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4: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

第一篇: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

茅箭区教育局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一城五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全区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我区先后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等七部门授予“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批4个“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县(区)”之一。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义务教育离“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学无择校、教无择生”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全区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成人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含教学点2个)。在职教职员工840人,中小学生11264人,其中高中生360人,初中生2584人,小学生8320人,流动人口子女5958名,占学生总数的53%。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和99.8%。全区学校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35万平方米。全区共有图书10.4万册,计算机室13个,拥有计算机510台,有语音室2个,多媒体教室5个。教学仪器按省二类标准配备。

2研活动作为改革重点,在各校贯彻落实了《关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关于在中小学实施“一树一案四清”的教学指导意见》等教学改革方案,广泛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教研活动,2010年又全面实施了“生本教育”,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得到彻底的转变。此外,我区还坚持每年举办一期“金烛杯”教学大讲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申报的11个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1个中央电教馆子课题正按照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全区各学校始终把学生德育教育当成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每年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围绕“学雷锋日”、“世界儿童读书日”、“三月文明礼貌月”等,先后开展了“忠孝雅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了文明标兵、文明班级评选,开展了“迎奥运”主题教育,“武当武术进万家”、“小手拉大手”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针对全区青少年课外实践活动不足的现状,成立了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把活动课纳入了学校课时计划,共开班39期,7000多名中小学生在该中心进行了校外实践活动,实现了茅箭教育校外活动场所零的突破。

(四)强化内部管理,构建和谐教育。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形成了安全工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筹资4万余元,统一为学校配发了学生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读本,做到“教师、课时、教案、作业”四落实,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有效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科室包校”和月排查制度,联合区直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消防、食品、交通和危险实验化学品等专项整治活动,为城区8所学校购买了16个公益性岗位作为交通护学岗,对南部山区接送学生的车辆实施了燃油财政补贴。为文锦学校、武当路小学两校架设了人行天桥,在实验学校、武当路小学和二堰小学新建了警务室,招聘20名安保人员充实到各校门卫室,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五)搭建培训平台,提高师资水平

1、加强教师培训。2009年,成立了茅箭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完善了教师培训机构。先后举行了校长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余人。积极向省争取了200多人的外出培训指标,免费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所有教师利用“中国教师行动网”,开展教师网上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区学校干部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及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支师德高尚、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梯级骨干队伍初步形成。

2、积极开展星级教师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茅箭名师”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截止目前,共评出茅箭名师20名,6年底,全区中小学共有债务2683.91万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有新的债务产生,沉重的债务负担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城区学校布局没有新举措,不能适应急剧膨胀进城子女就学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区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及有所超前的思路,多次调整学校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容建设,房地产业迅猛得发展,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城区人口急剧膨胀,我区人口由2005年的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近35万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占全区学生总数的53%,现有北京路、天津路、武当路、许白路沿线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实验学校、武当路小学班额过大(超过60人,个别班级超到70人),学校超负荷运转,城区学生“上学挤”问题十分突出。现有天津路小学、重庆路小学、西坪小学、许家小学的学校规模和办学条件已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城郊农村生育人口减少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学龄人数的逐年减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的学校闲置浪费,城郊教育资源闲置与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

5、师资不均衡。近几年,通过以校本培训为主,运用多层次、多形式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师资水平,但优质师资仍满足不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一是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工作环境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工作环境较好的学校,区属学校教师流向市直学校。造成有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校师资富裕。二是存在教师年龄老化、师生比例不协调、学科配备不完备等问题。三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名师”和骨干教师缺乏,专业教师不足。

6、同城不同待遇。学校和教师同在一个城区,但所享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一是生均公用经费与市直学校差距较大。我区生均公用经费中财政拨款逐年增长,由2007年每生每年15元,增长至2009年每生每年70元,但与市直每生每年130元差距较大。二是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时,我区津补贴核算标准为12600元/年,而市直和白浪开发区的津补贴标准要远远高于我区标准,教师待遇偏低引起教师不满,也成为一个不稳定的隐患。

7、“择校热”高烧不减。“就近入学”是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择校是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于是,“择校热”愈演愈烈,很多家长认为,不选择一所好学校,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不惜重金,找关系、转户口,想尽办法往里挤。“择校热”高烧不退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我市教育的极大关注,对“名校”、“名师”的肯定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择苦了家长,择坏了风气,择丢了公平。这种现状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篇: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放、加快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开放,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工作目标。为加快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省教育系统注意改善市县和乡镇教师队伍状况,实行教师聘任管理,规范教师流动;改革小升初招生方案,大力推行免试就近对口直升,义务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我省义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生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不均衡,长此以往,使义务教育积贫积弱。近年来,我省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的硬件水平提高较快。但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大省,与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相比,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投资年递增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近三年来,我省的教育投入在许多地区占当地财政的比例连续低走。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省许多地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流向却并没有向本应作为投入重点的义务教育倾斜,反而是有相当多的部分流向了非义务教育部分。这也是我们总是说教育投入年年增加却年年感觉不到义务教育经费增加的一个原因。以近三年南京各级教育(不含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的资料分析,2000年总增长率为199.08,而初中部分增长118.37,小学部分增长仅有33.66;2001年总增长率为123.52,而初中部分增长仅有32.64,小学部分增长65.52;2002年总增长率为-58.01,初中部分增长-11.33,小学部分增长率为21.28。这组数字反映了三年来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呈较大的不稳定状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还体现在郊县和偏远乡镇的学校环境面貌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即使是城区学校,由于事业发展的要求较高和资金来源的不足,所导致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也使得有些校长不得不为能弄到钱而大伤脑筋。而冒着很大风险“乱”收来的费用,实际上是大部分用来冲抵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部分。普遍地看,在我省许多地区的部分市区初中小学、郊区和县城镇的广大初中和小学,教育经费的缺口年年还存在着。据调查,南京市浦口区一所初中2001年以来教育经费缺口达54.19万元,六合区一所乡镇中心校2001年以来的教育经费缺口达958万元,就是城区的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完中,其初中部分的教育经费缺口也高达231.87万元。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二类三类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也是不可能的。

布局不尽合理,优质生源分布不均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小学和初中校在办学水平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优质学生一味地“舍近求远”,择校而学,又使得名校大量获取优质生源甚至吃不了,而薄弱学校不仅生源差而且吃不饱。这种情况事实上对名校和薄弱学校都造成了情况不同的不良后果,恶性循环加剧,校际差距越拉越大,那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加远离优质学校的方阵。这种情况必然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制定严格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即所谓的薄弱学校、普通学校、乡级学校、市县级学校、省级学校等等,目前又在大力推行星级学校的评选。这样做无疑更加剧了择校风的盛行,与促进生源的相对均衡化背道而驰。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发表几点思考和建议:

1、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经费问题,是国家宏观投资政策把义务教育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也是要不要用国家财政来支撑和保证的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上。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仅要认真规划,科学决策,还要体现在经费投入的充沛,和政策措施的有力。要强化政府的责任,特别是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要把九年义务教育摆进各级政府财政的总“盘子”。如果不抓住教育经费问题这个牛鼻子,不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郊县和乡镇义务教育)摆进各级财政的“盘子”里,不能用“皇粮”来支撑和保证义务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态势,为难一线的办学,限制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我省的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应实行两级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实际收入(可支配收入),制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对义务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除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为薄弱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防止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扩大。

实施“向薄弱学校倾斜”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必须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要严格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核算监管,实施义务教育基本资助金和辅助资助金分离制度。基本资助金按同样的生均标准投入到各学校,辅助资助金则投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资源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包括把好本级财政的预算审查关,实行教育经费的预算单列。对执行中违反规定者应依法追究责任。另外,政府义务教育改革措施出台时要特别谨慎。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决不能变相扩大收费。政府不能削弱对义务教育的监督管理。

2、转变对原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旧有观念,重新审视我省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我省许多地区在八十年代曾经采用高中单级办学体制,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样做的好处无论是对办好初中还是对办好高中都具有积极意义。采用高中单级管理的体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重新构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体系。近年来,许多地区对高中投入比重过大,这实际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对义务教育的必要投入和正常发展。应该先将初高中剥离,才有可能改变义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每一所初中,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义务教育的水平,有效缓解“小升初”中择校风的压力。要通过体制调整,促进教育教学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要彻底改变“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的面貌,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是其中要件之一。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就需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大力改革“小升初”的招生办法,努力从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尝试运用“小升初”电脑派位的方法,以探求在择校人数大于可招生人数情况下的招生之路。“小升初”电脑派位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由,但有利于缩短教育差距,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这个方法全面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的“小升初”招生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当前需要研究改进电脑派位工作,加大电脑派位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在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还需要持续电脑派位的“小升初”招生方法,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小学的教学和管理。要提升薄弱学校的内涵,加强常规质量管理,减少广大群众对电脑派位的忧虑。要把教育资源放大,使之与薄弱学校的办学相衔接。

要淡化、逐步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统一标准,实行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不能一方面在倡导公平竞争,呼唤均衡发展,一方面又在大力开展评星级学校的活动。缺乏科学评估标准的花样翻新的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客观上是在鼓励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要考虑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而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同时,要规范民办教育,限制假借共有教育资源兴办所谓的“民办”教育,保护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是新时期党对教育事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宏伟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信我省的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从我省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四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五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将就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我的观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

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

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下载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合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家谈 茅箭区二堰小学 谢平一、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双......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英剑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一直以来,关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就被各级地方政府......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县验收准备工作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宝坻区霍各庄镇高八堼中心小学始建于2000年,学校现有五个教学班(一至五年级),招收学生范围为高八庄、北堼、张台、王台......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汇报材料 ----北票市小塔子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校,检查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下面,把我校义务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方案回河镇中心小学2014.01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公平的义务......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编)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