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9-05-12 07: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篇: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

因素分析

摘 要 分析两化融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对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成分析,探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并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两化融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018-03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IT & Industrialization era background,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

tional teachers is analyzed by composition,explor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T & Industri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前言

“十二五”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的进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实施“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需求相比,与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要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趋势。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注重内涵发展,以质量求变革创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一方面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如何通过在信息化时代谋求自身的?R捣⒄梗?将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1]。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

近五年来,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理论建模、实践研究和确立评价体系。如学者胡晓玲(2012)在《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中指出:“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层次构成。”[2]学者黄露(2015)总结了祝智庭、王卫军、李天龙等的研究成果,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3]。学者钱静珠、丁国勇(2017)对“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内涵分析,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一种新能力[4]。

因此,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有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构成基本上是高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逻辑顺序,也是成为信息化教学能手的必备能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过程 为了方便较为客观地调研分析,选取建筑工程专业群与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与艺术设计专业群中的专任教师为校本研究,同时涉及江浙皖川地区的其他五所建设类相关的高职院校(不涉及各高职院校间的横向对比)。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在问卷星发布)、实地访谈交流以及个别邮件(电话)交流。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1)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调查;3)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共发出纸质加上电子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达到92%。另外,对于参观学习、单独访谈和个别交流也做了记录,作为补充材料。

构成特点解读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以建筑工程专业群和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如表1所示。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参观学习、单独访谈和个别交流,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能够在两化融合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有很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紧迫感,但是仍有少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些畏惧和抗拒;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参加信息化培训较少,另外,信息化培训过于集中在教学竞赛、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方面,没有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起来;教师在搜集、制作与完善各类工艺动画和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跨专业协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特色的教学设计过程,并且容易重复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套路;教师很少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依赖于行政部门的被动考核要求,并很少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本次调查分析,考虑到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得出如下影响因素。

1)教师个人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非常关注自身的职称晋升和日常工作考核,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主动意识。教师如果自身有强烈的学习培训愿望,并主动实施、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就能得到不断发展。因此,教师的个人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2)校园信息化环境因素。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不仅仅是微课、说课以及技能大赛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作为支撑。因此,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整体的信息化顶层架构与开放协作的师生客户端,是信息化教学得以具体实施的强大保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是在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逐步成长的,除了正常的信息化教学之外,师生之间需要和谐有效的信息化平台进行资源交流、分享与研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管理,可以将学生的课前预习、预置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测试情况、课堂的视频资源、学生评教信息等数据全面客观地记录下来,形成学生成长轨迹,沉淀和积累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数据,推进教育质量观的落实。

3)各级制度与激励因素。信息化教学是当前职教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的重要形式,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培训、研讨交流,乃至专门研习。因此,在二级学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多级重视下,信息化教学已经提上高职教学改革的重大议程。各类激励政策和奖励制度出台,特别是与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审以及个人发展相关的直接文件,将有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4)实践因素。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以教学能力作为根本基础。在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践,学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案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师的实践因素将极大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着催化加速的作用。对策与建议

在新形势下职教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多方主体的密切关注。2017年9月15日,中国质量大会在上海召开[5],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质量时代。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打造信息化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校本特色信息化教学名师,引导广大师生践行两化融合背景下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通过制定信息化教学质量标准,使得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标准,并以校本信息化教学名师为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同时,改善软硬件环境,以教学改革为驱动,以信息化课堂为抓手,形成两化融合背景下师生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信息化工作室,让企业信息化项目真正与教学项目无缝对接,促进有特色的师生将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在工程实践中掌握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实操技能。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的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性特点,有必要让信息化教?W过程无缝对接企业真实的信息化生产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与发展,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任国亮,俞鑫,姚文驰.生本视角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5(28):157.[2]胡晓玲.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7-72.[3]黄露.兰州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27-39.[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5]新华社.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在沪开幕[EB/OL].[2017-09-16].http://.

第二篇:征文: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做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做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要求学习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今天,新技术正在促使教学从以教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人类教育将朝着由教内容到教方法、从学知识到长智慧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清醒地面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需要新型教师,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革的、全新的教育活动。

信息化时代教师新角色的内涵

信息化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新的生长点。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培养人类社会未来继承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有着比传统讲授者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育环境中,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转变,相应地,教师将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的:‚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设计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教师作为信息咨询者 .........随着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教室和图书馆的增多,师生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将极大地丰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找到他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的各种知识,或用于课堂教学,或用于完成作业和探究活动。面对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和众多服务,学生需要知道学习什么、获取什么知识,需要知道从哪里学、怎样学,这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的探索与整理,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并从中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套确定的、标准化的信息体系和符合标准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责任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伴随终身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教师将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信息化渠道进行有效学习,越来越多的以网络为媒介的课程开发的任务将落到教师身上。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利用相关的工具软件设计编写Web-Title(网络学习教材系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学术顾问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将部分替代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情感等特征,以学术顾问的角色来诊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种计划来满足某种需要,并指出学生学术计划的发展方向。

5、教师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

在信息化时代巨大的挑战下,原先互相隔离的个人教学工作将越来越不适应纷繁复杂的教学实际,教师更需要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提供的互相合作的广泛支持。通过加入网上的在线讨论组(联网时进行讨论)或离线讨论组(通过电子邮件参与讨论)来进行合作,讨论创新的教学方法,交换观点,共享教学经验,讨论解决难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素养

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这个角度来说,教师面临的是对课程与教学的新的理解和新的实践能力。随着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1、信息意识

它要求教师具有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有了这种信息意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地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它要求教师了解‚保障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负责地使用信息、信息技术,并遵循应用信息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3、信息化教学能力

它包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而不只是教案、文本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电子化。按照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说法,在信息化教学中,‚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应用技术,而且更要知道什么时候、怎样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4、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专业创新实践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支持教学革新和持续性专业发展,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者。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来说,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将成为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善于将常用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统计和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幻灯演示软件等)、多种网络的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万维网、网络新闻组、文件传输等)用到所进行的各项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

三、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中促进自身发展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带着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学习新的技能、获取新的认识、树立新的信念,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地投身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这既是当今教育变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需要不断寻求发展的方向。

首先,教师必须增强自身发展的意识。爱瑟·戴森说得好,互联网是为了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接触网络并不是仅仅为了接触网络,而是为了解决没有网络无法开展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为了学习、教学和科研而去应用网络技术,否则也就只不过是看一看这个新鲜工具。换句话说,只有当你愿意发展自己的时候技术手段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堪重负的负担。今天,信息技术能够带给我们最佳实践的范例,提供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研习,能够在教师共同体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时,才能形成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其次,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整合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对于‚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应该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积累并传承的,而且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因此,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同时,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案例知识,并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将个性化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最后,为了使整合更有效,教师还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反思自己的整合实践,努力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师只有通过建立在行动经验基础上的反思,才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在行动中不断对个体的教学进行改革、改进和进步。这样,上课才不是执行教案或演示课件,而是对教案和课件的再创造;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课件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不是把学生的学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和教学过程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是新形式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生存能力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要有开放的心态、敢于实践的勇气,与教育的信息化相随共舞,做一名当代合格的新型高职教师。

下载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