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8: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班级: 姓名: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生物的生存离不开 周围环境 ,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18.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 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19.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20.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21.食物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22.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一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3.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 ②铺沙装水 ③种植水草 ④放上鱼虾。

2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生态群落。25.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6.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见课本3页)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27.实验二: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见课本7页)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用到的材料: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豆芽。

实验的方法: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阳光。

我们不改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实验现象: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经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第二篇: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范文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细沙。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19、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

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 的。

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二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山地 丘陵 高原平原 盆地 特点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轴承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动力要大)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2)(空气阻力要小)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3)(不会翻车)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轮胎不打滑)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第三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

一、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3.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二、给冷水加热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2、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缩小),而(重量不变)。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

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实验:“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带玻璃管的橡胶塞1套、红色水若干、热水、冷水、烧杯2个、记号笔1支。

实验过程:将红色的水装满平底烧瓶,再将带玻璃管的橡胶塞插在平底烧瓶上,插紧。在玻璃管中的水柱位置做好标记。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然后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升高了,说明水的体积膨胀了;放入冷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下降了,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实验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3、(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设计一个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

研究问题: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我的猜想: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锥形瓶1个、气球1个、热水、冷水、烧杯2个。

实验过程:将气球紧套在锥形瓶上,然后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锥形瓶上的气球皮鼓了起来;放入冷水中的锥形瓶上的气球皮憋了回去。

实验结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

1、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镓)和(铋)这三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0℃—4℃之间)的水是(冷胀热缩)。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

实验:验证一下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

我选用(铜球)来验证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带链铜球1只、刚好通过铜球的铜环1套、酒精灯、冷水、火柴。

实验过程:将带链铜球通过铜环;将带链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后,尝试让带链铜球通过铜环;将加热后的带链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一会后再次让带链铜球通过铜环。

实验现象:未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在水中冷却后的铜球能通过铜环。

实验结论:铜球(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5、热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实验:设计一个“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

实验材料: 铁架台2套、铁丝1段、凡士林、火柴、酒精灯。

实验过程:(1)将铁丝横着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横着架在铁架台上);(2)用凡士林在铁丝上每隔一段粘上一根火柴;(3)用酒精灯从铁丝的一段加热。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七、传热比赛

1、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2、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设计一个传热比赛。

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塑料勺、木勺、铁勺各一把,热水、烧杯1个、豆子3颗、凡士林。

实验过程:(1)用凡士林分别在塑料勺、木勺、铁勺的勺柄上粘上一颗豆子;(2)将三把勺子同时浸入热水中;(3)观察勺柄上豆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铁勺上的豆子先落下来了,其次是塑料勺,最后是木勺。

实验结论:铁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塑料,最后是木头。

八、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制作保温杯:

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第四篇:(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二)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

(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

壤。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蚯蚓的选择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6.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7.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8.写出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

狗尾草

水稻

小鸟

老鼠

蝗虫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

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9.写出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

②草→兔→蛇→鹰

③草→蝗虫→鹰

④草→鸟→蛇

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做一个生态瓶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改变生态瓶

维护生态平衡

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4.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

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5.在草原上鹰、兔、草有一方少了,会怎样?

如果那样,草原的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草原的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其他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6.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我们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特别是草原的生态平衡,至使一些草原沙化,遇到大风就形成了沙尘暴。

资料库

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4.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阳光下的影子

1.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

长)。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4.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2.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3.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的反射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梳妆镜)、(倒车镜)、(太阳灶)、额镜、反光镜、潜望镜等等。

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光与热

1.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

2.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

镜)看太阳。

3.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4.在我国,人们很重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现在,我国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原理做成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5.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支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物体按(与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1.在同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光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传播路线(可能发生变化)。

2.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3.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效能的因素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性质)、(接收太阳光的位置)和(角度)。

4.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5.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

2、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单人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3.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4、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5.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他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4、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

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2.(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3、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4、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

等。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是为什么?

因为河流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当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了,所以发生了沉积,因而形在了平原。

3、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4、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我们的小缆车

1、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或压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

这些运动都

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用橡皮筋制作动力

1、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

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2、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他们恢复到原来形状后,弹力就消失。

3.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测量力的大小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2、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

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即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4、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滑动与滚动

1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8、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运动与设计

1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20.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减小它);

21、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设计制作小赛车

22、赛车的设计特点:

(1)

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

(2)

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

(3)

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轮胎不打滑)

第五篇: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填空:

1、自然界最大的动物是鲸,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夜间活动的动物有蝙蝠,在寒冷的地方生活的动物有北极熊。

2、不同的动物,防御敌害的特点不同,穿山甲用盔甲保护自己,黄鼬用放臭气防御敌害,负鼠用假死逃避敌害。

3、青蛙、鸡等动物产卵繁殖后代,属于卵生;牛、羊、马等动物直接生小动物繁殖后代,属于胎生。

4、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长阶段,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5、凤仙花一生中经历了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种子成熟这几个阶段。

6.我们在动物园或其他地方看到动物,只是自然界众多动物种类中(极少)的一部分.据统计,自然界中有(150)多万种动物

7.不同的动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鱼生活在(水)中,骆驼善于在(沙漠)中行走,麻雀一般在(白天)活动,猫头鹰喜欢在(夜间)出来捕食

8.我知道猫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是(鱼和老鼠)、狗喜欢吃(肉)类食品、鸡平时吃的最多的食物是(粮食)、兔偏爱的食物是(蔬菜)

9.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蛇是(爬行)、象是(行走)、鹰和蜜蜂是(飞翔)、鱼在(水里游动)、袋鼠是(跳跃)前进、蜗牛用肉足在地上(蠕动)前进、狗用四条腿(奔跑)

10.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防御本领,青蛙是(保护色)、竹节虫和尺蠖是(拟态)、黄鼬是(放臭屁)

11.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鱼、鸟、乌龟、蛇、青蛙等动物是用(卵)来繁殖;猫、狗、牛、马、兔等动物是(胎生)

12.菜青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鸡一生要经过(卵)、(幼鸡)、(成鸡)三个阶段)

13.狗尾草一生经历(发芽)、(幼苗)、(成苗)、(开花)、(结果)五个阶段

二、判断

(√)1、观察动物时,不要伤害动物,同时还要避免被动物抓伤或咬伤。(√)2、人是杂食动物。

(×)3、乌贼会放“墨汁”是为了写字。

(×)4、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都没有影响。

(√)5、小羚羊出生后,很快就能奔跑.(×)6、鸡不是卵生动物。

(×)7、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相同的。

三、连线将下列动物与它生活的环境用线连接起来。

金丝猴(高山密林)

象(丛林河谷地带)

鹿(森林边缘或草原)

鸵鸟(热带草原)

虎(森林灌木丛中)

天鹅(浅水中)

四、分一分

草食动物:兔、马、牛、猴

杂食动物:猪、熊、鸡、肉食动物:狗、狼、虎、狮子

五、选择填空:

1.喜欢吃竹子的动物是(C)

A孔雀

B金鱼

C大熊猫

D海豹

2.喜欢集体活动的动物是(D)

A虎

B大熊猫

C天鹅

D鹿

3.适合长途行走的动物是(B)

A蚂蚁

B马

C兔

D鱼

4.只吃草的动物是(A)

A牛

B猪

C狼

D鸡

5.只吃肉的动物是(D)

A鸵鸟

B青蛙

C狗

D虎

6.会飞的哺乳动物是(C)

A天鹅

B鸡

C蝙蝠

D猫

7.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是(A)

A大鲵

B鲸

C金鱼

D海螺

8.用六条腿行走的动物是(D)

A蚯蚓

B蜘蛛

C蛇

D蚂蚁

9.用保护色做防御的动物是(B)

A鹿

B菜青虫

C海鸥

D鱼

10.下列动物属于胎生的动物是(A)A猪

B鸡

C鸵鸟

D天鹅

11.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的昆虫是(C)

A狗

B鸡

C蝗虫

D蛇

12、下列动物中人、马、虎是属于胎生动物;

蛇、龟、鱼属于胎生的动物。

13、下列动物中青蛙是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乌贼是用放墨汁的办法保护自己逃跑的;穿山甲是用盔甲保护自己的安全的。

14、蚂蚁的六条足如图编号(左前、左后、右中)会同时运动,(右前、右后、左中会同时运动)以上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六、简答题

1、猫和狗在行走、奔跑时四条腿脚移动特点有什么特点?

答: 行走时: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奔跑时:两后腿同时蹬地身体腾空而起,下落时,左前、右前依次下落,两后腿同时着地再同时蹬地.2、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为什么不同?

答:因为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不一样,身体构造特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动物的运动方式也不一样。

3、说说青蛙、竹节虫、尺蠖等动物身体的颜色形态,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答:以上三种动物的身体的颜色和形态同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颜色和形态极为相似,这样有利于他们防御敌害、也便于他们隐蔽捕食。

4、在观察蚂蚁运动时,怎样使蚂蚁的足在运动时留下清晰的足迹?

此题的方法很多,只要学生动了脑筋,办法基本可行都视为正确。以下四种答案均正确①让蚂蚁在细沙上爬行。

②把蚂蚁的足上粘上墨汁后放到白纸的中心让他运动(或爬)。

③让蚂蚁在面粉上爬行。

④让蚂蚁在半干的稀泥巴上爬

5、如果鱼不产许多卵,能保证鱼类物种得以延续吗?

因为鱼的卵成活率很低。鱼一次产许多卵,能防止它的卵成活率低,使生命延续。

6、如果小羚羊出生后不能很快就会奔跑,后果会怎么样?

如果羚羊不能很快奔跑,就会被凶猛地虎、豹、狮等天敌攻击吃掉,导致种类灭亡。

7、各种动物的繁殖习性与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各种动物的繁殖习性与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例如:小羚羊出生后就能奔跑,能防止虎、豹等天敌的攻击,鱼一次产许多卵,能防止它的卵成活率低,使生命延续。

8、观察鸡卵孵化出小鸡的过程。

(1)、母鸡在孵卵前的表现。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不停发出“咯咯”的叫声,四处张望。寻找合适的产卵地方。

(2)、母鸡怎样把卵全部纳进自己的羽翼下?它会翻动鸡蛋吗?为什么?

母鸡会张开翅膀,应用身体和头部的运动把卵全部拿进自己的羽翼下。它会翻动鸡卵,因为卵只有在借助母体的温度后,才能孵化。

9.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在松软、肥沃、阴暗的土壤中容易找到蚯蚓)

10.青蛙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青蛙喜欢阴暗、有水的环境)

11.猪是什么食性的动物?(猪是杂食性)

12.蚯蚓靠什么运动?(蚯蚓靠刚毛在地上运动)

13.野兔靠什么保护自己?(野兔靠奔跑来保护自己)14.刺猬怎样御敌?(刺猬靠身上的刺来防御敌人)

15.用产卵繁殖的动物中,凶猛的动物与弱小的动物产卵环境、数量有什么不同?

(凶猛的动物产卵环境较好,不受地域限制,产卵数量较少;弱小的动物产卵环境较差、地方较隐蔽,产卵数量较多)

16、.从母鸡开始孵化到第一只小鸡出壳,需要多少天?(大约需要21天)

17、蜗牛没有腿,它是怎样运动的?(蜗牛是靠腹足蠕动向前运动的)

18、燕子秋天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这与它的食性有什么关系?(燕子吃飞虫,秋天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物

下载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定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课《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一、字音 (窃)读qiâ (腋)下 yâ 贪(婪)lán (惧)怕 jù饥肠(辘辘)lù lù支(撑)chēng (踮)起脚尖 diàn (依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妥善保管熟读背诵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重要知识点学生姓名检查背诵的情况【】一、 填空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昼夜交替现象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资料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一、基础知识。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班级 姓名分数 第一关、我会填。(15分,每空1分) 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水的()。 2、在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