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

时间:2019-05-12 06: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

第一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_____课堂结束语巧设计

李维博

研究表明,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争取做到“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近年来的听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课堂结束语的使用上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有的老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想法?” 有的老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什么遗憾?” 有的老师说:“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有的老师说:“通过对所学内容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哪些还未能解决的问题?”还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将这节课中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写成日记或小论文,课后交流。”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堂结束语引导着学生有的谈对学习方法感悟,有的谈对知识的获得,有的谈对学习过程的感受,有的谈对知识的运用„„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进行思考,学会进行联想,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听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启迪思维

提升情感

我在上《乡愁》一课时,课堂结束语是这样的:

师: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个人写上两韵,我们合起来就是一百多韵。是的,乡愁是写不尽的。我们期盼着祖国的统一,我们期盼着民族的团圆,我们期盼着亲情早日把乡愁替代!

师:我现在把《乡愁四韵》从头到尾放一遍,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各人唱各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由亲情乡愁小事,想到祖国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民族团圆、社会和谐,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提升。这样的结束语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真情告白

诗意延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置身于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直是诗意的旅程,是情感的陶冶,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回归。

请欣赏李老师教学《给女儿的信》一课精彩的结束语———

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据李老师说:“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李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高潮

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著名特级教师顾桂荣在教《月光启蒙》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顾老师在要求学生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写下来交流后,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学生听得群情激昂,老师的话语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四、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许多特级教师借鉴了这一手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结课时创设悬念,耐人寻味。有些课文结尾部分并未出现悬念,但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完本课后可设置悬念。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

五、课外活水

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鲁智深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水浒传》的情节,然后本人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水浒传》。” 像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课外阅读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概括钩要 提纲挈领。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让我们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画上一个圆满的“。”;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

第二篇:名师余音绕梁的课堂结束语

名师余音绕梁的课堂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态。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大凡著名特级教师,在结课时都不是草草收场,不是“课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听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启迪思维提升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教师除了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还必须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感情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结束语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卫星教学《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课,其课堂结束语就十分精彩,生活的巧合延伸了课堂内容,启迪了思维,提升了情感。请看:

师: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个人写上两韵,我们合起来就是一百多韵。是的,乡愁是写不尽的。我们期盼着祖国的统一,我们期盼着民族的团圆,我们期盼着亲情早日把乡愁替代!今天下午,我将要去虹桥机场接从台北转道澳门飞来上海,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年的叔叔。我的叔叔已经七十岁了,他说他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叶落归根,我告诉他,他的心愿,是能够实现的!

师:我现在把《乡愁四韵》从头到尾放一遍,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各人唱各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由亲情乡愁小事,想到祖国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民族团圆、社会和谐,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提升。这样的结束语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置身于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直是诗意的旅程,是情感的陶冶,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回归。

请欣赏李老师教学《给女儿的信》一课精彩的结束语———

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据李老师说:“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李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高潮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著名特级教师顾桂荣在教《月光启蒙》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顾老师在要求学生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写下来交流后,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学生听得群情激昂,老师的话语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许多特级教师借鉴了这一手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结课时创设悬念,耐人寻味。有些课文结尾部分并未出现悬念,但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完本课后可设置悬念。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让我们都像特级教师那样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画上一个圆满的“。”;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

第三篇:李维博《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巧设计

李维博

一、导入语的设计

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本文的学习。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2、采用问话的形式,由文章的题目切入。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

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

3、由出处《列子》导入

同学们谁能介绍一下《列子》这一部书。又有谁能联系一下学过的《列子》中的文章。同学们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学过的文章—《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这种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了文学常识,也由学过的课文加深了对《列子》这部书的了解。

二、重点问题研讨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预设: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预设: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五)研讨的问题之五: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教师预设: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三、创作天地

(一)写作指导

在学习《愚公移山》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禁止写成流水账!、读后感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

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教师范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了一个老人移山的事情,这个老人就是愚公。传说愚公因为觉得门前的两座大山挡住了路,碍于出行,所以决定要把这两座山搬走。于是他就开始一筐筐地从山上挑土,不但是他们自己家,许多其他的人也过来帮忙。这时,黄河边住着的一个叫智叟的人听到这件事,就嘲笑他们:“你看,你们这不是白费力吗?这山那么大,人移得走吗?”但是愚公没有听智叟的话。最后,他们终于清除了那两座大山。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只要我们学习认真,上帝是不会亏待我们的。但是并非学习习惯差、成绩差;逃过学就没有出息,只要肯下功夫,照样能取得成功。

爱迪生是着名的发明大王,这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小学都没有读完:爱迪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瞧不起他,并且,他还被认为是低能儿,只学习了三个月便退学了。他的妈妈当过乡村教师,便在家中教他学习、认字„„六年过去了,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十二岁的他不得不在列车上卖报,并且他还在列车上做实验。有一次,他差点把“实验室”烧起来了,列车长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一只耳朵失聪。虽然他为做实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锲而不舍,始终不放弃这个理想,终于在十六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随后,他又陆续发明了两千多项发明,这让他一生的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这个事例不能打动你的话,那就再给你讲一个吧:李白,他是唐朝着名诗人,一生创作成百上千首诗歌,但是他小时候还逃过学:那时,李白整天都在读一些深奥难懂的文章,如果背不出来,就会被老师打手板。李白觉得读书难,于是就逃学了。李白独自来到小溪边,发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棒,李白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疑惑不解地问:“那要磨到什么呀?”老婆婆自信的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听了,心想:老婆婆年纪这么大,还决心把铁棒磨成针,我小小年纪却怕上学,还不如这位老婆婆。从此以后,李白在也不逃学了,他刻苦学习,以至后来,他写的诗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李白逃学,在世人眼里,他们不是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十分有出息,是世人的榜样。一个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成为了发明大王;一个因为怕读书而逃学的李白却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为什么呢?是上帝偏爱他们吗?不是。是他们

运气好吗?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在“后天”下了功夫;在“后天”改掉了坏习惯和不足。

因为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四篇:材料作文李维博

材料作文训练

李维博

一、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数字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但他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突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他找到了海因斯,海因斯一头雾水,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看完戴维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海因斯接着解释说,以詹姆斯"格拉森医生为代表的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30年来,这一说法在田径赛场上非常流行,我也以为这是真的,但是,我想我 应该跑出10.01秒的成绩。于是,每天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千米。因为我知道,百米冠军不是在百米赛道上练出来的。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纪录之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二、[写作导引]

构思作文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浓缩材料,提取主旨。给材料作文,常规写法就是先精要概述材料,放在文章开头,并亮出依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有:挑战极限,创造奇迹;凭借执著,打破成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解释】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常省作“玉成”。原为爱之如玉,助之使成之意。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等等。第二,正反对比,彰显论述力量。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第三,事例的选择除注重典型性外,还要突出新颖性与广度。如可选择“亚洲飞人”刘翔110米栏训练与夺冠的例子,巴尔扎克成名之前于“狼狈”与困顿中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例子,等等。

三、剖析一篇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多角度解读: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或切莫“以己律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

例文1.心灵换位——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却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成白色,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这自然闹出了不少的摩擦与笑话。追根到底,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绵羊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应该适当的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心灵的换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团结众人之力。大家对“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也许都耳熟能详了吧。老将廉颇自恃武艺高强,且屡建战功,于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靠着能言善辩多次帮国家化险为夷的蔺相如却悄无声息的超过了他的头衔。廉颇当然无法忍受,竟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不仅不气愤,反而处处忍让,回避廉颇。最终他为国家着想的初衷也被廉颇所理解,两人从而团结一致,使赵国日趋强盛。试想,若不是蔺相如站在廉颇的立场上,了解廉颇争强好胜的个性,也了解他建功立业的壮志,那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两人关系的决裂,更严重的是国家前途的断丧。

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发展。美国的对伊战争,造成的是千万无辜伊拉克人民的生灵涂炭。倘若美国人能够站在伊拉克人民的立场上为他国想想,那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相反的,当印尼饱受海啸的侵袭时,国际友人站在印尼人民的生活安危上为他国着想,于是千千万万国际友人慷慨解囊援助,给印尼人民帮助,给印尼人民希望,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多么重要。但是要做到心灵换位,为别人着想确实不容易。首先,我们必须摆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从小的方面讲,以我为中心造成的是个人的孤立与对他人的侵害;从大的方面讲,以我中心造成的会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火纷飞,造成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我们少把利益渗进人际交往中去。现实中许多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之着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对利益的迫切追求。我们不应把利益看得如此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适当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这样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才能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四、课堂程序

1、先给同学们结合范文和例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材料分析应该怎样来用,文章应该怎样去写。肢解麻雀。10分钟。

2、分析材料

让学生谈如何选材,并如何结合成一篇文章。10分钟。

3、学生创作。四十分钟。

下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