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目的
课题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环境下,根据心理学原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指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基本来源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个方面。本课题选取其中一方面做研究,即教师在其中的影响力。教师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大环境当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由于相互关系特殊,教师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师们对于通过自身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心理重视不够,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忽视学生的主观愿望,轻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于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徘徊不前,学习心理障碍,学业失败感严重。
— 1 — 进入新世纪,随着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校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构建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自身修养体系,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一定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确定《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其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加强教师自身建设的新思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的职业信念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价值观,而教师的工作价值观可以直接从教师的行为风格上体现出来。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有关。
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气氛的创设、教学语言的组织,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境,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的榜样作用有意无意的影响。
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教师为人处事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
— 2 — 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教师情绪的好坏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处事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处理师生之间矛盾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当前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的基本情况,明确教师个性品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智力特性品质和主要非智力特性品质。
2、研究、分析教师的人格素养行为因素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理论资料,为该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开展心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及部分任课教师,分析学生造成心理困扰的师源性因素。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的事实依据。
3.观察研究法:选择实验教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重组后的素质结构进行教学,观察教学效果,并分析研究,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
— 3 — 4.行动研究法: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师生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安全、愉悦、轻松的学习成长环境。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通过学生的监督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5.经验总结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得出可以运用、借鉴和指导的规律性结论,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实验时间为三年,即从 2013年5月份开始到 2015年6月份结束。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 年7月)组建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组成以具备教学与教研能力的教学业务校长任组长,选择有教学能力和教学热情的教师任组员,组成课题小组。各成员明确任务,协调一致,完成课题。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搜集、整理国内外现有相关理论资料,为该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在理论上学习并论证,完成设计报告。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信念的内涵与作用,了解教师的工作价值观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清楚教师的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教师边学习、边记录、边整理、边思考、边讨论,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 4 —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解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深入课内外调查、观察、分析,为专题研究奠定坚定的理论基础;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安全、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结题。
六、对课题完成条件的论证
1、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孙明杰同志亲自担任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领导。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王奎兰:业务副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吉林省骨干教师、白山市骨干教师,26年教龄。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科研经验,荣获多种荣誉。2010年主持的教育科研课题:语文课中德育的渗透(编号JYK11518),顺利结题。2011年主持的市级科研课题: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正在运行中。2012年论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
— 5 — 成长》获国家级科研成果特等奖。
李恩馨:物理学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荣获荣誉,教学经验丰富。2010年所写论文《有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获国家级二等奖,教育叙事《做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获国家级一等奖。2011年参与的市级科研课题: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正在运行中。
孙常青:生物学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荣获荣誉,教学经验丰富。2010年论文《营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获国家级二等奖,论文《抓住闪光点,提高教育效果》,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白山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名教师称号。
何桂英:数学科教师,中教一级职称。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荣获各种荣誉,教学经验丰富。2010年撰写的论文《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11年参与市级科研课题: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正在运行中。
邵宗林:数学科教师,中教一级职称,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荣获荣誉,教学经验丰富。2010年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如何教好高中数学》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参与市级科研课题: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正在运行中。
王德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中教一级职称。在教学一线工作,荣获多项荣誉。参与白山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互相
— 6 — 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活动。
王伍山:化学教师,中教二级职称,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多次荣获各种荣誉,2009年撰写的论文《“角色确认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在国家级刊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参与白山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互相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活动。
3、时间保证:课题组每月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半年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
4、硬件支持:(1)多媒体教室;(2)教师备课室;(3)图书资料室及各种实验室。
5、软件支持:已购入的各种研修图书、软件,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中期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用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育教学技能与能力、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用自已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和审美人格等培养学生。
最终成果: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出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影响,撰写出论文,并汇编成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的组织机构
组长: 王奎兰,中学高级教师,业务副校长,所教学科:语文
组员:李恩馨, 中学高级教师,所教学科:物理
王德顺,中学一级教师,所教学科:信息技术 孙常青,中学高级教师,所教学科:生物 邵宗林,中学一级教师,所教学科:数学 何桂英,中学一级教师,所教学科:数学 王伍山,中学二级教师,所教学科:化学
2、经费保障:
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课题组所需图书、计算机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学校每学期确保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交流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必需经费实报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