,特别是国际著名品牌酒店、休闲度假型酒店、主题文化等特色酒店、客栈偏少。旅行社企业的弱、小、散、差等现象严重,缺少规模化、集团化、具有研发能力的旅行社企业。旅游业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七)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管理,涉及城建、文化、宗教、工业、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体制性矛盾突出,没有形成整合优势,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八)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难以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尤其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
(九)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待提高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丽江旅游的核心资源,但是过去十几年中,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着资源不足、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原住民流失、现代商业气息侵略传统商贸活动、古建筑的破坏和部分修复的古建筑失真、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恶化、文化传承点缺乏等现象影响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古城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古城区旅游业虽存在上述问题,但作为三项世界遗产荟萃之地和滇西北地区旅游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中心区域,古城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国内外知名度高、区位及交通条件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环境优越等优势。同时,借助看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机遇,利用丽江获得“全国改革开放十八各典型地区”的建设成就,丽江旅游在全国的示范窗口作用等优势,进而实现旅游业的“二次飞跃”机遇难得。
(一)国家政策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着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云南省委政府提出“两强一堡”新目标(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越建设“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云南桥头堡的作、用将凸显,富民强国、兴边睦邻的宏伟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陆续呈现。
丽江地处西南边陲,位居西部大开发的12各省区市之内。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古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旅游资源条件
古城区旅游资源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及其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资源品位高、价值大、独特性强、知名度高。加之区域内自然风光神奇秀丽,北依巍然耸立的玉龙雪山、东西两侧与泸沽湖省级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相呼应、金少江环绕而过,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区域内,纳西族等民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钟灵毓秀的山水、田园风光的交相辉映,形成了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题和核心、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和依托、丰富优越的旅游资源组合、(三)区位与交通条件
古城区位于丽江市的区域中心,区域内由航空、铁路和公路场站。虽受一定的局限,但仍不失为滇西北乃至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集散中心。已经建成通车的大丽铁路和大丽二级公路,为出入丽江提供了较为方便的陆路交通条件。随着口岸机场的开通,将形成45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同时,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等的相继建成后,出入丽江的公路交通条件会有质的改善。优越的区位和即将形成的立体、高等级交通条件,将使国内外游客出入丽江更为便利。
(四)产业地位和群体意识
丽江市古城区所处的滇西北旅游区,是云南省六大旅游区之一,更是国家级“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南部起点和门户。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丽江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而古城区旅游产业是丽江全市旅游产业的核心。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实施的“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发展战略,意在举全市之力、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大对古城区旅游产业的科学规划、招商引资、环境整治、市场经营秩序治理的力度。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为古城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旅游为古城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使古城区市民的整体旅游意识增强,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爱护旅游环境的氛围意识浓厚。
四、“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抓机遇、打基础、建支柱、创品牌、增效益的号召,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势等六大战略。突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目标,以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为先导,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理念,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盘活旅游资源存量为前提,以创新旅游体制和机制为动力,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高景区质量、优化线路组合、建设旅游营销网络、建立多元融资体系为抓手,把转变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培育六大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充满活力和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古城区成为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集散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以旅游产业推动古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与改革发挥示范作用。
(二)发展定位与思路
以把丽江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城市和集散地”为目的,把古城区定位为:丽江旅游的核心、滇西北旅游的中西、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
发展思路:坚持“一心两片六重点”的发展思路,”一心”即丽江古城为核心,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防范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美化古城的游览环境,不断巩固加强其丽江的吸引游客品牌和核心旅游产品的地位;“两片”即通过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古城区成为乐居休闲旅游城市。“六重点”即以丽江(大研)古城、大束河古镇、大东温泉、蛇山运动公园、金龙桥-金沙水上项目、空港服务区为重点。
(三)发展原则
从大旅游观念出发,坚持“和谐发展、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区域联动、重点推进”的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优先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项目开发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应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第一、环保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理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产业融合原则。充分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把旅游发展与区、市里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紧密结合,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使旅游与其它产业、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无缝对接、培植高效、开放的旅游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原则。创新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使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逐步吃那个味支撑和引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项目带动原则。建立完善的旅游项目投资机制,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科学引导资金投放和有效发挥资金效用,以重点项目的集中建设带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区域联动原则。突出古城区在云南省和大香格里拉区域中的重要地位,拓展区域旅游合作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合作体系,对内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对外拓展市场空间与交流合作,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的双赢或多赢。
重点推进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引导和推动一部分企业的较快发展,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的双赢或多赢。
重点推进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引导和推动一部分旅游企业的较快发展,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实现全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1、精品名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融民族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休闲体验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在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坚持“精品、真品、绝品”的旅游发展观念,高起点规划,提升景区品位,彰显组合效应,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适应不同目标市场旅游消费需求的品牌景区和产品。
2、文化带动战略
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主题,突出“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线的带动作用和龙头地位。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改善旅游产业的投资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国际客源组织渠道,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
3、标准化战略
利用国家旅游局把丽江市确定为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契机,根据《旅游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旅游业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旅游业基础标准、要素系统标准、支持系统标准、工作标准的编制研究和实施试点工作。通过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升丽江的整体城市形象。
4、产业集聚战略
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核心又是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形成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和布局,这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放大集聚效益,是城市功能逐步实现由“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的转变,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五)构建六大旅游产业体系
一是以精品旅游景区(点)为龙头的旅游核心产业体系;
二是以客运、住宿、餐饮、娱乐和旅行社业为主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体系;
三是以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制造业产业体系化;
四是以旅游宣传推介、旅游信息发布。旅游要素供给信息查询、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产品定制服务、旅游投诉服务等为主要形势的旅游公共营销体系;
五是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的旅游现代化管理体系;
六是交通、通讯、教育、医疗、保健、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服务保障体系。
(六)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到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亿元人民币,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
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人民币。
五、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实施“一城辐射六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使古城区成为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度假娱乐休闲区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集散地。
一城:丽江(大研)古城
六区:束河古镇茶马古道文化休闲景区、古城西线田园风光民俗休闲体验区、东环线温泉峡谷亲水休闲区、蛇山国际森林运动公园休闲区、漾弓江历史文化景区、空港综合旅游休闲服务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丽江(大研)古城旅游经济核心地位
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丽江(大研)古城。围绕丽江(大研)古城建设民族文化和休闲娱乐中心。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丽江(大研)古城成为全市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将丽江(大研)古城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走廊,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区。
(二)突出束河古镇的水资源优势,打造束河古镇茶马古道文化休闲景区。
充分渲染束河古镇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支持鼎业集团的开发,突出茶马古道和休闲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
(三)融合民族民俗因素,开发西线田园风光民俗休闲体验区
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合作,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把红山村建设成农家民俗休闲体验旅游区的典型,将西线油路松云村至士满村等村落,打造成以田园风光、民书文化为主体。休闲为主要形式的民俗体验区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东环线温泉峡谷亲水休闲景区
加强东环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以温泉养生保健、杜鹃森林公园、峡谷观光、高峡出平湖水上游览等项目,规划建设东环线旅游交通道路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以杜鹃天堂、金安特色小镇、金沙谷温泉和大东温泉组团为主的“一环(含两小环)、三带、五组团”的空间体系,将其建设成东环线温泉峡谷亲水休闲景区。
(五)打造“森林生态运动休闲”胜景,构建蛇山国际森林运动公园休闲区
突出该区域森林生态植被优势。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观音峡)、休闲度假(森林公园)、运动健身(高尔夫)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运动健身休闲区。
(六)开发漾弓江历史文化体验景区
开发漾弓江观光、红色旅游修复红军长征指挥旧部(红二方面军贺龙、任弼时指挥部)、开南文艺研习所旧址:开发(古)丽江人遗址、关坡丽江古长城遗址、万德宫徐霞客旅行遗迹、秦五尺道遗址等景区景点,并由此区域向南延伸至观音峡景区。修复完整连续的丽江历史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该区域打造成丽江民族文化体验区。
(六)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旅游核心产业
结合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衡量、检验的作用,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验迅速推广,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从简单粗放,走向规范有序,切实推进古城区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丽江旅游核心产业。
1、培育精品,提升文化旅游业
以古城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主体,塑造具有国际吸引的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古城、茶马古道、民族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高品位策划,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增强景区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古城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恶化入境游首选地之一。
2、丰富功能,拓展民俗生态旅游业
以“西线田园风光民俗休闲体验区”的田园风光为基础,以乡村旅游特色村地开发模式,倾力打造农家民俗休闲体验区。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3、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提升“丽江(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文化休闲”的休闲功能。丽江(大研)古城的“酒吧文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划定特定区域,加之适当的引导和管理,可使之形成以时尚为主题的特色休闲区。束河古镇的休闲环境已初具雏形,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应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其休闲功能可以通过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休闲区,、亲水娱乐休闲区、哈里谷国际酒吧区、名人酒吧区和旅游配套服务区等的建设来实现。经过1-2年的提升,是丽江(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成为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区域。
积极建设“东环线温泉峡谷亲水休闲景区”,精心设计开发区域内的温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抗体保健区。同时,开发区域内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峡谷观光探险资源、高峡平湖亲水体验资源。东环线区域是古城区面积最大、资源丰富、且与古城资源类型互补的区域,根据“古城区旅游东环线控制性详规”,按照“一环(含两小环)、三带、五组团”的布局,建设“新团-大东-树底-新团”两个小环线,建设“新团入口服务区”、“杜鹃天堂”、“金安特色小镇”、“金沙谷温泉度假区”和“大东温泉休闲度假区”,把旅游东环线建设成为以温泉养生为特色,兼具峡谷观光和文化体验的休闲度假区域。
构建“蛇山国际森林运动公园休闲区”。在丽江蛇山建设森林运动公园,依托优美的环境,建设休闲公园、天然温泉SPA、国际度假酒店和高尔夫球场,使之成为具有休闲体育运动健身特色的休闲区域。
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文化和休闲旅游资源,将文化要素与休闲产品进行合理组合,形成以文化要素为灵魂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系统和较为完整的旅游体系,从而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4、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进一步是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红色旅游持续发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整合资源,继续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进一步增强我区红色旅游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最大响度发挥其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雪山音乐节、中国情人节等重要节会,增强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加快申办和建设“中国-南亚东南亚旅游合作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改善会议接待服务条件,积极争取一些中小型会议承办权。
依托三多节、棒棒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开展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点的民俗节庆活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多彩、大众喜闻乐见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建设(古)丽江人遗址博物馆、关坡丽江古城长城遗址公园、万德宫徐霞客旅行遗迹纪念馆、秦五尺道遗址景区等项目,并由此区域内向南延伸至观音峡观光休闲景区。修复完整连续的丽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该区域打造成丽江历史民族文化旅游区。
(二)配套发展旅游要素产业
1、突出特色,壮大旅游餐饮业
挖掘传统风味,整合地方特产,弘扬传统的餐饮制作工艺,形成滇西北特色餐饮系列,推出纳西菜肴精品和便携食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腊排骨、洋芋鸡、铜锅饭等纳西菜肴食品品牌。完善景区(点)餐饮设施、解决景区(点)就餐难的问题。推出系列化地地方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办好小吃一条街和夜市、风味餐厅。建立饮食行业的标准认证体系,推动全行业的规范化的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
2、合理布局,提升旅游住宿业
加快雅高铂尔曼酒店、金茂君悦酒店、阿曼酒店、翔鹭酒店、金典红树林酒店等项目建设;扶持和规范特色民居客栈家庭旅馆。在全区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连锁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宾馆酒店经营管理水平。
3、提高效率,推进旅游运输业
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完善客运站点,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是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增开景区间旅游交通线路,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互通性。加强旅游、航空部门的合作,扩大经营地区性的包机业务。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继续完善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健全城市公交网络,逐步实现A级景区公交专线全覆盖。
4、规范秩序,促进旅游行业
优化旅行社结构,按照大型旅游社集团、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的发展模式,改变目前旅行社企业“小弱散差、一盘散沙”的经营现状。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实行行业自律,引导整个行业向规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特色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强化对旅行社的社会监督,树立旅行社的良好形象。
5、健全市场,扩大旅游购物业
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健全旅游商品批发零售体系,提高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旅游购物的消费功能,建立多渠道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和旅游购物诚信经营体系。
6、开发带有丽江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统一丽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标识。“十一五”期间,古城区旅游局主办的“丽江旅游纪念品统一标识的征集活动”圆满结束并且获得成功,“十二五”期间,将在古城区范围所有旅游纪念品上统一使用“丽江市(古城区)旅游纪念品标识”。加强对旅游纪念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形成丽江旅游纪念品的统一形象。
7、注重品位,拓展文化娱乐业
完善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的文娱基础设施,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整合文艺演出资源,开发雅俗共赏的综合性舞台演出娱乐节目。
8、合理布局和建设旅游服务信息中心(散客服务中心)
在咕噜湾(黑龙潭前)、丽江(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古城东郊新团、机场高速公路丽江出入口、大丽高速公路丽江出口、火车站站前设立旅游服务信息中心(散客服务中心),为多种交通方式来丽江的散客旅游者提供丰富、齐全、诚信、实用的旅游信息,满足不断增长的散客旅游者的服务需求。
9、完善公共信息标识系统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统一规范、逐步实施的原则,建立中英文对照的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系统(包括交通指示标牌、地名街道标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标志、公交车站及其标牌等),是城市的公共信息标识符号能够体现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的水平。
10、合理规划改扩建50个旅游厕所
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3-2003),在丽江(大研)古城及木府、黑龙潭、束河古镇、观音峡景区、西线游路、新团服务区、杜鹃天堂景区、金安特色小镇、金沙谷温泉、大东温泉、九子海、丽大高速、机场高速、丽攀高速等主要景区景点及交通沿线规划布局50各旅游厕所,彻底改善旅游区及交通沿线的“入厕难”现象。
七、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业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由旅游、文物、宗教、城建、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渠道筹资发展旅游业的投融资新机制。除法律、法规命令禁止的领域外,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进入旅游要素产业和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策划论证一批旅游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区内优势企业积极进行跨国连锁经营和网络化发展。
(二)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手段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合力打造精品景区和线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旅游发展规划,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推动无障碍旅游。加强联合宣传促销,统一规划建设旅游线路,树立丽江古城旅游的整体形象。强化旅游信息网络服务功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古城旅游网与全国各省(区、市)世界各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开展网上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多项服务。整合科研、教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商品联合研发体系、旅游人才队伍联合培养体系和文化精品工程联合开发体系。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丽江出入境以及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快线通道,建设重点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尽快完成机场高速公路、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标识系统,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完成口岸机场改造扩建,大力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工作。
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古城旅游网,整合省内外、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源,充实旅游信息数据库,拓展旅游电子商务服务领域。
(四)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有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依法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引导和支持引进高校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和学科
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急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岗位培训质量。加快外语导游队伍的培养和选拔。推进旅游产学研联合,依托高等院校和旅游科研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咨询,提供治理服务。
(六)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宣传推介、商品研发和文化娱乐精品工程。坚持依法行政,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监督和执法工作力度,打击打击欺诈行为和各种丑恶现象,净化旅游市场,维护古城区旅游业的良好形象。加强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各类旅游协会和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