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铸炼课改金核 打造经锄特色
铸炼课改金核
打造经锄文化安徽省太和县倪邱中心学校
宋昌
倪邱中心学校位于安徽省太和县千年古镇倪邱镇,是一所市级示范初级中学。现有32个教学班,80多名教职工,2100多名学生。学校环境优美,书香氛围浓厚。下面我就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倪邱中心学校的经锄文化建设情况。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倪邱因汉代御史大夫倪宽曾在这里做官而得名。倪宽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群众爱戴。他死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给他建了一座衣冠冢,故名倪丘。为了避孔子讳,又名倪邱。“经锄文化”,是倪邱中心学校自主打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来源于倪宽“带经而锄”的故事。倪邱镇现有“经锄楼”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相传倪宽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供读,靠给他人做佣工维持生活。但他少有大志,每次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这就是“带经而锄”的故事,后来倪邱中心学校领导班子,充分挖掘当地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今天的经锄教育文化。
二、丰富的经锄内涵
“经”的本意是指经书,“锄”则是指劳动。我们在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赋予“经锄”以新的文化内涵,提出了“经锄合一,自强不息、勤学好读、博雅仁恕”的教育理念。“经锄合一,自强不息” 是倪邱中心学校教育发展的灵魂。其精髓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勤学好读、博雅仁恕” 是实施经锄教育的路径。其核心就是说我们要常怀仁恕之心,做博雅型师生。“经锄教育文化”告诉倪邱中心学校全体师生,不论今后的办学处境如何,只要通过全体师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就一定会让生命因经锄而精彩!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近两年来,倪邱中心学校在中国教师报和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的倾心打造下,已成为太和教育的一面旗帜。倪邱中心学校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模仿一些先进课改校的课改模式,而是在借鉴杜郎口、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永威等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建出了“三经三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中国教师报专家房涛主任的高度评价。“三经三锄”课堂
教学模式(导学问经、自学悟经、合作传经、展示亮锄、整合落锄、检测验锄),通过自学、展示、反馈、评价等多种途径,真正“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同时,我们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大胆进行艺术课程的走班制改革,尽管师资短缺,但我们通过调查教师的艺术特长,鼓励每位教师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走班制授课,目前开设电脑设计、象棋、剪纸、手工、摄影、乒乓球、羽毛球、电子琴、长笛、太极拳、书法、绘画、素描、楹联写作等十几种走班制的艺术课程。
四、个性的经锄读写
钱理群先生说过:“阅读就是为学生打造一种精神底子。”余秋雨先生说:“读书就是为了让人体面的活着”。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经锄读写”提出,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的“经锄读写”主要有四种教学课型:零干扰阅读课、阅读展示课、随笔展示课、教材整合课。特别是“零干扰阅读课”和“阅读展示课”受到了《万象》国学编辑王世忠的高度评价。
我校每周安排两节零干扰阅读课。师生阅读的图书分为必读书目和自选书目。我们要求师生共读,一般来说课堂的前30分钟是师生边读、边摘、边记阶段,后15分钟为师生写感悟时间。等到阅读展示课时师生把自己课上的阅读感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评价。
另外,每周安排一节随笔展示课。随笔写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每周把自己的随笔 在随笔展示课上 展示给大家,同大家交流,让师生点评修改,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潜能,让他们真正自由地表达自己体验的生活。
五、鲜明的管理特色
在“让生命因经锄而精彩”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着力于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打造名师。学校全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首先创设磨练环境。每周根据教师的申请,安排十多名教师在“经锄大讲堂”上课,不断地精雕细琢课例,打磨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其次,学校不断地派教师到兄弟学校送课,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在课改中成长的快乐;另外,每学期都定期举行优质课大赛,不断地推出一批批新人。
在这种管理模式的促进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直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学校派出的教师在太和县优质课大赛中,很多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其中,王团结、卢莉老师还被安排到北京上课改观摩课。很多教师的论文和电教作品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六、多彩的校园风景
为了给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倪邱中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出一种文化内涵。
文化墙,是师生们文化才艺展示的长廊。正如长廊墙面所写:给我一个展示的机舞台,就能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生活随笔、美术佳作„„仁恕文化的熏陶,经锄精神的滋养,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情。
粉笔字,是老师每天的必修课,老师们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展示板上留下自己的智慧心语,与师生共勉。
反思板,则记录了老师们一周来的教学得失,有效促进了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宣传栏,多角度展示了倪邱中心学校的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名师风采、感动校园月度人物、学习之星、德育之星、课改之星等,无不彰显着师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秉仁恕,修身成大器;笃经锄,折桂效前贤。”在倪邱这片教育的热土上,仁恕文化与经锄精神的融合与碰撞,催生了倪邱中心学校所特有的“经锄文化”。我相信,在“经锄精神”的滋养下,倪邱中心学校一定会成为教育园林的一朵奇葩。
最后,我诚挚地希望大家能到安徽太和倪邱做客,为倪邱中心学校的课改献上您宝贵的建议!谢谢大家!
第二篇:把握课改契机打造特色校园
沐浴课改春风追逐心灵梦想
西城中心学校
沐浴着君山课改温煦的春风,我们西城中心学校根据局党委提出的“课改提质,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年初制定的规划,开展了特色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特色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西城中心学校所辖四所小学规模不一,师资不同,发展基础也存在差异。为此,我们依据师生发展实际,秉承个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确定了每一所学校不同的发展方向,凝心聚力营造了师生共成长的育人环境。
一、精心培育育人环境,释放底蕴文化气息。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西城中心小学把优化环境和弘扬文化紧密相结合,将学校打造成了“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走进我们西城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园内林立着整洁美观的文化长廊,从“学校情况介绍”可以窥历史,话今朝,展未来;“教师风采”彰显教师风貌,“明星学生”绽放心灵活力。走近教学楼,学生读孔子《论语》,领略博大精深;赏《望洞庭》,领略洞庭的宽阔浩淼和志士仁人的宽广胸襟;食堂小道上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学生阅读书目介绍;南边操场有校长读书寄语,“世界之最”让人矢志攀登。一块块文化牌给整个校园带来的是趣味盎然,是内涵追求,是文化底蕴。
放眼望去,学校的各个楼层都承载着底蕴文化的元素。每一层楼各自的主题,体现出迥异的风格:一楼话天真童趣;二楼浓缩国学精粹;三楼深藏古朴典雅;四楼尽情放飞梦想。楼梯间墙壁球体的装饰更显粉蓝的温馨,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常常被孩子们聚焦,从一楼到四楼,从一句日常温馨的英语问好到安全温馨提示,再到读书启智等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每一处台阶都有着对孩子理想的激发,每一块墙壁都是一位无言的老师。
校园大环境洋溢着翰墨书香,班级小环境浸润着浓郁书香。从班牌、班歌到班级教室的布置都可看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凸显班级独特风格。一年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个班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如一年级39班:以童话为主题,设计美观,揉和环保元素,非常富有创新意识。整个教室的布置既富有童真童趣,又将环保教育与语文学习完美结合,非常适合低年级孩童的特征。五年级34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板块分布合理。从环保小标语到英语角、我们的成长足迹、手抄报等等都彰显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师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首先自己应该成为知识的承载者,要让学生成为热爱书本的人,老师应该是酷爱阅读的人。为此,中心小学开设了 “教师书吧”。“教师书吧”布局温馨典雅,藏书量达到两万多册,非常丰厚。每到周二下午开放时间,总有老师三五成群或借阅,或查阅资料。“书吧”真正成了老师们在校园里一处独到的养心亭。浸润浓浓的书香气息,教师们更儒雅知性了。课堂上教师们引经
据典更熟稔了,语言更美了。今年我校有5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18篇论文获二省级等奖。陈赛群老师的论文《赞赏的魅力》发表在省级刊物《教师》杂志上。《英语校本教研》课题获市级三等奖;省级规划课题《家庭赏识教育》已经揭题,在明年12月份将结题。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有益的活动能锻炼儿童的品质、训练孩子们的能力。为此,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活动之中,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舞台。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大课间活动成了孩子们期待的乐园。去年我校选送的舞蹈在区艺术节上获一等奖;在 “阳光伙伴”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12月6日闭幕的君山区中小学冬季运动会上我校代表队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今年6月份我校的由扇子舞、武术操、韵律操等组合的大课间活动在区教育局的评比中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时下正在推进的冬季长跑运动,更是锻炼着每一孩子的意志。
二、翰墨书香盈“小屋”,海量阅读品人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让师生享受浓郁的文化氛围,在阅读中磨砺品格和智慧”是我们楼西小学“翰墨书香满校园,海量阅读助成长”特色创建的宗旨。
每一个清晨,只要你走进我们楼西小学,听到的是最美的校园乐章——琅琅晨诵。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周一经典齐诵;周二美文共读;周三名篇推荐;周四经典诵读;周五名文赏析。晨诵成了校园里
清晨最美的乐章。
课外阅读更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周二第五节课是全校快乐阅读时间,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在校园里阅读课外书籍。同时,学校加强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2012年上学期我们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快乐书吧,全天向师生开放,营造了一道师生共读的美丽风景。4月份我们开展了“诵千古美文,传中华文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10月份举行了“我与阅读同行”演讲比赛。
同时,学校积极与外界联系,争取岳阳“多背一公斤协会”共建了关工委下的“七彩小屋”,于5月30日开启了挂牌仪式。我校将“七彩小屋”关爱农民工子女课余活动这一宗旨与我校的读书活动紧密结合。七彩小屋开设以来,它成为了孩子们课余温馨的精神港湾。孩子们在这里静静地阅读,抢机会与志愿者们一起下棋、踢毽子,有时与心理辅导老师促膝谈心等等,这里凝聚着爱意,洋溢着书香,这里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之外的又一个快乐幸福的天堂。据统计,全校300多孩子都喜欢走进“七彩小屋”,参与阅读活动,品味悦读人生。
这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将海量阅读这一目标落实在每位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在兴趣盎然的读书比赛活动中孩子们更是如鱼得水。课余,校园里沸腾的不再是嬉戏打闹声,更多的是琅琅读书声。在今年上半年的小六毕业会考中,我校的语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有12人次在老百晓的网络原创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63人次获二等奖。有6篇习作发表在《小溪流》省级刊物上,全年有34人次获省级征文奖。《西城校报》更是精彩纷呈,孩子们踊跃投稿,表达心声,成为了孩子们每天必备的精神食粮。
三、传承汉学经典,弘扬民族文明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好母语,写好汉字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在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林角小学充分发挥老师书写规范、优美的长处,坚持“关注兴趣,培养特长,规范书写”的育人理念,以写字教学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语的情感,培养学生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的自豪感。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每节语文课上坚持落实10分钟的写字教学;各班成立写字兴趣小组,进行书写比赛;开展书法专题讲座;欣赏名家书法作品;临摹名家名帖;举行学生优秀作品展等等活动。在书法兴趣班上的三位孩子的毛笔字被裱好刊在学校陈列室的墙上,有的孩子立志长大了要当王羲之似的书法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魅力。
四、践行新理念,潜心科研引领人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践行教育理念”的第一阵地。九公里小学根据本校近几年来,教学质量提升较快,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年轻教师专业素养较高,工作富有激情的优势,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借片校教研带动校本研训,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强化课堂监督力度,面向全体教师,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的教学研讨氛围。将推门听课活动常态化;二是每月中旬组织教师沙龙,开展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片校教研活动。今年4月我们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11月我们开展了语文、英语、数学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和努力,学校教学研讨的氛围日趋浓郁;孩子们在学校玩得开心,在课堂学得轻松;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近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创建特色校园,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积淀了全体师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但我们也深深知道,特色创建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将持之以恒,只争朝夕的走下去,用全校师生的炽热迎来学校发展的海阔天空。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关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无限丰富,意味着教育的无限可能。我们每一个西城教育人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守望特色发展的净土,让潜在的可能,追逐梦想,支撑西城教育的美好蓝天!
2014.1.5
第三篇:在课改的引领下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学校
在课改的引领下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学校
华亭一中 张永峰
今年秋季学期,华亭一中将与全市各类名校一同走进高中新课程。作为一所有73年发展历史的市级示范性高中,华亭一中近年来的办学效益有明显的提升,和市内名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质量建设仍然较为薄弱,办学特色仍然不够鲜明,生源和师资远远落后于市内、省内各类名校。在这一学校定位的基础上,我们考量新课程下学校的发展,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扎扎实实做好新课程要求的各项工作,学校的发展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一、我们对实施新课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主要改革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我的理解,教与学双边的转变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三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必须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四是课堂教学必须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五是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六是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必须由单一化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全面深入参与新课改工作。新课程实施给我们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给我们这样质量建设相对落后的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新课程脉搏,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实施中来。只有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才能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才能做到最好。
第二,必须深入领会切实贯彻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方法,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市县新课程《实施意见》。各级部门新课程《实施意见》是我们新课程实施的纲领,只有认真研读,严格贯彻,才能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少走弯路。所以,我们不但要全面贯彻《实施意见》精神,还要有所创新的制定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好的指导本校新课程的实施。
第三,准确把握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现状,恰当处理好新课程标与旧大纲之间的无缝衔接。新课程所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的是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在课堂上单一的讲授为师生的互动合作,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生成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变的是育人教书的本质,不变的是人的成长。新课程赋予了我们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选择性。因此,实施新课程不是另搭炉灶,而是一种扬弃之中的继承。
第四,新课程仍然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创新的精神和智慧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经验。我们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眼光,严谨的作风把新课程基本内容和精神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加强过程落实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为更好实施新课程做好指导。如:建立学生成长袋,开发校本课程《思维与训练》等。
第五,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着力点,最终归宿永远是质量。实施新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高考质量的提升是相互依存、密切关联的。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一切工作的命脉,始终把高考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绝不能以开展热热闹闹的活动、开设莫名其妙的课程把实施新课程单一化、庸俗化,否则,到时候质量下降了,学校发展停滞了,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二、新课程前期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
为了确保我校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我校在新课程实验的前期准备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广大教师对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理解力、操作力和执行力。
首先是注重理念引领,提高新课程实验的理解力。在理念引领方面,我们在08年春季学期为教师每人购买了一本《新课程下我们怎么当老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一学期读完,写一定量的学习笔记,并在校内进行了学习心得论文评比及交流研讨活动;同时从2008年开始,每月举办一次业务论坛,由骨干教师进行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校还派出部分老师去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河北衡水中学、西北师大附中等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另外,我们特别注重课改舆论宣传。学校先后召开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动员大会以及各项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并充分发挥《华亭一中教与学》校刊、学校网站的作用,积极向社会宣传、向学生宣传、向家长宣传,从而为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理解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动员方面,我们将利用8月10日开始的学生暑期军训,为高一新生宣传新课程的基本知识,提早做好实施新课程的一切工作。
其次,落实行动研究,积累新课程实验的操作力。早在2007年秋季,在积极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青云学府、山东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华亭一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学校明确提出‚30+1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结构模式。具体操作上,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下功夫。要求全体教师要深入研究一些通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并做好指导,要力戒空洞说教,多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习得方法,学得真经。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双十‛习惯培养上下功夫。要求全体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仅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副产品。三是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落实上下功夫。任何一堂课都要努力做到目标清楚,任务具体,指令明确,方法可行,检测及时,反馈有效,从而将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都十分具体的落实到学生头上,真正做到对学生学习的‚严格管理‛。
再次,强化系统管理,增强新课程实验的执行力。2010年6月,我校开始积极筹划新课程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新课程设置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学科课程实施研究指导组、选课指导组、学生综合活动评价指导组、新课程实施专业引领组等三级管理七个机构,制定了《华亭一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总则、课程设置及安排、课程内容及开设意见、课程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生选课方案及指导手册、新课程培训方案共七部分。目前学校正在利用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新高一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确保我校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三、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举措
怎样才能更好落实新课程标准,已成为准备实验新课程学校共同面对的命题。为此,我们确定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是‚立足校情,科学实施,课改引领,打造品牌‛。具体做法就是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一体‛就是校本科研这一突破口,‚两翼‛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名优学生的培养两大载体,而实现‚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抓手就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改‛这一学校发展的灵魂。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管理思路、理念引领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来引领。我们首先要从转变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教育理念入手,要求每个管理者自觉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探索和研究开发适合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管理思路、模式、体系和制度,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掌舵护航。我们要继续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派中层以上领导外出学习课改样本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体系;继续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尤其是网络学习,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各自管理特色;继续深入一线课堂、站在科研前沿,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上示范课,做业务论坛。
2.注重学习,强化研究,以优秀的师资队伍推动新课程实施。课改是我们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校本科研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措施。校本科研的深入必须以精良的教师队伍为保证,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改也必须以优秀的师资力量来护航。我们的校情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可以说,作为一名校长,我工作精力的一半就放在教师的培训上面。在教师队伍成长方面,我们要借实施新课程的东风,继续坚持教师学习制度,坚持以长期自主学习与短期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教师以较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我们要继续在校刊《华亭一中教与学》上开辟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个人读书心得、教学随笔等专栏,有计划的安排校内外名师讲述自己的学习成长路程。我们要继续坚持青年教师升级考核制度,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课堂教学现场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实施‚青蓝工程‛,采用‚一帮一‛师徒结对帮扶、‚三人互助小组‛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倡导教师积极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并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力求通过这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扩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壮大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3.健全机制,科学管理,以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保障新课程实施。建立符合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科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把评价观念的转变作为重要的课改目标,在省市县《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制、开发制度,学生学分认定与综合能力评价制度,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等制度,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的评价方法,形成促进师生发展、教育提高,能有效促进教学的评价体系。
4.把握重点,突出过程,以渴望求知的姿态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落实新课程实施。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注重建设以师生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美化、良好的学风教风建设、健康而富有活力的高考文化氛围营造等形式为载体,使华亭一中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更具生机和活力。我们要继续以‚华亭一中学生‘双十’习惯‛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准则,编印《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并利用德育主题月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塑造学生良好形象,使广大一中学子举手投足得体,待人接物有礼;阳光朝气求上进,精神饱满有激情;志存高远,勤学好问,为不断优化学风奠定良好的基础。
5.立足校本,注重实践,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方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综合思考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要继续认真落实素质教育,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区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合理张扬,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们提出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学法优化为突破口,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华亭一中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陇上名校的目标,相信有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有全市各级名校的引领和促进,我们将会为华亭人们、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打造泾川特色的课改模式
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打造泾川特色的课改模式
——关于我县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考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点话题。自我县全面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新课改工作已走过近十年艰辛而漫长的探索之路。回顾这十年来的课改工作,我县始终秉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课改宗旨,坚持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环境育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确立了“远学洋思杜郎口,近学庆阳齐家楼”的课改模式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试点校,实验教师的典型引领,逐步扩大实验学校,全面推行新课改。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探索,我县的课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课改氛围日趋浓厚,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以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逐步向崭新而完善的教学模式迈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又摆在我们面前,成为进一步深化课改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新课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化和发展,不断促进我县课改工作水平,实现当前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努力创建独具我县特色的课改模式,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总结和反思我们的课改工作,努力寻找差距,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新方法。
一、立足校情,准确定位,加强先进模式本土化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涌现出了黄家铺中学,飞云中心小学等几所课改名校,产生了一些教学新模式。这些课改成果的取得,并非一时的鼓吹造势和浅陋的凭空臆想,它凝聚了许多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县课改工作的最新动态和良好成效。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与洋思杜郎口等课改名校的差距。首先是过度依赖于对名校模式的模仿,缺乏自主化思考,很多看似创新的尝试其实质就是照搬原样,拿来就用,虽或加以改造也难免生搬硬套的弊病;其次是着眼过高,脱离实际,缺少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和过程性实验。一方面源于教师对先进模式的形成过程缺少解读,忽视了学生学情的研究,提及洋思、杜郎口,好多教师只是停留在对其模式建构的解读,另一方面源于学校管理者的盲目冒进,急功近利。好多校长视野狭隘,只重视结果,认为课改就是讲好一节优质课,培养几个爱动脑的学生,一味强调教学效果和课程进度,导致课改教师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课改实验流于形式;第三这些模式难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修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具体的教学环境,一旦离开其固有的环境,必然水土不服,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县教育特色的课改模式,才能不断开创我县课改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我们要巧借“他山之石”,雕琢出有自主“工艺”和魅力的课改“美玉”,在借鉴吸收先进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校课改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准先进模式和学校教学实际有效契合点,坚持实用、适用、好用的原则,对成功经验加以取舍改进,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努力实现先进模式的本土化;教学管理人员要着眼长远,坚定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受挫,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过程,避免进入急于求成和盲目冒进的误区,确保课改工作少走弯路,健康发展。
二、优化环境,丰富活动,着力营造更加浓厚的课改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课改调研,我们发现学校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改工作的整合,课改工作形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活动支撑,学校教研教改的氛围不够浓厚。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了我县在课改工作的宏观引导方面的策略欠缺,也大大制约了我县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为此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课改工作的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更加浓厚的课改氛围。
一是要树立大课改的理念,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外延,在丰富课改工作内涵上下功夫。宏观上要把课改理念渗透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微观上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拓展课堂教学时空,丰富课堂活动形式。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二者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二是改进工作模式,丰富活动载体,助推课改工作纵深发展。教改活动是助推课改工作纵深发展的关键支撑。学校要从提高教师课改工作的积极性这个目的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要敢于打破常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具体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校际间的跨区连片教研,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校园文艺活动,促进师师、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强化学校课改工作氛围营造。
三、狠抓管理,完善机制,确保课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范围已由最初确立的一个试点校逐步扩大,各校都设立课改示范班。但总体上呈现出以语、数、外三科为主,高年级试点班居多的特点,低年级和其他科目在这方面的尝试较少。学科之间的课改进程不相协调,有的甚至被边缘化。我们要打破年级、学科间的束缚与壁垒,加强学科教学管理,完善课改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课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要全体参与,全面发展,促进年级、学科间的均衡发展。学校始终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课改的根本目标,彻底摒弃学科偏见,平等的看待每一门课程,逐步缩小学科间的课改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新课改,尤其要重视艺体学科的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 二是要从严要求,精细化管理,加强课改工作的督导力度。洋思杜郎口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管理机制,刚性的执行力和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是课改工作顺利实施,稳健发展的保障。学校班子成员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要勇挑课改重担,敢当示范,成为课改工作的行手里家;其次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要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要有一套自下而上,责权明晰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再次学校管理人员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跟进实施课改每项工作、每个步骤,积极做好课改调研督导工作;
三是要改革课程评价,增强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力。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我们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以全面落实三维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改革课程评价,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力量。
首先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关注教师、学生的差异,对于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并纳入考核,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调查实践等)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更具激励性;
其次加强课改督导工作,确保课改工作常态化、高效化。学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指导评价教师课堂改革的能力;要挤时间听课、看课,善于发现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老师排难释疑。要同课改老师一道,探讨问题,研究问题,以保证我校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其次要建立展示反馈平台。通过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充分了解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总结课改实验的成果,对照预设的实验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续的课改工作作好准备。
四、学研结合,加强培训,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改不是简单的教材的更换和拥有先进教育技术的装备竞赛。新课程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回归生活,学科整合的特色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纵横延伸空间,对老师的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使它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源头活水”。教师必须以全新的理念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兼通各科,利用好身边有效资源,及时跟进了解成功经验和前沿理论,捕捉热门视点,做智慧型、学习型教师,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认知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一是做好新课标和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做到“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有所感悟”,“先培训后上岗”。学校要组织教师通过集中培训或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教材观,充分认识课标中课程的性质、地位,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的划分及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要求做到熟记于心,学以致用。
二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要在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上多思考,多研究。学校要注重校本教研,特别是集体备课和公开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力量。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交流教学感受,进行教学反思,会不断总结教学“金点子”,促进教学个案创新;其次开展校际间的观摩学习和泾川名师送课下乡等教研联谊活动,为教师提供广泛学习,多层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泾川名师”示范引领和帮扶指导作用,积极搭建教研教改平台,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学习观摩,讨论反思,达到借鉴吸收,取长补短的目的,促进教师成长和新课改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强化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结合课改发展实际,确立研究课题,积极展开课题实验。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要把课改活动与课题研究巧妙地融为一体。做到“六结合”——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课题研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撰写论文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小组评优相结合。通过课题实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参与课改工作的能动性,促进其快速地成长与进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真正的终结点。多年的探索和艰辛的付出已让我们的课改事业迈出了可喜而又巨大的一步,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课改工作发展环境,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抓实干,锐意创新,迎难而上,厚积薄发,认真探索并努力打造富有泾川特色的课改模式,不断把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向更高的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