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已演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一、负担现状:“六多六少”,危害至深至广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全国普遍存在,在某些地方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即书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第一本中国少年儿童蓝皮书揭示,有47%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是什么挤占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作业过多。在小学1—3年级中,67%的城市儿童、4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超过半小时;在小学4—6年级中,37%的城市儿童、26%的农村儿童作业超过1小时;21%的城市初中生、20%的农村初中生作业超过2小时。不仅老师留作业,家长也要布置作业。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晚上 10点以后睡觉很普遍。其次是学校要求到校时间太早,孩子们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上学。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主要甚至惟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压教师,教师用分数压学生。更可怕的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即一切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也很大。“六多六少”现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着少年儿童的发展,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重压之下,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的中小学生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学生近视发病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5%,发展到 90年代末的55%—80%;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青少年的身高已落后于日本。同时,重压之下,不少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有报道说,在对东北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中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在全国作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证实,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有些学生处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学校、教师、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较大,许多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另外一些青少年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生活的圈子小,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善于处理矛盾,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负担过重导致出走、轻生,教师体罚和殴打学生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浙扛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家长的压力,竟然打死其母。这个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痛心、令人深思。应试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现实根源:根深蒂固,多因综合症
应试教育盛行,学生负担过重根深蒂固,科举制度曾在我国推行了1300多年,“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从根本上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的结果。从现实根源来看,它是一种多因综合症。
(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但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高等教育仍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物以稀为贵,更何况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具有福利或半福利性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前途和命运。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期望和追求。因此,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人们通过教育对预期收益或诱人前景的狂热追求。
(二)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仍未摆脱惟考分和升学率的桎梏。以考分定学生优劣,以升学率定学校或地区教育的好坏。这种评价体系只重手段、不重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表现、不重潜能,只重一点、不及其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旦学生获得高分或学校取得高升学率,就成为“优质”稀缺资源而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大力吹捧,其声誉、地位都可以由此得到提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颇具魔力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调度下,许多地区、学校、家长对应试教育乐此不疲。
(三)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使然。教育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延伸。是什么社会现象造成并影响应试教育模式呢?首先是用人制度的“三重三轻”,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贡献,重知识轻能力,干部任免、职称级别、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文凭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文凭的过度追求。其次是片面的人才观、价值观、人生观导致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另外,工农、城乡。脑体劳动的待遇差别,诱使大家拼命挤高考独木桥,争取当干部,留城市。由于我们的用人机制是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而学历是通过考试来取得的,因此,通过考试分数来巩固地位、改变命运、得到升迁,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意愿,而社会导向又是以此推进的。因此,动员社会舆论,改变人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减负”。
(四)经济利益驱动。有些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把中小学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把中小学生作为敛财的主要对象,千方百计钻家长、学生的空子,使得教育教学资料泛滥,补课、家教等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学校追求经济利益,参与违规报刊、图书的征订、发行工作,放弃了维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保护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
(五)教育观念落后。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六)管理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生负担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领导不力,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对违规者不能严肃查处,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三、根治途径:更新教育模式,发展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事关学生身心健康,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就教育而言,学生负担过重的症结在应试教育,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步伐。
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生的升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2)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忽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力,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具有民主合作性,强调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试教育中教师是万能者和绝对权威,学生则是无知者和被决定者,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民主;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谐、愉悦和师生共振。(4)素质教育具有先进性,强调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应试教育运用的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程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际上被分为考试和非考试两部分,考试的内容被大大地强化;素质教育强调课程结构、功能、模式的优化,讲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时代性以及全面、精要、新颖,并注重知识的内化。(5)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强调启发式教学。应试教育注重“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讲解”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营造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6)素质教育具有灵活性,强调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一刀切,教育教学讲究“齐步走”;素质教育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7)素质教育具有系统性,强调对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选拔和分等级功能,忽视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将考试成绩(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注重多方面的教育评价和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全新教育模式,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大力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才能根除应试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用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学生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和推荐面试评分各占1/4。企业从毕业生中招聘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
四、治理措施:多管齐下,实施系统工程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教育部门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力求收到实效。
(一)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思想前提。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必须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真正关心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只有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产生推动素质教育、做好减负工作的巨大精神动力。探索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制定出如同“教学计划”一样完整、科学、可操作、可评估的“教育计划”。研究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即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也是做人。
(二)调整教育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各级各类教育要协调一致,整体联动。要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才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
(三)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招生制度多样化。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深的课程,近乎标准化的考试体系,统一的各级教育入学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育教学研究系统,规范着学校几乎所有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改变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模式,明确政府只承担监控和协调的职责,中小学校能够“自主教学”。要逐步改革各级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逐步取消全国或地区入学统考,改由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校招生制度多样化。建立更加灵活的、多样化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避免大家都往“独木桥”上挤。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这既是减负的目标,也是减负的手段。在当前减负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关系:一要把握好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二要把握好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它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前提。离开了质量效率泛谈减轻负担,就会造成手段与目的的错位。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益,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出路。为此,一是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纪律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加快课程教材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三是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四是要加快教育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五)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评估模式。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导向机制。要摒弃以考分和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建立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对象上,既评学生也评教师,既评学校也评教育行政部门,既评教育也评政府;在评价目标上,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统一,人的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但又不易量化的方面,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评价手段应多样化,既要有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测评;评价主体应该民主化、大众化,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领导干部都是评价主体;在评价参照上,应强调目标参照模式,以素质发展目标检验工作效果,淡化常模参照方法,禁止给学生排位次。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职前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教育,重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使教师真正做到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新机制,强化教师管理,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扭转教师教育行为市场化倾向,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七)实施依法治教,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教育政策法规,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教育中有强迫行为,致使学生离家出走、致伤、致残、致死的家长或教师,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儿童不是家长或教师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的未来公民,其合法的自由意志,国家有责任加以保护,这也是培养下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起码社会条件。要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对中小学校外专题教育和学生用书实行归口管理,未经教育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团体均不得任意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也不能通过学校强行向中小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学生用品。
(八)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学生负担过重家长也有责任,应当先提高父母的素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交流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通报教育方面的信息,促进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许多家长面对现实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把接受高等教育看做孩子的惟一出路,不断对孩子施压,加重负担,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不要总把孩子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而应让他们懂得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在转变家长观念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动员家长参与到减负活动中来。只有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才能成为现实。
(九)开展社区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教育青少年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一方面,要杜绝对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发资料、乱办班,杜绝面对中小学生的逐利行为,杜绝一切增加学生负担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利用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社会环境。在减负之后,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益单位要主动吸纳学生。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指导开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十)建设“教育特区”,发挥示范作用。就全国而言,各地教育水平不一,经济基础各异,因而在推进素质教育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借鉴“经济特区”的思路与模式,建设一批“教育特区”。建设“教育特区”,也就是建设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对于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特区”应设在教育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尤其在教育计划上,允许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推行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转变策略
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的难题。教育的变革,无论是观念的还是制度的变革,都将是一件漫长的工作,而且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提供借鉴。新的时期,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且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生课外活动,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样一种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改革课程结构,打破必须课的一统天下,实现课程设置的结构化与科学化,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化与现代化。优化学科课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强化活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打破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记忆式的传统方法,探索启发式、激励式、开发式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价的过程[4]。建立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相应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评价制度。教育评价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运用综合的指标,对其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要选择适当的不同形式的测评技术,把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结合起来,使测评结果反映客观实际,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要逐步制度化,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群体的评价要用反映群体状况的指标,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用素质全面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测评,把情况及时反馈给被测评单位,以便改进工作,使之逐步完善,使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在师资建设上,要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施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切实提高领导者的认识,把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作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措施、组织领导上都给予关注和倾斜。其次,地方和学校都是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要求具体、途径落实,措施得力。再次,师资培养工作应适应在职教师的不同情况和发展状况,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修活动,鼓励教师在学历达标后继续进修,组织教师函授、脱产进修、自学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让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力争教师的专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
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7、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全局。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好条件。
第四篇: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衔接教育论文
【摘要】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衔接工作,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素质教育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观,怎样实现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素质教育怎样甄别人才等问题。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甄别人才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步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在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此,文章提出了当前教改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个问题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否则就会出现一个人被人打了,想去报复却不知道被谁打该报复谁一样的可笑情景。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1]。“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2]。它是以选拔为宗旨,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惟一目的,以功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所以说,“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按照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3]。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是素质教育是强调学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共性,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其他的道德情感等只能为之让路,其目的是给社会主义选拔“优秀”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虽然“应试教育”曾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时代,它却表现出更多的缺陷和弊端。
二、“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没有好处
要彻底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病,就要从根本上找到“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严重化。有学者研究认为,“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社会往往给了高学历者很好的经济待遇,而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升迁机会又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假如一个技术工人发现了许多加工中的缺点,解决了许多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但就是由于没有高学历,工资就永远不会高于那些硕士、博士、院士的工资,也不管这些硕士、博士、院士有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就给予“应试教育”了认可,给“应试教育”了发展的温床。现实中尽管许多企业单位早已发现高学历者未必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但出于各种心态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寻觅着,追求着。可以说,这是一种招聘的失衡,是一种教育的失衡,也是一种心态的失衡。只要这种失衡不变,“应试教育”就将永远存在下去。
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它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大学生,并且他们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再次,“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 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总之,“应试教育”利大于弊。现在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我们不能盲目地否定“应试教育”的历史功绩,也不能不问现实情况,照搬“应试教育”原来的模式,而应该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引领下,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素质教育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它承认发展的多样性,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潜能开发。素质教育是要养成学生健康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要求教育要围着学生跑,而不是要学生围着教育转、围着考试转;要用一百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来教育一百个学生。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变“依靠别人”为“依靠自己”;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变“学会”为“会学”,为他们的终生教育打好基础。素质教育中确立“对人及其生活的关切”的核心理念,内在地实现了个人当下生活与未来发展、个人生活用品与社会要求、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4]。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考取分数教师之间竞争的工具。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学会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还要有思想,有智慧,会发现,会创造,并且学会自我发展,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
四、怎样实现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
思想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思想的转化需要两个因素的配合,首先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行动和教育方向,对学生的未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培训学校要开展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强调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素质教育时期与“应试教育”政策和教育观念的不同,本着教育学生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开发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是要教师培养出多少“精英”,而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时期不用刻意去培养“精英”,“精英”的出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其次是教育环境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许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是在不好的家庭背景下长大,同理,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依旧是“应试教育”观。环境的改变需要政策的推动,需要要淡化考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状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才能不再为升学所累,才能静下心来考虑现在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怎样实现素质教育。而淡化考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关键是素质教育中怎样甄别人才的问题。
五、素质教育怎样甄别人才
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有一个优点可以为素质教育所继承的话,那一定是考试制度。考试是甄别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公认的最公平公正的方法。考试不是“应试教育”所特有的东西,素质教育也可以有考试,这已经是许多专家学者多次论证并得到公认的,关键是素质教育要怎样考试,考什么?会不会由于考试又使素质教育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考试内容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核,即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每一方面都很重要,其所占的比例可以是灵活的,每一年都不相同。考试内容不应该是我们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我们就要考什么,只要学生能充分显示自己的长处、天赋与特点,考出学生的个性,考出学生的特色。其成绩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其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什么选拔,而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督导和促进。学生不应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应该是将考试当作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不应确定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提交的答案,只有不好、好和更好。考试形势要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写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样回答的,也许学生不能回答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但是他能够提出一些连老师也想不到的合理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会得到更高的分数,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然,仅仅几分钟的面试也不能准确看到学生的能力如何,时间应适当长一些,既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要看学生的回答技艺,还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敏等。学生思想的好与坏,品德的高尚与低劣,智力的高与低只有在与其接触中才能真正体会出来。同时,我们更要注意防止“应该教育”的覆辙,因为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我们的教师能力之强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完全可以预测面试老师会问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个个都背下来,从而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语的奇怪场面。不仅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反而成了“应试教育”的翻版与升级。因此,笔试、面试试题都要不断更新不断改变才能真正挑选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3]彭春园.素质教育之困境[J].求实,2006,Ⅲ.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4]康欣齐.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第五篇:高中美术论文 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
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
【Summary】 The goal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ies of teaching completely, fully consider how to satisfy the future society’s development better and how to meet the need of emphas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and long distorts development.When we turn into Quality Education, how to emphasize and develop e the students’ all-round quality is put on an important place.The art education act the active role of developing or perfect the personality and improving people’s intension by education not only can get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fully exhibited, but also cause th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being healthy developed, which is the right point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De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Quality Education the supplement of many other subjects, and they act an active function.Among the subjects of schools, strengthening the art education will benefit to improve people’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rt and culture, people’s abundant imagination, people’s express ness and creativity, people’s ability of visual sense and comprehension and especially to fulfill the all-round Quality Education.【Key Words】
Art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Examination, Quality Education,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 Educational System.【摘 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美术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力 教学模式 教育体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变落后,而要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和特点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 ①
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试教育本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学校教育活动。问题出在,当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走向其反面,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自然,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时候,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②“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③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④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⑤ 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2001年7月份,我参加了广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在支教单位——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中学,我担任了初一级和初二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这些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我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3、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得依靠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比系科设置改
用心
爱心
专心
革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培养的转变,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受到普遍的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虽然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但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少使人们看到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能。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意识和愿望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普遍增强。过去那种对人才进行工具化理解的观念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质疑。以进行单纯的知识学习,甚至以应试训练为手段,以实现逐级“攀登”的功利性“成材”教育,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要求和人格养成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体制,就亟需转变了。
广州市执信中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一个很值得推崇的举措,即通过对陶艺课的重视和推广,进行特色教学,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束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我们相信,随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地被社会认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不再是一个难题。21世纪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 周 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中国美术教育》,原国家教委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1995年第五期,1995.10.5出版。② 《素质教育研究》,戚建庄、金 法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③ 彭显宏,《试论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审美教育》,《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第三期,1999.6.5出版。④ 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原国家教委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1994年第二期,1994.4.5出版。
用心
爱心
专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