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挖掘信息技术在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战略潜力 应文坚
挖掘信息技术在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战略潜力
椒江职业中专 应文坚
【摘要】构建并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且必须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信息技术具有强化教师与成长要素的融合、强化教育共同体的融合、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在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校际融合、板块效应、网络集群、教育均等四个时期,在推动教师交流、课程共享、继续教育、网络会议、名师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潜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共同体 战略潜力
在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构建并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现已成为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推进手段。引入信息技术,挖掘信息技术对于构建和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战略潜力,又是加快发展教育共同体、加速推进教育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在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目标,而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均为使能目标,二者并不矛盾或冲突,相反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补的关系。这两项使能目标的实现,可促使教育一体化这一关键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因此,在构建和发展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一、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我国经济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由来已久,对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区域教育呈现出城乡、南北、陆岛发展不均衡的特征。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目的就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有以下多种构建模式:
(一)“名校+新校”的品牌输入型共同体
名校多处城区或者市中心,周边已形成成熟的住宅区和生活区,扩容能力有限,其校园承载力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优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需求。名校与新校共建教育共同体,实行统一行政管理,一方面破解名校发展的土地、校区等要素制约,另一方面促 使新校依托名校品牌、文化、管理、师资等优势实现高速高效发展。
(二)“名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托管型共同体
薄弱学校委托名校管理期间,管理权发生重大变化,校长法人职责由名校授权履行,中层以上干部任免由名校提出方案,报市、区教育局审批后生效执行。委托管理期间,实现办学目标、教学管理、师资配置、招生工作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干部、师资和生资实行一定程度的双向交流。
(三)“名校+薄弱学校”的业务指导型共同体
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保持独立,管理权毋须过渡,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双方管理层通过校长会晤、校级领导会议、校际行政会议、实地勘察调研等多种交流形式,促使薄弱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内涵。选派名校名师到薄弱学校与该校教师开展“一对一”结对跟教、名师送课、课程研讨等工作,选培薄弱学校“领雁教师”与名校名师结成“教师专业成长联盟”。
(四)“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群策群力型共同体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木桶原理(短板理论),薄弱学校的发展势头、整体实力和品牌效应不如名校,并不意味着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和发展潜力,而是受其发展“短板”限制。薄弱学校自发组成“薄弱学校联盟”,开展同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和实践特色发展方向,以其“长板”优势在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二、信息技术在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战略作用
不管何种城乡教育共同体,区域位置、物理距离、交通条件、沟通费用、师资交流成本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共同体高速高效发展,导致教育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师资融合发展迟滞、校际关系疏离、借鉴管理效能不高、资源整合不力等局限性。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以下三大战略作用:
(一)强化教师与成长要素的融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在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诸要素中,关键的要素是教师。教育共同体内教师群体快速成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不存在较大的知识和能力差距,是区域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一大佐证,也是构建和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意义所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教师与专业成长导师、教育发展愿景和所需教育资源的联系,进而推进教师的 快速成长。
一是加强教师与专业成长导师之间的联系。在城乡教育共同体中,名校与薄弱学校开展异校结对、名师蹲点调研、教师赴名校听课等工作推动教师快速成长,但信息沟通的实时性、教师培养机制的长效性值得怀疑。QQ、MSN、Skype等即时沟通工具,具备实时性、互动性和长效性等特点,使教师与导师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便于相互探讨问题和沟通思想,进而推动双方的进一步成长和提升。导师通过开通个人网站、博客、微博或轻博等方式,展示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授课经验和成长历程,促使薄弱学校教师知行合一,更好更快地成长。而个人网站、博客、微博和轻博的留言功能,可使双方教学相长。
二是加强教师与教育发展愿景之间的联系。薄弱学校教师在教学教育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之后,会遭遇专业成长“天花板”,加上完成高级教师评定的叠加因素,教师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意愿不强。若此,新的教育不均等又将形成。除了开展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定,进一步激活教育人才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师对区域教育发展愿景和个体发展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学校网站开设教育发展愿景展示栏目,对教师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高效率低成本的会议手段,增加教师感知教育发展愿景的机会。继续教育教育发展愿景网络培训促进教师对教育发展愿景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整合。
三是加强教师与所需教育资源之间的联系。教师拥有课程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教案、课件、试卷等所需教育资源,并不是说从此一劳永逸,不再积极进取,而是基于集体智慧促使自身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从起初的文本誊印、影音复录到现在的网站刊载、网络下载、数字图书馆、视频网站、点对点传播、电子存储、云存储等多种资源获取和传播手段,教师在获取教育资源时不再受时空、对象的束缚,有助于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备课、授课和课后反思上。
(二)强化教育共同体的融合,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是强化教育共同体内部的融合。在教育托管型共同体中,名校授权履行校长法人职责,若不能确保公正公平、量才器使,则会诱发薄弱学校和名校之间的矛盾和危机。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双方有效沟通,确保决策民主、公正,预防危机的发生。二是强化教育共同体之间的融合。构建和发展教育共同体,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教育的均等化,而不是各个教育共同体割据局面的形成。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网络聊天室、群聊等信息技术以其兼具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的交流特性一举破除了传统点对点沟通方式的藩篱,使各类教育共同体接触、交流、共赢更具交互性和高效性。
三是强化教育共同体与学区之间的融合。薄弱学校与名校共建教育共同体,依托海报、横幅、媒体广告等传播方式,受众和公信度有限。教育共同体双方通过学校网站、区域教育网、区域新闻网发布新闻和跟踪报道,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期内重构和强化薄弱学校的品牌效应和区域影响力,确保学区内生源持续稳定。使用校讯通等加强口碑管理,促进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推动教育共同体与学区甚至整个区域的融合。
(三)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打造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使用覆盖面大大扩大。学校自有试卷、教案、课件等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校际、区域内的对流。其次,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流转率大为提高。依托网络下载软件、点对点传播软件,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从以往的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大大提高工作绩效。最后,信息技术使资源获取的流程大大减少。特色教育资源为各个学校拥有,以传统方式获取资源需经历沟通、预约、实地采集、反馈等流程,费时费力。信息时代,各个学校乐于在学校网站、学校ftp资源库上分享资源,资源采集者“鼠标一点、资源尽在掌握”的期望成为了现实。
三、信息技术在城乡教育共同体不同时期的发展重心
城乡教育共同体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需经历校际融合、板块效应、网络集群和教育均等四个时期。在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技术运用的重心和着力点各有不同。
(一)校际融合时期
在城乡教育共同体初创时期,共同体内成员学校的融合是重中之重。必须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做好城乡教育共同体校际融合工作。
一是搭建校际教师互动平台。利用新浪微博、QQ等建立共同体学校学科教师群、文理科教师群,促进教师群体交流、资源共享、学科融合和课程创新。制造共同体教师通讯录,整合骨干教师的社交网站、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电子邮箱的地址信息,拓宽 结对教师、薄弱学校教师与名校教师的网络沟通渠道。充分利用校讯通和短信平台,提高教师信息交流的效率。
二是打造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名校网站为教育资源存储基地,开展名校教育资源上网工作,促使大部分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实现分享。充分利用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上传名师授课录像和教研活动录像,在教师群中发布视频网页链接地址,以供全体教师观摩学习。运用金山网盘等云存储技术,设定统一用户名和密码,建设不限地理空间、不限存储和使用用户、容量巨大的教育资源网络存储和分享空间。
(二)板块效应时期
板块效应时期,共同体校际融合基本完成,共同体教师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外界关注和认可。发挥教育共同体的板块效应,促进其它学校借鉴和学习,成为区域教育推动者关注的课题。
一要加大各校网络会议室的建设力度,建立网络会议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购置网络会议专用设备,改造各校会议室,使其具备网络会议功能。建立各教育共同体管理者网络例会和各校校长网络例会机制,加强交流幅度和密度,共谋教育共同体长效发展之路。各教育共同体和各校依托网络会议,积极组织开展校际学科建设会议和课程改革创新会议。
二要加大各校微格教室建设力度,推动名师教育资源的集聚。微格教室具有课堂实录、过程回放、聚焦观察等功能。年轻教师可通过教学过程回放,明确教学过程得失,促进自身教学水平提升。骨干教师择取优秀课堂录影,以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共同体间和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堂录像等教育资源的征集和评选,推动名师教育资源的集聚。
(三)网络集群时期
城乡教育共同体因其实现教育一体化、教育均等化的终极发展目标,必然存在着从板块效应时期向网络集群时期过渡的上行趋势。
一是开设区域教育资源网站,搭建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以网站征集、教师自主上传、学校批量提供等形式,实现区域内各学科优秀试卷、课件、教案、课例等教育资源在网站的集聚。
二是完善区域教研网站,搭建区域课程创新平台。在区域教研网站原有丰富教研信 息以及优秀论文和课题获奖名单等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优秀论文和优秀课题内容的网络上传和刊载,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推动区域课程改革和学科创新。设置名师博客栏目,以名师自愿报名、自主更新为前提,发挥名师在网络上的“领雁”效应。
(四)教育均等时期
在区域教育均等时期,教育共同体存在着复归不均等的下行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共同体步入实现市域、省域、国域教育均等化的快行道。
一是着力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与继续教育负责院校和人事培训网站沟通协调,争取部分继续教育课程的编制权。开发教育远景目标、区域教育十二五规划等网络视频课程,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直接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选择名校名师优秀课堂实录作为选修课程,促进广大教师对名师教法的学习和吸收。
二是着力跨区域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以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跨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共同体之间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多层次、高频率的网络交流。以区域教育共同体为基本单位,积极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相互交流和研讨,推动区域教育共同体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赛韦特.《时间管理》[M].中信出版社.[2]裘伟廷.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3]阮滢.从教育Blog到教育博客学习一发展共同体[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叶莎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打造城乡教育“合龙”工程.中国教育报,201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