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教学计划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相机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
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袁永华
2012-9-6
第二篇: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制定人:黄琴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39人,大多数学生对国学经典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朗读”、“尝试”、“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
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中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 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材分析
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诵读中华经典《中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二周 P1-10页
第四周 P11-17页
第六周P18-25页
第八周 P26-32页
第十周 P33-36页
第十二周 P37-42页
第十四周 P43-47页
第十六周P48-51页
第十八周 P52-55页
第二十周 P56-59页
第二十二周期末迎考
2014.09
第三篇: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难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歌。
五、活动形式及方法:
1、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儿童会背诵。
2、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10分钟,分几个时段诵读。
3、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创造良好的诵读校园环境,让孩子陶醉国学其中。通过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
4、循序渐进——儿童自然成诵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因此要采用渐进的方式。
5、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利用夕会和路队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
7、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8、国学朗读比赛
9、国学书法(毛笔、硬笔)赛。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2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
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要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时间:
单周每周三上午
七、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保障措施:
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定期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诵读之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弹性评价”方式。
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4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
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
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相机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国学教材顺承五年级上册,主要以“道”学为中心,取材于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庄子》,反映道家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逍遥游世”、“物我之际”、“生存困境”、“顺其自然”。每个单元都有四篇课文,每单元课文的选取均与单元主题密切联系,从各个方面阐释主题思想,反映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情调。
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以较浅显的语言文字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概要性的提示和铺奠。
每一篇课文都由古文、译文、注释组成。古文主要节取《庄子》里的某个篇章或章节,译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古文进行了翻译,注释主要解析文章的来源及较难理解的词句。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诵及更好地理解。
课文后面又编排了“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朔源”、“古诗词撷英”、“查一查,读一读”等栏目,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致和知识储备量。
二、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提升文化素养。
3、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矫正日常行为。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悟道家思想。
5、在相关联的活动中体会中国汉字的音、形、义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接触名家诗词和古代故事,提升文化熏陶效果。
6、背诵《红梅》《至德之世》《锦瑟》《天籁》《咏风》《贻笑大方》《马诗》《庄子将死》古文诗词及相关名言警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形成学习国学的基本方法,熟读《国学》中编排的文章、初步感知其大意,感知道家思想内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道家思想内涵,同时把道家思想内化为自身思想,做到思成而行自然。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的评价,坚持每天早晨10分钟早诵,每天傍晚几分钟暮省,让学生读得多,思得深;
2、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记诵;
3、充分发挥班级宣传阵地的作用,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
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教育”主题活动;
5、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读、背诵、书写、绘画比赛,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
6、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地地可学文的氛围,让孩子陶醉国学其中。同时尽量通过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学习内容
周次
学习内容
2
北冥有鱼
11
孔子适楚
3
姑射仙人
12
涸辙之鲋
4
至德之世
13
材与不材
5
濠梁观鱼
14
藏天下于天下
6
天籁
15
许由辞帝位
7
贻笑大方
16
马蹄
8
得心应手
17
庄子将死
9
运斤成风
10
神龟托梦
第四篇: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1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
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
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相机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国学教材顺承五年级上册,主要以“道”学为中心,取材于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庄子》,反映道家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逍遥游世”、“物我之际”、“生存困境”、“顺其自然”。每个单元都有四篇课文,每单元课文的选取均与单元主题密切联系,从各个方面阐释主题思想,反映出对自然的理解和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情调。
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以较浅显的语言文字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概要性的提示和铺奠。
每一篇课文都由古文、译文、注释组成。古文主要节取《庄子》里的某个篇章或章节,译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古文进行了翻译,注释主要解析文章的来源及较难理解的词句。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诵及更好地理解。
课文后面又编排了“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朔源”、“古诗词撷英”、“查一查,读一读”等栏目,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致和知识储备量。
二、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提升文化素养。
3、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矫正日常行为。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悟道家思想。
5、在相关联的活动中体会中国汉字的音、形、义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接触名家诗词和古代故事,提升文化熏陶效果。
6、背诵《红梅》《至德之世》《锦瑟》《天籁》《咏风》《贻笑大方》《马诗》《庄子将死》古文诗词及相关名言警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形成学习国学的基本方法,熟读《国学》中编排的文章、初步感知其大意,感知道家思想内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道家思想内涵,同时把道家思想内化为自身思想,做到思成而行自然。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的评价,坚持每天早晨10分钟早诵,每天傍晚几分钟暮省,让学生读得多,思得深;
2、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记诵;
3、充分发挥班级宣传阵地的作用,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
4、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教育”主题活动;
5、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读、背诵、书写、绘画比赛,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
6、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地地可学文的氛围,让孩子陶醉国学其中。同时尽量通过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学习内容
周次
学习内容
2
北冥有鱼
11
孔子适楚
3
姑射仙人
12
涸辙之鲋
4
至德之世
13
材与不材
5
濠梁观鱼
14
藏天下于天下
6
天籁
15
许由辞帝位
7
贻笑大方
16
马蹄
8
得心应手
17
庄子将死
9
运斤成风
10
神龟托梦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时间:
单周每周三上午
七、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保障措施:
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定期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诵读之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弹性评价”方式。
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难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歌。
五、活动形式及方法:
1、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儿童会背诵。
2、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10分钟,分几个时段诵读。
3、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创造良好的诵读校园环境,让孩子陶醉国学其中。通过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
4、循序渐进——儿童自然成诵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因此要采用渐进的方式。
5、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利用夕会和路队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
7、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8、国学朗读比赛
9、国学书法(毛笔、硬笔)赛。
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5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
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要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第五篇: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wǔniánjíguóxuéjīngdiǎnsòngdúdà五 年 级 国 学 经 典 诵 读 ——《大
xué
学 》
dìyīzhāng第 一 章
dàxuãzhīdàozàimíngmíngdãzàiqīnmínzài大 学 之 道,在 明 明 德,在 亲 民,在 zhǐyúzhìshànzhīzhǐãrhîuyǒudìngdìngãrhîu止 于 至 善。知 止 而 后 有 定,定 而 后 nãngjìngjìngãrhîunãngānānãrhîunãnglǜlǜãr能 静,静 而 后 能 安,安 而 后 能 虑,虑 而 hîunãngdãwùyǒuběnmîshìyǒuzhōngshǐzhīsuǒ后 能 得。物 有 本 末,事 有 终 始。知 所 xiānhîuzãjìndàoyǐ先 后,则近道 矣。
gǔzhīyùmíngmíngdã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先 治 其 guïyùzhìqíguïzhěxiānqíqíjiāyùqíqíjiāzhě国。欲 治 其 国 者,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ângqíxīn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先 正 其 心 ;yùzhângqíxīnzhěxiānchãngqíyìyùchãngqíyì欲 正 其 心 者,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zhěxiānzhìqízhīzhìzhīzàigãwù者,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wùgããrhîuzhīzhìzhīzhìãrhîuyìchãngyì物 格 而 后 知 至,知 至 而 后 意 诚,意 chãngãrhîuxīnzhângxīnzhângãrhîushēnxiūshēn诚 而 后 心 正,心 正 而 后 身 修,身 xiūãrhîujiāqíjiāqíãrhîuguïzhìguïzhìãrhîu修 而 后 家 齐,家 齐 而 后 国 治,国 治 而 后 tiānxiàpíng天 下平。
zìtiānzǐyǐzhìyúshùrãnyīshìjiēyǐxiūshēnwãi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běnqíběnluànãrmîzhìzhěfǒuyǐqísuǒhîuzhě本。其 本 乱 而 末 治 者 否 矣。其 所 厚 者 báoãrqísuǒbáozhěhîuwâizhīyǒuyě薄,而 其 所 薄 者 厚,未 之 有 也。
dìârzhāng第 二 章
kānggàoyuēkâmíngdãtàijiǎyuēgùdì《康 诰 》曰 :“克 明 德。”《太 甲 》曰 :“顾 諟 tiānzhīmíngmìngdìdiǎnyuē天 之 明 命。”《帝 典 》曰 : kâmíngjùndãjiēzìmíngyě“克 明 峻 德。”皆 自 明 也。
dìsānzhāng第 三 章
tāngzhīpánmíngyuēgǒurìxīnrìrìxīnyîu汤 之 《盘 铭 》曰 :“苟 日 新,日 日 新,又
rìxīnkānggàoyuēzuoxīnmínshīyuē日 新。”《康 诰 》曰 :“作 新 民。”《诗 》曰 :zhōusuījiùbāngqímìngwãixīnshìgùjūnzǐwú“周 虽 旧 邦,其 命 维 新。”是 故 君 子 无 suǒbúyîngqíjí所 不 用 其 极。
dìsìzhāng第 四 章
shīyúnbāngjīqiānlǐwãimínsuǒzhǐshī《诗 》云 :“邦 畿 千 里,维 民 所 止。《”诗 》yúnmínmánhuángniǎozhǐyúqiūyú云 :“缗 蛮 黄 鸟,止 于 丘 隅。”
zǐyuēyúzhǐzhīqísuǒzhǐkěyǐrãnãrbúrúniǎo子 曰 :“于 止,知 其 所 止,可 以 人 而 不 如 鸟 hūshīyúnmùmùwãnwángyūjīxījìng乎 ?”《诗 》云 :“穆 穆 文 王,於 缉 熙 敬 zhǐwãirãnjūnzhǐyúrãnwãirãnchãnzhǐyújìng止!”为 人 君,止 于 仁 ;为 人 臣,止 于 敬 ;wãirãnzǐzhǐyúxiàowãirãnfùzhǐyúcíyǔguïrãn为 人 子,止 于 孝 ;为 人 父,止 于 慈 ;与 国 人 jiāozhǐyúxìn交,止 于 信。
shīyúnzhānbǐqíàolùzhúyīyīyǒufěijūn《诗 》云 :“瞻 彼 淇 澳,菉 竹 猗 猗。有 斐 君 zǐrúqiērúcuōrúzhuïrúmïsâxīxiànxīhâxī子,如 切 如 磋,如 琢 如 磨。瑟 兮 僴 兮,赫 兮
xuānxīyǒufěijūnzǐzhōngbúkěxuānxīrúqiērú喧 兮。有 斐 君 子,终 不 可 諠 兮!”“如 切 如 cuōzhědàoxuãyěrúzhuïrúmïzhězìxiūyě磋 ”者,道 学 也。“如 琢 如 磨 ”者,自 修 也。sâxīxiànxīzhěxúnlìyěhâxīxuānxīzhěwēi“瑟 兮 僴 兮 ”者,恂 慄 也。“赫 兮 喧 兮 ”者,威 yíyěyǒufěijūnzǐzhōngbúkěxuānxīzhědào仪 也。“有 斐 君 子,终 不 可 諠 兮 ”者,道 shângdãzhìshànmínzhībúnãngwàngyě盛 德 至 善,民 之 不 能 忘 也。
shīyúnwūhūqiánwángbúwàngjūnzǐxián《诗 》云 :“於 戏,前 王 不 忘!”君 子 贤 qíxiánãrqīnqíqīnxiǎorãnlâqílâãrlìqílìcǐ其 贤 而 亲 其 亲,小 人 乐 其 乐 而 利 其 利,此 yǐmîshìbúwàngyě以 没 世 不 忘 也。
dìwǔzhāng第 五 章
zǐyuētīngsîngwúyïurãnyěbìyěshǐwúsîng子 曰 :“听 讼,吾 犹 人 也。必 也 使 无 讼 hūwúqíngzhěbúdãjìnqícídàwâimínzhìcǐwâi乎!”无 情 者 不 得 尽 其 辞。大 畏 民 志,此 谓 zhīběn知 本 ”。
dìliùzhāng第 六 章
suǒwèizhìzhīzàigéwùzhěyányùzhìwúzhīzhī所 谓 致 知 在 格 物 者,言 欲 致 吾 之 知,zàijíwùérqióngqílǐyěgàirénxīnzhīlíngmòbú在 即 物 而 穷 其 理 也。盖 人 心 之 灵,莫 不 yǒuzhīértiānxiàzhīwùmòbúyǒulǐwéiyúlǐyǒu有 知,而 天 下 之 物,莫 不 有 理。惟 于 理 有 wèiqiónggùqízhīyǒuwèijìnyěshìyǐdàxuéshǐ未 穷,故 其 知 有 未 尽 也。是 以 《大 学 》始 jiàobìshǐxuézhějífántiānxiàzhīwùmòbúyīnqí教 , 必 使 学 者 即 凡 天 下 之 物 , 莫 不 因 其 yǐzhīzhīlǐéryìqióngzhīyǐqiúzhìhūqíjízhìyú已 知 之 理 而 益 穷 之 , 以 求 至 乎 其 极。至 于 yònglìzhījiǔyīdànhuōránguàntōngyānzézhòng用 力 之 久,一 旦 豁 然 贯 通 焉,则 众 wùzhībiǎolǐjīngcūwúbúdàoãrwúxīnzhīquántǐ物 之 表 里 精 粗 无 不 到,而 吾 心 之 全 体 dàyòngwúbúmíngyǐcǐwèiwùgécǐwèizhīzhīzhì大 用 无 不 明 矣。此 谓 物 格。此 谓 知 之 至 yěcǐzhāngwãizhūxībǔchuán也。(此 章 为 朱 熹 补 传)
dìqīzhāng第 七 章
suǒwâichãngqíyìzhěwúzìqīyěrúââchîu所 谓 诚 其 意 者,毋 自 欺 也。如 恶 恶 臭,rúhàohàosâcǐzhīwâizìqiāngùjūnzǐbìshânqí如 好 好 色,此 之 谓 自 谦。故 君 子 必 慎 其
dúyěxiǎorãnxiánjūwãibúshànwúsuǒbúzhìjiàn独 也。小 人 闲 居 为 不 善,无 所 不 至,见 jūnzǐãrhîuyànrányǎnqíbúshànãrzhùqíshàn君 子 而 后 厌 然,掩 其 不 善,而 著 其 善。rãnzhīshìjǐrújiànqífâigānránzãhãyìyǐcǐ
人 之 视 己,如 见 其 肺 肝 然,则 何 益 矣。此 wâichãngyúzhōngxíngyúwàigùjūnzǐbìshânqídú谓 诚 于 中,形 于 外,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独 yězēngzǐyuēshímùsuǒshìshíshǒusuǒzhǐqí也。曾 子 曰 :“十 目 所 视,十 手 所 指,其 yánhūfùrùnwūdãrùnshēnxīnguǎngtǐpángù严 乎!”富 润 屋,德 润 身,心 广 体 胖。故 jūnzǐbìchãngqíyì君 子 必 诚 其 意。
dìbāzhāng
第 八 章
suǒwâixiūshēnzàizhângqíxīnzhěshēnyǒusuǒ所 谓 修 身 在 正 其 心 者,身 有 所 fânzhìzãbúdãqízhângyǒusuǒkǒngjùzãbúdãqí忿 懥,则 不 得 其 正,有 所 恐 惧,则 不 得 其 zhângyǒusuǒhǎolâzãbúdãqízhângyǒusuǒyōu正,有 所 好 乐,则 不 得 其 正,有 所 忧 huànzãbúdãqízhângxīnbúzàiyānshìãrbújiàn患,则 不 得 其 正。心 不 在 焉,视 而 不 见,tīngãrbúwãnshíãrbúzhīqíwâicǐwâixiūshēnzài听 而 不 闻,食 而 不 知 其 味。此 谓 修 身 在
zhângqíxīn正 其 心。
dìjiǔzhāng第 九 章
suǒwâiqíqíjiāzàixiūqíshēnzhěrãnzhīqísuǒ所 谓 齐 其 家 在 修 其 身 者,人 之 其 所 qīnàiãrpìyānzhīqísuǒjiànâãrpìyānzhīqí亲 爱 而 辟 焉,之 其 所 贱 恶 而 辟 焉,之 其 suǒwâijìngãrpìyānzhīqísuǒāijīnãrpìyānzhī所 畏 敬 而 辟 焉,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之 qísuǒáoduîãrpìyāngùhǎoãrzhīqíââãrzhī其 所 敖 惰 而 辟 焉。故 好 而 知 其 恶,恶 而 知 qíměizhětiānxiàxiānyǐgùyànyǒuzhīyuērãnmî其 美 者,天 下 鲜 矣。故 谚 有 之 曰 :“人 莫 zhīqízǐzhīâmîzhīqímiáozhīshuîcǐwâishēn知 其 子 之 恶,莫 知 其 苗 之 硕。”此 谓 身 búxiūbúkěyǐqíqíjiā不 修 不 可 以 齐 其 家。
dìshízhāng第 十 章
suǒwâizhìguïbìxiānqíqíjiāzhěqíjiābúkějiào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ãrnãngjiàorãnzhěwúzhīgùjūnzǐbúchūjiāãrchãng而 能 教 人 者,无 之。故 君 子 不 出 家 而 成 jiàoyúguïxiàozhěsuǒyǐshìjūnyědìzhěsuǒyǐ教 于 国。孝 者,所 以 事 君 也 ;弟 者,所 以
shìzhǎngyěcízhěsuǒyǐshǐzhîngyěkānggào事 长 也 ;慈 者,所 以 使 众 也。《康 诰 》yuērúbǎochìzǐxīnchãngqiúzhīsuībúzhōngbú曰 :“如 保 赤 子。”心 诚 求 之,虽 不 中 不 yuǎnyǐwâiyǒuxuãyǎngzǐãrhîujiàzhěyěyījiārãn远 矣。未 有 学 养 子 而 后 嫁 者 也。一 家 仁,yīguïxìngrãnyījiāràngyīguïxìngràngyīrãntān一 国 兴 仁 ;一 家 让,一 国 兴 让 ;一 人 贪 lìyīguïzuîluànqíjīrúcǐcǐwâiyīyánfânshì戾,一 国 作 乱 :其 机 如 此。此 谓 一 言 偾 事,yīrãndìngguïyáoshùnshuàitiānxiàyǐrãnãrmín一 人 定 国。尧、舜 率 天 下 以 仁,而 民 cïngzhījiãzhîulǜtiānxiàyǐbàoãrmíncïngzhī从 之。桀、纣 率 天 下 以 暴,而 民 从 之。qísuǒlìngfǎnqísuǒhàoãrmínbúcïngshìgùjūnzǐ其 所 令 反 其 所 好,而 民 不 从。是 故 君 子 yǒuzhūjǐãrhîuqiúzhūrãnwúzhūjǐãrhîufēizhū有 诸 己 而 后 求 诸 人,无 诸 己 而 后 非 诸 rãnsuǒcánghūshēnbúshùãrnãngyùzhūrãnzhěwâi人。所 藏 乎 身 不 恕,而 能 喻 诸 人 者,未 zhīyǒuyěgùzhìguïzàiqíqíjiā之 有 也。故 治 国 在 齐 其 家。
shīyúntáozhīyāoyāoqíyâzhēnzhēnzhī《诗 》云 :“桃 之 夭 夭,其 叶 蓁 蓁。之 zǐyúguīyíqíjiārãnyíqíjiārãnãrhîukěyǐjiào子 于 归,宜 其 家 人。”宜 其 家 人,而 后 可 以 教 guïrãnshīyúnyíxiōngyídìyíxiōngyídìãr国 人。《诗 》云 :“宜 兄 宜 弟。”宜 兄 宜 弟,而
hîukěyǐjiàoguïrãnshīyúnqíyíbútuīzhâng后 可 以 教 国 人。《诗 》云 :“其 仪 不 忒,正 shìsìguïqíwãifùzǐxiōngdìzúfǎãrhîumínfǎ是 四 国。”其 为 父 子 兄 弟 足 法,而 后 民 法 zhīyěcǐwâizhìguïzàiqíqíjiā之 也。此 谓 治 国 在 齐 其 家。
dìshíyīzhāng第 十 一 章
suǒwâipíngtiānxiàzàizhìqíguïzhěshànglǎolǎo所 谓平天 下 在 治 其 国 者,上 老 老 ãrmínxìngxiàoshàngzhǎngzhǎngãrmínxìngdì而 民 兴 孝,上 长 长 而 民 兴 弟,shàngxùgūãrmínbúbâishìyǐjūnzǐyǒujiãjǔzhī上 恤 孤 而 民 不 倍,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之 dàoyěsuǒâyúshàngwúyǐshǐxiàsuǒâyúxiàwú道 也。所 恶 于 上,毋 以 使 下,所 恶 于 下,毋 yǐshìshàngsuǒâyúqiánwúyǐxiānhîusuǒâyú以 事 上 ;所 恶 于 前,毋 以 先 后 ;所 恶 于 hîuwúyǐcïngqiánsuǒâyúyîuwúyǐjiāoyúzuǒ后,毋 以 从 前 ;所 恶 于 右,毋 以 交 于 左 ;suǒâyúzuǒwúyǐjiāoyúyîucǐzhīwâijiãjǔzhī所 恶 于 左,毋 以 交 于 右 ;此 之 谓 絜 矩 之 dào道。
shīyúnlâzhījūnzǐmínzhīfùmǔmínzhī《诗 》云 :“乐 只 君 子,民 之 父 母。”民 之
suǒhǎohǎozhīmínzhīsuǒââzhīcǐzhīwâimín所 好 好 之,民 之 所 恶 恶 之,此 之 谓 民 zhīfùmǔshīyúnjiãbǐnánshānwãishíyányán之 父 母。《诗 》云 :“节 彼 南 山,维 石 岩 岩。hâhâshīyǐnmínjùěrzhānyǒuguïzhěbúkěyǐbú赫 赫 师 尹,民 具 尔 瞻。”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shânpìzãwãitiānxiàliáoyǐshīyúnyīnzhīwâi慎,辟 则 为 天 下 僇 矣。《诗 》云 :“殷 之 未 sàngshīkâpâishàngdìyíjiānyúyīnjùnmìngbú丧 师,克 配 上 帝。仪 监 于 殷,峻 命 不 yìdàodãzhîngzãdãguïshīzhîngzãshīguïshì易。”道 得 众 则 得 国,失 众 则 失 国。是 gùjūnzǐxiānshânhūdãyǒudãcǐyǒurãnyǒurãncǐ故 君 子 先 慎 乎 德。有 德 此 有 人,有 人 此 yǒutǔyǒutǔcǐyǒucáiyǒucáicǐyǒuyîngdãzhěběn有 土,有 土 此 有 财,有 财 此 有 用。德 者 本 yěcáizhěmîyěwàiběnnâimîzhēngmínshīduï也,财 者 末 也。外 本 内 末,争 民 施 夺。shìgùcáijùzãmínsàncáisànzãmínjùshìgùyán是 故 财 聚 则 民 散,财 散 则 民 聚。是 故 言 bâiãrchūzhěyìbâiãrrùhuîbâiãrrùzhěyìbâiãr悖 而 出 者,亦 悖 而 入 ;货 悖 而 入 者,亦 悖 而 chū出。
kānggàoyuēwãimìngbúyúchángdàoshànzã《康 诰 》曰 :“惟 命 不 于 常。”道 善 则 dãzhībúshànzãshīzhīyǐchǔshūyuēchǔguï得 之,不 善 则 失 之 矣。《楚 书 》曰 :“楚 国
wúyǐwãibǎowãishànyǐwãibǎojiùfànyuēwáng无 以 为 宝,惟 善 以 为 宝。”舅 犯 曰 :“亡 rãnwúyǐwãibǎorãnqīnyǐwãibǎoqínshìyuē人 无 以 为 宝,仁 亲 以 为 宝。”《秦 誓 》曰 :ruîyǒuyīgâchãnduànduànxīwútājìqíxīnxiūxiū“若 有 一 个 臣,断 断 兮 无 他 技,其 心 休 休 yānqírúyǒurïngyānrãnzhīyǒujìruîjǐyǒuzhī焉,其 如 有 容 焉。人 之 有 技,若 己 有 之 ;rãnzhīyànshângqíxīnhǎozhībúchìruîzìqíkǒu人 之 彦 圣,其 心 好 之,不 啻 若 自 其 口 chūshínãngrïngzhīyǐnãngbǎowǒzǐsūnlímín出。实 能 容 之,以 能 保 我 子 孙 黎 民,shàngyìyǒulìzāirãnzhīyǒujìmàojíyǐâzhī尚 亦 有 利 哉!人 之 有 技,媢 嫉 以 恶 之 ;rãnzhīyànshângãrwãizhībǐbútōngshíbúnãng人 之 彦 圣,而 违 之,俾 不 通 :实 不 能 rïngyǐbúnãngbǎowǒzǐsūnlímínyìyuēdài容,以 不 能 保 我 子 孙 黎 民,亦 曰 殆 zāiwãirãnrãnfàngliúzhībângzhūsìyíbúyǔtong哉!”唯 仁 人 放 流 之,迸 诸 四 夷,不 与 同 zhōngguïcǐwâiwãirãnrãnwãinãngàirãnnãngâ中 国。此 谓 唯 仁 人 为 能 爱 人,能 恶 rãnjiànxiánãrbúnãngjǔjǔãrbúnãngxiānmìngyě人。见 贤 而 不 能 举,举 而 不 能 先,命 也 ;jiànbúshànãrbúnãngtuìtuìãrbúnãngyuǎnguîyě见 不 善 而 不 能 退,退 而 不 能 远,过 也。hǎorãnzhīsuǒâârãnzhīsuǒhǎoshìwâifúrãn好 人 之 所 恶,恶 人 之 所 好,是 谓 拂 人 zhīxìngzāibìdǎifūshēn之 性,灾 必 逮 夫 身。
shìgùjūnzǐyǒudàdàobìzhōngxìnyǐdãzhījiāo是 故 君 子 有 大 道,必 忠 信 以 得 之,骄 tàiyǐshīzhīshēngcáiyǒudàdàoshēngzhīzhě泰 以 失 之。生 财 有 大 道,生 之 者 zhîngshízhīzhěguǎwãizhīzhějíyîngzhīzhě众,食 之 者 寡,为 之 者 疾,用 之 者 shūzãcáihãngzúyǐrãnzhěyǐcáifāshēnbúrãnzhě舒,则 财 恒 足 矣。仁 者 以 财 发 身,不 仁 者 yǐshēnfācáiwâiyǒushànghǎorãnãrxiàbúhǎoyìzhě以 身 发 财。未 有 上 好 仁 而 下 不 好 义 者 yěwâiyǒuhǎoyìqíshìbúzhōngzhěyěwâiyǒufǔkù也,未 有 好 义 其 事 不 终 者 也,未 有 府 库 cáifēiqícáizhěyěmângxiànzǐyuēchùmǎchãngbú财 非 其 财 者 也。孟 献 子 曰 :“畜 马 乘 不 cháyújītúnfábīngzhījiābúchùniúyángbǎichãng察 于 鸡 豚,伐 冰 之 家 不 畜 牛 羊,百 乘 zhījiābúchùjùliǎnzhīchãnyǔqíyǒujùliǎnzhīchãn之 家 不 畜 聚 敛 之 臣。与 其 有 聚 敛 之 臣,níngyǒudàochãncǐwâiguïbúyǐlìwãilìyǐyìwãi宁 有 盗 臣。”此 谓 国 不 以 利 为 利,以 义 为 lìyězhǎngguïjiāãrwùcáiyîngzhěbìzìxiǎorãnyǐ利 也。长 国 家 而 务 财 用 者,必 自 小 人 矣。bǐwãishànzhīxiǎorãnzhīshǐwãiguïjiāzāihàibìng彼 为 善 之,小 人 之 使 为 国 家,灾 害 并 zhìsuīyǒushànzhěyìwúrúzhīhãyǐcǐwâiguïbú至。虽 有 善 者,亦 无 如 之 何 矣!此 谓 国 不 yǐlìwãilìyǐyìwãilìyě以 利 为 利,以 义 为 利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