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迁移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阅读迁移教学工作总结
课前迁移: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对相关写作背景、文常、人物、事件、情节进行资料收集或是类似文章的阅读了解,这样的课前迁移,必会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轻松学习于课堂。我在教《香菱学诗》一文中,指导学生课前拓展阅读《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香菱那惨淡的家境、被拐卖的经历和其悲惨的结局,无不让学生深深触动,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热情,被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而感动,理解人物形象也尤为深刻。
课始迁移:新课伊始,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制造阅读期待,无疑给课堂教学的深入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创造绝佳的学习氛围和时机。因此,课始应针对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拓展的导入。课始的迁移有:适当补充背景和作者经历、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利用相关故事和诗文、铺设新旧知识桥梁等方式。
课中迁移:阅读教学过程中,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时、教学难点的引导时及教学疑点的生成时,此时适时进行迁移,让学生对内容和文本材料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让相关信息进行渗透和补充,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文本,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课中迁移面广且灵活:可抓妙词佳句进行意义延伸或仿写拓展、可对精彩文段进行类比阅读或读写拓展、可对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训练拓展、可对选用事例的换例拓展、可对文章相关情节和场面的想象迁移、可对对话质疑中生成资源的拓展等。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船上遇于勒这一情节时,学生提出疑问“难道于勒没看见他亲哥哥一家吗?”,我顺势引导“于勒看见了吗?”,学生众说纷纭时,我这样迁移“如果于勒认出了亲哥哥并上前相认会怎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象后进行描述”,这在迁移中生成的迁移,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让学生在描述中深刻领会到菲利浦夫妇的人物形象。
结课迁移:不容质疑的是,在阅读教学结课时,充分利用迁移,会营造阅读教学的又一高潮,让学生在知识层面、语言层面、读写层面、情感层面和思维层面得到强化和升华。鉴于大家的普遍运用,在此不妄加赘述。
课后迁移:一课结束之后,相信学生会有意犹未尽之趣和悬而未决之时,此时教师应有大语文观之理念和强烈的课程意识,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让阅读向课外、向生活延伸,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课后迁移可采取扩展阅读方式,如节选课文迁移至整部作品、课文迁移至作者的其它文章等,也可是举办讲座、办手抄报对课文作者的生平生活及情操进行深入了解,对文章风格评论的赏析,或是朗诵作者作品等多种形式。如我在教完《芦花荡》后组织学生阅读《荷花淀》;在学完《杜甫诗三首》后组织学生收集杜甫资料,办“杜甫在我心中”手抄报,学完《爱莲说》组织学生开展“爱莲、爱菊---入世、出世”辩论会等。这些迁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作者、作品的理解,更积累了更多的语文学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使迁移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实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火花,那就让我们对迁移多一点实在,少一些作秀,多一点思考,少一些盲目吧!
语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
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学 困 生 转 化 案 例
学生:戴佳慧
存在问题: 这学期我任二(1)班的语文,对她的学习成绩我很头疼。她几次的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在50分左右。总而言之,她对学习不感兴趣,课上沉默寡言,不会听讲,经常走神儿。记忆力、观察力、理解能力较差,反映慢,思维比较迟钝,有自卑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因为父母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辅导,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上学就像昨天没有学习新的知识一样,又什么都不会了。上课不要求回答问题,学习几乎没有长进。再联系家长,家长则表示无可奈何。只是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好老师的教育。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学习方面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帮助几乎是零。
帮教转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如果通过什么事能唤起他的自信,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并以此为起点,不断积累自信,挖掘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等,同时,父母也能重新认识她,寄希望于她。那么她就有可能渐渐脱离学习困境,在学习上会有所进步的。为了巩固她已有的成绩,我给她吃“小灶”,利用课活的时间,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她的自信心,维护她的自尊心,锻炼她的意志,培养她形成一种“不攻克难题不罢休”的劲头。在课堂上,我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比如认生词,刚开始她还没有勇气举手,在鼓励中她慢慢有了表现自己的欲望。然后是读课文,由于识字的局限,虽然读的不成句子,但同学们也会自发的给她鼓掌以此鼓励。从这个事例中我感觉到,不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对其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帮助学困生克服弱点,树立自信心;2.树立学困生在学生中的地位。;3.帮助学困生制定短期目标。教师在与学困生多次沟通、了解的基础上,和他一起制定近期要达到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需采取的措施。以前做班主任时,如果遇到学困生犯错误,我会毫不留情地大声训斥。这样做,主要是受传统的以学习成绩定学生好坏思想的左右,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缺乏耐心和细心。一学期下来,学困生对我敬而远之。在与其他教师探讨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时,一些教师的话语触动了我的心灵:“对学困生的转化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充满信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学 困 生 转 化 案 例
学生:赵雪 存在问题:
她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原因分析与诊断: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帮教转化过程: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 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姣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静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姣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姣同学……”渐渐的,她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一天。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国佳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面对她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张姣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学困生转化案例: 高帆:
一、师爱。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应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关心他,理解、宽容他:对他热情关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力戒嫌弃或讽刺挖苦;主动接近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鼓励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分阶段向他提出恰当的期望。
二、调查。这是转化生进生的基础。通过调查要摸清形成后进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摸清他政治知识方面的缺漏,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他,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他学习中的困难。指导他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环境。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外因。教师要为后进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后进生周围同学的工作。人人帮助他们,人人关心他们.优等生与他们结对子,让后进生体会到一种集体的温暖。这样就使他处在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集体中,使他在比、学、赶、帮的良好环境中共同进步。
四、兴趣。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动力。政治知识充满着趣味性和规律性,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政治知识的趣味性和规律性,不断培养后进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好政治的欲望和责任感。
五、方法。这是转化后进生的钥匙,教师的教学应在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后进生缺少正确学习方法的特点,精心设计他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教学形式。另外根据政治新课标的特点,对他特别抓好三个环节:课前抓好补缺和铺垫;课上抓好训练和反馈;课后加强辅导。并注意运用教具学具让他多动手操作,多动脑筋思考,多动笔记录,给他发言、板演、批改、辅导等方面的优先照顾。
六、能力。这是转化后进生的重点。根据他原有的基础,在转化过程中我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特别是培养他的观察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我要他在学知识中长智慧,在转化中发展思维。
七、习惯。这是转化后进生的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不断纠正后进生的不习数学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他们努力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书写工整,自觉验算,自觉预习,自觉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反馈。反馈,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必要环节。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又要善于通过观察他们课堂的情绪、发言、作业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即时反馈,及时矫正。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偏见,努力帮助后进生发现其自身的“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后进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首先从自身对他们的态度做起,用爱心感化他们,悉心帮助他们,相信后进生会越来越少。
学困生转化案例
丁跃:
一、学生情况
丁跃是我所任教的七年级1班的一个学生,人很聪明,但是讨厌学习,每天上课经常睡觉,考试常常交白卷。最近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家庭困难,但虚荣心又特别强,初中时成绩不错,但与班主任合不来,所以经常跟班主任闹矛盾,最后与授课老师的关系也恶化了。进入初中之后,成绩平平,更觉得老师不重视自己,同学瞧不起自己,时间长了,他开始给老师和同学制造一个麻烦,弄得人人都讨厌他,成绩也越来越差。
二、辅导措施
1、做好蔡伟涛的心理辅导,并经常找机会对他的能力表示一些欣赏的意思,有意无意地派他参加一些班级的工作,在别的同学面前表扬他,上课的时候,让他发言,给他“露脸”的机会。
2、让他观察记录优秀刻苦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使这些具体的优秀画面不断在他的脑海中出现,并激发他初中的优秀体验,不断刺激他好学上进的欲望,3、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学优生帮助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分析学习存在问题。让他知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科目,及时引导他,给他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加强对他的要求,对他多鼓励,给他信心;在纪律上进行严格要求,课下布置一些难度不太大是作业给他做。并不断发现他的闪光点,比如他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好,以此来鼓励他。
5、与家长联系,做好家校互动。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家校合力,管理好学生。
三、辅导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改变非常明显。过去见了班主任就跑,现在常常借着到办公室问问题什么的,找机会搭讪,在班里也比原来活跃得多了,慢慢产生了学习兴趣,原来的陋习也改了许多,欠交作业的次数不断减少,思想行为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也慢慢地在提高
四、辅导反思
有人曾说:如果学生天生就是优生,那么教育还有什么作用?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差生往往不是学习差,就是纪律行为差,这些都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就很少有好感可言,师生的情感也就会沟通得少。
所以及时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多跟他们沟通很重要。创设乐学情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转后的必要措施,后进生一般对学习没有信心而导致厌学,多给他们鼓励很重要。持之以恒给受导学生学习信心,以及做好家校联系也是转后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认为,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本文是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
二、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讨论有效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我在选择内容上,只要能让学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皆来者不拒。正是有了这种种努力,课堂教学综合化的程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
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
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实践中,要以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通过形、声、色的应用;通过溶入了小新闻、小游戏、小图片、小舞蹈、小竞赛、小奖励、小谜语,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通过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填空教学法、延伸教学法、立体教学法、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些教学方式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科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体育迁移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挺快的,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不知不觉教学也有半年了,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磨练,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下小结:
一、创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体育课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兴趣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练,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更重要的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感到上体育课的乐趣。
二、让多媒体走进课堂
由于旧教学理念的影响,把体育理论知识全部忽略,认为体育课只要学生把老师所教的每个动作学会就够了,甚至一个学期从来不上一节理论知识课,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体育课就单调的,枯燥无味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就可以了,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那是不对的。体育课不但要练好每个动作,更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体育可以不这样上,让多媒体走进课堂,效果更为理想。
三、体育游戏化
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才是人们的乐园。体育课上“教”与“玩”的程度,体育教师把握得很好的情况下,这堂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也达到了学中玩、玩中练的最终目的。这时,学生也提高了体育课的兴趣,也使课堂变得生动多姿。学生的劲头更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了,体育课也不为是大家认为就是什么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了。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体育课不像其他课,体育课的活动范围、场地、空间比其他课要大的多,体育教师掌握好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效果非常理想。体育课上,教师不参与活动,认为体育课上只有命令和服从,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会影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对体育课毫无兴趣,那么,以后的体育课也毫无生机。
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学生怕上体育课,体育老师也怕上体育课”,我想这个问题就体现了体育教师教学上出了问题,一个体育教师不能只要上完一节体育课,就可以说教学到位了,一节体育课虽然上完了,学生是否觉得这堂体育课有乐趣呢?是否每堂体育课都有新的感受呢?是否以后喜欢上体育课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去思考。社会在进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上也有创新,每节课依旧是那些知识和方法学生久了就会感到疲倦、厌烦。所以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体育课正真快乐起来
转化学困生心得体会
每个人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导致我们班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学困生,对他们的关注,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我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近阶段的表现,对 他们进行了转化工作,现将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对症下药
学困生大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认真对待。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在课余休息时间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象朋友一样谈话。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各自学困的真正原因。陈某是个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不识字,对她的学习也放得比较松,基础较弱。郭某是家庭的独生子,家庭的溺爱造成了他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赵某是个聪明的孩子,比较听话,可是学习习惯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稍微有些欠缺,做事毛糙,不求完美。
二、培养自信心。
知道了这些学困生学习不好的原因之后,我首先从他们的听讲习惯抓起。课堂上我随时注意他们的举动,稍有不正我会轻轻的走到他们身边,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去提醒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其次在课堂上我还会为他们专门设计一些学习方法。这样目标定低一些,步子放小一些使他们立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点点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一次次小小的收获中增强自己的上进心。
三、特别关照
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为了防止这些同学对学习产生怠倦情绪,我对他们都做了必要的减负。比如我把别人一次完成的作业让他们分两次做,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另外,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我是抓反复,反复抓,耐心细致地、坚持不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努力,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一段时间以来,有了明显效果,他们对学习有了兴趣,不论是从书写上,还是理解上都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总之。转变学因生的工作是比较艰苦的事,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学困生会改变的。
体育转化学困生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曾碰到过“学困生”,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每位教师都力求解决的问题。通过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转化:
(一)爱心:
案例一:小郭,男生,学习基础差,好动,会时不时的用手动动同学,注意力很难集中,在本学期学习广播体操时,不会做,上课练习时,专门跟老师打马虎眼,还不时影响别人,经过几节课,别的同学都已进步不少,只有他在原地踏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很生气,很不想理他,但想想自己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接下来我有空会跟他聊天,聊他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中,我会不时地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笑脸、一个赞许的抚摸。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变了,变的比以前认真努力了,虽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还是短,他的广播操还是不怎么熟练,但比起以前已进步了许多,他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影响了他的学习态度。是爱心让我和我的学生走的这么近。
(二)表扬:
案例二:小孟,她是开学后又转来的学生,个子高高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在队伍后面拖拖拉拉。刚开始,在我的提示下,她才会注意并做动作,当我看到她某个动作做的好的时候,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并给予鼓励,而后与她私下谈话。“你真棒!”“你做的真好!”“你能教其他同学吗?”这些鼓励赞许的话语随着她的点滴进步不时出现在我的课堂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见到老师时能主动问好了,现在,我也能从我的课上看到她活泼的身影了。
(三)尊重:
案例三:小丁,典型的散漫型学生,不好好排队,随便说话,自制力差,练习时不按老师安排的练习去做,想处处引起别人的注意,常常让你哭笑不得。对待像他这样的学生,我首先用自己的自信去影响他,对于他做出的“出格”事并不一味地挖苦、讽刺,而是以语言暗示他,课中请他当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助手,课后让他与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让他知道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并做一名好学生。在学习向左、向右转时,对他要求两节课掌握,掌握了再以此为切入口,对他进行表扬。让他明确经过努力,我能行。慢慢地让他成为有目标、有自信、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虽然现在他的问题还不小,但我相信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会做的更好。
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适合自己锻炼和表现的机会,真正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语文尖子生培养心得体会
一、特长生培养的意义及依据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叶圣陶也曾说过“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尤其是阅读记叙文的方法。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甚至教师教了也不会。有时布置写一篇记叙文,有一部分同学抄袭作文选,甚至是用以前时写的作文来应付。长此下去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运用说、读、写,“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记叙文及写作能力实验”活动。
二、培养目的:掌握阅读与写作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与水平。着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的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③
制订本次实验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课上2分钟说话、3分钟朗读设计实践、写作交流阶段。
2、实践阶段:
开展堂上2分钟说话活动。训练宗旨:通过说话训练,使学生对记叙文的要素进一步加强理解,在活动中展示学生语言交流的口才能力,从而达到锻炼了自己胆量和提高说话技能的目的。具体操作:每课每次2人,开始阶段先由教师出题,如《今天早上我做了些什么》、《今天我遇到了什么难题》,或者同大家讲一则笑话,或者把今天自己所见所闻到的事,按记叙文的几个要素讲出来,最小要讲三个要素。最后一周难度加大,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
进行3分钟朗读训练: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熟读中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并从中认识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具体操作:每课一人,轮流进行。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或片断),读时要求中心明确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语言连贯,表情自然,动作得体。
(3)准备积累本
训练目的:不但让学生学会片断描写,还让学生自己学会设计版面的能力。操作过程:每个同学准备好一个积累本,积累好词佳句,及每周做一小练笔。
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心得体会
一提到体育特长生,很多人都会皱眉头。因为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学习习惯差,遇事易冲动,给管理带来很大麻烦。面对体育生我并没有将他们看成“特殊人物”,也同样一直都认为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以下是我的一点点心得,希望和大家交流。
一、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父母、教练、任课老师、班级、体育队都会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体育老师要努力促成教育合力的统一,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首先,要和班主任搞好配合、沟通,营造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保证体育特长生不会游离在班集体之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其次,密切关注体育特长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再次,体育教师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赢得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强化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动机、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充分理解,积极期望。
体育特长生既要上好文化课,又要参加体育训练,相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要付出更多体力和精力,而长期训练和比赛又大量占用了本应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习惯不良,甚至在课堂上出现过度疲劳乃至睡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其处境给予理解,并针对其学习上的困难给予有效的支持和援助。例如,帮助他们学会科学管理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恢复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他们一旦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理解和帮助,就会接受老师的教导。
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直爽、讲义气,要对此加以巧妙利用,鼓励他们将运动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上来,指导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循序渐进。因为过高过严的要求,都容易导致体育特长生出现焦虑、失望、挫败感等负面情绪。只有适度的要求和目标,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强化。
三、一张一弛,灵活有度。古人云:“子不教,父不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即常说“严师出高徒”。可见“严”一直是教育学生的一条准则。做为一个体育老师我觉得应该更多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很多事情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严而有格,宽紧相随,张弛有度,要把握好其中火候,是要下一番功夫琢磨的。特别在对待体育生管理问题上更应该值得自己深思。各项要求须符合教育原则,切实可行,方能使学生口服心服,自觉遵守。否则,苛刻、繁杂的条文只会让学生反感和厌恶,终成一纸空文。
四、良师益友,身正为范。
教育家孔子说:“予师之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良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人品;既要用渊博、幽默、风趣、理性去征服学生,更要用正直、善良、宽厚去震撼学生。体育教师如果能在这两方面赢得学生,那么在管理体育生的过程中自然得心应手。
在课余生活和学生的交往中,则要更像一位益友。益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也!一方面,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以真心和坦诚来对待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和他们平等地交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你是创了值得信赖的朋友;一方面不能把师生关系降级为庸欲的“哥们义气”。热爱学生,但绝不是姑息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学生。否则,既使学生失去了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使教师本身失去学生的尊重和拥戴,失去了号召力。所以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不过火、不疏远的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提高训练成绩的关键。
语文迁移教学工作总结
唐中
尉新芬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
湖南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朱晗曦
[内容提要] 在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作品与社会的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文章就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三个作用:让学生感受自然,保护自然;让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
[关键字] 语文教学 迁移拓展 作用
“迁移拓展”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时髦名词,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无论上常规课或是公开课,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迁移拓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迁移”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拓”的意思是开辟,“展”则应取张开、放开的意思。那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是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高中语文的价值追求则包括: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高中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在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教育、熏陶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样性、选择性)。对这些,迁移拓展这一形式都能有所体现并发挥作用。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由一篇篇的文学作品组成的,而文学的目的,我认为应是通过感染人来改造社会。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小城市的中学生,信息闭塞又为升学所累,没有很多机会、时间和精力来接触社会,甚至没有要去关注社会的想法,老师往往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简单而机械地告诉学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如果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都不具备,那要去深刻地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很困难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迁移拓展这一环节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一座作品与社会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某一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理解某一个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的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探索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下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迁移拓展所起到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自然的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它常能触发作者的灵感。教材中就有一些文章极细腻地体现了自然的魅力,借这些文章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细心地体会自然,不要浮躁地对待周围事物。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多次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当中对清、静、悲凉的秋的描绘不知触动了多少读者心中那淡淡的愁绪。在分析完文中几幅秋的图画后,我问学生:“你们走过了十几个秋天,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吗?”学生谈到了落叶残花的萧条之感,也想到了秋高气爽的舒适之感,还有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感。无论是与作者相近的感受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描述总难以触动人心。我又问:“除了语言功底以外,你们还欠缺什么?”学生回答: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没有独特的情,无非是对故都的眷念之情,飘零所带来的丝丝愁绪,选择的也是平常都能看到的秋天之景:青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果,再加上几个赏秋的闲人,哪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是普通的,即便是作者大力赞扬的北国之秋也是常见的,不普通的是作者那种细腻的感触,那种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所以他看到了牵牛花下的草,扫帚扫出的丝纹,感受到那种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这些都需要观赏者有一颗沉静的心。如果在观察欣赏自然时留于表面又大而化之,当然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现在的人习惯于用照相机、摄像机来记录所看到的,而忽略了要用心来感受世界。我告诉学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感受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要用心去体会它,净化我们的灵魂。
我设定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懂得细心观察自然,用心感受自然,这个目的完成我放在最后的迁移拓展当中,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讲授《登泰山记》一文时我结合课文的描述和泰山日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神奇而壮阔的美。最后我还给他们展示了一些对比图片,许多过去美丽的地方已经遭到人类的破坏,变得面目全非。学生都感到震惊甚至是愤怒,我说:“自然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正在消失,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珍惜,人类有义务保护这种美,让它延续下去,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我做起,爱护自然。”
虽然不可能通过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环保志愿者,但起码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对于自然,人类是愧疚的,应该负起责任。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而陌生的,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不幻想也不偏激,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他描绘的壮阔的秋景更美在作者那种不屈的精神,一个被判永不被录用的年轻才子却道出了这样的惊人之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很多老师从这里展开设计迁移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学生谈到的多是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然而这些想法学生从小谈起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再次谈起也没有多少新意和启发。
我给学生观看了系列剧《唐之韵》的《独振新风》一集,大家都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才情和宽广的胸怀。王勃处在初唐时期,正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才俊,这样的一种精神使大唐走向了鼎盛。我问学生,我们不正处在世纪之初,时代之初吗,那你们想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学生很活跃,自由、民主、包容是他们理想的社会。我说,那首先需要你们成为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并不太平,台独问题、与日本的关系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资料,并让学生集体朗读了当时很流行的一首诗歌《母亲,我是钓鱼岛》。有个学生当时就站起来问到:“老师,我们能做什么?”大家就此热烈讨论。最后,我总结说新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是正直、勇敢、有智慧的,要建成你们理想的社会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同心协力和不屈的精神,只有一个个的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在阅读《滕王阁序》时是从一个时代的意义来看的,也由此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以此来激励他们。虽然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但有部分学生自发地背诵了全文,我觉得这比硬性的要求和刻板的讲述要好得多。
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农民,亲近农民,关心农民,在迁移拓展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了几则材料:
现在,中国农业的产值在GDP里已经只有15%,干农活的庄稼人却还有从业者的50%,生活在农村的人占总人口的62%。中国要实现它的巨变,不能只靠大城市的繁华,而要把绝大多数农民转变成市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条充满“神奇”和“艰难”的必由之路。
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城市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他们忙碌地搭建脚手架;劳动密集的工业流水线上,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操作;货运的码头上,他们紧张地搬运沉重的物品;千万个家庭里,她们照料着城市的孩子„„但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却构成一个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
一家市级日报发表一篇关于整顿社会治安的评论时,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近年来,由于农民蜂拥进城打工,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懂得了中国的广大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反而是歧视和待遇的不公。落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借迁移拓展这一环节达到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要避免上成政治课,说教课,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并表达出来,让他们通过教材自发地产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想法,也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自主地探索文章的内涵。
三、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中学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有的学生则过于自卑,很多学生既向往成熟又恐惧成熟。教材中有些篇目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挖掘出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赋》一文的教学。
在讲完文章后,我才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然后,与上学期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苏轼,感受苏轼。学生说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仅在于他文学上的才华,更在于遭遇到挫折和不公却能如此豁达。我说苏轼也有挫折感也有无奈感,但是他没有沉溺其中而是用一种开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这是一种真正的个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成熟。最后,我让学生齐声朗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学生很受鼓舞和启发,我想通过《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苏轼,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神,使他们知道不能把任性当成个性,不要因为追求成熟而刻意掩饰或做作,成熟是自然而然的。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值得老师和学生思考。例如《病梅馆记》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作为学生这一方难道就没有要思考的吗?我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拍的是一棵苍天的大树,无所约束、无所顾忌地张扬着;另一张拍的是一排路边的绿篱,修剪得很整齐,静静地站立着。我问学生你更喜欢哪张图片,原因是什么,学生说法不一。我认为其实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都有美丽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像人一样,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可取的。能够个性张扬固然很好,但循规蹈矩地生活也没错,而事实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平凡的行道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合理的要求和约束,不能曲解文章的意思,认为任意胡为是对的。
迁移拓展环节的设置,应该联系课文而又延伸至课外,不拘泥于教材,也不仅仅为高考而设计,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世界的平台,一个自由思考想象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第三篇:管线迁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办为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围绕“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发展路径,加大力度做好重点项目的管线迁移工作,认真按照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线迁移的时间节点,积极地开展管线迁移的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办工作,现将管线迁移2014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半年来,我办召集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天然气、水务、长线局等管迁责任单位,召开了工作协调会、现场管线勘察调度会等共计四十余次。
二、存在问题
部分工程所牵涉到的管线迁移问题在施工中不同程度存在阻工挠工问题,导致延误管线单位施工方的人力和物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如武阳中学校建工程和万年青建材产业园项目。加上近三年来,重点项目涉及管迁工作量大,各公司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大,各管线责任单位意见较大,直接影响我办的调度力,从而导致了后续的管迁工作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继续完成好其它项目涉及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自来水管线的迁改工作。
2、继续加大对改迁工作的监督和协调力度,跟踪掌握各建设项目管迁工作的进度,找出影响管迁工作的原因,及时调处化解有关问题和矛盾,按时间节点完成改迁任务。
3、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各项目牵头单位和规划部门以及乡镇应积极支持配合好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管线改迁工作,指定专人跟踪、落实、服务好管迁工作。
4、管迁办工作人员少。目前管迁办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同时要调度好全市各重点工程项目的管迁工作、人员调配,存在很大困难,请求再配务两名后备干部充实到管迁办。
第四篇:学习迁移与日常教学
学习迁移与日常教学
成都市华建学校 莫晶
“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学校里最大的浪费是他不能运用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是学校的孤立;孤立于生活之外。”
——约翰·杜威
这样的孤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不愿面对的结果,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手捧《人是如何学习的》,我“柳暗花明”般寻求到了“灵丹妙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景等日常场景。”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跨越古今、包罗万象,涵盖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这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或多或少地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做到将知识不断转换和迁移,最终使学生灵活地迁移、组合知识,从而具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呢?
一、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内的知识往往具有相通性,很多知识也具有相似性,历史的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在已学过的本学科内进行知识迁移。这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找出规律。
比如,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其背景、过程及结果都可以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两国资产阶级的发生原因大致相同,其中根本的原因都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其阶级力量与封建力量的对比会严重影响到革命的进程和结果。又如,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疆域辽阔的帝国,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族建立的帝国等,这些国家多存在时间不长、后被异族占领、文化中断,今天都已不复存在,这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中国历史,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我们的国家——中国仍存在,我们的思想文化仍一脉相承,为什么?分析其原因,可以产生许多思考。民族问题、地理问题、文化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甚至还可以延伸到秦始皇的改革。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尽管他是一位暴君,但他进行的改革,其意义是何等的伟大。
二、注意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知识迁移。
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的发现,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是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科技成果有时来自迁移。”可见,学科间的知识迁移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贯通和整合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四川?这里必须迁移到经济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在学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形势时,可以迁移到今天巴尔干局势,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等,为什么这个地方战乱多?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延伸到地理环境、地域政治、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其实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地理、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再如介绍中国四大发明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一段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然后再列读鲁迅一段有趣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使学生的视角迁回到中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其次,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结合。知古以鉴今,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分析历史,找出规律,并用于研究今天社会与生活。在历史知识的迁移中,多关注我们今天的社会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便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我们无法割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思考,从而指导学生了解与研究我们今天的社会。
第三,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能导致知识迁移的环境。一个民主的气氛,教师亲切的教态,清晰的节奏,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鼓励使课堂、学生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安排讨论、辩论,也可课外查找资料,甚至是写成专题,小论文,办成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师生也就都可以很轻松而和谐地交流,学生也能了解与研究我们今天的社会最终回到真实的世界。
生活,其实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实现教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引入课堂”,赋予学习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解决具体的案例,进而迁移到类似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只有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学习,才不会被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所淘汰,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我们华建学校历史团队对于《学习与迁移》章节的解读,感谢各位老师与专家评委。
第五篇: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伏小卫
上学期的工作在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但是很充实的氛围中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共同提进步是突破教育质量的关键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我们语文备课组有六位老师,初二的三位教师因为之前的备课,她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已完成导学案的集体备课,所以我们初一年级的三位教师只是在她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压力就减轻了许多,当然,我们初一的已按照学校的要求协助初二备课。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都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体备课,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们初一的教师已基本能够把握新课堂的备课及教学。新调入的杨超老师的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及同行的肯定。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只是引路人。
“变课堂为学生的天堂,”这是我的梦想。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尝试着放手,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组织者,让学生大胆的展示----展示他们的口才、展示他们的书写、展示他们的应变能力。我在课堂上仅仅是一个引路人,不让他们走反了、走错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轻松。
三、课前多做准备,课后及时巩固与反馈。
曾有教育专家说: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面对每一届的学生,不同的背景及教育,你就必须有新的理念与时俱进。所以,每一堂新课前,我从不敢懈怠,吃老本,一定要认认真真再备课。课后的作业,既要适量,又要质量。不但如此,还要及时批改与反馈。我自认为,这是一个老师起码的素养。你布置了作业,就一定给学生一个交代。
四、作文写作与批阅,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作文形式多种多样,有周记,有命题作文,有随感,有考试作文。一学期保证不少于15篇作文的写作及批改。每一次都挑选出优秀作文进行表扬及点评,有针对性的指出作文中的问题。可以说,学生看到我抱作文进教室就兴奋的鼓掌,因为被表扬的同学不是固定的,每一次只要有亮点的作文或者有进步的同学我都会提出表扬。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来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工作抓得越早越好.五、抓基础,抓落实;抓阅读,抓成绩。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三步走。
1、字词的积累。
每一课字词的掌握,要求学生先预习,弄懂读音、含义及用法,老师过一段时间进行抽查:有听写,有检测,有扩展训练。不过,重点的字词在导学案上都有体现,只是落实到位。
2、认真读书的习惯。
我们编制的导学案,题目设置不难,但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答案都在课文中。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要让学生觉得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有答案,这样,学生才会喜欢阅读,也觉得有成就感。
3、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
每篇课文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我在选择这样的文章时,一定要与课内有一点相关性。要么是同类文章,要么是同一个作家。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力求与课内的知识有关联,这样才可能真正的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总的来说,语文工作灵活性比较大,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有相应的办法。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有一些不到之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