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青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现状分析
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培养当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教育必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德育教育并没在民族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围绕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同大多数边远贫困地区一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总体上是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我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德育教育和地区发展的关系上。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当地的教学模式。玉树州教育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我发现,无论城镇还是乡下,教育工作者几乎都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前景目标,这种单一的发展方向基本上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培育有德之人、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美德是经过验证的,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性结论,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指导后人的行为准则,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目标的有力佐证。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主要体现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地基打好了才能谈后期的建设。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其次,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因此,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第三,有效利用小学德育大纲。以大纲的核心思想为出发点,全面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从活动中总结、体验、感悟德育的博大精深,最后成为推广美德的宣传者和受益者、实行者、监督者。第四,全员参与。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人都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的将美德传承下去。
四、选题的意义:
我要进行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主要是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一套结合学校校情、班情和学生实际的、充满着人性化色彩的学校德育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
(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2)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系统连贯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力图在实践上:一是可以为小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实践范例,促进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二是尝试寻求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基本操作框架或运行模式,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方式,提供了经验和理论依据。
六、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德育活动课程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玩中学是杜威倡导的教育思想,也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形成意识和信仰的过程。德育就是一个将外在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个体再在活动与交往中将这些社会规范和意识外化于社会。前苏联的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五项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
1、感恩教育。感祖国培育之恩教育、感社会关爱之恩教育、感父母养育之恩教育、感老师教诲之恩教育、感他人帮助之恩教育、感自然赐予之恩教育。
2、责任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对集体负责、学会对家庭负责、学会对国家及社会负责、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礼仪教育。学习礼仪、实践礼议,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4、养成教育。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教育,学生学习品质养成教育,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教育,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公德意识养成教育,学生交往文明养成教育。
5、励志教育。学会赏识他人,寻找闪光点;建立励志理念;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二)德育活动课程:
(1)我国德育学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德育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校或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计的课程。
(2)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张志认为德育主题活动课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德育主题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丰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等。
(三)主题班会课和德育主题活动课: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主题班会课有以育德为主,也有以育智为主,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育德。其次,从其进行的场所来看,主题班会课进行的场所常以班级为单位,大多在教室进行,而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可以是任意地方,教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第三,从教育形式来看,主题班会课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活动性的。因此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八、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研究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以生活德育为内容,以实践德育为载体,以体验德育为途径,以探究德育为方式,推进德育创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根据班级需要,在班主任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研究内容: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挖掘整合德育资源,结合常规与动态教育,构建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模式。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有效开展模式的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从班级德育主题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阶段等形成一般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
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时间、空间等都赋予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三)研究假设:德育主题活动课也有自己的教案,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环节、活动要求、活动组织者、活动方法、活动效果以及活动效果反馈等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突破与创新之处:
1、拓宽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德育课程的选择性,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提升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
2、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德育内容的衔接。
九、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
2、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形成更明确的开题报告。
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中期评估工作,请专家予以指导。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研讨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领导管理机制。
2、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激励表彰机制。
3、加强调研指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检查评估机制。预期研究成果 :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探索与实践研究文集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典型课例 3.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号)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1999年1月
3.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昊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2012年玉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海省)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13-4-17
第二篇: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2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密切结合”的战略方针,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全国许多省市、地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深入地在中小学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传统美德教育,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相比,我们在工作上存在许多差距。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社会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限于一般号召,措施不够扎实有力,工作不深入不落实。教师和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含糊不清,道德行为辨别和实践能力不强。
为了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系列文件精神,有效改善我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我们决定选择“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以科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精神、积极慎重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对我校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课堂、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改进我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目标
1、调查研究现在校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应加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采用哪些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效的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通过研究在学校构建一套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体系,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
三、研究的'内容
中小学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保证实效,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途径和适当的方法。因此,我们拟在以下方面认真进行研究探索:
1、如何使学生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2、学科教学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3、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与家庭如何密切合作;
4、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学校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机整合;
5、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
6、传统美德教育应该开展哪些主题活动,如何开展;
7、班级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8、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学校行风整顿、师德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表率作用;
9、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网络等。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科研方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准备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
(1)课题组每年评选一次“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实验校、实验班),“传统美德教育先进个人”(学生、教师、学校领导)。
(2)课题组每年评选一批“传统美德之星”,如“孝敬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仁爱之星”等。
(3)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年班主任工作评价、班级评价和学校办学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是研究准备阶段(XX年5月——6月),主要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建主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建立课题档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与要求。
2、是研究实施阶段(XX年7月——XX年2月),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题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12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编辑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一书,探讨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内容的关系,总结出学校德育的一些成功案例,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了学校德育的系统化、特色化、科学化建设,使受教育对象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在体验道德行为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3、是研究总结阶段(XX年3月——5月),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论文、教育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在课题开题报告会上,校长明确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不走过场、不做假,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一定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创建文明校园,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要做到“两项措施、三个结合”。
采取“两项措施”
1、加强领导,行政推动。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校长在开题报告会上明确指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并规定了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可利用班、团(队)、校本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时间进行;授课教师以学校主抓德育工作的校长、书记、政教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为主,并在校长、书记牵头的基础上,由主抓德育工作的政教主任负责组织落实,安排好讲课和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活动等
2、精心部署,形成合力。在开题报告会上,课题组确定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建立课题档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制定出课题方案。第二阶段,要求课题组和政教处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个课题,应认真的开展一些如礼仪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感恩教育、勤劳节俭教育、责任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课题的实施。第三阶段,研究实施,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题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策略和方法,逐步构建学校德育模式。
做到三个结合。
1、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因此,落实传统美德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其次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成立德育领导机构,从校长室、党支部——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落实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避免了工作走过场和踏空。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国旗下讲话的主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升旗仪式。第三,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校德育领导小组,主抓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如:新生入学,学校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国防军事、前途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政教处主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如:年年如一的“学雷锋活动”、“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同时,高度重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状况和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2、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校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在教育实际中的应用,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
3、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因此,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学生道德和谐发展的空间。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中华传统美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结题报告》
2、有关的案例、论文和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教材》
第三篇: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造成道德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在道德教育中重视知识传授,轻视非认知系统的培养,忽视发扬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形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均衡,人格发展出现裂痕。本项目拟在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以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为载体进行探索研究,对于深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及探索高中学校德育有效途径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提出的:
1、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此教学不仅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2、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教育以人为主体和实质,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同步前进。
3、道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体验和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二、课题研究的条件:
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 1
脱节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实,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教育以人为主体和实质,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同步前进。
作为一所有着5000多名学生的独立高中,我校的道德教育中不可避免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而且,处于闹市的地理位置使得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触且接受新鲜事物、新思想,容易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德育说教对于他们更难发挥作用。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进入了我校课题组的研究视野。
目前我国对于道德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如下问题:理论研究较多,操作性研究较少;涉及活动或者思想政治课程的多,研究学科教育中渗透的较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较多,面向高中阶段的较少。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课题研究中,将进一步从实践中论证道德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自主体验过程,进一步探索有效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本实验旨在探索一条适应高中教育发展、适合我校实际情况、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并能具有一定推广性的德育途径,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能同步发展。
具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1.初步探索、创建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
2.初步探索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班会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3.探索自主体验型教育功能具有长效性的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深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
(二)主要内容
1.沙河市第二中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研究。通过编制的《沙河市第二中学中学德育问卷》,了解我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尤其是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
2.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班会课中的实践研究、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实践研究、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研究三个内容。
3.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模式研究。
(三)创新之处
理论意义: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把教学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学习的自主体验为线索审理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论述道德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体验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积累、行为的改变、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在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乃至信念的形成与演化,在于生命活动诸方面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应用价值:本选题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研究小组利用搜集国内论文、期刊、杂志等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完成开题题报告。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员分工,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行提炼,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预设,邀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历史法:运用文献法和历史法,将在充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当前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寻找理论依据,形成该课题的理论框架。
2.问卷调查法:根据高中生德育的实际情况和课题需要设计问卷,分析现状并进行统计分析。
3.经验总结法:对我校自主体验型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4.行动研究法:针对我校德育活动和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解决德育实际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论文集:
2.研究报告:
(二)实践性成果
1.打造一个行之有效、高效运转的自主体验型德育系统
2.促使我校教师转变德育观念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2年,2010年5月开题,2012年10月结题。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研究小组利用搜集国内论文、期刊、杂志等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完成开题题报告。
2.明确人员配备,形成研究方案
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员分工,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行提炼,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预设,邀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1.探索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沙河市第二中学学生德育问卷》,了解学生知行状况。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发动广大教师学生,利用本校部分班会课、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日常管理等领域尝试进行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探索和创建,使其渐成雏形。
2.稳定提炼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明确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形式,继续在班会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
日常管理中推广运用,不断去粗存精,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性强、能高效运作的德育系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 7月——2012年10月)
汇总、整理研究结果,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及网络公布本课题研究结果,通过教师培训、校本研究等方式促进学校教师领会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不同渠道和形式全面在校内外推广新的德育模式。
九、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李春笋):负责课题申报、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的结题及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组长(赵韶磊):负责课题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撰写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课题组成员:
(薛姗):提供课题研究理论保障;策划组织课题培训;研究制定课题方案、计划及活动开展。
(路竹叶):课题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原始材料的整理分析、描述归纳。(姚鑫):课题成果的提升;指导督促专题研究等。
(李鑫)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总结、报告。
(李秋英):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通讯报道的撰写及上传;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李文英):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论文;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组织本年段研究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组织年段教师撰写专题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小结、专题研究报告():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根据本年段的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年段研究专题。
(): 问卷调查的发放、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档案整理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第四篇:小学德育教育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计划的开展
河北省任县邢湾镇南张村小学 王四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计划。在开展德育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德育教育自身的特性,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字基础知识的同时,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负责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设计不同的课堂形式,把品德教育融入课堂中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我就来谈一下在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关情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开展德育计划的迫切性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并不完善,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一部分教师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一部分教师追求考试成绩,仅仅讲解语文课本中的考试重点等。以上这几种形式只能让学生学习到语言文字的皮毛,都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品德教育,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改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计划的开展是完善教育目标体系的必经途径。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给予学生道德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项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学生的阶段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不同心理、情感特征去设计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分段进行,即针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教育内容应不一样。例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时,就应着中从了解入手,明白课本的思想内容,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就应更进一步要求其领悟其精神感情。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注意情感的交融。教学工作者应凭借生动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领悟课本之中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中的作者传递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心理境界。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注重美的教育。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塑造和陶冶学生美好心灵、和谐的个性、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种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美,不仅表现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上,还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情感、境界上。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计划的开展中,应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感,提升其审美境界。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计划开展的有效途径
1.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赏析文段。字、词、句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功,它们构成了一篇文章。因此,我们要特别抓好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细心品读,在分析语言文字时,有意识地渗透进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这样,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受到了生动的思想教育。
2.在教学课堂中创造氛围,寓情其中。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共同互动,不仅是信息和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思想教育因素,凭借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营造与课本相近的课堂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小学阶段又是发展儿童注意力的一个主要时期,要让学生接受到情感教育,教学者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或者一些辅助工具,创设独特的感染情境,引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情感升华。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引导学生多在课外下功夫。我们平常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单一的互动,有更多的方面是来自学生的课外功夫,例如,围绕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以及学生在家完成的课外阅读。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情感共鸣。而活动应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操的培养,赋予教育性,趣味性。例如可举办课文朗诵比赛,既让学生再一次加深了课文理解,又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了课文的情感;或者在八一建军节这天举行歌唱爱国歌曲的表演,让学生在听歌的乐趣之中体会爱国感情。课外阅读也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去阅读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书籍,并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阅读书籍,掌握其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本质,便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计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真正地将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才能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培养出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2008.2.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语文教研,2008.2.
第五篇:小学音乐开题报告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小学音乐课堂中电子白板运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师不但要在音乐课堂上进行音乐知识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在进行唱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唱,还要运用白板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把音乐歌曲所表现、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都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体验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方面的运用与研究还相对薄弱。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要更为广泛。小学音乐课堂中课本加电子琴组合已经很难适应多角度、高层次的教学和互动教学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中有视听结合功能,把声与像合为一体,教学内容丰富且容量大,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现在使用较广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的有效运用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体能使教师提升常态教学,使教学自如,课堂和谐,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轻松和高效,为课堂教学增添动感和活力。
三、课题研究现状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上世纪后期以来,我们经历了从黑板到书写白板、从书写白板到电子白板、从电子白板到交互白板三个主要阶段。从电子白板发展到电子交互白板,这是白板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它不仅是教学技术的变革,也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20世纪末,世界上有此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其中又以英国最为盛行。在欧洲、美洲,有些国家也开始在教育中普遍采用电子白板。国外电子白板普及应用的实践表明:交互白板能与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相整合。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交互式白板有利于教师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有利于开展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电子白板在音乐课堂期待有新的突破!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合理的使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3、通过研究,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知识水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主要内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从学科知识维度进行的研究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欣赏课、表演课等,结合白板的功能,分别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需要课题研究作出相应的解答,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以其多种功能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被逐步普及和推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了课堂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研究重、难点
围绕“有效性”来探寻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变低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变高效为优质课堂。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阅有关白板教学,了解、整理当前电子白板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关于小学音乐课堂电子白板运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他们的成效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电子白板运用情况,掌握教学过程中白板运用存在的不足、困难及方法,为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打好基础,掌握第一手资料。
3.个案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有意识地搜集相关问题的个案和实例,为研究提供鲜活范本。
4.经验总结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分析白板技术对教学的实际意义,总结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xx年9月至xx年8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xx年10月)。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明确分工,搜集、整理资料
2、具体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6月)。该阶段又分为三个具体的研究阶段:
(1)、xx年11月――xx年2月,调查了解本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
(2)、xx年3月――xx年12月,将电子白板教学引进音乐课堂,课题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集体对课例进行研讨,并作深入分析、反思、总结。
(3)、xx年1月――xx年6月,研讨交流,探索新方法、新发现,形成论文集。
3、课题结题阶段(xx年7月――xx年9月)。整理研究成果,申报结题评估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结题报告的撰写等。(江燕、倪世银)
2、摄影、资料收集与整理、课题相关报道。(许琳琳、陈金莹、周颖、潘姗姗)
3、会议记录、课题研究工作简报(张薇、李玉洁、刘苏燕)
4、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指导、培训研究人员。(汤晶晶、徐俊杰)
5、根据课题实施情况,开展研讨课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资料(课例光盘、案例集、学生作品集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由是肥西县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桃花镇中心学校部分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他们都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青年教师为主,肥西县教育局音乐教研员汤晶晶老师和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徐俊杰老师负责指导。
(2)设施配备。
最近几年,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建设,学校网站日趋完善,为保证课题实施创造了条件。
(3)科研手段。
主要采用“实践――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并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学科教研组活动相结合,保障研究,又实现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定期开展研讨课进行探究并采用案例研究、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资料汇集。
(4)经费保障。学校为本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九、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1.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元化。
2.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对音乐课充满兴趣,提高课堂教实效性。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节奏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织体美、和谐美。
2、歌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动手,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在音乐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教学入手,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
3、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歌曲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2、贴近生活,抓住生活节奏。通过模仿、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教学中为音乐伴奏,抓住音乐的节奏。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段为20xx年3月——20xx年2月,具体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为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月,为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为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万物之始,先有。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低年级,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创作意识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型节奏器音色丰富、简便易学又易于寻找代用品,是音乐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唱、奏、演、听、创等音乐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做了节奏教学要融入丰富生动的音乐内容、要符合音乐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创编、教师如何布置任务与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尝试着摸索和运用新的节奏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求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小学音乐教学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我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3、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4、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二)、针对低年级音乐教学构建低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源组件库。
1、通过多媒体及音乐包看文献等收集整理有关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料,并将其整理为资源包,以便今后教学使用。
2、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相关课堂实录音像资料,以便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参考分析和借鉴。
(三)、发展出课堂中节奏教学实施框架和方法。
学习节奏不能脱离开实践,相反,还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现、去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展出以下四点学习方法,并将其作为实施框架运用到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去。
1、专门学习基本节奏以及由几种基本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小组。
2、在游戏中巩固基本节奏以及节奏组合。
3、在歌曲中学会运用。
4、在创作中熟练掌握节奏。
(四)、探索更多样更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方法。
常规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枯燥无效的,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两点方法。
1、可利用客观存在的节奏,建立学生心理恒拍
节奏是客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如:脉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钟表、火车匀速行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节奏。教师可利用这些客观存在的,就在孩子们身边的节奏,让他们从小就建立一个心理恒拍。心理衡拍对于学生的节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建立参照物。
2、节奏朗诵促进节奏训练
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能力是每个家长都要教的:一是说话。二是学走路。所以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的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择孩子熟悉事物作为节奏朗诵最佳。例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语等等都非常好。这些可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对节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索节奏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创造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它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通过节奏运动的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通过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音乐和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已经不只属于音乐学习的范畴,它实际上是把音乐当作一种人性化力量,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节奏,它由连续不断的多重组合单位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作为由多种功能的综合和矛盾共存的个体,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谁体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统一,是潜意识的自觉和有意识的意志被同样控制着进行交替。
(二)、通过节奏运动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
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本能与天性。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起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理论方面:从重构的概念出发,深入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设计特性和原则,研究节奏教学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寻求其对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核心价值。例:初识节奏,可以让学生有节奏的喊名,如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主要运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晓冬(xxx)、近处叫王刚,则用节奏(xx)、远处叫王刚,则用节奏(x—x—、)。又如欧阳春(xxx)、欧阳雪茹(xxxx)王晓丽等,来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产生创造节奏的信心。
我们还可以采用节奏接龙游戏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们唱后半句。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了节奏,还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享受。
(2)实践方面:力求积累和开发可应用于目前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但不能只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是长期的单一模仿只会产生扼杀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学生产生盲从的惰性与依赖性。一开始,我在课堂上的创编活动中,最容易听到的是学生手足无措的声音老师,应该怎么做呀?老师,我不会做老师,你教教我呀有时候,这样的叫喊声甚至让创编活动无法进行,最后还是我在指挥学生操作。经过课后的反思与分析后我发现,低段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者小动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又如何让他们展开想象,或者去模仿动作或者声音呢?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原本性的音乐。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视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听,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听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几种乐器,猜是钢琴啦、三角铁啦、碰钟啦等等,还有学生叫不出乐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画了一番我都摇头说不是,孩子们急了,那是什么呀?我把视频打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街头艺人用双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铁锅子,敲出了清脆好听的旋律。这口锅子一下子启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一个小男孩马上从课桌里摸出了自己的不锈钢饭盒,用勺子开心的敲了起来,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摸出了不少的乐器,调羹、不锈钢饭碗、保温水壶、铅笔盒、旺仔牛奶罐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锅碗瓢盆交响乐。我给了每个发现新乐器的孩子鼓励与赞扬,并引导他们敲击节奏,鼓励他们想象声音像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渐渐开阔起来。书本、桌子、笔、玻璃窗都渐渐成为他们创编各种音响(如刮风下雨)的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在音乐课堂里所进行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是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成为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游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小学二年级《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有一个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音乐知识,教材上有三只袋鼠摘果子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每只袋鼠的口袋里分别可以装几个果子?这个内容就可以设计成多种节奏游戏,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袋鼠用脚蹦跳来练习节奏,也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苹果上的节奏来摘苹果,还可以让学生将摘到的苹果按规律排列起来组成节奏,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我在这里先将学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苹果摆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摆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摆在第三行,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有对比地进行观察与练习后,学生立刻发现了一个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时间里,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则需要敲4下,从而了解一个二分音符=两个四分音符=四个八分音符,这三种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之后,我又让学生按这个时值关系来摆放苹果组成了一条简单的二拍子的伴奏节奏,让学生边演唱歌曲小袋鼠边用打击乐器做伴奏。学生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音乐性,知识性。让学生游戏中相互团结协作,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音乐。学生越是感觉到心情愉悦,越是不清楚教师的目标,却越能在行为表现中处处达到了教师的目标,这就是教师的成功之处了。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欣慰的教学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2、调查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情,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课堂生活化教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时间,开展实践与研究。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及改进的方法。其中包括模仿节奏、敲打节奏、说读节奏、创编节奏。
5、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重点总结得失。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
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的。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当然,教育科研的方法不只是上述这些,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所以,我们采用了这些方法。
七、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3月
1、根据教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
2、完成课题方案,制订研究计划书。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
2、搜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进行专家论证。
第三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继续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指导。
2、对低年级学生节奏感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和统计。
3、整理调查内容,统计分析的结果。
第四阶段:20xx年5月
1、进行前期、中期、后期测评以及实施参与研究具体做法。
2、从课堂中发现缺乏节奏感的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用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个体教育偿试,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用此方法进行大面积训练,达到最终目标。总结前三个阶段实验成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3、结题,提交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孩子有了这些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从中体验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使音乐课真正起到给孩子们以快乐,给孩子们色彩的艺术课。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4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
界定: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统一教学。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
2、音乐创新型教学
音乐创新教学,就是在运用创造与创新,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目、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需要
(1)、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处理歌曲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2。适应校情需要
(1)我校校情需要。作为乡镇级示范小学,我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县前列,而各种教科研活动是我校提升办学品位需要。(2)艺术学科与时俱进需要。我校多年来参加市、县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我校各学科教学都在改革和创新,我们音乐教学改革也是当仁不让决不落后。(3)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4)新课程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更高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思想、创新、奉献精神。
3。教育发展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教育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单一、教学过程中单向灌输、方式上机械单调、内容上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活生生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创新。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 ,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教育实验。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主渠道。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有益尝试。
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和他主、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均阻碍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1。 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教学理念。
2。 改变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新模式。
3。 提高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课程思想。
4。 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良好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场景,以激起学习情绪,这也正是创新思维萌发点。
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上进心,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是创新意识潜能,也是创新意识萌芽,这些都是创新动力源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乐园。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一种不可忽视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课程,从而产生积极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
课题研究实践价值
音乐创新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欲望,获得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火花,培养他们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情境中探索新型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评价方式。
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方法选择上 ,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题题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通识培训、有计划校本培训、经常性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培训。(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理论书籍。(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教学思路、模式。(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积累。(2)教学案例、课例整理收集。(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创新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主要措施:
(一)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有创造性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二) 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1、巧设创新平台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时,使学生有了强烈创新意识,就该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创新乐趣
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成功和乐趣后,将追求成功, 由于音乐实践机会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创新,提出独特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1、具有一批有经验科研骨干教师。
我校有被市、县级认定多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有市、县级先进工作者,校级骨干教师,他们丰富教育经验和甘于吃苦、肯于创新科研精神都是完成本课题有利条件。
2、具有较浓厚课题研究氛围。
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有多篇教科研论文获省、市、县级以上奖励或刊登;教科研骨干教师先后在市、县级评优课中获奖;有多名学生在市、县各项活动、竞赛中获奖。
当然,《小学音乐创新型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创新教育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条件
1、人员保证:除了音乐组教师外,还有一些兼职语数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组成员
2、学校保证:我校校长对教科研一直十分重视,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配备。我校有多门学科都有课题在研究之中,教科研氛围浓。
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配备了相应硬件设施,每学期安排外出学习机会,提高我们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我校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规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强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说课、听课、评课,积极反思总结经验及时交流。
5、经费保证:我校在经费不宽裕情况下,还拨出一定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九、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考核成级及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解作慧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和参与过多个市县级课题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作为教导副主任能更多地深入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去,了解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差距,协调广大教师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支持。多年来,她围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进行了初步探寻。
课题组长吕云霞老师,多次荣获县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作为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其他成员平均年龄不足35岁,多为一线教学人员,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兴趣。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5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让小学生们从小就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明确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音乐课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这些性质向人们说明了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怎样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得音乐学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为了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现代化,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小朋友们在轻轻松松的音乐课堂中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结合我国教育和现代媒体教学的实际,发现新的事实,探求其规律、原则和方法,建立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现代媒体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2、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认识。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可以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有关理论提供新数据、新例证、新经验,并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课题实验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理论体系。
4、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必将不断发展。
多媒体音乐课是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把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处在未形成阶段,而且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多媒体能够以生动的形象、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来给小学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例如它可以增加音乐课教学的信息容量;通过用画面展示将抽象的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形象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的音乐学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的运用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传统的音乐课传授模式的现状,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学生更能容易的学习接受音乐知识,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辅助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使同学们丰富了情感生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刚好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多媒体音乐课程学习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3、从小学音乐课堂出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使学生丰富情感生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实施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个案研究,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2、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地位。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查询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多媒体教学当中,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二是对自己所带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掌握现状进行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之处以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生活,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音乐课堂气氛,根据调查研究改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充实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学习到的知识。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我实践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适合我校学情的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为学生以后学习音乐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的快乐开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小学音乐开题报告6
一、课题名称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帮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定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报告。
具体时间为: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