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研修
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高中物理)
河北清苑中学 李慧英
我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符合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的条件,特申请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现将履职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师德修养,业务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总结如下,请予评审。
一、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方面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师德方面,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教师立身之本的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这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情操得到陶冶,修养得到加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水平。
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手段,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紧跟时代对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永葆时代气息。不断强化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德育工作更加求真务实。
二、教学工作方面
(1)重三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针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我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力求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超重、失重》一节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我布置学生课外站在磅秤上亲自实验,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物理过程的理解。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延伸。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设法将难懂的知识通俗化,简明易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心。
(2)重能力。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如:在主观性习题的求解中,要求学生必须指明研究对象,必须画图分析受力情况,必须写明所用的定理定律名称,必须突出关系式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运动学时,对一道习题,我用“图象法”“公式法”“实际演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另外,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让学生上台分析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三、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科研方面
(1)物理教学试验的科学化。一方面是运用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教学改革,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改善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过程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另一方面是运用了现代教育统计理论,使物理教学理论的实践研究从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分析,对实验过程的测量和评估更趋于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在教学实验中,广泛地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如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2)整体性的教学试验,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整体性教改的特点是把中学物理教学的各个部分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也把它作为中学教育所有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各门学科都尽可能地保持协调一致的科际联系。而在物理教学试验中,既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包括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形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配套手段,以期取得整体效果。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整体性教改试验,如北京师大附中在阎金铎主持下的四年制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改革方案,东北师大附中的初中综合理科的教改试验。还有北京景山学校的“五、四、三”学制试验,上海育才中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等等。
(3)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逐渐趋于“综合化”。教学改革已由开始时的单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到了有系统的、有理论的、三结合的、大面积和深入地进行。许多综合性的教学试验,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如苏州大学许国梁主持的“启发式综合教学”实验研究,齐齐哈尔师院辛培之主持的“有序启动式教学”,福建师大主持的五年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跟踪实验,马鞍山二中的“实验综合探索式教学法”等。
四、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新形势。
想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拥有一条河流。我们说,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我们明天的工作,我们今天的工作是为了学生明天的事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这样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对书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扩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为自身充电。
总之,从参加工作和任中学二级以来,我听从组织、领导的安排,努力工作,虚心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思想,任劳任怨,总是以做学生、家长心中满意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已,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也尽到了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通过几年的教学,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这份高尚而神圣的职业。我还将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努力使自已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校本研修
以读促写,读写互动
——洪蓝中学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案例
【主题】
“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是在继承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研修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等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
【案例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校本研修怎样进行?校本研修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最好的校本研修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开展才能达到更好的受益?怎样借助于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在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的困惑与疑问缠绕在我的脑海中。研究始于问题,它主要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我们仅就2009年活动主题的产生作简单的阐述:每年初一学生一进中学,我们先在班级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最大的困难就是写作,学生不是提笔无字,无事可写,就是千头万绪,却不能从容地表达出来。而所有这些问题,似乎不是一学期的几节作文课所能够解决的,何况现在中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想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于黑暗中自我摸索中前进,似乎也并非上上之策。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可谓是近水楼台,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于是,我们全组成员认为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是可行的办法。这样我们一致确定“以读促写”作为本的校本研修主题。
(二)专家引导 :
在主题确定之后,于2009年10月,我们积极申请承办了一次作文教学的教研活动,邀请了教研员黄本荣老师来我们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做了相关的指导。他指出: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体现在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读和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同时他还指出,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如何处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
要等等;黄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语文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于是一次围绕以读促写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在我校语文教研组产生并展开了.(三)小组内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认识:
一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以读促写”讨论会,针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以读促写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预设了这几种设想:(1)语言的仿写:这是最基本的,主要是对优美的语言风格和典型的句式的模仿;(2)结构的仿写:主要是对文章全篇的谋篇布局或者是局部结构的模仿;(3)立意的仿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人文教育,而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但又表现于无形之间,是润物无声的过程,而写作中的立意则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四)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集课程,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种设想的“以读促写”,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印证一下。这里特别选定了由李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课来作具体分析。选定课例以后,通过集体课、说课的方式选出优秀案例,让李老师在校公开课上展示,这就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1)执教者的教学设想及实践情况:
李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我们初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他们经常写流水帐似的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详略。.而她在执教《羚羊木雕》时,发现文本中有相当精彩的对话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中的神态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所以,她想通过以读促写,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获得写作的方法,并且给予练笔的机会,从而取得进步。这比从课外寻找例子要有效得多。首先,我们要引起一直被学生冷落的对话中细节描写重要性的注意。这一方面,她是结合两次朗读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上课初时,在大屏幕上打文章中的对话,但是去掉旁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似乎遭了蒙头一棍,根本无法朗读出情感。接着她顺水推舟,让学生找出关于细节描写的词语,进行重点品析和品读。最后,她将加了相关神态、动作描写词语的对话再打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演读,此次他们演得极其精彩到位,声情
并茂。前后两次的演读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感觉到对话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第二,该文本本身就是这种细节描写的最好范例,所以,当学生意识到这种细节的描写的重要性的时候,也马上关注到文章这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会自觉地去学习和运用。第三,在两次朗读的刺激下,学生产生了要表达的语文,所以,她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巩固提高。她让学生续写“我”拿回羚羊木雕之后,回到家中与父母的一段对话,要求有相关神态,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开始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也许还很生疏,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以读促写的明显效果。
正因为在课上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了学生去写,激发了学生去写,教会了学生去写,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情况等待着他们去观察,去描写,本节课中为学生指导了方法。
下面这段话是节选自她本人的课后反思与重建的一段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了教材,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段落都穿插适当的读写训练,学生也在读写中感受着语文及语言的魅力,的确是相得益彰。”由此可见,这样的校本研修对她而言,是有受益的!(2)同伴评议:接着,教研组老师们就李老师这堂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刚上讲台的李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陶生宝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这堂课最明显的特点是让语文课成为思维的王国,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全被调动起来,既有语言智慧的体悟,也有人文情怀之关照,以读为纽带,还它意境、情趣、文气,创造出更多的,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水到渠成进行续写、想象写作,羚羊木雕要回来之后,挖掘出文体中的有利因素,很好地把写作和阅读融合在一起。徐同波老师认为李老师这堂课备得扎实、透彻,把木雕的来历介绍很好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加显示出木雕的珍贵。原来这木雕是父亲年轻时,支援非洲建设之后带回来的纪念品,这上面凝聚着父亲的青春和热血。于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出现了两难的抉择,使得“我”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激烈,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程菊香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容量大,但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取舍。另外,学生的以读促写,也是有目的地学。但品析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作出评价和点拨。
(3)形成案例:围绕这次活动主题以读促写,我们全组成员针对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来进行反思,在一个月内完成案例,论文等。可以说在实践的积累上获得了理论的提升。可以说,在校本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我们全体都获得了成长。
【反
思】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有的放矢,对于在课堂内挖掘写作信息做到以读促写,我们有了更为完善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在教研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得失之处!
首先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没有目标,我们就成了迷失方向的羊群,横冲直撞,却徒劳无功!而这一点也在我们此次教研活动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当课题定为“以读促写”,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进行写作训练之后,某些老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让课堂中有写作的内容,硬生生地插进一个无厘头的写作训练。反而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练笔的效果,而且破坏了整堂课的和谐和美感!所以“以读促写”的运用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文本,不能牵强附会!
第二、评价得当,落实巩固:课堂评价语的重要性是公认的,本课题研究中同样如此,没有适当的评价,一切的练笔只是徒劳无功!“以读促写”的练笔中经常性将练笔放入课堂中,这样导致上课时间的紧张,当同学们匆匆忙忙写完以后,也接近下课了,于是教师经常是匆匆忙忙叫几个同学朗读(仅管还有许多人,根本没有完成)然后是那不痛不痒的点评一翻就草草了事!结果,练笔成了课堂上的花拳秀腿,学生没有丝毫的进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一方面可以把作文移至课后,再进行批改,以及课堂中的个别点评,或者也可以调节好时间,当堂写好,尽量在大部分人都完成之后,再进行个别点评,优点给予肯定的同时,要指出缺陷,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而非浮光掠影,留于皮毛!使同学们真正获得一点东西!所以正确良好的评价,关系到“以读促写”的成败!
第三、角度独特,善启善诱:“以读促写”,令教师最烦心的是,课堂练笔学生不能进入状态,看着学生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却仍不得要领,所以,教师在选择练笔角度时要扼住要害,让学生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欲望!这就关系到好的写作角度,好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
第四、平等交流,相互促进:本次课题中,另一个更大的收获是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看到了“交流”的重要性!首先是课题确定中,个人互相交流感想达成共识,然后是集体备课,交流,争论,得到最佳教案!再是课后互评。哪一个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时正是别人一句无心之语,却让我们茅塞顿开!事实上,我们整个课题组的组员之间是不分老幼主次,平等交流,抒发真情实感!才使我们组的课题获得切实的进步!
第五、及时总结,指导实践:每一次活动后,我们会进行及时总结,归纳,反省,包括个人反思,个人感想,以及集体总结!理论从最初被提出,然后再被运用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再用理论来重新指导实践,从而获得螺旋式的进步!我们正是用“以读促写”为原则来进行课堂教学,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扬长避短,才最终获得今天的成果!
我们也都感觉到这样的校本研修实践的成功之处给我们最大的受益就在于教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找到了读和写的切入点,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读写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情思飞扬,写出成效呢?我们后来总结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体现在平时的练笔上,并随着平时的练笔而渗透作文的要求;
(一)仿写,学习表达方法,感悟文本;
(二)改写,积累优美词句,审视品读文本;
(三)补写,激发创作欲望,延伸文本;
(四)|扩写,形象再现理解,涵咏文本;
(五)写读后感,强化情感体验,理解文本等。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我们语文组教师们深感读写融合更易于学生理解,更易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能深入挖掘教材,抓住读写结合点,切实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收获,让教师有发展。“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是在继承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研修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等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
正是在本课题的研究经验中,我们看到了该课题的不可低估的远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2015校本研修材料
校本研修
一 校本研修是什么?
“
校本”是指“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理解 “以校为本”的内涵。“为了学校”,是从学校教育行为的目的角度上认识“以校为本”;“基于学校”,就是要始终注意本校的实际基础,包括本校的学生基础和办学的基础条件。要认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恰当设定发展目标;“在学校中进行”,是从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资源利用的角度上认识“以校为本”,在实施教育活动所依靠的主体和利用经验资源方面,应当在受教育者所在的日常实践活动场所中进行,无论是本校的学生教育还是教师继续教育,都应当尽可能的在本校中进行,而不要远离他们的现实实践活动情景.归纳“以校为本”内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指向促进本校的发展,其核心是为了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发展、促进本校的发展。
“研修”可以看成是由“研”和“修”两个方面组成的。即:通过考虑和商讨(意见、问题)或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可见,对于教师来说,“研修”的本质就是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水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研修,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开展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具体地说来,在学校的领导下,以教师自身及其任职所在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为目的,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内容,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在专业人士咨询指导和专业信息的引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或通俗来说,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促进个人在工作中成长。
随处可见的校本研究
• 小方面:围绕小课题,活动(如同课异构活动,校际联谊,青蓝工程等等),微课,课题改革,课堂模式改革中的事,问题,学习感悟,一个问题自己采用了3个方法解决了就可写,可发。
• 大方面:论文,报告,教研立项,学术研究等等
• 学生管理方面的事情,有不良事情,也有对学校产生良好影响的事情在研修过程中选择题材时,不要只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对良好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研讨,有利于教师有意识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好的方面转化,催生更多的良好事件产生;对不良的事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防范意识和行为,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之一 校本研修——终生教育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主建构专业素养
校本研修有助于促进教师增强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
校本研修致力于帮助教师成为带领学生勇于创新的领路人
现阶段评职称要具有5年(360个学时,120学分)继续教育和校本研修报告。
每一年县局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行考核。而学校对教师个人也有教师校本研修考核评价。
三 怎样进行校本研修?
(一)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由承担本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在职教师及管理人员为对象,做到全员全程参与。
2.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3.实效性原则: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4.自主性原则: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个体差异,设计安排研修的内容,方式,做到
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管理。
5.开放性原则:既要注重本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注重校际间 的合作与交流。6.团队性原则: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各类教师同伴互助团队为单位,开展合作式团队学习。
(二)主要内容: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三)基本方式与要求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方式,此外,网络研修也是校本研修的有效方式。各校在操作中应遵循必要的规范要求。
实践反思操作规范 1.反思性教学活动
(1)带领教师深入解读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明确反思性教学的内容,时间,步骤,方法等;
(2)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反思环境,对教师的反思活动给予支持;
(3)要求教师通过专业阅读,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学生个案研究等形式,将反思性的研修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
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要求教师个人提出符合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每学期精读至少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至少上一届公开课,至少开展一项微课题研究,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
同伴互助操作规范 1.集体备课
(1)学校要加强对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督导,科学划分集体备课活动小组;
(2)明确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规范集体备课程序,保证集体备课的集中研讨时间;(3)建立导学案审查制度,落实奖惩措施;(4)切实加强对集体备课资料三维整理与归档。2.观课议课
(1)学校要周密安排公开课,将公开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行事历;
(2)上好各层面的公开课,及新任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观摩课,示范课,学校领导的下水课等;
(3)及时在教研组内开展评课,议课,并有评课,议课记录。3.主题教研沙龙
(1)每月组织一次教研组以上的主题研究活动;(2)做到“五有”:即有研究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研讨内容,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效果;
(3)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科教学困惑,推广研修成果。4.开展课题研究(1)倡导把学校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每校至少有1项县级以上立项课题,教师每人一项微课题研究,学校微课题立项不少于教师数的50%。
5.加强片际和校际交流与合作
(1)通过片际联席会组织名师送教,跨校巡讲等活动;
(2)有规划地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活动,带动各校共同进步
专家引领规范要求
1.校本培训 学校根据课改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理论,师德师风,高效课堂,新课程培训,自主管理等校本培训。2.专家引领
(1)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与指导,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对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2)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培训,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利用全干会交流心得体会。
3. 青蓝工程.(1)制定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和计划,实行捆绑式评价;(2)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明确彼此的责任与义务;(3)保障师傅与徒弟指导交流的机会与时间。
网络研修规范要求 1.校园网站
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站,开辟校本研修专栏,并定期检查更新。2.网络阅读
(1)学校对教师的阅读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设定阅读主题;
(2)组织教师定向阅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判断信息的有效程度,构筑足够广阔的知识背景。
3.网络研修
(1)网络议课,及学校建立教学网站,搭建议课平台,组织教师围绕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开展专业对话和信息交流活动。
(2)网络论坛,即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和问题,运用网络对话平台开展探讨与交流。
四 做好校本研修能怎么样?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形是“临时急救”:要课题时搞校本研修,要论文时摸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成了一件“功利”和“时尚”的披风,在热热闹闹活动之后,总给人以虚假、浮躁之感,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更不可回避的现状:成绩与考评的重压,使得校本研修与教学剥离。
那校本研修对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校本研修意味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和不断提高。校本研修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一个富于研修精神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是别人难以比拟的。
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个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作为教师用心进行校本研修,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找到自我良好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需要。
校本研修作为教师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促进教师的横向发展,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四篇:校本研修
南里岳中学2009-2010学年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围绕课程改革,扎实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抓手,使校本研修成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学校长远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研修目标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校计划精神,不断提高学校研训工作的质量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2、以自我反思、集体备课、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开拓校本研修之路,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径、健全校本研修机制。
3、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铸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优,教学技能全,教学基本功硬,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4、通过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聚焦课堂,努力实现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通过探索初中研究型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帮助经验型的骨干教师突破发展瓶颈,为他们转变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探讨高效率地构建研究型教师群体的方法与途径,使校本研修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下去。
三、研修机制
(一)决策层面
1、针对学校教师的现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矛盾等作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定校本研修研修规划,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好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
2、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气氛,在考评、奖惩上体现激励为主,鼓励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参与研修的行动,逐步使学习成为每位教师的自发、自主、自觉的行为;强化教研组的学习研究功能,使教研组成为集校本教研和校本学习为一体的基本团队;建立多元、立体、交叉的合作团队或合作伙伴(跨学科课题组、外聘专家与骨干教师的科研合作等)。
3、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上,尽可能满足研修活动中资料、场所和设备需求。聘请各级专家、名师、教研员到校指导、交流、开设讲座、参与研究。在校园网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博客作为研究的平台,鼓励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远程教育、网上收集信息、参与网上论坛等途径开展研修活动。
(二)组织层面
1、对各种校本研修资源进行组织、整合、调控。由教务处与教研室共同承担对教研组“管理与评估工作”。依据各教研组制定的计划,对各项教研活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达成度管理,及时了解活动进程,并给予具体指导,抓好组际和教师之间的总结交流。
2、教师的教研活动考核与升职、奖励、评级、绩效挂钩。教务处、教研室还对校本研修中的人员安排、课时调配、外出学习等进行调控,使研修学习更有序有效。
(三)实施层面
要突破以往教研组传统的活动模式,使之成为教师学习的园地、成长的家园。各个教研组内,同行即伙伴,相互沟通感情、交换思想、分享经验、解除困惑,使教研组真正成为了学习型组织。
四、具体措施
(一)制度保障——规范化
1、制订研修制度确保研修时间:教师培训学习,与平时的学校政治学习、教研组业务学习相结合,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制订研修计划明确研修内容: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资料;课件制作,教师基本功训练等。
3、充分利用相应配套制度(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研组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培训效果上体现“实效”:内容实(从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发);过程实(采用评课议课、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教学论坛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教学、课题研究有指导作用)。
5、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表现突出(逐项评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自主研修——日常化
1、开展“高效课堂”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组内教师评课议课,交流研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学习、提高。
2、组织学习和交流:每学期教师要选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提交读书笔记和论文;教学要写教后反思或案例分析。
3、完善研讨周制度: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并完善各年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聚焦于课堂。
(三)同伴协作——团队化
1、积极探索集体备课制度改革。教师以年级备课组形式备课,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2、继续抓好师徒结对工作:组织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促其健康成长。学校依据师徒结对教师成长规划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检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四)专家引领——专业化
1、充分发挥县、校两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学校研修活动的质量。
2、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同时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大奖赛”,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
3、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作报告、座谈。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五)资源整合——一体化
1、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学校依托市、区级课题的研究促进全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方法、过程、资料建设、成果有全面的认识。
3、把课堂作为开展教科研的载体,进行实践性课题研究活动,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个课题组要按计划开展研究,上好研究课,搞好研究活动,积极展示研究过程,并完成一篇有质量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第五篇:校本研修
浅谈语文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呈现情境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就不会仅仅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会向主动学习转变。
1、情境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促成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力求个性优化,避免畸形成长。在情境教学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可以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堂的学习中,把与教材中所写的某一典型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会感同身受,情绪倍增,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启发,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个性美好品质。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想象战争时期,炮弹在天空呼啸,有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了伤,其中有个小姑娘急需输血的情景。然后让孩子们表演小阮恒,通过表演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孩子们深刻的体会了当时小阮恒的心情,理解了朋友的重要,感受到了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美好品格。而这些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种子,孩子们懂得了与人相处要“待人真诚、无私助人”。又如学生往往对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比较陌生,为了使学生能很快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帮助其明白事理,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感知事物。例如在教学《画杨桃》时,我先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杨桃,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来学这篇课文,再配合情景表演,学生不仅兴趣浓郁而且了解更全面,感受更深刻。
2、引入情境,激发情感,增进师生情谊,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心境和激情,能使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置情境,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师生的心灵更能擦出火花,也可能会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教师讲的学生更能够听进去,师生间真情流露,师生情谊也自然升温。而且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同时情境教学将学习者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它将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化为不断的激励,教育空间得以拓宽,个体学习效用发挥得更深更广,它让学生兴趣更加高昂,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从事他所喜欢、有兴趣的事,其效率较高。“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新奇的事物呈现较强烈的兴趣,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学习,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昂起来,学习积极性大
大提高,反之就会死气沉沉,没什么收效了。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而教师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在教《争吵》这一课时,我同样让孩子们想象情景进行人物表演。当一个男孩表演到克莱谛主动与安利柯和好时,男孩突然问:“克莱谛没有做错,为什么要主动与安利柯和好?”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也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男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克莱谛才会主动和好,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会处理类似的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同时学生们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3、情景教学,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情景教学中,多媒体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呈现在广大师生的面前。授课时,按照预先的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1)美术作品引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
图画是展开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可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翠鸟》时,可出示翠鸟的图画,由于画得传神,配合文字,学生马上了解到翠鸟的外部特征及翠鸟的机
灵。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图画、雕塑、模型、工艺品等美术作品,能使学生更好地认清事物、把握说明顺序等,从而感受事物我美,优化教学效果。(2)音乐渲染情境,理解美的实质;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朱字清的散文《燕子》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春光、盎然的生机,我选择了乐曲《苗岭的早晨》。在教师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去想象、去领悟作者的真切感受。丝竹悠悠,意味无穷,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学生仿佛进入了天空如洗、草色青翠、百花争艳的春天,感受着燕语呢喃、花香浸润。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乐曲,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神采飞扬,我不禁感叹音乐的无穷魅力。
(3)朗诵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
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效力要超过平淡的讲解许多。如教学《七颗钻石》时,随着教师深沉的朗诵,文中的严重的大旱灾的情景就能给学生深刻印象,当以低沉的语调读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时,学生个个面呈忧色,同情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赵州桥》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诵,文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气势就能给学生深刻印象,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某些课文采用角色朗读,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效果会更好。
(4)表演体验情境,诱发审美动因;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越有助于理解感悟。而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适合表演的材料。那些角色,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当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演员或热情的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表演《惊弓之鸟》,更羸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这样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热情高涨,印象深刻,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正如柴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能大大的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
堂教学的生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实际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探索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找到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切入点,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及应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广,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当地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改变课程开发与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国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并开始了初步的实验与研究。本课题正是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国际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式的一个尝试。情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它主要表现为建立三种情境: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情况(包括子课题的确定、研究阶段的划分、阶段目标、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等); 本课题是在学习大量的相关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并制定出的研究方案。研究阶段及阶段目标如下:实验时间:本实验自2007年3月启动之日起到2008年3月止,共1年的时间。实验步骤:
准备和启动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
学习全国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课题小组,明确各自任务,落实实验班,搞好教师培训 调查了解实验学校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方案 建立实验档案(实验教师、实验班的档案)调查了解实验学校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方案 建立实验档案(实验教师、实验班的档案)课题实验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2月)指导实验教师学习和领会方案的精神
采用观察、测试、问卷调查、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等方法对实验目标进行评估。指导实验教师备课,小组成员进行把关、审核,跟踪听课,记录实验过程备案。
小组成员听课、指导、研讨、评议、改进。
阶段性评估,学写出实验报告,并收集记实资料装入档案中。
(三)总结阶段(2008年1月——2008年3月)要求各实验学校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因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报上级部门进行验收,同时对可推广的经验要进行总结、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情况(包括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的组成、开题会的情况、研究人员的培训、资料的准备、实验点的确定、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经费保证等);
(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开题时间、地点: 课题组长:常育慧
课题组成员:关静、马振雨、肖春华、李茉 开题时间:2007年3月
(二)、总体研究情况
1、召开课题推进会。2007年3月,在教科所召开了由各校主管教科研主任、所领导及实验老师参加的开题报会。我对课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都做了一一的论证。
2、我是本课题组负责人,系统学习了《“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策略》、《课题的全程管理》、《教育科学的主要方法》等课程,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身课题研究和管理的能力。2、8月30日,组织本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策略》、《课题的全程管理》、《教育科学的主要方法》。
3、具体研究活动过程:
1)要求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心研究情境创设对本节课所起的作用,按规 定的制度定期完成任务,按要求完成实验和各种材料,从而建立完备的档案。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阶段性小结。
1)选一名实验教师出一节情境创设研究的公开课,全体教师研讨,并写出反思材料。2)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阶段性小结。3)小结之后,分配下一步工作任务。
五、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2007年7月4日,我的科研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标志着课题研究的正式启动。课题的出台,是经过全课题组教师集体智慧思考的,课题的确定,经历了上上下下几次的反复修改、讨论,可以说,在课题的初始阶段,大家献计献策,为课题的下一步深入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和舆论准备。根据开题报告的计划安排,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有关准备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阶段小结。
1、撰写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并于2007年5月教科研会上交流了课题报告.2、围绕总课题的思想核心,从理论上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帮助,从本学期教师递交的论文看,有的论文确实从中受益,显示出教师对课题研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3、确立了下列几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虽然有的还不够具体化,但有胜于无,我们可以边研究边完善,边探索边学习边提高:
a、创设情境,创新教育 b、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c、情景教学法 d、创设情境、合作探新 e、合作 愉快 创新
4、初步的理论成果。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在研究中我和课题组成员感觉到应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1)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
2)课堂情境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3)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广大教师围绕课题,自觉思考深入探索,先行实践即时总结。有一部分的教研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已经初具成果,如:
关老师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感悟》、李老师的《语文教学情境如何创设初探》、马老师的《作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肖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等。
5、初步的实践成果。有的教研组已经组织教师开了几节课题模拟示范课。如五中的李茉的《诗文鉴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怎样才能在情境教学中突出教学的互动性、规范性和综合性? 怎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更好的挖掘教材的蕴藏的教育因素? 怎样利用教材的背景知识进行更好的教学?
七、下一阶段的任务
1、各实验教师要把教学和课题结合起来,要按既定的研究方案,具体安排落实研究的各项任务。确定课题观摩课的人选、课题、班级、时间等方案;要开展组内说课、评课活动;要准备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
2、组长要负责总结材料;观摩课教师要撰写听课心得;要组织动员全组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互学互评,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召开师生座谈会,总结经验。
4、阶段成果汇总。
八、几点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踏实的作风搞教研,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哪怕是一点儿的成果,也是我们的教科研的收获。所以,要以课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效为宗旨。
2、各教研老师要发挥引领的积级性,群策群力,不搞个人主义不吹毛求疵。共同提高共亨成果是我们的追求。
3、做好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如何上好课,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牵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近一年的“上好课”校本研修学习和实践,我认真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这次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
教学活动只能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例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要避免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变满堂灌和满堂问式的被动学习为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式的主动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三、教学中要把教材用“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应该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 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备好课,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状况。不深入钻研教材,就不能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抓住关键,起不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要精心安排。比如:导入环节要忌没有目的的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在备课时要想一想:你导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介绍相关知识,为设置悬念,还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亦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如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做到清楚明白,有条理、有启发性,不啰嗦有感染力,让你的讲解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让学生能听进去、记得住,而且喜欢听。那么你的讲解效率也就会有提高。再如课堂提问,一定要树立问题意识,在设计问题时就要考虑到:我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否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分析、讲解,弄懂文本,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理性思考,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散问、细问、盲问、碎问等现象。有问题意识的提问,才是有目的的,有质量的提问,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说就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或让课堂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四、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主要采取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策略。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甚至差异较大,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具体的处理策略上,要求我们老师能够正视差异,采取有效的策略努力消除差异。比如: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其解答,培养其创新思维;中等生要求“跳一跳,够得着”,满足其学习愿望;针对反映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千万不能放弃,课堂上尽量让其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多给其机会,不管是回答对错都要给予鼓励,要多爱多指导,这样班级的成绩差距会渐渐缩小。除此以外,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还可以采取课后辅导、同伴互助的方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差生共同进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提高其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对我们来说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赞扬。但反思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的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的理论学习热情不足,教育教学反思不够深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以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加强专项培训,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快踏上专业发展之路,为教育事业的光明前程添砖加瓦。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之浅见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根据本人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枯燥无味的教学谁也不愿意去听,去学。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语文活动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有时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诗歌朗诵会”“啄木鸟纠错”“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演讲比赛”“名著赏析”“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对学好语文也有了信心。
二是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即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春》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邃,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文章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把有效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
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我的体会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把有效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是教学的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像“妻子”、“绝境”、“交通”在文中是何含义,今天的意思呢?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还能找出几例?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妻子”、“绝境”、“交通”等古今词的不同意义,但它在提问方式上却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五是课下功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根底,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杨二嫂不幸遭遇和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在课堂教学时也才能游刃有余。
当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途径还有很多种,如采取现代多媒体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作业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完善和提高。
第三章: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第一节:教师的敬业精神
一、敬业精神的内涵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
(一)服务意识
(二)竞争与协作意识
(三)创新意识
(四)奉献意识
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
(一)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二)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
(三)敬业精神是巩固文明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
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
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一)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
(二)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1、受教育的心理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2、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道奉献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