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巴河县农村富裕劳动力工作总结
哈巴河县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工作完
成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哈巴河县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不断措抓紧抓实。同时,紧密结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有利契机,通过抢抓机遇,以提高农牧民素质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双语、创业等培训为载体,积极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创收创造条件,使劳务创收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今年计划转移富余劳动力12000人次。截至目前已转移10209人、10738人次(第一产业转移3094人,第二产业转移3324人,第三产业转移3791人),劳动力收入5915.1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794元。其中:少数民族转移6850人,占转移人数的67%;牧区转移3026人,占30%;女性劳动力转移4303人,占42%;稳定就业人数4412人,主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服务和矿业),有组织转移人数3602人,国外转移人数1174人。2011年截止目前,共组织培训总人数8900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472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280人(定向上岗培训900人),少数民族实用汉语言培训1900人。
二、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政府引领、组织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领导,政策扶持,鼓励转移。领导重视是抓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所在。哈巴河县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团委、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等23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安排一名县委常委具体负责,及时调整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务输出保障所,指定专职领导负责管理日常事务,配备了专职干部,从事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保障工作。已建成了覆盖全县五乡一镇107个行政村的劳动力转移及劳动保障组织网络。
每年年初,县委、政府都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全面的安排部署,并制定下发《哈巴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考核办法》,将转移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细化至各乡(镇),明确责任目标,完善考核办法。
二是畅通信息,保障机制。为保证日常工作经费开支,我县先后投入资金37万元,为县乡两级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及劳务派遣组织配备了自动化办公设备,实现网络化管理,建起了具有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维权等功能的劳动保障服务厅,并为每个乡(镇)拨付4000元的办公经费,配备4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现已逐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台帐》和《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对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立册,做到了资源清、底数明,构筑
了县、乡、村一线牵动、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劳动力输出组织与各企业及用工单位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避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在97个行政村确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络点,由村委会主任或村团支部书记担任信息联络员,畅通了全县劳动力转移信息渠道。形成了县、乡、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有利局面。
(二)实施培训,提高技能,建立劳动力培训就业体系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坚强有力。
哈巴河县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了党政齐抓共管、团委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乡(镇)团委及社区劳动保障站(所)分片包干的工作格局。
县团委结合县域实际,及时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培训力度。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行培训体制、培训机制、培训模式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技能人才,为哈巴河县经济长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全力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提高青年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县团委根据市场和职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大力开展计算机、电焊、烹饪、汽车驾驶员、缝纫裁剪工、保安、农机维修、客房、餐厅
服务员、家电维修工、保洁员等11个职业工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大中专毕业生等不同层次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共参加技能培训人有2280人,为他们今后的自谋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着重做好了技能+双语和各种法律法规培训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是做好技能培训的同时做好汉语培训工作,语言障碍是他们转移的首要困难,为减轻他们的困难,我县始终做好了技能+双语培训工作,首先给他们及时发放《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用汉语手册》,专门安排双语老师,特开展了10多天的实用汉语培训,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今年共培训8900人,为他们今后就业减轻语言交流障碍,和实现更早、更好的就业奠定了基础。除次之外,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给学员讲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农民工维权书册等法律法规,使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今后转移就业时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改变观念。我们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手段加大对培训的宣传力度。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培训,农牧民的就业观念有了显著的改变,从以往“要我培训”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培训”的主动状态,逐渐形成了“先培训、后就业”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和乡土人才的“能人”效应,从全方位的宣传引导下,使各乡营造出“外出一人、富裕一家”、“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良好务工氛围。
四是挖掘乡土人才资源、树立本土培训典型。目前,越来越多外出青年学技归来的本土人才回哈巴河县进行创业,他们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民族刺绣、美发等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组织有就业意向的农牧民进行中、长期的专业培训,使众多前来学习培训的人员在今后的就业有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萨尔布拉克乡克孜勒居勒德孜村妇女巴哈提汗,则凭借儿子在哈国就业便利,将该村及附近村30余名妇女组织起来,制作哈萨克族刺绣品,以每幅挂件280元的价格销往哈国,使30余位哈萨克族妇女月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三)依托项目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今年哈巴河县随着矿业和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增大,农村建设项目增多,县上将进一步加强和各企业及项目单位的衔接,使富余劳动力能够在企业就业一批,利用项目工程就地吸纳一批,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有效转移一批,切实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今年企业及项目建设转移6667人。
一是抓住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吸纳一批。如今年加依勒玛乡克尔达拉村、萨尔塔木乡阿克托别村、马迪村、玛胡村等村进行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为各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中短期务工岗位。
二是抓住项目建设,就地转移一批。通过县各乡水利建设、通油通达、招商引资等项目的建设,利用其岗位需求“散、短、零”的特点,农牧民的季节性劳动正好填补了它的需求。今年我
县项目建设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转移对象的整体素质不高,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2、农民工转移流动性大,跟踪服务比较困难。
3、少数民族劳动力由于语言、生活习惯、风俗等因素影响对外出就业存在顾虑。
4、一些乡村由于点多、线长、面广,给劳务用工信息的及时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把劳动力转移工作做细、做深、做实,积极为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共青团哈巴河县委员会 2011年10月28日
第二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今后,我们将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在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上动脑筋,在构造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上下功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龙山中学2010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0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我县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开展培训。经全体人员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10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8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
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
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
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 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4、发挥学员作用,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及任务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