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育学

时间:2019-05-12 07: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理教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理教育学》。

第一篇:整理教育学

2010级2班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师的专业素养

是从事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2、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目的(站在个人的角度)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社会角度)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学校教育制度以及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它分为双轨制,单轨制,中间型学制三种类型。

5、课程 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这种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7、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资料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8、课程标准 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9、教学: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就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10、形式教育论:形势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古典语言、数学、辩证法等学科的科学。

11、实质性教育论:实质性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交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无关紧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

12.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1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15.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6、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7、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19、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20、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一般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教育。德育的基本功能:人格养成。

简答及论述

1、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点

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2、现代形态的教育呈现的特点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的法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

学校类型多样化

3、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4、人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哪四个特点?

答: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

在这一过程中:

(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答:二层次三因素说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即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即现实性因素两大类,即“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含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

个体自身条件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因素,具体又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如遗传特质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这里的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往往把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分为大环境(指发展中的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小环境(指与发展中的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想现实发展的转化,个体与环境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真实的发生相互作用,都要通过发展个体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动即现实性因素得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把活动看做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的活动按其不同水平可划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与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

6、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Ⅰ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这些个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学校活动中发生着交互作用。

Ⅱ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是过滤的、被净化的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目的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它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客服和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

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一方面,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

②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方面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③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Ⅰ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

Ⅱ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Ⅲ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Ⅳ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7.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如何理解政治架构中的教育?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而政治的核心又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必然要受政治的直接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性质,是国家政权控制教育的枢纽。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利与政治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政治诸要素中,影响教育目的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阶级性质与政治文化。

(2)政治影响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变革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而相对于经济、文化、宗教诸因素,政治因素通常起着更加直接和明显的作用。政治对教育的改革起着定向与驱动作用。

(3)政治影响受教育权。政治的作用之一,就是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有限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而在相当历史时期,作为短暂资源的教育在分配中都要受到政治和政府的直接影响。(4)政治影响着教育内部诸问题。政治不但在宏观层面影响着教育,而且影响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等教育内部问题。

9、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区别:1.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宗教,传统习俗等。2.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联系:

(一)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除了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也深刻的反映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二: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

教育所传授的内容都是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通过传递,延续,内化文化而造就人才的活动。而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第三: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往往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造就的。

第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一方面,特定时空的文化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以及课堂文化,用看不见的手干预着教育活动。2.教育的文化功能。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保存和继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尤其表现在教育的国际交流中。

再次,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功能。

一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的知识载体,教育内容必须是经过选择的,而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实质上是选择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选择来实现。

最后,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创新文化的作用,是从其保存,继承,传播,交流和选择文化的作用中衍生出来的。

10、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27-129页):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C,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11、当代中国学制制度改革的取向(141-143页)?

A,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

B,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C,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D,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E,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2、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2)控制功能。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也都具有制约作用。教学目标预先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一落实的过程。

(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身就反映着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4)评价功能。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提供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也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科学评价标准的基础。

1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关系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发展智能最重要的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不存在无知识的智能,知识是智能 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能的基础。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人类个体学习的实践证明,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能水平,智能水平越高,学习就越轻松。

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的偏袒都必然妨碍另一方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运行、一一对应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一方面,并不是一切知识对人的智能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的知识对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其次,不同的认识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掌握知识是通过开展一定的认识活动得以实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认识活动对智能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实现的,而是统一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活动之中。

14、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呢

(1)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带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也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15、运用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进去“乐学”状态。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明确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材的“启发点”和学生实际,设置问题情境,不断提出富有智力价值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中受到鼓舞,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4)发扬教学民主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允许和提倡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

1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到底用不用直观手段或者用哪一种直观手段来进行教学,要看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条件。

(2)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特征更突出,宜多使用直观教具。而高年级的学生在使用时则应宜少而精。

(3)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时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透过展示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防止学生被直观教具的本质特别所吸引。

(4)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语言直观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要有必要的表象储备,就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

(5)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直观教具的使用要以既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不浪费学习时间为标准。同时在展示教具时还应注意放在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的地方。

17.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教学的发展性。

(2)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教学的双边性。(3)以发挥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8.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识基础发生联系。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尽可能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19.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①必须依据教学目标。

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③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④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20.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诊断和反馈,强化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主要包括:

(1)定向,评价标准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

(2)诊断,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疏漏和困难,并进而判断导致疏漏和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明了自身教学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提供信息基础。

(3)反馈,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传递给学生后,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自我认识,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努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所获信息,修正、调整、完善课程目标、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

(4)改进,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有助于师生共同探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改进措施。(5)强化,教学评价并非仅仅提供信息反馈,它在进行过程中,实际上也促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复习所学知识,并进一步将知识深刻化、条理化、巩固学习结果。管理功能。

(1)选拔淘汰。

(2)区别安置。

(3)评定教师业绩。

21、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评价类型上,更加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或个体内差异评价。逐步树立新的考试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22.如何理解德育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约束自己、超越自我。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既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也是衡量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志。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德育过程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的养成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有主体精神的有道德的人的过程。任何人都首先是社会道德的接受者,但并不是被动的接受道德灌输,机械地模仿指定榜样,盲目地崇尚既定规范,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选择,把社会要求变成自主性、自律性的内在要求。同时,有人勇敢地突破旧道德,开辟新道德,成为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就成为一种培养道德主体的活动,德育过程就是养成道德主体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交往中与他人或集团发生一定的关系,以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磨练意志,形成信念,强化行为训练,使思想品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运动,而是有时进步快,有时进步慢,前进之后还会出现后退,经常反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这种反复性和曲折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只有不断的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不断地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才能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至于纠正错误的思想品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难度则更大。

第二篇:教育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益阳桃江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大改善、大提高、大稳定、大提升”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的促进城乡各类学校共同发展,使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奠定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基础。

一、加大财政主导投入,争取社会资金援助,促进办学条件“大改善”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桃江县坚持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援助为辅,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比率逐年提高。2009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9898万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5.75%,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支出25675万元,占全县教育经费支出85.87%,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县教师工资不仅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还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援助。2008年,该县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呼吁在外乡友、成功人士关心桃江教育、关爱桃江学子,相继成立了桃江县教师奖励基金和育才、开吉、明鸿等助学基金,两年来共争取捐赠受援投入到教育的资金达500多万元。教育经费的大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近两年全县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建设农村合格学校9所、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新建及改扩建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整改不合格栏杆3.6万米、改造危房面积3.5万平方米。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促进教师素质“大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水平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桃江县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业务精、师风好”的教师队伍。一是公开考录年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全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公开考录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到2009年,共考录了近400名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边远乡镇学校任教,为桃江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随着年轻教师的大力引进,全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2009年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39.3岁,其中小学教师为40.6岁,与2005年相比分别降低3岁、3.5岁。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传道”是身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先正其身,后正其人”。教师素质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桃江县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正师风、立师德、铸师魂”活动,组织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师德标兵评选,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制定了“桃江县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十不准”,并纳入了个人年终绩效考核。从2005年开始,全县教师队伍没有出现一例违法违纪和有损教师“为人师表”形象的行为,全县师德师风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全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加强农村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举办班主任任前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信息技术和普通话培训班,开设远程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两年共组织64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县城、中心城镇的名牌中小学与农村薄弱学校携手,通过名师送教活动、“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差距。2009年,全县开展名师送教活动18次,有24所师资雄厚的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结成帮扶对象。引进的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40多名教学能手、教学标兵。转变支教模式,变“县内支教”为“乡内支教”,充分调动乡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支教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来,全县共有4人获“省优秀教师(校长)”称号、3人获省“特级教师”称号、64人获市级荣誉称号、40人获“桃江名师”称号,其中农村教师24人。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教师队伍“大稳定”

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年轻教师群体的相对稳定,让他们能安心农村工作,倾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学子,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桃江县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在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上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激发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活力,稳定了农村教师群体。一是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标准。实施农村绩效工资差异性补贴,按照地域远近,合理调剂绩效工资,把全县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分为7档,县城教师与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在收入差距上每月最高可相差300元,最低为40元。二是加大评先评优晋级倾斜力度。对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筹,在评先评优和晋级指标分配上,农村教师每年的名额数量都超过城镇教师。农村教师职称晋级不受名额限制,只要达到晋级条件均可获得晋升。2009年,有80人次农村教师评先评优、有353人次农村教师晋级,与城镇教师相比分别超出68人次、269人次。

四、统筹教育整体发展,突出教育发展重点,促进教育质量“大提升”

统筹教育整体发展是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县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准。对桃江来说,统筹教育整体发展就是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桃江的莘莘学子都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成长、成才的光明途径。一是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着力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积极实施“双线五步劝学法”、组织开展“万名教师劝学”活动、健全完善保额控流机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达到92.3%;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2%以内。普高教育注重由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发展,近两年高考全县本

一、本二上线创历史新高,达到3443人,高考成绩在益阳市领先。二是积极壮大职业教育。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提高就业本领的重要途径。县教育、劳动等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奖励扶持政策,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着力打造以县职业中专为重点的职教品牌。2009年,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与湖南省女子职业大学成功“联姻”,正式挂牌成立了“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桃江教学基地”。三是着力打造特色教育。桃江教育特色鲜明,空军招飞、艺术教育、竞技体育等特色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充分发挥桃江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了“一校一特”的特色教育品牌。桃江一中和桃江四中被确定为国家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2009年全县共有18名考生被录入空军飞行学院;桃江一中和桃江七中建立了艺术教育基地,着力培养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人才;桃江中学生定向体育运动在全国领先,近两年先后成功举办了“魅力桃江、定向世界”全国定向越野精英赛和“湖南省定向越野媒体精英赛”,着力打造了桃江定向越野活动品牌。

城乡教育发展三大不均衡 影响社会自我调节机制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作大会发言。张平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统筹城乡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张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我国长期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是对我国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升学率(包括升学报考率)远低于城市。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表明:随学历增加,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升入高一级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高中6%和21%,中专0.8%和13.2%,大专0.2%和11.1%,本科0.02%和5.63%,研究生0.001%和0.323%。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近几年重点院校“自主招生”、“高校联考”等新的招生办法,几乎与农村学生无缘。北京一些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几乎为零。

二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配置结构失调,且难以及时合理调剂,导致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上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缺资金、缺设备、缺教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比较严重。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并存,农村师资知识老化和数量短缺并存,农村教师缺编和有编空缺并存,大量低工资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和在编不在岗并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和短缺并存。农村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短缺,致使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远低于城市,且很多是在职进修学历;大量农村教师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特别是新教改的要求。

三是城乡教育管理和投入上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体制保障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双重标准。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儿童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像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批尖子学生,同时也大口吸食着社会资金和公众积蓄。一些农民几近倾家荡产为孩子缴纳“择校费”,更多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张平指出,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社会稳定离不开不同群体的融合与流动,教育便是弱势群体提升自身地位的方向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让底层的孩子永远在底层,让农民的孩子时代为农民,阶层之间的差异无法调和,社会将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乱和崩溃。(人民网-时政频道)1.人、财、物分配不均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教育经费少,教育基础设施太差,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如果将经费平摊,每个学校只能分到很少的钱,加上有些地方领导搞政绩工程,抓眼前效益,所以只保重点学校,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而一般学校则任其发展,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好教师留不住,有水平的人才又引不进来。

2.一些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但他们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通过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办法,“削弱助强”,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

3.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农村教育的质量,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4.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科不配套。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而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仍偏多;学科教师不配套,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很多农村学校只能开设文字科目课程,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年轻教师补充困难。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受经费和时间以及年龄等因素限制,进修提高难;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低,条件艰苦,大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任教,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老”(年龄偏大)“弱”(教学水平偏低)“病”(教师都有职业病)“残”(代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现象严重。——教育论坛

我国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理想,存在着大量的民办、以工代干、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要忙于农活,“田里土里一把抓”,最后往往荒废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近年来,国家对于这些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增投用于贫困地区的“普九”专项经费等,使各地初等教育投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重大转换时期,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和补偿的利益群体很多,国家财政不可能对教育给予过多的倾斜力度。因而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投资短缺带来的并发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投资总量的短缺,造成了种种配置过程中对各个地区、各个利益群体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造成了往往需要义务教育的地方而实际中却“不义务”的境地,也是导致贫困地区大量适龄儿童留学务农的动因。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平性,要特别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当然,我们在强调教育投资的公平性的同时,不能以完全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既要注重教育投资的近期利益,又要注重教育投资的长远利益;既要强化教育的社会利益与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满足。

那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操作呢?一方面在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倡和引导社会渠道的投资,增大教育投资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此外,为了使贫困地区教育摆脱困境,各省市、自治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最低生均经费标准。当然,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达到该标准时,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从财政上予以补足。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在资金分配上力求缩小已有的种种差别,至少不应加剧原已存在的不平等。我们应努力提高政府对各个地方基础教育的投资、资助和协助标准,尽可能实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加快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更大程度上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摘自《现代教育科学》

第三篇:教育学

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

——走进影片《小孩不笨》

看完了影片《小孩不笨》后,百感交集。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是很滑稽搞笑的,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这一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这一个过程主要有三大角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现在我就这影片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说到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影片里的一切就是现实中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缩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便出现了好几个问题,例如:孩子长大了,怎么教?我们真的会教孩子吗?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孩子?勤劳和努力就不笨吗?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回答,在行动上却很难与说法一致。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教导呢?

影片中的“Tom”说到“这个家表面上什么都有,其实它什么都没有”,这句话多么深刻地揭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根本点在于: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影片里的话说得好“大人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二、父母只看重成绩,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如影片中的Jeery,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妈妈”就不再允许他去参加班级上的活动;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们做得对,挨骂,做错,更加挨骂,即使做得好也不会没得到半句的赞赏。影片中的Tom是写博客的高手,得了大奖,“妈妈”不但没有赞扬,还骂了Tom。影片里中的Jerry说了“说什么都会被骂,慢慢变成哑巴。”

四、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在影片中,Jerry送给他的爸爸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爸爸在黑夜中的身影,因为看到“爸爸”的时候总是在晚上。有一天,问题都陆续出现了。Jeery偷钱,Tom因为涉及抢劫被勒索而去偷弟弟的钱。其实Jeery偷钱是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看他的演出。与“Tom和Jeery”物质丰富相对的,生活上贫苦的“成才”也有其不幸,从小就被他父亲打,试问,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能不受影响吗?答案很显然了。但实际上,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因为“成才”被学校开除了,他为了求别的学校接收“成才”,连ABC都写不好的成才的父亲写了163封英文信给新加坡大大小小的中学,只是为了求其它学校愿意给成才上学的机会。

再次说到学校的教育,也就是老师们的教育。影片中的学校将学生们分成两类班次,一类是快捷班,剩下的是普通工艺班。显而易见,快捷班的肯定是被看好的,有前途的;而工艺班的是无可救药的了。学校是一个教育基地,其主体就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其实工艺班的不是笨小孩,而是老师们认为他们是笨的,放弃了他们。在家里没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也挨老师骂为“烂苹果”。校长一味地重申“According to the law”,冠冕堂皇地在礼堂公开鞭打学生,在媒体前公然说校长有鞭打学生的权利。被鞭打的学生在皮肉上受到的痛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学校是借着“校规”这个幌子对学生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影片中教华文的老师大骂学生是“烂苹果”。“如果我们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是谁让我们烂的?”学生的回答不得不让作为老师的深思。其实华文老师是爱学生的,他自己出钱给学生买字典,希望学生能把华文学好;华文老师还经常帮学生们补课。可为什么在老师付出爱的实际行动时还是没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呢?是因为老师从来没肯定过学生们,成绩进步了没被表扬,成绩不好就会被骂。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鼓励学生不断向前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老师不要吝啬表扬学生。老师的教育目的是对的,影片中的华文老师一再强调对学生这个个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是在对待采取教育方法上并不能对应学生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中从一个小角度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影片中的“成才”和Tom因为凑不够钱给勒索的两个冒牌警察,想到了去抢老奶奶的项链,当他们拿着抢到的项链奔跑时他们迷途知返了,以为回头把项链还给老奶奶就没事了。岂料引起老奶奶身边的群众的一致质疑“还了就不叫打劫吗?抢了就是抢了,把他们抓起来,交给警察”。我们都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群众们能够宽容一点,宽容两个已经知错的孩子,就不会引起慌乱,就不会在慌乱中有一人死去。血的教训是如此深刻,可这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有个性化。”孩子们承受着太多大人施加的压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成绩就是一切,回到家里还是成绩。在成人看来成绩好才是王道。如此一来,很多的孩子并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只认为学习是对他们的一种束缚,所以会使孩子们产生厌恶学习。作为学生,厌恶学习意味着恶性循环要诞生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父母不喜欢,所以厌学;因为厌学,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更加看不起,父母变本加厉地指责,所以厌学……

让我们欣慰的是,在影片的后来,家长们醒悟了,懂得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沟通和关爱。老师也醒悟了,懂得学生需要什么—肯定和鼓励。影片中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用正确的方式去挖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师赐教。

第四篇: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1、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3、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4、政府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级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信息化时代下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课程教学理论及流派的系统梳理和介绍等内容的研究。该学科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等研究方向。

第五篇: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5.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7.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形态应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它是当时建立的一所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机构。

8.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在京师长安开办了中央级的高等学府“太学” 9.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10.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11.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12.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书院全部改为学堂,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终结。13.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科层次、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4.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年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5.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16.1993年,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7.公元前393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开办了“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正规高等学校,同时也是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是当时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中心。18.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为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 冯 洪堡,1801年创办时设有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科,确定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为办学方针,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9.1877年将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合并创办东京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

20.高等教师专业化:指高校教师所应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其中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1.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和设想。2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2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25.1989年之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6.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75: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7.教育对经济的作用P10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28.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P119: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任务,而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几

个组成部分,又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整体作用的有机结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为智育、体育、美育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提供发展的动力,智力是核心,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卫生、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为其他诸育的实现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美育则起着协调身心发展,把德、智、体诸方面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使人享受人生的乐趣。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自由的发展.31.高等学校课程分类:P128根据课程目标,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2.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P13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3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34.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形式;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学历)

35.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

36.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37.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P149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38.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P161: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9.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方法

40.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和场地、制定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1.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

42.诊断性评价: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43.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44.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如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P188: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4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个体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整体素质要求: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等。

4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48.如何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P224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49.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和诚信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5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51.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52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P25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

53.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54.高校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55.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文化传

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

56.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规校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7.精神文化的特性:P273品格特性:健全性、超功利性、理想性、先导性;形态特性:深层性、稳定性、独特性;传播特性:继承性、渗透性、排异性、持久性

58P277如何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2)以社会主义最高理想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3)以传统道德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观

(二)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1)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校园规划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校园设施的现代化(2)努力营造,提高软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三)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校园社团活动(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四)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文化组织具有两个层次:校园文化的指导性机构和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组织机构

59.高等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60.高等教育多样化:教育结构与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主体与构成多样化;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

61.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既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趋势。62.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307:(1)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跨国家、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主体构成多样化、筹措资金多样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高等教育的终身化(5)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63.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316:(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重构---素质教育观(2)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更新---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3)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4)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

下载整理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理教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教育学的发......

    教育学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 2.17世纪队班级授课制给予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3.教师应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教育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规......

    教育学

    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

    教育学

    教育学 1、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点: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产生方式;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

    教育学

    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历史性、永恒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2.教育的现代特征 答: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

    教育学

    学校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义务教育教学机智教师反思 教育叙事教育行动研究课程隐性课程 整合课程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合作学习学习迁移 教育法......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广义: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

    教育学102

    教育学A(真题) 四川省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