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5:2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第一篇: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历史建筑保护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 目的及意义

1.1 毕业设计目的

该地块目前在进行开发研究,建筑策划的基本工作是进行初步的市场调查与研究,选取适合的建设项目及其大致规模。作为毕业设计的目的是配合该地块开发研究,同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1.2 国内现状分析

历史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环境不仅体现了一种物质空间结构,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组织交往结构,这些都同使用者的生活紧密相联,并作为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独特映像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因此,改造与更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历史建筑实体,还可以在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和空间感受的继承上进行新的重建,以重现其作为城市历史的印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记忆,使历史精神得以不断的延续。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过程当中,重视和体现这种映像的延续,通过将人们熟悉的空间模式加以保留,营造了极为传统的环境特色,人们记忆中的生活习惯、社区交往得以再现„„在使整个社区历史记忆延续的基础上使整体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城市与建筑的飞速发展更新为城市与建筑环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建筑大量且快速更新的今天,对历史性建筑的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令人扼腕的损失。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不应是相互对立的,而应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原有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还要通过这一过程使历史筑获得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含义。

1.3 毕业设计意义

上海大都会的巨构化和高层化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其引发的大规模旧区改造,使历史空间相对缩小和分散。但是基于其对城市精神和文化身份的支撑作用,历史空间依然是城市活力和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因而既应当也可能以相对真实、完整的片段,保存和活化于城市扩张后的巨构轮廓之中。在大背景下,分析上海历史空间保护与再生的艰辛历程和利弊得失,通过毕业设计验证对这一认知的实践探索。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2.1 基本内容

此项目是上海市杨浦区水岸历史建筑保护区市民文化活动建筑设计与改造。是集商业、文化和娱乐与历史建筑保护为一体的城市建筑规划与设计。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米左右。主要功能包括:商业部分:集市、游

览中心等;文化部分:市民图书馆、培训教室、展览厅、(培训机构)办公;休闲部分:餐厅、茶室咖啡厅、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其他部分:库房、卫生间。

2.2 技术方案 2.2.1查阅资料

外关于历史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及理论研究,掌握国内历史保护建筑改造的发展方向,吸取各方面成功经

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选择、阅读、考证、整理,为该地块的建筑策划与设计做准备。2.2.2实地调研

统一考虑周边用地的规划布局及建筑群体量、高度、色彩建筑形式等设计要素。建筑设计应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在使用上应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各功能分区既要相对独立,又要有机联系,便于统一管理。2.2.3比较分析

通过资料分析与现状调研结果,比较得出设计方向,对具体建设环境做出合理说明。建筑形象应具有超前性,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文化意识,成为上海市民富有历史印记和生活气息的生活娱乐场所。2.2.4改造与更新的方法

历史建筑是现实的、动态的,与时代结合的方式也是复杂而多样的,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和可能性深入发掘的基础上,从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出发,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并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能使历史建筑获得全新的生命力,更可以延续城市的记忆和场所的特征,增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度安排

(1)、2013年元月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和相应做些研究,形成对该建筑类型全面的了解。同时翻译外文文献。

(2)、2013年2月进行设计构思、进行方案设计。

(3)、2013年3月对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得出大体经济的建筑结构选型。

(4)、2013年4月方案深化,主要对建筑技术进行研究,讨论合理的节能模式得出合理和经济的结构

(5)、2013年5月定稿,推敲方案,完成正草图。

(6)、2013年6月进行正式图绘制,准备答辩。指导老师意见

历史建筑保护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签名:

月 日

第二篇: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院

建筑工程学院 教 研 室

指导教师 ** 学 生 *** 专业班级 建筑082 学 号 200801624221 题 目

※※※※地质博物馆建筑设计 题目类型

设计 选题背景及依据(简述国内外发展趋势、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 列出参考文献)

(一)博物馆发展趋势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事业实体

其本质在于不断地解释、保存藏品自身价值和最大可能滴实现并展示其藏品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和精神领域里

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都急切需要延续和创新自身的灵魂以适应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变化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个灵魂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这个灵魂不是随意或刻意创造的

它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变迁的体现和修正 他的基础就是这个城市或国家的过去

而博物馆正是作为保存和传播这一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地域性:任何一个博物馆要想在博物馆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无不是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都有“我有人无”的优势

生态性:这是当今建筑设计中的一种新潮流 为了是城市建设能够适应生态要求 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展示性:陈列盒展览室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主要形式 同时也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活动 观众在欣赏藏品时 能得到美的享受 收到艺术的熏陶 此外

还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增加藏品

丰富陈列展览的内容

提高陈列设计的艺术水平和涨价服务设施等

以便博物馆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生活的社会功能

地标性:这是当今建筑设计中的一种潮流 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才能容易让人记住 并且外观造型上有特殊新颖才能成为地标

(二)选题背景

河南禹州二叠纪含煤地层出露齐全、发育最佳

并先后在此创立命名了朱屯组、神垕组、小风口组、云盖山组、三峰山组和大风口群等层型剖面

位于神垕与磨街之间的大风口剖面 为最具代表性的标准剖面 总厚度近千米

各组间标志层特征明显 地层界线清楚 古生物化石丰富

其中含煤地层厚达720 m 分为8个煤段

最多含煤层数可达89层

几乎华北与华南所有的含煤层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天然露头

根据今年来对禹州一带含煤地层的研究 已发现含植物化石的层位至少在40层以上 其中大风口剖面有35层

比山西太原西山剖面发育更完全、更丰富 禹州及周边地区已鉴定112属306种 其中137个新种 分属12个植物类别

大风口是其中百余个新属种模式标本的产出地

这些典型含煤地层地质剖面、华夏群古植物群化石以及大鸿寨、崆峒山典型的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

以其典型的代表性、奇特的稀有性、观赏的优美性而独树一帜 为不可再生的地质资源 均属于主要保护对象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

此次选题地质博物馆为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集展览、陈列、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学术交流中心 地质公园核心园区的建设包括地质博物馆、华夏植物群遗迹园 华夏植物群古生态园和必要的服务设施

项目位置临近神垕古镇

神垕镇历史悠久

钧瓷、神垕钧窑遗址、祖师庙、灵泉寺白果树等文物古迹

而钧瓷又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 国之瑰宝” 项目位置文化资源丰富 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时

除了要考虑基地位置地质地貌等环境特征外 还要考虑传承当地文脉

注重总体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并重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并重

选题意义:

禹州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人文景观荟萃

为突出公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同时向游客系统传播地球科学知识

系统介绍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的地质及古生物化石演化史;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知识背景和成因;主要矿物、矿床及采矿遗迹讲解及复原;公园的地质发展史、科学研究史记主要的研究成果等

使游人对公园有一个比较系统与科学的认识与了解 从而提高其旅游质量与品位

提高群众对自然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因此建立地质博物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

它可以作为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1)~(5).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06 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S].GBJ-200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一9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1 4.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88 5.李春新 博物馆建筑设计手法探析:城市建筑.2007 6唐望松 毛振海 花竟科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 华中建筑 2009 7吴晓芬 立足区域文化

建设特色博物馆-以桐城文化博物馆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 2011 主要设计(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思想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1)主要设计内容

通过对※※市和※※古镇区域文化特色以及项目位置的环境特征的解读 提取其中精华元素

完成相应特色的建筑方案设计 完成建筑设计任务书所要求的内容 建筑方案力求新颖、大气、适用 并最终形成设计方案图纸 效果图等设计成果

该建筑位于河南省※※※※镇西北 大风口东侧 距离约3 km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1'36"~113°11'40" 北纬34°08'16"~34°08'20" 建筑总面积约3000㎡ 地面以上层数不超过四层

规划建设的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用图片、文字、模型、实物与标本、影视和信息系统等多媒体形式

向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及其他景观、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地质发展历史 并提供各种旅游信息的场所

建筑设计力求营造宏大的气魄 把建筑打造成景区的地标和亮点 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材料、技术

力求使建筑功能满足更舒适化和人性化的要求

满足展示、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等现代化的综合功能需求 建筑形式和场地自然环境相呼应 能体现场地的历史文化主题

(2)设计思想

本次设计将紧扣人文、生态、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 采用新技术

运用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 设计语言、材料、技术

力求使建筑功能满足更舒适化和人性化的要求 设计充分结合周围环境特色 并适当考虑当地文脉 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特殊关系

设计规定的建筑面积和绝对体量不大

因此在构思时本人打算采用分散的与均衡相结合的体块进行组合 求在形式上形成一种给人以扩张和大气的的效果 体现地壳运动时的巨大张力 给人以强烈的雕塑感

(3)工作流程

设计的准备阶段:收集国内外有关博物馆类建筑的论著、论文 记录、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 找出尚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的抽象提取和启动阶段:提取相关研究成果中对本设计有价值的欣喜 总结展览类建筑的共同点

形成展览类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设计的进行阶段:首先要根据基地进行多种方案设计 初步确定博物馆类建筑设计的标准

其次通过对基地周围的建筑以及场地特征 周边自然环境的考虑进行方案设计 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深入设计 最后用电脑绘制博物馆的设计方案 并考虑博物馆的结构布置方案

阶段性成果的检查与完善:检查完善已经设计好的图纸 检查设计的各个部分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 同时考虑施工的可能性

设计的检验阶段: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以及请教老师 检验课题成果

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设计成果的提交和鉴定:教师评阅 毕业设计展以及最后的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月25日--3月17日 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以及外文翻译

3月18日--4月14日 建筑设计一草 画出总体图

平面图以及初步立面

4月15日--5月5日 建筑设计二草 修改并确定方案 放大比例 开始

进行细部设计

5月6日--5月19日 建筑设计三草 完善设计

更加深妥善地解决各种问题

5月20日--5月26日 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

5月27日--6月2日 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

6月2日--6月9日

指导教师意见

院系设计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难度

毕业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 日

综合训练程度

是否隶属科研项目

院(系)签字 年 备注:1.题目类型为:设计型、论文(研究)型和其他类型

2.题目难度为:A、B、C、D四个等级

3.综合训练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 ?? ?? ?? 54

月 日

第三篇:建筑学开题报告

建筑学开题报告

建筑学开题报告1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

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经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1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为以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建筑学开题报告2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x温的平衡,以及它的显xx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xx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x温和显xx,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展品颜x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x,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x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x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x程较短,照度和均匀x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x的x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x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建立设计基本框架20xx/02

第三阶段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20xx/03-05

第四阶段修改、整理、检查、答辩20xx/06

建筑学开题报告3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色温的平均,以及它的显色性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色彩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色温和显色性,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展品颜色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射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色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射程较短,照度和均匀性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

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

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建立设计基本框架,20xx/02

第三阶段,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20xx/03—05

第四阶段,修改、整理、检查、答辩,20xx/06

建筑学开题报告4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志,是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对整个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建设商业中心。

之所以选择广电中心为课题,是因为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该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休闲化商业业态将成为大趋势。因此,做商业中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把握住建筑设计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流线关系的能力,见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无论是世界或是中国,近数十年来城市化步伐都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推进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商业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情况下,怎样在复杂的城市地域结构中优化商业中心布局,就成为愈益紧迫的实践课题。

对于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问题,早期曾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同心带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国和前苏联所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近期则普遍提倡一种多层向心环带模式。如果加以适当归纳,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现今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离心分散型,矿业城市多以取此种模式为主;③向心分散型,则是当今大城市的规划大多趋向采取的一种模式。实践中现代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理论界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传统的对过去的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研究,逐步转向单体建筑向复合型建筑的整体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现为三块第一块是已有专业的研究队伍第二块是在里面,关于综合体理论的研究第三块是海归派的学者的研究。城市综合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下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从实践当中,出现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逐步发展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闲为业态的休闲综合体和旅游设施综合体,以及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写字楼综合体,都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尝试。比如像中信城市广场,万象城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出现了以创意地产为主的复合型业态配套的一个主力军的创业地产综合体。

实践当中第三个表现是,一批专业的、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的出现,它与传统的地产顾问公司不同。商业综合体跟传统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综合体要了解区域商业中不同层级的商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商业建筑形态,以及它所能承载商业的功能。所以专业服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机构随之产生,也使商业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专业化,服务深度随着开发实践的加入显得更加专业和细致。

三、商业中心设计方法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xx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SHOPPINGMALL、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这一代商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的新动力。因此,业态的多元化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繁荣。

3、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标志性建筑为商业中心提供更多体验。体验商业的核心就是增加人们购物过程中的愉悦感,这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引起的消费模式,是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产物。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就开始关注情感价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悦享受,这就是体验。良好的自然景观、标志性建筑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是这种体验式商业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业中心设计时应抓住商业中心的特色元素,将本地特色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

建筑学开题报告5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与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与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与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与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建筑学开题报告6

摘要: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当前建筑行业中一种新兴的技术, 其从问世至今, 受到了建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BIM技术的应用, 从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 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出来, 基于此, 本文总结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 各类超高层、异形结构等建筑受到了国内城市的广泛欢迎, 然而这类建筑也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BIM技术因其具备可视化、动态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势特征, 其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应用BIM技术能够促使项目管理人们能够及时直观的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并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此外, 应用BIM技术,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三维动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现场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研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1—1 可视性

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建筑的可视化水平, 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着建筑全面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够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这对现场安全布置, 各类防护搭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拟化

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地质环境、裂缝、沉降等进行模拟, 进而对建筑结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提升建筑的稳定性。BIM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建筑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建筑运行功能。在建筑项目施工前, BIM可以对存在危险性的工作进行模拟实验, 例如深基坑支护施工、脚手架搭设、悬挑架搭设、吊篮施工等, 从而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优化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 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 利用BIM模型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以及优化后, 从而有利于优化管理决策。

2、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 当前建筑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一些年龄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 对新技术的应用显得不适应, 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筑单位重视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也因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碍。

2—2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技术设备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应用效果。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这也导致BIM技术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术的运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标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 想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指标, 实现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预算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 通过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统计, 能够为建筑施工安全的指标评估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 建立基于BIM的施工安全指标, 在建筑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 能够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管理实践操作相结合, 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确保建筑项目施工阶段顺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可以利用BIM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 该项任务是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是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术, 对施工方案防护性能进行确立, 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高强度指标, 才能真正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 利用BIM对建筑支模体系进行验算, 确保支撑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见, 在现代化建筑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术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术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长期研究, 综合考虑各项施工因素,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天气变化、地质条件、人工、材料的市场情况等各项因素, 使得BIM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发挥防护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安全防护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在施工周期中的各个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 建筑安全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运行阶段。

3—3 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检查

BIM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高层建筑项目的安全检查中, 通过BIM平台, 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工艺操作进行模拟, 通过平台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及信息的整合, 然后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的功能, 建立高层建筑进行安全检查模型,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隐患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实现施工的安全进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4 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协同、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主要用于现场的施工管理, 将现场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 以便及时得到处理,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减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 首先登录BIM应用界面, 然后将施工现场的相关照片传输至BIM应用中, 填好相应的选项, 包括项目名称、轴线等具体参数。利用BIM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将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至BIM应用中, 然后将这些数据关联至BIM模型, 利用BIM可视化的功能, 对现场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一来, 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 并进行精确的定位, 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

3—5 运用BIM技术进行安全培训

在传统的安全培训中, 内容主要是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真正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隐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较少, 口号多于实际, 并且培训方法单一, 这种方法进行培训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在安全培训中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训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数据, 实际应用性比较差,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训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 因此, 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通过模型的建立查看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 了解现场信息, 排除施工安全问题。利用BIM技术, 还可以创建安全内容数据, 有安全培训数据的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施工方案, 新机械的操作方法等, 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大大提高了相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 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安全施工培训才能达到预估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经济、技术都处于发展阶段, 极大的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同样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所以, 建筑工程的优良管理, 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局掌控, 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控制现场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推广BIM技术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员要掌握BIM技术的应用技巧, 通过BIM技术的使用, 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强化施工质量, 保障建筑业在发展上开辟新高度。

建筑学开题报告7

1、课题来源

1.1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用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总用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现有校园用地面积约700亩,新征用地约400亩。

使用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其中规划校园远期办学规模为18000人左右,规划校园远期教职工人数到1200人左右。学院远期规划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个学院组成。 因此应有供满足教学、办公、餐饮、住宿、体育、阅览等多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空间。如何结合地形处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时充分解决好老校区的旧建筑改造及更新与新建片区的建筑达到总体协调融洽关系,整合建筑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生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是本设计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该课题重在建设一个 “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流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树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区,探求适应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可以适应国际化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空间。提供一个还可以为周边人群服务的社会型校园。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触到有关学校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历来也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其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布局,形态组合,空间关系,环境营建等理论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园形态集中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物质环境提出了要求,即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集中型校园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使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的完整体系,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相适适应的。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综合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本身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中的一切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难以简单地区分。物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鼓励人们能无拘束的接触与交往,在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间建立起自然而协调的联系。

3.1.3校园空间的灵活化多样化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其物质设施都有较长的技术寿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寿命却相对的短得多。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适应将来的扩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灵活性,不但建筑单体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格网型,鱼脊型的建筑组合,更重要的是总体结构上的灵活性,如线型、网格型、分子型、辐射型,这几种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在总体结构上有相当的灵活性,且创造了多种校园空间环境。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设超大规模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突出特点。短期大规模的扩张,使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对于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人员创作的空间、机会极度压缩,使设计方案批量生产,重复使用,缺乏方案经济比较。建设周期短,难以保证校园环境的品质。

3.2.2空间尺度超常,校园功能分区盲目,彼此分离,相互孤立

某些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盲目地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将校内各个功能沿平面展开,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现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远,彼此分离,相互孤立。对科研机构区、后勤服务区的忽视,不利于其与社会保持方便的联系,并且造成了大学校园土地的浪费。

3.2.3过分注重形象气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经济适用的原则

过分讲究二维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平面轴线和形体视觉效果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色的创造,而追求所谓“门脸”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而忽视了校园使用主题师生的交流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而正是它们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体现校园特色的基本载体。更有些构成式大学校园注重校园的终极状态,却忽视了校园的时间因素与变化的不确定性,企图做到“一劳永逸”,缺乏弹性发 展的可能,从而限制了校园的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建筑群的围合界面、院落空间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

3.2.4忽视环境场所要素与校园特色的创造

在新校园建设中往往对原有生态保护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及持续的营造,规划中难以顾及校园在节约、实用、人文、审美等方面的调适。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内容

4.2技术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们首先要完成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图纸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们所想所做的,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包括场地的调研、现状分析、功能分析、空间分析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的产生、转变、衍生、最后的确立和对我们的方案所做的阐述完全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图纸,更多的是可以让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生动的展现出来。

5、研究方法

5.1对校园规划前期调查

在地形图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本次设计的地形、交通、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扩建建筑面积表。认真考虑相关因素对本次设计的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进行解析,总结建筑空间特征和历史文脉,确定设计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和山形绿背,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留原始地景,营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景色,同时满足校园规划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丰富的空间关系。

5.1.2.人性设计,适宜空间尺度

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度与空问,追求自然景观和生态风貌,以蜿蜒崎岖的小径、自然流畅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间塑造人性化、适宜空间尺度下的校园风貌。

5.1.3.与时俱进,坚持文脉延续

建筑单体设计与空间环境塑造都讲究时代性与历史感并存。校园不仅要与时俱进,突显个性,还要体现丰富的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与历史文脉,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1.4.整体规划,长远发展

实施分期建设,长远规划与发展,对整个校园规划进行整体考虑,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5.2总结校园规划期望目标

5.2.1.能够促进周边区位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

5.2.2.在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5.2.3.提高本地区的建筑形象,优化周边的整体环境,使规划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实用性,提供使用者创造优美的休息环境。

5.2.4.将学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统一,建设成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针对规划地块控制性规划要求,营造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居民学生一家亲”的新型校区。围绕人性化(易达、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经济)、生态化、现代化等宗旨,从总体布局、公建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道路场地设计、绿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兼顾,建立有机联系,系统解决设计中的复杂矛盾。

5.3拟在设计过程运用的手法

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亟需要创新的手法,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不仅要在原有的规划中突破创新,同时也要让新建区和旧校区达到高度的统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考虑,环境和空间的相呼应,流线组织和功能的满足等。设计工作也要做到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归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设计工具

设计的初期阶段以手绘草图为主、借助计算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图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绘制正式图的阶段,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包括 CAD绘制线形图、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hotoShop的后期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将做适当比例的沙盘模型。

6、研究进度与步骤

第1周3.3~3.9

开题准备与论证。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第2周3.10~3.16

开题报告。

第3~4周3.17~3.30

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实习。撰写调研报告。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包括场地设计与总体布置)。

第5~6周3.31~4.13

设计一草阶段。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校园规划总平面图。绘出一草,并进行过程的阶段性答辩。

第7~8周4.14~4.27

设计的二草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协调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与模型对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设计的三草阶段。主要加强细部设计内容,并将各专业的协调内容(如结构和设备布置)纳入到细部设计中。

第11~12周5.12~5.25

绘制正式图阶段。采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提高计算机的绘图能力,以便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绘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处理

第13周 5.25~6.1

交图,准备毕业答辩。撰写3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及完成毕业论文,并配有相关的内容摘要及外文翻译。

第14~15周 6.2~6.15

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学院现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仅能勉强满足师生的基本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校园存在以下问题:

7.1.部分建筑老旧,使用不便,难以满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块竖向处理不当。

7.3.建筑分期建设时未考虑风貌统一,建筑文脉不清晰。

建筑学开题报告8

一、所选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和训练,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掌握中型民用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建筑初步设计的深度要求及图纸的绘制表达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

以苏州工业园(江苏)独墅湖中学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题,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校园整体空间的规划设计及单体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校园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的综合能力。

二、课题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概况

独墅湖中学规划用地位于苏州工业园(江苏)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独墅湖大道东段,距新区行政中心7.5公里,校区北临独墅湖百米宽景观带,西靠围墙子路及世纪花园,东靠星湖街路,南靠新昌路,场地平坦,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所给基地范围包括独墅湖中学部分及商学院部分的规划。

规划总用地面积详见附件1、2。

(二)设计要求

为推动园区的稳步迅速发展,设计好具有一流教育设施和环境的中学,同时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提供面向不同对象的商学院规划,特对本方案提出如下要求:

1、设计必须具备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以期成为苏州市一流教育设施和环境的中学。

2、在满足中学(高中)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期下,力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方案设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考虑,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Z合理,为学生创造安静,美丽,空气新鲜的学习环境。

4、校园的主要节点及工程管线必须满足园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5、符合国家相关现行设计规范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三)设计内容

1、功能定位及规划规模

校园包括中学及商学院两部分,中学部分规划在校生3000人,考虑20xx人住宿,商学院部分20xx人全宿制。

2、建筑组成及要求

(1)中学(在校生3000人,考虑20xx人住宿) a)教学部分

〃普通教室5000O 〃实验室(生物实验室×4,物理实验室×4,化学实验室×4) 1500O

〃公共教室(美术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史地生室,音乐室)1500O 〃合班教室×3 1000O b)办公部分

〃教师办公20xxO 〃行政办公500O c)图书阅览

〃书库200O 〃学生阅览500O 〃教师阅览350O d)食堂部分

〃厨房2400O 〃用餐4000O 〃冷饮100O e)宿舍部分10000O f)后勤配套设施1500O g)体育设施(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室内游泳池风雨操场,体操房医疗室) 15000O

(2)商学院(20xx人全宿制)

〃办公1200O 〃教室4800O 〃机房200O 〃阶梯教室800O 〃宿舍10000O

建筑学开题报告9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关键词: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第四篇:建筑学开题报告

建筑学开题报告11篇

建筑学开题报告1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工程应用价值

题目: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分析

课题来源:

研究人从事炼钢厂房,连铸厂房以及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工艺平台,管道支架等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遇见采用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工程;而一方面行业内对钢结构组合结构有防火要求,另一方面钢铁厂相比其他工业厂房更容易发生火灾,因此本研究拟以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柱升温与降温受火性能研究为方向,考察破坏形态及其受火极限状态。

二、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xx.

2. 蔡绍怀. 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xx.

3. 欧智菁, 陈宝春.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面内极限承载力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 27(4): 80-83.

4. 廖彦波.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 清华大学, .

5. 蒋丽忠, 周旺保, 伍震宇, 等.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9): 55-62.

6. 陈宝春, 欧智菁.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 41(1): 55-63.

7. 周文亮. 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柱受力性能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

8. engesser f. die knickfestigkeitgeraderstbe[m]. w. ernst sohn, 1891.

9. duan l, reno m, uang c. effect of compound buckling on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built-up members[j]. engineering journal, 20xx, 39(1): 30-37.

10. razdolsky a g. euler critical force calculation for laced column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 131(10): 997-1003.

11.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crosswise lattice[j]. proceedings of the ice-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 161(2): 69-76.

12. razdolsky a g. flexural buckling of laced column with serpentine lattice[j]. the ies journal part a: civi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3(1): 38-49.

13. kawano a, matsui c. cyclic local buckling and fracture of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member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xx, 28.

14. kawano a, sakino k. seismic resistance of cft truss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xx, 25(5): 607-619.

15. kawano a, sakino k, kuma k, et al. seismic resistant system of multi-story frames using concrete-filled tubular trusses[j]. int society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s. cupertino, ca, 20xx: 95015-0189.

16. kawano a, matsui c. the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russes with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hords[c]//proceedings of a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iv, asce. 20xx, 28.

17. klingsch w. new developments in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ection structures[c]//symposium on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1985.

18. klingsch w. optimization of cross sections of steel composite columns[c]//proc.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special volume, asccs, fukuoka. 1991: 99-105.

19. lie t t, cowan h j. fire and buildings[m].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imited, 1972.

20. lie t t, chabot m.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ire resistance of hollow steel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1992.

21. lie t t, stringer d c. calcul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steel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 columns filled with plain concrete[j].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994, 21(3): 382-385.

22. lie t t, chabot m. evalua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of compression member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j]. fire safety journal, 1993, 20(2): 135-149.

23. kodur v k r. performance-based fire resistance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51(1): 21-36.

24. wang y c, davies j 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fire performance of non-swa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ssemblies with extended end plate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xx, 59(7): 819-838.

25. ding j, wang y c. realistic modelling of thermal and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unprotected concrete filled tubular columns in fir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64(10): 1086-1102.

26. hong s, varma a h. analytical modeling of the standard fire behavior of loaded cft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 65(1): 54-69.

27.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耐火性能研究的几个问题和方法[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

28. 贺军利,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柱耐火全过程分析[j].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上册), 1997.

29. 钟善桐. 第六章钢管混凝土的防火[j]. 建筑结构, 1999 (7): 55-57.

30. 查晓雄, 钟善桐. behaviou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fire[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xx, 9(3).

31. 李易, 查晓雄, 王靖涛. 端部约束对钢管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的影响[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

32. 徐超, 张耀春. 四面受火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抗火性能的分析[j].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 .

33.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 工业建筑, , 37(12): 39-43.

34. 王卫华, 陶忠. 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结构温度场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4): 18-21.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基础

1.所需工程技术、研究条件

本科硕士阶段所学习的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组合结构设计、结构抗火设计、有限单元法。

研究条件:能够掌握有限软分析、熟悉结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须填写名称、规格、数量)

建筑学开题报告2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色温的平衡,以及它的显色性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色彩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色温和显色性,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 展品颜色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射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色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射程较短,照度和均匀性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

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

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 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 建立设计基本框架 20xx/02

第三阶段 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 20xx/03—05

第四阶段 修改、整理、检查、答辩 20xx/06

建筑学开题报告3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x温的平衡,以及它的显xx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xx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x温和显xx,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展品颜x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x,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x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x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x程较短,照度和均匀x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x的x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x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建立设计基本框架20xx/02

第三阶段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20xx/03-05

第四阶段修改、整理、检查、答辩20xx/06

建筑学开题报告4

一、所选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和训练,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掌握中型民用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建筑初步设计的深度要求及图纸的绘制表达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

以苏州工业园(江苏)独墅湖中学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题,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校园整体空间的规划设计及单体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校园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的综合能力。

二、课题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概况

独墅湖中学规划用地位于苏州工业园(江苏)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独墅湖大道东段,距新区行政中心7.5公里,校区北临独墅湖百米宽景观带,西靠围墙子路及世纪花园,东靠星湖街路,南靠新昌路,场地平坦,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所给基地范围包括独墅湖中学部分及商学院部分的规划。

规划总用地面积详见附件1、2。

(二)设计要求

为推动园区的稳步迅速发展,设计好具有一流教育设施和环境的中学,同时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提供面向不同对象的商学院规划,特对本方案提出如下要求:

1、设计必须具备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以期成为苏州市一流教育设施和环境的中学。

2、在满足中学(高中)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期下,力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方案设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考虑,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Z合理,为学生创造安静,美丽,空气新鲜的学习环境。

4、校园的主要节点及工程管线必须满足园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5、符合国家相关现行设计规范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三)设计内容

1、功能定位及规划规模

校园包括中学及商学院两部分,中学部分规划在校生3000人,考虑20xx人住宿,商学院部分20xx人全宿制。

2、建筑组成及要求

(1)中学(在校生3000人,考虑20xx人住宿) a)教学部分

〃普通教室5000O 〃实验室(生物实验室×4,物理实验室×4,化学实验室×4) 1500O

〃公共教室(美术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史地生室,音乐室)1500O 〃合班教室×3 1000O b)办公部分

〃教师办公20xxO 〃行政办公500O c)图书阅览

〃书库200O 〃学生阅览500O 〃教师阅览350O d)食堂部分

〃厨房2400O 〃用餐4000O 〃冷饮100O e)宿舍部分10000O f)后勤配套设施1500O g)体育设施(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室内游泳池风雨操场,体操房医疗室) 15000O

(2)商学院(20xx人全宿制)

〃办公1200O 〃教室4800O 〃机房200O 〃阶梯教室800O 〃宿舍10000O

建筑学开题报告5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与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与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与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与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建筑学开题报告6

课题目的:

1. 通过本次设计,了解综合型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建筑看哦关键组合方式。

2. 了解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以及结构设计方法并熟悉国家有关设计规范。

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1.高层建筑定义:

中国定义

在中国,旧规范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m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m以上称为超高层。在新《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xx)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国外定义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简史

现代高层建筑首先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结构的保险公司大楼,高11层。1913 年在纽约建成的伍尔沃思大楼,高52层。1931年在纽约建成的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1962~1976年建于纽约的两座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各为110层,高411米。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为110层,高4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加拿大兴建了多伦多的商业宫和第一银行大厦,前者高239米,后者高295米。日本近十几年来建起大量高百米以上的建筑,如东京池袋阳光大楼为60层,高226米。法国巴黎德方斯区有30~50层高层建筑几十幢。苏联在1971年建造了40层的建筑,并发展为高层建筑群。

中国近代的高层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30年代。1934年在上海建成国际饭店,高22层。50年代在北京建成13层的民族饭店、15层的民航大楼;60年代在广州建成18层的人民大厦、27层的广州宾馆。70年代末期起,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复兴门、建国门和上海漕溪北路等处,都建起12~1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以及大批高层办公楼、旅馆。中国1986年建成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50层。

预计达到的目标: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设计高层综合办公楼,并用图纸文字表达,进行毕业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设计要求

1. 建筑规模:

2. 内容及要求:

①门厅:包括总值班室、接待室、卫生间、总台、贮藏室、消防控制中心等;

④部分商业店铺,咖啡厅,酒吧,休息厅,健身房,中西餐厅和厨房;

⑤电梯:13人客梯3~5部,另外设1消防梯(可兼作客梯或货梯);电梯必须设置前室; ⑥顶部:设置电梯机房、水箱等,屋顶绿化设置与否由设计者自定;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

⑦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主楼基础空间设置水泵房、配电室、发电机房和空调机房等; ⑧不少于100个标准停车位。室外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的数量分配自己定。

以上面积学生自己拟定,可大可小。

(2)图纸内容及要求

①总平面图:1:500~1:1000

②各层平面(底层、二层、标准层平面、电梯机房层平面和屋顶平面等):1:100~1:300,各层平面标注两道尺寸。

③剖面图: 1~2个,1:100~1:300

④立面图(2个,一定要有入口处立面,可用透视图生成):1:100~1:300

⑥透视图:外立面彩色透视表现图,手法不限

⑦图纸规格和效果: 6~8张a1图,全部彩色图。在每张a1图正面上写上指导教师、学生原学校和姓名;

另做3本a3图册:封面(彩图。注:在封面上写上指导教师、学生原学校和姓名)、目录、设计说明、透视图(彩图)、总图(彩图)、技术经济指标、各层平、立、剖等。以上各图的比例自定或不标。

(3)设计说明要求

①总平面设计对总图布局的道路、广场、人流、车流、周围环境以及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及环境影响的系统叙述。技术经济指标。

②平、立、剖面设计:建筑设计构思、功能关系和防火设计。

(4)参考地形图:见附图,城市自定

关键技术理论和技术指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地下车库设计规范》、《办公楼设计规范》。

完成课题的方案及主要措施:

老师讲解课题、调研分析、查找外文资料和翻译、写工作日志、写调研报告、构思方案、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立面设计、透视效果图表现、写设计说明和进行答辩。

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第1周:布置任务,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调研参观

第2~14周:分析地形环境,构思方案,完成毕业设计档案袋内的所有内容(3000字设计说明,1500汉字外文翻译,日记,3000字含图调研报告,填开题报告表,帮老师填毕业设计任务书表,成绩记录单2页不填留在档案袋内),自己合理安排。所有cad设计图和设计彩图以及word文档都刻成光盘,放入档案袋内。答辩时档案袋内所有东西一起带来。 第15周:老师讲课、布置任务,调研参观

第15~18周:到华中科技大学,给指导老师改设计方案图,其中第15周:老师讲课、布置

任务,调研参观;第19周:毕业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1,2,3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必瑜主编.《房屋建筑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 何斌,陈锦昌,陈炽坤主编.《建筑制图》.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罗向荣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 龙驭球,包世华主编.《结构力学》(i、ii).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6] 方鄂华,钱稼茹,叶列平编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 王钊主编.《基础工程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

[8]《土力学》.第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张学文罗旗帜主编.《土木工程荷载与设计方法》.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1]《混凝土结构》(上册、中册).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4g10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

[13] 徐占发主编.《土建专业实训指导与示例》.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4]王亚勇,戴国莹主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算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实用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6] 沈蒲生主编.《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d.v.griffiths and gordon a.fenton, probabilistic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 ,new york:asce,/507

[18]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

建筑学开题报告7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

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经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1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为以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建筑学开题报告8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关键词: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建筑学开题报告9

摘要: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当前建筑行业中一种新兴的技术, 其从问世至今, 受到了建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BIM技术的应用, 从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 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出来, 基于此, 本文总结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 各类超高层、异形结构等建筑受到了国内城市的广泛欢迎, 然而这类建筑也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BIM技术因其具备可视化、动态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势特征, 其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应用BIM技术能够促使项目管理人们能够及时直观的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并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此外, 应用BIM技术,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三维动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现场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研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1—1 可视性

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建筑的可视化水平, 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着建筑全面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够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这对现场安全布置, 各类防护搭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拟化

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地质环境、裂缝、沉降等进行模拟, 进而对建筑结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提升建筑的稳定性。BIM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建筑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建筑运行功能。在建筑项目施工前, BIM可以对存在危险性的工作进行模拟实验, 例如深基坑支护施工、脚手架搭设、悬挑架搭设、吊篮施工等, 从而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优化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 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 利用BIM模型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以及优化后, 从而有利于优化管理决策。

2、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 当前建筑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一些年龄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 对新技术的应用显得不适应, 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筑单位重视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也因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碍。

2—2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技术设备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应用效果。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这也导致BIM技术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术的运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标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 想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指标, 实现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预算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 通过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统计, 能够为建筑施工安全的指标评估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 建立基于BIM的施工安全指标, 在建筑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 能够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管理实践操作相结合, 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确保建筑项目施工阶段顺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可以利用BIM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 该项任务是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是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术, 对施工方案防护性能进行确立, 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高强度指标, 才能真正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 利用BIM对建筑支模体系进行验算, 确保支撑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见, 在现代化建筑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术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术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长期研究, 综合考虑各项施工因素,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天气变化、地质条件、人工、材料的市场情况等各项因素, 使得BIM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发挥防护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安全防护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在施工周期中的各个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 建筑安全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运行阶段。

3—3 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检查

BIM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高层建筑项目的安全检查中, 通过BIM平台, 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工艺操作进行模拟, 通过平台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及信息的整合, 然后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的功能, 建立高层建筑进行安全检查模型,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隐患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实现施工的安全进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4 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协同、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主要用于现场的施工管理, 将现场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 以便及时得到处理,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减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 首先登录BIM应用界面, 然后将施工现场的相关照片传输至BIM应用中, 填好相应的选项, 包括项目名称、轴线等具体参数。利用BIM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将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至BIM应用中, 然后将这些数据关联至BIM模型, 利用BIM可视化的功能, 对现场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一来, 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 并进行精确的定位, 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

3—5 运用BIM技术进行安全培训

在传统的安全培训中, 内容主要是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真正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隐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较少, 口号多于实际, 并且培训方法单一, 这种方法进行培训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在安全培训中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训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数据, 实际应用性比较差,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训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 因此, 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通过模型的建立查看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 了解现场信息, 排除施工安全问题。利用BIM技术, 还可以创建安全内容数据, 有安全培训数据的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施工方案, 新机械的操作方法等, 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大大提高了相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 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安全施工培训才能达到预估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经济、技术都处于发展阶段, 极大的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同样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所以, 建筑工程的优良管理, 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局掌控, 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控制现场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推广BIM技术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员要掌握BIM技术的应用技巧, 通过BIM技术的使用, 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强化施工质量, 保障建筑业在发展上开辟新高度。

建筑学开题报告10

1、课题来源

1.1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用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总用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现有校园用地面积约700亩,新征用地约400亩。

使用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其中规划校园远期办学规模为18000人左右,规划校园远期教职工人数到1200人左右。学院远期规划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个学院组成。 因此应有供满足教学、办公、餐饮、住宿、体育、阅览等多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空间。如何结合地形处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时充分解决好老校区的旧建筑改造及更新与新建片区的建筑达到总体协调融洽关系,整合建筑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生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是本设计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该课题重在建设一个 “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流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树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区,探求适应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可以适应国际化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空间。提供一个还可以为周边人群服务的社会型校园。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触到有关学校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历来也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其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布局,形态组合,空间关系,环境营建等理论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园形态集中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物质环境提出了要求,即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集中型校园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使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的完整体系,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相适适应的。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综合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本身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中的一切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难以简单地区分。物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鼓励人们能无拘束的接触与交往,在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间建立起自然而协调的联系。

3.1.3校园空间的灵活化多样化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其物质设施都有较长的技术寿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寿命却相对的短得多。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适应将来的扩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灵活性,不但建筑单体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格网型,鱼脊型的建筑组合,更重要的是总体结构上的灵活性,如线型、网格型、分子型、辐射型,这几种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在总体结构上有相当的灵活性,且创造了多种校园空间环境。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设超大规模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突出特点。短期大规模的扩张,使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对于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人员创作的空间、机会极度压缩,使设计方案批量生产,重复使用,缺乏方案经济比较。建设周期短,难以保证校园环境的品质。

3.2.2空间尺度超常,校园功能分区盲目,彼此分离,相互孤立

某些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盲目地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将校内各个功能沿平面展开,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现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远,彼此分离,相互孤立。对科研机构区、后勤服务区的忽视,不利于其与社会保持方便的联系,并且造成了大学校园土地的浪费。

3.2.3过分注重形象气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经济适用的原则

过分讲究二维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平面轴线和形体视觉效果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色的创造,而追求所谓“门脸”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而忽视了校园使用主题师生的交流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而正是它们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体现校园特色的基本载体。更有些构成式大学校园注重校园的终极状态,却忽视了校园的时间因素与变化的不确定性,企图做到“一劳永逸”,缺乏弹性发 展的可能,从而限制了校园的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建筑群的围合界面、院落空间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

3.2.4忽视环境场所要素与校园特色的创造

在新校园建设中往往对原有生态保护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及持续的营造,规划中难以顾及校园在节约、实用、人文、审美等方面的调适。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内容

4.2技术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们首先要完成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图纸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们所想所做的,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包括场地的调研、现状分析、功能分析、空间分析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的产生、转变、衍生、最后的确立和对我们的方案所做的阐述完全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图纸,更多的是可以让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生动的展现出来。

5、研究方法

5.1对校园规划前期调查

在地形图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本次设计的地形、交通、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扩建建筑面积表。认真考虑相关因素对本次设计的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进行解析,总结建筑空间特征和历史文脉,确定设计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和山形绿背,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留原始地景,营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景色,同时满足校园规划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丰富的空间关系。

5.1.2.人性设计,适宜空间尺度

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度与空问,追求自然景观和生态风貌,以蜿蜒崎岖的小径、自然流畅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间塑造人性化、适宜空间尺度下的校园风貌。

5.1.3.与时俱进,坚持文脉延续

建筑单体设计与空间环境塑造都讲究时代性与历史感并存。校园不仅要与时俱进,突显个性,还要体现丰富的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与历史文脉,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1.4.整体规划,长远发展

实施分期建设,长远规划与发展,对整个校园规划进行整体考虑,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5.2总结校园规划期望目标

5.2.1.能够促进周边区位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

5.2.2.在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5.2.3.提高本地区的建筑形象,优化周边的整体环境,使规划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实用性,提供使用者创造优美的休息环境。

5.2.4.将学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统一,建设成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针对规划地块控制性规划要求,营造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居民学生一家亲”的新型校区。围绕人性化(易达、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经济)、生态化、现代化等宗旨,从总体布局、公建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道路场地设计、绿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兼顾,建立有机联系,系统解决设计中的复杂矛盾。

5.3拟在设计过程运用的手法

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亟需要创新的手法,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不仅要在原有的规划中突破创新,同时也要让新建区和旧校区达到高度的统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考虑,环境和空间的相呼应,流线组织和功能的满足等。设计工作也要做到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归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设计工具

设计的初期阶段以手绘草图为主、借助计算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图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绘制正式图的阶段,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包括 CAD绘制线形图、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hotoShop的后期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将做适当比例的沙盘模型。

6、研究进度与步骤

第1周3.3~3.9

开题准备与论证。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第2周3.10~3.16

开题报告。

第3~4周3.17~3.30

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实习。撰写调研报告。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包括场地设计与总体布置)。

第5~6周3.31~4.13

设计一草阶段。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校园规划总平面图。绘出一草,并进行过程的阶段性答辩。

第7~8周4.14~4.27

设计的二草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协调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与模型对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设计的三草阶段。主要加强细部设计内容,并将各专业的协调内容(如结构和设备布置)纳入到细部设计中。

第11~12周5.12~5.25

绘制正式图阶段。采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提高计算机的绘图能力,以便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绘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处理

第13周 5.25~6.1

交图,准备毕业答辩。撰写3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及完成毕业论文,并配有相关的内容摘要及外文翻译。

第14~15周 6.2~6.15

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学院现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仅能勉强满足师生的基本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校园存在以下问题:

7.1.部分建筑老旧,使用不便,难以满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块竖向处理不当。

7.3.建筑分期建设时未考虑风貌统一,建筑文脉不清晰。

建筑学开题报告11

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志,是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对整个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规划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建设商业中心。

之所以选择广电中心为课题,是因为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该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休闲化商业业态将成为大趋势。因此,做商业中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把握住建筑设计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流线关系的能力,见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无论是世界或是中国,近数十年来城市化步伐都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推进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商业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情况下,怎样在复杂的城市地域结构中优化商业中心布局,就成为愈益紧迫的实践课题。

对于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问题,早期曾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同心带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国和前苏联所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近期则普遍提倡一种多层向心环带模式。如果加以适当归纳,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现今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离心分散型,矿业城市多以取此种模式为主;③向心分散型,则是当今大城市的规划大多趋向采取的一种模式。 实践中现代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理论界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传统的对过去的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研究,逐步转向单体建筑向复合型建筑的整体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现为三块:第一块是已有专业的研究队伍;第二块是在大学里面,关于综合体理论的研究;第三块是海归派的学者的研究。城市综合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下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从实践当中,出现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逐步发展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闲为业态的休闲综合体和旅游设施综合体,以及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写字楼综合体,都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尝试。比如像中信城市广场,万象城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出现了以创意地产为主的复合型业态配套的一个主力军的创业地产综合体。

实践当中第三个表现是,一批专业的、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的出现,它与传统的地产顾问公司不同。商业综合体跟传统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综合体要了解区域商业中不同层级的商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商业建筑形态,以及它所能承载商业的功能。所以专业服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机构随之产生,也使商业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专业化,服务深度随着开发实践的加入显得更加专业和细致。

三、商业中心设计方法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xx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SHOPPINGMALL、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这一代商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的新动力。因此,业态的多元化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繁荣。

3、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标志性建筑为商业中心提供更多体验。 体验商业的核心就是增加人们购物过程中的愉悦感,这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引起的消费模式,是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产物。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就开始关注情感价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悦享受,这就是体验。良好的自然景观、标志性建筑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是这种体验式商业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业中心设计时应抓住商业中心的特色元素,将本地特色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

第五篇:建筑学开题报告

建筑学开题报告

建筑学开题报告1

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志,是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对整个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规划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建设商业中心。

之所以选择广电中心为课题,是因为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该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休闲化商业业态将成为大趋势。因此,做商业中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把握住建筑设计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流线关系的能力,见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无论是世界或是中国,近数十年来城市化步伐都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推进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商业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情况下,怎样在复杂的城市地域结构中优化商业中心布局,就成为愈益紧迫的实践课题。

对于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问题,早期曾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同心带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国和前苏联所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近期则普遍提倡一种多层向心环带模式。如果加以适当归纳,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现今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离心分散型,矿业城市多以取此种模式为主;③向心分散型,则是当今大城市的规划大多趋向采取的一种模式。 实践中现代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理论界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传统的对过去的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研究,逐步转向单体建筑向复合型建筑的整体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现为三块:第一块是已有专业的研究队伍;第二块是在大学里面,关于综合体理论的研究;第三块是海归派的学者的研究。城市综合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下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从实践当中,出现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逐步发展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闲为业态的休闲综合体和旅游设施综合体,以及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写字楼综合体,都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尝试。比如像中信城市广场,万象城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出现了以创意地产为主的复合型业态配套的一个主力军的创业地产综合体。

实践当中第三个表现是,一批专业的、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的出现,它与传统的地产顾问公司不同。商业综合体跟传统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综合体要了解区域商业中不同层级的商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商业建筑形态,以及它所能承载商业的功能。所以专业服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机构随之产生,也使商业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专业化,服务深度随着开发实践的加入显得更加专业和细致。

三、商业中心设计方法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xx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SHOPPINGMALL、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这一代商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的新动力。因此,业态的多元化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繁荣。

3、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标志性建筑为商业中心提供更多体验。 体验商业的核心就是增加人们购物过程中的愉悦感,这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引起的消费模式,是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产物。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就开始关注情感价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悦享受,这就是体验。良好的自然景观、标志性建筑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是这种体验式商业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业中心设计时应抓住商业中心的特色元素,将本地特色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

建筑学开题报告2

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地区南宁至宁明某新建二级公路设计

课题来源:自选项目

课题类型:xxx

工程设计:xxxx

指导教师:xxx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xxxxxx

一、课题的意义

南宁地处广西南部偏西,北回归线以南,座落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全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祖国南疆的军事重镇。全市总面积10029平方公里,总人口277.91万。因市区绿化覆盖率近40%,形成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的园林风貌,被中外游人盛誉为中国的“绿都”。南宁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云、贵、川大西南,毗邻越南,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咽喉,也是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而且邕江贯穿南宁市区,因此水资源非常丰富。南宁是一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南国绿都。

宁明县隶属崇左市,东邻上思县、防城港市,北靠崇左县、扶绥县,西连凭祥、龙州县,南与越南接壤,是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陆路大通道的门户。境内矿藏丰富,有我国最大的膨润土矿藏。旅游名胜如花山崖画等文明遐迩。

因此便利的交通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南宁至宁明二级公路的修建,将加强南宁市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间的关系,并能带动沿线村镇的经济和农业发展,有助于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路线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情况

1.气候特点:

南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热量资源丰富;夏长东暖,夏湿冬干,雨量充沛。夏秋季多台风,但破坏性很小。最高月平均气温30-32.5度,一月平均气温大于6度。该地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性,按中国气候分区属东南湿热区,无冰冻现象。

2.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

路线所经过地区面向热带海洋,降水量丰富。雨日,雨量,雷雨次数较多,属中国暴雨分区第九区。年降水量在1600-20xxmm之间,其降雨特点为平原少于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雨型为夏雨和台风暴雨,最大月雨期长2.5-4.5天。暴雨强度大,径流速度较快,一般为0.75-2.0之间。地下水埋深一般丘陵地区给为2.3米左右,平原及沟谷处越位1.3米左右。平微区低洼地方地表有长期积水。

3.地形与地貌:

路线所经地区地形为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及平原。属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区。丘陵,低山坡面陡峻,陡达40%以上。沟谷两侧坡面曲折,局部地段呈鸡爪地形。该地区河流及沟谷水量丰富,地面径流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不太严重。广阔平坦,村镇,田地,水利建筑设施等较多。

4.地质与土质:

本地区位于南岭中等山地工程地质区的西南部。第四纪多残积层土质为砖红色粘性土,属高液限的粘土,多为碳酸岩风化的残积土。该地区岩石风化破碎严重,丘陵地区由于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局部地方有岩石出露。岩石以碳岩为主,花岗岩次之。

据实地调查,路线所经平原微丘区均按土质考虑,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70%。

5.植被及作物等概况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路线所经地区地处热带北部季雨林型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土小区,自然地理特征为热带湿润常绿林,林种主要有彬木,毛竹等用材林和油茶,油桐,剑麻等多种经济林。主要生长于山区和半山区的丘陵地带。

平原,微丘及宽阔河谷地带多田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双季稻占2/3以上,旱地作物主要是甘薯,玉米和土豆类等,主要在丘陵地区。

本地区生产热带,亚热带水果,一年四季不断。饲养业和塘养鱼业也较多。

路线所经地区,由于水量较大,山坡坡面较陡,地表水对路基有一定的冲刷影响,平原地带则公路用地与农业有一定的矛盾。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路线(>4m)

1.公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标准的论证与确定;

2.路线方案的比选;

3.路线平面设计;

4.路线纵断面设计。

(二)路基路面

1.路基横断面设计;

2.路基超高加宽设计;

3.确定沿线路基取土、弃土位置;

4.计算土石方数量并进行调配;

5.确定防护工程的位置、结构类型及尺寸;

6.路面结构及材料组成设计;

7.确定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位置、结构类型及尺寸。

(三)桥梁、涵洞、隧道及路线交叉

1.确定大中桥的位置、孔数及跨径、结构类型;

2.确定小桥、涵洞等的类型、位置、孔数、跨径及各部尺寸;

3.确定隧道位置;

4.确定路线交叉位置、形式、结构类型。

(四)其他

1.确定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

2.确定环境保护的内容、措施及方案;

3.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4.计算工程数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利用交点法定出平面交点,在纬地三维道路辅助设计系统上进一步完成路线平面线形的优化比选设计以及路线纵断面和路基横断面设计并计算调配土石方数量。公路路线地面点高程以及路基横断面地面点高程数据,通过等高线内插法得到。路面材料及结构组合设计利用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电算完成。

五、设计完成后提交的设计文件和表格

1、设计说明书

2、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

3、标准横断面图,弯道超高方式图

4、路面设计图

5、路基排水设计图

6、路基支挡工程设计图

7、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逐桩坐标表

8、路基设计表

9、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0、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六、完成任务具备的条件

1.广西南宁地区地形图,比例尺1:20xx

2.交通资料:据调查,起始年交通组成及数量如下:(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辆/日)

解放CA10B:650

东风EQ140:430

黄河JN162:520

日野KB222:780

小汽车:700

年平均增长率:5%

拟建成时间:20xx.7.1

3.纬地三维道路辅助设计系统,Autocad设计软件,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

4.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xx)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xx)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xx)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xx)

(5)《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D60-20xx)

4.参考书目:

(1)《道路勘测设计》,第二版,杨少伟主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06

(2)《路基路面工程》,第二版,邓学钧主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01

七、时间阶段安排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结合具体情况,对任务完成的阶段时间做出如下安排:

(1)20xx.04.30—20xx.05.06熟悉设计任务要求,完成开题报告;

(2)20xx.05.07—20xx.05.13完成路线平面设计;

(3)完成路线纵断面设计;

(4)完成路线横断面设计;

(5)完成路面材料和结构组合设计,排水系统设计;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设计资料文件;

(7)准备工程设计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xxx

指导教师签名:xxxx

建筑学开题报告3

1、课题来源

1.1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用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总用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现有校园用地面积约700亩,新征用地约400亩。

使用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其中规划校园远期办学规模为18000人左右,规划校园远期教职工人数到1200人左右。学院远期规划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个学院组成。 因此应有供满足教学、办公、餐饮、住宿、体育、阅览等多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空间。如何结合地形处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时充分解决好老校区的旧建筑改造及更新与新建片区的建筑达到总体协调融洽关系,整合建筑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生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是本设计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该课题重在建设一个 “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一流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树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区,探求适应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可以适应国际化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空间。提供一个还可以为周边人群服务的社会型校园。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触到有关学校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历来也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其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布局,形态组合,空间关系,环境营建等理论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园形态集中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物质环境提出了要求,即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集中型校园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使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的完整体系,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相适适应的。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综合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本身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中的一切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难以简单地区分。物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鼓励人们能无拘束的接触与交往,在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间建立起自然而协调的联系。

3.1.3校园空间的灵活化多样化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其物质设施都有较长的技术寿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寿命却相对的短得多。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适应将来的扩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灵活性,不但建筑单体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格网型,鱼脊型的建筑组合,更重要的是总体结构上的灵活性,如线型、网格型、分子型、辐射型,这几种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在总体结构上有相当的灵活性,且创造了多种校园空间环境。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设超大规模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突出特点。短期大规模的扩张,使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对于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人员创作的空间、机会极度压缩,使设计方案批量生产,重复使用,缺乏方案经济比较。建设周期短,难以保证校园环境的品质。

3.2.2空间尺度超常,校园功能分区盲目,彼此分离,相互孤立

某些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盲目地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将校内各个功能沿平面展开,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现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远,彼此分离,相互孤立。对科研机构区、后勤服务区的忽视,不利于其与社会保持方便的联系,并且造成了大学校园土地的浪费。

3.2.3过分注重形象气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经济适用的原则

过分讲究二维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平面轴线和形体视觉效果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色的创造,而追求所谓“门脸”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而忽视了校园使用主题师生的交流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而正是它们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体现校园特色的基本载体。更有些构成式大学校园注重校园的终极状态,却忽视了校园的时间因素与变化的不确定性,企图做到“一劳永逸”,缺乏弹性发 展的可能,从而限制了校园的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建筑群的围合界面、院落空间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

3.2.4忽视环境场所要素与校园特色的创造

在新校园建设中往往对原有生态保护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及持续的营造,规划中难以顾及校园在节约、实用、人文、审美等方面的调适。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内容

4.2技术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们首先要完成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图纸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们所想所做的,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包括场地的调研、现状分析、功能分析、空间分析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的产生、转变、衍生、最后的确立和对我们的方案所做的阐述完全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图纸,更多的是可以让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生动的展现出来。

5、研究方法

5.1对校园规划前期调查

在地形图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本次设计的地形、交通、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扩建建筑面积表。认真考虑相关因素对本次设计的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进行解析,总结建筑空间特征和历史文脉,确定设计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和山形绿背,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留原始地景,营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景色,同时满足校园规划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丰富的空间关系。

5.1.2.人性设计,适宜空间尺度

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度与空问,追求自然景观和生态风貌,以蜿蜒崎岖的小径、自然流畅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间塑造人性化、适宜空间尺度下的校园风貌。

5.1.3.与时俱进,坚持文脉延续

建筑单体设计与空间环境塑造都讲究时代性与历史感并存。校园不仅要与时俱进,突显个性,还要体现丰富的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与历史文脉,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1.4.整体规划,长远发展

实施分期建设,长远规划与发展,对整个校园规划进行整体考虑,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5.2总结校园规划期望目标

5.2.1.能够促进周边区位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

5.2.2.在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5.2.3.提高本地区的建筑形象,优化周边的整体环境,使规划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实用性,提供使用者创造优美的休息环境。

5.2.4.将学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统一,建设成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针对规划地块控制性规划要求,营造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居民学生一家亲”的新型校区。围绕人性化(易达、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经济)、生态化、现代化等宗旨,从总体布局、公建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道路场地设计、绿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兼顾,建立有机联系,系统解决设计中的复杂矛盾。

5.3拟在设计过程运用的手法

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亟需要创新的手法,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不仅要在原有的规划中突破创新,同时也要让新建区和旧校区达到高度的统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考虑,环境和空间的相呼应,流线组织和功能的满足等。设计工作也要做到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归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设计工具

设计的初期阶段以手绘草图为主、借助计算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图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绘制正式图的阶段,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包括 CAD绘制线形图、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hotoShop的后期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将做适当比例的沙盘模型。

6、研究进度与步骤

第1周3.3~3.9

开题准备与论证。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第2周3.10~3.16

开题报告。

第3~4周3.17~3.30

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实习。撰写调研报告。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包括场地设计与总体布置)。

第5~6周3.31~4.13

设计一草阶段。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校园规划总平面图。绘出一草,并进行过程的阶段性答辩。

第7~8周4.14~4.27

设计的二草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协调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与模型对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设计的三草阶段。主要加强细部设计内容,并将各专业的协调内容(如结构和设备布置)纳入到细部设计中。

第11~12周5.12~5.25

绘制正式图阶段。采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提高计算机的绘图能力,以便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绘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处理

第13周 5.25~6.1

交图,准备毕业答辩。撰写3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及完成毕业论文,并配有相关的内容摘要及外文翻译。

第14~15周 6.2~6.15

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学院现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仅能勉强满足师生的基本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校园存在以下问题:

7.1.部分建筑老旧,使用不便,难以满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块竖向处理不当。

7.3.建筑分期建设时未考虑风貌统一,建筑文脉不清晰。

建筑学开题报告4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

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经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1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为以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建筑学开题报告5

摘要: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当前建筑行业中一种新兴的技术, 其从问世至今, 受到了建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BIM技术的应用, 从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 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出来, 基于此, 本文总结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 各类超高层、异形结构等建筑受到了国内城市的广泛欢迎, 然而这类建筑也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BIM技术因其具备可视化、动态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势特征, 其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应用BIM技术能够促使项目管理人们能够及时直观的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并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此外, 应用BIM技术,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三维动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现场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研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1—1 可视性

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建筑的可视化水平, 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着建筑全面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够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这对现场安全布置, 各类防护搭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拟化

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地质环境、裂缝、沉降等进行模拟, 进而对建筑结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提升建筑的稳定性。BIM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建筑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建筑运行功能。在建筑项目施工前, BIM可以对存在危险性的工作进行模拟实验, 例如深基坑支护施工、脚手架搭设、悬挑架搭设、吊篮施工等, 从而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优化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 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 利用BIM模型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以及优化后, 从而有利于优化管理决策。

2、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 当前建筑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一些年龄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 对新技术的应用显得不适应, 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筑单位重视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也因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碍。

2—2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技术设备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应用效果。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这也导致BIM技术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术的运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标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 想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指标, 实现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预算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 通过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统计, 能够为建筑施工安全的指标评估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 建立基于BIM的施工安全指标, 在建筑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 能够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管理实践操作相结合, 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确保建筑项目施工阶段顺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可以利用BIM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 该项任务是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是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术, 对施工方案防护性能进行确立, 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高强度指标, 才能真正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 利用BIM对建筑支模体系进行验算, 确保支撑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见, 在现代化建筑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术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术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长期研究, 综合考虑各项施工因素,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天气变化、地质条件、人工、材料的市场情况等各项因素, 使得BIM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发挥防护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安全防护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在施工周期中的各个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 建筑安全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运行阶段。

3—3 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检查

BIM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高层建筑项目的安全检查中, 通过BIM平台, 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工艺操作进行模拟, 通过平台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及信息的整合, 然后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的功能, 建立高层建筑进行安全检查模型,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隐患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实现施工的安全进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4 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协同、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主要用于现场的施工管理, 将现场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 以便及时得到处理,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减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 首先登录BIM应用界面, 然后将施工现场的相关照片传输至BIM应用中, 填好相应的选项, 包括项目名称、轴线等具体参数。利用BIM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将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至BIM应用中, 然后将这些数据关联至BIM模型, 利用BIM可视化的功能, 对现场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一来, 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 并进行精确的定位, 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

3—5 运用BIM技术进行安全培训

在传统的安全培训中, 内容主要是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真正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隐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较少, 口号多于实际, 并且培训方法单一, 这种方法进行培训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在安全培训中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训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数据, 实际应用性比较差,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训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 因此, 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通过模型的建立查看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 了解现场信息, 排除施工安全问题。利用BIM技术, 还可以创建安全内容数据, 有安全培训数据的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施工方案, 新机械的操作方法等, 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大大提高了相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 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安全施工培训才能达到预估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经济、技术都处于发展阶段, 极大的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同样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所以, 建筑工程的优良管理, 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局掌控, 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控制现场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推广BIM技术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员要掌握BIM技术的应用技巧, 通过BIM技术的使用, 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强化施工质量, 保障建筑业在发展上开辟新高度。

建筑学开题报告6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与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与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与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与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建筑学开题报告7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关键词: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建筑学开题报告8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色温的平衡,以及它的显色性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色彩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色温和显色性,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 展品颜色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射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色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射程较短,照度和均匀性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

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

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 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 建立设计基本框架 20xx/02

第三阶段 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 20xx/03—05

第四阶段 修改、整理、检查、答辩 20xx/06

下载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学开题报告

    水水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双学位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来源:老师提供 ? 课题目的: 1.? 通过本次设计,了解综合型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建筑看哦关键组合方......

    建筑学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课题简介及选题意义(前言):目前我国都市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普遍存在共性的问题。因此, 应打破传统的选址思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商业园区; 进行人性化的商......

    建筑学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任务 1.1 目的 本次实习目的是了解影剧院类型的文化娱乐型场所,以及相关改造类型建筑以辅助毕业设计题目:《包头市老恰特影院改造与再利用设计》的顺利......

    建筑学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机场警务办公楼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0.03.05 二:调研地点:厦门湖里区高崎,厦门市公安局 三:调研目的:了解基地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周边建筑的层数、新旧程度、建筑风格,以及基......

    建筑学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0602 设计题目: 南靖县联华大酒店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 xx 学 号: 0xxxxxx 调研对象: 度假酒店 南靖土楼群 指导教师: xx 2011年3月16日......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梦遇古风》——诗选集 题目 书籍装帧设计 一、设计课题的目的、意义 设计课 的目的、 (一)课题的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以书籍内容设计为基础,以书为载......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Authorware小学课件制作如今高呼素质教育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也大步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信息时代已在高速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增......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设计题目: 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