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导师信息(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方向)
戴复东
学 历: 本科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南京大学建筑系
职 称: 教授 博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
职 务: 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团 队: AD-建筑与高新技术 简 介: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课程
房屋产业化
构配件产业化
建筑体系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 [发表论文] 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建筑学报2007-8)
[发表论文] 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时代建筑2007-2)[发表论文] 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建筑学报2006-10)
[发表论文] 我国北方远古时代城市形成的足迹——《诗经》的记述和启示(建筑学报2006-7)[发表论文]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建筑学报2005-1)郑时龄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同济大学
职 称: 教授 博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 职 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学科分类: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团 队: AZ-建筑与城市空间 简 介:
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Email: qciao@hotmail.com
常青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东南大学 职 称: 教授(博导)
职 务: 建筑系系主任
学科分类: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团 队: A2-中国传统建筑 简 介:
常青,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责任教授,建筑系系主任,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FAIA)。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建交委科技委建筑设计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个人主页: http://www.xiexiebang.com
本科生课程
毕业设计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用代码“写”设计(建筑学报2009-1)
[发表论文] “纯”建筑空间的疏散引导力研究—以走道入口为例(建筑学报2007-7)
孙光临
学 历: 硕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同济大学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本科生课程
建筑设计(建筑学)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文化公园——上海文化广场城市设计(建筑学报2006-7)[建筑创作]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
汤朔宁
学 历: 硕士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简 介:
教育简历:
199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近年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重要建筑设计项目多项,曾获第七届詹天佑土木工程鲁班奖、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勘查设计二等奖、上海市建筑协会优秀设计奖等表彰。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2006同济都市建筑年度作品
[出版著作] 城市设计构思教程
[发表论文] 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北京大学体育馆)设计(建筑学报2008-6)[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建筑学报2005-11)
[发表论文] 真实与体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创作感想(时代建筑2005-6)[发表论文] 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概念设计(城市规划学刊2009-3)
[发表论文] 从“生活基本单元”到“功能基本单元”——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法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8-3)[建筑创作] 线的学生公寓—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公寓规划及建筑设计
涂慧君
学 历: 博士 最 后 毕
业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职 称: 副教授
学科分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简 介:
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集群整体设计;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及建筑整体设计;建筑策划;致力于探索体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设计。
近年从事教学方向: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耶鲁/港大联合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双语课程,本科生建筑
设计及毕业设计课程。中华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耶鲁大学、香港大学、NYIT、东京工业大学客座评图委员。
教育简历: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学士,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纽约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教学与科研成果:
曾负责和参与浙江大学新校区、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城组团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云南昭通师专、中华书画艺术博览园等多项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从事校园规划三十余项,修建性详规专业负责人十一项,单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建成二十余万平方米。获设计竞赛一等奖六项,省级工程设计奖两项。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作一本,译作一本。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研究,负责“可循环利用材料在世博样板组团建筑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E-mail: tscut@126.com
本科生课程
建筑设计(建筑学)
毕业设计
建筑策划
研究生课程
建筑策划
主要成果
[出版著作]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
[发表论文] 初探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云南昭通师专建筑群设计(建筑学报2008-6)[发表论文] 建筑策划GFCNP信息矩阵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实践(建筑学报2007-5)[发表论文] 国际建筑教育的回音“2007Archiprix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奖”评选综述(时代建筑2007-1)
第二篇: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 江亿谈建筑能耗与节能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 江亿谈建筑能耗与节能》
1长江流域的特点是:冬季短,室外温度多在0oC左右;夏季长,普遍需要空调;有一两个月的梅雨期,需要除湿;地表水资源丰富,尽管水质不佳,但可以利用其热量或冷量。对于这种气候与自然条件,应该发展各种热泵方式,系统解决采暖和空调需求。热泵系统并不是只能提供冷风和热风,也可以发展地板或吊顶辐射等方式,同时另外发展一套夏季和梅雨季可使用的除湿系统。这样的系统,以电力为动力,可以获得很高的能源利用率,应该是长江流域地区重点发展的建筑环境控制方式。
2推广各种屋顶遮阳、外墙遮阳贴膜??、窗户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加强各种自然通风手段,通过自然通风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开发和推广主动或被动式除湿装置,降低室内湿度,适当提高室内空调温度等,都可以产生更大的节能效果。
3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空调主要是排除室内发热量、除湿以及消除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可能通过改善外墙外窗的保温来实现50%的节能目标。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建筑能耗应控制的具体指标。
尽管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我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虽然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电耗与发达国家相当,但目前仍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综合采取各项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可以使用电量降低20%~50%。这些技术措施包括:尽可能用水循环替代空气循环输送冷热量;采用新的水系统循环方式,减少各类调节用水阀,使用变频水泵充当调节手段;采用各类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能量;发展新的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方式;改善系统的运行调节和管理。
根据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发展出一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可大大缓解由于目前城市建设中大型公共建筑比例的增长将造成的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与此同时,也有可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