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05 对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陕西省教育工会-高校师讲解
对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陕西省教育工会高校师德建设课题组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国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形势下,开展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讨论和研究,对于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是由高等教育职业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在知识经济已经兴起的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人职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缺少的基础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是当今和未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对于直接从事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教师来说,其学识品格,信念意志、行为规范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说科教兴国是基础,那么师德建设则是基础中的奠基石。
2、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来自于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我们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教师队伍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挑战与机遇,压力与动力并存之际,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通过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使教师队伍整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其积极因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和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间的合并与重组、学科调整、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住房、医疗改革、养老保险的实施等一系列改革全面展开,牵动学校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冲击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如何面对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保证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既是学校党政工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内容,也是每个教师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师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也是高校大多数教师的迫切愿望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增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然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身处社会之中,也会对许多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学校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行为失范的情况。因此,广大教师希望制定统—的师德规范,以保证教学、科研的有序进行。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
大学对935名教师进行的教师队伍师德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820人即87.7%都认为学校抓师德建设很有必要或应该抓,这就反映了加强师德建设是绝大多数教师的迫切愿望。
二、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倾斜
一是出现了政治热情和思想淡化,集体意识薄弱的倾向。如在调查“您对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学习的程度”时,填“学习过、了解一部分”的有591人,占63.21%;在调查“您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时,填在学术上取得成绩的有516人,占55.19%;在调查“最近两年你是否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填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有143人,占35.29%(是此项回答人数最多);在调查“您对从事教学正作的前途持何态度”时,填既不乐观也不悲观的有489人,占52.3%。二是出现以自我表现为中心,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实现实惠化的倾向。在处理个人与集体、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本职与兼职、创业与创收的关系时常出现错位。三是有少数青年教师个人主义突出,思想不端正,没有责任感,缺乏动力,自由散漫,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重实惠、讲报酬、索取多、奉献少”已成为一种不可低估的趋势。
2、忽视良好师表形象的塑造
目前,高校中少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的“师表”身份,教学纪律观念淡薄,随意调课,上课呼机、手机作响,旁若无人的接听,授课无计划,备课不认真,想到哪讲到哪。个别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过度宣传社会的阴暗面,流露出一些消极心态和情绪。有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质工作,经不住其他行业高待遇的诱惑,工作三心二意,马马虎虎,对集体事业漠不关心;有些人依靠学校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旦学位到手,寻觅到更为理想的单位,往往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不顾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一些人凭借高校教师时间支配自由度大的有利条件,搞过多的社会兼职或私自办学,无暇顾及本职教学,甚至出现“卖课”现象,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有些人封锁信息,独占资料,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互不支持,相互拆台,出现了个人单干多、集体合作少等不良现象。有些人私接科研项目,私自转让发明成果,学术上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在调查“您认为学校是否存在着学术腐败现象”时认为普遍存在和局部存在分别是225人和609人,占24.06%和65.13%。还有的不能为人师表,任人唯亲,给学生送“人情分”,做教师不应该做的事情,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一部分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先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的现象和行为,在高校中不乏其人。
3、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思想淡化
少数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教学工作缺乏敬业精神,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工具化,甚至日渐冷漠和敌对。有的热心于第二职业,甚至长期请假或泡病假,这种教师“隐性流失”,严重的影响高校队伍建设;有的搞金融证券和股票,认为知识分子进股市占有知识优势:有的搞商业性经营活动或充当经纪人。
三、高校教师师德变化的成因
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环境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外在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活的
巨变和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结合起来,对教师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重视主体价值,适应社会需要,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相互关心和理解;树立参与意识、时间意识和效益意识等成为教师师德变化的态势。在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社会运行常规被打破,无序性不断扩张,不可预见性倍增,而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迷茫和困惑。改革要求人们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但改革所造就的生活方式却迥然不同,相互矛盾。社会上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巧取掠夺、潇洒成功、廉洁奉公、挥金如土并存。而且社会道德的变革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现象存在与蔓延。我们在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思想也纷纷涌入进来,其中一些不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被还在求学过程中的青年教师所接受,直接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政府职能转换步履艰难,国有企业效益不高;社会分配不公,社会治安不好,是非观念扭曲,道德水准下降;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拜金主义思想蔓延滋长;贪污、贿赂、挥霍浪费;西方思潮不断流入,黄色音像制品、低级趣味书刊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现象使教师思想上困惑增多,直接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发展。
2、自身素质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存因素
教师的自身素质基础和思想矛盾运动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内部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师会以极其敏锐的价值观念做出反应。而他们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使主客体产生偏离以至出现困惑。尤其是青年教师富于幻想和理想,勇于开拓创新,但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对未来设计很可能脱离实际,他们强调“自我形象”,表现“个性”,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并不满足上代人给予的结论,而努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另外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不少青年教师尽管已为人师,但自身个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并不强。在调查“您对我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评价”时,填一般的有424人占45.35%。可见教师本身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内在因素。其次,部分教师职业认识上也有偏差。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体会到它的神圣感、光荣感、责任感。师德容易被“票子”、“帽子”、“房子”等实际物质利益的追求所代替,被既当教师又是经营者等多种角色所冲击。教师在社会转型期,也常会出现心理与行为不协调,情绪与理智相矛盾的现象。
3、学校教育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现在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80—90年代毕业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变化带有学生时代的色彩,也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时期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没有系统学过伦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准备先天不足。工作后,尽管在岗前培训中学过一些伦理学的理论知识,但那只是一些基本常识,既缺乏系统性,又不深入,何况大部分人是为求一份教师资格证和晋升职称所需要而勉强应付的。许多教师对应该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还缺乏正确认识和认同,更不用说实践中自觉遵循了。在学校教育上没有形成教师职业教育同社会发展同步的新体制,教育内容上哲学化概念繁多而缺乏实际内容;教育方法上忽视“启育”与现代人的示范作用和动态教育;教育实践上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在道德实践上出现了矛盾性和盲目性,导致在更高层次的职业上出现思想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学校教师管理上,因为近几年各高校都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往往在业务上对教师要求多,也有硬指标,职业道德方面虽有要求,但多是软指标,也没有落到实处或者说是“空中楼阁”;在具体的操作和考核上,职业道德也不过是流于形式,这就势必导致教师重业务,轻道德的现象不断蔓延。现在各高校都在制定“人才工程”计划,选拔种类学科
带头人,在这方面也是把学术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而人才的职业道德还没有提到重要位置,这种现实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学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途径
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劳动,它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直接为社会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知识的高层次的劳动大军的劳动。因此,与其他行业职业道德相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就更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关爱学生、教书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索创新。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认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维系各族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归宿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支柱。热爱祖国、献身教育,是高校师德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教师师德的其它内容无从谈起。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就是要求每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忠诚和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青春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爱岗敬业,甘为蜡烛、人梯,向世界和人类奉献光明和进步。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教师道德的宝贵精髓也在于奉献。
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对学生的爱,既教给他科学知识,又教他怎么做人体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师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也不是出于个人的需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特殊的、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这种爱是一种教育的爱,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氛围;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教师无论是传播思想道德还是科学技术,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基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所以要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自动性和实效性,开发学生的潜能,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身形象育人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要求教师除了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塑造自身的人格。
作为高校的教师首先要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反对学术浮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教师的优良学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哗众取宠。其次要致力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主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学有所长,术有所攻,特别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要做较为深入的研究,始终站在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力求有所创新。再次要明礼诚信,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表里一致、言行统一,处处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大局为重,淡泊名利,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弘扬团队精神。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要有端庄的仪表、大方的举止、规范的语言、文明的礼仪。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思想和知识也才会被学生所接受。
高等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高校的教师在治学过程中,体现一个“严”字。首先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严肃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要遵循这一规律,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挖掘深刻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对学生要求要严。严格教学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风气、拒绝弄虚作假和考试舞弊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高校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同时还要提倡学术争鸣,反对学术界的“论资排辈”现象,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也要不断地有所创新,为社会主义的高教事业和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大事,所以高校的党政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合理的规划,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师德建设作为大事来抓。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用“三个代表”的思想统领高校师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行动纲领,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各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领会其科学内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师德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①加强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教育教师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从而全身心地投入高教事业。②建立培训制度,强化师德训练,完善教师人格,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上提出更高的规范,建立量化指标。⑧创造竞争环境,增强竞争意识,使教师在竞争中更快成长;健全奖励制度,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晋升和工资评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④加大培养优秀教师入党的力度,注意把优秀学科带头人吸收到党内来,为党内充实新鲜血液,增加活力,以便吸引更多教师向党组织靠拢,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2、从教育出发,突出重点,分层实施,使教师师德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是稳定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稳定人才,才能引进人才。目前在高校教师待遇较低的状况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要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扭转近几年教师师德教育工作薄弱的局面。在教育认识上要克服一些错误的观点,如“代价难免论”,认为思想道德滑坡就是经济发展的代价。“自然上去论”,把思想道德作为经济的附属物,认为道德水准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正向的关系。否认了在一定时期的不同步。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只有它们才能提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做人和学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侧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能为教师所能接受的师德原则和师德规范。当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仍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师德教育与学校管理相配合。
3、从实践出发,面向社会,加强锻炼,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教师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观察,在实践中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使他们有效地弥补在寻找自我与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心态不平衡,沟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正确规范自身的坐标点,客观地
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积极健康的校风,教风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师德教育的催化剂,对良好的师德形成起催化作用。首先抓好校风和教风的建设,注意培养教师勤奋创业,献身教育的精神,增强责任心,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一种是非分明,扬善抑恶,推崇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使教师在这种气氛中陶冶情操,自觉修正自我师德偏差。其次,加强宣传导向功能和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教师身边的典型人和事,鞭策他们做好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职业,积极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报告,科技服务,文体比赛,文化娱乐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教师从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中都能找到自我修养的参照标准。
4、从实际出发,尊重关心,排忧解难,使师德建设持久健康地发展
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和创业性,是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高校各级领导都应当深入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和他们交朋友,以情感人,增加感情投入,架起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不仅要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关心他们,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办实事,认真解决教师生活的实际困难,尽量为教师成才出实招。一是解决教师待遇低的问题,表面上看,高校教师的基础工资高,而实际远不如社会其它阶层的职工,这种低收入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二是解决住房问题,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住房条件较差,引起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学校应对改善青年教师生活条件实行政策倾斜,造就较好的生活氛围,稳定教师队伍。三是解决工作条件,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想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往往学校有些条件满足不了他们需要,造成教师队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学校应加大力度对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投入,创造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为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四是建立科学评职体系。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尊的需要,自己劳动成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职称就是显示器”。高校在制定升职考核体系时,应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晋升职称条件中。同时,建立健全学生、教师、管理、教学督导四位一体的师德考核评价反馈体系,建立广泛监督机制,以制度建设推动师德建设。
第二篇:探索新时期高校工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工会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工会存在重视不够、工作实效性无法保证、高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 问题。因此,要通过加强党对高校工会工作的领导,健全法制化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维护教职工权益等提高高校工会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工会;问题;对策
在市场 经济 中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关系中,企事业单位处于强者的地位,而职工则处于弱势地位,建立工会并授予工会相应的权利,集中职工利益和意志,职工才能够成为和 企业 主事实上平等的主体。作为事业单位高校工会的主要是为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学校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支持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当前,高校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高校工会如何为教职工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平台,使教职工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工会作为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学校的改革 发展 稳定做出新贡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的作用
第一,加强高校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党组织管理的有效性。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的在于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伟大使命。高校工会的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好高校工会密切联系教职工的优势,可以把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具体地落实到教职工之中,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完成好 时代 赋予高校的使命。高校工会的工作推进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二,加强高校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工会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治校的各种制度制订与实施,有利于建立高校与广大教职工之间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教职工不断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加强高校工会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 教育 从量变到质变。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连续翻了两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教学质量等方面产生不少问题。当前加强高校教育质量是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已经从本专科教育评估开展扩展至 研究 生教育评估。高校工会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协助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高校工会也可以在适当评估和监督高校教育质量上起促进作用。
二、当前高校工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高校工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领导对工会观念不清,认为民主管理是学校党政的事,与工会关系不大,主张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是硬任务,是干实事,而工会工作是软任务,是干虚事,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高校工会的 政治 性、群众性。其次,高校工会工作实效性无法保证。当前,高校逐步成为 社会 与市场的独立主体时,工会在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是高校工会在涉及这类问题时,比较明显地停留在依附国家工会,而在高校内行使与行政相对独立的职能。再次,对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不少高校的工会干部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工会干部后继乏人。已有的工会干部对工会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不热爱、不安心工会工作,缺乏做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开拓进取精神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最后,高校工会管理创新不够。高校工会自身研究新情况、新 方法 不足,高校工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工作仍没有摆脱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与支持
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应在考虑如何推进学校发展的大局上与学校党政统一起来,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帮助行政实施学校发展大计,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制定工会工作计划,指导各部门工会开展工作。高校工会要讲大局、讲政治的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工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衡量工会能力建设的标准。工会必须牢固树立讲大局、讲政治的观念,提高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指导下行动的自觉性,善于找准服务大局的工作切入点、结合点。高校工会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高校工会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重大问题上,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规 法律,做到 科学 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要认真坚持反腐倡廉,会务公开,努力把高校工会建设成广大教职工信赖的“教工之家”。
(二)加强高校工会的法制化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 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要充分认识学习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对依法治会,全面推进教育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学好用好这些法,才能更好地依法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把广大教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才能更好地依法行使工会的权利,履行工会的职责和义务。工会要利用自己的宣传阵地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工会法》等法的 内容,为依法治会,全面推进工会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高校工会是高校教代会的工作机构,高校工会法制论管理的实现必须按期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切实履行工会民主参与职能,组织和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在民主渠道和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以及闭会后教代会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要让工会成员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必须深化教代会制度建设,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促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在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资建房方案、医疗改革方案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充分意见及建议权利。再次,必须加强高校工会内部各部门制度化管理。
(三)加强高校工会的队伍建设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工会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对于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选拔优秀干部进入高校工会队伍。工会通过招聘等方式,选拔优秀的干部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使工会干部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等得到优化,并在任职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坚决杜绝把工会组织作为“老同志安置”、“下岗干部再就业”场所。其次,必须加强培训。不断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是提高工会工作水平有效途径。工会要创造条件和机会,根据高校及高校工会不断发展形势和工作需要不定期地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 理论、政策和参与水平,努力培养熟悉业务,热爱工会工作的干部。再次,加强自我学习进步。工会干部自身要勤于学习,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的基本途径,促成“学习型工会”。通过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制订学习规划,建立学习制度,引导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立足本职,树立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提高个人、团队、组织学习能力,促进全体工会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只要工会领导能认真对待工会人才培养,增强培养意识,加大培养力度,制定相应的鼓励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的措施,对于高校工会不断壮大工会队伍不无益处。
第三篇:谈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
刍论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的建设
延边大学 梁兆成 初玉刚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职工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主愿望越来越强,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工会作为党的桥梁和纽带,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强化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关系协调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益协调、态度协调和行为协调,促进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人事和分配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平衡利益、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高校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只有掌握了协调艺术,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高校工会协调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工会协调,是指工会作为第三方或中间者的身份介入,解决教职工关系问题。高校工会的协调工作,包括校工会与各分工会之间,工会与领导之间,工会与部门之间,工会与教职工之间的协调。高校工会通过协调,使高校教职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谋得高校的长远发展。
1、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实现高校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高校都固有其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然而,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高校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是高校的运行,高校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实现其特定的目标。比如,只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使高校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而高校的运行,又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在校内必然要涉及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并发生各类关系。这些关系的环境和谐与否,至关重要,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不仅成为高校运行的制约力量,而且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如果领导、教职工之间的关系配合得不适当、不协调,高校的运行就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进行。只有形成和谐、协调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获得教职工的支持与合作,才能为高校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现实条件,进而促进和保证高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2、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强化校风建设,建立和谐校园环境的根本保证
没有搞好高校协调的各种切实努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只有通过协调,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偶合协同,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增进彼此的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防范可能的冲突,相互理解,互补互利。
高校工会要搞好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教职工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和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搞好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协调,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才能有利于使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之间消除内耗,增进团结和增强高校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促进高校的发展。
3、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提高工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工会是群众组织,应自觉承担起协调教职工关系的责任,发挥沟通领导与教职工关系的作用,也只有工会能够发挥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工会不懈努力的协调工作,让广大教职工深切感到工会的努力是为自己维护权益,使广大教职工有话到工会说,有事找工会办,不断提高工会在教职工心中的地位。更要让领导体验到通过工会的努力协调,不断的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决策和事宜主动要求工会参与,实现工会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工会协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代会和教代会提案信息不畅 协调机制不畅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也是我国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优势。但目前教代会普遍存在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教代会提案在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力度不足,提案代表与提案答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教代会闭会期间相关的管理、监督职能难以实现等问题。
2、工会干部素质导致组织协调的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将是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承担起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任,要求工会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专家、集体谈判专家、职工维权专家。然而,高校工会干部多为“半路出家”,自身素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或者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工会干部转变观念行动迟缓,转变观念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二是一些工会干部创新动力不足,习惯于对上负责,接受教职工监督的自觉性不够高。三是一些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压力不大,封闭的体内循环使他们借鉴、学习其它行业经验较少。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3、与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职工的协调存在问题
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组织,在维护学校大局的同时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由于高校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工会干部在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时也只能从情感方面争取,而教职工首先看的是工会为教职工说话和办事的力度,这难免会影响到协调沟通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的对策
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首先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协调必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实际上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各种关系协调的工作。某一关系不协调,这会出现矛盾,就会影响正常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才能增强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关系协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水平。同时,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还必须提高工会组织对教职工关系协调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是实现高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只能靠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切实努力来营造。这是工会组织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首要前提。
要善于通过传播沟通,使工会组织与教职工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听取意见,反映呼声,推动合作,密切关系。只有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通畅的信息传播沟通,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理解,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协调,才能使各种隔阂与误解得以消除。由此,教职工就会被吸引到同心协力实现高校目标的轨道上来。
1、进一步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代会只有自身具备了健全的运行机制,才能避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真正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方面要积极、辩证地处理好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我们既要认真维护行政领导的正确权威,使之真正成为强而有力的决策指挥中心;又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切实将“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积极发挥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突出工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教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成为教职工参政议政、实行民主权利的重要机构。
2、坚持校内外培训制度,提升工会干部职业素质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工会干部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对专职工会干部应结合他们工作特点进行定期培训;要注意通过交流、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丰富工会干部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校对于以上活动要给予政策、时间以及资金 2 上的支持。
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提升工会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要想顺利圆满地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就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会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使每个工会干部都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工会组织应形成组织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让每位工会干部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懂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熟练掌握工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工作中的协调能力。
3、主动做好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间的协调工作 ⑴ 认清各自的利益需求
工会组织应认清学校和教职工的各种需求。只有能较好地满足教职工的各种需求,才能使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形成向心力、凝聚力。这是高校工会做好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出发点。
⑵ 要把握相互利益的结合点
学校与教职工各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己方的需求正是彼方的供给,双方就可以互为利益供需并形成利益的结合点,把握这种相互利益的结合点,学校与教职工才能结成利益的互补关系,推动教职工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⑶ 调整利益目标,促进互助合作
有了利益的结合点和互补关系,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良好的合作,把互补的可能变为互助的现实,就需要调整好学校与教职工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是利益的具体化,利益目标能为双方产生持久利益并共同接受,互助合作才能实现。
通过各级工会主动的协调工作,使教职工行动起来,使已经建立互助关系的领导与教职工的合作行为更加密切和巩固,使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不协调的行为得以转化,从而最终完成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工作和最终达到教职工关系协调的状态。在各项活动中,多发倡议书,经常性地宣传报道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积极落实教代会决议,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上下协调沟通。同时,也要注意由于行为过程引发的新的利益矛盾和态度变化,以便在行为协调中继续进行利益和态度协调,并最终达到行为协调的目的。
总之,高校工会应主动承担起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到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疏导不点火,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帮忙不添乱,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申静涛.充分发挥工会协调职能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174-175.[2]马丙丽.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借鉴及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4): 25-29.[3]朱向梅.发挥工会协调监督作用.工友,2008(7):21-22.[4]谢云章、吴泉生.坚持教代会制度,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0-101.作者简介:
梁兆成,延边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 初玉刚,延边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
第四篇:对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论文
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文秘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其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缺乏专业特色以及缺乏实践性内容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加快这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秘教育;课程设置
秘书专业开设,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秘书学”并没有被教育部列入全日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高校的秘书专业多是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或是文秘教育专业。名不正则言不顺,秘书学这种得不到承认的地位阻碍了它的发展。设置文秘教育专业的高校,对
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
很多高校对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有些高校开设文秘教育专业仅仅是为了招收文秘本科,对教育则束之高阁;有些高校则认为文秘教育专业就是简单的秘书和教育的相加。这样的定位要么不够全面,使得文秘教育专业四肢不全;要么过于机械呆板,丧失了秘书教育专业发展的活力。专业定位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时,也显现出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对学生秘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名称中的“教育”二字,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高校虽然兼顾到了秘书和教育两方面,但是并不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更像是将这两方面生硬地糅合在一起,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在两方面之间徘徊不定,甚至是不伦不类,希望学生既可以在国家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是文秘工作,又可以从事文秘类教育工作。但是文秘和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模块,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现阶段,文秘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秘教育专业开设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文学原理等等。甚至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占到文秘教育专业课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看起来,文秘教育专业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附庸,文秘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文秘教育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
上缺乏专业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内容
文秘教育专业中,不管是文秘还是教育模块,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对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实践成分。在日常课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总结起来即“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缺乏对文秘行业新内容、新方法的阐述和学习。另外,忽视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实习。由于经费和实习场所短缺的问题,不少高校都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工作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有些学生甚至开一个虚假的实习证明就可蒙混过关,这使得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环节的缺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接受本专业教育后获得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也是确立课程设置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文秘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合理地编制。首先,文秘教育是本科专业,应当着眼于培养中高级秘书人才,应该比中专和高职以及专科专业的定位高一个层次。其次,文秘教育属于师范类专业,肩负着为中等职业院校培育文秘专业师资的任务。第三,高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走出校园了,避免文秘教育专业闭门造车;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外向型、复合型秘书人才,现代秘书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除了掌握公文写作、秘
书实务、文档管理等基本技能外,对法律、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是有一定的建树,就要求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应该凸显专业特色
文秘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些固然要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实现。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核心。因此,首先应适当减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文秘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例,突出文秘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要考虑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后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文秘专业人才的特点,打破传统,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这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重视实践环节
首先是丰富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多增加一些互动以及实例内容。比如,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考虑好在这个场景下,作为一名秘书因该如何去操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次,要注重实习成效。着眼于校内实训,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室,面积不用太大,只需模拟一间企业办公室,投入资金也不会用太多,只需要有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办公软件,让学生熟悉办公的环境,通过实际锻炼掌握工作方法。着眼于校外实习,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实习的平台。可以将实习安排到大三大四,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这样既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三、结语
高校的文秘教育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中高级文秘专业人才,以及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师资的任务。高校应该切实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专业特色并加大实践教育环节所占的比重,从而实现本专业的价值。
第五篇:高校工会“教工小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高校基层工会“教工小家”的建设,是“教工之家”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好“小家”才能建好“大家”,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基层工会“建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继而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基层“教工小家”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的前沿阵地,“教工小家”的建设是“教工之家”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教工小家”建设人手,夯实基础,才能为建设好工会“大家”这座大厦的奠定良好的根基,工会才能真正成为职工群众依赖的组织。近年来,随着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基层工会“小家”建设也得到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家”建设实践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建家”成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广大教职工的期盼有一定差距,需要加以探讨、改进、完善。
一、“小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校基层工会“教工小家”建设缺乏共建意识,片面认为这只是工会部门的事;缺乏对建家工作深刻内涵的理解,认为是可有可无,没有将“小家”建设同建院、建系相系,没有把建“小家”与本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联系,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得不到党政对建家工作的有效支持,因而有的基层工会工作较长时期没有新的起色,甚至连兼用的活动场所都没有争取到;有的虽争取到了活动场所,但常常是作为教室、办公室、报告厅、展览室等多功能场所,但没有充分地让其发挥“教工之家”的作用[1]。也有的认为,建“小家”就是单纯地建几个小小的活动室,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所开展的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对“建家”工作的认识升华到 让教职工具有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热爱集体,为本单位的建设与发展争做贡献的高度。
(二)“维权”职能弱化
高校基层工会在建“小家”活动中的“维权”职能不突出,甚至不同程度出现了弱化,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对教职工群众的困难不够关心,不能很好地为教职工说话办事,排忧解难;没有很好地扮演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者的角色,以至教职工的切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出现了教职工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很少求助于工会组织的现象。导致教职工对工会工作缺乏热情,对工会组织感觉不到“家”的存在,体验不到“家”的温暖,失去对“家”的信任。
二、“小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是“小家”建设的前提基层工会在建设“小家”工作中,要向教职工进行宣传发动。争取得到党政领导的对“建家”工作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明确党和工会的关系,明确党的先进性与工会的群众性应该辨证统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建家工作的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与基层工会建设“小家”活动的开展,正是“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党的群众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努力加强和改善院、系工会与行政领导的协作关系。院(系)工会是党密切联系广大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化院(系)工会的“小家”建设,增强其战斗力,不仅需要各院(系)工会自身的努力,而且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更是“建家”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2]。实践证明只有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到位,广大教职工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职工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才会主动地参与“小家”的建设,才会感到“小家”的温暖,也只有深入发动,提高认识,人人参与,持之以恒,“建家”活动才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推进民主,突出“维护”职能是“小家”建设的核心
建“小家”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履行工会的四项职能,进一步推进基层单位的民主管理,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方针落到实处。教职工是主人,不依靠主人,任何事情是做不好、办不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家”建设过程中要把着力点放在履行“维护”职能上,使工会小家真正成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职工的家。
首先,通过深化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进民主化管理。高校二级教代会是教职工广泛参与本单位民主管理的基础,是全校教代会的拓展与补充,是不断拓展和创新依法治校的形式和渠道,是扩大教职工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教职工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益。基层工会组织应该做到:一是坚持源头参与。涉及教职工利益的各项方案在酝酿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体现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如作为院系工会负责同志,英语论文开题报告参加院系党政工领导办公联席会议,参与院系重大行政、业务工作的决策,参与院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职工校内岗位津贴的分配方案的制定,工会组织在参与过程中提出积极建议,拿出自己方案。努力做到重大发展规划和涉及每个教职工
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措施必须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方能推行。二是坚持民主监督,促进校务公开。把二级教代会作为院务、系务公开的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拓宽校务公开的渠道和内容;工会要承担好校务公开的协调运作、监督工作,保证公开工作的操作规范和有效性,推动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3]。
其次,通过为教职工说话办事,履行“维护”职能。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建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为此,院系工会“小家”要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贴近群众,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起到桥梁(下转第65页)(上接第47页)和纽带作用,千方百计地为教职工多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积极探索“维权”的重点内容、机制、方式和途径,切实履行教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职责,做到依法维权、社会化维权,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尤其是在当前,随着高校跨越式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使得学校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与调整,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正在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多为教职工说话办事显得更加迫切,更为重要。工会“小家”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了解,多关心教职工,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真心实意地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和切身困难,哪怕有些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但多一份关怀也能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得到群众的理解。要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用爱心、真心去温暖群众的心,赢得教职工的工作热心,营造“众人拾柴”的氛围,使工会“小家”成为党、政、群的连心桥,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避风港,成为团结向上的快乐园[3]。
(三)注重特色,提高创新意识是“小家”建设的关键因素小家”建设实践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为此,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一是要有群众意识。要充分发挥工会小家是群众组织的这一优势,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提倡“重在参与,立足普及”,有活动才能有活力,才能使“小家”有生机,通过活动达到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身心,增进教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是要有特色意识。“建家”应根据各院、系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有什么条件就建什么家,不能生搬硬套、强求一致,要注意克服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建家”要依据新时期的需要,紧紧围绕院、系工作中心,拓宽视
野,寻找针对性的工作切入点,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善于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赋予工会“小家”职能以现实意义,真正做到常建常新。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条件,它关系到建家工作的根本方向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突出维护职能是核心内容,它关系到建家工作的根本落脚点问题,忽视维护职能建家工作就容易流于形式;注重特色创新是关键因素,它关系到建家工作的生命力的问题,没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建家工作就会失去活力,难以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矛盾会更加突出和复杂,高校基层工会面临的任务会更重,新课题会更多。切实加强高校基层工会“小家”建设在新时期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党政工的高度重视,通过建家工作,把教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引导好。使基层工会“小家”真正成为教职工可以依靠的、充分信赖的“家”,进而在广大教职工中逐步形成以校为家、爱校如家、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的氛围,团结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不断创新和形成特色是建家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