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教育 课题研究
构建新昌中学艺术教育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愈来愈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能力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部分中小学所重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艺术教育还没有步入正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⑴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不健全;⑵开课率极不平衡,有的还很低;⑶艺术师资缺额大,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外流情况严重;⑷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教学设备奇缺;⑸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特别是普通高级中学的升学压力大,不少学校领导忽视非升学考试的课程,艺术课往往被视作可有可无;⑹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
如何改变艺术教育的这一尴尬局面?我们一开始是从基础工作抓起,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提高教师对中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进而在制度上规范中学艺术教育课的教学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教委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与规定,并在“四保证”即时间保证、场地保证、经费保证、师资保证上作了大量工作,使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在规范教学、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思索,能否将以往的艺术教育从侧重于艺术知识的传承、艺术技能的训练,引导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层面上来,使中学生艺术教育更富有生机和活力。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艺术团体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艺术教育路子,构建了新昌中学艺术教育体系。
二、理论基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当时美国人意识到,苏联的空间技术方面超过了美国。经多方研究,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需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提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这些都已成为当今中小学实施美育,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最高诠释。
我国第一位艺术教育博士郭声健,在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它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1、远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艺术素质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劳动岗位上具有完整的个性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近期目标
⑴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⑶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形成艺术教育特色,让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㈡研究对象对1995年以来进入新昌中学学习的全体高中学生,探索艺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㈢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8年):学习有关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最新理论,借鉴初中、小学在艺术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订新昌中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可具体操作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第二阶段(1999-2002年):在实施艺术教育方案时,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第三阶段(2003-2004年):继续在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实施新昌中学艺术教育方案,同时对近十年的艺术教育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写出报告。
四、具体实施
㈠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运行机制
1、目标明确 1994年,我校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在高
一、高二学生中开设音乐、美术欣赏课。当时,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一辈子热爱艺术、享受艺术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公民。1999年,学校提出了“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的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从而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艺术团体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艺术教育路子,使艺术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五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艺术教育这一目标,使其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人员稳定要开展正常的艺术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热爱艺术、素质精良、观察敏锐、想象丰富、肯于钻研、结构合理的艺术教师队伍。1994年,我校开设音乐美术欣赏课程时,只有一位中师学历的教师兼教音乐、美术。1995年,我校正式聘任了从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位音乐教师和一位美术教师;1999年-2000年,学校先后又聘任了一位音乐教师和一位美术教师,并正式成立了音美教研组。同时,学校又根据学生艺术需要,又在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教育学院、县文化馆等单位聘请了多位客座教师。对待艺术教师,学校在宏观决策时,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中有要求,评优时有名额。如全校共有5位教师脱产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进修,其中一位就是艺术教师;2002年,我校美术教师丁国红被评为绍兴市十佳青年教师标兵。
3、场地确定我校除了设立艺术教师办公场所之外,还专门设置了一幢供体育艺术教研组使用的体艺中心,内设器乐排练室、琴房、舞蹈房、多功能演出厅、演出礼堂、素描教室、色彩教室、书法教室等。目前,我校的艺术教学场地已经成为全省一流的艺术教育教学场所之一。
4、时间保证自1994年开设以音乐、美术欣赏课以来,高
一、高二各班均正常开设艺术课,从不间断。虽然,我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但学校领导对艺术课十分重视,始终的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来抓。学校规定任何教师不得挪用、挤占艺术课,任何艺术教师不得缺上规定的艺术课。同时,学校在1999年以来,举办一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历时三个月,要求全校学生人人参与,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
5、经费保证近五年来,在艺术教育中,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在培训艺术教师、派艺术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添置艺术教育设备器材、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方面,均能优先保证经费开支。如2001年,学校一次性投入30万元,增添了演出音响系统和灯光系统。目前,学校又投入了20多万元,增设了艺术教学和活动设备,从而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㈡实施艺术教育的课程方案
1、总要求
新昌中学的艺术教育采用高中艺术课“2+X”的教学模式,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
⑴初级水平层次: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认真上足上好每一堂艺术课,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⑵中级水平层次:在有计划地完成了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的艺术特长和爱好选择,聘请各类艺术专家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某一项艺术特长,使其达到一定的艺术技能水平。
⑶高级水平层次:在开设艺术课和培养艺术特长生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的力量,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走向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2、高中艺术课2+X的新教学模式
高中艺术课中的“2”即音乐和美术的两个学科,“X”即从音乐或美术学科中分出的某一艺术单项或如诗歌、文学、摄影、电视、主持等其他艺术单项。高中学生学习“X”艺术专项原则上从高一年级开始,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艺术单项,通过高中两年的学习,以保证所学的单项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⑴基本课型和课时安排
①基本课型:音乐课中分三个较具体的音乐单项科目,即《器乐与欣赏》、《舞蹈与表演》和《曲艺与说唱》;美术课中分三个较具体的美术单项科目,即《纯艺术绘画》、《实用设计艺术》和《中国画与书法》。
②课时安排: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艺术必修课的总学时为68课时,每学期17课时。有计划地在两年四个学期中的32个课时完成艺术教材(音乐、美术教课书中)的必选欣赏教学内容和重点欣赏教学内容,再通过校园文化电视广播节目,每周有计划安排一次艺术欣赏的课件制作(每次节目时间为15分钟),以欣赏艺术教材中的一般欣赏教学内容为主。(四个学期大约可折合成28个欣赏教学课时)两种欣赏课时合起来可达到60个欣赏课时。(另外8个课时安排每学期的成绩考核或大型文艺演出的艺术指导)。
⑵教学班级的组合:为适应艺术单项技能课的教学特点,我们在同一年级中,以三个常规班为基础,依据教学中具体的师资情况,再分为四至六个艺术单项技能学习班进行教学,有利于推进艺术教育的小班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⑶教学过程和处理:在每周同一艺术课时里,由四至六位艺术教师为四至六个不同专业的艺术单项学生教授各自的专业教学内容和不同教材中的艺术欣赏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以前已学习过某一艺术单项且有一定水平的学生,采取再提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初学者分小组进行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定期举行公开课,不断修正新的教学模式,确保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㈢根据实际条件,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
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上,每一门选修课都各有具体的开课目的,课程内容与开课方式,每一门活动课程则各有具体的活动目的与活动方式。
1、音乐选修课
⑴音乐会开课目的:为全校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相互切磋音乐技能技巧的机会和舞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课程内容:音乐会的准备和举办。开课方式:定期对全校师生音乐爱好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师生音乐会,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举办师生个人独奏(独唱)音乐会。
⑵校园集体舞比赛开课目的:培养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和自创自编能力。课程内容:形体基本训练。开课方式:每学期初,音乐教研组分别对每班布置校园集体舞曲目,由各班同学自行创编队列动作,利用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排练,利用“五四”、“十一”等重大节日进行比赛。
⑶收集和整理乡土音乐活动开课目的:新昌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山城,有全国著名的调腔、越剧等剧种,有莲子行、哑背疯等民间舞蹈,有十番、鼓亭等民间曲目,继承和发展这些当地民间文化,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民间乡土文化。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地方剧种、民间舞蹈、民间曲目产生的时间、地点、作者、代表人物、流传地域、发展情况,收集和整理民间乡土音乐。
开课方式:利用音乐课和课外活动,为学生开展民间乡土音乐欣赏,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一些由地方文艺团体表演的精彩片段;邀请地方文艺团体到学校为学生专场演出,组织学生开展乡土音乐采风,走访民间艺人,然后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
⑷常用器乐保养及维修讲座开课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学校和家庭为音乐爱好者添置了大量的乐器,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改进乐器的能力。课程内容:键盘乐器、弦乐器、铜管乐器、弹拔乐器、打击乐器等的保养及维修常识。开课方式:音乐教研组除定期对校铜管乐队、钢琴兴趣小组等音乐爱好者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开设了常用器乐保养及维修讲座,聘请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创造研究会高级顾问周大风教授等专家对器乐爱好者作常用器乐保养及维修的讲座;对于有故障或受损的乐器在音乐教师和劳技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负责修理。
2、美术选修课
⑴素描实践课开课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素描技法,处理三大面、五调子关系;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
课程内容:素描基础知识训练:构图问题、形体问题、调子问题、空间问题、质量感问题;石膏几何体临摹、写生;静物写生。开课方式:定时进行集体讲授,个别辅导,作业,讲评,展览。
⑵色彩实践课
开课目的:初步掌握色彩的明度、冷暖、纯度的表现能力;
培养用有色彩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创造美。课程内容:色彩的基础知识:三要素、三原色之间的关系;基础的色彩构成、技法练习;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开课方式:定时进行集训,作业、讲评、展览。
⑶传统中国画基本技法开课目的:初步掌握传统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内容:中国花鸟画基本技法练习:梅、兰、竹、菊、荷花、牡丹为主。中国山水画基本技法练习:树、石、水、云为主。中国人物画基本技法练习:以白描人物、临摹《八十七神仙卷》。开课方式:星期天集体讲授,个别练习辅导,交作业进行交流讲评、展览
⑷新昌的石窟造像艺术开课目的:通过对新昌石窟造像艺术的赏评,使学生了解石窟造像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热情。课程内容:简述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特点;重点讲述“江南第一大佛”——新昌大佛寺造像艺术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审美观念、审美形式及表现手法等。开课方式:定时讲座(1-2次)及安排一次实地考察。
五、研究成效
新昌中学在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以来,遵循边学习、边探讨、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创新的原则,以艺术教育“2+X”新模式和繁荣校园文化艺术为重点,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艺术团体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艺术教育路子,受到了社会、家长和各级领导专家的好评。㈠高中艺术课“2+X”的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预期的效果
1、大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调动了众多学生参与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积极性,既满足了喜爱艺术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和深刻。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出他们的艺术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2、艺术技能的专项学习,培养了一批艺术尖子学生。在没有影响任何一项教学的情况下,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大批“艺术能手”,充实校园文化生活。美术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艺术绘画展,书画展,越办越大,艺术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性的书画活动参与的人越来赵多。音乐类的技能学习,使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艺术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艺术专项的学习,为一些学生发现自身的艺术能力,向艺术类高考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考入音乐、美术类高校的学生已有185人,有的考上了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专业院校。这种现象在实现新的教学模式前是较少见的。
㈡举办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校园的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1、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年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甚至导致一些人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认为,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不比其面临的“人身安全”问题轻,二者重要性是一样的。“人身安全”事关青年学生的生命,而“文化安全”问题事关青年学生的另一种“生命”,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命”更为重要。为了青年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我校在清理整顿“不良文化”的同时,下功夫开展文化艺术节等在学生中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来吸引学生,营造校园的主流文化,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让受教育者都能学到适合他们学习的东西。学校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一次次受到了美的教育,得到了美的真谛,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3、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将学校管理落实到终端。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属于一种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是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形式,全校学生干部通过对每一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评判,初步认识和掌握了动态管理的一些要领,从而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策划创意、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加快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的节奏。㈢几点结论
1、艺术教育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其意思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法,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我们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开辟多条成才的道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给予学生全面展示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
2、艺术教育应突出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美化。高雅艺术学习活动,从艺术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利用休闲时间继续练习艺术技能,使这一时间空间换了一种方式来休息大脑,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校园文明风气进一步养成,真正使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能以发挥的德育、智育功能。正如滕宇尧所说:艺术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把握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
3、艺术教育推进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形成。新昌中学是一所特色教育显著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现已在全省打响了德育、创造教育、学科竞赛三大特色品牌。十多年来,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断推进深化,成为又一新的特色教育奇葩。同时,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提升了办校的形象。
六、结束语
我们对课题《构建新昌中学艺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题,在实施中不断地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将不断思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试验,不断调整、充实、细化这一课题,从而推进学校全面工作的进程。另外,优化艺术教育环境,改善艺术教育现状,不仅要靠艺术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努力,还要依靠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为学生一生的艺术学习而着想,使每一个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能够具备对艺术技能再学习的艺术素质。我们愿意同其他兄弟学校一起参与高中艺术教育模式的研究,为祖国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艺术素养的一代新人。
负责人:丁柏钧
执 笔:丁柏钧
第二篇:《艺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开题报告
——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课题类别: 课题号:2011JG609 主持人: 秦学伟
开题时间:2012年6月16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选题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以最富于情感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它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与情感。它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生活、爱大自然、爱师长、爱劳动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艺术修养,从小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它对儿童茁壮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更新艺术观念》一文中曾指出,“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原则上的区别,就在于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育的因素。”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积极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依托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发挥艺术教育育人功能,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培养了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下的德育,它的内容很广,意义深远,涉及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及爱国爱党思想的形成,与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质性方法、手段和它要达成的目标与效果,是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内容的大审美教育分不开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具有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教学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学校艺术教育应以德育为中心实施审美教育,它既依附于德育,同时又服务于德育。它既使德育的层面得到拓展,又使德育的过程丰富多彩,更使德育的内涵得到延伸。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关系,形成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从国外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自四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普遍重视起来,已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智力资源,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强化“应试教育”,忽视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重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致使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相对弱化,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造成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脱节。世纪初,教育部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我国第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部级法规性文件,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同时,还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提出了本世纪前10 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新时期就是指本世纪前10 年)。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美术及文科艺术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且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颇有成效。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进行各种艺术行为的教育教学,而应该以此为依托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锻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使其成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块阵地,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
本课题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性的课题,只是一些零散的论文材料,对于系统的研究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的意义,艺术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方面,本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但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又不能照搬,只能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4)如何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5)探索一条合理有效的在小学阶段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于研究探讨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预期对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2)如何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4)怎样在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清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问题,然后探索一条在小学能够合理、有效开展艺术教学的途径,并深入探究如何在各科艺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4、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各种关键概念的界定,探讨艺术教育的内容及德育教育的范围。
(2)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探讨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研究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艺术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
(3)群体研究法。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既重视针对学生个体的追踪研究,也重视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探讨艺术生学习素质的构成和培养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4)实践论证法。科学论证,不断实践,特别是成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比较研究,力求挖掘艺术课程的德育智育等能力的全面培养。
(5)总结法。及时总结归纳研究过程中各各学科及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2012.01——2012.02)
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行性进行论证,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并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完成大部分文献检索,制定并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开题。
2、课题研究阶段(2012.03——2012.04)
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学习,明确课题组成员各自的课题研究任务。搜集本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整理,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3、结题鉴定阶段:(2012.05——2012.08)
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学习,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搜集整理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好的经验做法,并进行初步整理,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开展途径,形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课题研究后期阶段(2012.09—2012.10)
对课题内容进行整体归纳,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整理归纳并升华成为理论,形成相关理论文集,完成课题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课题中期报告和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3、结题 论文集:
如何在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案例集:
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案例集
五、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 长: 秦学伟 课题总负责 副组长: 武瑞华 负责协调课题组成员任务安排 成 员: 李志强
刘友美 路 霞 徐玉峰
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总结工作
实验研究中的德育内容挖掘整理
开展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开展艺术课堂教学研究
南关小学课题组
2012.2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
开 题 报 告
潍坊市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2012.2
第三篇:【推荐】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推荐】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四篇
正常来讲,自我鉴定即为自我总结,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做指导,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自我鉴定吧。自我鉴定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篇1《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
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
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篇2《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再把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操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篇3《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九”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九”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
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
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课题研究自我鉴定 篇4《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第四篇: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
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 ――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樊 波
今天我们召开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实验校负责人会议,我代表课题组向会议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分三部分:
(一)报告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二)关于对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三)关于校本教材《学校生命教育》读本的编写。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自实验工作开展以来,各实验校依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的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出发,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概括起来说,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建立了生命教育实验基地;二是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生命教育校本教研工作初见端倪。
1.生命教育实验基地的建设
本课题是应用性研究课题,必须建立实验基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在全市建立了86个实验校,总称为实验基地。
关于生命教育实验基地的建设,我们坚持自愿与审批相结合,使之合理布局;坚持管理与指导相结合,使之科学规范运作;坚持日常工作与成果相结合,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1)合理布局。参加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实验基地的学校,都是在自愿申报并填写《申报审批书》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据辽宁省教育规划办审批实验基地的有关规定,将具有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较强的科研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并申请承担一项子课题的学校确定为实验基地。
为了增强实验的信度、效度,在实验基地有布局上,针对我市四个县(市)五个区及局直的特点,考虑到我市城市,农村分布情况,实验基地为市内20所,黑山县15所,北镇16所,凌海7所,义县12所,凌河区3所、古塔区3所、太和区2所、松山新区2所。并针对学生学年段的特点,实验基地为小学35所、初中43所、高中7所,一贯制学校1所,分布比较合理,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实施,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2)规范运作。课题研究实行了国家课题与省课题联合运作的方式。根据辽宁省
1教育厅(辽教办[2007]050号)文件的要求,锦州市作为协作区之一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在我市有效运作,我们将两个课题一起研究,此课题得到了行政领导的重视,锦州市成立了以各县(市)区副局长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
同时课题组建立了以德育研训部主任为成员的业务指导小组。实行二级课题管理体制,定期对实验校进行指导。各实验校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制定了实验计划,建立了课题实验工作档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困惑、逃逸、自杀等危机状况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实践创新。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目的是多出成果,以推动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本课题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法制、安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境保护、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相关科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生存技能。通过个案和活动研究,通过总结经验交流,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初步形成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体系。
2.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自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依据《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的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对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规划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以“珍惜生命”为重点,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和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热爱生命;学习如何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提高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全面系统。
(2)学校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实施生命教育
通过对散落在一些课程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各门学科教师通过各个环节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之中。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课改”,注重发挥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显性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其次,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再次,通过班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家庭生命教育的兴起,使学校与家庭的优势资源互补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对生命的态度。于是我们倡导在家长中开展生命教育,指导家长学会培养孩子如何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明白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去年锦州市启动了“整体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实验项目,并把其作为办锦州人民满意教育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实施,目的就是要发挥家长在塑造人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这其中蕴涵着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我们两次请来了中华家庭教育网、中国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倡导者、实践者顾晓鸣教授的作了四场报告,分别对校长、班主任、家长和家庭教育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参加人数近900余人。我们还在锦州市中小学生家长中招募家庭教育志愿者,2008年5月,锦州市第一批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培训已经服务在锦州教育的平台上。
3.学校生命教育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自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以来,实验校的领导和老师依据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造成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卫生、中毒、交通事故、抢劫绑架、触电、溺水、烧伤、窒息等开展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教育和训练。并结合生活案例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在实施过程中,逐
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生命教育模式,编写成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发展性、预防性教育。如开发区笔架山小学
二、关于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1.建立一个关注未成年人生命的教育网络
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健康,需要建立一个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学校网络: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辅导员、教师为成员的生命教育指导小组,聘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领导,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参与到学校中来,群策群力,以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义。各尽其力,合作共进,相通互补。
家庭网络:以父母为主体,以亲属为纽带,对孩子进行家庭生活中相关生命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网络:以家庭居住的社区为主体,以邻居、朋友为纽带,与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一起关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网络,搭建了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交桥”。
2.构建有利于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必须营造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达到认知情感与润物无声的统一。
强化师爱感染,以情感人,以情施教。要求广大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最有效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人情味”、“人性化”,并以自己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榜样。
创设互敬互爱的班级环境,营造和培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关爱的浓郁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被人爱”和“爱别人”的情境之中,从而懂得应该如何感激、报答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去爱别人。因为爱是生命的基础,缺少了爱,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营造关注生命的校园氛围。各中小学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升旗仪式、橱窗板报、广播电视、图片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在直观形象里理解生命的内涵,从而在生命化的环境中过生命化的生活。
营造充满亲情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每个人依赖和信任的港湾,家庭的温馨会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生命教育之中,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学校在原有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增添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家长会、讲座、致家长一封信、家访、学校热线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长从自身做起,共创民主、平等、和睦、幸福的温馨家庭。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父爱、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在互爱中体味家庭的温馨和人生的幸福。
3.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训练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生命的不断成长,学校要坚持开展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和坚持紧急疏散演练、逃生自救演练等形式,积极防范各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开展适合中小学生发展的自救自护、安全防护、体育健身、动手实践等生存训练活动。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及逃生的本领,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积极协调社会资源,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珍视生命、保护生命、体悟生命价值和智慧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4.探索生命教育工作模式,做好实验成果的总结和申报工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许多学校已经探索出自己的实验经验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模式,为了使研究成果得以深化,并为以后实验工作奠定基础。各实验校在实验的同时,做好成果的总结和申报工作。要求在2008年9月以前完成。成果形式主要有:
(1)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和伦理和谐发展的研究;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的研究;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发挥各学科生命教育功能的研究;生命教育主题教育方法的研究;学生自保、自救能力培养及训练途径方法的研究;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及自由、和谐的发展研究;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及其方法的研究;生死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学生自杀与“不道德的行为”关系的研究;现实社会中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原因的研究。
(2)生命教育个案研究。包括背景、发生过程及评析与反思
(3)学校生命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经验总结或论文)
三、关于校本教材《学校生命教育》读本的编写实验工作
1.编写的目的。为了使生命教育更科学化、规范化,从经验转化为理论,从随意性转化为计划性,为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一条新路子,以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2.编写的原则和思路。全书根据生命教育课题研究的主题,在内容的展现上要结
合学校学生生活实际,贴近课堂、贴近教学、贴近操作。紧密围绕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或生命成长需要等问题进行研究和编写,使生命教育融于学生学校生活,挖掘学生生命潜能的力量。
编写本教材要理论联系实际,新颖灵活,深入浅出,以真切、生动的形式给学校生命教育最为实在的指导。
编写中章节的选择应围绕生命教育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既有明晰的理论阐述,又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教育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生命教育的指导。
3.基本框架:(讨论稿)
编写方案一:《中小学生命教育》分为两篇五章
第一篇:基础理论篇(叙述为主)
第一章:生命教育概述
一节:生命教育的意义
二节: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二章: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节:创设适合学生生命需求的环境
二节: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自我保护训练
三节:开展面向学生个体的咨询活动
第三章:家庭生命教育的主要工作
第一节:创设家庭生命教育的环境
第二节:家庭自我保护训练
第二篇:教育实践篇(案例)
第四章:学校生命教育实践指导
第五章:家庭生命教育实践指导
编写方案二:《学校生命教育(读本)》(校本教材)
第一章:了解生命,认识自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宝宝)(我是从哪儿来的)(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
第二章: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学校安全、家庭安全)
第三章:善待生命,远离伤害(自杀倾向、毒品、性)
第四章:热爱生命,承担责任(生命的主宰者是我自己)
第五篇: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白志兴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必须要借助、采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人们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因此,选择、掌握、运用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运用好课题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作用、类型、实施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慎重、恰当地选择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再次,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课题研究取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主要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观察研究法 • 调查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实验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研中的观察研究法是指在不加控制、不加指挥,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及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的一种观察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作用:
1.观察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2.观察是获取教育课题研究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三)观察研究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是自觉的,是能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客观性
科学的观察能使观察所得的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其次,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搀杂个人的偏见;再次,对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因此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3.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从而能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研究法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度、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它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的事实。
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主要是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此外,观察仪器的还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3.观察者的局限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到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五)观察方法的分类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类)
直接观察法
是凭借研究者的耳、眼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电影等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2.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的观察。它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隐蔽参与观察。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比如专业教育科研人员常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出现而发生“虚假”行为。
非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它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这时,研究者往往通过隐蔽录音、录像,采用单向透光玻璃、纱幕或潜视系统等工具进行观察。目前,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参与观察法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科研机构中使用。
3.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根据观察途径分类)
抽样观察法
一般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面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师或学生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是研究者就某一阶段时间进行观察的方法。
追踪观察法
是一种长期地系统地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六)观察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
2.制定观察工作计划
(1)观察目的;(2)观察重点和范围;(3)观察要获得材料的要目;(4)观察过程;(5)观察的注意事项;(6)观察的记录表格;(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包括做好观察借助的仪器的检查、安装和使用安排以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等。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好观察的途径、位置,安排妥观察的时间、次数,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密度,还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大家都知道自己观察时的职责。
4.进行实地观察
⑴.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建立与观察对象的良好关系,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⑵.抓住瞬息变化的材料,敏锐地分析各种现象间的联系,抓住观察中一些偶发的特殊反应;
⑶.观察者应是观察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力争运用直接的参与观察法,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
5.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要求有三点:1.要准确
2.要全面
3.要有序
6.整理和分析观察材料
(七)运用观察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2、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1)观察应在自然状态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
(2)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3)要防止观察者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4)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
3、要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二、调查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的概念
研究者以当前的事实为对象,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有关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方法,收集资料,最后经过综合、分类并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来概括总体特征、形成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资料。
3.可以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应用范围广。
4.简便易行,效率高。(三)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策略、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措施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2.通过调查,掌握与教育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获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3.通过调查,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新的教育研究课题、新的见解创造条件。四)调查研究法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划分,调查法有多种类型:
1.按调查的范围划分
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按调查的目的划分
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为了解事物的全貌或发生的过程,它回答事物“是什么”)、(解释性调查: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它主要关心事物的“为什么”)、(预测性调查: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它回答事物“将会怎样”)
3.按调查的手段划分
可分为访谈调查、开会调查、问卷调查和填表调查。
4.按调查的内容性质划分
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事实调查: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情况)(征询调查: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方法
1.调查访问法
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这种方法对研究教师、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情况、行为表现、学习和工作的现状、过程和原因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个案调查中,或者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会用文字表达的,谈话法就更有它的优势了。访问前应做的必要准备:
⑴
拟订谈话提纲
就是拟出访谈的计划:谈话目的、谈话步骤、问题设计、谈话对象的名单、谈话记录的简明表格、谈话的大致时间等第。
⑵
编排谈话的顺序
在谈话过程中,如能事先编排好谈话的顺序,就可使谈话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
⑶
注意谈话的技巧
这是指调查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为克服交谈障碍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2.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直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获得的材料具体、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开好调查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会者应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熟悉情况的人员。
⑵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要适当。
⑶要做好开会的准备(提纲、时间、地点)。
⑷讲清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⑸要做好会议记录。
3.发问卷法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
问卷的结构通常由问卷说明、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⑴
“问卷说明” 也称引言,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择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⑵
“注释” 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 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的符号的规定;
② 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 对调查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 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或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⑶ “问卷本文” 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情况、问卷题等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
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进入状态。
②对象的自然情况
是指诸如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
③问卷题
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是调查成效的关键。.填调查表法
填调查表跟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两者区别在于:填调查表注重于事实及数据材料的搜集,而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填调查表有如下基本特点:
⑴调查范围广。
⑵侧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⑶调查具有可靠性。
⑷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六)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⑶具有明确、恰当的研究内容。
⑷具有能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方式和手段;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客观性。
⑵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不同层次和环境广泛地收集材料
⑶调查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
⑷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整理调查资料
主要分四步进行:⑴检查;⑵汇总
⑶摘要
⑷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读者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调查报告可分为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报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七)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调查对象。
2.调查中要适当控制调查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调查时机)。
3.要尽可能的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态度、来源、观察记录的准确全面、反映实际)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一)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可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经验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指理论性的总结。它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但不满足于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描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教育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指的就是理论性的经验总结。
(二)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2.有利于保存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实践中已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的事物或文献资料
2.经验总结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变化,求得某种预期效果,进而探求因果关系
3.经验总结研究法主要是在实践或调查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
(四)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类型
1.实验性经验总结
这类总结以具体实践和事实为基础,总结的是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性经验总结
一般性经验总结以实践性经验总结为基础,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某种教育现象的操作程序、原则规律、看法或观点,因而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
3.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指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践上的新特点,研究经验本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
(五)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总结的对象可以是某位教师、某个学科、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的经验。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先进的教育经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2)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3)有很好的代表性;(4)有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制定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就是总结过程的构思,它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的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安排;总结方法的选择;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经验的验证和经费的预算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收集和整理事实
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资料。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支撑点”,缺少了事实,总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分析和概括事实
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现实规律的依据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5.组织论证,撰写文章
经验总结不能只反映先进事迹和效果,也不能只说明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何种成绩,它主要应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因而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最好能有组织论证这一环节。论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该经验的先进性、可行性、新颖性以及其理论价值。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构思,写成文章。
六)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都在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平时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哪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一项改革的尝试、一点心得体会我们都不应放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总结便是很好的一份经验总结,其中必有教师对教育的真实感受。
2.要不断地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是: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现状、教育事实和典型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再次,考察评价,初步评定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能证实试验成立的事实材料。
3.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收集材料时,既要收集能说明经验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典型人、事和活动过程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映全貌的数量材料,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经验总结可信度。
四、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
是一种通过接触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分析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作用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教育实验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教育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证。
3.教育实验研究还可以探索前人所未认识到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创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三)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必须要有科学的假设
2.教育实验要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教育实验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4.教育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四)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加上分类根据不同,教育实验可有多种分法,这就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多类型性。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是指前人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的性质。
验证性实验
是指对前人已经进行的实验,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也指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轮实验。
2.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准实验
被人称为半实验,它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3.根据实验的范围大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项实验
是指对教育教学系列中某一方面、某一课题或某一变量而进行的实验。
综合实验
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多个因素开展几项相关课题研究 的实验。
整体实验
则是运用整体思想对教育系统内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
4.根据实验因素(实验因子)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一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双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实验。
5.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或情境,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前者
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后者
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五)实验研究法的应用范围
1.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2.学生发展状态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论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的实验研究
(六)实验研究法的层次水平
1.第一层次:搜集资料水平(确认——发生了什么)
2.第二层次:研究内在效度水平(探索——为什么会发生)
3.第三层次:迁移推广水平(验证推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
(七)实验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2.做出理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提出科学的实验假设
2.必须有效控制实验条件
3.必须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
4.必须将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把“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方案实际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地概括”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修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问题解决。
2.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重点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3.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时间的研究,可以是班级集体内或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学区、一个城镇(乡)、一个县(市、区)、一个市(地)、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行动研究可分为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三种类型。
1.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
是某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很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类型。
2.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
是指学校内若干教师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改革探索。此类行动研究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克服个体研究的薄弱环节。
3.群体研究
群体研究
是由某一地区或学校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研究队伍,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开展的专题或综合性的合作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组织管理官方性、研究人员多样性、研究内容丰富性、研究方法综合性等特点。
(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的,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措施要在实践中检验,以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合作性原则
行动研究主要类型是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它提倡广大中小学老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调整性原则
行动研究相当灵活,它不仅强调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允许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修改、调整,使研究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实际。
4.持续性原则
行动研究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汇集材料,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质,在“行动”中随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整个研究在持续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渐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图,而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行动
行动是一种可变的能动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判断,进行调整,以实现三方面的改进:认识的改进、实践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3.观察
观察
是搜集研究材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了解行动的可行程度,发现存在问题的活动,它有利于行动研究计划的修正和调整。
4.反思
反思
就是就行动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式行动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式行动的中介。
(六)开展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应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无私献身精神,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使研究出成果;
2.研究者要处理好开展行动研究与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搞好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两不误;
3.研究者既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教育现状,使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所创新;
4.研究者要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六、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只有对检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法,是教育课题研究 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1.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
2.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3.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资料与发现 的教育现象的比较,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1.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
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2.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
3.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 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本质属性进 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自学法与讲解法)
定量比较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量的比较,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辍学问题、留级调查——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四)比较研究法的特征
1.同质性
事物或对象要进行比较的前提无疑是两者 之间要具备相同的性质。
2.广泛性
由于人们评价教育的目的、内容不同,决定 了比较方法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历史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格言“温故而知 新”。比较研究法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凭借历史这面“镜 子”来指导今天或明天的行动。
(五)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就是要明确要比较什么。
2.提出比较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以解决怎样比较的问题
3.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 分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 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4.做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 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指的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规定性和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某种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2.必须注意资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可靠、能反映普遍情况、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
4.必须注意比较事物的本质(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认识教育现象的表面,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
七、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研究。
2.有利于对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它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否则,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
一、量小,这就有利于研究者在时空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既研究个案的现在,又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研究个案的未来;既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又进行动态的考察、追踪。这样,研究内容越深入越全面,针对性就越强。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辅助,这就决定了个案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1.追踪法
追踪法
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
是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由因导果,追踪法则由果导因:先见结果,然后就已经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
3.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
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