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

时间:2019-05-12 06: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

第一篇: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

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 目的

1.1 了解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种类于非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区别。

1.2 掌握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原理

正常情况下,大肠艾希氏菌不致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生产大肠菌素,对 机体有利。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大肠艾希氏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性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感染。有些血清型可引起肠道感染,已知的引起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有四类,即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菌、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和肠道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后者主要引起新生儿的腹泻。带菌的牛和猪是传播本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人的带菌亦可污染食品,引起中毒。材料

3.1 菌种和食品检样

产不耐热肠毒素(LT)和产耐热肠毒素(ST)大肠艾希氏菌标准菌株、食品检样。

3.2 试剂和培养基

多粘菌素B纸片;0.1%硫椰汞溶液;2%伊文思蓝溶液;革兰氏染色液。

乳糖胆盐发酵管;营养肉汤;肠道茵增菌肉汤;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EMB);三糖铁琼脂(TSI);克氏双糖铁琼脂(KI);糖发形管(乳糖、鼠李糖、木糖和甘露醇);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培养基;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半固体琼脂;Honda氏产毒肉汤;E1ek氏培养基;氧化酶试剂。

3.3 动物和血清

小白鼠:1日龄一4日龄;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茵诊断血清;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诊断血清;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菌诊断血清;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茵诊断血清;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茵LT和ST酶标诊断试剂盒;抗LT抗毒素。

3.3 设备与材料

天平;均质器或乳钵;温箱(36土1)℃、42℃;水浴: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细菌浓度比浊管;灭菌广口瓶;灭菌三角烧瓶;灭菌平皿;灭菌试管;灭菌吸管;橡胶乳头;载玻片;酒精灯;灭茵金属匙或玻璃棒;接种棒、镍铬丝;)接种棒、镍铬丝;试管架、试管篓;冰箱;注射器;灭菌的刀子、剪子、镊子;硝酸纤维素滤膜。流程操作方法

5.1 增菌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加在225mL营养肉汤中,以均质器打碎1min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取出适量,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测定大肠菌群MPN,其余的移入500mL广口瓶内,于36土1℃培养6h。挑取1环,接种于1管30mL肠道菌增菌肉场内,于42℃培养18h。

5.2 分离

将乳糖发酵阳性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和增菌液分别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琼脂乎板;污染严重的检样,可将检样匀液直接划线接种麦康凯或伊红美蓝乎板,于36土1℃培养18h一24h,观察菌落。不但要注意乳糖发酵的菌落,同时也要注意乳糖不发酵和迟缓发酵的菌落。

5.3 生化试验

5.3.1 自鉴别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TSl)或克氏双糖铁琼脂(KI)。同时将这些培养物分别接种蛋白胨水、半固体、pH7.2尿素、琼脂、KCN肉汤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以上培养物均在36℃培养过夜。

5.3.2 TSI斜面产酸或不产酸,底层产酸,H2S阴性,KCN阴性和尿素阴性的培养物为大肠艾希氏茵。TSI底层不产酸,或H2S、KCN、尿素有任一项为阳性的培养物,均非大肠艾希氏菌。必要时做氧化酶试验或革兰氏染色镜检。

5.4 血清学试验

5.4.1 假定试验

挑取经生化试验证实为大肠艾希氏菌的琼脂培养物,用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苗、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茵多价O血清和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苗O157,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当与某一种多价O血清凝集时,再与该多价血清所包含的单价O血清做试验。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茵所包括的O抗原群见表9—1。如与某一个单价O血清呈现强凝集反应,即为假定试验阳性。

5.4.2 证实实验

制备O抗原悬液,稀释至与MacFarland 3号比浊管相当的浓度。原效价为1:160—1:320的O血清,用0.%盐水稀释至1:40。稀释血清与抗原悬液在10mm×75mm试管内等量混合,做试管凝集试验。混匀后放于50℃水浴箱内,经16h后观察结果。如出现凝集,可证实为该O抗原。

5.5 肠毒素试验

5.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LT和ST 5.5.1.1 产毒培养

将试验菌株和阳性及阴性对照菌株分别接种于0.6mLCAYE培养基内,37℃振荡培养过夜。加入20000IU/ml的多粘菌素B0.05mL,于37℃培养1h,4000r/min离心15min,分离上清液,加入0.1%硫柳汞0.05ml,于4℃保存待用。

5.5.1.2 LT检测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包被:先在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茵CT和ST酶标诊断试剂盒中取出包被用LT抗体管,加入包被液0.5ml,混匀后全部吸出于3.6ml包被液中混匀,以每孔100μl量加入到40孔聚苯乙烯硬反应板中,第一孔留空作对照,于4℃冰箱湿盒中过夜。

洗板:将板中溶液甩去,用洗涤液I洗3次,甩尽液体,翻转反应板,在吸水纸上拍打,去尽孔中残留液体。

封闭:每孔加100μL封闭液,于37℃水浴中lh。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

加样本:每孔分别加多种试验菌株产毒培养液100μl,37℃水浴中lh。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

加酶标抗体:先在酶标LT抗体管中加0.5ml稀释液,混匀后全部吸出于3.6ml稀释液中混匀,每孔加100μl,37℃水浴中1h。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

酶底物反应:每孔(包括第一孔)各加基质液100μl,室温下避光作用5min~10min,加入终液50μl。

结果判定:以酶标仪在波长492nm下测定吸光度0D值,待测标本OD值大于阴性对照3倍以上为阳性,目测颜色为桶黄色或明显高于阴性对照为阳性。

5.5.1.3 ST检测方法(抗原竞争法)

包被:先在包被用ST抗原管中加0.5ml包被液,混匀后全部吸出于1.6ml包被液中混匀,以每孔50μl加入于40孔聚苯乙烯软反应板中。加液后轻轻敲板,使液体布满孔底。第一孔留空作对照,置4℃冰箱湿盒中过夜。

洗板:用洗涤液I洗3次,操作同上。

封闭:每孔加100μl封闭液,37℃水浴比。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加样本及ST单克隆抗体:每孔分别加各试验菌株产毒培养液50μl、稀释的ST单克隆抗体50μl(先在ST单克隆抗体管中加0.5mL稀释液,混匀后全部吸出于1.6ml稀释液中,混合),37℃水浴1h。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

加酶标记兔抗鼠1g复合物:先在酶标记免抗鼠1g复合物管中加0.5mL稀释液,混匀后全部吸出于3.6mL稀释液中混匀,每孔加100μl,37℃水浴1h。

洗板:用洗涤液II洗3次,操作同上。

酶底板反应:每孔(包括第一孔)各加基质液100μl,室温下避光5min~10min,再加入终止液50μl。

结果判定:以酶标仪在波长492nm下测定吸光度OD值:

目测无色或明显淡于阴性对照为阳性。

5.5.2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LT

将被检菌株按五点环形接种于E1ek氏培养基上。以同样操作,共做两份,于36℃培养48h。在每株菌苔上放多粘菌素B纸片,于36℃经5h~6h,使肠毒素渗入琼脂中,在距五点环形菌苔各5mm处的中央,挖一个直径4mm的圆孔,并用一滴琼脂垫底。在平板的中央孔内滴加LT抗毒素30μl,用已知产LT和不产毒菌作对照,经15h~20h观察结果。在菌斑和抗毒素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带者为阳性,无沉淀带者为阴性。

5.5.3 乳鼠灌胃试验检测ST

将被检菌株接种于Honda氏产毒肉汤内,于36℃培养24h,以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经薄膜滤器过滤,加热60℃30min,每mL滤液内加入2%伊文思蓝溶液0.02mL。将此滤液用塑料小管注入1日龄一4日龄的乳鼠胃内0.1mL,同时接种3只~4只,禁食3h~4h后用三氯甲烷麻醉,取出全部肠管,称量肠管(包括积液)重量及剩余体重。肠管重量与剩余体重之比大于0.09为阳性,0.07—0.09为可疑。结果

6.1 通过实验,有否检出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

6.2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肠毒素试验作出报告思考题 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有哪几种?主要引起哪几种症状的疾病? 2 怎样预防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3 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程序。

第二篇:实验九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九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食品材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原理

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与体内其它还原剂共同维持细胞正常的氧化还原电势和有关酶系统的活性。维生素C能促进细胞间质的合成,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则会出现坏血病,因而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水果和蔬菜是人体抗坏血酸的主要来源。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的加工贮藏方法,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的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是了解果蔬品质高低及其加工工艺成效的重要指标。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金属铜和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可以催化维生素C氧化为脱氢型。2,6-二氯酚靛酚(DCPIP)是一种染料,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抗坏血酸具有强还原性,能使2,6-二氯酚靛酚还原褪色,其反应如图:

当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酸性溶液时,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被还原成无色;当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全部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时,滴入的2,6-二氯酚靛酚立即使溶液呈现红色。因此用这种染料滴定抗坏血酸至溶液呈淡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染料消耗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

3.仪器及材料

3.1仪器

容量瓶、锥形瓶、微量滴定管、洗耳球

3.2试剂

(1)1%草酸溶液:草酸1g溶于100ml蒸馏水;

2%草酸溶液: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

(2)维生素C标准储备液:准确称取20mg维生素C溶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定容,混匀,冰箱中保存。

(3)维生素C标准使用液(0.02648mg/ml):吸取维生素C贮备液5ml,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50ml。

标定:准确吸取上述维生素C标准使用液25.0mL于50mL锥形瓶中,加入0.5mL 60g/L碘化钾溶液,3~5滴淀粉指示剂(10g/L),混匀后用0.0010mol/L标准碘酸钾溶液滴定至淡蓝色(极淡蓝色)为终点。重复操作三次,取平均值计算L-抗坏血酸的浓度。

CV10.088V2

式中:C—维生素C的浓度,mg/ mL;

V1—滴定时消耗1.67×10-4mol/L碘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吸取维生素C标准使用液的体积,mL;

0.088—1.00mL碘酸钾标准溶液(1.67×10-4mol/L)相当的维生素C的量,mg。(4)2,6-二氯酚靛酚液:称取2,6-二氯酚靛酚50mg,溶解并定容至250ml(棕色瓶),冷藏。

标定:吸取已知浓度的维生素C标准使用溶液5.00mL于50mL锥形瓶中,加5mL10g/L草酸溶液,用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至呈粉红色,且15s不褪色即为终点。同时,另取 5mL10g/L草酸溶液做空白试验。重复操作三次,取平均值计算L-抗坏血酸的浓度。

TcVV1V2

式中: T —每mL 2,6—二氯靛酚溶液相当于维生素C的毫克数; C—维生素C标准使用液的浓度,mg/ mL;

V—标定时吸取维生素C标准使用液的体积,mL;

V1—滴定抗坏血酸溶液消耗2,6—二氯靛酚的溶液的体积,mL。

V2—滴定空白所用2,6-二氯靛酚溶液的体积, mL。

(5)碘酸钾溶液(0.000167mol/L):精确称取碘酸钾0.3567g,定容至100ml,吸取1ml,稀释至100ml。

(6)1%淀粉溶液(7)6%碘化钾溶液 3.3材料

橘子

4.实验过程

4.1实验步骤

(1)水洗干净整个新鲜水果,用纱布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每一样品称取2.00-5.00g,放入研钵中,加入2%草酸一起研磨成匀浆,提取液通过2层纱布过滤到100ml 容量瓶中,然后用2%HCl冲洗研钵及纱布3-4次,最后用1%草酸稀释定容至刻度线。

(2)如果提取液含有色素,则倒入锥形瓶内加入1匙活性碳,充分振荡5分钟,滤纸过滤,活性碳吸附生物样品中的色素,有利于终点的观察。

(3)取三角锥形瓶3个,各加脱色的提取液10或20ml,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直至出现微红色30秒不退色为终点。记录两次滴定的毫升数,取平均值。滴定必须迅速不要超过2分钟,因为在实验条件下,一些非Vc的还原物质其还原作用较迟缓,快速滴定可以避免或减少它们的影响。平行3次,空白3次。4.2注意事项

(1)样品中某些杂质也能还原2,6-二氯酚靛酚,但速率均较抗坏血酸慢,故终点以淡色存在30s为准。

(2)维生素C还可以用2%草酸溶液来提取,2%草酸和偏磷酸同样具有抑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功效。

(3)若样品中含有大量Fe2+,可以还原2,6-二氯酚靛酚,用草酸为提取液,则Fe2+

不会很快与染料起作用。

5.实验结果及分析

5.1数据记录表

滴定过程

实验组别 试样体积/ml

滴定起点/ml 滴定终点/ml 滴定体积/ml

2.30 4.12 1.82 10.00 样品 2 4.12 6.04 1.92 10.00 3 6.04 7.96 1,92 10.00 1 1.80 1.90 0.10 10.00 空白 2 1.90 2.00 0.10 10.00 3

2.00

2.15

0.15

10.00 实验样品总质量:4.6862g 5.2标定

(1)维生素C标准液浓度为0.02648mg/ml(2)2,6-二氯靛酚溶液标定:

吸取维生素C标准液5ml,消耗2,6-二氯靛酚溶液1.85ml。

5.3计算

维生素C的含量(mg/100g)按下式计算:

维生素C的含量(v1v2)*T*100m

式中 v1——样品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滴定体积,mL V2——空白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滴定体积,mL T——1 mL 2,6-二氯酚靛酚相当于维生素C的含量,mg/mL m——测定时所取滤液中含有样品的用量,g 综上所述,将重复试验所得数据取平均值:

V1=(1.82+1.82+1.92)/3=1.85(ml)V2=(0.10+0.10+0.15)/3=0.12(ml)T=0.02648*5.00/1.85=0.07157mg/ml

m=4.6862*10/100=0.46862g 维生素C的含量(1.850.12)*0.07157*1000.4686226.42mg/100g

此实验样品的维生素C含量为26.42mg/100g。5.4误差分析

(1)色素:若提取液中色素很多时,滴定不易看出颜色变化,可用白陶土脱色,或加1mL氯仿,到达终点时,氯仿层呈现淡红色。

(2)Fe2+:Fe2+可还原二氯酚靛酚。对含有大量Fe2+的样品可用8%乙酸溶液代替草酸溶液提取,此时Fe2+不会很快与染料起作用。

(3)样品中可能有其它杂质还原二氯酚靛酚,但反应速度均较抗坏血酸慢,因而滴定开始时,染料要迅速加入,而后尽可能一点一点地加入,并要不断地摇动三角瓶直至呈粉红色,于15s内不消退为终点。

(4)若试样中含有Fe2+、Cu2+、Sn2+、亚硫酸盐等还原性杂质,会使结果偏高。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校正:取10mL提取液两份,各加入10g/L硫酸铜溶液1mL,在110℃加热10min,冷却后用染料滴定。有铜存在时,抗坏血酸完全被破坏,从样品滴定值中扣除校正值,即得抗坏血酸含量。

6.讨论与心得

6.1思考题

6.1.1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方法还有什么?

答:目前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报道较多,有关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如荧光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2,4-二硝基苯肼法、光度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各种方法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均有满意的效果。

6.1.2样品采集后为什么用2%草酸浸泡研磨而非1%草酸?

答:用2%盐酸制备样品提取液,可有效地抑制抗坏血酸氧化酶,以免抗坏血酸为氧化型而无法滴定。如果样品中有较多亚铁离子(Fe2+)时,亦会使染料还原而影响测定,这时应改为8%乙酸制备样品提取液。6.2心得体会

这是第五次进行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是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其中我主要学会了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量维生素C含量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了相关实验测定条件的选择,这在以后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试验中是很有用的。在实验过程中我组成员各有分工,尤其注意了精确滴定读数等一系列基本操作。实验全程我们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这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这是提高我们实验技术,掌握基本的试验方法的基本。我们会更加认真完成课程。

同时感谢老师和助教的讲解,使得我对实验的各项要求目的都有明确的掌握。同时还要感谢同组组员的合作配合,使得我们在短时间内就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实验要求。我相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娴熟,相信实验课会越来越顺利。

由于水平有限,实验报告中定有纰漏错误之处,请老师不吝赐教!

【参考资料】

[1]谢笔钧,何慧.食品分析[M].2009.科学出版社.[2]谢笔钧.食品化学[M].2004.科学出版社.[3]吴时敏,徐婷.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程.2012.4

第三篇:实验四 钢中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的组织观察与检验

实验四 钢中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的组织观察与检验

(验证性)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钢中带状组织组织的观察与检验。2.掌握钢中魏氏组织的观察与检验。3.掌握钢中游离渗碳体的观察与检验。

二、实验原理

1、带状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经过完全退火的亚共析钢,它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通常,铁素体与珠光体按钢的含碳C量不同,按一定的比例以无规律的混合状态存在。然而,在实际的轧材中,与轧制方向平行的截面上往往会出现带状的铁素体和珠光体。这种组织在合金钢中最常见。铁素体和珠光体成带状出现的组织叫带状组织,也叫纤维组织。钢的带状组织由枝晶偏析引起的一次带状即原始带状,而固态相变产生的显微组织带状即二次带状,只有在一次带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二次带状。实际上,我们一般所观察到的带状组织系热加工后的冷却过程中高温奥氏体沿加工方向延伸的原始枝晶偏析基础上相变形成的二次带状。

带状组织的成因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以下2 种原因。

a)由成分偏析引起。由于钢液在铸锭结晶过程中选择性结晶形成的化学成分呈不均匀分布的枝晶组织,铸锭中的粗大枝晶在轧制时沿变形方向被拉长,并逐渐与变形方向一致,从而形成碳等元素的贫化带。当钢中含有硫等有害杂质时,由于硫化物凝固温度较低,凝固时多分布在枝晶间隙,压延时杂质沿压延方向伸长。钢中除C 以外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的带状偏析,是形成带状组织的原因。理论研究认为,P等元素提高铁素体的开始析出温度,Mn、Cr、Ni等元素降低铁素体的开始析出温度。由于P、Mn、Cr、Ni等元素在冶炼后沿轧制方向上的带状偏析,铁素体和珠光体在后序相变时形成带状,产生带状组织。当钢材冷至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游离铁素体的温度)以下时,这些杂质就成为铁素体形核的核心使铁素体形态呈带状分布。当温度继续降低时,珠光体在余下的奥氏体区域中形成,也相应地成条状分布,形成了带状组织。成分偏析越严重,形成的带状组织也越严重。碳素钢带状组织的存在多数是由成分偏析引起。例如,若P元素成带状偏析,则在偏析区内铁素体的开始析出温度升高,铁素体首先在高P区成核长大。与此同时,C元素被排挤到大部分尚处于奥氏体状态的偏析区外侧的低P区,在此区富聚而转变成珠光体组织。结果,高P区转变成带状铁素体,低P区转变为带状珠光体。同理,Mn、Cr、Ni等元素降低铁素体的开始析出温度,其偏析区外侧的铁素体首先形核长大。C元素被排挤到铁素体析出温度比较低的、大部分尚处于奥氏体状态的偏析区内,在该区内富聚并转变为带状珠光体。

b)由热加工温度不当引起。热加工停锻温度(在停锻时锻件的瞬时温度)于二相区时(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和Ar3 之间),铁素体沿着金属流动方向从奥氏体中呈带状析出,尚未分解的奥氏体被割成带状,当冷却到Ar1 时带状奥氏体转化为带状珠光体。

一般来说:带状组织使钢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垂直于轧制方向(即垂直于带状组织方向)的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及冲击韧度αk降低。带状组织对钢的屈服点σs和抗拉强度σb影响不大。

带状组织的消除方法:铸造过程中控制钢水过热度、电磁搅拌等方式从坯料源头减轻或避免带状组织;锻造过程中控制始锻和终锻温度、扎后冷却速度和方式来减少免带状组织;锻后的带状组织可以用高温扩散退火后正火+回火的方法消除或减轻。但是,锻件氧化严重,氧化皮较厚,热处理成本较高。

2、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当亚共析钢或者过共析钢在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者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先共析的铁素体或者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或三角状,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组织,称为魏氏组织。生产中的魏氏组织大多为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在焊接件、锻造后淬火及热处理中出现。

WF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三种:

a)沿原奥氏体晶界上形核并优先长大的晶界析出相,即沿晶界析出的网状铁素体。b)由奥氏体晶界向晶内生长的针状铁素体魏氏组织,可分为一次魏氏铁素体针片和二次铁素体针片。

c)等轴的块状铁素体。

针状铁素体魏氏内往往有两种精细结构:一种是针内含有若干小块状亚晶,其取向有几度之差。另一种是针内有几条平行的亚针,亚针间的取向近乎平行。

魏氏组织形成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热处理温度较高,导致奥氏体晶粒粗大;二是冷却速度较快。如果奥氏体晶粒异常粗大,即使不大的冷速也可能形成魏氏组织,这种组织的塑性和韧性比较差,并且大部分魏氏组织的产生是由于此;如果奥氏体晶粒不是特别粗大,冷速比较快的时候也可能形成魏氏组织,但这种魏氏组织不会有什么害处,有文献记载低级别魏氏组织能够增强材料的冲击韧性。

魏氏体的危害:在正火中不允许出现,由于其铁素体的形态有异于正常的等轴状,在最终热处理会有增大变形的倾向。

消除的措施要从产生的原因上着手,一是控制热处理加热温度,二是控制冷速。

3、游离渗碳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低碳钢(如冷变形钢,是指可以在常温下用冲压或拉拔等冷变形的方法,以支撑某种机械零件或毛坯的钢材;分为冷冲压用钢和冷拉结构钢。)在退火温度较高或者坯料热轧后缓慢冷却后在晶粒内或者晶界上出现的颗粒状碳化物。游离渗碳体有A、B、C三种类别。A系列均匀分布,严重时趋于网状;B系列呈点状或者细小粒状,严重时趋于链状;C系列系列呈点状或者细小粒状,有变形方向取向。

一般认为:碳含量≤0.15 低碳退火钢板中的游离渗碳体主要是珠光体转变产物,其中也会有三次渗碳体的存在;而极低碳钢中的游离渗碳体就是三次渗碳体。

游离渗碳体的消除一般可以通过扩散退火消除。

4、参考标准: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实验仪器 XJG-05型卧式金相显微镜,4XC型金相显微镜

2.试验材料 低碳钢带状组织试样、低碳钢游离渗碳体试样、碳钢魏氏组织试样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分析低碳钢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的形态、成因、危害及消除办法;

2、画出钢的带状组织、魏氏组织和游离渗碳体的组织形态;

3、根据标准判断试样的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级别。

五、思考题

1、低碳钢中带状组织的形态与危害。

2、碳钢魏氏组织的形态与危害。

3、低碳钢游离渗碳体的形态与危害。

下载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九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的检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