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林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促进和发展为主,而非治病救人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2、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3)熟悉学校环境。3、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4、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告别幼儿园,踏入小学的门槛,一切都是新的,感觉非常不适应。他们天真烂漫,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
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会有竞争,也会有压力,更会有失败。要教育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
3、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十分重视班风建设,经常举行班会活动,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4、教师首先要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6、家校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家长会,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专家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要以高尚的师爱之心去抚育幼小而纯洁的心灵,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尝试。
一、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死对头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 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即使成绩人合格,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会以学生的心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我常常奖给学生“小红花”、“小五星”,学生都视为“珍宝”,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玄耀。这不就是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后心灵碰出的火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他们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乐学的心理。
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乐学。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上课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学生听起来就会枯燥无味,学的生字也记不牢。在识字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想了许多好办法帮助学生牢记字形。一是通过猜字谜的游戏活动来记住生字。二是编口诀来衰亡容易混淆的生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口诀编得好。三是编讲与字形有关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所学的生字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快乐的心理,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没有压力。这样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健康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现在所教的班,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讲空话,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家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呵护下,听好话多,受夸奖多,兹生了不少娇骄二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鼓励其坚持、发扬;错的要反对、纠正。其次,要明确三点认识。一是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是每个人要进步,就要勇于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所以批评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一件好事。三是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好。承认缺点错误是勇敢的表现,改正则是进步的开始。再次,积极开展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的活动,使班集体始终充满其乐融融,奋发向上的气氛。
五、家校同步,积极做好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共同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具有健康心理。
一年级也有少数学生有心理障碍,原因多方面的。老师必须十分细致地找出原因,积极争取家长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以爱心去感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个别辅导、多表扬他们的进步等。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没有消除不掉的心理障碍。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充分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要我们付出高尚的师爱之心,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由于受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许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碍。及时的分析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5.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一旦受挫,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波及孩子,对孩子的爱甚至出现天壤之别,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产生厌学心理。
2.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学生不能自理自立。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少,舍得花费最大的投资来保证孩子的一切。所以宠爱、溺爱、过分期望与保护,使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发展的优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
3.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与人合作起因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当。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常由老人照看。由于隔代,老人们更是心疼孩子,今天替他叠被,明天帮他穿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到头来,失去了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感、不会谦让、难以与人相处。
三、在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进行集体性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群体生活环境,增加与同龄人交往机会。如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穿衣比赛、集体分工合作就餐、打扫卫生等,一切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都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做体验感受。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过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积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造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交往的客观环境。讲艰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让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参观农业生产劳动等。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作适当指导),自己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或者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激励他们自主发展,逐步具备交往、组织和创新等能力。
3.针对性地开展班队主题活动。如“挨了批评该怎么办?”“照镜子,谁最美”等。通过活动和讨论,使孩子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有出息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自己健康成长。
4.“今天我是班长”,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针对孩子愿出风头、争当干部的心理及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可以采用全班同学轮流当干部的方式,每人当班长工作一天。工作结束后,由班主任、学生代表评议。班主任充当每个班长的顾问,给以工作上的指导。这种做法,不仅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为班级做事的能力。
5.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提出学校、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
6.教师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长中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目标。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进行挫折教育,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适时地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珍惜并鼓励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提高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一、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另外我们开展的“花儿朵朵开”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此特点来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篇:论文《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台山市沙栏中学李国帜
[摘要]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阅历的扩展,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庭化顽劣懒散和谐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为了实施这一目标就要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必须维护民族团结,高扬民族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懂得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树崇高理理,立报国之志,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甘于奉献的一代新人。那么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学生自身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这就必然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的重要教育环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呢?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实践,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效果较好。
一、家校合一,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化。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分布广,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后进生和双差生多。而且很多学生来自外市、县迁居户。这给学校的教学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常定期通过家长座谈会、老师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
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二、对顽劣懒散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作为学校教师为了搞好学校或班级团结,学生共同进步,也不希望把差生分而治之,隔断他们之间的正常往来和接触,但必须看到在一个班级里顽劣、懒散的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这类学生由于无心于学习精力过剩常喜欢在班内扮演捣乱分子的角色,往往把很严肃认真的气氛搞糟,破坏学校正常的纪律和秩序,另外这类学生由于无所事事经常寻求外界的刺激,喜欢把鲜为人知的“新同”带进学校来向同学传播,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的同学,还有顽劣、懒散的学生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以摆脱“孤军作战”的危险性常干出强人下水,逼人入伙的勾当,把立场不坚决的同学拉上自己的的“山头”从而壮大与学校对垒的力量,可以这么说,顽劣、懒散的学生极有可能是你的损友,因为你一当接受了他的东西就说明你已经是他的俘虏了针对以上顽劣生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对顽劣生的转化大概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1、用赏识催化积极表现。
顽劣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引导,它会助长诸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的滋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这样,就可弹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使他们的内心爆发出积极的感情,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如七年级五班的赵哲同学,他从小倍受爷爷奶奶的腻爱,自理能力很差,别说是班级劳动了,可一次他在校园里他主动拾起一个包装袋,抓住这个契机,我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对同学们说,我们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凡事依赖与父母,从那以后他在班级值日时非常积极,据说在家里表现也很好,不但能自己穿衣服,还帮助佳人扫地擦桌子等,同学们看到他的表现都纷纷告诉我,我再次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改变,帮助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心。这同时他的一些科目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行为习惯也改正了很多。
赏识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适时地表扬,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独特魅力的,尤其对顽劣懒散学生而言,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2、用尊重启发自我认识。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顽劣生也不例外。对他们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动辄训人、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只有当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觉悟,才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留面子;另一方面宽容他们的缺点,给他们留后路
3、用真诚促进心理认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依据心理学原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遵循“真诚”的信条。因此,老师要用真诚换得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化。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特殊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订下很多规矩、班规校规。这个不准,那个不许,似乎学生的一切必须服从老师的意愿,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很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的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特征。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哪怕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也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氛。结果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这方面我的心得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倾注真爱,促进内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年级
第一课时
一、热身活动导入主题
1、热身活动:学生边唱边动作《找朋友》(播放动画课件)
2、课堂小品
(1)请一位学生扮演人物甲。
(2)教室里,甲拿着一张刚发下来的试卷发呆,卷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70分。甲表情沮丧。
(3)学校运动会上,他领回了一张百米赛跑第一名的奖状,为班集体争的荣誉。
3、启发思考:生活中,任何人都有优点。他有优点吗?优点是什么?
(二)讨论明理
1教师讲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图上的同学们的优点是什么?
2学生仔细看图,将图上同学的优点认真找出来。
3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找出他人身上不易被察觉的闪光点。4教师小结: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心去发现,就一定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活动体验
1、教师讲述: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且大声地告诉他,可以使你和对方都感到愉快。怎么样?来试一试吧!
2、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同学的优点。教师提示,说话声音要响亮。
3、学生将同学的优点写在纸上送给相对应的同学。
4、说说自己看到同学给自己的纸条后的感想。(帮助学生找到自信)
(四)活动小结
幻灯出示:你棒!我棒!他也棒!我们大家都很棒!第二课时
一、现场测试,了解同学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个同学的座位吗?互相指一指
2、可以下地指
二、真实案例,1、做游戏,一起找朋友
2、分组
三、歌声激励、课后延伸
1、总结:一起读儿歌
2、表演
3、谈体会:快乐吗 教学设计
第六课 我的小伙伴 谜语 找朋友 教学反思:在游戏和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不伙伴的重要性,明白了朋友的方式方法,学会了互相帮助。
第七课 敢说就好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和环境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通过绕口令,来培养学生的敢说敢表达的勇气。教学重点:掌握绕口令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绕口令语速和吐字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大家仔细看这幅图
2、谁能说一说这三张图片,它们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谁能说一说你眼中的秋天?
4、指名回答
二、画秋天
1、请同学们把你眼中的秋天画下来好吗?
2、学生画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展示
1、教师展示同学的作品,同学互评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合作
1、看绕口令视频,讲说绕口令要求
2、教师领读绕口令《四和十》和《花和瓜》
二、合作创新
1、同桌同学互相练习,互相纠正
2、小组内比一比、赛一赛
3、小组内互相纠正找缺点
4、选拔小组内选手
三、绕口令比赛
1、选出评委,讲清绕口令评比规则和标准 2、各组派出比赛选手参加比赛 3、评选出优胜小组
四、总结
1、语言表达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所以说,我们要从小养成敢说,能说,会说的好习惯。
2、相信自己,敢说你是最棒的 教学设计:
第七课 敢说就好 说秋天 画秋天
绕口令比赛
教学反思:通过男生评女生发言男生评议男生发言,女生评男生发言女生评女生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发现同性别的会互夸,同时对异性别的存有偏见,从而能够公平公正的评价他人的发言
第八课 神奇的半圆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想象。
教学重点:通过心理操练,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半圆)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东西是由半圆构成的?学生回答,插座,台灯等。
教师示范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将半圆画成雨伞、酒杯、插座、台灯等
2、教师讲解绘画的方法
3、讲解绘画时的注意事项。
三、分组活动 1.学生自己绘画
2、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1、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通过展台展示给学生欣赏。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这么画
3、学生互相评比说出不足
4、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会用半圆来变魔术,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同学们的想象力让老师惊叹不已。
二、新授
1、半圆真神奇,请同学们把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变的魔术一起来欣赏。
2、学生展示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画的半圆作品
三、师生互动
1、师生互动谈这节课的感想
2、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3、上交作品
四、小结:半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只要你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教学设计:
第八课 神奇的半圆 绘画半圆图形
台灯、雨伞、酒杯、帽子等
教学反思:学生们非常喜欢画画,通过对半圆的变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九课 我是最亮一颗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制作星星。
2、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并能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优点。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星星,并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教学难点:绘制星星,学会用剪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1、同学们,你见过星星吗?星星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2、老师还用星星来表扬我们,对,谁表现好了老师就给他加星星。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1、准备材料:(1)卡纸(各色)、铅笔(2)剪刀
2、教师在黑板示范画星星
3、学生动手绘画
4、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作品
(一)学生小组内展示自己绘制的星星
(1)小组内互评
(2)同学之间指出不足,互相修改
(3)小组内评选出优秀者
(二)组和组之间展示
1、小组之间展示
2、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作的这么漂亮?
3、修改自己的星星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制作了星星,大家制作的非常认真。
2、你知道吗,认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点。那么你有多少优点呢?请把你的所有优点都写在这颗星星上,好吗?
二、看图找自己的优点
1、把书翻到第51页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找同学生来发言。图上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他妈妈来洗脚。你对这幅图上的小朋友有什么评价?
2、下面这幅图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这组小朋友在唱歌,他们心情非常高兴。我非常羡慕唱歌的小朋友。
三、找自己的优点
1、同学们,现在找一找自己身上的优点。
2、说一说自己身上的优点
同学发言:我的优点是听话、上课能注意听讲、遵守学校纪律、关心同学、爱护班级、我会帮父母作家务
四、把自己的优点写在自己的小星星上
五、展示自己的小星星 教学设计:
第九课 我是最亮一颗星
1、制作小星星
2、写自己的优点 教学反思:学生们开始很踌躇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优点,在老师的启发和同学们的互评中,大家都有了自信,轻松地写下了自己的很多优点建立了自信
第十课 幸福快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懂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里父母都很爱她。2、讲自己快乐的童年故事,使学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3、学会感恩,你的幸福是父母给予的,你也应该为父母作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真正成为家的主人,让自己这个家更幸福。教学重点:感受家的幸福、快乐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爱家、爱父母。教学准备: 1.全家福照片,旅游照片、生活视频 2.模拟表演:《幸福的一家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蓝天是星星的家,树林是鸟儿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你们都有自己幸福的家。星星、鸟儿、鱼儿都爱自己的家。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家吗?
二、介绍自己的家
1、展示自己的全家福。
2、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1)家庭住址
(2)家庭中自己最爱的是谁,为什么?(3)自己在家中生活的快乐吗?(4)展示自己的旅游照片
三、感恩父母
1、小朋们,你们在家里都是幸福的,你知道你的幸福生活是谁为你们创造的吗?
如果想让你对父母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呢?(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等)
2、你们知道父母为你们操碎了心,每天早起晚睡为你们,那大家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少操心,为父母减轻负担呢?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尽量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3)帮父母捶背,给父母打洗脚水等。
四、小品表演《幸福的一家人》
1、分角色
2、分组表演
3、教师和学生评选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我们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都爱自己的家里的人,现在请大家给自己画一张全家福好吗?
二、1、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
2、同学参照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画自己的全家福
3、老师巡视,指导
二、作品展示
(1)展示学生画的全家福(2)同学互评并提修改意见(3)自己修改
三、歌曲欣赏(1)《相亲相爱的一家人》(2)《父亲》《母亲》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中有爸爸和妈妈,你是家中的一朵花,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自己幸福生活并努力为它的更加美好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学设计:
第十课 幸福快车 介绍自己的家 展示全家福 幸福的一家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家的概念更进了一步。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加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了。
第五篇: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摘 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2]董靖平.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年第14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一、当代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乐于学习、工作;
⑵情绪乐观、稳定;
⑶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⑷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⑸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⑹智力正常;
⑺人格完整;
⑻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发现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与之相应的就是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2、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3、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造成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小学生,虚荣心强,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4、自卑。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⑴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等。家长的期望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小学生相关论文例文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⑵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⑶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成年人不健康的行为,不健康的书刊和影视作品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1、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教师的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雕塑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
3、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总之,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摘要:现阶段,小学教育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多样化
小学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更需要具有自我调控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消除在教学设计、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征。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知识、方法、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实现的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未成熟,很多时候是语言和行为的模仿,教师的行为是被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能以信任、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内在的潜力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反之,如果教师通过嘲讽、挖苦、辱骂、体罚等手段教育学生,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相对于小学的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下面通过例证的方式,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个字里面蕴含了很多哲理,要使学生“信其道”,首先要做的是“亲其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以教师为中心,从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只发生在课堂之上,更多地存在于生活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教学方面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生活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是命令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而是学生生活的引领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更能感受到教师在生活中对他们的关爱。教师扮演的并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关怀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就会亲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存在隔阂,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轻松活泼的课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延续。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喜欢教师延伸到喜欢教师的课,在这种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能左右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说过,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例如,在某节数学课上,课堂内容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算理的讲解十分枯燥,学生理解很无趣。当时是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由于上课前的纪律问题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结果导致教师辛苦地讲课,大部分学生却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低效。但是在“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做好了充足的预设,针对不同的场景准备不同的活动。教师讲解的时候妙笔生花,学生学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愿望,回答问题时不仅能够轻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才能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2.建立平等民主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探索中,师生之间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交流。师道尊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管教基础上,而是自然地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走神甚至调皮的行为,教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诙谐的批评等方式进行教育,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合适的举动,又能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担心教师批评的心理,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学习。其次,教与学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刻意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学生机械地去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真正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深刻地体会到分工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甚至是失败后的气馁。这些心理活动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教师提供一个民主交流的平台,由学生自己去发掘和感受。
3.激励性的评价,自信心的培养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学生孙某,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对学习充满了极度的反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通过和孙某家长的沟通之后,我发现孙某并不是不知上进、不学无术的学生,而是由于在幼儿阶段,家长忽视了对他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此家长也很懊悔。孙某虽然学习不能赶上正常节奏,但是在卫生、劳动、好人好事等方面特别积极。在做完他认为是好事情时,总是期待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于这些,我带动学生给予他很高的赞赏,使他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之中,让学生渐渐地赏识他,并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认识到自己能为班级争得荣誉能得到赞赏的同时,学习方面也能如此。像孙某这样的学生,在任何的学校并不是个例,关键在于教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去了解和帮助他。根据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从生活中探索数学,并将学到的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去。多实践,多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洞察学生的个性心理
学生因家庭、智力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数学学习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同样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心理健康方面,要做到因人而异,洞察他们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
1.聪明型
小朱是个很聪明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很突出。但是在平时的练习时,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小朱有一个特点,上数学课时很喜欢发言,也很喜欢“接话头”,甚至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为了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和蔼的谈话,不会引起他的重视;而严厉的批评虽然能让他认识到错误,但会影响到他的情绪。我与他的家长分析原因时发现,小朱的聪明可以使他在短时间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有充足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数学课上能发现其他学生的纰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了自己的表现欲望。但是由于小朱认为数学基础知识过于简单,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自己在数学练习时出现了难题不错,而基础题目经常出错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由家长进行说服教育,而在表扬小朱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向小朱提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题目,以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这样做,不但使小朱的才华得到展现,更能保护小朱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小朱的例子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并不是只有学习落后的学生和默默不语的学生需要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并不固定于某种形态,而更多的是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往往我们注意到的是群体化的状态,而忽略了个体化的思考和培养。
2.思维薄弱型
思维薄弱型的学生并不少见,因为数学学科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带一种理性的思考和验证。学生吴某就是属于这类,他在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意思,这样容易出错,导致吴某对数学尤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逃避,自信心受到打击。吴某是自身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导致成绩下降,只有有效地找到症结并帮他解决困难,才能对他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对于提高吴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用“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并把数学情景融入生活之中,帮助他主动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当吴某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时候,兴趣就能渐渐地培养起来,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看似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但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从细节入手,全面地培养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知识思维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整体。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