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 1 见,甚至于出现为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尾。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探究。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地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强调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使用各种教具如投影、历史挂图、实物、幻灯、录音机、VCD等等。在信息时代这些材料日新月异,也日渐丰富。于是不少教师就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教师忽略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值得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最佳的组合、最经典的讲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误区六:只重研究,不问基础。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不少教师都在尝试使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化理解。但这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时每刻都想着要研究。因为过分热衷于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必然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种学习方法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会一业兴百业废。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专题研究,使其充分地发挥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作用,从大局着想,为重点服务,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误区七:只要学生,不用老师。
以往的教学都是要学生学,如今都强调学生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把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也就是把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教学,但一不小心过了头,变成由学生从讲到尾。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诚然历史教学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的自由发挥使他们思维活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也会钻牛角尖。这时就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拨云见日。在这时教师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观,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相互争的面红耳赤,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极端化,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如何在学生卡壳时帮他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艺术性,如何在评论时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据等,这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误区八:只有提问,不见其他。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误区九:只讲手段,不懂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许多老师知识简单的认为要把各种手段用上才能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在课本上能找出的问题也堂而皇之的写在投影上;而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 等课件的制作没有实质,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搬照套到课件上,用另一种手段、方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多了不少麻烦不说,还不见得比原来的效果好,本来是为了在教学中把课上得更丰富、生动,让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佳,不能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只讲手段,纯粹为用而用,等于没用。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误区,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有学的误区,教有教的误区,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孩子们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第二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备好学生和教材,而且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想,谈谈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上确定专题型教学体系,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点,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毕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巧妙整合历史新教材内容。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以简驭繁,化难为易,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培养学科素养和能力。
(一)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1)抓关键的字词。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圈点批划
所谓圈点批划,就是做记号(圈、点、划)和写批注。它的作用是:
(1)可经常提醒我们细心读书,用脑思考,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2)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
(3)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
总之,圈点批划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所作的不断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书本知识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比如今年中国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因而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给于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以更多的关注。台海关系由于台湾的独立意图“修宪”又趋紧张,因而台湾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还有东北问题等等。
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
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个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
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情”。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节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一句老话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而,教师要想在紧张的备考中“取悦”学生,单靠简单的口头表扬,口头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更应该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今年,我担任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与去年相比,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上课时的条理性更强了,能够较好的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第二,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对课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能够较好的做到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在讲课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做到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方面的资料,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历史。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一、回顾经历,积累经验。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二、发现问题,寻找方法。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教学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又一大重要责任之一,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
一、责任重大。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百分百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
三、多与学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总之,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因此,今后我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实践出真知”在不断的教学及反思过程中形成和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高一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3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我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与以前不同。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将知识条理化、线索化。现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先讲的发生的时间就早,后讲的发生时间就晚的错觉。这就要求我必须在讲完一章,对没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要将一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讲完一本书,排列出章与章之间的时间顺序。
其次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必须多看一些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对我来说,通过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对历史知识全面讲解,让学生准确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的作用。我现在面临的高一新生,他们的自觉性不强,凭兴趣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上课,我如果只讲书本知识,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讲过多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 因而对我来说,上课如何做到既生动有趣又突出重点?我认为自己在抓住历史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重点知识。这样达到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轻松、容易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现在的高一历史书厚,时间又短。这期我用黑板板书讲,感觉时间明显不够。我天天忙于讲课,课后习题及检测题都没有时间评讲,还利用了晚自习来讲课,才在考前一周讲完新课。下期的书有八章,共二十六节,期末考试要考高一上、下册,时间只有四个多月。我不仅要复习高一下册,还要复习高一上册,还要适当练习一些习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用电子百板来教学。这样就可以将不重要的知识用填空式简略讲过,重要的知识可提前补充材料来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讲解全面的目的。下期我还要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然为节省时间,下期在练习题上要精选那些典型重点题,达到做得少又练得好的效果。
通过这期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下学期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4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课时,气氛比较沉闷,提到分封制、宗法制这些历史概念时,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及内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反应迟钝,表情木然。及至后来用PPT展示秦统一的过程时,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对照着屏幕作一些记录。
课后,我仔细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课堂的沉闷以及师生互动的减少呢?这堂课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也是我新课的第一节课;课堂设计中也许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计的问题理解要求高,给学生的铺垫性知识太少,造成学生思维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这几天,翻了几本教学理论书籍,书中提到课堂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不是发展了是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看来,我更多的是关注了我如何去上课,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成为装饰门面的做法,课件中堆砌了过多的知识点体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图片,上课时更多地是在展示课件,学生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则关注得太少。其实我还是充分地准备这节课的,但课堂瞬息万变,看来预先设计好教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课堂是生成性的,根据学生和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课堂设计应是我下面着重要做的一件事。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课也是这样的,讲的知识点,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听得懂,并且因为你上课有生成性知识出现,有启发,这课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学就是有效性教学。
今天在高一(7)班上课时,这种体会颇深。课的题目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首先分析题目,让学生对本课结构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师:课文各子目与课题存在怎样内在的联系?
生:法令出一叙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及逐步完备。
(我补充了古代官僚体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维护皇权,皇权至高无上。自我感觉这样设计还是有必要的。)
师:君权与相权这一目与课文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君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是皇权越来越大,君主专制政体欲来欲强化。
可是对于选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题的关系,叫起来的几个学生都不能阐述,呆站在那里。
思考后,才明白高一学生毕竟是从初中才上来的,并且初中历史边缘化已是普遍化现象,因此,提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可以试着把明显的联系让学生回答,而理解难度较大的则通过教师通俗讲解让学生明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5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一。从教以来,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是首次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3)认真研究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据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客观地讲,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专题史为标准,所以很多学生在历史基础的.薄弱上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后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按照发展进程,将历史事件进行了一次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时常会让学生翻开这个表格,进行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共性,以及这种共性背后的缘由。另一方面也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对比的能力。
(二)适当的结构的调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本教材安排是两课:《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义,比如有学生搞不清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什么时期。所以在进行15课教学之前,必须要把下一单元内容和本单元的联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内容较多,需要巩固的时间较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的做到了以下两点:
(1)“三不讲”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看书能会的不讲,就让学生看书;二是学生之间通过谈论能够解决的不讲,就让学生讨论;三是学生讨论不得,经老师点拨,能够解决的也不讲,就引导、点拨、启发学生。
(2)“讲”就讲学生思而不得,经老师点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就要讲彻底,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达成预期效果。比如在学习《16课三民主义》的时候,三民主义的内容,学生看书可以直接指出来。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解决当时中国的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会得出一部分内容,这时老师再进一步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讨论,思考往往也能得出来。最后如何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怎样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学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么,老师就要引导结合内容来评价,学生往往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就要指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主要涉及的其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一个是经济要求,这两个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两个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纲领中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它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了。在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评价问题确实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讲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看书和讨论,由学生来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
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感受颇多。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的教学面临着很多难题,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太散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就少的可怜。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
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
三、高一新课改的教材一课内容45分钟基本讲不完;一方面是内容多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连结不起来,让上课的学生如听天书。如必修1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如果真正初中课本有掌握的话上课就轻松多了,应该重点讲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和北宋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如何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最多20分钟左右。但是我们要情境问题设计为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唐中期是如何藩镇割据,五代王国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间可要花的较多,如果不讲而只讲内容结果,前因不知道,培养出学生只能死记课本,这与我们的课改精神不符合。
四、教师的新授课时间很少,历史学科可供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在给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年上加难。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教学进度来说,很明显这样又无法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8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我的反思颇多。我是刚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我深知我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有多重。因此,在备课和批改作业方面,我丝毫不能懈怠,特别是备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重复了再重复;但从学生的反映和半期考试结果来看,付出和收获似乎不成正比。为此,我对我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发现的问题
1、首先,个人工作经验不足,一个从高一到高三的完整的历史理论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起来。
2、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太散,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无从谈起。
3、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和时间的.跨度有点大,类似于专题史,学生根本搞不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记忆难度有点大。
4、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是严格按照教参书规定的课时进行授课,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在45分钟内基本上讲不完;如果提高速度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学生有点听天书的感觉。
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向老教师虚心请教,经常和同级历史学科的老师们一起共同探讨和研究,为此我得出了以下方法和结论:
1、首先,要熟悉初中历史课程知识,初中讲过的知识与高中知识重叠部分可略讲,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2、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初中历史课满堂灌思路,创设情景,实施有效教学,努力引导学生并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3、课堂教学实行多元评价,一改过去简单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通过课堂论述、课后历史小论文、历史材料的收集、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找到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你所教的科目。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一历史新教材,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弄清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显然,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是教本,对学生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一新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
(1)有效果,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即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或者说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有效教学模式,较为著名的有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真实性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还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在于从学生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了试验教学设计能否在一堂课内完成,20xx年10月7日,刘汝明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高一年级进行了试教,并帮助完善了教学设计。20xx年10月16日,刘芃老师在本校高一(3)班为全市高一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赞许。20xx年7月19日,应人教社的邀请,刘芃赴重庆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展示教学。本文在重庆教学实录基础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本文结合《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依据“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时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乃史条件;知道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希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前下发了“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图片、表格和材料,预设了课堂提问,如下:
(1)观察图一,上海世博会希腊馆。图片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2)图二是希腊三维地形模型图,图三是希腊的卫星地图。从这两张图中,得到关于希腊的哪些信息?
(3)这样的地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1)(2)是要学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图片信息很集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也能够直观理解教科书上“多山、山势陡峭、有很多小的岛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等内容。但问题(3)没有针对性,没有限定学生思考的范围,问题看上去很开放,其实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地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朝哪个方向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差较远。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了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5)请同学们读教科书第22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几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公民?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6)根据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征的几个关键词。
(7)城邦的这些特点,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山坡却适宜栽植荀萄、橄榄,发展园艺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反过来对希腊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诸国的经济,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使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
一一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8)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23页“历史纵横”,概括古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9)这样的经济生活,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联系呢?
(10)如果我用1只鸡来换你1头羊,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换呢?如果我用50只来换呢?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11)商品交换的这些原则,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
(4)到(7)涉及城邦特点,学生能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解答。说明材料一至五这种“还原”式的情景创设,学生很适应。但是问题(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么是城邦,展示过材料二三后,问题(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关键词,这个设计不太合理,反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费时间,应该合并提问,或重新设计提问,增强提问的效率。(5)的后半部分要求根据教材概括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之后的问题(15)(16)却集中涉及,放在(5)没有呼应,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有效问题。问题(7)对应的材料体现了城邦的独立性,要求据此回答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材料似有不足。
问题(9)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水平。问题(10)(11)中,学生得出“商品交换需要自由、公平、协商”的结论,是基于政治学科知识,只是按预设概括并接受一些条款式的结论:商品交换中的平等观念为民主政治产生准备了社会思想条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等。然而“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也存在物物交换,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腊却产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条件到底在民主政治产生中有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和疑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中消失。尽管学生很“热闹”地参与了“解析”,但问题(9)(10)(11)的程式化和线性分析解释,学生的思考没有办法复杂起来。教师应有所补充。
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具体表现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中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阶层和无地贫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排斥和压制无权或少权;在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贫穷而困窘,他们要求推翻贵族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构成了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是他们总体实力加强的基本要素,随着这些要素的发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贵族势力相对削弱,从而引起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确立[l]。公元前5世纪,所有希腊公民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有大量空闲时间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公议是古希腊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经济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则”。“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3]
材料六新的致富机会和贵金属铸币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钱贪欲,刺激了许多人作各种各样的冒险,或从事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一部分当政的土地贵族,利用权势取得了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贵族以外的工商业的富裕阶层,而他们是被摒除于政权之外的;这样,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各阶级实际力量的时比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贵族难于掌握他们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贵族的金钱贪欲,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平民群众的剥削。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1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六和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协调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系?
(13)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项目
梭伦时期
克里斯提尼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民大会
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四(五)百人大会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
陪审法庭
从10个部落中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其他规定
(14)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贵族权利、扩大公民权利的?
问题(12)(13)(14)较好地扣住教科书,学生参与的状况很好。这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开教科书。但是梭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材料六展示的种种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动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发展的因素。之前的问题(9)(10)与此相关,材料不足,学生回答的不好。这里有一个材料设计问题,应使各问题有机结合,不能将就教材框架割裂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应有顺序、有层次,是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的比例图示
(15)从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权?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说属于“全体人民”?
材料八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阅读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弊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这句话?
(19)苏格拉底这样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九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0)阅读材料九,指出希腊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么原则?
材料十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
(21)阅读材料十,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2)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程序,在雅典已经存在。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当今哪些民主原则或程序起源于古希腊?
学生对运用数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反应很积极。问题(17)到(22),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思考和活动提供了纵深空间。这也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义建构来预设的。学生能回答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说明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国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等结论。尽管学生还没学到当代西方民主,但还是通过知识积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轮流执政、主权在民、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认识到现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与当代协商民主三种形态)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充分,学生能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特别是问题(19),学生均能有话可说,较有效地转换了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生对这组问题的反应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预设了很好的“接口”。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这里虽刻意避免让学生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所谓“局限性”“虚伪性”,强调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避免发“后见之明”,但仍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这条线索在学完此课后尚不明显,教师需要为学生理解从直接民主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做些铺垫: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纪的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没有停止。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惨败,民主政治的缺点逐渐暴露,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批评大多来自上流社会,言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色彩。随着马其顿、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论代替了对民主的颂歌。“纵观古今人们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民主制的兴趣与价值评估”[4]。因此,学者在评价这一政体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体;有产阶级眼中的雅典民主——民众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而这种直接民主最终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议制民主中,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进行公共选择的概率骤减。议会辩论传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议。这对英国、美国民主制建立影响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提问的技术层面来说,本课包括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思辨类问题,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所学内容,而要关注并指导课堂对话和认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问题(5)(6)(8)(12)至(16)“找出”“概括”“说明”“填写”“归纳”“得到”等词汇,规定了学生思考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考活动通过具体的动作完成,也扣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问题。通过归纳民主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奠定了基础”“得以确立”“发展到顶峰”等结论。因此,材料拓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老师提示语的指向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是有区别的。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本中什么地方”“还想到了什么”等句式。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解释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或史实”“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追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8](p46、50)。提问预设时,用好这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词,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预设学生的思考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思的结论是: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有效提问应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书的知识,注意问题之间符合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创设情景,应在课本知识的盲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和史实不足处预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提问的指向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回答跟进的追问,即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要促进学生解释自己的回答;第四,要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课堂有效提问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4).
[2]禹露,郑进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
[3]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20xx(6).
[4]魏凤莲,郭小凌.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xx(4).
[5]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1).
[6]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7]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的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xx(6).
[8][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高一(18)(19)(20)(21)(22)五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因为学生还处在高一年级这一非常特殊的学年段,文理尚未分科,而且我校又是一个重点中学,学校上上下下一切为理科的学习科目马首是瞻,每周和音体美相同的课时,还恨不得再减去一节留给学生自习。于是这就将我们历史原本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学科推上了一个极为难堪和尴尬的境地。但是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原则,我还是认真地去备好每一节课,尽量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了解历史的真实,让可怜的国民再找回一丝历史的责任感,尽我最大的能力去让学生喜欢全国人民都不重视的历史课。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他们就会认真地听课,也就自然避免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历史课就是自习课就是有老师的休息课的窘迫困境,学生爱学这一科,觉得这一科对自己有用,自然上课就不会说话,打瞌睡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方式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但是就像有些领导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要想泰人自若的驾驭课堂实现上述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在诸多不可能之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全力去努力实现,所有首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我觉得对所教教材还不熟,对于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精明的很,老师是否认真地备课了,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不出一周,学生便会了解一切的。所以任何应付和得过且过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极其可怕的,它会断送学生对你的信任,甚至彻底颠覆学生对为人师表的教师的高大形象。所以我丝毫不敢放松备课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在讲每一节新课前,我都会通过对新老教材的对比,查阅相关资料。在头脑中多次设想,在这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我该如何解答才会给他们最满意的答案。尤其是在涉及与现实联系很密切的问题时,我都会通过网络或向政治等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等途径,尽量挖掘出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历史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而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素质较高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自己。我就利用了他们这个特点,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有所收效。这几个班中尤其是(18)(21)(22)班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都很高,我就尽量使他们成为带动全班学习历史的.动力。毫不吝啬的表扬他们,其他同学受到了感染,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我在课前先将班级分成四大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第一组研究“衣”、第二组研究“食”、第三组研究“住”、第四组研究“习俗”,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上课时给每一组5分钟的时间汇报本组的
研究成果,后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21班的学生,声情并茂讲的非常好。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当我们回归课堂的本真时,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我首先怀疑的是: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们,就应该在这样的反思中,在这样对课堂瑕疵的苦苦寻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我觉得,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切不能“抱着石头跳舞”无趣且无效。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第四个年头,从20xx年9月新学期开始到20xx年1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引进试题)结束,,整整一个学期的新课程实践已经过去了,以下是我对一个学期来历史教学的总结和引进试题考试情况的总结。
本学期是学习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从中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的实质。新课程理念将原来老教材的一维教育观推进至立体的三维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这中间,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目前高中历史教育的灵魂。
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部分尽量放弃,集中精力突破某一课的核心条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其他知识点,在情感上催生学生对教师和本学科的道德和价值认同,从而构建平衡稳健的教学软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好地利用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和各种有效资源,老师讲授、板书、投影展示和学生辩论、情景扮演等师生间的互动式教学得以铺展开来。总的来说,这一套教学思路是行之有效的`,老师在发言中同与会的全市老师们交流了我校历史教学的心得,引起良好的反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程实践,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改老教材以“知识点带线索”的教学套路,而代之以“以线索带知识点”的方法,重点突出历史教育的审美和价值引导的职能,为下一步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次历史考试引进试题,难度中等、题量适中、教学重难点都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一份命题较为成功的试卷。客观题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基础知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均在此有所反映,该部分得分情况较为正常,说明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较为扎实;主观题部分相对而言考得更富灵活性,考到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道题虽然总体难度不是很高,但是出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对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要求更为显著,因此,主观题失分较为严重,其中尤以第32题西方代议制这一题为答得最差,对于西方代议制源头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最成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高分段学生的产生,这次考试最高分也就是75分。
从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和适应解题,由此,下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大方向上,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战中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应试能力,为学生走向高年级做好坚实的准备。
第一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立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第二学期有更为艰巨的工作在等待着我们。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3
一、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就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因此,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也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第三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
今天为止将六个班的导言课讲完了。导言课主要讲四个问题:
1、历史是什么?
2、为什么要学历史?
3、怎样学历史?
4、《历史》课程概述
在给学生讲四个问题时,为了了解学生初中时的《历史与社会》所学的历史知识,专门设了一个小游戏,将班里的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们将自己认识的历史人物一一说出来。结果每一个班的气氛很好很活跃,所教的六个班里仅一个学生拒绝回答(我很奇怪他为什么会拒绝回答这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他绝对不是不会,或者是有意或者有其他原因)。
在上讲台的一刻起,发现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对老师是相当好奇的,都想了解多一点老师的情况。比如,叫什么,来自哪里,多大年纪等等。几乎每一个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要求老师进行自我介绍。所以,我在介绍“我的历史”时,三句不离本行,还是将“历史”课程中的“分封制度”搭了上去。因为下一节课刚好要讲分封制。
六个班有四个班的层次稍好一些,所以讲起课来明显感觉到轻松一些。印象较差的是15班,从进门到我上讲台,班里吵得一团糟,我站在讲台上有两三分钟,班里仍然不能安静下来。同样是普通班,今天上的13班就好多了。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2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备好学生和教材,而且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想,谈谈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上确定专题型教学体系,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点,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毕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巧妙整合历史新教材内容。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以简驭繁,化难为易,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培养学科素养和能力。
(一)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1)抓关键的字词。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圈点批划
所谓圈点批划,就是做记号(圈、点、划)和写批注。它的作用是:
(1)可经常提醒我们细心读书,用脑思考,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2)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
(3)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
总之,圈点批划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所作的不断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书本知识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比如今年中国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因而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给于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以更多的关注。台海关系由于台湾的独立意图“修宪”又趋紧张,因而台湾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还有东北问题等等。
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
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个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
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情”。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节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一句老话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而,教师要想在紧张的备考中“取悦”学生,单靠简单的口头表扬,口头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更应该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3
无处不在的精品- 在2班上辛亥革命一课,讲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我从课件里调出来袁世凯的人物像,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不是一、二个人,几乎是全体学生,我便问:难道这个袁世凯和你们想象中的袁世凯有很大的差距吗?学生们点头,并补充:真实的袁世凯怎么哪么矮小啊?(注,我投影的袁世凯正和一群高大的手下站在一起)难道袁世凯一定要高大吗?我心里也在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事会有这样的印象呢?接着,我又补充了袁世凯脚不灵便,生有子女三十几个。学生们好像更好奇了,顺水推舟,我引导:邓老师讲的内容都是图书馆里《袁世凯传记》里读过来的,你们与其下课打闹,时间花在闲话,闲心,闲思方面,还不如多读一些历史传记呢,可以增加人文素养。学生点头称是。
也是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年幼的'小皇帝溥仪被袁世凯逼迫下台,可怜兮兮地淡出政治中心。学生们大多也知道末代皇帝,但对于溥仪的经历并不清楚,我就说:学校图书馆空着呢,里面躺着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读了这两本书,中国近代的政坛风云,名人轶事也可以窥见个大概了。
又说到黄花岗起义中的林觉民,在屏幕上打出了《与妻书》,我说这是感天动地的信呀,学生好奇,我便翻译给他们:意映我妻,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与你永别了,你现在还是现世的一个人,而我已是地下的一个鬼了。个别学生有所触动了,大部分还没有多大感觉,可能与我设置方式有问,如果配上图像和哀感的音乐,再让感性化的学生朗读,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呢?思考中。另,我又介绍了《与妻书》的姊妹文: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诸葛亮的《出师表》。
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涉猎书籍,我觉得有必要。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4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一年级10班班主任,并担任9班、10班、11班、12班历史教学工作。9、10、11班都是普通班,出很好的成绩不容易,加上很多学生(包括12班这个实验班)都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所以过会考都很困难。这样就要求我必须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把历史课本教好,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并加入许多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重视会考。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我潜心研究新教材,着力明晰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学校交付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科知识的教授和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时促进了优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这一年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和不足,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历史教学要重视研究性教学,历史课要寓教于乐。高一的历史课难度不深,但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要十分扎实。因此我在备课时,注意史论结合,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和经验,同时加入许多历史背后的故事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真相,客观看待历史。为此,我带领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学习,上了一堂评价李鸿章的研究课,效果很好。与此同时,我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每一堂课都进行提问和默写,让学生逐渐养成每天复习巩固的习惯,增强紧迫感。
2、一定要重视学生感受,带领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识的形成。我还介绍自己高考时的学习和生活,告诉她们我是怎样从成绩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后考上大学的,这不仅给了他们经验,也鼓舞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经常向我请教方法和经验,与我探讨,及时向我报告学习状态和心态,我从来都是耐心、高兴的听取,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取得了好成绩。
3、不要放弃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了解到很多学习差的学生是遇到了困难,他们渴望老师的帮助却又不敢,于是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表示了我愿意帮助他们的心情。学生都很感激,于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让他们分批利用课间、自习等时间来找我背书、做练习。他们平时没有养成坚持的习惯,容易忘记,于是我就经常提醒和督促他们,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们,使他们养成了习惯,终于都能够按时找我复习,甚至一有空就来问问题,因此在会考前,他们的成绩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了进步的喜悦挂在了他们的眉梢和嘴角,心里也默默的祝福他们会考能有个好成绩。
虽然这一年班主任工作很辛苦,教学任务也不轻,但我始终充满了热情、信心和爱心,在这一年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经验,还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将继续鼓舞我在从教这条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断前进!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5
回想自己上这一课时的情境,我大体上还是按照学校倡导的通用模式:即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和学道导学六个环节,重点在学室展示中,系统地把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具体过程、建立政权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学习讨论,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还比较理想。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具体比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
③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⑤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
④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
总体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
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很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认为上课时仅仅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个比较又是常考的知识点,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考试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在随后的实战训练中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强化,教会学生定期总结、定期比较、定期归纳,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6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我的反思颇多。我是刚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我深知我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有多重。因此,在备课和批改作业方面,我丝毫不能懈怠,特别是备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重复了再重复;但从学生的反映和半期考试结果来看,付出和收获似乎不成正比。为此,我对我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发现的问题
1、首先,个人工作经验不足,一个从高一到高三的完整的历史理论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起来。
2、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太散,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无从谈起。
3、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和时间的跨度有点大,类似于专题史,学生根本搞不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记忆难度有点大。
4、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是严格按照教参书规定的课时进行授课,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在45分钟内基本上讲不完;如果提高速度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学生有点听天书的感觉。
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向老教师虚心请教,经常和同级历史学科的老师们一起共同探讨和研究,为此我得出了以下方法和结论:
1、首先,要熟悉初中历史课程知识,初中讲过的知识与高中知识重叠部分可略讲,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2、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初中历史课满堂灌思路,创设情景,实施有效教学,努力引导学生并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3、课堂教学实行多元评价,一改过去简单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通过课堂论述、课后历史小论文、历史材料的收集、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找到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你所教的科目。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7
今年第一年政史合卷,刚在政治教师的岗位上站稳脚跟的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课题。捏着一把汗,去授课、复习、辅导,寒来暑往中迎来了中考。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送上考场后,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成绩的揭晓。终于等来了领导的一句“还好”,心中的大石落了地。一年的辛苦没有付之东流,自己也为之欣慰。
但也不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痛,该总结反思的还得沉下心来细细盘点。按照中考说明,我帮助学生整理了知识点,并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基础复习卷练习、讲评。基础知识复习完一轮后,接着以练和讲为主展开了综合复习。试卷以政史
合卷为主,反复练习、讲评。同时利用关系引进了正衡的几份历史综合练习卷,在难度上帮助学生拔了一拔,培养他们面对难题的答题能力。最后中考前再次将基础知识复习一轮,并利用时间给学生提优补差。
教学过程中,苦于没有专业教师的`引领,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无论是备课时还是中考复习指导方面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政治教师,政治教材不断在改革,几乎年年换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研究。此时再政史包班,去研究、拓展历史知识,精力明显不够,底气明显不足。鉴于学校缺少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客观上我也想政治历史两手抓两手硬,但主观上我还是倾向于政治,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对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毕竟中考科目牵涉的精力太多,这样的生源下,一门尚且需艰苦奋斗,两门颇有弹尽粮绝之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时代已经过去了,唯心主义应该科学地回归到唯物主义,我应该清醒地看待、分析自己。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8
一、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就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因此,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也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9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了试验教学设计能否在一堂课内完成,20xx年10月7日,刘汝明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高一年级进行了试教,并帮助完善了教学设计。20xx年10月16日,刘芃老师在本校高一(3)班为全市高一历史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得到参与者的肯定和赞许。20xx年7月19日,应人教社的邀请,刘芃赴重庆在“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展示教学。本文在重庆教学实录基础上整理、反思而成。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强调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建构,更注重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提问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本文结合《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人教版必修Ⅰ)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认识。依据“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时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乃史条件;知道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希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前下发了“导学提纲”,为学生提供图片、表格和材料,预设了课堂提问,如下:
(1)观察图一,上海世博会希腊馆。图片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2)图二是希腊三维地形模型图,图三是希腊的卫星地图。从这两张图中,得到关于希腊的哪些信息?
(3)这样的地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1)(2)是要学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图片信息很集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取,也能够直观理解教科书上“多山、山势陡峭、有很多小的岛屿”,“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等内容。但问题(3)没有针对性,没有限定学生思考的范围,问题看上去很开放,其实不能调动学生思考。地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朝哪个方向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有的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差较远。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了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POLIS(波利斯)就是城邦的意思。材料一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5)请同学们读教科书第22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几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城邦”?什么是公民?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大城邦雅典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20~30万。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三……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6)根据材料二、三,找出描述城邦特征的几个关键词。
(7)城邦的这些特点,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山坡却适宜栽植荀萄、橄榄,发展园艺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以前的世界》
材料五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反过来对希腊各殖民地城邦和本土诸国的经济,又产生巨大影响。它使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
一一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8)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23页“历史纵横”,概括古希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9)这样的经济生活,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联系呢?
(10)如果我用1只鸡来换你1头羊,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换呢?如果我用50只来换呢?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
(11)商品交换的这些原则,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
(4)到(7)涉及城邦特点,学生能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解答。说明材料一至五这种“还原”式的情景创设,学生很适应。但是问题(5)前半部分要求概括什么是城邦,展示过材料二三后,问题(6)又要求找出描述城邦的关键词,这个设计不太合理,反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些浪费时间,应该合并提问,或重新设计提问,增强提问的效率。(5)的后半部分要求根据教材概括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在材料里没有体现,之后的问题(15)(16)却集中涉及,放在(5)没有呼应,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有效问题。问题(7)对应的材料体现了城邦的独立性,要求据此回答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材料似有不足。
问题(9)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水平。问题(10)(11)中,学生得出“商品交换需要自由、公平、协商”的结论,是基于政治学科知识,只是按预设概括并接受一些条款式的结论:商品交换中的平等观念为民主政治产生准备了社会思想条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直接地参与政治生活;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平等观念等。然而“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的产生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也存在物物交换,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政治而古代希腊却产生了直接民主政治”?“自然地理条件到底在民主政治产生中有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和疑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心中消失。尽管学生很“热闹”地参与了“解析”,但问题(9)(10)(11)的程式化和线性分析解释,学生的思考没有办法复杂起来。教师应有所补充。
有学者研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具体表现为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中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阶层和无地贫民,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排斥和压制无权或少权;在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贫穷而困窘,他们要求推翻贵族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构成了民主派的骨干力量和基本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壮大,是他们总体实力加强的基本要素,随着这些要素的发展成熟,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贵族势力相对削弱,从而引起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促成民主政治的确立[l]。公元前5世纪,所有希腊公民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有大量空闲时间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公议是古希腊民主的核心”。因此,“自然经济是城邦存在的第一法则”。“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2]。“雅典政治领袖的领导权和民众的决策权长期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3]
材料六新的致富机会和贵金属铸币的使用所促成的金钱贪欲,刺激了许多人作各种各样的冒险,或从事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一部分当政的土地贵族,利用权势取得了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贵族以外的工商业的富裕阶层,而他们是被摒除于政权之外的;这样,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各阶级实际力量的时比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日益加剧。
经济发展和海外移民都造成了人力的不足,使得土地贵族难于掌握他们支配之下的人手。另一方面,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贵族的金钱贪欲,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平民群众的剥削。
——顾准著《顾准文集·希腊城邦制度》
(12)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六和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协调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系?
(13)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至24页的内容,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项目
梭伦时期
克里斯提尼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民大会
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
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四(五)百人大会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权力
陪审法庭
从10个部落中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其他规定
(14)归纳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步削弱氏族贵族权利、扩大公民权利的?
问题(12)(13)(14)较好地扣住教科书,学生参与的状况很好。这说明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开教科书。但是梭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材料六展示的种种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动因之一,也是促成民主发展的因素。之前的问题(9)(10)与此相关,材料不足,学生回答的不好。这里有一个材料设计问题,应使各问题有机结合,不能将就教材框架割裂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应有顺序、有层次,是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材料七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的比例图示
(15)从材料七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16)是否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公民权?
(17)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是否如伯利克里所说属于“全体人民”?
材料八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
(18)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阅读材料八,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什么弊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这句话?
(19)苏格拉底这样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九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的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0)阅读材料九,指出希腊人在民主政治中奉行什么原则?
材料十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美]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
(21)阅读材料十,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2)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程序,在雅典已经存在。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当今哪些民主原则或程序起源于古希腊?
学生对运用数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反应很积极。问题(17)到(22),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为学生思考和活动提供了纵深空间。这也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义建构来预设的。学生能回答出“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说明有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国家也需要专业的人才”等结论。尽管学生还没学到当代西方民主,但还是通过知识积累,概括出“法律至上、公共意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举、轮流执政、主权在民、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认识到现代民主政治(西方民主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与当代协商民主三种形态)中,仍然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
由于材料充分,学生能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特别是问题(19),学生均能有话可说,较有效地转换了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生对这组问题的`反应超出了老师的预期,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预设了很好的“接口”。
民主制度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这里虽刻意避免让学生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所谓“局限性”“虚伪性”,强调用文明史观认识历史,避免发“后见之明”,但仍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雅典直接民主的利弊和它如何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这条线索在学完此课后尚不明显,教师需要为学生理解从直接民主到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变做些铺垫: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中世纪的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没有停止。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惨败,民主政治的缺点逐渐暴露,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批评大多来自上流社会,言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色彩。随着马其顿、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衰落。君主制度合法化的理论代替了对民主的颂歌。“纵观古今人们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民主制的兴趣与价值评估”[4]。因此,学者在评价这一政体时,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理想的政体;有产阶级眼中的雅典民主——民众暴政”[5]。“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而这种直接民主最终为代议制民主所取代。在代议制民主中,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进行公共选择的概率骤减。议会辩论传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议。这对英国、美国民主制建立影响巨大。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7]。不容置疑的是,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从提问的技术层面来说,本课包括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思辨类问题,试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所学内容,而要关注并指导课堂对话和认知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问题(5)(6)(8)(12)至(16)“找出”“概括”“说明”“填写”“归纳”“得到”等词汇,规定了学生思考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的思考活动通过具体的动作完成,也扣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问题。通过归纳民主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奠定了基础”“得以确立”“发展到顶峰”等结论。因此,材料拓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
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老师提示语的指向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是有区别的。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本中什么地方”“还想到了什么”等句式。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在追问时,可用“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解释你对这件事的认识”“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或史实”“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追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8](p46、50)。提问预设时,用好这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词,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预设学生的思考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思的结论是: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有效提问应激发学生思维。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要注意:第一,要理清教科书的知识,注意问题之间符合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创设情景,应在课本知识的盲点处、学生理解难点处和史实不足处预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提问的指向要明确,针对学生的回答跟进的追问,即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要促进学生解释自己的回答;第四,要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问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第五,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论证观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课堂有效提问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以上浅见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4).
[2]禹露,郑进粘.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
[3]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J].历史研究,20xx(6).
[4]魏凤莲,郭小凌.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xx(4).
[5]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1).
[6]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7]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的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xx(6).
[8][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一。从教以来,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问题: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是首次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3)认真研究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据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客观地讲,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专题史为标准,所以很多学生在历史基础的薄弱上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后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按照发展进程,将历史事件进行了一次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时常会让学生翻开这个表格,进行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共性,以及这种共性背后的缘由。另一方面也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对比的能力。
(二)适当的结构的调整。《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本教材安排是两课:《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义,比如有学生搞不清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什么时期。所以在进行15课教学之前,必须要把下一单元内容和本单元的联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内容较多,需要巩固的时间较多,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的做到了以下两点:
(1)“三不讲”一是教学内容学生看书能会的不讲,就让学生看书;二是学生之间通过谈论能够解决的不讲,就让学生讨论;三是学生讨论不得,经老师点拨,能够解决的也不讲,就引导、点拨、启发学生。
(2)“讲”就讲学生思而不得,经老师点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讲就要讲彻底,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实际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达成预期效果。比如在学习《16课三民主义》的时候,三民主义的内容,学生看书可以直接指出来。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解决当时中国的哪些问题?学生讨论会得出一部分内容,这时老师再进一步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解决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学生经讨论,思考往往也能得出来。最后如何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怎样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学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么,老师就要引导结合内容来评价,学生往往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就要指出:三民主义三个主义主要涉及的其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一个是经济要求,这两个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两个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纲领中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说它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了。在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评价问题确实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讲解,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看书和讨论,由学生来解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1
上课时检查学生作业:期中考试历史复习提纲。各个班发展不平衡,14班整体完成的最差,几乎所有男生都没有写,甚至有的同学连发的提纲都不见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还有一部分写了三分之二。
怎么办?发火,宣泄心中的愤怒,可是于他们有用吗?这些男生大概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训斥、惩罚,我的发火对他们,尤其是对男生群体几乎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们反省,并端正态度,发火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伤了教师身心,所以我调整情绪,笑着评价:“班上出现了多个白卷英雄,还有的同学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学真是可爱啊。”
然后对做的好的'女同学给予表扬,接着,便上课,给他们对提纲,引导他们在书中把重难点划出来,学生这时都非常认真,忙碌地写,划。教室里出现难得的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哎,这些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把学习转化为自主的行为呢?下了课后,我知道,课后要做的教育工作还很多呀。
学生向我汇报,各科作业太多,根本来不及,教师都在黑板上写明:晚自习下课交作业。教师的心情很好理解,马上要期中考试,况且实行统考,考完后给教师排队,哪个教师甘心落后呢?
都想趁最后几天时间让学生多复习自己教的学科,用什么办法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呢?布置作业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了,虽然教师也承认考前布置大量的作业未必是有效的复习措施,但他们已顾及不到教学的有效性了。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2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教高一年历史,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对我来说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 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
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3
期中考试告一段落,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教养.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自信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在每一课中都设计一道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因事先有一定的准备,即使不够全面,较直接讲解,学生认识要深刻一些.
例如,在讲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一课时,文中明确"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在讲到这时,我给学生们设下了疑问: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又是一个发展极其快的国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总结美国发展历程,概括出美在二战后成为头号强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把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并给他们提了一些要求.
从完成情况看,部分学生能较好的把握这道题的答题思路,虽不全面,但基本找出了促成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种训练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4
历史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历史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多年的尝试,要把最新的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在原有的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功夫,争取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以便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趁热打铁,记忆刚刚学过的内容;每堂课前的温习很重要,我在每节课前精心准备检测题,上课前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窗们照着温习。这样通过上课和温习两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例如证讲到罗斯福新政,给学生介绍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三、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四、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5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收获的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进的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一历史新教材,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弄清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显然,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是教本,对学生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一新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
(1)有效果,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即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或者说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有效教学模式,较为著名的有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真实性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还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在于从学生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2
一、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3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再次教学设计在高一(1)班进行了实际教学。总体来说,课堂效率还可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重、难点得以较好地把握和突破,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按照预定的设想也基本上达到,学生绝大多数在掌握双基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课堂生成方面则通过教师与学生搜集的史料、图片和教材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等,最后得出结论,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较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进行。但仔细想想,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长处亮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后改进。
(一)长处:
第一、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改以往总是聚焦于“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比如“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的胜利”、“为什么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为什么”的探究,学生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达到了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如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再如,在学习革命进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史实,引导学生试着为其编制顺口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生编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学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见曙光”,等。
第三、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并适当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便于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构建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结构。
(二)不足及需要改进处:
第一、在史料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提供运用的史料显得有些单一不够全面,仅仅是为了利用史料来佐证教科书或自己提供的结论、观点,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在历史研究与学习中,要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首先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史料,同时依据史料进行的论证应当让人感觉是无懈可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史料,企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认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主动构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任何历史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做出一个价值判断。因此在以后史料的搜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史料进行问题探究时,由于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显过快,造成学生研读史料、分析讨论时间过短,探究的不够深入,结果是在我的指点下就轻易地得出了结论,而学生并未真正从探究学习中自己有多少收获和感悟,绝大多数还是来自教师。这无形中也就使得本课的史料探究变成了一种“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则是需要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探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史料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避免类似现象出现,绝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减少学生研读史料进行思考探究的时间。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在这次实践教学中,虽然未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每每看到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就总是忍不住代替学生去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而没有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再次去探究。这实际上还是多少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错误,学生也还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与结论,而没有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辅,学生的主”并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以后进一步加强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深入的研究课程标准,以新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同时,要多走出去听更多的优质课,从中去吸取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不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曾经学过“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而现在高中又学,这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炒剩饭“,因此在学习上兴趣就不大。课堂上他们虽然并不捣乱,但整个人让人觉得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采取相应举措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他们感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或者在授课语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学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等,让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获。
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这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还要加倍努力学习与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4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教高一年历史,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对我来说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5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整体线索)
B、对重点段落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激发兴趣)
C、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D、作业或测试(笔试+口试+小论文)(反馈新课标掌握情况)
E、带学生外出考察珠海历史遗迹(课外实践)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6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我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与以前不同。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将知识条理化、线索化。现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先讲的发生的时间就早,后讲的发生时间就晚的错觉。这就要求我必须在讲完一章,对没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要将一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讲完一本书,排列出章与章之间的时间顺序。
其次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必须多看一些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对我来说,通过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对历史知识全面讲解,让学生准确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的作用。我现在面临的高一新生,他们的自觉性不强,凭兴趣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上课,我如果只讲书本知识,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讲过多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 因而对我来说,上课如何做到既生动有趣又突出重点?我认为自己在抓住历史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重点知识。这样达到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轻松、容易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现在的高一历史书厚,时间又短。这期我用黑板板书讲,感觉时间明显不够。我天天忙于讲课,课后习题及检测题都没有时间评讲,还利用了晚自习来讲课,才在考前一周讲完新课。下期的书有八章,共二十六节,期末考试要考高一上、下册,时间只有四个多月。我不仅要复习高一下册,还要复习高一上册,还要适当练习一些习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用电子百板来教学。这样就可以将不重要的`知识用填空式简略讲过,重要的知识可提前补充材料来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讲解全面的目的。下期我还要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然为节省时间,下期在练习题上要精选那些典型重点题,达到做得少又练得好的效果。
通过这期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下学期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7
期中考试告一段落,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教养.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自信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在每一课中都设计一道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因事先有一定的准备,即使不够全面,较直接讲解,学生认识要深刻一些.
例如,在讲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一课时,文中明确"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在讲到这时,我给学生们设下了疑问: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又是一个发展极其快的国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总结美国发展历程,概括出美在二战后成为头号强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把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并给他们提了一些要求.
从完成情况看,部分学生能较好的把握这道题的'答题思路,虽不全面,但基本找出了促成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种训练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高一(18)(19)(20)(21)(22)五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因为学生还处在高一年级这一非常特殊的学年段,文理尚未分科,而且我校又是一个重点中学,学校上上下下一切为理科的学习科目马首是瞻,每周和音体美相同的课时,还恨不得再减去一节留给学生自习。于是这就将我们历史原本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学科推上了一个极为难堪和尴尬的境地。但是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原则,我还是认真地去备好每一节课,尽量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了解历史的真实,让可怜的国民再找回一丝历史的责任感,尽我最大的能力去让学生喜欢全国人民都不重视的历史课。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他们就会认真地听课,也就自然避免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历史课就是自习课就是有老师的休息课的窘迫困境,学生爱学这一科,觉得这一科对自己有用,自然上课就不会说话,打瞌睡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方式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但是就像有些领导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要想泰人自若的驾驭课堂实现上述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在诸多不可能之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全力去努力实现,所有首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我觉得对所教教材还不熟,对于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精明的'很,老师是否认真地备课了,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不出一周,学生便会了解一切的。所以任何应付和得过且过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极其可怕的,它会断送学生对你的信任,甚至彻底颠覆学生对为人师表的教师的高大形象。所以我丝毫不敢放松备课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在讲每一节新课前,我都会通过对新老教材的对比,查阅相关资料。在头脑中多次设想,在这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我该如何解答才会给他们最满意的答案。尤其是在涉及与现实联系很密切的问题时,我都会通过网络或向政治等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等途径,尽量挖掘出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历史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而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素质较高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自己。我就利用了他们这个特点,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有所收效。这几个班中尤其是(18)(21)(22)班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都很高,我就尽量使他们成为带动全班学习历史的动力。毫不吝啬的表扬他们,其他同学受到了感染,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我在课前先将班级分成四大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第一组研究“衣”、第二组研究“食”、第三组研究“住”、第四组研究“习俗”,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上课时给每一组5分钟的时间汇报本组的
研究成果,后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21班的学生,声情并茂讲的非常好。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当我们回归课堂的本真时,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我首先怀疑的是: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们,就应该在这样的反思中,在这样对课堂瑕疵的苦苦寻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我觉得,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切不能“抱着石头跳舞”无趣且无效。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9
通过近一年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商榷。
第一、高一历史必修二以经济史为专题,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参半?例如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
第三、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主要是加强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型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辅导的课堂训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单元、阶段及期考模拟试题的自测训练,教师及时讲评。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讲到?罗斯福新政?,给学生介绍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五、继续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探究历史的求知欲。
第六、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七、有机引进远程直播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名师讲课,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即“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第八、教学生读熟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重教给学生背记+理解+运用=收获。
第九、针对高一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弱点,与学生约法三章:凡是上课、自习讲闲话、做闲事、闲思者写出说明书。变检讨为说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养成教育)。
第十、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最终获得教育教学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收获的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进的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取得好成绩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1
一、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就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因此,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也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2
回想自己上这一课时的情境,我大体上还是按照学校倡导的通用模式:即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和学道导学六个环节,重点在学室展示中,系统地把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具体过程、建立政权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学习讨论,学生总体上掌握得还比较理想。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具体比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
③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⑤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
④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
总体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
而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很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认为上课时仅仅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个比较又是常考的知识点,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考试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在随后的实战训练中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强化,教会学生定期总结、定期比较、定期归纳,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及时解决问题。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3
在6班讲到美国用原子弹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陆战给盟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时。我说:当时美国军方准备把两颗原子弹扔在东京的,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临时改变了计划。学生挺好奇,就问我,什么原因呀?我就陈述了一个理由,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美国飞行员定位不准确,再加上紧张,错误地投放了地点。我自以为给了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回答,满足了学生对历史之谜的好奇。
孰料,6班平时一个性格活泼的女生打断了我,她指了指她后面一个男生:老师,他不同意你的解释。我没有生气,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着那位小男生,他沉稳、朴素,我有点印象,他经常在我讲一些内容之前,能预先说出我要讲的主题,是一位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且历史储备丰富的学生。我示意他发言。他说:当时美国军方没有准备轰炸东京,对长崎和广岛的轰炸是事先定好的,并不是飞行员的失误造成的。我让他坐了下去,实际上我对这个事件并没有细致查找资料。课堂上刚才的这番解释记忆里也是听某位同行说的。后来回到办公室,迅速查了相关资料,果然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不禁汗颜,看来,我的备课还必须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识性错误可不是好现象,会误人子弟的。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那位学生,师生相长,的确,我们要平等地和学生相处,不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识上。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4
无处不在的精品- 在2班上辛亥革命一课,讲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我从课件里调出来袁世凯的人物像,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不是一、二个人,几乎是全体学生,我便问:难道这个袁世凯和你们想象中的袁世凯有很大的差距吗?学生们点头,并补充:真实的袁世凯怎么哪么矮小啊?(注,我投影的袁世凯正和一群高大的手下站在一起)难道袁世凯一定要高大吗?我心里也在问自己,学生们为什么事会有这样的印象呢?接着,我又补充了袁世凯脚不灵便,生有子女三十几个。学生们好像更好奇了,顺水推舟,我引导:邓老师讲的内容都是图书馆里《袁世凯传记》里读过来的`,你们与其下课打闹,时间花在闲话,闲心,闲思方面,还不如多读一些历史传记呢,可以增加人文素养。学生点头称是。
也是在这节课上,我介绍了年幼的小皇帝溥仪被袁世凯逼迫下台,可怜兮兮地淡出政治中心。学生们大多也知道末代皇帝,但对于溥仪的经历并不清楚,我就说:学校图书馆空着呢,里面躺着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读了这两本书,中国近代的政坛风云,名人轶事也可以窥见个大概了。
又说到黄花岗起义中的林觉民,在屏幕上打出了《与妻书》,我说这是感天动地的信呀,学生好奇,我便翻译给他们:意映我妻,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与你永别了,你现在还是现世的一个人,而我已是地下的一个鬼了。个别学生有所触动了,大部分还没有多大感觉,可能与我设置方式有问,如果配上图像和哀感的音乐,再让感性化的学生朗读,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呢?思考中。另,我又介绍了《与妻书》的姊妹文: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诸葛亮的《出师表》。
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涉猎书籍,我觉得有必要。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5
上课时检查学生作业:期中考试历史复习提纲。各个班发展不平衡,14班整体完成的最差,几乎所有男生都没有写,甚至有的同学连发的提纲都不见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还有一部分写了三分之二。
怎么办?发火,宣泄心中的愤怒,可是于他们有用吗?这些男生大概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训斥、惩罚,我的发火对他们,尤其是对男生群体几乎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们反省,并端正态度,发火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伤了教师身心,所以我调整情绪,笑着评价:“班上出现了多个白卷英雄,还有的同学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学真是可爱啊。”
然后对做的好的女同学给予表扬,接着,便上课,给他们对提纲,引导他们在书中把重难点划出来,学生这时都非常认真,忙碌地写,划。教室里出现难得的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哎,这些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把学习转化为自主的行为呢?下了课后,我知道,课后要做的'教育工作还很多呀。
学生向我汇报,各科作业太多,根本来不及,教师都在黑板上写明:晚自习下课交作业。教师的心情很好理解,马上要期中考试,况且实行统考,考完后给教师排队,哪个教师甘心落后呢?
都想趁最后几天时间让学生多复习自己教的学科,用什么办法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呢?布置作业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了,虽然教师也承认考前布置大量的作业未必是有效的复习措施,但他们已顾及不到教学的有效性了。
第五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乌苏一中教学反思(新)
授课教师:侯姗姗 科 目:历史
授课时间:8月23日
地 点:5号楼高一10班
授课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反思
本课在讲授之前能做到认真备课,能对教学三维目标有清晰的认知,能对重难点了熟于心,对如何突破重难点内容能做到方法明确有效。但还存在问题:(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明了,所以造成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产生歧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2)对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关注不够,也未对这部分没有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采取任何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主要运用讲授法中的讲解法、讲演法和谈话法。但在讲授法进行的同时也会穿插情境导入或者角色扮演这样的方法来活跃课堂,但个人认为,情境导入和角色扮演并不适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而且通过这次公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方法过多,会显得课堂杂和乱,虽然能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整堂课的整体构建来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和学习的无力。
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反思
本节课因主要用采用讲授法,所以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听讲及讨论,虽然个人认为简单有效,但是这样的方法不适合整堂课的使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多25分钟到30分钟,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多运用一些较为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完成个人的课堂授课。
4、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个人认为整堂课用35分钟完成教授的内容是合理的,但是又认为在本节课的教授中如果能将教学语言更加简洁明了一些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完成课堂常规训练的7道选择题时发现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还是不甚理解,或者说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做题过程中会产生两个答案模棱两可的状态,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不足。
5、对学生参与度的反思
可能是因为公开课的关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能做到百分之百,但是学生事发后真正全员参与并对教师教授内容完全掌握还有加强,个人认为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方法也一直在探寻过程中。
6、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能通过课后3道简易选择题及4道稍难题来解决,学生对于简易选择题能选择正确,稍难题的前两道题也能选择正确,但是最后一道题学生中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方法还不熟悉,所以,从课堂习题的反馈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还比较到位,但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改正诸多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