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 被批乡村假期旅行(写写帮整理)
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 被批乡村假期旅行
一名利用假期从上海到山区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发现山里娃的英语发音不准,调查一番后,“小老师”很快找到了原因——乡村教师的发音有问题。于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认真地帮孩子们矫正发音。
岂料,就在支教队回上海那天,临别时中学校长私底下对支教队的另一名成员、同为“山里人”的董亚宁倒起了苦水:“教英语的老师现在麻烦大了,孩子们都不服他,都说他读音不准……可我们这里就这么一个英语教师呀!”
这不是董亚宁第一次听到被支教对象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抱怨了。
支教大学生大多准备不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董亚宁现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
从大一开始,董亚宁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甘肃等地进行一些短期支教活动,期间也接触了不少大学生短期支教队伍,他发现,“大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接受支教的孩子也很开心,但是也有不少„隐患”‟。
细心的董亚宁首先注意到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问“这群塔尖上闪耀的麦芒在短短两周里,能给乡村的孩子们带去什么”,有人评论“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场乡村假期旅行运动”,有人说“很多孩子都是在„被支教”‟也有人坦言“学校疲于应付而又不好意思拒绝大学生”……,董亚宁并没有一听了之,为了深入探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从2009年12月开始,依托“千里草助学计划”,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希望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模式,为大学生团队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指引出路。
董亚宁的团队选取了3支大学生支教社团在甘肃成县及会宁20所学校短期支教项目点的400名中小学生、40名教师、10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两个相关政府部门、两家基金会为调研对象。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果然不容乐观: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但就是很难联系到愿意接受的学校;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
就支教大学生团队而言,在支教前期,团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团队的支教地点变更快,有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有55%的支教团队每次支教超过15人,造成学生少、大学生志愿者多的情况;支教的具体内容是临时决定的,有80%的团队采用的是边教边备课形式;支教大学生团队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体,90%的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大
一、大二的学生为主,社会实践经验尚浅。
就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近80%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没时间准备支教内容,其中大多数由于寒暑假支教前期准备与准备期末考试相冲突造成,缺乏准备给支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适应从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站在三尺讲台难以开口、不知道教什么、控制不了课堂纪律等等;支教大学生近90%只参与一次支教,并且支教后再不过问;86%的支教大学生不明确支教的内容;65%的支教大学生对当地环境不适应、与当地受教学生和其家长沟通不畅等,在偏远山区及高原地表现尤为突出。
多数受教学校认同支教行动但也有顾虑
而另一方面,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短期支教也给受教学校增加了不少负担,增添了不少顾虑。第一,受教学校需要花精力和时间为大学生支教提供条件;第二,受教学校对于支教后期有不少的顾虑,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第三,在支教期间,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
虽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但是短期支教对于受教学校的学生来说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60%的受教学生在接触到大学生教学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78%的受教学生认为平时学校上课相比支教期间上课很没意思;由于支教期间所学内容与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重复,有48%的受教学生有下学期上课不用认真听讲的想法;有85%的受教学生对所教内容不感兴趣,被动地接受短期支教所教内容。
对城里去的支教大学生,很多当地校长心里都犯嘀咕:有的支教“小老师”好心地想让孩子们接受素质教育,于是在上课时组织做游戏;有人索性扔掉课本,即兴发挥;也有人上课讲到兴头上,带着学生走出教室……“结果,大学生们走了,我们学生的心也散了,上课时会要求老师带着出去走走看看。”
还有的大学生在上课时,给孩子发奖品;有的带去电脑,用上了多媒体手段……这些教学条件和能力,支教者有,当地学校和老师没有。“他们一走,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
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大学生短期支教应找到科学模式
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
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
“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