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医专业畜禽解剖生理学课堂学生心理变化与教学方法
牧医专业畜禽解剖生理学课堂学生心理变化与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 畜禽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畜禽形态结构的科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好每一单元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畜禽解剖生理学每一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注意力具有较明显的“思维分散”、“思维集中”和“思维疲劳”三个心理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和表现,可因学生入学时的层次以及社会经历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教师根据这些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本文予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畜禽解剖生理学;心理变化;教学方法
如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好每一单元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畜禽解剖生理学每一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注意力具有较明显的“思维分散”、“思维集中”和“思维疲劳”三个心理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和表现,可因学生入学时的层次以及社会经历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教师根据这些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本文予以探讨的课题。思维分散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分散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节)教学活动开始后数分钟内,为课前诸多方面思维活动的延续和表现阶段。也是教师将学生分散的课前思维注意力向思维集中转移的教学诱导阶段。思维分散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表现因学生的年龄、学历和学习进程不同,教学诱导的方法也不同
1.1 学习畜禽解剖生理学初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畜禽解剖生理学是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基础课之一。新生对畜禽解剖生理学缺乏正确了解和认识,常常把“解剖”、“尸体”和“死畜、死禽”等概念和想法与某些影视、小说中的恐惧场面相联系。许多人又没见过剖开的畜禽体,不知道畜禽体内究竟是什么样子,因而新生在学习畜禽解剖生理学初期,较普遍存在着神秘、新奇、紧张和害怕心理。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恶心、头晕、心悸等反应。尸体、标本及模型成为分散新生课堂思维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心理变化,女生比男生明显。针对新生心理特征,教师应在每一单元课程开始时,首先充分利用新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选用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方式和引人入胜的话题,将新生对尸体、标本猜测的思维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主题上。如:把“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一俗语,应用在活羊解剖实习课上,同学们对首次接触这样的场面,感觉特别的好奇。我及时提醒同学们要珍惜现在这个能亲自参与的既能动手实践,锻炼技能,又能考察各方面理论知识点的系统串通的这样一次机会,鼓励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目标,为高考提前做准备。以此将其注意力转移至学习反刍动物的各内脏名称、位置、作用上来。其次,交代本次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使其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从而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调控能力,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主题思维。同时,我还要亲自动手触摸并解剖活羊,用唯物主义观点消除学生怕尸体、怕脏的紧张心理,使其认识到尸体或标本是他们学习的“好伙伴”、第二个“老师”,进而达到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淡化或消除尸体标本对思维干扰的目的。
1.2 学习解剖学中、后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随着解剖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尸体标本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一部分学生在每单元课堂教学开始后的数分钟内,继续进行课前(外)的非本次教学思维活动的现象逐渐表现出来。如:上课后,有的学生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相互议论某些问题或继续课间活动的现象,照例阅读报纸杂志、说笑等。针对学生这些心理变化,教师采取一方面能开发学生智能、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的一些教学诱导方法。像我在讲解骨及其连接这节内容时,故意将全部骨骼打乱顺序后放到实验台上,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骨连接的比赛。当学生对骨连结不清楚时,让学生重新复习教材的内容结合课堂上的讲授,细致地辨认骨的形态构造、运动机理以确定正确的位置,锻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最后我在进行精讲和小结。精讲重在点拨和归纳,纠正错误使学生得以提高。还可以采用:提问前次教学内容或承上启下的思考题;以设问方式开始新章节;引用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小病例、小故事等。切不可“开板就唱”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思维注意力较普遍存在着由分散状态向高度集中状态转移的过程。掌握这些心理变化,选用正确诱导方法,是搞好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思维集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集中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高度集中阶段。也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已由分散状态转变为高度集中状态。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注意力集中、接受事物快、理解能力强是主要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影响学生思维注意力的唯一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教与学的“黄金阶段”,采用生动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各种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手、记忆能力。如:活体触摸是学生在学习畜禽解剖生理课后的第1次接触动物,有了理性认识后再次看到平时所见的动物时,学生比较兴奋、跃跃欲试,情不自禁地对动物躯体指指点点,说出各部位名称,这时我因势利导,对于学生提出的与后续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时,我并不急于完全解答,要他们自己先去查找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告知他们在实体解剖课时在来解决这些问题。以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以右手握拳呈心脏状,置于左胸前区,讲解心脏外形之心尖、心底、三个缘和两个面。更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心脏收缩过程,左右房室口的瓣膜关闭时乳头肌牵拉腱索防止瓣膜翻入心房的动画特技,提出二尖瓣复合体和三尖瓣复合体的概念等。精讲“三基”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本次主要教学内容在该阶段顺利完成。切忌在无关紧要问题上纠缠不休,更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讲述与本节课无关的课外事例;切忌在多媒体使用时的照图宣科;切忌无板书的夸夸其谈。应做到教师与学生,语言与板书、图示等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听则有其理、记则有其序、习则有其据。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好充分而严谨的组织和安排,杜绝“跑题”等现象发生。思维疲劳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疲劳阶段是学生在下课前5~10min内的心理变化阶段,也是课堂教学收尾阶段。学生大脑由于经过较长时间的高度运转,其兴奋性会逐渐下降,兴趣也逐步减弱,继而出现种种思维疲劳现象。如不断变换体位的躁动,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疲倦性的哈欠等等。学生的年龄、素质、文化基础的不同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与差,决定“思维疲劳”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像严谨而活跃的课堂教学,思维疲劳出现得较晚,表现也不明显;而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则出现较早。特别是那种松散、呆板的教学过程,还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怎样安排、利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搞好课堂教学收尾工作,我认为:在每一单元(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将结束之际,就应注意“思维疲劳”问题,适时地转换授课方式,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去替代已疲劳的思维状态,从而减少或消除“思维疲劳”现象的出现。
其教学方法可酌情选择。①将教师主讲转变为学生讨论分析为主。如:在生殖生理一节中,提出“通过阴囊的结构,想想公畜去势时应如何进行”,泌尿系统一节中,提出“影响尿生成的主要因素”等。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最后总结。②将叙述式教学转为提问式教学。如:“草料穿肠过”的器官名称的趣味性提问及上、下肢骨在形态、关节构造和肌肉配布等方面有哪些异同。③将纵向知识传授转换为横向联系。如:脉管与各部器官之间的连通关系和生理作用等。④在传统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及时介绍科学前沿动态,如:运动系统授课内容完毕后,讲解相关的骨、肌腱等组织工程学新知识,以达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双重作用。上述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因地制宜的选用,不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消除“思维疲劳”,而且又能消化和巩固教学内容。[参考文献]
[1]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6.[2]陈卫军,应大军,李振强,等.浅谈大体解剖学的教学特点与学习方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146-147.
第二篇: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心理变化
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心理变化
及调整方法之初探
xxx
前言
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是否能达到效果最重要就是看实习的主体---实习学生。一个著名的学者说过: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自身的心态。一个有着多年物业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同样说过:实习过程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熟练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心态。所以,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中的心态问题及相应调试不仅仅对学生提升个人素质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而且以一个良好心态实习完成后,对实习单位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培养新的管理人才,对学校则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教学实践过程更趋于合理。因此,物业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个人好的心态对整个实习过程,不是一箭双雕,而是一箭三雕。
我所在的物业管理专业实行的是“2+1”的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在单位顶岗实习。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前进入到实践中去,我放弃了大学生活中最后一次暑假的休息,于2007年7月来到了南京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展开为期半年的集中性顶岗实习生涯。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安排,可以把实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实习阶段、熟悉流程阶段和结束阶段。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现象,现在就将不同阶段的心理现象及相应调整方法阐述如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从学生知道实习安排到学生正式成为实习单位的实习员工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里上面容易产生波动,处于极端心理的不在少数,表现为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
(一)心理现象
1、恐惧。一直以来,“服务是下人干的活、地位比别人低”等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正因为这样,一些大学生的心态被扭曲了,自然也会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他们把个人的地位和角色关系混为一谈,认为自己读书有学问,是家里的宝贝,是众人瞩目的天之骄子,读了十多年的书,却去做些端茶送水、给人打杂、打扫卫生的工作,这样很不值得,并且周围的亲戚朋友问起来的时候会被人笑话,看低自己。
2、试探。希望通过自己实习加深对专业认识,接触社会,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就业率等,预测将来自己是否会适合做这种职业,是否有前途,从而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一个心理定位,对自己的前
途有个尺码。
3、兴奋。对于有求知欲的学生来说,则会把实习看作是提升自己技能的新战场。希望把过去课堂中所学与现在实习工作相结合,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巩固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放纵。还有一种学生,对于实习则看成是对自己放纵的一种机会。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自己,不要再受学校的束缚了。这种态度既是对自己的将来和前途不负责任,也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期望。
(二)调整方法
1、对于第一种心态,这样的心理反映了学生价值取向。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家境条件都不错,在家里都是被宠的对象。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实习他们家里都不是很赞成,有的甚至提出家里拿钱给实习单位,让他们不要实习就回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穿插对该行业的介绍,端正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和态度,教师也需要使学生明白,社会上的岗位有很多,角色也会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同一个角色,但是不管他是谁,他一旦担任了相应的角色后,都必须按照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去做,去竭心尽力地完成这个任务。既然自己担当了实习的角色,就必须做好对业主的服务,这是社会对该角色的统一规定,是合理的规定,并不是所谓的低人一等的工作。即使说服务这种工作在角色上面和顾客之间是不平等的,也就是通俗的说:顾客是上帝,我们是奴仆。可是在人格尊严来说,服务人员和前来享受服务的客人是平等的。既然被选择了充当这个社会舞台的角色,就要自己学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自身的个人个性化服务来体现这一个角色的价值。
2、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心态,这样的心理的学生是属于对自己未来信心相对高涨的类型,教师当然要对他们积极性进行鼓励,当然也要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适度的挫折可以磨砺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毅力,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不会因为小的挫折就折返而回。就拿我自己来讲吧,为了提前融入到实践中去,我和几个同学放弃了最后的暑期,提前来到了南京某物业公司开始了实习生涯。
3、最后一种心态是最可怕的。我们班在学校期间,可以说是一个很听话很守纪律的班级,有的本身也是属于不自觉的那种,不过在辅导员的管理下,少数不自觉的也表现出好学的态度,当他们知道要出去实习,脱离学校苦海的时候,他们感到自己即将解放,不再受约束了。对待这种学生,老师应该多做思想工作,使这种学生把心思放在实习工作上面,使他们安心工作每一天。当然对这种学生也需要联系其家人和实习单位,对其决不能不管不问。如果那样的话,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人才了,而是未来社会的问题青年。因此要从其心理本质着手,改变其不正确的想法。
二、初步实习阶段
初步实习阶段是指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需要进行的岗前培训、分配岗位、初步上岗实习这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而波动。
(一)心理现象
1、在学生实习前仅仅是理论学习,很少涉及实践这个环节,因此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一方面惧怕无法做好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迫切渴望通过实习来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对岗前培训会格外依赖,希望自己能在岗前培训的时候多学习点实际操作,对自己整个实习过程有较好的帮助。
2、实习岗位的安排一般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岗位之间必然存在着工作内容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会把工作分等定级,人为冠以好岗坏岗,而以为被分到坏岗的学生就会觉得不公平,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落感,甚至行业中正常的分工都会导致学生做出过激行为。
3、学生在初次上岗的阶段,从本质上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领导的鼓励及赏识。在自己薄弱的技能方面,学生往往希望老员工能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自己很快地熟悉工作环境。他们渴望自己能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迅速得到领导的好评、信任和关注。他们也希望找出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希望自己的建议得到重视,从而确立自己的个人价值。
4、物业是一个管理服务型的企业,在企业里自然比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严格的多,在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在企业里面就是情理不容的事情。如果学校里面迟到、旷课,可能不会有人管,但是如果在实习单位发生这种事情,也就是说在企业里上班迟到、旷工,那么是极为严重的工作纪律问题,会受到物业公司的严肃处理。此外,学生在实习后,可能会不适应工作,譬如食宿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福利问题等等。这些都会使正在实习中的学生产生体力的衰减,磨灭刚开始工作时的激情。据同学和老师说,我们班有一同学在实习过程中中途放弃,一是因为工作太累,二是因为不守公司的规章纪律,所以他擅自离岗之后,实习单位不再接受他了,而学校也给予他处分。
(二)调整方法
1、教师应该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给学生灌输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先要做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基层员工,然后再去考虑如何称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教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的方法,寻找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然后根据个人情况,结合实习实际,调节好自己前进的步伐。学生只有一步一步的走才会走的踏实、放心、安全,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自我调节、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情。
2、在分配岗位,有一个同学被提前分配到管理处了,我心理感觉不是滋味,感觉自己是不是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想放弃在这边实习的打算了。实习老师知道后,和我单独聊了一下。他说: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自信心,正确地认识自我,这次虽然没有安排你去干休所,并不等于你不如她,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同时也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岗位的安排;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表现自己,实习生想得到用人单位的接纳和器重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应客观地认识自身职场经验缺乏等事实,理解用人单位的“挑剔”,及时调整心态。
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防止有学生反应强烈而产生过激的行为。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企业的苦衷: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成批地接受实习学生,企业在各方面都会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支持,例如:岗前培训、岗前安排、班次调整、服装分配、食宿安排等。在短时间内做这么许多事情,多少会有安排不周的地方,势必会对一部分实习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学校应当与实习单位协商好,尽量使学生的分岗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作为企业应当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多提建议、提好建议。企业应主动收集学生对所在实习单位的感受和对实习单位提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满足了刚步出学校大门的学生渴望被人重视的心理需求,又能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和学校将来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积极作用。我刚到管理处的时候,管理处有位大姐对我很是照顾,不但一步步地告诉我在这工作的流程,而且还让我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发现的问题,让我很快就熟悉工作了工作流程。
4、在纪律问题上,教师应当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告诉学生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不要以自己被家里看待的情况去适应社会的工作,那样是行不通的。此外,实习单位的纪律强化管理工作也需要加强,重点放在实习生刚进入企业和实习学生心态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当然这些工作可以分派到各个基层领导去做。
三、熟悉流程阶段
熟悉流程阶段是指学生独立工作到实习即将结束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可能产生对工作的抵触心态。
(一)心理现象
1、管理处每天的工作很多,处理的问题也很复杂,因为从整个公司来讲,管理处是公司的核心部分,是与业主接触最多的部分,所以在任何细节上都不能出现差错。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有足够的经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工作热情的。每天我都是早早去管理处,把需要做的事情整理一遍,把前天没有做完的再抓紧做好,做好客服接待工作,做好水、电费的算取,有的时候还要去业主家收取水电费、物业费等等。在这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在做好客服工作时,电话接待业主需要维修的项目时,我记录下来报到维修部去,但是那些师傅对我似乎不太热心,也似乎对工作不太热情,并不是很积极地去处理这些问题,导致业主打电话投诉我们服务不周到;还有就是我们上门去收取物业费,有的业主看我们面生,不相信我们是管理公司的,有的业主脾气本来就不好,再加上他们对物业有的地方不满,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出气桶了;有的老员工对我们也不太友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成了我们的责任等等,长时间的磨砺让我失去了原来的斗志,在管理处一天天的气馁下来,感觉力不从心了,对工作厌倦了。
比起刚到实习单位的新鲜感,与现在实习中对工作的磨合。实习学生往往会开始认为实习工作无非就是一种机械的、枯燥无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当所分配的岗位技能被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学生就会开始不满足这种重复简单的机械性劳动——当然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是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随着实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就会伴随实习的继续而提高,当学生的期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怠工、得过且过、混日子等现象。
2、作为企业,由于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逐渐熟悉,学生由开始时对老员工必恭必敬、过于依赖性到实习中的敬畏感消失,最终独自顶替岗位。公司也会因为学生技能的逐步熟练而将更多的工作分给学生,从而加重了实习生的工作任务,这就使实习生和员工间开始产生矛
盾,甚至是剧烈的摩擦。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长时间的合作,学生也可能会与老员工一起外出聚会、吃饭喝酒娱乐,甚至结交感情上的异性朋友。
3、服务技能的提高使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在显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了,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了良好的形象,因此学生渴望得到合适的报酬和合理的休息以及平等的福利待遇。这不仅仅是渴望自己被补偿,更多的是渴望自己的人生价值被肯定。而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其他员工、其他外校实习生各方面的对比,确立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他们会有这样的心态:我不要求我比别人待遇好工资高,可是做同样的工作要有同样的待遇等等。
4、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对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和不规范的操作开始习以为常,学生开始被环境同化,失去了纠正错误的正气感,产生从众心理。当然,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工作任务的压力,学生最终能够保持正确、科学、规范操作的不多,大多数实习学生都随大流,也将实习岗位中的不好的习惯和风气一并接了过来。
(二)调整方法
1、教师应该强调实习的目的和相关的实习制度,扭转学生的实习态度,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整个实习过程。实习除了可以带给学生课本以外的实习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带给学生对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未来可能选择的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自己个人价值的正确评价等。仅仅在实习期间学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习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
2、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调整好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情绪,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谈心,在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3、学校方面应当从学生利益出发,合理对待学生的待遇问题,做好与企业的协商工作,保证学生的正常权益能够得到实现。
4、学生自身也应该学会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环境。对于好的事物,应当发扬;对于不好的东西、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应该有勇于发现并改正。同时企业对于实习学生的这种有利行为应该给予鼓励,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信心,而且对企业发展也有较好的益处。
四、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指实习即将结束,学生将结束自己的实习生身份。
(一)心理现象
1、学生对自己能够结束实习中繁重的体力劳动感到兴奋,这样的心态容易使学生在最后的工作中麻痹大意,不遵守纪律,甚至可能造成工作中的重大责任事故。
2、实习鉴定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环节的完成,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实习评价、学习积分。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实习期间不认真、纪律问题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从而担心实习单位给自己的实习鉴定;而另外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严格律己的学生,则希望自己的表现在实习鉴定
中能够体现出来。
3、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相处,学生与员工、企业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感情基础。学生可能会对离开感到不舍。例如通过与企业员工合影留念、互通联系方式、在企业拍摄照片等方法寄托自己的感情。
4、有的学生感觉自己适合在实习企业工作,渴望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目前我们班有部分同学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并且在单位得到了认可,单位对他们也有小小奖励,因此他们当初留下的决定是正确的。
(二)调整方法
1、教师应该在实习即将结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客观的调查,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把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无纪律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实习总结,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任务。
2、对于学生担心的实习鉴定,学校应该联系好实习单位,让实习单位消除学生的压力,同时强调学生在最后的表现对整个实习过程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等,促进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且对愿意留在本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予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
3、人际关系的交流,应该由企业和学校分别向各自的主要管理对象说明,说明这种交流应该在工作之余,不要影响正常的工作等。
小结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心态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实习的完成,同时也会使学校和实习单位省去不少麻烦,当然,这样完美的情况是需要实习阶段的所有人为之努力的,包括:学校、企业、实习生,其代表人就是专业老师、单位领导和老员工、实习生个人。调整好自己在实习中的心态吧,每个实习生都将会有一个热情、积极、充满活力的实习生活!
参考文献
①《普通心理学》.孟昭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4②物业051班同学周记、日记
③同学访谈
第三篇: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模版)
摘要:针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教师“教”的角度与学生的“学”的角度,探讨适宜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职学生;汽车专业;学习特点;调查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0-0157-02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其教学质量问题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生是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学服务的对象与重点培养的人才。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关注学习的主体。只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他们的学习特点,再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通过调查获得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以发现总体规律,了解个体差异,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探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
一、调查的背景与方法
为了推动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梳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化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科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课题编号:100142)按照职业教育的类型划分研究子课题,第一批将以汽车专业为研究对象。2011年6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承担了子课题“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的研究工作。基于此背景下,课题组精心准备,细致安排,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全体三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下发问卷150份,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在保证调查问卷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做一下调查结果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内部因素的调查分析[1],探索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因素,诸如围绕学习动机、学习规划、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方面,紧扣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而言,虽然各有千秋,但当前人们还是更多的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高职高专往往是分数不够的无奈选择,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目的的调查,尽管有57.3%的学生选择来高职学习是目的是学习一技之长为将来谋生打基础,但还有14.6%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无奈读高职,而14.0%的同学是想进一步升本科而读高职。这也印证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差别。
对于学习的目的性,有60.1%的同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20.3%的同学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对于是否知道自己的擅长和感兴趣的工作,有39.2%的同学确定自己的兴趣与擅长,有近41.3%的同学对就业状况只是了解一、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大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具体的奋斗目标还是不明确,对未来自己的就业情况了解不多。
(二)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划
在学生学习规划问题方面,只有28.7 %的同学每学期开始前就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14.7%的同学是依据学校制定的课表来学习。在安排课余时间方面,在一下三个方面:努力学习准备考本科、参加各种课外组织活动以及休闲娱乐,选择的比率各占26.6%、哈尔滨旅行社 iem
27.3%和25.9%,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利用各不相同。
(三)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38.5%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但还有32.2%的同学认为学习只为了通过考试。近65%的同学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多考证可为以后多一些就业选择做准备。大多数同学能独立支配时间,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在对待汽车专业课的学习上,只有31.5%的同学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在80%以上,而39.9%的同学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在50%左右。基本不听的为8%。那么,高职课堂学生注意力放在哪里呢?28.7%的同学注意力会放在教师身上,39.9%在课程内容上,18.9%在周围同学身上,而还有12.6%的同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
(四)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有较为明显的学习特征[2],例如,时间短、课程多;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训练。在现有招生制度下,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汽车专业学生必须面临着大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堂学习,和长时间的设备操作训练。那么,什么因素最能激励学生学习汽车专业课?有28.7%的同学出于兴趣;有37.1%的同学是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今后用得着;有16.8%的同学是为了考试;17.5%的同学是为了今后就业。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专业课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
针对现有的高职汽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47.5%的同学认为师生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们所喜欢的;有23.8%的同学喜欢课内动手实践性强,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的课堂。有42.3%的同学认为,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要活动者,学生主要是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25.9%的同学则偏重自学后再请教老师的课堂学习方法。尽管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传统学习形式为主,但还是有41.3%的同学乐于参加积极活跃、动手操作的课堂。
在调查汽车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情况的一些问题中,通过统计,37.8%的教师选择过项目教学,30.1%的教师选择过小组学习的模式,18.9%的教师选择过角色扮演,12.6%的教师选择过情景模拟。通过教师所做的这些改革,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有37.8%的同学认为这种课堂改革的好处是生动、利于记忆;具体、利于理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哈尔滨旅行社 iem
第四篇: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转载:中国教研网
作者:孟繁英 日期:2009年08月07日 访问次数:
内容提要:“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是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构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本文依据协同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于协同教学的理论依据、基本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协同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一)加强心理教育是时代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严重缺陷有三条:一是生存能力弱,二是责任感不强,三是承受能力差。”造成不适应性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育自身来讲,教学系统内部关系不协调、整体功能差,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二)学生心理教育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课堂教学已经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长期以来并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建国后,学校工作在整体上严重地存在着轻视甚至排斥心理科学的现象,习惯于用行政性的政治管理,舆论性思想约束,去解决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尤其在教学上强调掌握知识的量和学习过程拼时间、拼精力,忽视学生学习心理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课堂教学观上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出对心理科学的运用。然而却始终没有逃脱“以知识为中心”的阴影。运用心理学不断地提出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遗忘问题、意志问题、方法问题、内因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几乎都在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策略上,心理学似乎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三)课堂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课堂教学模式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水平。“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任何内容都是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任何效果都是通过一定过程体现的。不同的课堂模式是不同教学效果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近代前的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提出:讲──听──谈──记──练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以适应当时社会要求的“有文化”为目的,提出观察──理解──记忆──练习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在突出知识为中心的同时,引入了心理科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反对赫尔巴特教学观,提出了:发生困难──确立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的教学模式;凯洛夫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可见,模式有着上承理论下启操作的特殊功能,不同的教育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去体现和实施。模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长期以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燕国材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真谛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对新的模式的寻求。”因此,建立“协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是完成该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学揭示,学生心理发展只有在客观条件形成学生心理的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评判,只能损伤学生心理。因此,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依据
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主要运用协同学方法论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思想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有人称其是“新三论”的观点之一(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它主要表现一种方法论,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
1.“协同效应”是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在复杂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
“非线性”是说,事物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很清楚,不一定学生学的也清楚,因为师生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学生学习要受原有知识、已具备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约束与限制。因此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习心理、学习基础施教,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性,创造学生自身学习系统的整体效应。
“控制参量”是指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创造条件,使之有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并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这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2.“自组织”是协同思想的硬核。
“协同”思想揭示了客观实践从无序到有序的自身规律,提出自组织理论。通过自组织实现复杂系统的协同效应。
系统自组织的形成要具备4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且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系统的外部作用(或称外界控制参量),通过其内部机制产生效用;(3)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4)涨落催化着系统自组织有序结构(或耗散结构)的产生及发展。只要4个条件具备,系统内部会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形成自组织。自组织是通过系统内在动力形成的结构。
从教学系统来看,具备自组织要求的四个条件: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它要不断通过物质、信息、能量,调整自身;教学的外部环境,不断对教学系统的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教学效果共同起着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非平衡表现为一种涨落性特点。
(二)心理学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指出,“一般认为儿童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种是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被迫放弃,儿童在这个方面的发展遭到挫折;另一种是儿童在新的需要的推动下,积极积累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个性特点,组成一个能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心理结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儿童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内部,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在于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儿童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中的矛盾。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4)儿童心理发展遵循量变质变规律。
(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自组织规律的关系
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即:学生内在条件状态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形成差异,产生矛盾;同时这种差异或矛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欲望,这就促使儿童以主体行为去满足心理需求。在实践中,儿童心理得到调整,完善、提高达到发展。这种发展以同化、顺应、平衡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心理系统具备自组织规律的四个条件,即:开放性。儿童心理每日每时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非线性。儿童心理系统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存在着直接必要的因果关系;涨落性,这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整体提高的机能条件;环境性,儿童生活在客观不断对其提出发展要求的条件中,这种条件提供了其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
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状态的静态分析,而自组织规律突出了动态特点,使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进一步变为可操作性的方法。这种可操作性表现在遵循自组织规律揭示的心理内在机制的要求,尤其尊重心理发展的自主、自觉、自由的特点,使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矛盾”和“动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教与学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三、模式框架
(一)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活动,因此,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授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
2.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心理发展自组织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这种自我实现不同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处,在于它不光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的追求价值,更表现为追求一种正确人生观、社会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是人类实践模式的一种特殊表现。人类实践模式是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遵循这四个环节,其特殊性表现在四个环节各自的具体构成内容上。
(二)基本框架
1.目标认同。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认识越清楚,就越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协同效应。
2.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深化主体意识。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练习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反馈、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教师指导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运用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练习的题目应既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后的可能水平,以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又能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展示出迁移和创造性特点。二是通过练习运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类属作用的观念,能与随后的学习任务明确而直接联系,能综合新知识并同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无疑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机能,是对创造性的“激发”的一种“原始”过程,主体性的最大特点是在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这个阶段是挖掘自觉潜能,形成个性的智力类型和思维风格锤炼阶段。
4.总结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身认知结构和元认知方面总结提高。认知结构是由知识经验组成,学生在总结中应从新知识与自己现有知识的关系上进行分析,体现出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同化或顺应能力。元认知是认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总结中,对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进行“反省”,有利于今后在认识问题的策略上得到真正提高。认知结构和元认知的提高,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这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潜在条件。
(三)主要特点
1.自主性。协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中,首先指出创造性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使人类由消极地服从自然的自然界之一部分(主客体不分),变成了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勇敢地改造自然的自然界之主体(主客体分化,人获得了主体地位),并且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③显然这种本质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创造性劳动,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④
失去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必然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缺乏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认同;学习过程缺乏自主的智力活动,只能在教师教案范围内“思考”,知识的获得缺少自主探讨,仅凭教师传授和自己的记忆;„„于是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导致了心理不健康。
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自主性的真谛,这种自主性,不是外力推动下的自主,而是自己有兴趣、有欲望时愿意去做。主体性一般表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外力作用下的主体性,即在外力的迫使、诱惑下主体的一种活动行为,他表现为“主体参与”特点;另一种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心理满足,而自觉地、无外力影响下的活动行为,它表现为“主体选择”的特点。只有“主体选择”才是使心理矛盾和心理欲望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形成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既然“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那么教师主要应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知识不应当传授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
2.和谐性。如上所述,真正的自主性是不用外力推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自于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有兴趣、有欲望,真正体现主客体和谐渗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去思维、想象、争论,不怕出错。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但当他能更自觉地克服了弱点时,就更接近完善的人性,更充分发挥自觉潜能,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和心理发展有关,心理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粗暴的控制和过分的放任对于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都是有害的。
强调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这是协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
现代心理学深入揭示了主体的心理机能及行为方式,其中情感被称为“动力”,教授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和要求,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达到师生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四、模式效果
(一)模式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使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心理系统的各方面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方面。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表现,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发展;同时认知、情感、意志又完善和发展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又反映和提高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自觉水平,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核心体现。
检测体系由“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构成。这些量表(量表略)除“学习成绩评价”外,均由总课题组提供。“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突出考查学生的自主性水平,这是人格健康的最高表现。“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突出考查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突出考查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力是思维性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突出考查学生学习心理。上述内容可以综合地、整体地说明学生通过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学习过程后,在思维上、品格上的总体效果。
(二)实施情况
实验于1996年9月,分别在当时的初、中、高年级中选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同时选一个总体水平相近的平等班作为控制班,运用等组对比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严格把好控制关。
实验前实验班老师进行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模式探讨。实验中,实验班老师每学期进行实验工作的研讨交流。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观察并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关要求,注意及时调整工作,完善模式的细节,保证实验效果,对学生负责。
(三)效果分析
1.在“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方面,四年级(实验初时是二年级)发生极其显著变化(P<0.001=,六年级(实验初时是四年级)发生显著变化(P<0.05)。首先说明自主意识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自然表现和内心要求;其次说明越是低年级注意其自主性的发展就越容易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2.在“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方面,高年级的变化比低年级更大,(六年级变化显著性P<0.001;四年级变化显著性P<0.01),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学校的宏观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有不协调之处,忽视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接受能力,如在年级工作管理上强调全校统一性,缺乏年级个性。其二是低年级学生心理成熟与高年级略有差异,表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客观区别。
3.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性(均为P<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有着突出效果。
4.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四年级变化(P<0.001)比六年级变化(P<0.05)要突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低年级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更少有习惯势力的影响。
5、在“创造水平”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通过实验都发生极其显著变化(均为P<0.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突出作用,同时也说明创造性水平只有在自主性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
上述效果说明,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对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
五、实施条件
(一)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强调“转变观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往往用传统的观念驾驭改革的内容,导致改革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在改革实践中可能将改革的内容与要求,“穿靴戴帽”套在原有工作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实验前,要求做好三项工作:(1)反思自己教学模式的特点弄清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其发展过程。实践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记忆和理解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心理素质发展的传统模式。(2)分析协同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协同教学吸收了众多课题的有益成果,但又有别于其它课题。协同课题在强调主体性时,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因为主体性的真正实现,不仅在于主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主体的选择,只有主体的选择,才有自我实现的行为,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这种本质特点为师生在教与学的模式中准确定位。(3)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每位实验教师探索构建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出课题组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大家对课题思想及模式有了共识。因此,实验工作较为顺利。
(二)完善知识结构
心理学是教师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理解有关心理学的名词概念,能用这些概念去解释学习现象就被看作饺饺者(如遗忘规律,调动兴趣等)。事实说明我们的教师对心理学的掌握与运用,绝大部分停留在行为主义早期的动物心理实验的观点上,把心理科学作为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这种现象在本质上不是用心理学去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而是限制、扭曲学生心理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心理科学。这不能不说是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一种“先天不足”,这种状态极大地阻碍着对学生心理的培养。此次实验前,实验教师突出用现代心理科学武装自己,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关键是心理科学知识)尽可能地适应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需求,为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挖掘现行教材心理教育内容的内涵,是完善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带有方向性的重要任务
这项工作的完成,可以在教育实践上自觉地将以知识为目的转为以发展学生心理为目的的课堂观念,使实施协同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正常的教学行为。
(二)建立协同教学模式的常规管理
该模式涉及到教案的特殊要求,教学环节的把握技巧,对学生心理的指导技术等,只有形成常规要求,才能保证模式的正常实施。
第五篇: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
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政治科周成(2004年6月19日)
一、关于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资料简介
这次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的资源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1、培训光盘:
①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解析;②七年级上册5个课例的课堂实录;③七年级下册4个课例的课堂实录。
2、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下册;
3、《试教通讯》思想品德专辑
(二)、(三)这两辑通讯,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我们正确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的:
A、扈文华、宋景堂的《走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B、许惠英《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法》;
C、单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②帮助我们系统了解和认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体例、编写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
A、扈文华《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体例规范》;
B、宋景堂《新理念 新形式 新教法》;
C、赖忠先《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D、单晓红《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材的编写》;
E、赖忠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解析》;
③介绍来自第一线课改实验区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
A、江西省安源经济开发区教研室刘娥红《浅谈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要求》;
B、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张秀芝《新教材 新教学》;
④介绍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共9个(其中六个有课堂实录)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提供了范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关于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的形式设想
由于这次培训提供的资料是丰富的、详尽的,因此,我们设想改变以往教材的培训方式,采用课例展示→课例点评→专家讲座→经验介绍的形式,学习思想品德课标准、思想品德教材,领悟其主要精神,了解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后,我们应树立哪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将会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知道我们广州市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打算,明确我们今后课改的主要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人教版思品课教学课例简介
思考题】
1、下面这些课例是怎样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2、下面这些课例凸显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的哪些特点?
3、下面这些课例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4、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我们看到了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课例一】《我能行》(下册第二课 第一框,北京花园村中学唐越)该课以王海波的四集故事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以“我有‘我能行’”,“说一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我能行’”和“在成功面前的‘自卑’、‘自信’、‘自负’不同表现”这三个主题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区分自信、自负、自卑,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该课通过初中学生非常关注的、揭示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成功者成功秘密的真实故事,组织与初中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心理、行为能力相符的三个主题鲜明的活动,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构建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现,比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凸显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的特点,师生在新的教学情景中,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形成或概念、观点、结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新教学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拓展了课程资源。
【课例二】《告别依赖,走向自信》(下册第三课 第二框,北京市206中刘凤琴)
该课以全体初中一年级同学的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与该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让学生探究解决。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成长有利”还是“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成长有利”的辩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在今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再有依赖心理的道理,然后,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常生活常识),充分讨论,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诸如发生火灾怎么办,爸爸受伤后怎么办,遇到小偷进家行窃怎么办,父母出差怎么办等),让学生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树立自立的观点,懂得只有多实践、多锻炼,学习自立的本领,才能真正告别依赖,提高自主能力,走向自立的道理。
该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从依赖到逐步自立)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基础,它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辩论、讨论)和各种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尽情表达,并通过学生的辩论和讨论,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摆脱依赖心理,掌握自立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了教材的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
【课例三】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下册第八课 第二框,北京市陈经伦中学分校 刘秀洪)该课通过呈现六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从中精心挑选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提出了与该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归纳,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树立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案例四】
《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上册第一课 第二框,义乌绣湖中学 方义琼)
该课以本班的生活素材(本班集体最好最优秀的事例、同学;本班要创建优秀班集体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班同学所期盼的优秀班集体;
本班同学应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出力;
在即将举行的校运会上,我们该怎么办等)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基础,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亲历其境,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该课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采访、自我介绍、讨论、交流、小品展示、合作画画(游戏)、朗诵等,让同学在活动中、交流中体验、感悟创建优秀班集体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案例五】
《做情绪的主人》(上册第六课,北京市花园村中学 冯欣笛)
本课通过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足球赛)、动画形式(各种消极情绪下遇到的问
题以及有哲理的故事,如盲人比尔,郑板桥的故事、钓鱼的哲学等)创设问题情景,师生一起解决初中学生在消极情绪下所遇到的种种苦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做情绪的主人。
四、人教版思品课教学课例的几个共同特点
(一)人教版课例比较好地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基本理念
1、思品课程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作为教师进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的管理都一定要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而上面所展示的课例,无一不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如五个课例。
2、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可以说这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负责任,首先是帮助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然后才有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负责。学生在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历程中,懂得怎样积极而健康的生活,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焕发出生命价值的光彩,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多作贡献。而上述五个案例,在其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效果)来看,都比较明地体现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的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这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五个课例都十分注意创设适合初中学生年龄、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新教学情景,通过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辩论、讨论、表演、调查、采访、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体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导向其行为,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教版思品课例凸显了该版教材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的特点。
1、情景化
五个课都十分注意通过情景或问题情景的创设,或导入或呈现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把情感的体验、态度的端正,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课例一通过王海波的故事,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将整个的学习内容—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贯穿起来,比较好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课例二则呈现密切相关两个案例和一个主要的探究问题“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将该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串起来,比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生活化
五个课例都十分注意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出概念、观点和结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如课例四《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3、思维化
五个课例表面上看来,活动形式多、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形成概念、观点、结论的过程,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十分注意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都十分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这个实际出发,从具体到抽象,采用归纳法,摒弃了传统教材编写、传统课堂教学而习惯采用的演绎方式,如课例五。
4、活动化
这是五个课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每课必有活动,每个活动无一不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是查资料:报刊、图书、上网„„;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公益活动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可以做一回小记者:采访各阶层,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
5、综合化
五个课例中比较突出的是课例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该课相关学科的综合比较强,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与法律、科学与生活小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或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过程中,提高自立能力。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三)人教版思品课例给思品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1、课堂环境的变化
①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可以选择的空间大了(形式多、手段强、方法灵活)。②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了,时间长了。
③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教材样式、教学的话题更贴近学生)。
④教学内容中生活的元素多了(学生的身边事、学生关注的事、学生要解决之事)。⑤思维的角度新了(学会求生、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多元化)。⑥探究的意识强了。
⑦过程的体验真了(学生身边事、学生关注的事、学生要解决的事、社会中事、热点之事)。
⑧培善的能力强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特长)。
⑨价值取向明朗了(课程基本理念——学生为主体)。
2、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的变化
①喜欢看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②学习主动,关注自己事、身边事、社会事;
③接受式的学习向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转变;
④注重课本学科知识的学习→转移到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总之,通过生活化、活动化、自主性、情感化的学习,大大催谷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导致教学模式的变化
①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活动,创设情景)、合作者(平等合作、分享学生的经验,丰富、拓展自己经验,从中提升自己)、引导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自我成长)、开发者(利用教材,在创设情景中生成更多教学内容,师生的教学经验生成课程资源)、促进者(助学生反思,寻找资源)。
教师要转换课堂教学的角色,就必须做到:
A、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B、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C、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D、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E、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F、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②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活动化、个性化、探究性、体验性、情景式、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五、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看思品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努力学习课程标准,树立课程标准的意识,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树立课程标准的意识,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教材(教材只是对课标的其中一种演绎),正确地认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丰富、教材只不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师生中的教学经验更是一种活化的能动的课程资源,发现、利用它,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能动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注意借助学生的经验来丰富自己使用教材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2、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创造新经验,形成新教法。
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我们要牢牢树立的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②激发和提升学生体验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的理念;
③突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④加强道德实践的理念;
只有牢固地树立上述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所创造的经验、教法才能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才真正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价值。
3、善于合作,学会研究。
所谓合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与学生合作,也同科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与领导合作,与具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相关的人员合作,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一个没有合作能力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很难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也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同时,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研究,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他人„„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4、要接受、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不断丰富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注意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综合。
5、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活动的专业技能。
它包括:
①人际活动技能(关注、倾听、沟通、合作的技能);
②学习指导技能(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科学有效的指导〈学习情景创设、学习心理调整、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的使用等〉);
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能(观察、掌握、运用、教学方案实施);
④评价技能(确立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方案,恰当进行评价,合理解释使用评价结果);
⑤课堂管理技能(调控课堂气氛,教学活动组织、常见管理方法的运用)
⑥教学设计能力(目标确定、内容的建构重组、方法手段的选择、过程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