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员参与升华思想指导生活 --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
全员参与升华思想指导生活
--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魏书生也曾经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这些话诠释了教育的内涵,更时时激励着我用爱去叩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门。踏着爱的阶梯,我与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爱之第一步:知心姐姐
新生刚刚入学,面对崭新的住宿生活、严格的学校管理,有的想家哭泣、不能安心学习;有的顶撞老师、不做值日;有的上课迟到,甚至吵架旷课。对此,我没有一味地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从心理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不能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提并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他们的敌对情绪。于是,我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经常到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因为腹部疼痛找我请假回宿舍休息。我没有立即批假,而是问明情况,及时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当发现她的卵巢出现囊肿时,我顾不上吃饭休息,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将其迅速送到了北京人民医院,做了腹腔镜手术。术后,她的母亲写信说:“周末孩子回家说肚子疼,我以为只是闹肚子,没有在意,只让她吃了些药。要不是您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查出病情,我这当妈的不是耽误孩子一辈子嘛。有您这样的老师,我们远在房山也放心。”这位同学由此一改往日随波逐流的态度,积极进取,成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得力助手。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我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度中秋、庆新年,终于用一颗诚挚之心叩开了他们心灵的大门,用一片爱心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用爱架起了一座心与心的桥梁,成了他们的“知心姐姐”。
记得有一次,一名女生偷偷告诉我,有个男生喜欢她,想和她做“朋友”,问我该怎么办。我并没有以“早恋”的定义去简单地否定他们的感情,而是肯定了她的可爱之处,再去问她对此的看法。在得知她对那名男同学也有好感时,我并没有如临大敌地去警告她,而是举行了关于“爱情和友情”的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同学们终于认清“爱情与友情”的界限。而那两位学生至今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我更是倾注了我的全部爱心与耐心。为了让家庭条件不好且单亲的师某努力学习,参加高考,我以其生日和儿子一天展开亲情攻势,一面昵称他为“小狮子”,一面像对自己的弟弟一样关心他的生活,不厌其烦地做他和父亲思想工作。我还利用自己英语通过四级的优势,每天早自习帮他纠正英语的读音,为他订阅了今年的高职考试模拟试卷。然而自小缺乏母爱的孩子似乎总是心存疑虑,甚至有一天他找到了与父亲离异十几年的母亲后,竟然一周都没有来上课。我急得心焦如火燎,千方百计打听到延庆的一个小山村才有了他的下落。但当他低头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却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而是耐心的问明了未返校的原因,并劝解他要理解母亲再婚后的处境,用良好的学习成绩来缓解母亲十几年的歉疚。本来准备挨批的他见此情景,不禁热泪盈眶,终于敞开了封闭已久的心扉。最终他打消顾虑、积极地投入了今年的高职考试,并考取了高出分数线40多分的好成绩。
至于其他的纠纷调节、心理辅导、买药探病的事,对我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尤其在临近高考的日子,我不仅利用生活指导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如何调节考试紧张心理”、“考试前的准备”等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还与每个同学进行过单独谈心,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为了缓解学生高考前的紧张与压力,我还在课间为学生们准备了录音机来播放轻音乐,以达到让学生放松休息的目的。对于一些失眠严重、体质较差的同学,我则准备一些必备的药品,而且也起到了作用:失眠的赵峰和郭伟吃了“心神宁”终于睡了个好觉,胃痛的陈健吃了“乐得胃”,喜笑颜开得参加了考试,正在拉肚子的云丽吃了“斯密达”,没有耽误一分钟考试的时间……
“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感人心者莫乎情”,当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之爱时,就会产生爱的共鸣,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爱之第二步:良师挚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功的班主任都懂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十年如一日地用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我的学生。
除了每天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我还要上网查阅资料、备课,根本顾不上才5岁的儿子。有时还会因儿子来求我陪他玩打断了思路而大发雷霆。一天,儿子没缠着我教他折纸,反而指着我课本上的“曰”说:“妈妈,这有一个大胖日”。听着儿子稚嫩的语言,我知道他在想尽一切办法引起我的关注。为此,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歉疚。其实,这歉疚岂止对年幼的儿子,对年迈的公婆和父母,我又怎能一句歉疚了得。为了支持我的班主任工作,公公婆婆不仅不要求我对体弱多病的他们进行照料,而且还要披星戴月的替我接送孩子、为我洗衣、做饭。因为他们不忍心看我疲惫不堪,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又去备课的样子。而母亲住院手术时,我仍在为学生上课,直到晚上,我才到医院探望术后的母亲。
即使得到他们如此的照顾,我还是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患上了颈椎病。而怀孕时因为伏案备课时间过长而患上的“腰间盘突出”更是令我的双腿时常麻木不堪。今年3月的一天,我的头昏昏的,微微一动,头就晕得厉害,校医劝我回家休息。我坚持到下班,一进家门就倒在了床上。婆婆让我去医院检查,可刚一坐起,我就开始不停的呕吐起来,直到吐出了血沫。丈夫和婆婆吓坏了,想打120,我说,没事,是颈椎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第二天,丈夫要我请假去医院,我却怕耽误学生的学习,一直拖到周六才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颈椎和腰椎再不注意,就会全身瘫痪。你看,你的头皮都浮肿了。”我开玩笑似的说:“那不是胖得吗?”经过多次的治疗,病情终于有所好转,我却从未因为治疗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我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学生,他们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再因为放松而耽误每一分钟的学习。那个曾经戏称我为“时间吝啬鬼”的学生,国庆节还打来电话说:“看到您都那样的学识还要认真地学习和工作,我没有理由再去浪费自己的青春,您的认真教育了我。” 然而,作为班主任,只作良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更需要心灵的知己,需要与自己携手并进的挚友。而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为核心”等,更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急需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为此,我对班内的管理实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工作中,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去提供建议,而不去过多干涉。不光班内的事务交给班委负责,就连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交给班内的所有学生去设计方案。如果方案较多,就交给班委组织评选,谁的方案最好就由谁去组织实施。这种方法不仅给班委降低了工作难度,同时也能发挥全员参与意识,调动开发所有学生的潜力。
例如今年3月学校组织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时,班委们认为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参加高考了,怕为此耽误太长的时间,建议我申请不参加此次活动。我告诉他们,社会不仅需要高学历的人才,更需要有道德的人材。我们不能以学习作为理由,不去参加学校的活动。宣传委说:“文明礼貌在班会上不好表现,弄不好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我说:“那你们为何不发挥集体的作用呢?”听了我的提示,班委们迅速组织,群策群力,共设计了十几个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与组合,全班同学共同确定了“文明只差我一点”的主题和“小品”、“朗诵”、“哑剧表演”、“讨论”四种形式,主持人也是由设计者自己或委托人担任。此次班会不仅以其新颖的形式,更以其深刻的体验让全班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会后,同学们一再表示,现在已经体验到了残疾人的种种不便和恐惧心理,已经感受到了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文明礼貌进行到底。
其中主持之一的“小螃蟹”曾经因为母亲的去世而变得偏激、抑郁、自卑。凡事都只往坏的方面想。为了让她尽快走出家庭的阴影,积极快乐地生活,我利用休息时间多次与之谈话、通信。在情绪低落时我劝慰她,在生病时我关心她,在进步时我鼓励她……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她心中,我几乎代替了她去世多年的母亲,只是我是个“唠叨妈妈”。因为我会为她的偏激旁征博引地进行反驳、教育直到她心服口服,因为我会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逼她学习最为头疼的英语,因为我会为她娇弱的肠胃禁止食用她爱吃的冰淇淋,甚至会盯着她咽下难喝的良药。然而,我不能照顾她一生,我必须让她学会坚强,我必须放手让她学会自己走路。于是,我站在朋友的角度,利用她偏激中的逆向思维,利用她多愁善感善于抒情的特点,积极引导她写出了一篇篇让人交口称赞的佳作。此次班会的主持发言和小品的设计均出自她的笔下。写作上的成功,班会上的出色表现,激励了她在其他科目的学习热情,我谈心式的肯定性评价更是坚定了她原本动摇的决心。就这样,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她与班内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广了,她的学习更是越来越努力了。虽然今年她以一分之差没有考上本科,但她坦然地态度比考上本科更让我欣慰。因为她真正地努力过,因为她已经能够乐观地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爱之第三步:成功伙伴
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并将课堂教学与成功教育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特点、教学实践相结合,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学校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94文秘的同学至今都不能忘记,是他们利用所学的公关和文秘知识成功地组织了“平谷县第一职业高中第一届教学成果展”。从成果展展示内容的整体设计到每一个专业的展出形式,从每项内容的展出顺序到主持人的选择与培训,从展台的设计到主持人的服装,从展前的问卷调查到展后的总结分析,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体味了学习、合作与成功的快乐。他们在大学时还给我写信说“从来没有一个教师能够像您一样把枯燥的名词与组织程序教得如此生动,如此叫人难忘。这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加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不仅我班的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全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展示中找到了职高生的自信与勇气。
2004年12月,我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参加了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习过程”教学设计活动。我选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按专业分为三个组,电子专业学生利用网络和书籍查阅课文涉及人物的有关知识,文秘专业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思想,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负责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动终于获得了成功。我们的设计获得了市级二等奖。然而更令人高兴的并不是这样的荣誉,而是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而是学生们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快乐,而是学生们从居里夫人的身上学到了对执著事业、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此次比赛过后,学生们不再身为一名职高生而自卑,不再过分关注穿戴与吃喝,在手机盛行的今天,我班只有两名外县学生拥有手机。
辛勤的汗水孕育出丰硕的成果,在今年的高职考试中,我班学生的上线率为100%,升学率达到了96%。在北京市招收的仅有的30名本科生中有6名是我的学生。
总之,不管是文秘专业的教学,还是高职语文辅导,不论是新生新组,还是老生重组,我所带出的班级,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乐趣。学生成功的同时,我也在教育教学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十年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我先后获得了平谷区师德标兵、平谷区优秀班主任、平谷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平谷区职高青年教师教案评比一等奖、平谷区专业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平谷区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平谷区主题班会评比优秀奖、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作文竞赛指导教师奖、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习过程”教学设计二等奖。我还积极参加校级、区级公开课、优秀主题班会的评比,并多次荣获平谷一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在文秘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获得了平谷一职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秘组一等奖,而且成功地辅导了8届高职考试的专业课,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联合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如今,昔日的学生孙良花现在已成长为中软国际大客户部经理,杨阳现任现代汽车公司市场部经理,崔英浩、李铮铮等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在2004年1月的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上,杨阳深情地说:“是母校成就了我,是老师们培养了我”。
现在,每当节日,我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问候和祝福,在声声的祝福中,我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是师生共同走向成功的阶梯。
第二篇:一日生活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教师必须从每一个环节抓起,并且在各个环节中要做到认真细致、体贴入微地照顾幼儿,寓教育于各活动环节之中。
1、来园活动(1)晨间接待
晨间活动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过渡环节,教师组织一些有趣的晨间活动可以调节幼儿的情绪。成功的晨间接待是一日活动的良好开端。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打开活动室的门窗、擦地、摆桌椅、准备玩具、检查有无不安全因素等。由于每个幼儿入园时间略有差别,因此晨间活动不宜组织集团活动,需要教师分别接待,逐个了解,要做到: 第一,亲自迎接,热情接待幼儿,互相问好。对小班幼儿可以抱一抱,亲一亲。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作用,要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感到老师喜欢他。接待中,教师还应指导幼儿有礼貌地问候周围的人。
第二,教师要有礼貌地向家长打招呼,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双方及时交换意见,同时要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给家长以指导。
第三,利用晨间接待,与幼儿亲切交谈,进行个别教育。如对胆怯、孤僻的孩子,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四,吸引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如利用有趣的玩具、图书、游戏等,吸引那些不愿来园的孩子,转移其注意,使他们乐意留在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2)晨间检查
晨间检查可根据各园的情况,由护士或保健医负责。检查内容包括幼儿的清洁卫生和健康状况。要摸摸幼儿的额头是否有热;看脸色和眼神以及咽部有无病状;问问身体有无不舒服感觉;检查口袋里有无尖硬不安全物品等。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采取隔离、治疗等预防疾病的措施,防止传染病传入幼儿园。(3)晨间活动
晨检后,可以让幼儿做游戏,参加一些劳动或进行自选活动。晨间活动应以小型多样的分散活动为主。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自选玩具、自由结伴,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如看图书、搭积木、下棋、折纸、绘画、玩娃娃家、做科学小实验等。
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与幼儿亲切地交谈,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可以指导中、大班的幼儿做值日生工作,如洗水杯、擦桌椅、给自然角的动物喂食和给植物浇水等,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4)晨间谈话
晨间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幼儿收捡玩具,整理活动室。之后,要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对晨间活动进行总结,对一日活动提出要求,并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总结,谈话语态要自然亲切,时间不要过长。
2、晨操
早操能使幼儿的精神尽快地转入兴奋、清醒的状态,提高有机体的工作能力,使幼儿振奋、愉快地开始一日生活。早晨空气清新、凉爽,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时间,只要天气较好,早操就应坚持天天在室外进行。
做操前要让幼儿排好队,检查着装,提醒幼儿系好裤带、鞋带,依次轻轻地走到室外。到操场后,先听口令或哨声走步、跑步、简单变换队形,排好体操队形,听音乐或口令开始做操。
教师指导早操时,要精神饱满,口令清楚,声音宏亮,动作准确,并要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姿势。
3、饭前准备
(1)入厕 早操结束后,要组织幼儿入厕,逐步培养幼儿在早饭前大小便的习惯。小班幼儿入厕要加强照顾,给予幼儿具体的帮助。(2)盥洗 幼儿的盥洗活动包括大小便、洗手、洗脸等,通过盥洗活动,培养幼儿独立、正确的洗手、洗
脸,养成早晨、晚上、吃东西前后、大小便后、手脸弄脏之后都能主动清洗的习惯。盥洗活动是培养幼儿自小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保教人员要认真组织和训练,并为幼儿盥洗创造必要的条件如:要有较宽敞的盥洗室、装有足够的水龙头供每个幼儿单独使用、有便池、备有每个幼儿分用的毛巾和香皂,要有毛巾架,并放在幼儿便于取用的地方。
教师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盥洗的正确方法,如洗手和洗脸的方法等。教师还要培养幼儿盥洗时遵守规则,不玩水,不拥挤,不打闹,不妨碍别人。(3)值日生工作 中班、大班可安排幼儿做值日生。值日生的工作有进餐前擦桌子、摆餐具等。
4、早餐
让幼儿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早餐,提醒他们不要把牛奶或豆浆碰洒了,要慢吃。进餐结束要让幼儿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座位,并把餐具、椅子整齐地放在指定地方。要养成饭后擦嘴、漱口的习惯。吃完饭的幼儿擦嘴、漱口后,可以坐到一边安静地看书或玩玩具。待幼儿全部吃完后,把桌椅按集体教学活动的要求摆好,带领幼儿到室外活动10~15分钟(也可在室内活动),以自由活动、散步为主。
5、集体教学活动
教师准备好玩具,按教学活动计划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教学环节要紧凑,方法要灵活,不断地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进行中,其他人不要随便出入活动室,教师也不要来回走动,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要注意掌握时间,有计划地结束。在两次集体教学活动之间,休息5~10分钟。两次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让幼儿喝水。
6、喝水
每个幼儿要有专用的水杯,水杯要有标记,小班可用小动物作标记,中、大班可用数字作标记。水杯最好放在有格、有门(或帘)的柜子里。
幼儿一天喝水至少两次,即在集体教学活动后和下午起床后,除此之外,还应随时都允许幼儿喝水。教师要把水准备好,并注意水的温度要适当。拿水杯可分组进行,培养幼儿按顺序拿。喝完水后,把水杯放回柜子里。
7、户外体育活动
幼儿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集体教学之后,他们身体的机能活动性地暂时降低,产生疲劳,这时应安排幼儿到户外进行体育游戏,可让他们自选内容、自选器械玩具、自定玩法和自由结伴。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活动内容要动静交替。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8、午餐
午餐前要让幼儿入厕、盥洗,让幼儿坐好,和他们轻声交谈,或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或听配乐故事、诗朗诵。
饭菜打来之后,教师应边盛饭,边向幼儿介绍饭菜,引起幼儿的食欲。饭菜要分开盛,每人一份。教师要观察幼儿的食量,及时添饭,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用餐的习惯;要教育幼儿有正确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要催促他们快吃,要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弄脏衣服,不大声讲话。为保证幼儿进餐时的良好情绪,教师不要在进餐前后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要保证幼儿心情愉快,绝不能让幼儿哭叫,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处罚的手段。饭后,让幼儿自己送餐具,漱口,擦嘴,再让幼儿到室外活动十几分钟,准备午睡。
9、午睡
午餐后要组织幼儿午睡,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寝室内空气要新鲜,夏天要开窗睡觉,但要避免风直吹幼儿头部。床上用品要清洁,被褥要固定,厚薄要适宜。幼儿进入寝室要保持安静,立即上床入睡,不能在寝室内随便走动或说话。幼儿入睡后,教师不得离开寝室,更不能和幼儿一起睡,要随时观察幼儿睡眠情况,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如纠正伏卧、吸吮手指、玩弄生殖器等不良习惯。
起床后,要训练幼儿自己穿衣叠被子、系扣子。系扣子要从最下边的扣子开始,穿鞋要分清左右。教师要检查幼儿衣服是否穿得整齐,鞋带是否系好,迅速帮助幼儿整理好床铺,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要及时鼓励,同时要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10、午点
午点前要组织幼儿入厕、盥洗及适当的活动,然后安排幼儿入座,安静地吃午点。
11、游戏和户外活动
游戏是下午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活动。由于这时幼儿比较疲劳,注意力不像上午那样集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集体游戏与自选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游戏内容,感受到游戏的欢乐,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游戏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要注意动静交替。无论进行哪种游戏活动,都应在饭前半小时转入安静活动。
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还应有计划地安排娱乐活动和劳动。
12、劳动活动
幼儿劳动主要是使幼儿通过自己动手,亲眼看到劳动后事物的变化,体验劳动的愉快。另外,通过劳动,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坚持性及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为集体的服务性劳动、种植和饲养等。
自我服务性劳动指幼儿独立地照料自己的生活,让幼儿在穿脱衣和穿脱鞋等自我服务性劳动中锻炼自己,帮助幼儿增强独立能力。
为集体的服务性劳动指为集体做事,如做值日生,摆桌椅、摆碗筷、整理玩具等。幼儿劳动不复杂,但他们承担的是真实生活里的职责,不允许幼儿主观随意,这是培养幼儿责任心、养成劳动习惯及萌发幼儿热爱集体情感的重要环节。
种植和饲养是指在教师组织下,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使幼儿亲自体验、了解动植物生长过程,激发幼儿求知欲。另外在饲养小动物过程中,萌发幼儿关心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加爱心。
13、晚餐
晚餐的组织与午餐相似,不同的是幼儿经过一天的活动,比较疲劳,注意力分散,有的还急于回家,心情比较烦躁,教师要注意引起幼儿的食欲,让他们吃饱、吃好。不要让早来的家长在门口围观,免得幼儿不安心吃饭。
14、离园活动
离园活动是一日活动中最后的一个环节。幼儿的一日集体生活结束后,要离开幼儿园转入家庭生活。晚餐后,教师要对幼儿做简短的离园谈话,对一日活动进行简单小结,表扬鼓励幼儿的进步,提出回家的要求,然后组织幼儿做一些活动量不大的游戏,如桌面游戏或让幼儿轻声自由交谈,也可在室外组织幼儿玩器械玩具。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和听取家长意见。对不能按时接回的幼儿,应继续组织他们进行活动,避免因等待而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
以上是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环节和组织与指导的要求,幼儿教育要认真遵循。因为,科学地安排与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不仅会对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对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智慧发展等方面起促进作用,要注意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第三篇: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富县沙梁幼儿园 成静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
对刚刚从家庭踏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变化伴随在他们左右。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幼儿园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祖辈、父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孩子,就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匮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需要成人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成人反复地指导帮助、训练培养,才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生活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阶段目标。
(一)小班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培养幼儿坐、站、行等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情绪愉快;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
(二)中班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不宜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少吃冷饮,多喝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有碍于身体健康。
三、生活活动的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排泄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
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自我调节方面还不能收放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游戏。
一、进餐活动 在入幼儿园之前,幼儿都是在家进餐,不想吃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儿。还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是常事儿。可到了幼儿园,每个幼儿一人一份饭、一份菜,全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喂。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愉快呢?这就要求班上的几位教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制定进餐各环节的程序要求,统一执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进餐的准备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1.物质准备
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教师安排餐桌、分发碗勺。碗勺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勺子放在碗的右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老师分发餐具。
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入厕、洗手。可以请他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洗手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帮助他们把手洗干净,避免玩水和洗不干净的情况出现。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卷袖子,并在洗手后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乱抓一把毛巾就跑掉。教师着重对他们进行提示和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
2.心理准备
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较慢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提前进餐。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进餐的过程
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在进餐时,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三)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先吃完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看看图书和自然角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二、睡眠活动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的准备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准备活动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
1.物质准备
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在为幼儿准备床铺的时候,应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被褥的厚薄,并及时通知家长为幼儿调换被褥。
睡前应检查床铺上有无杂物。禁止幼儿将小绳、橡皮筋、串珠、纽扣等物品带进寝室,以免幼儿玩弄,将之塞入鼻子、耳朵造成危险。提醒幼儿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穿短裤背心;秋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以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
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在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
2.心理准备
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新人园的小班幼儿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幼儿要抱着家中的枕头或需要摸着大人的脸、耳朵、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样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改变和克服这样的习惯。(二)睡眠的过程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等。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人睡。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幼儿。
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三)睡眠的结束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助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等。
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再吃午点,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活动。
三、盥洗活动
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以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
(一)盥洗的设备
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
(二)盥洗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他们正确的盥洗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有秩序地排队人厕、洗手,不推不挤;
2.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人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 3.不玩水和肥皂;
4.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四、整理物品活动
幼儿在园内生活,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游戏时使用的材料等部分物品,需要自己收拾、整理。教师应根据他们需要自己整理的物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指导他们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入园后、运动后脱下的衣物鞋帽的折叠、整理;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放置、整理等等。
(二)学习用品
包括自己的水彩笔、油画棒、本子、等物品的放置和用后的整理等。(三)游戏材料
包括体育活动的器械、角色和区域游戏的材料、图书等物品的收拾整理。一个成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而影响学习、工作。因为各种生活活动的技能技巧,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了。因此,在幼儿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教学要求:了解及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试验操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并能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时数 :10 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小实验、技术制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
2.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方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10 教材处理:讲清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实际练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几种主要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类型只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这几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活动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
例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实际活动中,除了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之外,可以将观察和分类、测量等方法结合,使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精确。此外,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其他几种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实验操作类和动手制作类等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要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有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也是在儿童观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实验探索和发现某种科学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活动那个来巩固和运用儿童的科学发现。
总之,这章内容提到的是典型的活动类型,而具体的活动室复杂多样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
第一节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观察的定义】P52 观察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听、触、闻、尝等其他感知觉。但不是所有感觉都能上升为观察。只有感觉还不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概念] P53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提问:WHY?)
观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婴儿诞生后,他们不通语言、缺乏经验,只有生物本能。他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了解,首先是靠生物本能,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来获得。在成人的帮助下,形成颜色、声音、气味、形状、温度等概念来描述事物和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所以说,观察室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其他类型的活动中,也需要运用观察的能力。2.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种能力的发展
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3.观察力的发展对小智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观察的目的性、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概括性
二、观察的类型 1.一般性观察 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自然物、自然现象或科技产品进行观察,而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
如观察水果、菊花、小兔 2.比较观察
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正确的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
如自行车与摩托车的比较(大小之别;驱动方式之别;快慢之别等)3.长期系统观察
长期系统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它的特点是观察的时间长,对幼儿观察的持久性要求高。如:观察春蚕孵化——成长——结茧——羽化——产卵的过程; 观察青蛙从卵-蝌蚪-青蛙的过程; 豆芽发芽的过程
有益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兴趣性以及培养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感情。
三、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一)一般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第一步,确定观察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1.首先确定观察内容,并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
根据《刚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版幼儿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内容。观察要求一般有: A 幼儿获得或巩固哪些知识? B 学习哪些词?
C 帮助幼儿形成怎么样的概念? D 发展哪方面的能力
2.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对象的知识和技能,要以自己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幼儿。3.创造观察条件
物质材料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为了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给幼儿观察的对象应以实物为主。
数量要足够,便于分组观察,甚至单个观察。
在选用实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形象逼真的图片、幻灯片、投影仪等补充实物的不足或代替实物供幼儿观察,比如:观察飞机、坦克、火箭、北京天安门等。分解图版; 擦手毛巾、纸巾等。
第二步:引起学前儿童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也可以用儿歌、谜语、故事、提问和启发性谈话等方式开始。(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谜底】蒜;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谜底】西瓜)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呈现实物。
第三步,尽量让学前儿童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
1.儿童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以从根——茎——叶——花——果实;也可以果——花——叶——茎——根。观察动物可以从头——身——尾——四肢。观察水果可以从外到里。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处理。
2.教儿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3.观察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描述语言。在观察的同时交给相应的词汇。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态度。
4.教师的提问应围绕观察目的,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其对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线索都十分清楚。
避免连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者只提一个问题却又包含了许多观察内容。
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提“是什么”,“什么样”一类的问题,可以使学前儿童将观察到和记忆中的事物描述出来。提“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可促使儿童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
“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问题,只要求儿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到,甚至有的问题按时了答案(小白兔的眼睛是不是红色的),这些问题儿童可以不假思索,随声附和地回答,不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应该尽量避免。
5.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帮助儿童加深印象,但是不能对儿童的观察急于求成,将教师的认识讲给儿童听,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儿童的观察。第四步,帮助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认识,这是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幼儿观察记录的形势: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变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
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落下来了”,有90%的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来的不同姿态。表现鸡毛落下来,小朋友就张开小手转着圈从高到低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就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边摆边往下落。表现纸条落下来的样子,小朋友就转着边飞边跑,最后落下。表现积木从桌子上落到地下,小朋友则跳起来一下子落下,表示落得很快。
2.语言表达: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又进了一步。“纸条落下来象在跳舞”、“鸡毛是轻飘飘落下来的”、“积木是一下子掉下来的”、“鸡毛落下来像是飞机降落一样”。还有的是幼儿进行动作的表现,老师用语言帮助其归纳进行记录的。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4.艺术表现: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
如记录天气预报,可以引导幼儿用拨动预先准备好的天气转盘上的指针来进行记录。或者贴上一个代表不同天气的贴纸。
记录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准备好种子的发芽需需要条件的图片,幼儿只需要选图片来补充粘贴即可。
这种形式对个别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第五步,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儿童所获得的印象。
可以由教师作总结,也可以请能力比较强的儿童小结(中、大班)。或者可以朗读儿歌、诗歌、谜语或唱歌、舞蹈; 或做有关的游戏及绘画等方式结束。
(二)比较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提问:先观察不同点还是先观察相同点,为什么?
比较性观察一般是从不同点开始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因为不同点容易被观察到,而相同点一般是要经过比较、概括才能找到的。
三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进行这类观察。
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儿童比较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要纠缠一些非本质特征。还可以引导儿童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认识植物的根时,告诉儿童,植物都是有根的。
又如,汽车和自行车比较,应该注意轮子的个数、动力方式,而不是比较轮子大小或者载人数量等。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观察对象是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四季特征和轮换顺序。此类观察室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时组织的一系列观察。
每次观察时,引导儿童将眼前的现象与上一次观察到得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观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可以引导儿童找出变化的原因,从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让儿童把观察到得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巩固认识,又可以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对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中,教师或家长应预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引导学前儿童养成定时、定点长期系统地观察某一实物或现象变化的习惯,并做好观察记录。
如,观察向日葵或者玉米、蚕豆、牵牛花等的生长过程;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对各个季节特征的观察等。
【注意】四岁以前的幼儿控制力、目的性还比较差,不大可能对实物进行长期系统性的观察。
组织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可以使户外,也可以户内,可以采用上课的形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如晨间活动、散步、户外活动中进行。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见“教辅”P62,有上学年的材料做参考)插入《可爱的不倒翁》视频
第二节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打印案例“沉浮”
开始上课前,用十分钟时间阅读课后案例“磁铁”,然后讲授理论性知识。讲授完毕再组织学生结合刚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沉浮”进行讨论。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器材,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对于0-3岁的婴儿,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实验活动主要针对3-6岁幼儿。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对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只有通过儿童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起他们的智力。没有活动,即没有自己动手操作,儿童不能实现智力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换。2.对幼儿生理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实验操作类活动对幼儿手上小肌肉的生长发育、手指的协调运动、左右手的配合以及手眼的协调和手脑的协调能力的训练都有帮助。3.变深奥的科学道理为直观的科学现象
有的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有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原理看似简单,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用于解释这些原理的专业术语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实验操作类活动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视性,幼儿园科学实验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现象比较典型,非常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易于被幼儿接受。幼儿能很快掌握或探究出实验的方法,能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并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和产生的有趣现象。
4.对实验材料要求不高,易于准备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正规的科学实验,由于幼儿动作的精细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做要求很高的实验。因此,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的实验为主。对实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也不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找到的东西。如:木块、磁铁、电池、纸板、纸片、各种小瓶子、蜡烛。教师准备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财力。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1.演示探究类: 即教师演示,然后学前儿童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这种设计学前儿童实验探究的目的性较强,但对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会有一定的限制。2.引导探究类:
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儿童,让其现行自由探究,然后再组织儿童交流,引起儿童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儿童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3.验证探究类:
即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启发儿童先猜想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让儿童进行实际探究活动来验证之前猜想是否正确。这种方式适合于儿童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的情况,如果验证探究的问题幼儿不熟悉,难理解,这种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几点原则:(1)生活化原则
如小班的孩子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教师就提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工具制造出来的泡泡的异同点。再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物体下滑感兴趣,就设计了“会滚动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幼儿观察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2)启蒙性 材料简单,现象明显的原则。
不要过于复杂,幼儿易于理解和操作;发生的现象要容易观察和感受,便于理解。比如磁铁吸铁、沉浮实验、水的溶解性等实验。2.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有以下几点原则:(1)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
选择他们常见的材料,就地取材,多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使儿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而要材料充足,保障每个儿童的操作欲望得到满足。(2)材料要针对教育目标选择,不要提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材料(塑料小鱼、能发出声音的小鸭子等)。
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过于简单,儿童容易失去操作兴趣,过难,儿童会不知所措,难以下手操作。3.材料的内容要丰富。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以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现象的材料,并创造条件让不明显的关系明显化。
如在“沉浮实验”中,玻璃球和玻璃瓶子都是玻璃制品,也都会在一定条件下沉入水底。但是下沉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把玻璃瓶子盖上盖子,就不会下沉;装了半瓶水的瓶子也许会漂浮;整瓶水就会下沉„„ 如摩擦力实验中,如果水平方向不同材质的地面小车前进速度不明显,就提供斜面,造成明显的实验现象。
注意:“物化的教育功能”,单一材料蕴含的教育意义(儿童手中的一根竹竿——金箍棒、马儿、连杆、探杆、捅马蜂窝的用具、模仿教师的教具等)(4)材料使用的安全性。避免锋利、尖锐、易碎、高温、有毒和超过人体安全电压的电源等。
在提供小豆子之类的材料时,注意不要让幼儿放入鼻孔或者而耳朵里。
(二)目标设计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指导着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活动始终。因此,一旦教学内容确定后,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
实验操作类活动,首先要符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然后根据实验操作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活动目标。(复习提问,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是什么?)1.强化核心目标(见课本P61)
科学好奇心:一般按如下表述——注意到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原意探究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对新异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科学探究能力:一般按如下表述——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获取发现;能对问题作出假
设并用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检验;能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结论;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2.具体目标要求(结合“磁铁”实验讲)
(1)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让人一看便知,学前儿童通过活动能获得什么,使活动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行为目标,避免过空过大。(2)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本活动的特点——发展什么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产生对那种现象的兴趣(磁铁吸铁的现象)?
(3)目标制订要有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智发展不同,活动目标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发展水平、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以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要。(只有大班儿童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和进行合作协商,体现了年龄特点)
(4)要凸显实验操作性活动的特点,重视儿童亲身经历,自主探索。让他们学习探索方法,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一般不宜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
(5)目标要体现综合性,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过程设计 1.活动的导入
将活动的内容亲切地、自然地、趣味性地引发出来,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将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来。一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法导入实验操作活动: 以摆放在儿童面前的操作材料导入; 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通过幼儿生活中的某一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 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影像资料导入等。(会跳舞的小人儿,“水底捞针”)
【提问】课后案例“磁铁”中是怎么导入的?(比赛:夺红旗)导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2.活动的展开
这部分是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活动顺序要有安排 幼儿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层次递进。
在开始实验前,部位幼儿提供统一的试验方法和结果,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设疑使幼儿对即将产生的现象进行假设和猜想,产生参与实验的愿望。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即将产生的现象或操作方法进行猜测。
每个人的猜测肯定不尽相同,这就为幼儿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亲自动手尝试的愿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如在《沉与浮》中,教师没有先让幼儿立即开展实验,而是让幼儿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哪些东西会沉入水底,哪些又会漂浮,并在所提供的卡片上用标记进行记录。每位幼儿都开动脑筋进行了猜测和记录,对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并一直保持到活动结束。第二,知识点明确,重难点明确;
要让儿童在实验中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经验,在实验前必须要明确。具体做法是活动内容要针对活动目标来安排。预先估计哪些地方是幼儿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示范操作的,甚至在儿童操作过程中需要具体指导的。
【例如】“磁铁知识吸铁,对其他看起来像铁的金属却没有作用”就是该活动的重点。摩擦力实验中,“相同物体在不同材质的地面滑行速度不同”就是该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第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法各异。
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有时也用集体、小组、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大班的幼儿可积极鼓励合作探索。
第四,材料投放根据需要可以一次性投放,也可以多次投放。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讲操作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基于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
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在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是不同的方式; 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
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
最后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的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
再如“钓鱼”游戏,可以先投放静止的鱼,后投放在水中游动的鱼,在幼儿熟练掌握了“钓鱼”技巧之后,可以增加一面镜子,让幼儿通过镜子里的景象,尝试“镜中钓鱼”。分多次投放材料,可以突出教师的指导意图,使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都有很大好处。第五,问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以引发学前儿童的探究欲望。【拓展知识】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方式
(一)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戴头饰扮演小鸡宝宝。(“T”代表教师,“C”代表全体幼儿,“C1”、“C2”代表个体幼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T:“如果你是蛋壳里的小鸡宝宝,你想怎么出来?” C1:“用嘴咬!” C2:“用拳头打!” C3:“拿脚踢!” C4:“拿头顶!” C5:“用嘴啄!” C6:“用膝盖顶。”„„
首先,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在生活中都见过毛绒绒的可爱的小鸡,因此他们对这一问题都十分感兴趣,并纷纷踊跃发言。在幼儿的这些回答中,尽管只有“用嘴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教师并没有立即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判,而是在随后的活动中请幼儿把他们自己的想法随音乐表演出来。这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与快乐。由于开放式提问所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引发幼儿思考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笔者又将开放式提问又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子类型: ⒈探讨式提问
所谓“探讨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进行自由地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例如:T:“小朋友们长大之后可以为爸爸妈妈做哪些事情?” C1:“做饭!” C2:“洗澡!” C3:“买菜!” C4:“洗衣服!”„„
幼儿在回答探讨式提问的时候,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因此,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有利于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并且,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⒉理解式提问 所谓“理解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某一情景提出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例如:T:“小姑娘为什么要悄悄地走进草地?” C1:“因为她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 T:“那她为什么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呢?” C2:“因为她怕小动物们把她家弄脏了!”„„
通过进行理解式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幼儿通过回答这种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⒊概括式提问
所谓“概括式提问”,是指教师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自己得出某一结论。它通常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进行。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讲完《小羊和狼》的故事后,开始对幼儿进行提问。T:“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C1:“团结起来力量大!” C2:“要互相帮助!”„„
这种提问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使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以帮助和促进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⒋移情式提问 所谓“移情式提问”,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暂时抛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上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T:“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对小动物们说什么?” C:“请你们到我家里去玩儿吧!”„„
这种提问可以使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有助于对幼儿移情能力的训练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二)封闭式提问
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教师就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进行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它要求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回忆所学知识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对于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会做出明确的评判并要求回答错误的幼儿立即更正其已有的错误认识。
例如:T:“你们谁能告诉我,这座房子的墙是什么颜色的?” C:“红色!”
T:“那它的门和窗是什么颜色的?” C:“绿色!”
封闭式提问有利于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通过进行封闭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封闭式提问也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式: ⒈复习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对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幼儿只需简单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
例如:教师给幼儿讲完故事后,开始就故事内容对幼儿进行提问。T:“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 C:“鸭子。”
T:“鸭子怎么样了呢?”
C:“它拿了好多书,都掉在地上了。” T:“然后,胡萝卜先生又做了什么?” C:“又拔了一根胡子。” ⒉是非问
在封闭式提问中,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提问方式。所谓“是非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幼儿在“是”或“非”中选择一种来回答。幼儿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而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说出答案。教师在进行“是非问”时也分为两种情况: ⑴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是非问”。
这类问题本可以激起幼儿的思考,但由于教师采用了不当的提问方式,导致幼儿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无效提问。
例如:T:“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吗?” C:“不是。” T:“不是一样长的?” C:“是。”
⑵教师在征求幼儿意见或询问幼儿意愿的时候会进行“是非问”。例如:T:“咱们一起来唱一首歌,好吗?” C:“好!”
这种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营造学习气氛的作用,但其数量不可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并且使幼儿养成不愿动脑思考、人云亦云的坏习惯。⒊进展式提问
所谓“进展式提问”,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问。它常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教学中幼儿自由活动的时候提出。通过进展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为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让幼儿戴头饰。T:“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 C:“准备好了!” T:“咱们出发喽!”
从表面上看,这种“进展式提问”与“是非问”的形式很相似,幼儿的回答也都是从“是”或“非”中选择一种,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是非问”,幼儿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他们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教师语气变化时,幼儿马上会改变自己的回答。这种提问实际上属于无效提问。而“进展式提问”则不然,它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可以了解到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合理地安排下一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也可以督促那些动作慢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快速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活 动或布置的任务,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⒋提醒式提问
所谓“提醒式提问”,是指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幼儿的活动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给幼儿以必要的提醒。它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回答,但却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教师提问的回应。
例如:T:“一个小朋友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再例如:T:“小朋友们在做完实验后,应该把实验材料放在哪儿?”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
(一)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尽量减少“是非问”的次数。
教师的提问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他的每一次提问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尽量避免教学中的无效提问。
(二)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加强自身随机教学的能力,为恰当地进行开放式提问打好基础。
教师应该看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的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具弹性。3.活动的结束和延伸
学前儿童对活动要进行自我小结和评价,并着重对过程、方法和现象观察的小结评价。
(1)要提出要求,让幼儿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生活,或提出生活中某种相关的现象,让幼儿继续探索,使活动得到延伸。(2)提出类似问题情境,让幼儿用所获得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和巩固幼儿新学的知识经验。
这一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过高地要求实验操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免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活动组织指导时注意的问题
(一)为学前儿童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赞扬和尊重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自信,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动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探索。相反,教师的批评和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幼儿心理紧张,情绪不安,这时候他们往往只是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而不去关注操作本身,完全丧失了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很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当前的“错误”代表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在成人看来幼儿那些“错误”的东西,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却是合理的,正确的。在幼儿实验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会使幼儿感到放松、安全。
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幼儿提出的每个问题,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感受到他们在探索中发挥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也不要矫枉过正,无论幼儿做出怎么样的操作都进行表扬。对待错误,可以包容,但是不能滥用表扬。否则,表扬的激励作用就会丧失。
(二)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
材料充足,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自操作的机会,不会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材料越丰富多样越能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三)引导每一个儿童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认识 1.引导过程占用时间不宜太长,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引导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活动过程。
2.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操作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外,不应该做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幼儿必须使用什么材料,必须按什么程序操作等),而应该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解决问题。
3.鼓励幼儿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变化使用材料,尝试多种试验方法,包括学习他人的方法。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认同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解释实验现象。4.积极热情地对待幼儿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幼儿的问题可能是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应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其度过这一难关,使其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表达和记录实验过程
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者图表记录、表达自己的试验过程和现象,有助于幼儿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改进试验方法,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构建。
次过程教师应引导幼儿按活动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对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后得出结果,并与预先的猜测进行比较,深化原有的经验和认识或调整原来的认识,建立新的经验。
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以表象的形式重现实验操作的过程。通过交流,幼儿的不同实验操作方法,不同的实验现象会引起幼儿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同一事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同一活动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预备性实验
科学小实验的成功有时需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使预期的变化和现象呈现,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预备性实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在预备性实验中发现鸡蛋在加苏打的水中不容易浮起来,于是将鸡蛋换成体积较小容易被泡泡托起来的鹌鹑蛋,实验现象就可以较快地出现。在“斜坡与球”活动中,教师不事先选择好适当的斜面材料,摩擦力不够,球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下滑速度没有明显差异,活动中就可能出现等待时间过长,实验反应不明显,幼儿兴趣不高,探索的积极性低落,儿童理解困难等现象。
又如,在聚光实验中,放大镜倍数不够,不能让纸片燃烧起来,会影响活动的进行。
附:活动案例——沉和浮(中班)活动目标:(提问:是否行为目标,是否具有综合性、层次性、针对性、操作性)一、二、三、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上来。让幼儿学习分类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材料丰富,有结构性)
一、属钥匙等。
二、活动过程: 每人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每人小筐两只,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金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导入能否引起儿童兴趣?)“看一看,你的小筐里有些什么?”“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导幼儿把东西放到水里,看看怎么样了,再拿起来,告诉大家。
二、引导幼儿探索沉浮现象。(提问如何进行,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刚才有的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请 你们再试一试,看看哪些是沉在水里的,哪些是浮在水上的。要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幼儿操作并讲述,如讲述有错误,可让其当场再试。
三、合作)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幼儿动手操作,最好有“现在请你们把筐里所有的东西分一下,把会沉在水里的放在一个筐里,把能 浮在水上的放在另一个筐里。如果你不知道,就把它放到水里再试试。等会儿老师来看你们分得对不对。”幼儿实验、分类,教师个别指导,请幼儿讲述时怎么分的。
四、小结,扩展幼儿经验(语言发展,扩展延伸)“今天我们发现了东西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 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活动评析: 以幼儿动手操作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幼儿作出进一步探索。整个活动过程紧扣活动目标,层次清楚,以幼儿自主操作为主,突出幼儿亲历活动过程。由幼儿自我讨论、交流和小结,深化了幼儿有关沉浮的经验。
第三节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学前儿童的最大参与为目的,让儿童充分感受和操作使用简单的科技产品,学习使用工具;设计并开展小制作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从身体发展上来说,在技术制作类活动中,学前儿童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物体和材料,促使其在材料的选择、摆弄、制作过程中,锻炼了身体,促进了手眼协调。
从心理角度来说,小技术制作、操作的成功体验能促使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
从治理角度来说,当儿童在从事哪些不断面对问题的工作和活动时,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在手脑并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得以较大发展。从道德角度来看,此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合作操作过程和交流讨论过程,能促使他们逐渐懂得尊重他人意见,更好地培养社会性。
从美育角度来说,科技产品蕴含的设计美、功能美、技艺美三大美育特征,体现出依附于它内部的使用价值,有依附于它的外在形式上的观赏价值,还有制作者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的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和谐美,都无不感染着学前儿童。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感受——操作类;运用——操作类;学习——制作类;设计——制作类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主动”创作,强调活动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和交流。2.让儿童亲历过程的探究性原则 3.与学前儿童的合作性原则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或家长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担不是简单的“教”和被动的“学”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组下通过动手动脑去验证他们的设计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始终和幼儿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以合作者的身份同孩子们一起开展交流和讨论,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4.资源共享原则 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在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到这类活动中,可以为活动提供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这些资源还密切了幼儿和社会的联系,提高了活动的实效。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1.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第一,是充分的感受和正确操作科技产品的能力; 第二是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按规定步骤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是幼儿自行设计并动手开展科技小制作的能力培养。2.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如下表: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 1. 设计思路
第一类活动即感受——操作,是让儿童充分接触和感受运用技术产品。满足他们渴望了解“技术”的愿望,培养幼儿关注科技的兴趣。此类活动通常先有教师演示讲解产品的用途并演示其操作使用步骤,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动手尝试,最后经过共同讨论完成正确操作。第二类活动即运用——操作,是让幼儿学习使用工具。例如,正确使用小剪刀、订书机、测量工具、生活工具等。让儿童了解工具的用处,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获得技术使用的体会。此类活动可以使独立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是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
活动的一个部分。通常由教师或家长启发、引导幼儿操作使用,幼儿在不断的失误中总结,最重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三类活动即学习——制作,是通过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幼儿按固定步骤学习制作。例如,制作降落伞、潜望镜、万花筒等。此类活动通常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幼儿动手实践,师幼共同交流最后制作完成作品。第四类活动即设计——制作,是让儿童进行简单的科技创作。例如,设计并制作石膏玩具、不倒翁等。此类活动是在小制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个性化地完成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过程。2.技术制作类几种教育活动的设计模式
三、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本着面向全体儿童展开,着重探索过程的指导,尽量地让幼儿主动创造,努力把此项活动变成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
(一)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 1.活动前的准备。2.活动过程的领导
第一步,设置能一起幼儿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第二步,鼓励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假设或设计。第三步,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第四步,引导幼儿积极开展交流和思考。3.活动总结
(二)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地鼓励学前儿童通过实践操作区证明他们的猜想,一边做一边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告诉我拟发现了什么?”“与 22
你过去的发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1.观察思考 2.操作与建构 3.讨论与支持 4.阶段与系统 5.记录与总结
(三)开展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合理定位。教师不应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
2.在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应体现系统性、连贯性,避免盲目。3.角色合理定位。既要给儿童以充分的活动、思考、研讨空间,又要重视教 师的引导作用。
4.重视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合作、讨论等交往活动。5.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6.支持手段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设备在活动中的应用。
7.注意家园联系并充分获取价值的支持。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泥塑,我的降落伞》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含义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学习数学额认知特点、规律和方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数学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意义
1.数学教育可以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具备了解与认识世界的工具,比较清楚地感知和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较好地与人交往以及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他们才能解决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家里有几个人?小猫有几条腿?自己有几只手?(数量)用的手帕、玩的皮球、搭的积木式什么形状?(形状)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矮怎么区分?(度量)上下、前后、左右区分。(空间方位)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时间)
2.数学特有的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概括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儿童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使他们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0-3岁儿童的数教育
研究表明,3岁前的儿童已经开始了数概念的发展,而且这一时期是数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宝宝接触数学。例如,0-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听数字、看物体,那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唱数字歌谣,灌输数字概念;1-2岁,儿童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数,区别多与少;能开始识别物体的大小。2-3岁,儿童能连续数数,并记住较为复杂的数字组合,比如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等。2.3-6岁儿童的数教育
《纲要》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描述如下:
目标与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起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数和形式幼儿数教育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以数形概念为主的原则。
二、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以“集合概念的教育”和“认识几何形体”为例,其余“数概念的教育”、“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度教学”、“等分”、“空间方位”、“认识时间”几个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安排学生进行自学。)
(一)集合概念的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数概念以及正确进行加减运算。
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举例说明:2岁的幼儿模糊感知糖的多少。
数前准备教育,集合的包含关系为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幼儿感知集合(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n set)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发生、发展的基础,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2-3岁左右幼儿产生丁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泛化的。此时儿童还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如果让幼儿用重叠法感知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他们往往会将物体摆出集合的范围。
②3-4岁幼儿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这一阶段的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认识不能超出集合的界限,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集合两端的元素上,同时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准确的一一对应。另外,此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幼儿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及元素,也就能辨认物体(元素)并将它们归类(形成集合)。3岁以后,幼儿能进行简单分类,即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形成集合),如按物体大小、形状分类等等。
③4—5岁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集合及其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初步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此时幼儿已经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他们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分类。另外,在直观条件下,幼儿能够对集合(类)和子集(子类)作出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④5-6岁幼儿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他们能够按照两种特征将集合分成子集,比如可以把颜色和形状不同的一组几何图片分别从形状和颜色两个角度分类。另外,他们还能够比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1.学前儿童的分类教育
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等不同特征进行区分。分类能力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具有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各种物体,教他们从错综复杂的许多事物中,根据某一共同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找到物体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才能对物体进行分类。才有可能对它们分别进行记数活动,从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因此,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区分的维度逐渐增多。(见“教辅”P91)
(2)教学建议:物体分类的教学,一般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同时,尽量结合已学的有关数、形、量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前儿童按物体的名称、物体的外部特征、用途、数量等进行分类。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分类练习。如,吃饭之前分餐具,请他们分发碗盘杯筷,饭后再让他们根据杯盘碗筷的不同用途分别将它们跪在一起;又如,请孩子按男女、老幼、戴眼镜与不戴眼镜等不同特征区分家庭成员等等。
2.学前儿童的排序教育
排序依据物体的差异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特征,按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
排序要建立在对物体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排序要比对物体进行分类困难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明显到隐藏,由少数到多数的原则。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排序的目标物体逐渐增加,排序的维度逐渐增多。
(2)教学建议:小班的教学,可以将大小、长短排序教育和比较大小、长短教育结合。教学时,要注意让幼儿学会把物体的一端对齐,以便区分物体的长短。3.区别“1”和“许多”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区别了“1”和“许多”,了解了他们的关系,目的是幼儿学习数概念之前,使他们初步认识一组物体(集合)是由单个物体(元素)组成,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点数,了解记数的结果做准备。(1)教学目标
第一,教会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视觉、听觉、触觉。第二,使幼儿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任何“许多”都是由“1”组成的。第三,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及其常用的数量词。第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2)教学建议
第一,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利用实物或焦距,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摆弄边比较。
第二,组织幼儿进行分合操作活动从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第三,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第四,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这个环境可以使设置的,也可以是自然的,还可以是记忆表象的。4.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在学前儿童初步了解集合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懂得“1”和“许多”的意义以后,应进一步教他们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多少。(1)教学目标
学会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判断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教幼儿掌握“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多一个少一个”等词语的含义。
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2)教学建议
利用多种比较方法,(重叠——并放——自选)
(二)认识几何物体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为:幼儿往往把几何图形与所认识的事物混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混淆;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常受摆放形式的影响;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幼儿认识立方图形的顺序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1.各年龄班教学目标(略)2.教学建议 在观察中比较,尽量从生活中的物品中抽出几何图形让幼儿观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立体图形。
在操作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幼儿寻找身边的集合图形。利用手工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3.活动设计(立方体与长方体)第五节 科学游戏
一、科学游戏活动概述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究、认识世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和基本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把科学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幼儿完全像做游戏一样,在富含科学内容的游戏中学习科学,能够说使幼儿更多地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保持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
(一)什么是科学游戏
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科学游戏的种类(1)感知游戏 主要通过幼儿的感觉器官,感知辨别自然物体的属性和功能。如“奇妙的口袋”、“听一听谁在叫”
(2)排列游戏 以各种自然材料按照各种物体某种特征有顺序进行排列;或按自然物的生长过程有顺序排列。如青蛙的生长
(3)分类游戏 这是幼儿根据自然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分类的游戏。
(4)配对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幼儿根据一种自然物或人造物与相同的或相关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进行配对。如“它们的家在哪里?”
(5)情景游戏 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操作,寻找自然物或科技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它们的原因等等。如“找得对,找得快”游戏。
(6)活动性科学游戏 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如捉影子、吹泡泡
(7)实验性游戏 这类游戏与科学实验直接相联系
(8)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有利于巩固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三)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1.科学游戏完全是幼儿自主选择参与的活动。
2.游戏过程中,幼儿时自主的,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游戏进行的内容、方式和游戏中止的时间。
3.科学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情感是积极愉悦的。4.科学游戏中,幼儿在不断地重复动作。
二、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 1.选择与设计科学游戏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游戏; 多样性原则,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个别游戏相结合。2.教师设计科学游戏的注意事项 游戏目标要明确; 游戏材料要有效用性; 游戏的规则要具体
3.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与作用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
对于集体性的科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来组织。1.营造游戏气氛 2.理解游戏规则 3.组织游戏活动 4.参与游戏过程 5.评价游戏活动
第五篇:第10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八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一、生活活动的意义
对刚刚从家庭踏进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变化伴随在他们左右。幼儿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幼儿园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祖辈、父辈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孩子,就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比较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匮乏,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需要成人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成人反复地指导帮助、训练培养,才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一个成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无法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而影响学习、工作。因为各种生活活动的技能技巧,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了。因此,在幼儿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活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在生活活动方面,主要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盥洗习惯、整理习惯等卫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用餐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阶段目标。(一)小班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刷牙、洗手等的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会使用手帕;培养幼儿坐、站、行等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保持情绪愉快;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懂得就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二)中班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2.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不宜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少吃冷饮,多喝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三)大班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指导幼儿使用筷子就餐,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幼儿知道有些食品不能吃,有些食品不宜多吃,否则会有碍于身体健康。
三、生活活动的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排泄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第二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自我调节方面还不能收放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游戏。
一、进餐活动
在入幼儿园之前,幼儿都是在家进餐,不想吃的可以不吃,不喜欢吃的可以不吃,可以一边吃一边玩儿。还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是常事儿。可到了幼儿园,每个幼儿一人一份饭、一份菜,全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喂。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愉快呢?这就要求班上的几位教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制定进餐各环节的程序要求,统一执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一)进餐的准备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备。餐前准备可以分成两个方面。1.物质准备
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角色和区域游戏,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教师安排餐桌,用消毒水擦餐桌,分发碗筷、餐巾。碗筷的摆放要统一要求:饭碗靠近桌沿,菜碗放在饭碗的前面,筷子放在碗的右边,餐巾放在碗的左边。中、大班幼儿可以安排值日生协助老师分发餐具。
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入厕、洗手。可以请他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洗手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帮助他们把手洗干净,避免玩水和洗不干净的情况出现。对于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相互帮助卷袖子,并在洗手后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乱抓一把毛巾就跑掉。教师着重对他们进行提示和检查。提醒幼儿洗手后要保持手的清洁,不能乱摸其他东西。2.心理准备
在等待进餐的时间里,可以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的情绪,培养他们安静等待同伴一起进餐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较慢的幼儿,可以让他们提前进餐。盛第一碗饭的时候,给他们盛得略少些,鼓励他们来添饭。在进餐前,教师还可以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物,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食欲,帮助他们克服挑食和偏食的毛病,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二)进餐的过程
幼儿进餐时,环境应是安静、愉快、轻松的,而不是令他们紧张、压抑的。
在进餐时,教师应认真细致观察幼儿进餐的情况。如餐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中、大班幼儿筷子的使用方法和握法),进餐时的坐姿,幼儿嚼、咽食物的方法及进餐时的情绪状态,等等。
对于进餐情况不佳的幼儿,教师应先弄清楚原因,是否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或是进餐方法不对。然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照顾或指导、帮助,切勿大声呵斥幼儿。不要随意催促幼儿“快吃、快吃”,也不要不问原因任意批评吃得慢的幼儿,更不要举行类似“比一比谁吃得快”的竞赛。
幼儿来添饭的时候,要求他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嘴里的饭咽干净,不要拿着勺子和筷子来添饭。
对于吃得太快的和体型较肥胖、饭量大的幼儿,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于饭量小、吃饭慢的幼儿,要注意个别照顾。对于身体弱、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如生病、对某种食物过敏等),要告知厨房做病号饭。
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主要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和进餐的技能。对中、大班幼儿则注重进餐习惯的养成。(三)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后,要求幼儿收拾自己的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有礼貌地轻轻地搬椅子上位。小班幼儿可以先吃完先离开,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请值日生专门在指定地点收拾整理餐具。进餐后,可以举行“谁的小碗最干净”、“比比哪桌最干净”、“谁是爱惜粮食的好娃娃”之类的比赛。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珍惜成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养成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好习惯,先吃完的幼儿可以请他们看看图书和自然角等。若班上有生病的幼儿,教师还应协助保健教师按时定量给病儿服药。
二、睡眠活动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睡眠的准备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睡眠的准备活动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物质准备
冬天和夏天可以打开空调适当调节寝室内的温度,但一定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夏天若打开窗户或电扇入睡,要注意风量适度,并不让风直接对着幼儿的头部吹。在为幼儿准备床铺的时候,应根据季节及气温的变化适当调节被褥的厚薄,并及时通知家长为幼儿调换被褥。
睡前应检查床铺上有无杂物。禁止幼儿将小绳、橡皮筋、串珠、纽扣等物品带进寝室,以免幼儿玩弄,将之塞入鼻子、耳朵造成危险。提醒幼儿根据季节气温穿合适的衣服入睡,如夏季穿短裤背心;秋春季穿一条棉毛裤和一件棉毛衫;冬季可以穿一件薄毛衣和一条薄毛裤。
中、大班幼儿要求他们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在睡前提醒幼儿先大小便。2.心理准备
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新人园的小班幼儿会有恋家、恋床、恋物等表现。比如有的幼儿要抱着家中的枕头或需要摸着大人的脸、耳朵、头发等才能入睡。对于这样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给予特殊关照,允许他们一开始保持自己的入睡习惯,并陪伴他们入睡,慢慢帮助他们改变和克服这样的习惯。
对于全托园的幼儿,教师更应帮助幼儿顺利渡过睡眠这一难关。
教师不应用惩罚睡觉或独处睡觉来恐吓和惩罚幼儿。不应对幼儿说“你再不听话就让你去睡觉”,“你再不赶快睡觉,呆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你就不要起来了,爸爸妈妈来接你也不要走”之类的话。(二)睡眠的过程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等。
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人睡。注意不要让他们影响其他幼儿。
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对于他们体温的变化、是否咳嗽、是否呕吐等情况要时刻关注,细心护理。
对于幼儿的晚间睡眠,教师要了解幼儿夜间小便的习惯和时间,提醒他们起来小便。对于尿床的幼儿,要细心的照顾,并找出原因,如是否睡前太兴奋或身体不适等。不可因此斥责幼儿或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情绪。(三)睡眠的结束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让身体弱需要睡眠的幼儿和入睡晚的幼儿多睡一会儿。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起床前,要提醒幼儿“今天外面风很大,请你们多穿一件衣服”、“今天天气很热,请你们不要穿长袖衣服了”等,请他们根据天气增减衣物。要鼓励先整理完床铺的幼儿帮助其他幼儿整理床铺,也可以请幼儿相互帮助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等。
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稍作调整后,再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三、盥洗活动
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以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一)盥洗的设备
盥洗室的安排要合理,要有较宽敞的场所。幼儿的洗手池、便池、毛巾架等要符合幼儿的身高、体型。盥洗室内应常备肥皂、毛巾、卫生纸等物品。便池、水龙头的数量要足够幼儿使用。幼儿的盥洗设备、物品应与成人的分开。盥洗室的地面要防滑,挂物品的挂钩、钉子应钉在幼儿碰不到的地方,以防幼儿滑倒、撞伤。洗衣粉、消毒水等物品的放置要安全、隐蔽,以防幼儿误碰误食等。
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二)盥洗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他们正确的盥洗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盥洗的时间。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1.有秩序地排队人厕、洗手,不推不挤;
2.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人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 3.不玩水和肥皂;
4.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四、整理物品活动
幼儿在园内生活,自己的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游戏时使用的材料等部分物品,需要自己收拾、整理。教师应根据他们需要自己整理的物品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指导他们的活动。(一)个人生活用品
包括入园后、运动后脱下的衣物鞋帽的折叠、整理;下雨天人教室换下的雨鞋、雨衣、雨伞的摆放、整理;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放置、整理等等。(二)学习用品
包括自己的水彩笔、油画棒、本子、作业纸等物品的放置和用后的整理等。(三)游戏材料
包括体育活动的器械、角色和区域游戏的材料、图书等物品的收拾整理。
第二节 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的要点
一、教养结合,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的照顾。但是,全面、细心的照顾并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全面的照顾会影响幼儿独立能力的养成。因此,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应该掌握的事情,教师不要代替幼儿去做,而是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去完成。
例如,饭前洗手关系到是否会病从口入,虽然教师一定要严把洗手关,但绝不等于由教师替幼儿洗手。即使是小班幼儿,教师也不应为他们一洗一擦了事,而是应当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组织、观察和指导幼儿完成这一活动。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讲解、示范,设计情景表演,甚至设计正规的教学活动,以正面教育为主帮助幼儿解决。
因此,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教养结合,养中有教,教中有养,教养并重”。
二、充分挖掘生活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功能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教育幼儿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
以进餐活动为例,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首先,幼儿通过进餐活动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要成人喂食等良好的.进餐习惯;使用餐具的正确方法和独立进餐能力是基本的教育功能。如果教师在餐前用优美的词汇向幼儿介绍食物的名称、材料、颜色、制作方法,不但有利于幼儿不挑食,还可以使之产生语言、常识方面的教育功能。比如说:“今天我们吃的菜多香呀!颜色多美呀!绿色的芹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干,黑色的木耳,还有圆圆的小肉圆呢!味道一定很棒!” 结合幼儿的行为表现,生活活动指导教育还可以成为进行德育的途径。有的幼儿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撒得满桌满地;拿点心的时候,在点心盘里挑来拣去;洗手的时候,为了抢水龙头和同伴争吵„„这时老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的内心世界,也是教育幼儿的最好时机。幼儿能否与同伴团结友爱,能否爱护公共物品,能否尊重成人的劳动等,都是在生活活动中点滴形成的。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生活活动,精心设计,积极认真地给予指导。
三、从幼儿的特点出发,设计指导生活活动 教师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在具体的设计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对于小班幼儿,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加讲解的具体方法,设计情景表演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中,通过看、听、练,逐渐强化他们的技能。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着重于让他们将小班学习的生活技能继续巩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的方法也从具体的示范讲解转为以语言为主的提醒、检查、表扬等。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做到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式。
幼儿与幼儿之间,因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差异。在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个别照顾。
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在家长人园开放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给幼儿盛饭时,家长在一边连声说:“少盛一点,少盛一点,他吃不了这么多。”其实,教师给他盛的只是他平时在幼儿园进餐量的一半,呆会儿他还要添饭呢!而当家长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量时,往往会惊喜地对老师说:“他能吃这么多呀1在家他吃得还没幼儿园的一半多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是因为幼儿在家吃饭,家长的要求与在幼儿园吃饭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在家中,他们想吃的和喜欢吃的就吃,否则就不吃;吃一顿饭要全家出动,跟在他们后面喂。而在幼儿园,教师统一要求,他们就不得不和全班相一致。所以,有的幼儿一天仅中午在幼儿园的一顿是好好吃的,早上和晚上在家多半不吃或吃得很少,家长拿他们没办法。
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如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应如何教育、帮助、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使幼儿生活活动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