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销社驻小岔河工作组“三个全覆盖”工作简介
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驻小岔河工作组
“三个全覆盖”工作汇报
“三个全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统领,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主题,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抓手。按照市委对“三个全覆盖”工作的总体部署,市供销联社工作组在各级党委支持下,找准定位,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农户,详细掌握村情民意
4月5日入村后,我们工作组立即开展工作。首先召开村两委班子座谈会,传达市委“三个全覆盖”会议精神,了解全村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入户方案。其次,我们走上街头,考察村基础设施建设;走进农户,与农民啦家常、攀亲戚,公开信息发放联系卡;走进田间地头,考察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户生产情况。通过走访,倾听群众心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基本做到四个了解,即:了解全村经济发展和工作思路,了解村民家庭情况、了解两委班子运转情况、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据了解,小岔河村位于城前镇西,岚济路和平滕路交汇处。全村共由村民354户,1445人,其中党员40人。全村拥有耕地1107亩,其中洼地小麦、玉米种植35亩;地瓜种植680亩;花生种植378亩;园地5亩;
委会打造成了集办公、村民休闲娱乐、活动健身为一体的村级服务中心。
2、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无集体经济收入,全村生活道路及生产道路都没有硬化,村民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污水横流,针对这一状况,市联社工作组积极协调市村村通办公室,并得到了交通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下拨资金28万元,对村内南北走向3条,东西走向2条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共硬化道路1400米,面积5600平方米。
3、小岔河村自来水设施建于1992年中德粮援项目办公室援建。由于水井设计浅,加上长期淤积,年久失修,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全村人口正常饮用水供应。我们通过协调,得到水利部门大力支持,出资8万多元新打101米深水机井一眼用于解决全村吃水问题。下一步将继续联系水利部门,争取得到水利部问的大力支持,努力完成村民自来水升级改造配套设施建设。
四、解决困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里有一个食品加工厂,该厂于2011年3月建成从事面条生产,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加上资金、销路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厂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联社工作组与村两委人员积极出谋划策,到兖矿食堂、市面条销售户联系产品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农民金融自助服务中心解决了部分流动资金。由
缴存财政专户,每笔开支都必须有经手人签字、村理财小组审理盖章。所有帐务逐笔、逐项在村内公示栏向群众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村民应到镇政府办理的事项,都由村民生代办员统一到相应部门办理,已代办民生事务52件,办结率达到100%。
六、加大法制建设,确保平安建设工作稳步开展 充分利用镇党委开展的“法治城前”建设、“法治文明一条街”建设活动,稳步推进村治安工作平稳开展。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依法治村进程,为构建平安和谐城前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加大治安巡查力度,调整充实治安联防队员,加大巡逻力度和密度,尤其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保护巡逻。三是结合全市开展的打霸除恶夏季百日会战,创新工作形式,和村第一书记 “我为群众站班岗”活动,激发联防队员的工作热情。对有危险倾向的人物严密监控,并邀请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对联防队员进行业务培训;四是驻村第一书记、联村民警进村入户,通过发放宣传纸、案例分析、组织群众讲课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党的相关政策,做到群众基本了解常用法律法规,切实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政策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围绕深化谈心交流,帮助开拓致富门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功夫。一是
第二篇:“三个全覆盖”工作情况汇报
田黄镇“三个全覆盖”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村级“三个全覆盖”工作开展以来,田黄镇立足镇村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三个全覆盖”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镇总体走访入户率达到60%以上,为民代办事项300余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0余起。
一、搭建四个平台,广泛宣传动员
发送手机飞信。安装飞信软件,创建“移动飞信”信息发送平台,专门明确一名办公室人员不定期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送“三个全覆盖”工作的内容、要求、有关惠农政策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三个全覆盖”工作的重要意义。
层层召开会议。召开党政联席会、动员会、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下发实施方案,对“三个全覆盖”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并迅速组织第一书记、联村民警进村对接,全部在动员会当天到岗到位。各管区、村开通了广播喇叭,悬挂横幅100多条,张贴标语1000多幅。
举办专题培训班。举办针对第一书记、联村民警、民生代办员的专题培训班,详细讲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印发10000多份明白纸,尤其是在第一书记培训班上,民政、新农合、新农保、农机等与相关的部门详细讲解了危房改造、新农合报销、良种补贴等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惠农政策,切实提高第一书记入村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 1
平。
定期巡回宣讲。录制宣传磁带,扎制宣传车,配备专门人员,每天巡回51个行政村大力宣讲“三个全覆盖”的含义、第一书记、联村民警、民生代办员的职责等,在镇村形成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强化五个保障,力促稳步推进
强化组织保障。镇里成立了“三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由我认组长,下设办公室,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全权抓好各项工作的部署、督导和调度;各管区、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三个全覆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强化队伍保障。在对全镇51个行政村进行广泛调查摸底、分类评定的基础上,按照强弱搭配,共同促进的工作思路,我们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第一书记,对人口多、班子弱、难度大的村庄,除配备1名工作能力强的第一书记外,还配备了2名驻村队员,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强化物资保障。先后投入20多万元,为每个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发放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购置了自行车、床铺被褥、洗刷用品,印制了“四牌三卡”,其中,“四牌”即便民服务公示牌、民生代办员职责牌、日报告公示牌、人员去向公示牌都已全部悬挂上墙,便于及时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及时了解驻村人员工作情况。
强化纪律保障。制定下发了关于下派干部驻村工作纪律的有关规定,要求驻村工作人员周一至周四一律吃住在管区,工作在村庄。严格执行“第一书记”及驻村队员驻村工作书面日报告制度,当天下午5:00前或第二天上午9:00前报告给镇下派办,对迟报或不报者三天一通报,并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同时,要求驻村工作人员注意工作方法,注重体察民情,真正实现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自身作风在一线转变。
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市委及市下派办督查考核规定,镇制定了督查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对督查1次不到岗到位的,全镇通报批评,在周二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学习会上上台书面检讨,并罚款100元;对督查2次不到岗到位的,全镇通报批评,在周二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学习会上上台书面检讨,并罚款300元;对督查3次及以上不到岗到位的,扣发1个月工资,是部门负责人的就地免职,并扣发1个月工资,一般人员的,年底考核时不得评为优秀,并扣发1个月工资。凡是工作期间被邹城市及以上领导明察暗访查实不在岗的,除按市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外,每发现一次,扣发当事人1个月工资;发现2次的,对当事人进行待岗处理。凡因事不能到村开展工作,一律要在头天下午5:00前书面向我或镇长请假,签字后交镇下派办统一上报市下派办,未请假的视为在岗,抽查发现不在岗将严肃追究责任,同时,请假归来后还要及时销假。
三、做好六结合文章,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结合镇村实际,积极推行“一三五七制”工作法,即每天驻村工作日报告公示制、三天一通报并责任追究的制、每周五对民情档案、民情日记点评制、每七天召开一次会议研究“三个全覆盖”工作制度。同时,建立QQ群229574075,方便快捷的利用手机网络发送通知、交流工作心得等。
与规范村级管理工作相结合。进一步修订完善村级在重大决策、民主理财、政务党务公开等各项工作制度,使村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与入户访谈数量和质量相结合。针对当前农忙的实际,驻村队员主动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耕种,与农户详细交流,或利用晚上的时间入户,与群众作面对面的交流,摸清每户群众的基本情况和所想所思所盼,能解决的现场帮助群众解决,不能解决的,明确解决时限。目前,全镇已帮助协调解决矛盾纠纷50多起,协办治水、修路等工程20多项。
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驻村干部主动融入到各村工作当中,全力搞好农业生产、计划生育、农村集体资产清理、社会救助复核、项目建设、环境卫生等工作,现已完成花生种植任务,启动道路、塘坝等建设工程,招商引资落地建设项目正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各驻村干部认真帮助村里分析村情民情和自身优势,广辟渠道,多方收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致富
信息60条,目前,新发展核桃、七彩山鸡养殖、农家乐等致富项目30多个。
与督查考核相结合。镇下派办不定期深入到各村对驻村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设立督查台账,定期进行通报,对不再岗的,将严格按照市镇有关规定处罚,绝不姑息迁就。目前,全镇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健全体制机制,严格督查调度,全力做好“三个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市镇村当前重点工作,确保 “三个全覆盖”工作成为贯彻党和政府决策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确保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参加村级“三个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心得体会
参加村级“三个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测评工
作心得体会
驻村工作开展得实不实,成效明显不明显,群众满意不满意,说到底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满意度是杆秤。近期,本人参与了市里组织的为期两周的村级“三个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时间虽短,回味一下,感受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几点体会
1、群众的期望。自全市村级“三个全覆盖”工作开展以来,887个村居都有了“第一书记”,经过半年的驻村,为群众办了不少的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但也出现了一些个别不作为的村,工作疲软,群众评价不高。满意度测评工作正是给群众提供了一个发表自身真实想法的平台,把自身的意愿真实地表达出来,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
2、领导的期望。开展村级“三个全覆盖”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可以说在邹城市是史无前例的,六十多人的检查队伍,从制定检查方案到组织实施再到座谈总结,每一个环节都包涵了市领导和市下派办公同志们的汗水,检查期间市领导亲自到镇(街)、村指导测评工作,就是期望这次测评工作能够反映出真实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第一书记”的期望。测评工作给“第一书记”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正是因为这个平台,“第一书记”们彼此认识、彼此熟悉、彼此交流,共同提高,边检查边总结,期望通过测评工作,总结自身工作的经验,查找工作上的不足,同时在心里默默地结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思考下步工作应怎样开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新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1、走访入户不彻底。根据下派办相关文件要求,入户率应达到100%,但通过检查,个别村还没有达到。入户走访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哪些问题。因为只有掌握了村情民意,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今后的工作思路。
2、民生问题重视不够。在检查中,群众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民生,比如土地的分配、道路硬化、自来水等一系列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驻村干部应该想群众之所想,把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树立“第一书记”以及村“两委”的形象和威信,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3、村级班子软弱涣散。通过检查,有的村级班子不健全,有的村级班子没有形成合力,办事效率不高。班子不强,“第一书记”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一切都无从谈起。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班子”。可见建设一个好的村级班子,建设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几点启示
1、加大宣传,督促到位。“三个全覆盖”工作开展以来,各级都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想取得更大的成绩,我认为一方面就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平台宣传“三个全覆盖”工作,使群众明白、了解什么叫“三个全覆盖”。另一方面是督促入户率没达到100%的个别村继续进行入户走访,掌握村情民意,制定今后的工作方案。
2、健全制度,惠及群众。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健全民生问题管理制度,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然后成立调查组对反映问题核实,将核实完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镇街和驻村单位,责令提出应对措施,限期予以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全程跟踪、全程纪实,做到知民情、解民意、群众得实惠,从而促进全市驻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3、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完成村级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子的凝聚力。因此,建设好村“两委”班子至关重要。要配足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各种形式选人才,把村里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及时充实进来,形成整体合力。
第四篇:县人社局驻汴河镇剅口村工作组调研报告
县人社局驻汴河镇剅口村工作组
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三万”工作组在人社局刘子建局长的带领下从3月6日起进驻汴河镇剅口村进行“三带三问三帮”调研。在该村支部书记王配合下,通过召开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走村串户和田间地头访谈、实地察看的形式,了解农户们的需求,同时发放征求意见表、明白卡等调查表格2000多份,通过调研,初步摸清了该村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基本理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汴河镇位于江汉平原南部,地处湘鄂交界处,背靠洪湖,面对长江。在这片土地上,曾留下过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全镇辖35村,版土面积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可开发湖泊水面10万亩。总人口6.2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92万人。2009年5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纳入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
剅口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农户449户,人口2809人,农村劳动力895人,计税面积为3143亩。主要农产品以水产养殖为主,农村人年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全村共有党员28名,村委班 8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该村因地处湘鄂西交界处,背靠洪湖,主要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经商和打工为主。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从此次调研情况看,村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2、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比如农资产品等价格上涨,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近年来,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4、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
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就业。
5、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
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6、生活缺乏相应照顾、隔代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子女或丈夫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而言都成为难题。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渐渐衰弱,患病的相应增多。妇女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而且,都承担着抚育儿女或孙辈的重担,留守妇女因精力所限,无法专心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因身体较差,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对他们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隔代教育问题突出。
7、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用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常年患病率较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患病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有的老人多年卧病在床。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村里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农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小病抗,大病拖”是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医疗状况的真实写照。
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纵向来看,我县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横向比较和从现实需要来看,农村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养老、公益医疗、公共服务等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滞后的,农村老人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保障的各种需求。
9、基层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汴河剅口村滨临洪湖,地势低洼,属典型湖区,为保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泵站抗旱排渍是必不可缺的一项水利工具。据村委员反映,万家垸泵站自1991年建成至今,四次被盗,四次恢复,给农业生产和农民造成惨重的损失,现闸门破裂,泵站房屋倒塌,根据农户强烈要求,剅口村在汛期来临之前,要将泵站维修好,确保农业生产和养殖万无一失。但恢复重建需要一大笔资金,村委员不能妥善解决。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为农民谋利益、深得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帮助村两委查找问题,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教育和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
二、要为农民多提供“送医、送药、送农资、送信息、送岗位”活动 定期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和农业技术员传授种植技术。适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为村民讲授有关种植业、水产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实施科技扶贫,提高现有劳动者的致富能力。同时定期不定期组织企业开展送岗位招聘会。为农民朋友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目前,我县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2009年,为配合全省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监利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并率先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毛市镇、福田寺镇两地试点推行。经过近两年试行,己取得很好社会效果,参保人员反响良好。为早日争取将我县纳入全国新型农保试点县市,2011年,县政府把扩大新型农保到我县13个新农村建设试验乡镇作为政府本“十件实事”之一,同时将《试点方案》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后的政策规定:凡我县16至60周岁的农村户籍人口,均可按每年100、200、300、400、500、800、1000、1200元8个档次参保缴费,不论男女在至少缴满15年后达到60周岁时办理退养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60周岁以上老人不用缴费,在家庭成员全员参保后,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政府为鼓励参保人按时缴费,对每个参保对象选择8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每年给予补贴5元。今年来我县共有13万人参保,10万余人享受政府的参保补贴,近3万人享受55元的基础养老金。现在我们要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真正让老百姓老有所养。
四、量力而行,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要多方联系,计划争取一定资金,解决该村人畜饮水的问题。争取有关部门和领导支持,对村困难户、贫穷户、特困党员进行慰问,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帮助村里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村容村貌的整洁、美化。发挥懂电脑优势,在将村生产的农产品有关信息上网的同时,通过网络为村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
五、要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对红色经济的开发,剅口是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曾留下过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一九六九年,监利县政府在剅口兴建了剅口烈士陵园。以此缅怀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我们要把剅口烈士陵园建成全县仍至全省的教育基地。要让先烈们的革命浩气,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我们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通过开展“三万”活动,剅口村也一定会取得新的变化。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高州驻村工作组扎实有效推进复产重建工作
120多个市直单位坚持挂点,600多名机关干部长驻灾区
高州驻村工作组扎实有效推进复产重建
工作
一年来,高州市四套班子领导、120多个市直单位坚持挂点,600多名机关干部长驻灾区,食住在农家,连续作战,帮扶农民复产重建。高州市38个党委、1608个党支部、3万多名党员在复产重建工作中勇于创先争优,始终战斗在复产重建第一线,带领群众奋力生产自救,积极参与复产重建工作。目前,高州市“9.21”灾区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完善,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人心安定,社会和谐。
(一)去年“9.21”特大洪灾发生后,高州市纪委监察局、市统计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国移动高州分公司、茂名海关高州办事处组成“9.21”救灾复产驻村工作组进驻马贵镇周坑村,负责该村的复产重建工作。该工作组切实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加大投入,扎实帮扶,取得了“四个最早”的好成绩。
在复产重建工作中,周坑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三点一线”(抓重点、攻难点、盯热点,全力投入复产重建第一线)的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周坑村的复产重建工作。针对全倒户的不同特点,驻村工作组紧紧抓住重建家园这个重点,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事一对策、一人一任务、一天一跟踪”的原则,对14户全倒户制订出14种不同的帮扶重建方案,然后分解到各个驻村组员身上,每天进行跟进落实。坑口村全倒户沈洪富,5年前做了胃切除手术,妻子6年前得了肾结石,两个儿子都患肝炎需要长期吃药治疗,经济非常困难。但他在工作组的帮助下,积极主动筹划重建,家中两兄弟也全力帮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作组想方设法帮助沈洪富联系买砖、还筹集到13吨水泥等。他于去年10月7日动工,成为灾区重建第一户。在重建过程中,组员们还亲自帮助铲砂铲石,搬运模板等,他于去年11月19日成为灾区最早进住新居的全倒户。住在半山腰火烧石自然村的全倒户练庆盛,妻子早年病逝,家中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重建选址在半山腰,加上雨天路滑,建筑材料没法运送上去而停工。工作组迅速从7公里外的大西村请来“马帮”帮他把砂石 等材料运送上山,还为他送上3000元重建资金。为了加快重建步伐,工作组还采取“两限一奖励”办法,对在规定时间内开始动工和在春节前搬进新居的全倒户进行奖励;对先动工的先奖励,工作质量好又快的多奖励。对能按质量按要求完成重建的全倒户,由驻村工作组自筹水泥奖励每户7-10吨,奖励资金2000-3000元不等。如三尺田村的许经良,在工作组奖励和帮助下,仅仅用了30天,新建房屋便已竣工。通过工作组和镇村干部共同努力,周坑村于去年12月30日前完成了全倒户重建任务,成为马贵灾区第一个完成全倒户建设任务的行政村。
为确保农田用水及时恢复,驻村工作组积极攻克水利修复这个难点。“9.21”洪灾导致该村480多个大小水陂被冲毁。为了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修复部分中小型水陂,驻村工作组及早规划、及早动手,通过由工作组无偿奖励水泥,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修复。还采取“三分解一跟踪”、“三到两拍”的办法,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在国家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工作组依靠自身努力,率先自筹资金和水泥迅速修复好了周坑村中小型水陂38座,实地调查测量待建水陂188座。在国家重建资金下拨到位后,待建的188座水陂也迅速地得到修复。此外,驻村工作组还紧盯维护稳定这个热点,实行“两制一集中”的办法,解决一批矛盾纠纷,确保灾区和谐稳定。
目前,周坑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产重建工作实现了“四个最早”:周坑小学是高州市灾后最早复课的学校;沈洪富是高州市灾后最早动工重建的全倒户;沈洪富是马贵镇灾后最早入住新居的全倒户;周坑村是高州市灾后最早完成全倒户重建任务的行政村之一。
(二)高州市大坡白马东朗村在“9.21”特大洪灾中受灾尤为严重,该村10多户村民的家园全被洪水冲毁,受灾村民被安排住进了安臵点的临时板房。灾情发生后,高州市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以及高州四中等四个单位组成驻村工作组和受灾群众一起抗击洪灾,重建家园。
白马东朗村沿大坡河而建,此次“9.21”特大洪灾中,该村房屋倒塌13栋,70多亩农田被毁。更为险峻的是,大坡河河床被垫高数米,导致其河流改道,移至村前,距离村落不足30米。加上背靠大山,村民常年饱受山体滑坡之害。为了科学合理规划白马东朗村重建工作,驻村工作组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协助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东朗村实地勘察地质情况,进行房屋损毁情况鉴定,设计重建规划图,帮助全倒户选址等。经过实地勘察论证,该村需迁址重建,以彻底摆脱洪灾厄困。同时,驻村工作组千方百计加快重建进度,确保该村11户全倒户在今年春节前入住新居。
据在大坡镇白马村驻点的高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健鹏说,回忆起坚守灾区的日子,深深地感慨灾后复产重建的不容易。白马东朗村在此次洪灾中有11户全倒户,在灾后的重建选址上,年轻人想异地搬迁,年纪大的想就地重建,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工作组反复把各种可能性向村民解释。最后,选址确定了,但还是延误了重建时间。资金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工作组就垫资;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供应不足,工作组就四处筹措;人手紧缺,工作组设法请市区一工程队到村里帮忙。最终,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给灾区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白马东朗村复产重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村水毁大堤已经修复,受损农田已经复耕。同时,白马东朗村作为高州市“9.21”整体搬迁重建的示范村,11户“全倒户”在今年春节前全部搬进了新居,并已完善硬底化环村公路、排水系统和体育设施等基础设施。
(三)高州市古丁镇在“9.21”特大洪灾中受灾严重,全镇各项设施遭受重创,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茂名、高州两级市委、市政府组织挂钩工作组和驻村单位对古丁灾区进行对口帮扶,一年来工作组和驻村单位尽职尽责,对灾区复产重建工作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灾情发生后,高州市抗灾复产工作组到古丁镇现场办公,指导抗灾复产,并组织高州市检察院、物价局、火星农场等一批复产重建驻村帮扶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帮扶该镇开展抗灾复产工作。先后支持古丁自来水厂引水渠重建,解决圩镇9000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支持古丁卫生院添臵医疗器械,购买X光机等,解决灾区群众看病难问题;支持大朋村沙田桥重建,解决3500多人的出行问题;支持古丁中学、大朋小学复学,支持大坪、柏河、新龙村搭建便桥,临时解决4000多人出行问题;支持水泥维修水毁公路塌方10多处、修复农田水陂82宗,购买水泵灌溉 受旱农作物,解决2000多亩农田的抗旱保收问题。同时,工作组还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资金,解决了古丁灾区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给予了古丁灾区灾后初期恢复强有力的支持,为古丁灾区复产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龙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