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2 06: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青年资助课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研 究 报 告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课题组

执笔:黄晨虹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初中生物学科中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生物学科中的生命的涵义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而是指所有具有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的生命。因而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更强调认同人在生物圈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强调了解其他生物的生命现象过程中,获得对生命历程的体验;在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战后,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战争问题出现,自杀、暴力事件频繁,生命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在2 0世纪7 0年代后陆续关注死亡教育,类似的有日本北海道的寒冷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等。

在台湾,生命教育开展了十几年。如今,台湾省教育部门将生命教育列为重点发展的工作,并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在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也多次举办研讨会,并在2002年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全校的公民及价值教育。2005年,上海市也开始制定并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教学中。“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三、课题的目标

我国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地区尚无统一标准来指导生命教育活动。本课题组设想通过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可以较为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系列的生命教育主题教育。推进和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确立生命性这一基本取向,可以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注入更多的活力与乐趣。

苏科版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来编排内容,每个主题都能较好的找到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本课题组的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以较恰当的角度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性话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达到这些生命教育的目标:用大自然各种生物独特的美来感动学生,让他们欣赏生命,爱护生命;通过设计各种各样学生的亲历活动,来让他们观察、体验、探究生命的历程,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获得生命体健康生活的常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且使学生在彼此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感悟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为依托,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对生命认知、感悟、反思的体验、活动过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通过生物教材系统地传授关于生命的常识,更强调学生在亲历观察、调查、探究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历程,在彼此的合作、交流中感悟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关爱自己,关爱动植物,关爱自然生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环境,迄今为止,地球的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只有好好保护地球环境,才能使生命健康的成长。

(2)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了解健康饮食,指导正确营养观;了解人体所需的物质与能量都来自于动植物,认同植物对自然界的巨大作用,形成爱护绿化的思想;了解人体呼吸质量的提高与空气、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激发保护自然就是珍爱生命的基础。

(3)环境中的生物的统一性:从细胞角度阐述各种生物的生命具有统一性、同一性,爱护生命可从保护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上做起。

(4)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调查、展示、欣赏各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在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对各种各样生命的热爱。(5)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生命体在复杂的环境中,具有多种系统用以维持体内外的平衡,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多种疾病,在感知科学家探究疾病的成因与对策时,认同健康的生命需悉心呵护。

(6)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通过再现新生命的诞生揭示生命产生的奥秘,了解自己生殖系统的结构、生理常识,从而达到珍惜生命的目的;通过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揭示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巨变的内因,正视自己的身体变化,爱护自己的生命;通过探究植物萌发的过程,体验生命萌动的不易;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中,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

(7)环境与健康:了解人类如何抵御疾病,掌握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常识;通过对艾滋病、毒品等知识的调查与宣传,加深对艾滋病、毒品等危害的认识,自觉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走出某些健康误区;通过学会拨打急救电话、止血带、了解科学用药等急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意识与能力。

(8)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认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感知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有计划的控制地球人口过度增长,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进行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就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人类能够持续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了解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可行性、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日常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重在整合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目标。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命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在各校进行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实行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创新。

3.调查研究法。以参加本课题的七所学校为样本,对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五、研究实施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确立总课题,分解子课题,成立课题组。本课题研究得到苏州市教科所生物教研员的大力支持,邹伟志老师从理论和行动研究等各方面给予了大量而细致的指导,苏州新区初中生物教研员(兼职)黄晨虹老师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同时邀请苏州市区、新区、常熟共七校知名生物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尤其是邀请到常熟校友中学的初中生物特级教师周俊共同参与本课题,确保了本课题及其子课题能顺利和深入的展开。

(二)研究实施阶段

1、制定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展开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找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调控研究过程。理论研究人员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黄晨虹: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生物教研组组长,苏州市区生物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十佳”教坛新秀获得者,苏州新区初中生物兼职教研员,全国、江苏省、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市教育局团委优秀团干部;江苏省优质资源送课下乡工程主讲教师,多篇论文、自制课件、电子教案获全国、省、市级奖。

周俊:常熟市孝友中学副校长,初中生物特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常熟市生物学科教改带头人,常熟市学术带头人,省级科研员。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750-03-05-02的研究。参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多篇论文、自制课件、电子教案获全国、省、市级奖。

2、每个子课题根据具体内容,完成相应的研究内容整合,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和论文。子课题负责人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李敏:二十六中学生物教师,省级骨干教师,苏州市生物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十佳”教坛新秀获得者,曾获苏州 市市区生物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大市二等奖;苏州市中学生物青年教师评优课获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

刘湘梅:苏州平江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长,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最佳园丁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初中生物省级观摩课,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参编多本教学参考用书。

张翀:苏州立达中学初中教研组长,并参与编写了《中学双语教学实用手册》、省劳技教材《园艺》等多本教学用书;曾获得苏州市中学生物青年教师实验操作比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学生物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为苏州市青年教师“教坛新秀”获得者。

王卫星:苏州市第十中学和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生物教研组长,数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并有三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课题《与新教材共同成长》,并担任生物组子课题的负责人;参加生物中考的试卷命题;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工作。

(三)研究反馈阶段

小结反馈,资源整合,调整、部署下一阶段实验和研究方案:至2007年度结束,在初中生物生命教育课程整合实例研究中,有一大批的优秀课例、案例、教案或反思呈现。但是由于部分年轻教师理论功底尚浅,所以在相关的案例中,与生命教育理念的结合点不能够清晰的表达,或知其做法符合生命教育的理念,但不能整理出具体的思路,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调整,加以指导,共同学习与提高。

1、积极学习,增强理论研究学习功底。

为了增强课题组成员对生命教育的基础理论素养,在开题研讨课题组会议时,曾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中期汇报小结反馈时,又和大家共同探讨了三大生命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的感觉还遥不可及。当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和挫折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就倾向于用死亡作为逃避的手段。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积极的正面的体验让儿童和青少年珍视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找准落点,探索课程整合的结合点。

初中生物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和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生动、丰富的动手、质疑、探究教学情境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将之内化为属于每个个体的智慧,甚至促进其正确、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深层含义,积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可以在显微镜下从细胞的角度看生命,可以在调查的过程中从美学欣赏的角度看生命,可以跨越时空从历史起源的角度看生命,可以从用进化的观点审视生命、关注生命,从而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个生命世界的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落实在具体的教案中,课题组成员要善于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本课与生命教育结合的理念,在教学反思中反馈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四)研究总结阶段

总结提升,形成实验报告和“ 初中生物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网页制作、课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1.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找准生命 教育落点,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施生命教育,必须通过培养教师本身的生命情怀,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体现生命学科教学的生命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

为了使苏州市参与这个课题的八所学校的研究工作更具成效,成立了课题协作组,每月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方面的研讨会,而且形式多样:有阶段性的经验交流、有集中的课例整合讨论活动、有专题的研讨活动、有课题整合开课观摩活动等,主办学校轮流安排。同时,利用开设的“初中生物生命教育”QQ群,随时可以探讨课题展开时遇到的困难,沟通实施时的心得体会。多位老师开设了博客,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使得大家有了一个共同提升的平台空间。

2.在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载体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课题的思想是通过具体的课例来呈现的,磨好每一堂课才是真正体现生命关怀的内涵。在一堂优秀的课例中,无论从思想理念引领、框架结构设计、教学互动呈现,还是课后反思中,都要呈现浓浓的生命教育思想,对每一位教师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推广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整合研究成果,与广大初中生物教师资源共享。从2008年5月份开始,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教材支持网站合作,在《苏科版初中生物网》上开设《生命教育》专栏(http://www.xiexiebang.com/smjy/Index.asp),并下设“课题研究”、“教学资源”、“报章佳文”、“心灵手书”四个子栏目。

本网站栏目开设半年来,点击率就超过了三万多人次,真正做到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优秀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携手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以苏科版教材“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作为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挖掘人本身的生命话题。在以生命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的实践、锤炼、反思中成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感悟和体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生命教育故事在网络中传递着、感动着、温暖着,一批参与到生命教育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着、成长着、丰满着!

1、在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引领下,学生开始去了解生命现象、体验生命的历程,同时来感悟生命的意义。

(1)在了解动植物的生命现象过程中,获得对生命历程的体验。

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课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描述道:“只见他们专心致志趴在桌子上,关注着金鱼的嘴和鳃的每一次变化,旁观者都能从他们专注的神情里,感受到他们在这体验历程中,所获得的探索生命世界奥秘的快乐与满足。”

在《植物的生殖》一课内,讲提很多人都会对花的凋零,产生很多萧瑟的想法。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花之凋零的意义,变得饶有趣味:比较悲观的学生可能会对那么多漂亮的花凋落生出许多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比较乐观的学生会寄希望于果实的成熟。在学生的争论中,一个清晰的事实呈现了出来:花之凋零也正是果实丰硕之始,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

又如讲授《人的生殖》时,提到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它们争先恐后游向卵细胞,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真正能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位“佼佼者”。受精卵到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10个月母亲更是小心翼翼,生怕一个闪失损伤到胎儿。可见,任何生命来到世界上是如此费尽周折、来之不易!

如此众多的生命科学现象,可以为学生呈现这样清晰的事实: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

(2)在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渗透着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如“合理的膳食”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一日三餐,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人体的呼吸”启发学生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深刻理解,引发对个人习惯和环境卫生的思考;“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拒绝毒品”、“学当小医生”等有关对人体生理知识的解释是初中生物教材中凸现人文关怀的亮点,每一知识点之后都呈现“养成健康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在《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课中,老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讲解,对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对肾结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很好奇,于是老师准备了一个烧杯和食盐,演示了一个物质溶解实验:食盐加入水中,迅速被溶解;当食盐不断加入达到饱和时,食盐就会以晶体析出。而三聚氰胺这种物质溶解度较小,在溶液中就容易以晶体形式析出。这个小实验很形象的说明,三聚氰胺等物质在尿液中超过了饱和度后,就形成了肾结石。老师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得这些晶体消失的问题,而学生自然而然联系了生活常识,找到了解决之道——在那个做实验的烧杯内加水,就可以看到析出的晶体很快溶解了。这时,再告诉他们健康专家的建议是“每天喝1500毫升(约8杯)左右的水,这有助于身体排出各种代谢废物,维持体内外平衡”,就变得格外有意义了。

(3)在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呵护生命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第4单元就是“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各方面展开与渗透:①当用到实验动物时,应当提醒学生要爱护小动物,比如,在“探究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时,提出“用剪掉鱼鳍的方法太残忍”,建议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等。又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点”时,提醒学生不要伤害蚯蚓,在实验后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②通过实例说明多样的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地面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一节的教学,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身边的经济生物”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丰富的生物资源与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在“水中的藻类植物”一节中,提到环境污染引起藻类过度繁殖的危害,可以结合生活中使用的洗涤剂、洗衣粉为什么是 “无磷”的,说明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影响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类自己。

④结合我国特点,开展热爱祖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我国物种丰富,有着许多古老的特有物种,基因多样;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这些构成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介绍了我国的一些珍稀物种。对这节的处理不应仅仅侧重于我国的“地大物博”,而更应重视如何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此外,在教材的其他单元中也有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同样也可以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如在讲解“第8单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时,我们可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联系起来,将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反对、监督、制止偷猎,采摘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让野生动植物远离我们的餐桌。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并非是一门孤立出来的学科,而是切实融入在了生物学学科内,渗透进入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内,变成了一点一滴的、扎扎实实的教学活动。

2、在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中强调了感知生命的特征、反思生命的价值,也在教学互动中体验、感悟到了教学本身的生命性本质。

(1)在以探究为切入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活动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周俊老师在《开展探究教学、强化生命教育》提到以下这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说明了教师在参与教改活动、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有人说:教育必须关注知识的“安置”方式:它使学生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是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老师、懒于思考?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还是变得自卑、消极?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萎缩、感情冷漠?

我希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如“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和处理”、“残留农药的危害”、“水污染的研究”、“酸雨及其危害的研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固体氧珠密封式养鱼”等探究活动,“测测家长的胸围差”、“调查家长的血型”、“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午餐”等亲情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价值、生命意义的认识,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生物教学更应该体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张扬,促进每个学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2)在生物学知识作为承载的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担负起传授知识的重任,更应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历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黄晨虹老师在《从“学习科学探究”一课谈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渗透》中提到: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节课上,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探究是否就是实验?是否只有在拥有了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时,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如果拥有了实验器材,是否就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来读鹅颈瓶的故事就变得饶有趣味。巴斯德观察到肉汤变质是由于细菌的存在,于是他大胆的猜测细菌来自于空气。为此,他设计了分别盛有肉汤的鹅颈瓶的装置与普通烧瓶的对比,使得实验顺利展开。四年后,鹅颈瓶内的肉汤仍然保持新鲜,则使得“细菌来自空气中”的论述具有说服力。学生跟随着故事中的巴斯德一同观察、思考、猜想,然后初步了解到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这五个步骤。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适当介绍巴斯德做这个实验时代的背景知识,可以呈现科学家探索生命世界那份执着和勇气。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科学家内在的那份探索精神,才能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演变成具有探索生命气息的、蕴含科学精神的实验方法指导过程。

黄晨虹在《“生命的起源”一节的教学》中也无形中渗透了很多科学精神:哈佛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曾说道:“生命科学之迷人,犹如一个神秘的故事,因为事实上,生物学的内容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对于地球四十亿年前生命起源的真相,由于我们无法穿越时空,重演生命的历程,所以这个内容就变得更为神秘,使人向往,也能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生命的历史未必是循序的,它肯定是难以预料的,而地球上生命的进化是通过一系列意外的偶发事件来实现的。科学家们正为探索地球上何时、何处、以及怎样(这是最重要的)出现第一次生命作出不懈的努力。我们为学生再现科学家探索生命起源过程的艰苦历程、以及他们为了研究生命起源所付出的辛勤工作,可以使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在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命的起源》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展示生命起源的一个个谜团,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尝试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来诠释这些谜团。

(3)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思考着、尝试着、实践着、反思着更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发展着属于自己教育个性的生命教学。

如马守兴老师提到的《让生命美育进入中学生物教学中》来,引用了一段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一段话——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这应该是我们的生命美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如汤蕴老师结合自己学校特点开展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他们全体生物组成员,结合学校对各种纪念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普及,如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节和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教师组织学生出板报、墙报,介绍有关知识和宣传其重要性;组织主题班会或团日、队日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材料进行报告和讨论;还组织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作文比赛等。总之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支持。当人们在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保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加强青少年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人们的思想认识,特别是青少年的认识提高了,才会使我们的生命教育更有生命力!

3、在网络上建构生命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中,大批致力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师群体联合了起来,不断丰富着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实践活动。

《苏科版初中生物网》是苏科版《生物》(初中)教材的网络支持系统,借助于这个网络工具,在江苏省教育科学院、苏州市教育科学院、江苏科技出版社和江苏音像出版社等专家的帮助和协助下,由苏州木渎实验初中的吴洪老师具体负责技术层面的管理工作,联合了苏州市、徐州市等多位优秀的骨干教师,共同开设了一个服务于一线教师的支持平台。

网络由最早的一个学校网页开始,到如今成为教材支持系统,其中的艰辛,可见一斑。但是其中,凝聚的是众多一线老师对生物学教学的执着追求,蕴含着对生命教育的孜孜不倦。如今,由于资料库全、更新速度快,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影响度,发展到各省市共6060个会员,总访问量达到1606893人次(统计至2008年底);在“教学天地”中,收录了1130 篇文章,课件和视频466 个,图片素材610 个。在这样的基础上,课题组由于资料较为翔实,单独开辟一个“生命教育”专栏,如下:

为了便于一线教师交流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还专门开设了在线教师的QQ讨论群(苏科初中生物教师群),由于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重新再开设一个QQ讨论群(苏科初中生物网),以供热心投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老师参与。为了把大家讨论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网站又专门开辟“苏科初中生物论坛”和“苏科生物博客网”,让生物教科研的专家和一线教师记录下讨论的过程和心得。

吴洪老师在总结网络如何为教科研服务的文章中提到,通过“个人反思”、“集体讨论”和“教研员指导”这些具体措施,“把传统的生物教研活动搬到教育博客、论坛上来,营造出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生命教育教研氛围,使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经验在这里分享,能力在这里提升!”

第二篇: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

(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

(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结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策略与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主持人:余章凤 组研员:卢海英 易俊宁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以:

《运用班班通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带动以下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一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班班通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科学学科为先导,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2.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努力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服务。

3.探索新时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形成典型的案例和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取得一些适合课改需要的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

4.促进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城乡中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验区、实验校,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以及各级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评估体系。

六、研究方法及管理

1.本课题将采用文献法、网络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2.采用双线管理、实践结合、项目评估和信息化竞赛并举的方法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有多篇课改论文获奖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研活动,营造了多种交流氛围,加强业务探讨,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不准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够

备课前认真分析学生,找准学生只是生长点,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课堂活动不太丰富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研究表明: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会思考,会自学的孩子。因此,我们教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利用信息化教学外,与教师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等,都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1

第四篇:教育科研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一、研究背景

实施有效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直至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与教师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能将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的有效手段。

对于新课改提出的三大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灵活教学,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回课堂,被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及传授的方法所吸引。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高中化学课,不少教师对四十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化学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将教研目标锁定在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到课堂上,寻求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其回归到课堂上。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高中化学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平时正常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常采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在抽象转向具体的过程中,由于所举例子在平时

较常接触,学生理解不觉困难,并且听的有趣,注意力自然而然的移回到课堂上。

化学教学过程中常涉及习题的讲解,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程度稍差的学生选择放弃,那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都是“玩自己”的,不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遇到这种情况,引导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结果分析

1、时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前提是老师能不能准确的扑捉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哪,不要被学生的表像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看到学生抬头看你,或是低头写字就妄加断言学生的注意力就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迷惑老师不挨骂所制造出的假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刻观察着学生的表情,由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此时的注意力是否跟着老师走,是在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是想着与课堂无关的事。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心二用”,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从学生的表情获取信息,是否在听课,是否听懂了。

2、激发学生兴趣,学由心生

学生的程度各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各自的方法。程度较好的学生理解较容易,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就具有一定难度。由于理解不到位,就很可能使这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丧失兴趣。

我由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兴趣、发掘兴趣、培养兴趣。对学生本来就有的兴趣,要充分加以利用,借以培养注意力,没有的兴趣,要善于去发掘和培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也体现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必须面对没有兴趣的知识及习题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将抽象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的想象变日常生活所接触到得事物。课堂上设置生动有趣乃至幽默的问题情境,来解除知识的单调和乏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其参与意识。

3、“说唱结合”吸引学生目光,“有意无意”一切尽在掌握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讲做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

堂氛围,将会使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另外,我还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乐学。因为整体和谐的班集体,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才能形成普遍全神贯注的大气候,有了这种大气候,注意了才能真正地入神。

4、有目的犯错,收获意外效果

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我一改以往老师挑学生错误的模式,在讲解习题及复习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课上,我都看似无意的出一些小错误。这样,利用了学生“我找到老师错误”、“老师也会犯错”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挑错的过程中,即巩固所学知识又顺利的将注意力放到了课堂上来,并且比之前更精神地等待老师的下一个“错误”。

5、合适语言表扬鼓励,给予学生学习动力

“聪明”是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这一含义中遗传的因素多一些;“勤奋”是指不懈努力,说明有意志力,属非智力范畴。所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或思考出有意义的问题时,不会经常夸学生“聪明”,而是用“像样”、“完美”等学生感觉特别的字眼来鼓励。这样,学生在得到夸奖的同时,经常会被我新奇的用词所吸引。

6、针对问题委婉解决

课堂不可能一直都是安安静静,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课堂纪律。这时,以往的教师会言辞激烈的加以训斥,不但打乱了课堂节奏,扰乱的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些不当的用词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先提问出现问题的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如继续不安分,我会利用现今网络的流行语进行教育。即达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会使学生由于不接受的用词产生反感。而且不能针对性的对指定的一名学生,要有范围的泛指,这样犯错误的学生对上了号,但是在班级同学的面前老师也给留足了面子。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次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些要继续观察研究的地方,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继续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及时给予学生以肯定并无意有意的提点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较“顽固”的学生,在课堂依旧“我行我素”,对于这些学生,不单要增加对他们的注意力,还要寻找适合这些学生更为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整体来讲是成功的。我多以平时实际的课堂教学及学生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些效果。如我所授课班级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跟住老师的思路,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演练习题。由于学生注意力回归到课堂上,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下问题的学生多了,问的问题也都开始有价值、有代表性。另外,一些学生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思考的问题都先于老师一步,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授课内容由于这些学生的带动,也显紧凑很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五篇:校外教育结题报告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 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单位: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臵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是一个专门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自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在团结教育少年儿童中发挥了重要而又积极 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团队组织活动的时间、空间绝大部分是在校内,校外活动及组织力量却相对比较薄弱。而校内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十分有限,同时,教员、学员与老师、学生的角色重复,影响了团队组织特色的发挥,制约了团队组织功能的落实。双休日及假期,团员在校外的时间每年长达160多天,如何把广大少年儿童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更多的健康有益的活动,认真践行新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少工委提出:“要把社区作为拓展少年儿童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努力构筑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这些重要指示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队员通过自主体验活动,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素质能力,贯彻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点,焦点。如何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大德育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既能拓展德育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空间,又是观察贯彻新课标精神的有效形式。利用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让今天在 “温室”中成长的青少年得到体验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

1、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形 成以学校为主体向校外辐射的团队教育格局。

2、加强校外教育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促使校外教育基地参与团队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并通过组织队员参加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规律、新方法、新思路。

3、培养一支热爱团队教育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4、通过校外基地的活动,队员观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学做社会小主人。

5、理论联系实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三、课题实验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通过引导队员,到校外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体验活动,帮助队员增长知识,培养才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自主性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让队员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体验。

3、社会化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依托社区,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辅导力量,体现团队教育的社会化。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紧密结合校内教育的内容开展校外教育基地活动,同时,努力提 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使校内、校外教育与活动有机地结合。

5、激励性原则

把争当小博士、小律师、志愿者活动,做为校外基地建设主要载体发挥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此做为激励机制。

6、本土性原则

课题研究组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高州市本土资源为教育内容。从学校所处的城区地域环境出发,采集具有城区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不仅使师生萌发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同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四、实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准备,本课题于2017年8月正式开始实验。研究两年多来,我们以“围绕实践基地在行动,提高青少年素质”为目标,逐步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新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勾画出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一)构建校外组织网络,创新校外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构建完善的校外团队组织网络、创新少年儿童校外组织形式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前提,是开展校外团队活动的保证。所以,我们首先打破年级界限,成立中学少科院,下辖三个兴趣小组:防震减灾兴趣小组、三防知识兴趣小组、法律知识兴趣小组。逐步形成了与学校原有大、中、小队并列的“双轨”式组织形式。我们还根据校外基地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分别建构不 同的团队组织形式。如:“科技团队”、“志愿者团队”、“小记者团队”“考察团队”等等;所有组织都做到有挂牌命名仪式,有专人负责、有活动,有考察报告和论文。

(二)构建校外活动网络,创新校外活动形式: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队员的年龄特点和爱好,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1“模拟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体验是队员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队员“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让队员自觉地“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我们在校外基地开展的“一日交警”、“小导游团”、“小讲解团”、“小记者团”和“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这就是一种“模拟式”活动,通过这种“模拟式”体验活动的开展,队员们了解了各个劳动岗位的光荣和艰辛,创造的价值与快乐,了解了这些社会角色的意义及职业要求,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与情感基础。

2、“服务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居委会,既是广大居民的联络点,又是队员活动的“家”,那里来往人员多、交往广,队员的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每逢双休日,队员们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可以开展植树护绿、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清理乱张贴,保护景点文物等各种活动。

如:“巧手小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做家庭厨师,学会用煤炉。不仅增长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实现了两代 人的心灵沟通,体会到自我服务,减轻父母负担的快乐。“助残献爱心” “手拉手”活动等,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怎样去关爱别人。又如: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到派出所参观“戒毒图片展”,看到一张张由于吸毒而导致死亡的一系列家庭悲剧,队员们都流下了泪水,回校后,他们自发地搜集关于毒品危害的图片、文章,利用双休日在居委会办起了宣传栏,走街串巷散发宣传材料,队员们由这种实践→体验→实践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同时要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3、通过“咨询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耐挫能力和健康心理。

目前,队员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他们面临众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培养队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队员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站”和“知心信箱”。同队员交流谈心,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忧虑,同时还通过每周三的“知心话廊”和谐之声广播,进行集体辅导,使更多的队员受到了教育与疏导。学校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内容的主题活动,如《给你一片晴朗的天空》、《是对还是错》等,从而营造出人人追求健康心理的良好氛围。

(三)与各类争章相结合,努力构建校外教育基地的激励机制。

针对队员的心理特征,我们重视运用激励手段,把校外活动与“争章”紧密结合,激发了队员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的积极性,根据校 外基地的特点和体验活动的内容,我们设置了“国防小卫士章”、“小导游章”、“小讲解员章”、“社会考察章”、“法制章”、“心理章”、“艺术章”等特色章目,并制定了争章细则,使他们在争章的同时,逐步将体验内化成品质,外显为行为,充分发挥了队员在体验活动中的娱乐性、积极性、创造性。

五、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

1、队员们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团员,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做好“四带头”、“四表率”作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提升了自己,也擦亮了学校的德育品牌,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共开展校外志愿者活动8次,活动内容涉及文明创建、禁毒宣传、法制宣传、敬老尊老、绿化家园、健康生活等

2、提高团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中,队员们有更广泛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先后共培训了500多名志愿者,每到节假日他们会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服务等活动,他们到敬老院服务有十多次,打扫公共卫生二十余次。可以说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深受人们的好评,有一百多名志愿者被评为 “志愿者标兵”。并进行了德育基地揭牌仪式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共有800多名新团员在德育基地进行了入团宣誓。不仅对广大团员进行了德育教育,也让他们体会到作为一名团员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队员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队员干部工作管理的水平,队员们深深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国家负责。

3、增强了团队学习的自觉性,使青少年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另外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

六、课程的主要研究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7.7—2017.11主要任务:成立课题组;进行可行性论证;课题申报。

2、具体实施阶段:2017.11—2018.6主要任务: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总结相应研究成果。

3、总结推广阶段:2018.6—2018.8主要任务: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充实“校外教育” 成果,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及经验。

七、推介的价值和措施

我们课题组的科普教育、德育教育已得到高州市乃至茂名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市政府将已文件的形式把我校的科普教育推广到全市的各中小学,同时,省文明委将下文授予我校“第九届省级文明单位”,并要求我们把未成年人教育这块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

八、结论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以上显著 成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此而感到自豪,在取得成绩的面前,我们同时也反思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显得不足;

2、教师、家长对于我们的此项工作认识不高,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题组带来了一定难度;

3、辅导员本身的知识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进一步外出学习考察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4、社区及课题组涉及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下载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结题报告大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题报告 第四小学王淑艳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