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怎样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而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农村家长及学校领导和教师却这样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绘画,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既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高尚人格。因此,要使农村学生学习美术有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教学:
一、改变落后的美术教育理念
目前农村的美术教育理念就是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 40 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认识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中小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及他们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会缺乏审美意识的培养,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对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则会视上美术课为他们学习语文等文化课的羁绊。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主要是加强师资培训。培训的目的旨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拓宽加深专业知识,了解教学改革动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要做好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抓好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带教工作,使他们更快成长。要多开展教学评优活动,搭好舞台,帮助教师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等。
二、改变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
农村美术教师往往只是对教材内容做简单复述,机械地去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没有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太过单一,难以使学生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内容具体分为“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设计·应用”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 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造型·表现”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美术老师要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 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改变教材内容的编排,让内容和农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的现象,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麦草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农村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善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
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
第二篇: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地方文化是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之源
【内容摘要】: 人们都把音体美称为副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术课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关键词】地方文化进课堂
素质教育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把教学目的定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回顾这些年的美术教学教学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搞好农村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把音体美称为副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术课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在这个大气候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有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给予支持,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美术本身就是高消费,笔墨纸砚,开支较大,将来即使考上美术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令农村家长望“美”兴叹,有些学生因得不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看不到出路,只能“忍痛割爱”。学校有时没有及时摆正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风气下,只抓主科教学,而把美术教学放到了次的地位。对美术特长生不能与学习优胜者同等对待,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农村初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创造的乐趣,一部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美术教学愈来愈被重视。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因而自己感到责任重大。几经思索,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民族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特点,努力营造校园艺术环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加大宣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广泛的参与度,营造一个学习民族艺术的氛围。可以利用文化展示基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见闻运用到美术习作中去。利用校园广播解说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处处感知、参与民族文化。例如:在校园文化墙上积极的展示几幅经过观察、构思、绘制出的反映本地民族文化的作品时、参观者会对参展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对自己身边的民族文化引起关注,参展同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从而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一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不仅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剪纸、刺绣、泥塑、服饰等实物、最主要是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列举和讲述一些传说和故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认识理解它们。这一事物为何叫这个名字?为何专在某个节日中出现和使用?又为何做成这种形状?等等问题都会使学生看待问题的状态得以
升华。学会去评价和对比不同事物的形状、价值、和艺术性。无形中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多地把他们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它、学习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教育之路何乐而不为之。等待在我们面前的是新的考验和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找准自己的艺术教育特色之路,让学校美术课堂融入更多诸如民族文化元素的新鲜血液,使学校的美术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第三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我们知道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加深认识,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关心的课题。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落后,教师并非都是专业出身,并错误地认为美术不是主科,与升学无关。使一些老师放松心态,认为美术无非就是教学生画几张画,走走过程。长期以往,教师放松了研究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而学生认为美术课是一个减轻学习压力,放松自我的好时间,没有了积极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学不到美术知识。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改变学生的求知欲,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主观的努力,无疑是被动的。因此,我们农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美术教师在以往的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挂上范画,学生在下面临摹;正是农村小学生升初中后所说的美术课就是“图画课”往往出现单一的绘画课,有好的一面,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提高。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利用环境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当地特产,开设手工制作、野外写生,使学生学习活动,保持新鲜、灵活、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农村丰富资源,加强乡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广大农村,当地资源各异,农村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容易接受,开发乡土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简单途径,不容忽视。例如:我在初中美术课《生动的小泥人》、《雕塑自己的形象》、《泥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挖取泥土,并处理好泥土。从一开始准备材料,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在挖泥土到上课制作一直在互相交流,合作,兴致很高。《秋叶的印迹》一课,可以让学生直接到户外上,感受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与美,了解秋叶色彩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要比以往在教室里上课效果显著,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三、开展学生集体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有助于兴趣的提高
我们知道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互相交流,学习也是一样。因为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相互之间影响很大,同时也能产生同伴交流中的喜悦心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我在初中一年级《生动的小泥人》一课中就开展了学生自由找组,完成一组或多组小泥人,效果很成功。而且完成作品的速度和质量要比独立完成作品好得多。
四、开展多样的学生作品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延续学习兴趣
我们美术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和时间和空间。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延续学习兴趣。我在每节课结束前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开展学生作品展。并在开学或期末开展学生作品展,让学生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可以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实践证明,通过作品展,看到了自已的成绩。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
农村是教育落后的地方,应该加强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多样化,使美术课越上越好。当然了,这需要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共同的努力。不断地去开拓、创新!
辽宁省瓦房市第二十中学郑日宏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孙跃坤
兴趣就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某种倾向。恩格斯曾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情绪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入手: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第六册《原色与间色》一课,认识原色与间色,学习色彩基本知识并进行调色练习,为了把枯燥的单纯色彩练习变的有趣味,我利用色与色相加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这一实际操作作为激趣点。在授课前,我先出示一些色彩丰富的实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五颜六色的气球,色彩鲜艳的花束,五彩缤纷的彩布等。在实物的吸引下,我在用丰富于趣味性的语言告诉学生,老师要为大家表演了一个魔术。学生一听我会变魔术,每个同学的好奇心都被撩拨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演示。我拿出一个布娃娃和三件白色的小衣服后,我说:“今天我想给布娃娃换三件衣服,就用这红、黄、蓝三种颜色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然后拿出一件小衣服先放到红色水里后又放到黄色水里,请同学观察颜色的变化。看后学生都非常兴奋,有的学生甚至拍手叫好,我就趁热打铁又把其它两件小衣服也变成有有颜色的,学生看着我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象变魔术般地调配出多种不同的色彩,使小衣服变的更漂亮了,学生看后迫切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趁着学生兴趣秒盎然的时候,我便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总结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知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进行色彩练习,无形中掌握了色彩知识,知道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演变出来的。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的应用能力。
二、运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先导,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魔术师”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魔术师”的良好氛围。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让学生自由组合、想象添加。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创新:有“鸟妈妈喂食”、“大鱼和小鱼”、“彩色太阳镜”、“大西瓜”„„一个个稚气、巧妙的造型充满着灵气,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魔术师”的帽子。
三、运用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是学生感兴趣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善于遐想,在想象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力有时是奇特的,想象出来的事物有点离谱,但却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想象力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汽车的联想》一课时,在师生问好后我叹了一口气,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你怎么了?”我说:“今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发生可这样一件事情,在过路口的时候堵车了,这时我发现有一辆救护车也被堵在当中,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要说,其中一个学生说道:“重病人还会死去呢?”这时我说:“那你们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让救护车过去?”有一个学生说:“可以设计一辆能飞起来的救护车就能过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就被多功能型的想法所吸引,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是有感情的,小学生性格比较单纯,更容易感情投入,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景,更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制作了一些背景画面,设计一种情景,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上添画,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画面,在独立完成作业,如讲《鸟是我们的朋友》一课,要求画出各种不同动态的鸟,还要教育学生保护小鸟。根据教材的要求,我制作了一幅背景的画面,画了一些人和鸟巢。授课前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我说:“这里 原来是小鸟的家,可是被坏人破坏后小鸟飞走了,现在人们和小鸟成为了朋友,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家园,你们能把小鸟请回来吗?”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都十分投入地去画小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画完的小鸟剪下来,粘贴在画面下。完成后,画面上的小鸟千姿百态,活泼可爱,有的小鸟站在人的手上,有的小鸟飞进了鸟巢里,伸出翅膀与人们打招呼,画面富有一种生活情趣。我在根据画面讲解构图的有关知识,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一幅作品,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都很好。学生经过多次的竞赛添画后,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物体,在观察各种物体时,感受与视觉相结合了,提高形象的记忆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了美术素养。
五、运用自由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儿童的好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美术课堂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保持教学活动新颖性,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马可连柯也主张让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事物、丰富知识。游戏是孩子非常喜爱的活动,也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寓绘画于游戏之中,以此促进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在教学《三原色和三间色》一课中,为帮助学生牢记三原色和三间色,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先发给学生一些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纸剪成的小动物,让学生认准自己手中的小动物是什么颜色,再让手中拿着间色小动物的学生找一找哪两位同学手中小动物的颜色是调成自己手中小动物的这种间色的,找准了,他们就是自己的朋友。结果同学们在游戏中非常活跃,轻轻松松就将本节课的重点解决了。所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好玩的心理,让他们在充分动手动脑时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尽量动手动脑,创造出他们满意的作品。我在教学《神气的大公鸡》一课时,将教材的重点定为如何画出大公鸡漂亮的尾巴。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的范画,让学生说说大公鸡的尾巴像什么,找出每幅画的特别之处,再请四个组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画一画,比一比哪个组画的公鸡尾巴最漂亮。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后,学生情绪高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提高。最后,作画前还让学生欣赏同龄小朋友画的大公鸡。孩子的好胜心强,又好表现自己,此时他们的思路已经被打开,创作心理急切,过不多久,白纸上便出现了一只只神气的大公鸡。特别是公鸡尾巴,每一幅都富有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采用这种愉快教学法,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应巧妙地选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由“苦学”转“乐学”的关键。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也是顺利完成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没兴趣就没有发展而言。
内容摘要:
兴趣就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某种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入手: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先导,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运用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运用自由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由“苦学”转“乐学”的关键。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也是顺利完成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
没有兴趣就没有发展可言。
关键词:兴趣
直观
好奇心
情景教学
自由发挥
第五篇:《浅谈怎样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3年石阡县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姓名:鲜永芹
学校:国荣乡九年制学校
题目:《
浅谈怎样培养乡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怎样培养乡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乡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方面的课程资源处于弱势,但是在素材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纲要》也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农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文兴趣。那我们教师要怎样才能培养农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有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去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让学生觉得学校不只是他们读书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美术活动课程为例,在语文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的有效功能。如,第八册《桂林山水》这一课中讲到:课文中的山各式各样,形态各异。于是我把他们在美术活动课上精心画的山水画拿上了课堂: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欣赏,去感受,从而去体会祖国的伟大与美好之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们想象丰富,思维独特,还有独到的见解,加上他们获得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游戏、谜语、玩乐的同时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吴毅不解地问:“老师,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农村的小朋友来说,他们虽然常见青蛙,也很熟悉青蛙,但是不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回去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还可以上网去查找。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并且还要好好保护它呢!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转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中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和红领巾演讲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任何事物的存在同发展一定同它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与他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时刻有资源,心里随时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这个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1、结合农村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土豆等农作物是非常的熟悉,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就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物品的表面。有次,我城里的亲戚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我家,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因吧。然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我们学习第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从而喜欢语文中的描写内容,自然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借学生的经历体验,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菜、水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我们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转向生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和红领巾演讲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4、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千年古景长城,天安门,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美誉。我们熟悉的温泉,千年古寨,巍峨的梵净山等等。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勾画出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观潮》、《颐和园》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我作了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学校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描写;最后把学的作品挂在校园的展台上,通过红领巾小记者队进行交流、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一定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们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等等都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做到培养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