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

时间:2019-05-12 06:0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

第一篇: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

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

伴着九月的尾声,我的教师生涯已经迈出了最初的一个月。在即将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从一个刚刚毕业并满怀理想的大学生,转变成了一名奋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这一个月来的工作,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重新的定义。当我第一次迈入课堂的时候,当我给我的学生讲到第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当我听到学生们教师节纯真的问候时候,当我看到这一个个阳光、纯真、快乐的孩子们时候,我就默默的下定了决心,我心甘情愿用我一生的时间付出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上。

从六月开始,我的组织关系由大学转到了单位,从一名大学生党员变成了一名教师党员,我也在第一时间欣然的申请加入了学校的党员QQ群,在这里感受党带来的温暖,在这里感受党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这里我又重新找到了一种组织的归属感。从10年加入党组织至今已经三年有余了,在心里一直坚定着一个党的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

这次思想汇报的话题是“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对党的事业忠诚,然而我便联想到,在我刚刚步入我的大学时候,老师播放了一部根据东北师范大学校友真人事迹拍摄的电影——《冯志远》。冯志远是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主动到偏远西部支教。冯志远被评为2005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区人民向冯志远学习。中央和宁夏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电影《冯志远》就是根据冯老师在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培育出上万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电影中讲述的是1958年,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28岁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14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使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从此,他进入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他向校长提出给他安排课程的要求。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搀扶着他从宿舍来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岁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5月30日,记者从吉林省人民医院了解到,2013年5月29日23时30分,曾到宁夏中宁县支教42年的教师冯志远,在吉林省人民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冯老师的故事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有一颗怀着终身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赤子之心,一颗真挚和虔诚的心。他用一生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平凡但却感人的人生之歌,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个同行楷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和感召力。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教育,因爱心和奉献而崇高;教师,因高尚品德而美丽。“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这些格言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教语文,后又一口气承担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后来还担任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他是一座生命的丰碑,他那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情操和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活理想诠释了他普通平凡却又伟大不凡的人生,在这座丰碑上刻下了他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最满意答案,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将其作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并书写我们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答卷!

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

我很喜欢《冯志远》这部影片,冯志远老师也成为了我做人民教师的楷模,冯老师的事迹是教师中的典范,冯老师的精神是党员教师中经典,我要不断学习这种奉献的精神,永不后悔地追随党的路线。

第二篇:教师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其间,爱生如子、严谨执教。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

冯志远从教47年,仅在宁夏就呆了42年。他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冯志远同志是我们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每天,都有学生来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五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理,才病重回乡。

我们作为同行,能够深深的理解他的这种做法,也为他感到骄傲。能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这就是他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要大力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高尚品德。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他那种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习他那种工作作风,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贡献出我的一生,培养出得、智、体没、美、劳的优秀学生而努力工作。

第三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冯志远》开展学习宣传冯志远

【发布单位】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教办厅函〔2007〕64号 【发布日期】2007-08-28 【生效日期】2007-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冯志远》开展学习宣传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通

(教办厅函〔2007〕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隆重庆祝第23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日前,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宁夏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制作了电影故事片《冯志远》。该片通过讲述冯志远同志支援西部农村基层教育事业43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一部加强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冯志远同志大学毕业后自愿从上海到宁夏支援边区教育事业,先后在宁夏中宁县两所偏僻的农村乡镇中学从教43年。后来,他在积劳成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凭着记忆给学生上课,直到患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今年教师节期间,组织广大师生观看电影《冯志远》,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宣传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冯志远同志崇高品质和精神的活动,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有关活动安排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观看电影《冯志远》。教师节前,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宁夏自治区党委将联合举行电影《冯志远》首映式,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将陆续播放该片。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把组织观看影片作为纪念庆祝今年教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观看电影《冯志远》,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崇高情感,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把组织观看电影《冯志远》作为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要将电影《冯志远》作为今年新录取免费师范生的入学教育片,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观看,在免费师范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教和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

三、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各地各校要结合本地(校)实际,在组织师生观看影片后,广泛开展主题研讨、师生座谈和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

四、开展“我看冯志远”征文活动。9月初,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将组织开展“我看冯志远”征文活动,并于年底进行优秀论文评选。各地各校要紧紧围绕今年教师节“尊师重教奠基未来”的主题,结合对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的学习宣传,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征文活动,并积极推荐优秀征文参加全国评选(联系电话:010-66097225,电子邮箱:xw@moe.edu.cn)。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向朱文君曾祥志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奉献青春 甘为人梯

——向朱文君曾祥志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宜春市芦洲小学

潘莉

近日来,学校组织了向朱文君曾祥志老师学习的活动,他们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先进楷模。

金菊小学是个袖珍小学,1至6年级只有66个学生。由于学校距慈化集镇有17公里的盘山公路,学校的老师总是一年一换,谁也不愿守着大山空寂寞。在农村,像金菊小学这样的边远地区,师资力量流失不是个别现象。由于乡村条件艰苦,有的教师辞职外出找工作;有的教师参加选拔进入城区学校;还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干脆转行,考录行政事业单位。朱文君和曾祥志老师放弃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回到金菊小学后,至今仍坚守在山区教师的岗位。是什么,让他们有了这样的青春抉择?他们认为,大家这么需要我们,说明我们在这里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的核心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由此,我想起了“红烛”,想起了那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于是,一股敬佩之感并满满的充斥着整个心房,可是一个问题不由得从心里蹦出来:21世界的红烛精神也就是奉献精神难道还是那种悲壮的“自焚”精神?长期以来,人们喜欢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但是,殊不知在这个流传过程中将教师“圣人”化了,将奉献“超凡脱俗”化了。于是这在许多教师心中形成了大疑问:到底什么才是奉献?其实,奉献精神很简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知识无怨无悔的传授给学生。再简单一点就是,每一天在早读的前十分钟来到教师等候学生的到来是奉献;认认真真备好课上好课,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奉献;认真批改作业,总结学生学习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这也是奉献;面对学生及家长乃至家人的暂时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困难,迎难而上,大刀阔斧整治差班乱班,这更是一种奉献。现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与社会又赋予了奉献精神更丰富的内涵,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是平凡人,但做着的是不平凡的事业,也仅仅是千百万普通教师所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即将去做的,但同时,我也知道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便如一根蜡烛,燃烧激情,照亮一个个学生,擦亮他们的心灵,为他们迎来一片灿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追求教育领域的更高的境界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含量。我会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作为人师这个甜美的梦,谱写着一曲又一曲人生平凡而美妙的乐章。

下载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温经典,追寻无悔的忠贞——向冯志远老师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