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

时间:2019-05-12 06: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

第一篇: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

长春市2014年语文中考总结大会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

———2014年中考命题总结会的汇报

吉大附中 王帮阁

今年是我市中考独立命题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张老师苦心领导创作的长春市中考语文命题特色的第十个年头,张老师对我市的中考功绩卓著,正是十年文心著宏图,一片秋山映读书。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诗总结我对这十年的中考的认识体会,“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白居易),“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纳兰性德)大家都在这十年的中考中,领会了他的十年甘苦十年功,形成了我们长春市以文育文的试卷风格,张老师指导的每一套试卷都会让人感到文辞雅致,选材厚朴,情浓德挚的端方。在这第十个年头的总结会上我提议全体同仁,用热烈的掌声向张老师表达敬意与感谢!

顺利地完成本次中考语文命题工作,这里首先要感谢市局领导、教研室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尤其要感谢张老师的细心的指导严格的把关,一字千金的判断,是他用丰富的学养,犀利的目光,不凡的见识,为此次命题工作上了重要的保险。感谢我们命题组的侯雪、王甫侠、佟欣荣、李柏芝的倾心付出、勤奋努力、团结协作,感谢答题老师吴新元的细致审答。正是大家的真诚努力才保障了此次命题工作的顺利完成!感谢大家对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支持与理解。让我们2014年中考命题组向大家交上一份基本圆满的答卷。

下面就2014年的中考命题工作向大家进行汇报。

一、试题命制

2014年中考语文学科试卷的总体特点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保持了语文学科试卷的整体结构,在考查材料选择上体现了经典性、时效性,思想性,全新性,文质兼美。在问题设置上科学合理,重点突出,题型覆盖面广,各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同时又突出了试卷的整体感。在考查范围上从书本到语文学科体系,从课堂到社会生活实践,从基本的读写能力到思维品质。一套试题文字量虽少(5504字),但是能反映语文学科育人无形、润物无声的特点。

今年的试题整体难度系数与2012年基本保持一致,主要体现在课外文言文和现代文上。试题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名著阅读上。我们认为中考语文试题不仅注重试题的选拔功能,还要注重试题的化育功能,注重体现主流思想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们在课外文言文、现代文、综合实践及材料作文的选材上,充分体现这一命题思想。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

首先排除2012和2013年中考、2014年试考考过的篇目,注重覆盖面。考查文体从诗到词到文,考查年代从先秦到南北朝到唐宋,考查内容全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考查了新增加的《木兰诗》《卖炭翁》《答谢中书书》两诗一文。在试题命制形式上有4道直接默写题,4道理解性默写题,延续长春市以往语文学科命题风格,注重题干语言优美,文气充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4道题角度各不相同,第5题切入点是作者为文的特点,笔力遒劲,笔具化工;第6题切入点是人物形象,巾帼英雄木兰的英武豪迈;第7题切入点是诗歌写法,带有赏鉴色彩;第8题切入点是作者情怀,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二)课内文言文 课内文言文的选择上,我们经过集体讨论,既考查重点篇目,又避免热点,防止被外面押上题,最终确定《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篇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文,不足200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是山水小品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设题时既要考查课内重点知识和内容,又要追求角度的新颖、题干表述的陌生化。11—13题,分别从语句内容分析,原文理解,情感探究,写作方法四个角度设题。尤其是12题,题干表述中强调了“准确工整地抄录”,这是对新课标加强识字写字能力这一精神的落实,也是针对学生普遍性的书写水平下降这一现状而做的一个特殊要求,命题组希望通过试卷命题细微的变化,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对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课外文言文

依据课标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命题组在选材上避免了文字晦涩难懂的文章,选择了既有叙事性又有可读性的《后汉书》中的一个片段。选文题为“孙期传”,采用正侧面结合手法,以记事为主,突出了孙期的人物形象特点,他的身上集中了传统儒生的诸多美好品质——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等。可读性非常强,很好理解。14题文言实词的考查都是常见常用实词,遵循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的学习规律,“执”出自《送东阳马生序》课下注释。15题、16题分别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常规题型,尤其是15题命题角度比较巧,学生需要细读文章才能作答,这对学生阅读文本是个很好的引领。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选文注重体现试卷的整体命题思想,选名家名篇,注重写人叙事的文章。《岁月钟声》出自汪曾祺笔下,是汪老晚年对小学生活的回忆。全文2007字。情感真挚,语言素朴细腻,充满生活气息,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可读性非常强,是不可多得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几位审题专家都认为选文非常有质量。在命题思路上,第一要符合文章特点,第二考查题型要全面,第三要控制难度,第四要具体而不能空泛。在命题过程中几经推敲,最终选定了内容归纳概括,语句含义理解,写法赏析,情感分析等几个角度。

17题,考查字音,所选4个字均属于学生应掌握的3500常用字,四个注音看着不太起眼但是蕴含命题技巧,考查了平翘舌、难识字、拼音规则等几个角度。18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19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20题考查概括事件。21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其表达效果。22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提炼。23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

综合来看这个版块试题不难,但是多个题需要学生回读文章才能作答,沈从文写文章是“贴着生活”而写,命题组命题是“贴着文章”而命,既能体现学生的答题能力,思维水平,保证难度适当,同时要通过命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这里蕴藏着读书的指导。

(五)名著阅读

这个版块考查材料的选择是今年试题命制较之以往的一个突破。命题组结合10年来语文试卷命制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阅读实际,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片段。因为《红楼梦》第一年考,所以制定了如下两个原则:第一要选主要人物的经典片段。第二命题要明确简单。本着这个原则命题组初选了将近20个片段,然后大家集体讨论选择了现在试卷中呈现的这个片段,原因是集中了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人,选段中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突出,片段情节相对经典而又陌生,不能被外面押中。命题上除了文学常识之外,25题考原文理解,26题考人物形象。两道题都是重点又都不难。尤其是26题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复习的重点,答案设置相对又宽泛,所以虽然是第一年考《红楼梦》,但是命题组做了最充分的考虑,这个版块绝对不会造成考生的恐慌,答完了会皆大欢喜。

(六)综合实践 选材来自《南方周末》中的一则材料。南方周末策划了一个以“我是”开头的专版节目,主要是通过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一种身份、称谓的确认,引发对与其相应的职责、义务、信仰、理想、追求等的思考。实际上是针对责任感、担当感等缺失这一社会话题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自我确认。政协委员葛剑雄等17位来自教育、医疗、影视等不同职业,不同层面的或著名或普通的民众参与了此项活动,发表了文章。这是个非常有内涵的选材,既宏阔又微观,既有时代感又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写我是学生,我是女儿,我是公民,我是体育爱好者,我是课代表,我是升旗手,我是班长,我是社区志愿者,我是环保主义者等等等等,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班级等诸多责任感的认识。这个选材之新,之巧,内涵之深、之厚,应该说敢于和十年来的命题媲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综合实践题的命制深受一审张东彪老师的启发,张老师入闱后谈到了高考作文,张老师认为高考作文选择一个话题成文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开放度比较大,于是命题组在综合实践这个版块上等于是和高考接轨,选择了一个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这个命题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前瞻性,或许为以后综合实践版块试题的命制提供了一种范式。

(七)作文

命题作文:“少年成长录”,作文命题向来是一套试题最引人关注的点,命题组尽最大智慧,命制了70余道试题,最终集体讨论选择了这个题目。当然也需要再次听取领导的意见。这个命题作文的命制体现了如下几个思想:第一,贴近学生,以我手写我生活,真实有话可说。第二,响亮充满向上的气息。第三,符合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理念,从现代文阅读可以得到写作的启发。第四,有创新,大凡写成长类文章,都会修辞为“成长之路”,而这个文体着一记录的“录”字,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和角度。

材料作文选择的是一位弗吉尼亚大学学生在回家奔丧的飞机上答卷的材料。这个材料的选择得到了二审王老师、总审何老师的赞赏,“尊重、信任、诚信、自律”既是美好的品质,更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学生也容易立点,有据可论。以此作为全卷的总收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组织与协作

我们命题组的五位成员,分别来自省实验中学、一零八中学、一零三中学、三十中学、吉林大学附属中学,代表三类不同层次的学校。大家都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都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很深入的理解。这样的人员组合,让我们看到了教研室领导和张老师的的良苦用心和对2014年中考语文命题工作的重视。在这次命题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入闱后,我们全体语文命题人员首先开会,落实崔局长、邱主任及各位领导对今年中考命题的指导要求,落实张东彪老师对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指导,统一对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整体设想和命制原则,试题要实现最大程度发挥学业水平检测功能和选拔功能,既要沿袭长春市从2005年独立命题到2014年十年间形成的命题传统、试卷风格,又要有所突破。基于以上指导思想,组织老师认真研究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和今年联考卷以及教研室编辑考试纲要,编制双向细目表。明确试题难易度和能力层级。为顺利命制好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打好基础。组织全组老师讨论确定考试的范围和内容,文言文篇目、名著考查内容,筛选现代文选文,确定综合实践及材料作文考察点。

二、团结协作,发挥特长

试卷命制过程中,我们每一个组员都参与进来,集体讨论并确定要考查的内容。每一道试题都是先由集体讨论来确定好考查点,然后分工去命制题干,然后再汇总打磨成型。这样做的原因,目的就是保证试卷中每道试题能够集中人的智慧,又能发挥个人的才干,又能通过共同研讨使个人的因素尽量地减少,让集体的智慧尽可能地增多。充分体现与实现试题的公正、公平的原则。

命制试题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全员参与不等不靠。保密员侯雪的严谨认真,聪明睿智,良好的语言功底,是完善试题的有力保障;王甫侠老师不断地查找资料“寻经觅典”,确保了试题的典雅;李百芝老师的严谨查阅保证了用语的准确性;佟欣荣老师的精心细致,对难读的迫降都使试题变得更加缜密客观。此外,本次试卷的所有文字输入均由保密员侯雪老师认真辛苦地完成,试卷前后共修改16稿,答案16稿。由于我们命题组的五位老师都有多年的初三教学经历,对试题的命制把握基本准确,更重要的是组内的老师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研究经历和的业务功底,使题干的语法逻辑做到了严谨缜密。

答题员吴希元老师来自绿园区八十九中,他在试答后,将自己的答题感受认真地与命题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将自己答题感到困惑的地方一一指出,我们命题组虚心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依据答题员的建议做了适当的修改,吴老师为保证试题的平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反复修改打磨,精益求精

一审张东彪老师入闱后,对试卷进行了认真审阅,对试卷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命题组根据张老师的意见对试卷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张老师也把自己当做命题组的一员,参与其中,与大家共同修改,凭借着娴熟的业务水平,一贯严格的工作作风,认真准确地为我们把好了第一道关。他除指出文稿中存在的不足外,还反复细致地帮助我们命制试题,斟情酌理拿捏分寸,为试卷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月13日,二审王胜柏老师入闱,对个别标点运用、题干的个别词语运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帮助命题组把标点运用进行了完善,使得本次中考语文试卷从文章到试题各个部分都更加完美。

6月15日,文科总审何平老师入闱,对语文命题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试卷提出了个别的修改意见。

根据多年中考作文的命题惯例,命题组教师每人至少命制10个作文题目,全组共计命制60多个作文题,经过全组讨论将其中的两个作文题上报候审。一个是“少年成长录”,一个是“与课本有关的记忆”。我们全组教师一致推荐第一个作文题目。其中命题作文:“少年成长录”的被大家所认同,是因为我们借鉴了今年联考作文有部分学生出现跑题的现象,在命制中,力争让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选材范围,让学生有话可说,不再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同时让学生学会体味成长过程、回忆成长中难忘的生活记忆,总结成长、品析美好的少年生活,为步入青年做有益的积淀。最后,经过大家讨论商议,将“少年成长录”定为本次中考的作文题目。

6月19日,印刷厂送来小样需要签字时,薄薄的试卷捧在我们的手里觉得是那样的沉重,因为它寄托着领导对我们的期待,承载着长春市近五万多考生和家长的希望,汇聚着近千名语文老师关注的期盼,凝结着命题组全体老师的辛勤的汗水。我们亲历的命题过程,让我们深感责任之重、要求之严、工作之精、合作之要,非比寻常。五位命题人,打破本位界限,打破思想障碍,转换角色,明确职责,团结一心,戮力同心。五名成员,五个思维,五种智慧,碰撞、交流,沟通,为分歧而阐释,为共鸣而欣喜。那命制试题的点点滴滴,那温暖心灵的时时刻刻,那互相砥砺的字字句句,都将沉淀在岁月的记忆中,珍藏在每个命题成员的心田里,也谱写了命题成长录。

当出闱的汽车缓缓驶出印刷厂时,思家的心瞬间变成了期待的心,等待着大家的审判,您是否满意,学生与家长是否满意,学校是否满意,社会是否满意,领导是否满意,当从张大哥的手机里得到了一个个讯息之后,紧张的心开始平复了,又有空闲想跃入家门的那一刻,这一年中考结束了,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期待着明年中考语文这盏灯更加光明辉映!

2014年9月14日

二、试题命制

(八)名句积累与运用

首先排除2012和2013年中考、2014年试考考过的篇目,注重覆盖面。考查文体从诗到词到文,考查年代从先秦到南北朝到唐宋,考查内容全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考查了新增加的《木兰诗》《卖炭翁》《答谢中书书》两诗一文。在试题命制形式上有4道直接默写题,4道理解性默写题,延续长春市以往语文学科命题风格,注重题干语言优美,文气充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4道题角度各不相同,第5题切入点是作者为文的特点,笔力遒劲,笔具化工;第6题切入点是人物形象,巾帼英雄木兰的英武豪迈;第7题切入点是诗歌写法,带有赏鉴色彩;第8题切入点是作者情怀,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九)课内文言文

课内文言文的选择上,我们经过集体讨论,既考查重点篇目,又避免热点,防止被外面押上题,最终确定《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篇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文,不足200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是山水小品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设题时既要考查课内重点知识和内容,又要追求角度的新颖、题干表述的陌生化。11—13题,分别从语句内容分析,原文理解,情感探究,写作方法四个角度设题。尤其是12题,题干表述中强调了“准确工整地抄录”,这是对新课标加强识字写字能力这一精神的落实,也是针对学生普遍性的书写水平下降这一现状而做的一个特殊要求,命题组希望通过试卷命题细微的变化,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对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十)课外文言文

依据课标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命题组在选材上避免了文字晦涩难懂的文章,选择了既有叙事性又有可读性的《后汉书》中的一个片段。选文题为“孙期传”,采用正侧面结合手法,以记事为主,突出了孙期的人物形象特点,他的身上集中了传统儒生的诸多美好品质——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等。可读性非常强,很好理解。14题文言实词的考查都是常见常用实词,遵循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的学习规律,“执”出自《送东阳马生序》课下注释。15题、16题分别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常规题型,尤其是15题命题角度比较巧,学生需要细读文章才能作答,这对学生阅读文本是个很好的引领。

(十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选文注重体现试卷的整体命题思想,选名家名篇,注重写人叙事的文章。《岁月钟声》出自汪曾祺笔下,是汪老晚年对小学生活的回忆。全文2007字。情感真挚,语言素朴细腻,充满生活气息,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可读性非常强,是不可多得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几位审题专家都认为选文非常有质量。在命题思路上,第一要符合文章特点,第二考查题型要全面,第三要控制难度,第四要具体而不能空泛。在命题过程中几经推敲,最终选定了内容归纳概括,语句含义理解,写法赏析,情感分析等几个角度。

17题,考查字音,所选4个字均属于学生应掌握的3500常用字,四个注音看着不太起眼但是蕴含命题技巧,考查了平翘舌、难识字、拼音规则等几个角度。18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19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20题考查概括事件。21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其表达效果。22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提炼。23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

综合来看这个版块试题不难,但是多个题需要学生回读文章才能作答,沈从文写文章是“贴着生活”而写,命题组命题是“贴着文章”而命,既能体现学生的答题能力,思维水平,保证难度适当,同时要通过命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这里蕴藏着读书的指导。

(十二)名著阅读

这个版块考查材料的选择是今年试题命制较之以往的一个突破。命题组结合10年来语文试卷命制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阅读实际,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片段。因为《红楼梦》第一年考,所以制定了如下两个原则:第一要选主要人物的经典片段。第二命题要明确简单。本着这个原则命题组初选了将近20个片段,然后大家集体讨论选择了现在试卷中呈现的这个片段,原因是集中了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人,选段中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突出,片段情节相对经典而又陌生,不能被外面押中。命题上除了文学常识之外,25题考原文理解,26题考人物形象。两道题都是重点又都不难。尤其是26题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复习的重点,答案设置相对又宽泛,所以虽然是第一年考《红楼梦》,但是命题组做了最充分的考虑,这个版块绝对不会造成考生的恐慌,答完了会皆大欢喜。

(十三)综合实践

选材来自《南方周末》中的一则材料。南方周末策划了一个以“我是”开头的专版节目,主要是通过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一种身份、称谓的确认,引发对与其相应的职责、义务、信仰、理想、追求等的思考。实际上是针对责任感、担当感等缺失这一社会话题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自我确认。政协委员葛剑雄等17位来自教育、医疗、影视等不同职业,不同层面的或著名或普通的民众参与了此项活动,发表了文章。这是个非常有内涵的选材,既宏阔又微观,既有时代感又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写我是学生,我是女儿,我是公民,我是体育爱好者,我是课代表,我是升旗手,我是班长,我是社区志愿者,我是环保主义者等等等等,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班级等诸多责任感的认识。这个选材之新,之巧,内涵之深、之厚,应该说敢于和十年来的命题媲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综合实践题的命制深受一审张东彪老师的启发,张老师入闱后谈到了高考作文,张老师认为高考作文选择一个话题成文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开放度比较大,于是命题组在综合实践这个版块上等于是和高考接轨,选择了一个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这个命题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一种前瞻性,或许为以后综合实践版块试题的命制提供了一种范式。

(十四)作文

命题作文:“少年成长录”,作文命题向来是一套试题最引人关注的点,命题组尽最大智慧,命制了70余道试题,最终集体讨论选择了这个题目。当然也需要再次听取领导的意见。这个命题作文的命制体现了如下几个思想:第一,贴近学生,以我手写我生活,真实有话可说。第二,响亮充满向上的气息。第三,符合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理念,从现代文阅读可以得到写作的启发。第四,有创新,大凡写成长类文章,都会修辞为“成长之路”,而这个文体着一记录的“录”字,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和角度。

材料作文选择的是一位弗吉尼亚大学学生在回家奔丧的飞机上答卷的材料。这个材料的选择得到了二审王老师、总审何老师的赞赏,“尊重、信任、诚信、自律”既是美好的品质,更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学生也容易立点,有据可论。以此作为全卷的总收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二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教案的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 人生无常,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兴 记叙(铺陈)、描写

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 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 济世无门

第三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进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如下陈番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斌住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洲之懿范,襜帷暂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梦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而上路,访风景与崇阿。临弟帝之长州,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蒲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灵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与日下,指吴会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呜呼,时运不济,命途短传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与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罚明时?所烂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河辄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接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城,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请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滑动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第四篇:滕王阁教案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教学目标: 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朗诵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滕王阁序》引起,回顾其中常考的名句。

二、了解作者及滕王阁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出身望族,隋末大学者王通为其祖父,诗人王绩是其其叔祖。麟德年间应制科,任朝散郎,入沛王府,旋以戏檄英王鸡被斥出府,遂入蜀漫游。后因赴交趾探父,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勃诗名早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王勃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序后附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重点字词注释

江:赣江。槛:jiàn 栏杆。

2、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具体研读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烘托手法)

(一)、赏析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首联开门见山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运用对比手法。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颔联写滕王阁的居高临远,突出了滕王阁的冷落寂寞可怜。颔联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 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颈联

颈联写出滕王阁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已是物是人非,物换星移,往事如烟

“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物换星移几度秋”一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

1、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尾联通过人生短暂,江水长流对比,抒发对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

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艺术鉴赏(1)烘托手法(2)对比手法(3)以动写静(4)注重照应

六、作业:背诵

第五篇:滕王阁教案

《滕王阁序》指导教学书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江南有三大名楼,你知道吗?指名回答。(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滕王阁为何如此出名?这跟唐代诗人王勃写的一篇序很大关系。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

二、自学:

1、自学提示:(1)全文共七段,请同学们给各段标出序号。(2)指六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学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前三段。(4)学生结合《导学》译文,口头翻译前三段。(5)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 你认为第一段写到滕王阁了吗?那所写内容与滕王阁有何关系?(洪州,这正是滕王阁所在地,作者这是从大处着笔,这正像拍电影,先给出一个大的背景。)

② 第一段写了洪州地势的雄伟、物产的珍异、人才的杰出、宾主的尊贵,你能找出具体的语句吗?

③ 第一段中提到的徐孺、陈蕃和王勃是同时代的人吗?那作者在文中写他们是什么写法?(用典)此处用典你认为有何作用?(是为了说明滕王阁所在的洪州人杰地灵)

④ 试概括第一段大意。(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⑤ 第二段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你能对这两句话进行一个简单的赏析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寒潭的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①运用对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②上句颜色淡雅,下句颜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可秋天景物的特征。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⑥ 第三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又一写景名句,你能从色彩、动静、方位等几方面赏析一下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傍晚时分,桔红色的晚霞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日清澈的江水与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连成一片。“落霞”是桔红色,秋水是青绿色,“长天”是蔚蓝色,色彩鲜明。“霞”“鹜”齐飞是动态的,水天一色是静态的,这是动静结合。上句是自上而下,下句是自下而上,这是方位的变化。总之,这两句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日图景。)⑦ 试概括第二三两段的大意。(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自然人文景观。)2.自学方法:根据译文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三.互帮 1.小组内互帮。2.各小组展示并记录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第四、五段的内容并背诵。2.体会文章所用典故的作用。教学手段:情境创设、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 互阅作业:1.师于大屏幕显示答案,学生用红色笔互阅。2.记录问题。二. 自学:

1.自学提示:(1)指名读第四、五段,师生正音。(2)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3)结合《导学》译文,学生口头翻译第四五两段。

(4)根据内容思考问题:

① 第四段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句子,何谓“失路之人”?(不得志的人)王勃当时是否得志?(不得志。因为公元672年,王勃在做虢州参军时,擅自杀了一个官奴,应当判死罪,后遇赦除名,他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被贬为交趾令。此时的王勃,虽有才华,却是一个被赦免死罪的人。没有做官,也无从为国效力,真是一个不得志的人。)这四句表达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② 第五段写了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四个人,这四个人的经历有何共同之处?(都是怀才不遇的人物)作者写他们有何作用?(是为了表达自己有志难酬的悲愤)

③ 第五段中有四句话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你能找出来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④ 作者引用“贪泉”、“涸辙”、阮籍三个典故,有何用意?(反用典故,表明自己遇困顿而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⑤ 试分别概括第四、五两段的大意。(第四段: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第五段:感叹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三.互帮:1.小组内互帮。2.各小组展示,记录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互阅作业:(1)师显示答案,学生互阅。(2)记录问题,学生本人在《导学》上做记录。

二.自学: 1.自学内容:(1)学生齐读第六七段——各组展示朗读。(2)学生结合注释及《导学》译文,小组内口头翻译第六七段。

(3)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六段中的“终军”、“宗悫”是何许人也?作者写他们有何作用?(用典表达自己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②你能说说第六段中“杨意”、“钟期”的故事吗?王勃在这儿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再次感叹自己怀才难用、知音难遇。)

③试概括第六段大意。

④第七段前四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感叹盛宴难再)

⑤第七段交代本文写作目的的是哪几句?(“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⑥ 试概括第七段大意。(感叹盛宴难再,交代写作目的。)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三. 练习:师出示问题(大屏幕)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骈体文有两大特点:

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 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分两步:

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2.讨论:“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这是想像之景,彭蠡、衡阳,非目力所能及,正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亦足见作者胸襟之开阔)

《滕王阁序》教案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4、熟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 府”)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B、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六、赏析语言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七、赏析特色

1、工整的对偶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悲歌长叹登高阁(《滕王阁序》)教案)话题一:失意者的悲歌

1、从王勃的简历说起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2、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

我们今天来看王勃当时的做法,特别应该考虑的是他当时是否不通人情世故。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

其实,当时的王勃已经是26岁的人了,要说他完全不通人情世故那是很勉强的,再说,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他内心戚戚,是很想一吐胸怀的,第三,我们也不能排除他的恃才傲物的胆识和信心。这篇流传久远的美文,今天我们读来是令人赞叹的,可是,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就已经语惊四座。阎某人拂袖而去之后并没有出来看什么热闹,而是派了人给他传报王勃写的句子。怒气正盛的阎某人慢慢地被王勃的文章征服,当传报人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传进去时,阎某人不仅震惊了,而且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5、《滕王阁序》给我们的启示

A、为文应该有感而发。B、没有脱离情感的文采。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二、解题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任都督阎某又重新修缮,并在公元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但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1.关于本文的写作(见“王勃一序传千秋”)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他的诗文中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忧郁的心情。有《王子安集》。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三、学习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四、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 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板书

望长安 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 南溟深 北极远 悲 关山难越 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 怀帝阍不见 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五、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问十二: 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延伸: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下载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中考总结大会材料 王帮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朱俊新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

    滕王阁序(模版)

    《滕王阁序》中的21个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

    滕王阁序

    必修5语文学案编写日期:2012年6月26日 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 《滕王阁序》学案 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

    滕王阁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地方是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的滕王阁,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 江南有那么多的楼阁,为什么这三大楼会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他......

    滕王阁 教案大全

    滕王阁(诗)教案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教学步骤:一.赏析首联: 1.滕王......

    滕王阁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下.我是本次的导游员,我姓李,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 大家这次的江西之旅便由我负责!如果大家在旅游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提供帮助......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慈溪市周巷中学 孙周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