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6: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

《国家财政》汇报课总结

高一政治

邱斌

从踏入于都二中这片热土开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就深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对同龄的同事,还是资深教师,我都是抱着一种学习心态在和他们相处。因为我知道虽然在学生们面前,我是老师,但是在同事们面前,我还只是刚入门的学生而已。根据学校的安排,我真的很荣幸能和张海金副校长结缘,成为了师徒。此后平时教学上出现的问题,我都会及时记录下来,并且悉数跟师父反映,师父每次都耐心细致的帮我解疑释惑,逐一解答。

一、关于“师徒结对”过程中的日常交流总结

在“师徒结对”活动过程中,师父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面,还是在试卷命制、生活交际方面都毫无保留的将“真经”传授予我。

(一)课堂教学方面

虽然师父学校事务比较繁忙,但他基本上每个月都至少会在百忙之中抽出两节课时间来听我的新授课,听完课后,对我进行评课,指出我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让我不断地成长。作为一个新教师,我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备课、听课任务。坚持每个礼拜至少听课2节次以上,其中师父的课坚持每一课题至少听一节次,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超额完成30节听课任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扣住“班级多、层次多、练习多”的三多现状,坚持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将平时师父的所教,听课的所学,运用到我的课堂中来,真正实现学校提出的“向三个一分钟要效益”,实现我的教学成长。

(二)课堂管理方面

师父针对我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导致的课堂不适应症状,给我对症下药,教导我“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从心开始”,要利用好和学生们年纪相仿的优势,不断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在学习上、生活上,及时帮助班上同学,解决他们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们的心,激发学生们坚持学习的激情和信念。

(三)生活交际方面

师父同样尽心尽力。在得知我去北京治疗经济拮据,立即伸出援手,并鼓励我及时去治疗,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动。平时我们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师父对我也是关照有加,所以我觉得师父不仅是一个师父,更是一个兄弟,一个知心朋友。在师父的关照下,我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外向,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满怀感恩之情的我平时也会帮助师父分担一些教学任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试卷命制方面

从第二次月考试卷开始,第三次周练、第三次月考试卷直到2014年高考文综模拟卷试题的命制,每一次都离不开师父的身影,无论是试题的来源和选用,还是试题的编辑和排版,师父都是竭尽全力的帮助我。师父关于试题命制的谆谆教导是我在命制试题道路上的不竭动力,这不仅让我增加了对试题命制这个方面的理解,而且必将为我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国家财政》汇报课的总结

(一)小结与反思

整体上来说,《国家财政》这堂课我采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整堂课沿着“什么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 ──“国家财政从哪里来” ──“国家财政到哪里去”这条主线展开,前后分为两个自主探究部分,中间穿插了“国家财政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国家赤字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两个辨析题,让学生们在集体合作讨论的过程加深对国家财政的理解。对于课堂上举的例子我选取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地铁工程、三峡工程、天宫三号等,对于本堂课重点和难点如关于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我采用了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如“冷胀热缩”。这样不仅激发了了同学们对课堂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课堂知识。

从开始着手准备汇报课到课后评课、自我反思,总的来说,这次汇报课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觉得做得还满意并且达到教学效果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内容准备得比较充分,关于知识点的讲解也很仔细到位。

2.课堂演示合理新颖,课件制作清晰,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学进程,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推理、理解。

3.教学目标清楚,重点突出。

4.适当引申教材,挖掘教材深度,注重迁移延伸,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高考命题,体现了教学中的高考意识。

5.分析透彻,逻辑推理严密,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思维过程。

6.讲练结合,让学生所学知识当堂加以应用,在应用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适当解决配套练习中的部分问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通过自己课后的教学反思以及其他老师的听课评价反馈来看,我的这节汇报课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例如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点评不够精当;要多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情况;要多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实现自然过渡;要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加学生集体讨论时间

(二)启示

通过这次汇报课活动,不仅充分锻炼了自己,让我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优势和不足,而且给我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启示。

1.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写好一份详细的教案时必要的,而不仅仅是列一个简要的提纲,有了详案上课时会更有底气,讲解的语言会更流畅到位。上课之前也要进行试讲,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一遍在上课的时候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自己的上课技能,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并且避免在课堂上犯错。适当采用多种教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通过交流,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会把老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附:《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解国家财政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收入来源、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关系 设计特色: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问: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 答:①“一个保证,两个举措”

②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二、导入新课

探究一:地铁该由谁来修建

地铁优势: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缓解交通拥堵

地铁建设特点: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仅靠个人投资能兴建吗: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那该由谁来修建:国家财政 举例(三峡大坝、西电东送)

三、课堂新授

(一)什么是财政──国家财政、国家财政

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国家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探究三:同探究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探究四:国家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镜头一: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经济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抑制需求、稳定物价──紧缩性财政政策──“降温”

镜头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经济滞缓、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增加支出、减少税收、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升温” 记忆口诀:“冷张热缩”

(二)从哪里来──税利债费

探究五: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90%──最基本的形式、最主要的来源、占主导地位、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

②分配政策 讨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到哪里去──“五大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行政支出、其他支出)探究六:财政支出比重变化趋势──“三看两对比”

(三)财政收支关系 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收入=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讨论:财政赤字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四、课堂小结(略)

五、当堂训练(略)

第二篇:高中英语组公开课总结素材 人教新目标版

英语组公开课总结

从四月六日起,英语组先后有六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六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听取备课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做了精心准备,组内其他老师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对这次公开课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这次公开课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开课之后,各位教师都积极、客观、科学地进行了评课,对本组老师的这节课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很多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剖析,不仅明确了今后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相信,这次公开课活动对我们年级全体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这次公开课做一些分析。

第一方面,应该保持和学习的地方:

1、认真备课。教学“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长期以来,我们部分老师习惯于只备知识,而忽视更重要的备方法、备学生,忽视根据所传授知识和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六位教师的公开课来看,他们对所教授的知识做了认真的分析和加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处到高潮,他们巧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激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公开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目标明确。我们每节课都有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我们高兴地看到,六位教师在课堂上启发诱导、讲练结合、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突出重点。

3、重视主体作用。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课堂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的思维潜能激活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使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而能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应该说,六位教师的导入设计精新、教学语言优美、课堂逻辑结构严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方面,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在平时听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此一并说明。

1、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问题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问题设置要科学,我们主张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要给予必要的启示、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说得多,自然学生动得就少。有的老师可能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急盼学生快点说出正确答案,因而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甚至于自己忙着把答案说出来;有的老师不敢相信学生,提出问题后总怕学生想不到自己设置的“正确答案”上来,于是在那啰啰嗦嗦,不断解释,结果是打乱学生思路,得不偿失。

2、加大课堂容量,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保质”也要“保量”,课堂效率不仅仅是“质”,应该包括“量”即课堂容量。再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思维密度。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增大训练强度,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容量比较小,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少;还有就是思维训练的力度不够,老师讲得太多,本应该由学生说的做的老师代办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这样会严重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

3、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要到位。多鼓励是对的,但鼓励要用到当处,要有利于激励、鼓舞学生和鞭策其他学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如果启发后仍然不能答出来,既要鼓励他不要气馁,也要告诉他存在的问题以及改正的方法。

4、课堂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备课中,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或容易丢分的地方;在课堂上要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备课注意细节,提高应变能力。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我们预料不到的问题,比如课件出了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了一个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再或者我们讲错了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应对?我们认为,一方面备课要充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并做好应对准备。有时候,我们顺着学生的错误思维推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去,得出错误的结论,证明这样思考是错误的,这可能比正面给出结论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要提高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只能来自丰富的知识、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这一切都只能来自我们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遇到突发问题之后,个别老师明显慌张,不知所措,甚至干脆对所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一带而过,缺乏恰当处理的智慧和巧妙应变的能力。希望今后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6、教学语言、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毫无疑问,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准确的,老师的板书应该是规范的,老师的这些教学行为无疑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而我们学生在考试中书写规范与否对他们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希望老师们不要小看板书,努力使我们的板书规范化。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7、重视学科思想的渗透。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我们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师徒结对之徒弟汇报课活动总结

为加强校本研究,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我校于开学初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活动,本着“资源共享,互助交流”的原则,徒弟虚心好学,师傅毫无保留,教研活动浓厚,走进每间办公室都能看到老师们教研的情景。为给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学校于5月份开始进行了徒弟汇报课,要求同年级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师傅要进行现场评课。活动中,有13位讲了汇报课,徒弟们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向老师们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汇报课,在此感谢所有参赛的师徒教师。

纵观13节汇报课,呈现出这样一些共性:教学设计科学细致,教学流程清晰顺畅,师生互动活跃充分,教学效果总体良好,教学功底日渐深厚。这说明我校的青年教师正在健康地成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势喜人,令人欣慰。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是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也功不可没。拿这次汇报课为例:课前,各位师傅细心地指导徒弟一遍又一编地完善教学设计;上课时,师傅又亲临课堂加油打气;课后,师傅还认真地评课,肯定优点,找到不足,诲人不倦,谆谆教导。

此次活动各个教研组都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组内的教研气氛浓厚。师傅出谋划策不保留,青年教师虚心求教肯钻研,每位教师课前准备都非常充分,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实用,运用灵活,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新颖生动,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汇报课的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参加汇报课活动的13位青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都是相当充分的,教师们编写了教学设计,在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方面也吃得相当透彻,在自制教具、准备课件方面也做得较好。

2、多媒体运用好:在本次汇报课中,一个突出亮点即是在教学中都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而且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非常熟练,能够达到媒体运用与教学有机统一。

3、教师主导有方:巧妙点拨,相机诱导,本次青年教师表现得较成功。本次汇报课,大多数老师均能坚持启发式教学,常以问题为诱因,设疑重点处、点拨关键处、敲打易错处,不断唤起学生求知的主体地

位,耳、眼、手、脑并用,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唐美美老师的《珍奇稀有动物》一课,以及如男老师的《激素调节》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使学生在和谐静谧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各项任务。

4、教学做得扎实:讲练结合,训练扎实。老师们大多能紧扣教材,把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落实在字、词、句、概念、计算上,不架空、不拔高。

5、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师都能用准确的普通话授课,其中不少青年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条理清楚,语速快慢适宜。例如唐美美老师的语言表达就极富感染力,施如男老师、林雅茹老师的语言很有激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吴金玲老师的语言表达也很亲切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教学目标明确:这次汇报课青年教师大都能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明确具体恰当的课时教学目标,并将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较好地统一起来,教学中目标导向明确并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激发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的双边活动活跃,还注意及时反馈调节。唐美美老师的小组讨论及竞赛,符合初一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效果很好。

本次活动中,我们组4位教师参加了汇报课。总的来说,授课教师对课程标准有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科学的把握,教师的基本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下面我分别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

高颖老师:知识讲解透彻,使学生在如何审题、如何答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渗透高考评分标准,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为主,设置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打破常规教学,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时政热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渗透着情感教育。板书清晰,难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能有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

阚飞飞老师: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兴趣 不知不觉的接受和掌握新知

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落实到位,学生的思维始终能和老师保持一致,而且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是每个知识点都能随时掌握,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既注重学科内的纵横联系,又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突出,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日常习惯化能逐步培养学生会看书、看好书和看透书的阅读能力,学生通在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感染着掌握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协调一致,相得益彰。

肖博老师:教学目标明确,难点重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强,用一个图示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新知识没有陌生的感觉,启发式教学得当,使每个知识层层深入,使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始终保持着一致,知识落实到为,在讲解过程中渗透着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感染学生,时间安排合理,能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的时间。刘丹老师:虽然是刚刚毕业,又是理科班的教学,但是教学目标明确,难点重点突出,对知识的扩展有深度有广度,知识储备量大,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强,能明确考纲的要求,反复强调中,对理科生来说非常重要,语言生动,板书主次分明。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

汇报课中的美中不足:

1、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个别教师还缺少在课堂中随机应变的能力。按自已设计好的程序进行,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处理的还不是得心应手。还需继续培养、提高。

3、有些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尚存形式倾向,没有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发

挥,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启发的内涵体现欠到位。

4、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生活,缺乏与学生真正的情感交融。“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不足和缺憾。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总之,尽管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些青年教师的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萌动的力量,一种向上的信念和决心,一种谦和,一种希望。这些,正是我们第三小学未来的发展之所需。在此次汇报课当中,让也我们看到了教研活动的价值所在。新教师在教研组全体老师共同帮助,指导下,在其指导教师培育下,成长迅速。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有体验有收获,更上一层楼。“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基本功,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积极探究、勤奋好学的精神,尽可能多听别的教师的课,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机智,提高驾驭课堂、有效调控课堂的能力。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为第三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

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我们说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课堂上学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第一种意识: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身”。现在正实现

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我插一句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慌,要把方法教到位,说清楚。像今天这个老师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有意识教方法很好,但实际上这个老师教的是抓住文章的要点,然后串联起来,用语言串联起来把握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老师一着急说成了“同学们注意你们把这几个词语一写出来为什么就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个说明老师一慌,语言就不严密了,所以老师还得强化这方面的意识。但是毕竟像这种教学的倾向还是比较好。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是增强了。

第三点成绩:体现了三个关注。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

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方思一会由孙双金校长来进行评课。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有一定的共性。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这是老师课程意

识增强的一个体现。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需

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

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第四方面就是教师的强势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第一在朗读教学,老师强势。非得指导读到跟那播音员的水平,朗诵家的水平,我们认为不恰当,不合理。第二教学中老师牵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的专家风趣地说这一堂课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第三个小点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种语言训练,这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我们认为是要纠正。应该是你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说一段话,说一连贯的话。而不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种倾向要纠正。第四小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上。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和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做更多的剖析。我们说获奖的课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范例,都有研究价值,包括获得特等奖的课,他们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更加深入,所以以上意见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谢谢大家

第四篇: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问题清单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问题清单 及 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3、实行改革开放的意义 4、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5、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课核心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

①基本国情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把握近代中国的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①具有先进性、革命性、易组织等

特点的工人阶级的产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时间 任务 1949—1952 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1953 年 12 月 党中央得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到 1956 年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意义: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2)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新时代内涵:

①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伟大事业角度看)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时代(从奋斗目标角度看)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期待角度看)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历史使命角度看)

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意义角度看)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课 共产党的先进性 本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涵及如何贯彻 3、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党应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内涵 6、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内涵、原因、要求 7、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一个先进的政党 第二课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一个先进的政党 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就是看它在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看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所起的引领作用。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立场是什么:

人民立场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根本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内涵:

立党为公

,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

,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怎样贯彻党的执政理念:.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

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7.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

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

人民利益

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

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人民主体

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8、党怎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补)

①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②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③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2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

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

为行动指南。

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③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体现。

具体知识细化掌握: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内涵 解放 思想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每次重大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

实事 求是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指导方法。

与时 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 务实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2、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①内涵: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②原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党员好比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每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因此,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③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模范,做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8 模范)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三课必查问题清单: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6、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必要性+重要性)

7、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8、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9、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的(意义)

第三课核心问题: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①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各国家机关、政协等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及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两个才能)

2、怎样坚持和坚强党的领导? ①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②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各国家机关、政协等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政治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一个自觉、三个始终)4、思想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

②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组织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①含义: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于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③新时代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

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执行最重要的原则、重点,两个着力一个保证)

执行、干部、人才、组织保证 6、(1)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必要性+重要性)

必要性:

①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四个关系)

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的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重要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党自身意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更好践行党的宗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民和国家发展角度)

7、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①总体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②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③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④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⑤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科学执政的内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9、民主执政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10、依法执政的地位、重要体现及要求 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重要体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要求: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1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1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的(意义)

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

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问题清单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问题清单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课必查问题:

1、如何理解我国的国体 2、为什么我国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最真实的民主、最管用的民主?(三问合一)

3、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说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意义。

5、我国有哪些国家职能 6、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四课核心问题 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②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第四课核心问题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

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②正确行使对内和对外国家职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第 1 框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一、我国的国体 1、国体概念: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2.我国的国体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简而言之,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如何理解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①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②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

我国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拓展延伸)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1)性质不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指拥有本国国籍的人,与外国人相对;人民是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

(2)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更加广泛,公民中除了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知识点:1.民主的含义和鲜明特性。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据概念可知,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最广泛的民主(为什么是最广泛的民主①②)

①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这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宪法保障: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③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最真实的民主(为什么是最真实的民主)

①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

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知识拓展】(1)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一个“根本”,三个“基本”。

一个“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个“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其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方面的统等推进和制度化发展,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3)最管用的民主。(为什么是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弊端,是最管用的民主。

本框题核心性问题: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②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第二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一、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1、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2、我国为何坚持专政职能? 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务。

3、说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只有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二、我国的国家职能 (1)我国有哪些国家职能 ①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2)我国为什么要履行这些国家职能(履行国家职能的意义)

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本框题核心性问题: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②正确行使对内和对外国家职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本课必查问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常设机关、职权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4、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产生、任期、权利与义务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表现 6、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为什么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五课核心问题: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5.1 必查问题(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常设机关、职权(2)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4)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产生、任期、权利与义务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②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④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拓展升华】

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种职权 职权 内容 备注 立法权 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区分四个权力的关键是看其内容。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如果是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如果是对相关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决定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 任免权 选举、任命、罢免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监督权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5)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6)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选举的方式把权力委托给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产生 ①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

③任期:各级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2)人大代表的职责 ①义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②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 必查问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表现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为什么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2 核心主干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表现 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体表现: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

度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对人大制度的态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5.2 细化小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由我国的国体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为什么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大制度坚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必查问题清单:

1、民主党派的性质及有哪些参政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及优越性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政治上、事业上、组织上、监督上、法律地位上)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用、职能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原则)、民族平等的表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 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含义、自治地方、核心内容、自治机关、特点、原因、要求(简化版)

8、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9、基层民主有哪些特点? 10、村委会的性质、主要职能、自治内容(表现)

11、.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关系。

12、大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13、基层民主的五种形式(表现)

14、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大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原因)

本课核心问题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的政党制度(为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它能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本课核心问题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必要性: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要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本课核心问题 3:大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基层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村委会(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6.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民主党派 ①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②参政权:(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 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的重要机构 特点及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在当今世界独具特色。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区别 性质 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地位 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政党

联系 事业上: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监督上: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不是监督与被监督

法律地位:地位平等

4、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它能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②组成: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ƒ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提醒]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种职能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

拓展:比较人民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 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 协商 民主监督 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 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④要求: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集党和国家中心

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原因/表现)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征,各民族都有各自历史和文化,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2、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平等:①含义(表现):各民族一律平等,都依法平等地享有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②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①含义(表现):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原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②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核心内容 自治权(四项)p62 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特点 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原因 必要性: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要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要求 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内容:②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③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团结,凝聚力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P64 依法管理 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③坚持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坚持独立 自主自办 的原则 ①要求: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态度: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 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 要求: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引领、浸润)

②具体要求:一个“不是”+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误区警示】针对考生常见的误区,要特别注意:

(1)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是党的纪律的明确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共产党员要坚定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与宗教有神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3)明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基层民主的特点:

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 3、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村委会)

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自治内容(表现):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4、居民自治的组织形式(居委会)

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自治内容(表现):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居民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意义: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5、.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关系。

(1)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基层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府。

(2)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工作,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村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工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6、.大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基层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村委会(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基层民主的形式(表现)

(1)民主选举。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照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2)民主协商 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范围: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3)民主决策 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范围: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4)民主管理 原因: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

体现: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 原因: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

范围: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2.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大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原因)

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加以推进。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基层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村民和城市居民参

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更好发挥村委会(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下载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之《国家财政》公开课汇报课总结精品[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