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互助学习型学习体会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
2018年9月20日在市民族中学学习观摩了三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以及若干老师的评课、教学感悟,使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矫正,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1.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体现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安静,学生听讲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是再好不过的课堂效果了,而且每堂课总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通过学习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真正理解到:以往我们教师“一言堂”,现在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们自己做主的课堂我们喜欢”。气氛活跃,与以往的“鸦雀无声”形成鲜明的对照,体现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倡导的“乐学”思想,现在回想起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广大教师的借鉴。以前我们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发问,即使个别同学提问,也是在教师讲授结束之后的空余时间中。同时,老师对这部分问题的回答,也停留在一对一的一问一答这种层面上。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学生一般处在被动盲从情况下,很少自主学习。教师教课本问题突出,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学的问题,依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针对我们教学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平日教学中就有要注意自主学习的环节和小组交流的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引导和培养。结合学校开展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培养的计划,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探究意识、问题意识、主动表达的意识的进行培养和强化,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创建,打好学生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互助互动互学,同伴交流,向同伴学习,与同伴合作,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发言及意见,提出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既能学又能问,既问老师又问同学,主动请教,查阅有关工具书,勇于开口,敢于交流的良好习惯。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切实改变重教法轻学法的思想,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授课时要传授学法,课后练习要指导总结好学法,使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以例悟法,依法自学”。与当前规范办学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减轻学生负担入手,引导教师改变课堂,改变作业布置的形式。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自主互助学习使课堂气氛变活,知识难度降低,教学涉猎面拓宽,教师对学生用情,学生学习感到有趣,师生间关系平等,学生越来越自信,学习态度趋于主动,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见解越来越多,共性和个性就会得到协同发展。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实施总结,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
齐齐哈尔市第四十六中学
王
强
第二篇:自主互助学习型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基于小组的合作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小组建设并对小组建设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我校计划通过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改革,以促进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小组建设、合作学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的提出,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建设”“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探索,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选择有效途径,运用科学恰当的方法,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如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等,使我们对小组建设、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
1、通过研究,确立高效的小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1)倾听的技能。明确不是只有自己说才是参与,听别人发言同样也是参与学习;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边想边分析别人发言中的对与错,并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
(2)表达的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敢说,特别要敢于质疑问难;其次就是表达清楚;最后是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3)交往的技能。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2)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研究内容:
1、确定自主互助课堂小组建设和互助学习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
2、开展各学科学习策略和各学时学习方法的研究,设计用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导学条”(导学指南)。
3、研究课堂学习小组建立的科学性,探究自主互助学习的适用条件和教与学的质量评估。
4、探索一课时教与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3、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课题的假说和理论依据
1、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源头活水,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对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发学习潜能。本课题设置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彻底改变长站讲台我讲你听的给予式教法,以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开拓者身份出现在课堂,在指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在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致力于为学生的发现、创造、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为充分发挥学生间、师生间教学相长效应搭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平台,不仅能激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出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且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题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都将有不容忽视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2、实验假说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小组在一段时间的讨论或动手实践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结果的一种整体性设想与运筹。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2)、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
(3)、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派,操作主义现象派,社会认知学派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系列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在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重大进展。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途径方面却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可供推广的方法和经验。
“互助学习”源于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的原理。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从90年代初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研究合作学习,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总之,国内外自主互助学习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重复研究的现象还比较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拓展;自主互助学习的适用条件如何界定,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技巧如何提高等都有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有厚实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我市教育界教师围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有翔实的参考文献:
3、有务实的研究人员:
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成员中,都是市区级教学能手、中学高级教师等教学骨干。
4、有坚实的研究后盾:
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质量,我们拟邀请一批包括名校名师、教研机构主要领导等对我们进行指导。
5、有充实的保障条件:
(1)、目前课题组已收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这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
(2)、我校是区教育局重点改造学校,硬件设备和经费投入都远远优于同类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在全市处于一流地位。此外,本课题研究校领导高度重视,是全校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配套经费和研究时间有可靠保障。
六、课题试验预期成果
(一)研究假设:
如果我们在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下,坚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的办学理念,真正形成并有效实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的新构想,紧扣研究内容实事求是地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改进、提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研究目标迈进,那么,我们的课题研究就可能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获得突破。
1、形成适合各学科自主互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呈现目标→指导学法→自主研学→同伴互助→反馈矫正→综合提升”,探究出该模式对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优秀的学习品质、发展的学习潜能和终身学习习惯所产生的作用并获得自主互助式教与学既规范化又不失个性化的策略。
2、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各学科学习策略,形成学法指导意见,设计出能体现学科特点、能达成学时目标的对自主互助学习具有导向作用的“导学条”。
3、能根据学生学习力现状建立起随机的异质结合的学习小组,探究出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同伴互助对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形成与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与学质量评价体系,争取就自主互助学习适用条件给出清晰而准确的界定。
4、形成“30+10”的课堂时间分配形式,研究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时间30分钟和教师讲授时间10分钟的时间分配对保证学生主体地位所发生的作用及其对主体性教育的意义。
(二)拟创新点:
1、形成“三变”、“两让”的新理念。“三变”指“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 “两让”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2、建立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新关系。传统教学中的“三要素”可概括为“教师→教材→学生”,即: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凭借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经过研究要建立的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新关系是“学生→教师→教材”,即:学生以教师为媒介,凭借教师的引导、帮助,通过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研学教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发挥“导学条”和“小白板”的指导、呈现、启思作用。经集体研究设计的“导学条”有别于教案、学案、练习卷、学习提纲等,其内容由学习目标、学法建议、探究重点、反馈提升四部分构成,其目的旨在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策略、学有度、学有长进。为各组配备的“小白板”用于小组集体研讨的主要成果的汇报和启发全班同学思考的疑难问题的呈现。
七、课题研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进行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逐步完善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个案分析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中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实施步骤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参加培训,学习相关理论;
2、选题,认真开展课题论证;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
4、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每个学期都制定实验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认真做好跟踪记录,并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中的问题和缺失处,进一步将课题研究向更深处展开。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
1、撰写结题报告,编辑、展示实验成果。
2、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经验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撰写课题方案及总结报告等;课题学术顾问,负责课题指导与评估工作。
第三篇:自主互助学习型(推荐)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小组建设
林志坚
刘德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并采用。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传统的分组学习,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学生参与的不平衡等,致使合作学习多数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始终是优等生唱“主角”,后进生做“配角”,主角争相发言,风采尽展,配角只能随声附和,有的甚至“搭乘便车”,被动学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受“应试”大气候的影响,很多学校衡量好学生的尺度就是分数考得高,优等生永远受到正面激励,而一批学习成绩较后的学生却被早早淘汰出局,饱尝被人冷落的滋味,自尊、自信心严重受挫,个体分数评价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太大,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常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不顾学生实际,过高要求学生。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畏惧感,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二、现状分析:
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进行学习,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曾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问题而开展过学法指导的教育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大量介绍国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重视对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不少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各种新的学习方式相继出现。但是,由于考试机制并没有发生变化,多数学校仍然用个体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由于在学生评价方面没有体现合作精神,势必影响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导致合作学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这一优势上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通过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4.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
因而要重视和加强班级小组建设。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基于小组的合作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小组建设,要对学校制定的“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小组建设规范条例”认真进行学习和研究,严格按照“规范条例”搞好班级小组建设。
三、理论依据:
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3、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研究性学习有着与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特点,教师想要成功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就必须首先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职责定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他首先是学科教师,必须先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然后才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指导教师。撇开学科教学任务来做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是不现实的。第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所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要角色应该是一个促进者、一个教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
(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一个学习小组就是全班的缩影。班主任在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并弄清他们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的基础上,根据平日观察、考试成绩,以及其他课任教师的意见,将班内学生均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从每类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由“优”生任组长,与“差”生同位;由“良”生任副组长,与“中”生同位。为了让组内的成员合作顺利,教师在分组时不是单凭自己的考虑去指定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而是首先让“差”生选择“优”生,征得被选择“优”生同意后,才将他们划分到同一小组内。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相邻的两个小组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成一个8人的大组。一学年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分组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组内各成员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合作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又基本一致。“组内异质”为小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还要对学习小组内的各位成员做出具体的分工,并对小组中的四位成员进行如下冠名:如优秀生是“领头大雁”,担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业、指导差生;良好生是“后起之秀”。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希望之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差生是“可畏后生”,是小组讨论的“首席发言人”。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使其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各司共职、各尽所能、共同提高。
(三)小组建设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优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2、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为原则,以质疑问难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轻松、愉快、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氛。小组间的成员应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四)合作学习的要求
1、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掌握应掌握的学习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小组成员求助,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3、合作学习在听取和比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集思广益,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辩论者。
4、只谈关于合作内容的话题。
5、乐于担任的角色。
四、实施过程及预期效果 1、2011年9月为宣传发动阶段。本阶段通过两步来完成,第一步首先是配合学校学案导学模式,实验课题老师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理解和讨论;第二步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在实验班级合理安排划分小组,并利用周六或晚上的时间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教学理论。2、2012年3月以后为探索实施阶段。教师在第一阶段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探索自己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本阶段中,希望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排除厌学情绪,增强合作意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自主互助学习型
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三 校
品社组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对于这三种课型,一般可采用 “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设置、导入新课——自主合作、互助学习——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谜语、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我们再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的,选择五副精彩、快乐画面映入学生眼帘,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为学习下文做下良好铺垫。
二、自主合作、互助学习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1、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2、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让学习亲自时间体验。如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如:我们在学习《我们的地球村》时,在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球村的美丽与神奇时,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制作地球仪。利用乒乓球等立体球体物品,尝试制作,并画上经线、纬线和赤道。并找到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确定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学生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总之,合作学习的方法如下:
(1)、交流合作
在学习中获得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示,相互补充,纠正学习结果的调控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理。交流的内容一般包括小组讨论的成果与疑难和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品德与社会中合作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汇报式:可以是小组代表汇报,也可以是各组按序汇报。在写“爱心留言”时,学生将留言条写在纸上,进行适当的装饰。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展示(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式:获取信息后,学生互相交流。参加交流的主要人员:小组讨论时持保留意见者、教师巡视时发现并指定的典型问题的持有者。
辩论式:交流过程中对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引导辩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地方应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争论的地方不要强求一致。在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中有一段妈妈对我说的话:你现在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有几个学生在课上窃窃私语,教师了解到大致意思是学习不好照样赚大钱。就此情况就组织了一次小小辩论会。(2)、模拟合作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体验而有目的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合作演习,亲身经历,关键是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体验。在第二单元《欢迎来我家》中,为了学习家庭待客礼节,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小组表演,促进内化。分小组表演做客的情景,比一比哪组最有礼貌,又会发挥想象。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讨论,表演。(3)、探究合作
组织小组合作,让儿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实践等多种方法去主动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从而获得结果,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以“七彩的社会生活”为例,“找出你熟悉的10种职业,了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采访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调查超市,写下你的新发现”、“举行物品买卖的模拟体验”、“开展黄豆发芽的小实验”、“参观工厂,了解各种工种”、“动手制作一本书”等活动,都需要探究合作。(4)、咨询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就可采用咨询合作。在咨询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获得问题的结果。通过调查,选取典型性的家长,如单位的负责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特殊行业的家长、社区工作者、校外的辅导员等,向他们咨询,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如向农业局的技术员咨询“绿色产品”,联系花卉培植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花卉种植,并咨询花卉栽培等
三、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品社组:周玉杰、郭威、嵇传英、郑丽荣、李晓艳、陈守新
第五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我们提倡构建和实施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创建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创建,涉及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案的科学设计、小组的合理建设、评价的激励性等等。今天,我就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关于教师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见解。因为现在的课堂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比起以前的课堂,对教师的作用要求更高。不当之处,望请批评指正。
一、自主学习环节教师的作用
“自主互助”的前提是自主学习,任何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是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
首先要用明确的语言告诉学生 应该达成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关注学生是不是都在学习,学习的规范是否落实,进行及时提醒。观察学生学习时有哪些障碍,为指导交流做准备。
观察学习的进程,把握学习的时间。在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完成80%以上的任务,就可叫停,布置交流任务。自主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浪费。
在“自主互助”课堂构建的初期还有学习方法的及时指导。
二、学生互助讨论环节教师的作用
1.观察、倾听学生的交流,对交流的过程进行指导。对偏离方向的进行提醒,对一些影响交流效率的情况进行指导:不全部参与交流,交流中不注意倾听、只说不做标记等等。
2.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呈现的问题,为展示时的指导点拨作准备。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交流中的个性问题作指导,帮助解决。
对交流中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作引导,鼓励学生在展示时提出来,作为推动学生认识提升的生成资源。【注意】在交流中不要回答学生提出的一切疑问。要学会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中传递,争取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让学生之间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环节中教师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教师牢牢把握两点:——抓住点拨的时机;点拨什么?——提炼点拨的内容(方法、规律、拓展、知识网络建构等)。
1.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当问题之球在学生手中传不动了,教师就要及时点拨。不一定非得把内容直接拿出来,可以设问、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这里的知识有时不仅仅是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依据本节知识前挂后连。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图片,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提前感知了血液组成成分的作用。
3.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的知识和难点。比如学习肺内气压问题,展示时思路不清晰,很大一部分学生皱着眉头。我就利用现实生活中“吹气球”的例子讲解,学生豁然开朗,后面的知识解决就容易多了。这也是我们市里始终贯彻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另外,我们还要讲随堂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是我们教师没能提前预知的,也或许是本节内容没有体现的,但是学生提出来,我们就要解决。比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学生提出了“组织液”,我们的教材和课标都不要求这部分内容了,但是我知道大部分教师都会讲,讲组织液、讲淋巴。讲了这一部分知识,“食物的吸收”中脂肪成分的运输学生也明白了。
总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好开门见山,直击要点,每节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讲解。
四、学生训练环节中教师的作用
为了保证高效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生物课没有课后作业,要求训练当堂结束。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
1、保证训练的时间。
教师巡回观察,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精选训练的内容。
题目要灵活,要有层次性,不能纯记忆的,不能重复。
3、严格训练的形式。
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快节奏的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作用,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
4、重视训练的结果。
这样的检测就是学生当堂内容的掌握和拓展情况,教师不能草草结束,一定要关注结果,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和提升能力。
当然在自主互助课堂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建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所以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交流,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不断进步。若你们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