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光: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必须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丰碑》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考;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草地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课文的第7自然段着重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描写出了他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忘我精神。作者为了表达军需处长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采用了欲扬先抑和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说 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诵带
四、说教法、学法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情诵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加上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3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
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会到军需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并谈感受,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
(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给这名红军英雄写一则简洁的碑文.(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六、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东风小学 牛伟丽