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6: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

第一篇: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总结

一 课题的提出及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影响已渗入社会、文化、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活学习与网络越来越密切。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样传统的学校教育也愈来愈感受到它带来的强大冲击。信息技术极大的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空前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突破口,是值得尝试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生物学科教学规律、生物学科知识特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二者整合宗旨是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新路的形成和新的教学风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课堂教学活动更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主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但是在教学中,实物、标本、模型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许多教具是静止不动的,不能很好的呈现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在一定范围内被禁锢,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另外21世纪生物科学正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知识更新很快,只靠书本不能更好的丰富学生生物知识及知识更新,所以生物教学更需要利用最先进的手段——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能优化原有的生物教学形态和方法,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能增加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更广阔。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对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生物教学模式,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传统的生物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配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广泛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从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课程意识和教学,力求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使得国家的课程改革目标得到落实。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学科科学教法的探索,形成本校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我校生物教学水平。

2.通过网络激发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研究、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生物知识。

3.建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恰当整合,提高教师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为了配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广泛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从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课程意识和教学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转变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使得国家的课程改革目标得到落实。也为了更好的完成生物教学,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及我校生物教学水平。我校从2006年11月开始承担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关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科学研究项目。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科研项目,多次参加生物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组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学习了有关教学论、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多次研讨,确定了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及实验人员,明确了分工,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实施的进程及模式的建构。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校领导多次督促、检查、听课、听汇报,及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教研员张老师多次来校指导,几位生物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自我完善

我们在上每节课前都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年级学 生对事物接受力不同,根据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确立每节课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学生能完成的就不能由教师代替,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一定认真删选。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我们几位教师又重新学习了信息技术,在三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几位生物教师都熟练掌握了现代相信技术如何应用在生物教学中。

2、作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准备工作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有选择的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打提前量。我们根据集体备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恰当选择信息资源,作好课堂设计,设计形成后搜集素材,准备充分的教学原创性资源。选择的原创性资源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的大量准备工作节省了学生上网收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积极投入到“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参与课堂教学,这些不同形式的“整合”探索,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理论)思维的桥。

通过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3.不断学习,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网络资源对生物课堂教学作用虽然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我们的教学。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更好的整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集体研究,设计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也改进了一些,效果很好。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中的几个转变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在具体的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物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图像,通过书、纸的记录、老师展示的图片、模型、标本及一部分实验传播。许多时候,一些生理知识只能靠老师的讲解。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选择性的利用多媒体刺激及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加感性材料,使生物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例如:在讲述制作临时装片是,由于实验工具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不易看清。为了让学生看 的更清晰,我们提前录制操作过程,再播放给学生,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再例如:学习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时,书中呈现给学生的只有文字和图片,缺少直观性,不易理解。我们制作课件呈现给学生的“传粉和受精”过程是动的。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很容易掌握。

课堂上多媒体的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下学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在传统学习方式中成长的学生很难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生物学科能力的获得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了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恰当整合转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方式体现了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点。例如:在完成生物教学中,我们都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提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筛选后在课上进行交流 和表达。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及收集信息分析表达的能力。再例如: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补充了生物课堂讲述、实验无法完成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性。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学习辅助者,学生学习方式也变成了探究式。

例如完成初中生物课中的“探究实验”,教师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设计和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用录像记录学生操作的过程,指导完成实验的设计;学生自己用录像、照片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小组实验的过程,根据记录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小组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获得了相关知识,并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自我学习,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教师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的转变的好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实现了上述转变。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借鉴他人的教学模式,制作课件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生物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和生态等的科学。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如何解决上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难题呢?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成为开发型和研究型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师生查阅的资料或演示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学生利用它进行“发 现”和“探询”,针对问题去寻找资源,探索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例如: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时,我们在演示课件的同时,提出探讨性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实验前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操作并制定计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师生互动更为平等和谐,更有创新精神。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环境,调动学生到网络中寻找生物知识,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现到自己的尊严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观看课件,展示自己的资料,分组合作探究生物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师生互动的平等,体会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滋味,使得课堂充满情趣,学生个人魅力得以展示。在这些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自身素养得以提高,知识视野和教育能力得以提升。

四、取得的成效及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效果

1、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以网络资源为载体,协作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在辽阳市进行的教学质量测评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几位生物教师在近一年的实验教学中,理论水平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具有了一定制作生物课件的能力。在三年的实践中,我校有的教师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的教师参与了教辅材料的编写,有的教师在市级课件大赛中获奖。

(二)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原有的教学资源,例如:挂图、模型、标本等在生物课堂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在生物课堂上是绝不可缺少的,不可被替代的。

2、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应用太多,时间太长反而效果不好,所以两者的整合层次,广大生物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

3、在生物教学中,各学校间最好互通有无,共享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信息和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辽阳市第十二中学 生物组

2009年8月

第二篇:中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2、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在需要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以行动研究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2010年11月,学生已经能在课堂中变得活泼,更自主、更和谐。篇二: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想象能力是学生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如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现实和想象中的玩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篇三:《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美育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完善人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生喜爱运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但是却表现不出来;

2、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思想比较狭隘;

3、家长不重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培养小学生美术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现美术课与其他课程的相对统一。为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

当前美术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理念也一再强调,不要以一幅画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可是学生的心里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画的像具体看到的实物,那就是一幅好的作品。当他们很想画,但又画不好的时候,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更不用说美术创作了。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现有美术作业的现状调查

2、探索提高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提高(2)鼓励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获得进步

(3)临摹,提高学生的绘画写生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租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开拓学生的潜能,树立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创设有利于学生得到现实的教学氛围和心理气氛。

3、任教师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风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各种表现。

2、文献资料法:查询关于培养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主要研究成果。

3、比较法:通过课题的实施方案,比较研究前后的异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或具体做法。

4、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核实获得直观有力的研究结果。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2月——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3月)课题申报,制定课题计划,收集资料。

1、明确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11月)执行计划,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活动的资料,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展开课堂跟踪,进行课例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开展研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展开课堂实践,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

2、汇集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研究结果:

1、学生方面

a、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实验一年以来,学生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

b、基本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教师方面

a、逐步形成了系统的高效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b、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美术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和课题的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方向,完善思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课题方向和教学模式,课堂效率美术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七、实践成效

经过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1.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较为系统的形成了美术课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美术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2.不少美术教师能够积极时间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学会成功驾驭课堂教学,掌握教学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题研究组教师积累了一批珍贵的研究过程的资料,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4.根据研究过程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诸多研讨活动,并为撰写研究报告积累了过程性的资料。5.更为可贵的是,一批优秀教师在不断成长,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转变,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为以后坚持走依靠科学研究促进美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我校美术高效课堂模式的继续改革铺平了道路。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

1、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不强,教师训练及开展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仍然存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课堂教师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参与率较低。

3、学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导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

4、应该继续加强课堂教学实例研究,设计适合每一堂课实际的教学模式,并寻找进一步培养学生美感形成的途径。

5、每一节课或者说每一个培养活动教学策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各种教学效果达成的前提,因此教师掌握和选用适当的方法技能,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坚持尤为重要。

6、小学的教学培养6环节只是一个模式,而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拓展,课堂培养不能局限于模式,而要以此为基础框架继续创新用于进取。

第三篇:永河中学结题报告

永河中学《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家庭教育的现状,呼唤更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2010年11月,永河中学申请立项并获准实施国家级课题研究“家庭教育”,三年来,在各级教研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课题组成员的执着探索中,我校从“积极尝试”到“形成特色”,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开展家校结合的教育新路。

一.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家长教育的一部分.家长教育是指家长如何从自然型变成成熟型,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向孩子学习等方面.因此,家庭教育的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是家庭的学习,包括家庭成员的学习;狭义的是指如何教育孩子,使孩子快乐成长。

2.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2012年,一份对全国22个省市6~1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2%。2005年,北师大在北京、河南等5省市抽样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为18.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为5.2%。2010年,我校课题组对全校420名学生的学业、心理、行为及家庭现状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学习有困难的占15.3%,行为有偏差的占7.6%,心理有障碍的占3.2%,生活习惯不良的占8.9%,单亲家庭的占4.1%,隔代抚养家庭占31.2%。家教环境不良的占9.4%。2011年,在对全校学生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中,发现有72.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农村部分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主体的变更,其家庭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放任型占21.8%,专制型占18.4%,矛盾型为12.5%,民主型为47.3%。这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缺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关于家庭教育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形式中“集体指导”比率最高,超过50%,然后依次是“个别指导”、“文字音像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率在10%到20%之间。家长接受“个别指导”时,4种具体形式的比率高低次序为“电话、书信沟通”、“在校接待”、“家庭访问或上门服务”和“个别咨询”,比率分别为33.5%、28.1%、20.9%和17.5%。家长在接受“集体指导”时,3种具体形式的比率高低依次是“讲座报告”、“亲子活动指导”和“讨论辨析”。指导单位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文字音像资料”中,“书报杂志书籍等文字材料”的比率最高,接近60%。家长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接受指导时,采用“上网查询”的比率最高,接近60%,与现实相比较,家长期望“网上直接面谈”的比率要高出现实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婴幼儿和幼儿家长更为突出。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明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的不同类型与家教方式,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和谐合作,优化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有效机制。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鲜经验。

本课题研究以永河中学为实验基地,辐射到本地其他中小学,实现区域性协同合作。课题组自筹经费5.5万元(中学公用经费划拨),建起了一流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中小学学生心理测评系统,配备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成立了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班子。本课题研究计划2013年12月完成。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和专著。

4.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类别中,比例最高的是“本年龄

段内易发问题的处理”,占50%左右,“家庭教育有关的系统的知识和方法”的比例其次,占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过程中特殊问题如何解决”的内容约占一成半。“易发问题的处理”和“特殊问题的解决”两项反映“针对性和个性化”要求指导形式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在针对本年龄段学生发展中存在问题确定的指导内容中,无论是现实还是期望,“思想品德”的比例都列位最高,并稳定在34%-35%之间,从一个角度说明家庭对德育指导从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确定的指导内容中,3项不同内容的比例排列的次序是“教育能力”、“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比例分别为46.3%、32.3%和21.5%。针对这些现状,课题研究内容以“本年龄段家庭教育中易发问题的处理”作为指导内容的主体;根据家长需求和实际可能,适当增加“对特殊的、个别的问题”如何解决的指导;对“系统知识和方法”介绍需要在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适当降低难度;在对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时,仍应继续坚持以“学生在校表现”为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介绍质量,需要进一步了解家长的需求,研究如何介绍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5、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育理念。②.行动研究法:关于加强家校沟通提高班级管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③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法、座谈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校长公开电话等形式。

④.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专题报告与论文。

⑤案例研究法:根据教育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⑥经验交流法:利用家长学校、教子心得征文、学习型家庭评选等形式,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进一步查阅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国内研究现状。课题组查阅了几部专著和20多篇相关论文,如:易志勇《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规范管理》,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孟育群《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等。把握了国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育专家对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所作的诸多有益的探索,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题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的内容。2011年3月课题组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县教研室以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开题论证会。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家庭”根据中小学生的监护与教养状况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家庭,指学生由父母双方教养的家庭;二是单亲家庭,指学生只有父母中的一方教养的家庭;三是寄养家庭,指学生不由父母直接教养的家庭。“教育方式”指原生态的教育状态所形成教育形式和方法。原生态教育状态包括家长的功利意识、话语、情感、态度、职业、文化和思想道德品质,还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等。由这种状态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有民主型等,消极的有专制型、放任型、矛盾不一致型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带来的变化状态。积极的家教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消极的则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3、将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纳入了学校近几年的工作计划,把课题研究列入议事日程。提出了实施措施:

(1)前测:采用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测验1~6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验7~9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采用自行设

计的家庭教育问卷,从农村中小学生主要监护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工作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4个维度测评家庭教育现状。通过统计学处理,揭示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2011年7月课题组开展永佳河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弄清了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现状,初步探明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实施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操作计划,包括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

(3)后测。采用同样的问卷量表,调查、测评家长和中小学生,对前测、后测进行统计学处理。

(4)以探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和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为重点,结合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与结题,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

4、课题组制定了课题行动研究方案,构建研究平台。

(1)建立了一所示范家长学校,设立了四个家庭教育辅导站。

(2)开拓了一条亲子情感绿色通道。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增进亲子沟通,情感交流。

(3)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互动,改善亲子关系,尤其是单亲家庭和寄养家庭的亲子关系。

(4)开展“构建家庭平台,共育留守花朵”的全校性家访活动,家校结合,让家长努力探求良好的家教方式。

(5)全校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充分发挥个体心理咨询和知心话信箱的育人功能。

5、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不断修订完善个案研究工作方案,加强对课题组人员研究工作的督查。坚持课题组人员学习日制度不动摇,促进课题组人员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6、注重资料积累归档、成果呈现和经验推广,引导课题研究深入有序开展,保障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聘请专家对课题予以及时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其中,几个主要阶段是: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探索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

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有关班主任工作学习的文献书刊,文摘资料。进行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初步进行有关探索。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

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在各课题组讨论、研究、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开出探索课,并汇编成册,写出教学后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课题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

进行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教管理水平的研究的实践。在上阶段实践研究基础上,对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教管理水平的研究学习进行修正、完善。组织教师、家长学习、实践教育理论,进行案例研究和子课题研究及教学模式的探索,经验交流、家教管理现场展示以及实践操作研究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个案集、札记集等。

三、初步形成的重要研究观点

1、团队合作,全员参与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课题组成员、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课题组主研人员尤其是班主任是研究实验的操作者,诸如问卷调查、家访、建立亲子情感通道等诸多细化工作需要他们的热情参与和配合。充分发挥其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至关重要。

2、专家引领与指导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各级教育科研专家群体是课题研究的指导

者、领航者,决定着研究方向,正确的导航,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专家指导论证为课题研究拨开了迷雾。如个案跟踪、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教育方式的干预策略等。

3、本课题研究的本质在于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探明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结构的三种类型和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为了深刻理解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把课题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系统,可采取定点实验、个案跟踪、团体辅导、区域推进的具体策略。

四、主要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已形成1本专著,汇编了23多篇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了33篇论文。

3、课题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作经验交流。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专著的撰写进度相当缓慢。

(2)1~6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报告有待发表。

(3)个案研究有待深入。

(4)课题研究经费比较紧张。

2、下阶段设想:

(1)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探讨和实施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操作体系,包括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

(3)后测。采用同样的问卷量表,调查、测评家长和中小学生,对前测、后测进行统计学处理。

第四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下载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

    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编号:08—07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