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及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
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任职及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加强我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我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设立相应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
第三条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指导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专业技术职务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具有终身制性质的荣誉称号。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及招生资格审核。
第五条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必须坚持“优中选优、公正合理”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导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情况,原则上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内进行。非学位授予点申报者,其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应与挂靠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相关,且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能提供良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方可参加任职资格审核。
第六条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核与监督,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
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
第七条 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研究生教育工作,在教学科研或临床医疗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思想品德良好,学术作风正派,教学态度端正,学风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身体健康,在岗工作,年龄不超过55周岁。
3、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高学术造诣,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并保证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指导研究生。
4、承担并圆满完成本科教学任务,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至少能开设一门本专业或专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
5、申请者所在单位有合理的教学团队,有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及相关的仪器设备条件。第八条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条件
新申请作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者,除满足第七条基本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⑴具有博士学位、副高职称满一年或具有硕士学位、副高职称满两年;⑵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有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有充足的课题经费用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未来三年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一万元;⑶近三年主编过一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SCI收录的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或有省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前三获奖人、二等奖前二获奖人、三等奖的第一获奖人);⑷近三年无教学及实践事故。
第九条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条件
新申请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者,除满足第七条基本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⑴具有博士学位、副高职称满一年或具有硕士学位、副高职称满两年或具有学士学位、副主任医(护)师资格满五年;⑵长期从事本学科实践工作,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近三年无教学及实践事故;⑶具有一定的从事本学科专业科研工作经历及稳定的研究方向,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有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未来三年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5000元;⑷近五年主编有一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或有厅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第一、第二获奖人)。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如同时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条件进行审核。
第十条 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程序
1、我校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申请者于申报当年12月填写《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简况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向所在教研室、二级学院、系、部提出申请。各二级学院、系、部于次年1月15日前收齐申请表格,审核、签字、盖章后报研究生院。
2、研究生院组织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小组对申请人任职资格进行审核,审核结果报分管校领导审定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者可于次年申请招收硕士研究生。
3、凡跨二级学院、系、部学科专业招生的导师,经所在二级学院、系、部审核同意后,须报拟申请招生的学科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系、部按有关程序审核。
第十一条 我校引进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
属于学校引进人才者,研究生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时受理其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审核条件和程序同上。海外引进人才和优秀出国人员回校工作者在年龄及职称等方面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十二条 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
1、校外人员申请担任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则上应有利于我校办学实力、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术交流。
2、校外申请者原则上除应符合第七条、第八条或第九条要求外,还应同我校相关学科有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参加过我校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工作,协助过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
3、校外申请者提出申请后须经所在工作单位同意,并征得我校相关学科(教研室)、二级学院(系、部)同意、签字盖章后,上报至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报分管校领导审批,才能申请担任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与我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4、除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同意独立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外,其他校外导师指导的我校研究生必须以我校相关专业的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且临床专业研究生原则上应在第一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轮转培养,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第十三条 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则上只能作为第二导师,但校内新导师连续招生并完整培养毕业一届硕士研究生的,经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考核同意后可作为第一导师申请招生。
第十四条 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调离后,如愿继续在我校招收硕士研究生,应作为外单位兼职导师按相关规定参加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后申请招生。
第十五条 技术系列或实验师系列的副高职称者,原则上不能参加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
第三章
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
第十六条 我校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
第十七条 审核当年,硕士研究生导师须填写《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其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须由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审核盖章。
第十八条 审核工作按照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参照以往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培养质量进行。审核合格的导师方可申请参加下一年度招生。不参加任职资格审核的导师,导师资格自行取消。
第十九条 对不履行导师职责或不具备培养条件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或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有较多人次无正当理由延期毕业的,将予以限制招生乃至取消导师资格。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取消当年招生资格乃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要求
第二十条 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应在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及我校规定的审核程序进行。各部门应严格掌握审核标准,体现公开与公正的原则,在整个审核工作中增加透明度,接受全校教师的监督。第二十一条 严格保密制度。评审专家名单、评审有关内容和材料、任何涉及评审对象及评审工作的来信、来访均由研究生院专人负责,严格保密纪律。
第二十二条 建立回避制度。申请者本人及其亲属一律不得参加该次审核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
第二十三条 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所需经费,本校的申请人由学校承担,各附属医院的申请人由附属医院承担,校外申请人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本人承担。审核经费由研究生院按照学校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统一收取、统一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四条 审核工作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违反审核规定或弄虚作假等,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申诉,严格查处。对查明确有实据者,将取消其任职资格,并报请学校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为了充分体现专家治校,体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学术权威性,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只聘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第五章
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审核
第二十六条 通过任职资格审核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如计划下一年招生,应填写《贵州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申请表》,经拟招生学科点教研室签字盖章同意,以二级学院、系、部为单位审核同意后提交研究生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我校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发展情况、导师综合条件和下一年招生计划,有权对各二级学院、系、部申报的招生计划进行调整报批。
第二十七条 年满57周岁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则上不再招收硕士研究生。
第二十八条 已列入招生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连续两年未能招到硕士研究生,第三年度参加招生申请前需
第二篇:《苏州大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
普 通
苏州大学 苏大学位〔2010〕5号
关于印发《苏州大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的通知
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
《苏州大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业经第八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学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希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苏州大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
苏 州 大 学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主题词:学术性学位 研究生导师 任职资格 审核办法 通知 印发
苏州大学研究生部
2010年03月15日印发 校对:金薇吟
抄送: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各党委、党工委,校党委各部门,工会、团委。
附件:
苏州大学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核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校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设立相应的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岗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审核。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四条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是指导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或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具有终身制性质的荣誉称号。我校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任职资格和上岗招生资格实行分开审核制。
第五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有利于构建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分增列、认定、特聘三类。
第六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有利于提高学科的
科学研究水平和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和效益。
第七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根据分类指导原则,适合不同学科的情况,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八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审核,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第三章 研究生导师的增列
第九条 申请对象
申请增列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对象,为符合本章第十条申请基本条件的本校和外单位在职人员。
第十条 申请基本条件
一、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申请的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每年能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博士研究生。
(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6周岁。任教授(含特聘教授)或研究员(含特聘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1960年1月1日(艺术类学科可放宽至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博士学位。
(三)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学术水平居国内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前列,研究方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其他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有重要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具体要求见附件1。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根据本院(部、所、中心、室)的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提出高于附件1所规定的科研工作要求,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四)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已完整培养过一届以上硕士研究生或参加过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工作并完整地协助指导过一届以上博士研究生(境外引进的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除外),培养质量较好,能承担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二、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的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每年能保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国内指导硕士研究生。
(二)年龄不超过56周岁。任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任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获硕士以上学位1年以上。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三)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学术水
平居国内本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前列,研究方向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其他项目,有较重要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具体要求见附件2。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根据本院(部、所、中心、室)的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提出高于附件2所规定的科研工作要求,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四)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一门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工作并完整地协助指导过一届以上硕士研究生,能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实践工作。
特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不受本条第二款中专业技术职务及其任职年限和指导研究生经历的限制。
第十一条 审核程序
一、申请
本校在职人员申请担任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由个人向相关院(部、所、中心、室)提出申请;外单位兼职人员,由其所在单位出具委托函(另附申请人的身份证、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复印件)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申请人应填写《增列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并向院(部、所、中心、室)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及其证明材料。
二、初评
博士研究生导师初评小组,由学校聘请相关学科的教授5或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不少于80%)组成。硕士研究生导师
初评小组,由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所属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组成。初评小组负责审查申请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对照申请增列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对申请人进行初评。初评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初评小组半数以上(不含半数)成员同意,即为通过。所在院(部、所、中心、室)应将初评通过人员所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在本部门范围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若无异议,初评结果由初评小组负责人签字后,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院(部、所、中心、室)负责将初评通过人员的有关材料交相关职能部门审核。人事处负责申请人思想政治、年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的审核,科学技术处、人文社科处负责申请人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审核,研究生部负责申请人培养研究生情况的审核。审核后的材料由院(部、所、中心、室)统一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其中包括:个人申请书(外单位兼职人员另需单位委托函)、审核情况汇总表、所有成果的证明材料各一式一份;增列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一式九份,增列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申请增列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代表性成果(3至5件)一式七份。
三、外单位同行专家通讯评议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聘请7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对初评通过的申请增列博士研究生导师人员的学术水平及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能力进行通讯评议。
为了避免因学术观点分歧等原因导致通讯评议结果出现异议,申请人可提交申请,说明回避理由,提出需回避的专家名单(限三名),但不得提出回避送审单位。
四、校学科组评议
校学科组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聘请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5至9人(人数须为单数)组成。校学科组负责对通讯评议通过人员的学术水平及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评议。评议时应参考外单位同行专家的通讯评议意见。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学科组半数以上(不含半数)成员同意者,即为通过。
五、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学部对校学科组评议通过的申请增列博士研究生导师人员进行审核,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学部对初评通过的申请增列硕士研究生导师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者,即为通过。审核通过的研究生导师增列名单由学校公示两周。若无异议,则发文予以公布,并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四章 研究生导师的认定
第十二条 研究生导师申请转学科认定的条件
已具备外单位或我校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者,其研究方向有明显转移,且拟转入的学科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十三条 研究生导师申请多学科认定的条件
已具备我校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者,其研究方向涉足两个以上的学科,且所涉学科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十四条 研究生导师申请转校同学科认定的条件 已具备外单位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者,其在原单位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学科与拟转入我校的学科相同,且拟转入学科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十五条 申请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认定的程序
一、申请人填写《认定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附原单位或我校有效证明材料)。
二、拟转入或拟涉学科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学部、分学部分别对申请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进行认定。经审核通过的研究生导师认定名单由学校发文予以公布,并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五章 研究生导师的特聘
第十六条 引进人员的特聘
一、特聘对象
(一)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特聘对象,为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我校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
(二)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特聘对象,为引进的我校特聘副教授、特聘副研究员。
二、特聘程序
(一)申请人填写《特聘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
(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审批。经审批通过的研究生导师特聘名单由学校发文予以公布,并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七条 外单位兼职人员的特聘
一、特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条件
(一)任教授或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
(二)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拓展我校该学科新的发展方向或填补学科空白点。
(三)来自与我校联合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科研院所(主要是军工院所),申报时为该学科的主要学术骨干。
二、特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程序
(一)申请人填写《特聘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申请表》,其所在工作单位出具委托函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
(二)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
(三)校学科组评议。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学部审批。经审批通过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特聘名单由学校发文予以公布,并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六章 其他
第十八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实行定期审核制。审核工作一般每年进行一次,特殊情况另定。
第十九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实行回避制。申请人及其亲属不得参与审核工作和有关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二十条 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核工作实行公示制。各院(部、所、中心、室)应将初评通过的申请人材料予以公示,学校应将审批结果予以公示。在公示期内,个人或单位若有异议,由院(部、所、中心、室)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受理。
第二十一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若申请担任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应按增列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有关规定重新申请。
第二十二条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的程序与要求,参
照《苏州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本办法中申请增列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学位、年限、年龄、出生年月、数量、等级等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含本级。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经第八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综合学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校长批准后实行。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苏州大学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苏大学位[2004]12号)、《苏州大学增列硕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苏大学位[2004]11号)、《关于<苏州大学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的补充规定》(苏大学位[2007]5号)同时废止。在此之前的规定若与本规定相悖,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附件1:苏州大学增列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基本要求
附件2:苏州大学增列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基本要求
附件1:
苏州大学增列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
基本要求
一、自然科学类学科
(一)理学、医学、农学学科 1.论著要求
物理学、化学学科:近五年内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0篇,其中SCI二区源期刊论文至少5篇。
数学、医学、农学学科:近五年内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6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至少4篇。
2.获奖要求
近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前四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前三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前二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3.项目要求
近五年内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且年均科研经费达3万元以上;或近五年内主持横向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理学、农学、医学学科应用研究,可参照工学学科的项目要求执行。
(二)工学学科 1.论著要求
近五年内被SCI(E)、EI收录学术论文至少5篇;或近五年内被SCI(E)、EI收录学术论文至少4篇,并出版学术专著至少1部(独著或第一作者)。
2.获奖要求
近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前四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前三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前二名),或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3.项目要求
近五年内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五年内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至少2项;或近五年内主持横向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20万元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
(一)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Ⅰ(不含艺术体育学科)1.论著要求
近五年内在二类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0篇(含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并出版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至少1部(独著)。
2.获奖要求
近五年内获国家级科研奖(前五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前四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二等奖(前三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三等奖(前二名),或市厅级科研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3.项目要求
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一般项目前二名,重大项目前四名)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五年内主持有较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6万元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Ⅱ(艺术体育学科)1.论著要求
任教授或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0篇(含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5篇);或近五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8篇(含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4篇);或近五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6篇(含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3篇),并出版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至少1部(独著)。
2.获奖要求
近五年内获国家级科研奖(前五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前四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二等奖(前三名),或省部级科研奖三等奖(前二名),或市厅级科研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在专业领域中获得的技法类同级别奖励视为相当等级的科研奖励。
3.项目要求
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前三名)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五年内主持有较重要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的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6万元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说明:
(一)以上论文、专著、科研项目、获奖成果限于所申请的学科专业范围之内;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其成果亦应与所申请的学科专业相关。
(二)科研工作基本要求中,论著为必备项。此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医学部的项目亦为必备项,获奖则为参考项;其余学院(部、所、中心、室)可在获奖、项目两项中任选一项作为必备项。对境外引进人员,项目、获奖可不作要求,但论文要求应高于上述指标,具体要求由各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行确定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少数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活跃度很高、学术影响力大、科研成果特别突出者,可破格申请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若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上发表学术论文(前二名或通讯作者),则视为符合申请条件。
(四)核心期刊以校科学技术处和人文社科处公布的目录为准(苏大科技[2008]第8号、苏大社科[2008]第11号)。论文仅限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但第一作者论文不得少于3篇。论文均应以苏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引进和外单位兼职人员除外)。
SCI(E)、EI源期刊论文视同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类核心期刊论文。每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类核心期刊论文可按2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计(不可逆向换算)。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可按1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类核心期刊或被SCI(E)、EI收录论文计。每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一)可按1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三类核心期刊或SCI(E)、EI源期刊论文计。以上专利数至多计2项。
(五)全国性专业协会(学会)设立的科学技术奖,若列入《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名录》并经校科学技术处认定,可视为相当等级的省部级奖。
附件2:
苏州大学增列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
基本要求
一、自然科学类学科
(一)论著要求
近三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含被SCI(E)、EI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近三年内被SCI(E)、EI收录学术论文至少1篇,并出版学术专著(含高水平教材)至少1部(独著或第一作者或第一主编);或近三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3篇(含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系列杂志论文至少1篇)。
(二)项目要求
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前三名)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三年内主持横向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
(三)获奖要求
近三年内获国家级奖(前七名),或省部级奖(前五名),或市厅级一等奖(前三名),或市厅级二等奖(前二名),或市厅级三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
(一)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Ⅰ(不含艺术体育学科)1.论著要求
近三年内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5篇(含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或近三年内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3篇(含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并出版学术专著至少1部(独著或第一作者)。
2.项目要求
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前三名)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三年内主持横向科研项目且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1万元以上。
3.获奖要求
近三年内获省部级奖(前五名),或市厅级一等奖(前三名),或市厅级二等奖(前二名),或市厅级三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Ⅱ(艺术体育学科)1.论著要求
近三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近三年内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3篇(含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并在省级以上展览、比赛中获奖(确定工作的指导教师、教练员指导的学生、运动员获奖等同,获奖2次以上视同核心期刊论文1篇)。
2.项目要求
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前四名)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主持或主要参加(前二名)市厅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或近三
年内主持或主要参加(前二名)横向科研项目且年均可支配到账科研经费达1万元以上。
3.获奖要求
近三年内获省部级奖(前五名),或市厅级一等奖(前三名),或市厅级二等奖(前二名),或市厅级三等奖(排名第一)至少1项。
说明:
(一)以上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成果限于所申请的学科专业范围之内;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其成果亦应与所申请的学科专业相关。
(二)科研工作基本要求中,论著为必备项。此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医学部的项目亦为必备项,获奖则为参考项;其余学院(部、所、中心、室)可在获奖、项目两项中任选一项作为必备项。对境外引进人员,项目、获奖可不作要求,但论文要求应高于上述指标,具体要求由各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行确定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核心期刊以校科学技术处和人文社科处公布的目录为准(苏大科技[2008]第8号、苏大社科[2008]第11号)。论文仅限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但第一作者论文不得少于1篇。论文均应以苏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引进和外单位兼职人员除外)。
SCI(E)、EI源期刊论文视同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类核心期刊论文。每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类核心期刊论文可按2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计。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排名第一)按1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类核心期刊或被SCI(E)、EI收录论文计。每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一)按1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三类核心期刊或SCI(E)、EI源期刊论文计。以上专利数至多计2项。
(四)全国性专业协会(学会)设立的科学技术奖,若列入《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名录》并经校科学技术处认定,可视为相当等级的省部级奖。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与指标分配办法
授权发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与指
标分配办法
(2012年05月12日 报道)
中国农大研生字【2012】5号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中农大校字【2012】1号)关于改革研究生导师管理的精神,围绕突出导师责任制和任职能力,科学统筹和合理配置招生资源,并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体现学院和学科自主权的原则,为了公平高效的实施导师招生资格的动态
管理,特制订以下办法。
一、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
1.招收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或任讲师职称3年以上且具有博士学位。
2)近三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1篇以上SCI/EI论文(人文社科类为SSCI/SCI/EI /CSSCI 论文); 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或作为主创
人员获得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授权。
3)主持科研课题,且当年到位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3万元以上)。
2.招收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
2)近三年来年均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1篇SCI/EI论文(人文社科类年均为SSCI/SCI/EI /CSSCI 论文),或年均IF因子高于1.5(人文社科类三年内发表一篇高水平论
文);
3)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且当年到位经费在2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5万元以上)。
3.招生导师的基本要求
1)研究生导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近三年来指导的毕业研究生论文在评阅、抽查及复查中未出现质量问题。2)严格遵守学校有关研究生管理的规定,且正在指导的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含硕士生
和博士生)总数不超过15名。3)能认真履行课程教学任务,任职时间能够满足完整指导一届研究生。
4.审核的实施
各招生学院应根据以上基本条件的规定,制定本学院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的具体条件和审核的实施细则,公示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可在满足以上条件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学院学科布局与整体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导师招生的资格条件。
二、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为了配合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的实施,并与教育部规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工作进度相适应,对现行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及招生目录编制与公布方式进行改革。1.学校将招生计划总量分为基数与调节两部分。基数部分在5月份制定招生专业目录时下达到个学院,上一学院研究生论文出现突出的质量问题的可核减;调节部分在复试录取时根据引进人才、重大科研产出、生源质量和就业情况等因素再行分配。
2.招生学院按照学校下达的招生计划,依据学校及学院制定的招生条件,每年5月对当年申请招生的导师进行资格审核。未通过招生资格审核的导师当年不能招生。3.原则上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的导师可招收1-2名硕士生,通过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的导师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数不超过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不超过2名。近三年在国际顶尖级刊物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过研究论文,或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或者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适当放宽以上限制。4.由学院根据招生资格审核结果和招生限额规定,并结合本院学科布局与发展的需要,将招生计划分配到各二级学科(领域)。所下达的硕士生招生计划按接收推荐免试生和公开招考录取两类生源分步实施;博士生招生计划按接收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和申请考核录取三
类生源分步实施。5.通过资格审核,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名单将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在当年6月份发布的招生目录上予以公布,10月底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选拔结束后,由学院再次公布各二级学科仍可招收博士生的名额与导师名单。
三、其他
1.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2.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四篇: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信息表
此表由符合招生条件的导师填写,如果内容较多可按此格式另加附页。
附件2
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信息表
教研室名称:填表日期:年月日
此表由符合招生条件的导师填写,如果内容较多可按此格式另加附页。
第五篇: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
一、任职资格:
(一)中专以上相关学历,持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上岗资格证。
(二)工作认真、严谨,责任心强。
(三)实践经验丰富,手脚勤快,指导耐心。
二、岗位职责:
(一)生产实习教师必须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要求,编制实习授课进度计划,提早一周写好教案,备好课。
(二)实习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技能示范动作要准确规范。教学过程要认真履行“三个指导”:课前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
(三)实习教师要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负责实习课堂的组织纪律的管理,负责当堂课中学生安全,负责实习成绩的评定。
(四)实习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提早一周书面通知车间管理员,准备下周实习材料和工具。
(五)实习教师有责任协助车间管理员对损坏或丢失的工量具、器材进行追查,并在损坏、丢失工具报告单上签注说明原因,上报教务科。
(六)实习教师应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内将学期授课计划,交教研组长审查。
(七)实习教师应按时填写教学日志,期末结束前应将学生的实习课题报告、授课计划、教师手册、教案、实习成绩等资料上交教务科。
(八)实习教师要对工量具、设备进行维护、维修、调整,难以修复的要上报教务科。
(九)期末阶段实习教师要协助车间,管理员对实习的工量具进行盘点、清查,对损坏的工量具提出修理或报废意见。
(十)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