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6:2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

第一篇: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

教育改革: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国的教育滞后的实际情况,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现代化进程,许多人为了孩子的未来纷纷移民国外,官员们更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深造,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就是明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文件纷纷出台,聚焦高考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配置等问题。提出率先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薄弱学校改造也已开始。教育改革的目标直指教育行业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这些确实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抓好了可以给人民以改革成功的信心。因为教育行业是一个牵涉面广,影响面大,而相对来讲在各个行业里受各利益集团影响较小,改革的阻力也较小的行业。就已公布的措施来看,会有一些效果,要想解决问题,基本上没有可能。这是因为:

一、从事教育管理的官员们心中的理念不变,教育改革就是一句空话。试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还在举行统考排名,老师教的班级没考好,要被领导谈话,评先评优要排名在前几名,否则没门,好在没让下岗(虽然没明文公布,但确实如此)。哪个老师敢冒风险,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全是应试教育!举个例子,小学数学教圆周率,正确的教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可有人偏偏直接告诉学生,然后练几道巩固题,比你费尽心思让学生推理效果好多了,你说考试时谁的成绩好?谁在领导、家长眼里是个好老师?可以这么说:只要统考排名,老师们没有办法,只有应付,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全是假的,假的!做给别人看的,马屎脸上光。

如果官员们的理念没有改变,在教育体制政策上,在基础教育体制方面,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在理顺普通教育体制与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方面,就不会有改变,教改就是一句空话。

二、再看看名校们是怎样炼成的?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形下,为了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的目标,推出了一批重点中小学,在师资配备、经费保障、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上都给予了许多明确的倾向性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帮助下,重点中小学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说句实话,放眼全国,有几所名校不是因为升学率高而扬名的?黄冈中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抑或人大附中、临川中学?名校之所以成为家长追逐的对象,是因为学校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有:①悠久的办学历史②优越的地理位置③雄厚的师资队伍④优异的硬件设施⑤一个优秀的校长或出名的特级教师⑥著名的校友⑦享受特殊的招生政策⑧ 倾斜的财政拨款⑨享受特别的教师资源配备政策⑩升学率高…只要具备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就能成为名校,而有的学校竟然都具备,你说,这样的学校能不成为名校都难啊。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名校趋之若鹜,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入名校以求有更好的前途,也因为如此,名校才能依靠自己的名气,吸引优秀的生源,进入学校的各类名目繁多的0班、奥数班、重点班、实验班…,依靠这些班级学生考出的优异成绩吸引大众的眼球,然后普通的学生家长们则想方设法、各显神通,或走找领导批条子、托关系的路子、或花钱赞助、购学区房,进入学校的普通班、平行班。学校因为有了钱,可以招更多的优秀教师,甚至可以把外省的优秀教师招至麾下,就是新老师,在名校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因而教学水平与同条件分到弱校的老师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有了钱,可以建更好的教学楼、添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好了,教师水平高了,学校的管理也更好办,毕竟有钱、有条件,你不服从可以选择走人,马上有人替换你。如此不断循环,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成为超级学校,地位几乎无法撼动。当然,在名校学习的学生学习压力也大,老师们在环境的压力下,对学生进行所谓不放过一个差生的教育,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各色补课名目繁多, 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空余时间越来越少,全被补习、业余培训占据。不补课的没名没利,补课的名利双收,因为成绩好。素质教育?见鬼去吧!

名校的形成岂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想通过校长、教师轮岗、薄弱学校改造达到均衡教育的目的恐非一日之功。光靠出台政策硬性让教师被动参与,缺少配套的政策、方针,应该让流动的老师获得比原来更好的利益,否则可能造成老师出工不出力,工作消极,与初衷背道而驰,没起到带动作用。相反,名校可能因为教师的流出影响了教学,缺少了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可能把好不容易建立的名校给毁了(一个不合格的校长一年就可以让学校人心涣散,老师毕竟是一所学校的基础,在中国优秀的教师缺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三、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是精英教育,僧多粥少不可改变,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放谁都难搞。高考的指挥棒一指,基础教育必然随着高考的方向改变而改变。现在国家想让哪些基础不好的大学改成职业学院,以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想法是正确的。问题是:老百姓能接受吗?会不会造成都想进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使高考更加激烈,加重基础教育的负担?

四、造成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现状的原因。①办学历史短,规模小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③师资队伍薄弱,人员老化,优秀教师流失④硬件设施落后⑤缺少优秀的校长和管理人才,甚至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凭关系进来的混混,管理跟不上⑥教学效果差,升学率低⑦不能享受特殊的招生政策,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流失严重⑧ 缺钱,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⑨学校周边有名校、强校,无力竞争⑩领导不重视…

建议:

一、国家对官员们进行培训,不仅仅是对负责教育管理的官员进行培训,更应该培训一、二把手。培训内容主要是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课程政策、学生政策、教师政策、教育管理政策,国外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实例)。不仅要有学校教育,更要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如何达成社会教育共识方面的内容,以求得在教育政策方面有改变。

对升学率的考核,可以说是懒政、庸政的表现。要拿出勇气和雄心,凝聚共识,勇敢抛弃对升学率的考核,除现在已在考核范围内的教育普及率外,还要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低,用所在地区学校校舍建设合格率,学校布局合理率,教师收入(不仅仅是工资)在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排名高低,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实施率,社会大众对教育满意率来考核政府 ,以促进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参与流动的教师获得利益,对教师的职称(应该是教师达到了什么水平就评什么职称,没有什么限额、指标,现在职称指标相当一部分被领导、有关系的人占据,特别是小学特高级教师。许多年轻有水平的老师根本无法得到应有的职称)、工资、奖惩和其它福利等作出规定(越详细、具体越好)。对教师的“进”(包括聘用、调入、编制、资格),“用”(包括任课、任职、提薪、进修、考核),“出”(包括调出、退离休、转任等)作出规定,不为教育管理官员们提供借此整人、贪污受贿的机会。

三、教育经费政策:明确政府出资办基础教育,应以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为主,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状态(许多县级政府入不敷出,负担沉重,靠借债度日,即便是转移支付,也会导致国家制定的教师工资被打折扣,现在在同一个市不同的县区教师工资差别很大)。目前已明确政府投资教育经费的比例要占国民收入的4%,占整个财政支出的15%,要确实执行,不得挪用,不能等教育督导工作检查了才急匆匆补发工资,添置仪器、改造校园。中央政府应在现有拨款(含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再拨款给全国每一个县(区)1亿专门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穷的、富的都要拨,因为富的县区土地成本就会高,穷的就不用说了,一视同仁,5年内拨完,全国二千多个县平均下来每年只要四、五百亿,反正要投资拉动需求,不如投教育,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

要让教师的收入至少保持在全社会的中等水平,目前的收入低得让许多老师不好意思说(这是教育乱收费的动因,也是补课盛行的原因),以吸引人才。

四、要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撤校并校工作要加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规模大是有效益的:学校规模大,意味着一个年级的平行班多,老师专业化程度就高。绝大多数专业老师比非专业老师上的课要好,学生受益要多。学校规模大,还意味着所配备的教学仪器发挥的作用大,有的仪器在一年中只需要用一次,大的学校使用率相对高点。学校规模大还意味着,学校能有更多的精力抓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小学校一个年级就一个班,没有同年级教师可以互相帮助),更能经得住意外情况(如教师怀孕生小孩、生病),无需动不动就请代课老师。

在交通方便的城郊地区小学校可以和城内的大学校合并(车程30分钟以内),在笔者所在的城市,近郊许多学校一个班才8、9个人或十几、二十几个人,全校才六、七十个人,还比不了城内的一个班,同样要配备十几个老师,校舍、教学器材利用率低,办学的效益低,流生率高,家长都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城读书,没有门路的才留在小学校,当然要为城郊的学生准备好校车,实行并校政策肯定受欢迎。城内的学校一旦超过额定的班级数,每个班的人数超标了就应该分流到其他的学校或扩建,如果城内的学校人数爆满而又无法扩建,就说明你的学校布局不合理,应新建学校。在远郊要将几所小学校并成大学校,不要拘泥于行政区域,同样要配备好校车。在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应多建寄宿制学校,保留教学点以保障低年级学生就读。

要针对造成薄弱学校的现状的原因,有目的的调整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要有倾向性,不要普撒胡椒面。

五、在对学校管理方面、教师管理方面,要坚决摈弃对升学率的考核,让升学率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换成用同行课堂评价合格率、优秀率,专家课堂评价合格率、优秀率,学校管理者课堂评价合格率、优秀率,来考核老师,这里特别没提学生、家长评价合格率、优秀率,这是因为学生评价因年龄,班级学生的情况差异影响大,公正性易受影响,可能导致老师歧视差生及放任自流。

对学校的评估考核,要将各种不同的考核条款,例如:素质教育示范校、教育督导评估、现代技术示范校、科普示范校、推广普通话示范校、德育示范校、家庭教育示范校……整合成一个标准,规定学校满足了哪些条件,就申请成为哪种示范校,不提前通知,随时检查。彻底改变目前多条文,学校档案重复成灾的情况。

六、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建议学习警察的培养方法,将目前所有的师范、教育学院改为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只有在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毕业,并经过两年的师范教育专业训练,才能录取为新教师,改变目前教师知识面窄的状况。要重视从从事过其他行业的人群中录取教师。试想:一个学习过国际政治、国际贸易的老师讲政治课,学生的眼界能不更开阔?

录取的新老师应该全部分配到大学校(每个年级都在两个班以上)进行为期五年的培训,五年后全部分配到农村、薄弱校,以保证农村、薄弱校教师的水准(教龄在7——15年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教学骨干)。理由是:大学校管理更规范,师资力量雄厚,能保证安排新老师得到高水平老师的指导,同时,这样的学校教学活动多,教师得到锻炼的机会多,新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迅速成长。如果把新老师分在农村、薄弱校那就只能看老师的天分和努力了,成才率要低得多。

七、要重新评估生师比,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当调高生师比,并为学校另配后勤人员、医务人员。现在教师要承担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学校的中层及教学骨干,往往被压得喘不过气,教师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的比例估计会高于其他行业。

八、要大力破除利益集团对教育的影响。例如:教学仪器的配备,现在的教学仪器质量之差、价格之贵,不可想象,利润恐怕超毒品。再如:教师培训,每年各地举行的特级教师示范课,利润之高,让人羡慕,让不少人暴富。每年两次的网上培训,收费之多,而成本之低,效果之差,令人瞠目结舌。再如:各类课题研究花费的资金,有多少进入了私人的腰包,这些课题又有多少对教学有所帮助,由此又诞生了多少课题“专家”,有的人没什么本事,只是凭借当了领导,可以组织课题研究,凭他人的努力,自己成了“专家”,评上了高级职称。……

第二篇: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有希望 - 教育在线博客

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有希望

以下是两则救人的新闻。

其一,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王丽,在众目睽睽的公共场所遭遇歹徒公开抢劫,路经此地的艾尼三兄弟看到了这一幕,不约而同地冲了上去,艾尼中刀倒在了血泊中。被救者王丽及其家人,尽管家境贫寒,依然拿出家里仅有的8000元积蓄,主动为艾尼交付了部分医疗费用。(《中国青年报》5月16日);其二,为救一落水女子,北京市海淀区颐源居小区保安员冯志飞被冰冷的昆玉河水吞噬,面对逝去的恩人生命,获救女子反问:“谁让他救我的?”(《京华时报》5月15、16日报道)两则新闻,同是救人,被救者迥然不同的态度,让人深思。人们赞叹英雄的壮举,钦佩王丽及其家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谴责那个获救女子没有人情的冷漠。“艾尼的英雄行为让我们感动,而知恩报恩的王家,同样让我们感动。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懂得报恩了。”笔者想,这大概是这个事迹被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

西方有句谚语: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西方还有一个“感恩节”,在这一天,很多家庭相聚感谢上苍的仁慈和恩惠。中华民族同样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有文字专家分析“恩”字结构,“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感恩情结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很多人还记得救了19人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他救的人中,有的不但不感恩,反而还说救人者是为了得奖金。诸如此类的事件让人们思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为什么古人感恩的传统得不到发扬光大?为什么不能学习借鉴先进的感恩文化?

感恩是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的人,必定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没有民众间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一个没有感恩情怀、不知道感恩、报恩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我们应倡导、弘扬感恩的文化,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一切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彼此互助,才能共荣,愿我们能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和谐。

每年的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独创的节日——感恩节。早在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着不堪忍受英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502人到达了美洲,但当年冬天却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之下,只有50人活过了冬天。这时,心地善良的土著印地安人给移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1621年秋天,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

助,邀他们同庆节日,狂欢3天。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林肯总统正式宣布感恩节为法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欢庆。而火鸡和南瓜饼成为必备品,体现了美国人不忘先民开拓艰难的怀旧情绪对上帝的赐予的感谢。

在我国虽然没有独创的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教育却是渊远流长。小的时候,常常背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这些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同样是感恩,而这些古训常常被人们淡忘。失却感恩之心,小则让父母失望、寒心,大则让世人所不齿。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冷淡而无情。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没有感恩之心,不感恩于人民,忘记了手中权力乃人民赋予,俸禄乃是人民给予,就会对自己的失职、腐败心安理得,就会权为己所用、情为己独钟、利为己所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23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放弃了本来已经考取的研究生在贵州山区农村支教的义举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支撑他能在那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的理由却很简单: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这个理由也许不能说服任何人,但却是最充足的。感恩,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却成为了徐本禹的精神动力。

而徐本禹能成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事实也反面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面对别人的救命之恩却冷漠无情者,那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历历在目。生活中,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不知感恩的人和事也是大有人在。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几年前,我们山西省平定县曾不遗余力地救助过一位上不起学的“文科状元”,而接受了社会捐助之后,“状元”却没有了下文,让许多人大失所望。

一个民营企业家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发家致富之后,却不思回报社会,县城改造需要对他的店铺拆迁时却漫天要价,寸步不让。

一位刚刚发迹的实业家,曾经许诺为他当年插队的农村献爱心,而事情到了跟前却矢口否认。„„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

懂得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一、中央电视台02年5月30日的“聊天”节目报道了这样的一则新闻:农民陈帮顺有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小良考上了大学。为了供应小良完成学业,年近50的陈帮顺和病弱的老伴不得不卖血换钱,连续6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然而,明知父母艰辛的小良自读大学后6年都没回家,整日沉迷于网

吧,荒废了学业,直到被学校退学。当节目现场陈帮顺含泪呼唤时,满座学子无不为之动容,而做为当事人的小良竟然对事后千辛万苦找到他的央视记者说:“我爸在电视台这么说我,他有病,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

二、东北有一位孤寡老人,用自己三百多元的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归拾荒所赚来的钱,同时资助三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人每月50元。在他们求学的几年中,最多的一位共获得老人2100元资助,最少的一位也有1650元。他们取钱时,言辞也颇为动听。然而,毕业工作后,他们音信全无。

听到这些事,我为人类感情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的流失而悲哀,如今的一些人都怎么了?他们怎么会这样冷酷无情?怎么连最起码的感恩都不懂?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就是人类具有感情和理智。有恩有爱,是人类生活中最灿烂、最绚丽的文明之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人类广为传诵的美德。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长理,懂得感恩也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会感恩,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对人类神圣感情的亵渎。

现在有不少大、中学生老觉得生活没意义、没意思,孤独、寂寞,似乎找不到任何的学习的动力。但我们发现他们其中有些人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怀,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就在这样的幸福中长大和生活。然而对这种关心、帮助、照顾,他们似乎不知感动,不知报恩,如此心枯如老井,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激不起感谢和爱的情感,生活自然不会有什么意义,人生也就没有什么动力。

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生来就应该为你付出什么。人们(包括父母和师长)对你付出这般的爱,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感,他们善良,他们拥有一棵仁爱之心,他们希望这世界因自己变得美好起来。如果你享受了别人的优待和关照,就要心存感谢。若是你对此贬低忽略,那你永远也不会懂得“爱心”的真谛,也不配得到这一切。

经常想一想吧!受资助的同学们,你拥有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为你负出;你享受生活赐予的甜蜜,是因为有很多人为你付出辛劳和汗水。

一位很有成就的女性曾这样说道:“我常常以感恩的心情,想念那些曾给予过我鼓励或赞扬的人。他们给我的这些鼓励和赞扬使我受益终身,没齿难忘。我深知,因为他们爱我,才会鼓励我、信任我、支持我、赞赏我、批评我;也因为我爱他们,不愿这些因为爱我赞赏我的人失望,所以在我这40多年的人生中,才时时督促自己、勉励自己做好事、做好人、不怕失败、积极向上,永远对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和赞赏心存感恩。感恩也是一种爱的方式,正因为我时时心存感恩,所以我的人生才得以过得非常充实,非常快乐,事业才得以成功。”

台湾评选的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赖东进先生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只能靠乞讨来养活他。他9岁的时候,才走进了学校,他一边读书,一边讨饭,一边照顾残疾的父母和弟妹。每次讨饭回来,他都要跪着喂他的爸爸妈妈。当他成名以后,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这样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眼睛瞎了,但他们给了我生命;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艰难和困苦,让赖东进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掌握了顽强的生存本能,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因父母的残疾而抱怨,而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父母。

在山洞中的为民小学点亮了育人的火把却刺疼了我们的眼睛的“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也这样说:“虽然我的行动过程非常苦,非常累,但我会用我的努力,让我的学生知道,他们不比别人差。所以,我感觉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我希望每一个大学同学,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的机会。因为,山区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这么艰苦还在求学,身处在大城市这样优越的条件,更应该珍惜难得宝贵的学习机

会,发奋学习;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个朋友能够做一个感恩的人,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尽自己的努力,去帮一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就连因领舞《千手观音》而轰动全世界十几亿人民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平,也经常用手语说的一句话是:“我会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我的人生。”

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不足,但只要他能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就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不断成功的人,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感恩”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平实的话语和实际行动表达出发自内心的谢意吧。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尝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感谢同学真诚的关怀和帮助;感谢社会上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感谢他们伸出的援助之手;生活中,感恩无边,一句话语、一个行动、一点情怀,都能表达和解释感谢的真谛;感恩无痕,一份努力、一点进步都能传达一份真情与心愿。学会感恩吧!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关怀,充满真情,充满爱心,充满温馨!

9月10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为了农村的孩子”。这是一个让人联想到崇高与光荣、复兴与图腾的日子。每年的今时今日,媒体洋溢着祝福与赞美,舆论承载满尊重和感恩。教师的生存语境被集束性观照,教师的道德操行被神圣化标点。是的,这是一个值得被铭记和传扬的群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格说:1520年以来,全世界只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学;哲学教授姚国华言:中国20世纪所有的骄傲,都归结到中国能够在最绝望的时候,有很少的一些中国人,他们居然能够办起几所大学或准大学,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文化。

“那么几家机构”、“那么一些人”„„那些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丰盈的希望的“人”,我们真心关注过他们的快乐吗?2004年我们教师节的主题是“光荣的人民教师”,2005年是“爱与责任”,今年是“为了农村的孩子”。这已经是中国的第22个教师节了,当我们在节日对他们讲“光荣、责任、奉献”的时候,他们的人本主义快乐却成了一直被赊欠的帐单,我们应该还记得那项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80%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一半以上的教师有眼病和咽喉疾病„„是的,那个教我们写名字、带我们识数字的老师,他不是道德工具教化机器啊,首先他是一个“人”,遗憾的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传统一直将教师角色的社会认同“神圣化、悲情化、妖魔化”着: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在知识、智慧、人格上被抽象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接着我们用蜡烛、春蚕,眼泪、疾病给了教师群体悲情主义的文化匡定;于是老师的错误是动辄得咎的、是不可原谅的,一个人的过失都足以让整个群体蒙羞„„在这样一种宏大的社会语境下,老师,你真的快乐吗? 祝福老师、感念师恩,就请首先还原教师的“人”的对等身份吧。快乐与尊重,不是非要以贫困、坚守、挣扎、超负荷为成本。在新近“取消教师终身制”的寓言里,我们一边以市场化、功利化、甚或官僚化的管理法则竭力把教师还原为市场“打工者”,另一方面又要以高尚化、美学化的道德法则要求他们在新课改的号角里抛开名次俗念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那么教师的身份定位到底是什么?教师既要是学科专家,又要是心理医生,还要是道德楷模,但另一方面,他们“全面自由成长”的空间日益狭仄,“期望值”和“给予值”之间的落差成了现行的制度设计一直填不平的忧伤。

今天,是谁的节日?是每一位教师的节日。但在林立的表彰会和飞舞的镁光灯里,节日的基层意义似乎还停留在标语横幅上,或者仅是献出生命、牺牲健康、有突出贡献的小众教师的节日。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却甘愿在大山里送走一茬茬学生;他们可能一生都没能培育过北大清华生,却在民工子弟学校挥洒青春;他们可能买一件衣服都会犹豫半晌,却把微薄的薪水挤出来救济贫困生;他们也许还对环境、待遇发点小牢骚,对应试教育“愤青”过,却依然与中国教育生死与共荣辱共存——“他们”,也是最本色最可爱的人啊!

是的,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感恩,中国教育的风雨兼程,正是因着他们的青春与血汗才生机勃勃,才有热望和奔头。所以,请先赋予天下教师快乐的能力,再祝福他们快乐幸福。

第三篇:板桥乡教育管理中“换种方式···”演讲活动方案

板桥乡教育管理中心

“换种方式做父母,换种心态做孩子”

主题演讲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校、幼儿园:

为了加强对孩子的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的学生养成教育,特组织开展“换种方式做父母,换种心态做孩子”主题演讲活动,方案如下:

一、时间:2013年9月18日上午

二、地点:板桥中学操场

三、参加人员:各学校教师、板桥小学、中学全体学生。

四、演讲主题:换种方式做父母,换种心态做孩子

五、后勤工作:板桥中学

六、主办:板桥乡教育管理中心协办:板桥中学

七、摄影报道:杨庆刚

八、主持:张光荣

2013年9月17日

下载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管理官员先“换脑”,才有希望[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